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0章尚贤(下)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0章尚贤(下)-原文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

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

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

今若有一诸侯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

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

我赏因而诱之矣,曰:‘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

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信之士惧。

今惟毋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使国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

然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临众发政而治民,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

然则此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矣。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是何故?恐其败财也。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

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必不使。

是何故?恐其败财也。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

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

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

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

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

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

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

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

惟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

是故推而上之。

古者圣王既审尚贤,欲以为政。

故书之竹帛,琢之盘盂,传以遗后世子孙。

于先王之书《吕刑》之书然:王曰:‘于!来!有国有土,告女讼刑,在今而安百姓,女何择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

能择人而敬为刑,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可及也。

是何也?则以尚贤及之。

于先王之书、竖年之言然,曰:‘晞夫圣武知人,以屏辅而耳。’

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选择贤者,以为其群属辅佐。

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

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

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

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

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

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喑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

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

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

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也。

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

推而上之以,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

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

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

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

故尚贤之为说,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0章尚贤(下)-译文

墨子说:天下的王公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人民众多,法律得到执行。但是他们却不懂得以尊重贤能为治国之本,王公大人本应重视尊重贤能,这是治国的基础。如果王公大人本就忽视了尊重贤能,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展示这一点呢?

现在如果有一个诸侯国,他在治理国家时说:‘我国所有能射箭和驾车的士兵,我将奖赏他们;不能射箭和驾车的士兵,我将惩罚他们。’问这个国家的士人,谁会高兴谁会害怕?我认为能射箭和驾车的士兵会高兴,不能的会害怕。我奖赏他们,是为了诱惑他们,说:‘我国所有忠诚可信的士人,我将奖赏他们;不忠诚可信的士人,我将惩罚他们。’问这个国家的士人,谁会高兴谁会害怕?我认为忠诚可信的士人会高兴,不忠诚的可信的会害怕。现在如果不以尊重贤能为治国之本,让善行的人得到鼓励,恶行的人受到遏制,广泛地治理天下,让天下善行的人得到鼓励,恶行的人受到遏制,那么我们之所以尊重尧、舜、禹、汤、文武的治国之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能够面对民众发布政令治理百姓,让天下善行的人得到鼓励,恶行的人受到遏制。

那么,尊重贤能的人,与尧、舜、禹、汤、文武的治国之道是相同的。

然而,现在的士人君子,在日常生活中言语中都会尊重贤能;但到了他们面对民众发布政令治理百姓的时候,却没有人知道尊重贤能并使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我因此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在小的事情上明白,在大事情上却不明白。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现在王公大人有一头牛羊,不能自己杀,一定要找好的屠夫;有一件衣服不能自己做,一定要找好的工匠。当王公大人遇到这些事情时,即使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无故富贵、面貌美好的人,实际上知道他们不能胜任,就不会让他们做。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浪费财物。当王公大人遇到这些事情时,就不会失去尊重贤能并使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的道理。

但是,到了治理国家的时候,情况却不是这样。王公大人的亲人,无故富贵、面貌美好的人,就会被提拔。那么,王公大人对国家的爱,难道不如对他的危弓、老马、衣服、牛羊的爱吗?我因此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在小的事情上明白,在大事情上却不明白。

这就像让一个哑巴去做外交官,让一个聋子去做乐师一样。

因此,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时,他们所富有的,所尊重的,未必是王公大人的亲族,无故富贵,面貌美好的人。

所以,古代的舜在历山耕田,在河滨制陶,在雷泽捕鱼,在常阳烧灰。尧在服泽的南边发现了他,立他为天子。让他处理天下政事,治理天下百姓。古代的伊尹是莘国女师的仆人,后来做了厨师。汤发现了他的才能,提拔他为三公,让他处理天下政事,治理天下百姓。古代的傅说住在北海的洲岛上,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绳子,在傅岩城筑土。武丁发现了他的才能,提拔他为三公,让他处理天下政事,治理天下百姓。

因此,古代的尧举用舜,汤举用伊尹,武丁举用傅说,难道是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貌美好的人吗?只是因为他们有才能,有谋略,能够行善。

所以,古代圣王既然审慎地尊重贤能,就想用它来治国。因此,他们把尊重贤能的道理写在竹帛上,刻在盘盂上,传给后世的子孙。在先王的书中,《吕刑》一书中说:‘啊!来吧!有国有土的诸侯,告诉我如何用刑,现在要使百姓安居乐业,你为什么选择人呢?为什么敬重的人不用刑?为什么刑罚不能公正?’能够选择人并公正地用刑,就能达到尧、舜、禹、汤、文武的治国之道。

