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4章兼爱(上)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4章兼爱(上)-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斯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4章兼爱(上)-译文

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业,一定要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治理它;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无法治理。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从哪里产生,才能治疗它;不知道疾病从哪里产生,就无法治疗。治理混乱难道不是这样吗?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治理它;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无法治理。

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能不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应该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它从不相爱开始。臣子不孝顺父母,这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损害父亲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不爱哥哥,所以损害哥哥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不爱君主,所以损害君主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哥哥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而使自己得利;哥哥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损害臣子而使自己得利。这些都是因为不相爱。

即使是最极端的盗贼也是这样:盗贼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别人的家来使自己家的利益增加。盗贼爱自己,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都是因为不相爱。

即使是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家庭,诸侯之间相互攻打国家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扰乱别人的家来使自己家的利益增加。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打别人的国家来使自己国家的利益增加。天下的混乱现象,都是因为这个。

如果天下的人都相互爱护,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顺的人吗?把父亲、哥哥和君主当作自己一样看待,怎么会做出不孝顺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把弟弟和臣子当作自己一样看待,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顺和不慈爱就不会存在。还会有盗贼吗?把别人的家当作自己的家,谁会去偷?把别人的身体当作自己的身体,谁会去伤害?所以盗贼就不会存在。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家庭、诸侯之间相互攻打国家的情况吗?把别人的家当作自己的家,谁会去扰乱?把别人的国家当作自己的国家,谁会去攻打?所以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家庭、诸侯之间相互攻打国家的情况就不会存在。如果天下的人都相互爱护,国家之间不相互攻打,家庭之间不相互扰乱,盗贼不存在,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儿子都能做到孝顺和慈爱,如果是这样,那么天下就会得到治理。

因此,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业,怎么能够不禁止恶行而鼓励爱呢?所以天下如果都相互爱护就会得到治理,如果相互仇恨就会产生混乱。因此,墨子说:‘不能不鼓励人们去爱护他人,就是这个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4章兼爱(上)-注解

圣人: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具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治天下:指管理国家,治理社会。

乱:指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不安定。

疾:疾病,比喻社会问题。

医:医生,比喻治理者。

攻:治疗,比喻解决。

臣子:指国家的官员和子民。

君父:指君主和父亲。

亏:损害,指对父亲、兄长、君主的不忠或不孝。

利:使……获利,指为了自己的利益。

慈:慈爱,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盗贼:指偷盗和抢劫的人。

室:家,指个人的住所。

身:自己,指个人的身体。

家:家族,指一个家庭或家族集团。

国:国家,指一个政治实体。

兼相爱:普遍地爱所有人。

孝慈:孝顺和慈爱,指对父母和子女的孝顺和关爱。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如何能不禁止恶行而鼓励爱。

劝爱人者:鼓励人们去爱他人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4章兼爱(上)-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墨子》,是墨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作者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阐述了乱象产生的根源以及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

首先,作者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开篇,明确了治世者的责任和目标。接着,作者提出‘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强调了认识乱象起源的重要性。

在比喻部分,作者将治乱比作医者治病,强调了了解疾病起源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这一比喻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治乱之理。

在阐述乱象起源时,作者指出‘起不相爱’是乱象产生的根源。他通过列举臣子不孝君父、父子不慈、君臣不慈等例子,揭示了自私自利是乱象的根源。

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盗贼、大夫、诸侯等不同社会阶层的行为,指出他们都是以自私自利为目的,从而导致乱象的产生。

在提出解决方案时,作者提出了‘兼相爱’的理念。他认为,如果天下人都能相互关爱,就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那么不孝、不慈、盗贼、乱家、攻国等现象都将消失。

最后,作者强调了‘兼相爱’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天下大治的关键。他引用了墨子的名言‘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进一步强调了‘兼相爱’的理念。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揭示了乱象产生的根源和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它不仅体现了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也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4章兼爱(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5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