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1章尚同(上)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1章尚同(上)-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

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

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

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

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

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

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

则乡何说以乱哉。

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

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

则国何说以乱哉?

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

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

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

则天下何说以乱哉?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

“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

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1章尚同(上)-译文

墨子说:在古代,人们刚开始生活的时候,还没有刑法和政治制度,那时候人们的言论各不相同。因此,一个人有一个主张,两个人有两个主张,十个人就有十个主张。人越多,所谓的正确主张也就越多。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主张,反对别人的主张,所以相互之间都在相互指责。

因此,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也会发生矛盾,无法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来互相伤害。即使有余力,也不愿意互相帮助;对于剩余的财富,也不愿意互相分享;隐藏好的道理,也不愿意互相传授。天下的混乱,就像禽兽一样。

明白天下之所以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政治领袖。因此,选择天下贤能的人,立他为天子。天子一旦立,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设立三公。天子、三公设立之后,因为天下广阔,边远地区的百姓,是非利害的判断,不能一一清楚明白,所以划分成万国,设立诸侯国君。

诸侯国君设立之后,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择自己国家贤能的人,设立他们为地方官员。

地方官员设立之后,天子向天下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好的和不好的事情,都要向上级报告。上级认为对的,一定要认为是对的;上级认为错的,一定要认为错的。上级有过错,要规劝他;下级有优点,要推荐他。上级统一而不偏私,这是上级应该奖赏的,也是下级应该赞誉的。如果听到好的和不好的事情,不向上级报告;上级认为对的不能认同,上级认为错的不能反对;上级有过错不规劝,下级有优点不推荐;下级不能与上级保持一致,这是上级应该惩罚的,也是百姓应该指责的。’上级以此作为奖惩,非常明确且信任。

因此,地方的长者,是地方的仁人。地方的长者向地方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好的和不好的事情,一定要告诉乡长。乡长认为对的,一定要认为是对的;乡长认为错的,一定要认为错的。摒弃不好的言论,学习乡长好的言论;摒弃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好的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混乱呢?观察乡里之所以能够治理,是因为乡长能够统一乡里的正确主张,所以乡里才能治理。

乡长是乡里的仁人。乡长向乡里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好的和不好的事情,一定要告诉国君。国君认为对的,一定要认为是对的;国君认为错的,一定要认为错的。摒弃不好的言论,学习国君好的言论;摒弃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好的行为。’那么国家怎么会混乱呢?观察国家之所以能够治理,是因为国君能够统一国家的正确主张,所以国家才能治理。

国君是国家的仁人。国君向国家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好的和不好的事情,一定要告诉天子。天子认为对的,一定要认为是对的;天子认为错的,一定要认为错的。摒弃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的好言论;摒弃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天下怎么会混乱呢?观察天下之所以能够治理,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正确主张,所以天下才能治理。

天下的百姓都向上与天子保持一致,而不向上与天保持一致,那么灾害还没有消除。现在如果天上下起狂风暴雨,纷纷而至,这就是天对百姓不上同于天的惩罚。因此,墨子说:‘古代圣王制定了五种刑罚,用来治理百姓。就像丝线有纹理,网有纲绳,用来连接和收拢天下的百姓,不让他们不与上级保持一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1章尚同(上)-注解

子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刑政:刑,指刑法;政,指政治。刑政合称,指国家用以治理和规范社会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义:义,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此处指人们对于是非、善恶的看法。

天子:天子,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指最高的统治者。

三公:三公,指古代国家中的最高官职,通常指宰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指分封制下各诸侯国的君主。

正长:正长,指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发政:发政,指颁布政令。

上同:上同,指臣民服从上级,行为与上级一致。

里长者:里长者,指古代乡村中的地方领袖。

乡长:乡长,指古代乡村中的地方领袖。

国君:国君,指古代诸侯国的君主。

五刑:五刑,指古代刑法中的五种刑罚,包括墨、劓、剕、宫、大辟。

纪:纪,指丝缕的结头,比喻法纪。

纲:纲,指渔网上的总绳,比喻法纪。

尚同:尚同,指推崇统一,即推崇上下一致,行为准则一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1章尚同(上)-评注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墨子对于古代社会无政治秩序时的描述,‘盖其语,人异义’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这是墨子批判社会混乱的起点。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

墨子进一步阐述,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道德观念都是独立的,随着人数的增加,道德观念的多样性也随之增加,这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兹众’一词强调了人数众多,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也随之增多,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墨子指出,由于道德观念的多样性,人们会以自己的道德观念为标准,非议他人的道德观念,从而产生相互非议的现象。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墨子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之间无法和谐相处,以及百姓之间的相互伤害,来阐述社会混乱的严重性。

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

墨子继续列举了社会混乱的表现,如资源无法共享,道德无法传承,反映了社会秩序的缺失。

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墨子将混乱的社会比作禽兽,强调了社会混乱的严重性和道德沦丧。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

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缺乏政治领导,这是他提出建立政治秩序的理论基础。

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墨子提出,应该选拔天下有德有才的人来担任天子,以实现政治领导。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墨子认为,天子虽然能力有限,但可以选拔贤能的人担任三公,以协助治理国家。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墨子提出,由于天下之大,天子无法一一了解各地的状况,因此需要设立诸侯国君,以分治天下。

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墨子认为,诸侯国君也需要选拔贤能的人担任正长,以协助治理国家。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墨子提出,正长应该向天子报告善恶,以保持政治信息的畅通。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墨子强调,天子对于善恶的判断具有权威性,百姓应该遵循天子的意志。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墨子认为,如果百姓能够与天子保持一致,那么他们将得到赏赐和赞誉。

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

墨子指出,如果百姓不遵循天子的意志,那么他们将受到惩罚。

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墨子认为,通过明确的赏罚制度,可以确保政治秩序的稳定。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

墨子将里长视为仁人,强调了里长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

墨子提出,里长应该向乡长报告善恶,以保持信息的流通。

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

墨子强调,乡长对于善恶的判断具有权威性,乡民应该遵循乡长的意志。

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

墨子提出,乡民应该学习乡长的言行,以维护社会秩序。

则乡何说以乱哉。

墨子通过反问,强调了乡长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墨子认为,乡长能够统一乡民的思想,因此能够治理好乡里。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

墨子再次强调,乡长是乡里的仁人,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

墨子提出,乡长应该向国君报告善恶,以保持信息的流通。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

墨子强调,国君对于善恶的判断具有权威性,百姓应该遵循国君的意志。

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

墨子提出,百姓应该学习国君的言行,以维护社会秩序。

则国何说以乱哉?

墨子通过反问,强调了国君在维护国家秩序中的重要性。

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墨子认为,国君能够统一国民的思想,因此能够治理好国家。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

墨子再次强调,国君是国家的仁人,具有维护国家秩序的责任。

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

墨子提出,国君应该向天子报告善恶,以保持信息的流通。

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

墨子强调,天子对于善恶的判断具有权威性,国君应该遵循天子的意志。

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

墨子提出,国君应该学习天子的言行,以维护国家秩序。

则天下何说以乱哉?

墨子通过反问,强调了天子在维护天下秩序中的重要性。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墨子认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思想,因此能够治理好天下。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

墨子认为,如果百姓能够与天子保持一致,那么灾难才会消除。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墨子通过自然现象来比喻,认为这是上天对百姓不遵循天子意志的惩罚。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

墨子提出,古代圣王制定了五刑,以治理百姓。

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墨子将五刑比作丝缕的纪纲和网罟的纲绳,认为这是统一天下百姓思想的重要手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1章尚同(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5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