这是因为尊重贤能。在先王的书中,竖年(古代官名)的话也说:‘啊,圣明的武王知道人,用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说明先王治理天下,一定会选择贤能的人作为他的辅佐。

说:现在的士人君子,都想要富贵而厌恶贫贱。问:你怎样才能得到富贵而避免贫贱呢?回答说:没有比做贤人更好的办法了。做贤人的方法是什么呢?回答说:有力的人尽力帮助人,有财的人尽力分给人,有道德的人尽力教导人。如果这样,那么饥饿的人就能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就能得到衣服,混乱的地方就能得到治理。

如果饥饿的人能得到食物,寒冷的人能得到衣服,混乱的地方能得到治理,那么天下就会安宁。

现在王公大人所富有的,所尊重的,都是王公大人的亲族、无故富贵、面貌美好的人。现在王公大人的亲族、无故富贵、面貌美好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不知道,让他们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混乱就可以预料了。

现在的士人君子,都想要富贵而厌恶贫贱,那么你怎样才能得到富贵而避免贫贱呢?回答说:最好是成为王公大人的亲族、无故富贵、面貌美好的人。王公大人的亲族、无故富贵、面貌美好的人,这不是可以学习就能做到的。如果不懂得辨别,德行再厚,也不会增加得到富贵的机会;王公大人的亲族,即使跛脚、哑巴、聋子、暴君,也不会失去富贵。因此,奖赏不应当给不贤的人,惩罚不应当给恶人。所奖赏的,已经无故;所惩罚的,也没有罪。因此,使百姓都心灰意冷,不愿意行善,不愿意为国家出力;不愿意共享财富,不愿意互相教诲。如果这样,那么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混乱的地方得不到治理。

向上追溯,所以古代的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天下因此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近处的人感到安心,远处的人愿意归附。日月照耀的地方,舟车能够到达的地方,雨露滋润的地方,粮食能够养活的地方,没有一处不受到人们的赞美。

而且,现在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内心实际上都想要行仁义,追求成为高尚的人,上想追随圣王的治国之道,下想使国家百姓得到利益。因此,尊重贤能的论点,是不可不仔细考虑的。尊重贤能,对天、对鬼、对百姓都有利,是政治的根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0章尚贤(下)-注解

尚贤:崇尚贤能,即尊重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是墨家提倡的一种政治理念,强调国家和社会应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德行来选拔和使用人才,而不是仅仅基于出身、财富或关系。

王公大人:指古代的国王、诸侯等贵族阶层,是社会的统治者和领导者。

刑法之治:指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

举物示之:通过举荐有才能的人来展示国家对于贤能的重视。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领主,相当于现代的诸侯国。

射御之士:擅长射箭和骑射的士兵,是古代军队中的精英。

忠信之士:忠诚和守信的人,是墨家推崇的品质。

赏贵之:给予奖赏和尊贵地位。

罪贱之:给予惩罚和低下的地位。

尚贤为政:以崇尚贤能作为治理国家的原则。

尧舜禹汤文武: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王,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君主代表。

临众发政:面对众人发布政令。

士君子:古代对有道德和才能的男子的尊称。

骨肉之亲:血缘亲属。

无故富贵:没有理由或根据就变得富贵。

面目美好:外貌好看。

尚贤而使能:崇尚贤能并使其才能得到发挥。

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指那些仅仅因为出身、财富或外貌就得到尊贵地位的人。

喑者:哑巴。

行人:使者。

乐师:音乐家。

圣王:圣明的君主。

竹帛:古代书写材料,指竹简和丝绸。

盘盂:古代的器皿,这里指用来刻写文字的器物。

遗后世子孙:传给后代的子孙。

吕刑:古代的一种法律文献。

讼刑:诉讼和刑罚。

辅佐:辅佐君主,为其出谋划策。

有力者:有力量的人。

疾以助人:迅速地帮助他人。

勉以分人:尽力地与他人分享。

有道者:有道德的人。

劝以教人:鼓励他人并教导他们。

劝誉:受到赞扬。

上士:品德高尚的人。

中圣王之道:遵循圣王的治国之道。

政事之本:政治事务的根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0章尚贤(下)-评注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

墨子开篇即点明了当时统治者的共同愿望,即国家的富强、人口的众多以及刑法的治理。这反映了墨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

