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3章尚同(下)-原文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
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
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
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
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
故赏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
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
何以知尚同一义之可而为政于天下也?
然胡不审稽古之治为政之说乎?
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
若苟百姓为人,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
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
此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是以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
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
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
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
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
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
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将使助治乱刑政也。
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师长,此非欲用说也,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
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则是上下相贼也。
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
若苟义不同者有党,上以若人为善,将赏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赏而辟百姓之毁;是以为善者必未可使劝,见有赏也。
上以若人为暴,将罚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罚,而怀百姓之誉;是以为暴者必未可使沮,见有罚也。
故计上之赏誉,不足以劝善,计其毁罚,不足以沮暴。
此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
然则欲同一天下之义,将奈何可?
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赏使家君,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曰:“若见爱利家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家者,亦必以告。
若见爱利家以告,亦犹爱利家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家不以告,亦犹恶贼家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
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辟其毁罚。
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之赏,而暴人之罚,则家必治矣。
然计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家既巳治,国之道尽此巳邪?则未也。
国之为家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乱,而薄者有争。
故又使家君总其家之义,以尚同于国君,国君亦为发宪布令于国之众,曰:“若见爱利国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国者,亦必以告。
若见爱利国以告者,亦犹爱利国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国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国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
是以遍若国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
是以民见善者言之,见不善者言之;国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矣。
然计若国之所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国既巳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巳邪?则未也。
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
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以尚同于天子。
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天下者,亦以告。
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
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不善者告之。
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天下必治矣。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
故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
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若道之谓也。
故曰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意独子墨子有此而先王无此,其有邪?
则亦然也。
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
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书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
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犹淫辟者也。
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众。
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
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
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
夫唯能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
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入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
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
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
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
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
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
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
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3章尚同(下)-译文
墨子说:‘智者行事,必须考虑国家百姓如何治理,然后去实行;必须考虑国家百姓为什么会混乱,然后去避免。’但是,如何知道国家百姓为什么会治理得好呢?在上位的人治理国家,能够了解下情就能治理好,不能了解下情就会混乱。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上位的人治理国家,能够了解下情,那么就能明辨民众的善恶。如果能够明辨民众的善恶,那么就能奖励善人,惩罚恶人。奖励善人,惩罚恶人,国家必然治理得好。上位的人治理国家,如果不能了解下情,那么就不能明辨民众的善恶。如果不能明辨民众的善恶,那么就不能奖励善人,惩罚恶人。不奖励善人,不惩罚恶人,这样的治理方式,国家必然混乱。所以,奖励不能脱离下情,这是不能不仔细考察的。
墨子又说:‘要想了解下情,应该怎么办呢?’因此墨子说:‘只有能够以崇尚同一理念来治理,才可行!’怎么知道崇尚同一理念可以治理天下呢?为什么不仔细考察古代治理国家的理念呢?古代天开始生民的时候,没有正长(即统治者),百姓都是平等的。如果百姓都是平等的,那么一个人有一个理念,十个人有十个理念,百个人有百个理念,千个人有千个理念。等到人数众多,不可计数;那么他们所谓的理念,也就不可计数。这些都是他们的理念,而不是人的理念,因此富厚的人有争斗,贫薄的人有纷争。所以天下的人都想要统一天下的理念,因此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认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足以独自治理天下,因此选择次一等的人,立为三公。三公又认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足以独自辅佐天子,因此分封国家建立诸侯。诸侯又认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足以独自治理自己的国家,因此选择次一等的人,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认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足以独自辅佐君主,因此选择次一等的人,立为乡长家君。因此古代天子设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并不是仅仅为了富贵和安逸而选择他们,而是要让他们帮助治理国家的刑罚和政治。
现在为什么作为上位的人不能治理好下面的人?作为下位的人不能侍奉好上位的人?这是因为上下互相侵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因为理念不同。如果理念不同的人有党派,上位的人认为某人为善,将会奖励他,这个人只得到上位的奖励,却遭到百姓的诋毁;因此行善的人必然不能被鼓励,见到奖励也不会被劝诱。上位的人认为某人为恶,将会惩罚他,这个人只得到上位的惩罚,却得到百姓的赞誉;因此行恶的人必然不能被阻止,见到惩罚也不会被阻止。所以,上位的奖励和赞誉不足以鼓励行善,毁谤和惩罚不足以阻止行恶。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理念不同。
那么,想要统一天下的理念,应该怎么办呢?因此墨子说:‘为什么不奖励那些使家君,试用家君发布命令给他的家人,说:“如果看到有人爱护和利益家庭,一定要告诉我;如果看到有人损害和偷窃家庭,也一定要告诉我。如果看到有人爱护和利益家庭并告诉我,那么就像爱护和利益家庭的人一样,上位的人会奖励他,众人听到会赞誉他;如果看到有人损害和偷窃家庭却不告诉我,那么就像损害和偷窃家庭的人一样,上位的人会惩罚他,众人听到会非议他。”因此,家里的每个人都想要得到上位的人的奖励和赞誉,避免毁谤和惩罚。因此,无论是说好话还是说坏话,家君得到善人就会奖励,得到恶人就会惩罚,奖励善人,惩罚恶人,家庭必然治理得好。但是,考虑家庭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以崇尚同一理念来治理。
家庭已经治理好了,国家的治理方法就是这样吗?那还不行。国家的数量很多,这些都是他们的国家,而不是人的国家,因此富厚的地方有混乱,贫薄的地方有争斗。因此,又让家君总管家庭的理念,以崇尚同一于国君。国君也向国家的众人发布命令,说:“如果看到有人爱护和利益国家,一定要告诉我;如果看到有人损害和偷窃国家,也一定要告诉我。如果看到有人爱护和利益国家并告诉我,那么就像爱护和利益国家的人一样,上位的人会奖励他,众人听到会赞誉他;如果看到有人损害和偷窃国家却不告诉我,那么就像损害和偷窃国家的人一样,上位的人会惩罚他,众人听到会非议他。”因此,国家的每个人都想要得到上位的人的奖励和赞誉,避免毁谤和惩罚。因此,民众看到善人就会告诉他,看到恶人就会告诉他;国君得到善人就会奖励,得到恶人就会惩罚。奖励善人,惩罚恶人,国家必然治理得好。但是,考虑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能够以崇尚同一理念来治理。
国家已经治理好了,天下的治理方法就是这样吗?那还不行。天下的国家数量很多,这些都是他们的国家,而不是人的国家,因此富厚的地方有战争,贫薄的地方有争斗。因此,又让国君选择国家的理念,以崇尚同一于天子。天子也向天下的众人发布命令,说:“如果看到有人爱护和利益天下,一定要告诉我;如果看到有人损害和偷窃天下,也一定要告诉我。如果看到有人爱护和利益天下并告诉我,那么就像爱护和利益天下的人一样,上位的人会奖励他,众人听到会赞誉他;如果看到有人损害和偷窃天下却不告诉我,那么就像损害和偷窃天下的人一样,上位的人会惩罚他,众人听到会非议他。”因此,天下的人都想要得到上位的人的奖励和赞誉,避免毁谤和惩罚,因此看到善人、恶人都会告诉他们。天子得到善人就会奖励,得到恶人就会惩罚。奖励善人,惩罚恶人,天下必然治理得好。但是,考虑天下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能够以崇尚同一理念来治理。
天下已经治理好了,天子又总管天下的理念,以崇尚同一于天。因此,当崇尚同一的理念被提出时,用于天子可以治理天下;用于诸侯可以治理国家;用于家君可以治理家庭。因此,大范围地用于治理天下不会出现偏差,小范围地用于治理一个国家或家庭不会出现横行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道’。所以说,治理天下和国家,就像治理一个家庭,使天下的人民,就像使一个人。难道只有墨子有这样的理念,而先王没有吗?那也是这样的。圣明的君王都使用崇尚同一的理念来治理,因此天下治理得好。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先王的书籍《大誓》中的话就可以知道,说:‘小人看到奸巧的事情,却不说出来,他的罪和奸巧的人是一样的。’这是说看到淫邪的行为不报告的人,他的罪也和淫邪的人一样。
所以古代的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用来帮助自己左右辅佐的人都是贤良之才,在外面帮助他观察和听见的也有很多。
所以在与人商议事情时,君王能够先于他人得知信息;在发起某项事业时,君王能够先于他人完成它;在获得光荣和声誉时,君王能够先于他人宣扬。
因为君王相信自己的身体和能力去从事事务,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利益。古人有句话说:‘一只眼睛的看,不如两只眼睛看得清楚;一只耳朵的听,不如两只耳朵听得清楚;一只手的操作,不如两只手操作得强健。’只有能够相信自己的身体和能力去从事事务,才能够得到这样的利益。
因此古代的圣明君王治理天下时,即使千里之外有贤能之人,他的同乡里的人也未必都能听说和了解,圣明的君王却能发现并赏赐他。在千里之内如果有作恶之人,他的同乡里的人也未必都能听说和了解,圣明的君王却能发现并惩罚他。