墨子指出,尽管统治者有上述愿望,但他们却忽视了以尚贤为政的重要性,这是他们失政的根本所在。

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

墨子进一步质问,如果统治者忽视了尚贤,那么他们又如何能够展示自己的治国之能呢?这里体现了墨子对统治者行为的批判。

今若有一诸侯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

墨子通过一个假设的例子,揭示了当时统治者以才能为标准赏罚的荒谬,指出这种做法只会让有才能的人高兴,而无才能的人恐惧。

我赏因而诱之矣,曰:“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信之士惧。

墨子继续通过赏罚的例子,说明了尚贤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尚贤才能使国家真正富强。

今惟毋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使国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临众发政而治民,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

墨子通过对尧舜禹汤文武等圣王的赞美,强调了尚贤的重要性,认为他们之所以受到尊敬,正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尚贤来治理国家。

然则此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矣。

墨子认为,尚贤是尧舜禹汤文武等圣王治国之道的基础,因此,尚贤与他们的治国之道是相同的。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

墨子指出,尽管天下之士君子都口头上崇尚贤能,但在实际治理国家时,却往往忽视了尚贤的重要性。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墨子认为,这些士君子只关注小事,而忽视了治国的大局。

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墨子通过举例说明,即使是王公大人,也会选择合适的人来处理事务,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份或外貌。

是何故?恐其败财也。

墨子认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浪费资源。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

墨子强调,王公大人应该坚持尚贤的原则。

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

墨子再次举例,说明即使是王公大人,也会选择合适的人来处理事务。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必不使。

墨子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没有能力。

是何故?恐其败财也。

墨子再次强调,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浪费资源。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

墨子认为,王公大人应该坚持尚贤的原则。

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

墨子指出,但在治理国家时,王公大人却往往忽视尚贤的原则,任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墨子再次强调,这些士君子只关注小事,而忽视了治国的大局。

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

墨子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了这些士君子的无知和愚蠢。

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墨子认为,古代的圣王并不以出身或外貌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

墨子列举了尧舜等圣王的例子,说明他们并不重视出身或外貌。

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墨子强调,这些圣王是通过治理国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又列举了伊尹的例子,说明他也是通过治理国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墨子再次列举了傅说的例子,说明他也是通过治理国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

墨子通过这些例子,说明古代的圣王并不以出身或外貌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惟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

墨子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受到尊敬,是因为他们能够按照正确的原则来治理国家。

是故推而上之。

墨子强调,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

古者圣王既审尚贤,欲以为政。

墨子指出,古代的圣王都重视尚贤的原则。

故书之竹帛,琢之盘盂,传以遗后世子孙。

墨子强调,古代的圣王将尚贤的原则记录下来,传给后世。

于先王之书《吕刑》之书然:王曰:“于!来!有国有土,告女讼刑,在今而安百姓,女何择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

墨子引用了《吕刑》中的内容,说明古代的圣王都重视尚贤的原则。

能择人而敬为刑,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可及也。

墨子认为,只有尚贤才能达到尧舜禹汤文武等圣王的治国之道。

是何也?则以尚贤及之。

于先王之书、竖年之言然,曰:“晞夫圣武知人,以屏辅而耳。”

墨子引用了古代文献中的内容,说明古代的圣王都重视尚贤的原则。

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选择贤者,以为其群属辅佐。

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

墨子指出,现在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贵,厌恶贫贱。

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

墨子认为,要得到富贵,就必须成为贤人。

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提出了成为贤人的具体方法。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墨子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和谐。

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墨子强调,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墨子指出,现在的王公大人所富有的,所尊敬的,都是那些出身或外貌优越的人。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墨子质疑,这些人的能力是否真的值得尊敬?

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墨子认为,如果这些人治理国家,那么国家一定会陷入混乱。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

墨子再次质问,士君子们想要富贵,却不知道如何得到。

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

墨子认为,他们想要富贵,就只能成为王公大人的亲戚或外貌优越的人。

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

墨子指出,成为这样的人并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实现的。

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喑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

墨子认为,即使是没有德行的人,也不会因为出身或外貌而失去富贵。

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

墨子认为,赏罚应该以德行为标准,而不是以出身或外貌为标准。

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

墨子认为,那些被赏罚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罪或无罪,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德行或德行不足。

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也。

墨子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人们不再关心善行,不再相互帮助。

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

墨子认为,这种社会风气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推而上之以,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

墨子通过列举古代圣王的例子,说明只有尚贤才能使国家和谐,人民幸福。

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

墨子强调,这种和谐的社会风气会吸引远近的人。

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

墨子认为,这种和谐的社会风气会得到人们的赞扬。

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墨子指出,现在的王公大人士君子都希望成为仁义的士人,追求高尚的品德,因此,尚贤的原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

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墨子强调,尚贤不仅对天、鬼、百姓有利,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10章尚贤(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5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