所以难道圣明的君王仅仅是耳聪目明吗?难道他们能够一眼看穿千里之外的事物,或者一听就通晓千里之外的声音吗?圣明的君王不去亲自去看,不去亲自去听,然而却能让那些为非作歹、扰乱社会、盗窃财物的人,四处流窜而无处停留,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圣王用高尚的政治手段治理国家。
因此墨子说:‘凡是想要使人民崇尚统一的人,如果不深爱人民,人民是不会愿意听从的。墨子说:一定要深爱人民并使他们,给予他们信任并坚持他们的立场,用富贵引导他们前进,用明罚约束他们。
如果政治是这样进行的,那么想要人民不与自己统一意见是不可能的。’
因此墨子说:‘现在的天下,王公大臣和有志于仁义的君子们,内心都希望施行仁义,追求成为上等士人,上等士人追求遵循圣王的道德,下等士人追求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因此应当仔细考察崇尚统一的理论,因为崇尚统一是政治的根本,也是治理的关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3章尚同(下)-注解
子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知者:智者,指具有智慧、明辨是非的人。
国家百姓: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广大民众。
治:治理,指国家或社会秩序井然,民众安居乐业。
乱:混乱,指国家或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不安。
上之为政:上级统治者实施政治。
得下之情:了解民众的真实情况。
明于民之善非:清楚地认识到民众的善行和恶行。
善人:指品行善良的人。
暴人:凶暴的人。
赏:奖励,给予荣誉或物质利益。
罚:惩罚,给予处罚或批评。
尚同一义:推崇和坚持同一个义理或道德标准。
正长:统治者,指能够维护秩序和道德的人。
天子:古代最高统治者,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威。
三公:古代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负责辅助天子处理国家大事。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拥有一定的封地和权力。
卿之宰:古代地方官吏,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乡长家君:古代基层官员,负责管理乡村或家族事务。
后王君公:古代的君王或贵族。
卿士师长:古代的高级官员和教师。
义:道德原则或行为准则。
党:派别,指有共同利益或观点的集团。
家君:家族中的长者或家长。
发宪布令:颁布法律和命令。
爱利:爱护和利益。
恶贼:厌恶和侵害。
后王:古代的君王。
《大誓》:古代的一种誓词,用于表达忠诚和决心。
圣王:古代称颂的理想君主,具有仁德、智慧、公正等品质,能够治理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差论:分辨、鉴别,这里指选拔和任用人才。
左右羽翼:比喻左右辅助的人,即助手。
外为之人:外部的人,指不在身边的人。
助之视听者众:帮助君主视听的人很多,即有很多助手。
先人得之:比他人先得到信息。
先人成之:比他人先完成事情。
光誉令闻:光荣的名声。
信身而从事:真心实意地从事某事。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这句话比喻单方面的努力不如多方面的合作,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贤入:有才能的人。
赏之:奖励他。
罚之:惩罚他。
聪耳明目:聪明且耳聪目明,形容人非常聪明。
使寇乱盗贼者:让强盗、盗贼等作乱的人。
周流天下:四处游荡。
尚同:崇尚同一,即推崇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爱民不疾,民无可使:爱护人民而不疾视他们,人民就无可利用之处。
致信而持之:给予信任并坚持。
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用富贵引导人民向前,用明确的惩罚引导人民向后。
上士:品德高尚的人。
圣王之道:圣王的治国之道。
中国家百姓之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崇尚同一的思想是治国的根本,也是治理的关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3章尚同(下)-评注
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众。
此句描绘了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情景,强调了圣王身边的辅佐者都是优秀的人才,他们从外部协助圣王处理视听事务,体现了古代圣王重视集体智慧与分工合作的治国理念。
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圣王与民众的关系,圣王能够先于他人得到信息、完成事务,并首先传播荣誉和名声,这体现了圣王的高明之处,也反映了古代圣王与民众之间密切的联系。
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
这句话强调了圣王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诚信,只有真诚地从事治理工作,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
这句话引用了古代的谚语,通过比喻说明集体智慧与个人能力的差异,强调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夫唯能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
再次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诚信地从事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入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
这句话描述了古代圣王能够发现千里之外的贤人,并给予奖赏,体现了圣王的洞察力和对人才的重视。
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
与此相对,圣王也能够发现千里之内的暴行,并给予惩罚,显示了圣王对正义的维护。
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
这里通过反问的方式,质疑了圣王是否真的具有超凡的感官能力,实际上是在强调圣王治理天下的智慧与策略。
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
这句话指出圣王并不亲自前往视察,却能够使天下安定,这归功于他实行了“尚同”的政治理念,即通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来维护社会秩序。
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
墨子提出了“尚同”的理念,认为要使民众服从,首先要爱护民众,而不是疾视他们。
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
墨子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实施“尚同”,即通过真挚的爱民之心、坚定的信念、合理的奖惩机制来引导民众。
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
墨子认为,如果能够如此治理国家,那么没有人愿意与自己不同,这体现了“尚同”理念的强大影响力。
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墨子总结道,对于当今的统治者来说,要实现仁义、追求高尚的品德,并维护国家百姓的利益,就必须认真考虑并实施“尚同”的理念,因为它不仅是政治的根本,也是治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