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9章尚贤(中)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9章尚贤(中)-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

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

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

可使长官者使长官。

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

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

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

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

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

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

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

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

是以必为置三本。

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

《诗》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

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

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

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

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

若有美善则归之上。

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

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

曰:“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

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

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

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

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不肖者在左右,则其所誉不当贤,而所罚不当暴。

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亦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当暴。

若苟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

是以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

居处无节,出入无度,男女无别。

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

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诛不强。

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

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

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

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

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

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巳。

且夫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与其爱。

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其故何也?

曰:处若官者,爵高而禄厚,故爱其色而使之焉!

夫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则此官什倍也。

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修,知以治之,知不什益。

而予官什倍,则此治一而弃其九矣。

虽日夜相接,以治若官,官犹若不治。

此其故何也?则王公大人不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故以尚贤使能为政而治者,夫若言之谓也;以下贤为政而乱者,若吾言之谓也。

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

此圣王之道,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

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

《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

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

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

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此何故始贱卒而贵,始贫卒而富?

则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

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

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然则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谁也?

曰: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

所以得其赏何也?

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又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

是故天、鬼赏之,立为天子,以为民父母,万民从而誉之“圣王”,至今不已。

则此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也。

然则富贵为暴以得其罚者谁也?

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

何以知其然也?

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从而贼之,又率天下之民以诟天侮鬼,贼傲万民。

是故天、鬼罚之,使身死而为刑戳,子孙离散,室家丧灭,绝无后嗣,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

则此富贵为暴而以得其罚者也。

然则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谁也?

曰:若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废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热照无有及也,帝亦不爱。

则此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也。

然则天之所使能者谁也?

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

何以知其然也?

先王之书《吕刑》道之,曰:“皇帝清问下民,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

德威维威,德明维明。

乃名三后,恤功于民。

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土,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

三后成功,维假于民。

则此言三圣人者,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

故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窕,小用之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

《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

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下坼不崩。

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

则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

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

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

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

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

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

自古及今,未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

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此圣人之厚行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9章尚贤(中)-译文

墨子说:‘现在国王、贵族、大人治理人民、主持国家、管理国家,想要修养保护而不失去,所以不考察崇尚贤能是政治的根本!’怎么知道崇尚贤能是政治的根本呢?墨子说:如果让高贵且智慧的人管理愚昧且卑贱的人,那么国家就能治理好;如果让愚昧卑贱的人管理高贵智慧的人,那么国家就会混乱。因此知道崇尚贤能是政治的根本。

古代的圣王非常尊重和崇尚贤能,任用有才能的人,不偏袒父兄,不偏袒富贵,不偏爱外貌。提拔贤能的人,使他们富贵,任命他们为官长,贬低不贤能的人,使他们贫穷卑贱,作为仆役。因此,人民都鼓励奖赏,畏惧惩罚,相互效仿成为贤能的人,因为贤能的人多而不贤能的人少,这就是推荐贤能。

然后圣人听他们的言论,观察他们的行为,考察他们的能力,慎重地授予他们官职,这就是任用有才能的人。因此,可以治理国家的人治理国家,可以担任长官的人担任长官,可以治理城邑的人治理城邑。凡是被用来治理国家、官府、城邑的人,这些都是国家的贤能之人。

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早上早朝,晚上晚退,审理案件,治理政务,因此国家治理好,刑法公正。贤能的人担任长官,晚上睡觉,早上起床,收取关市、山林、水泽的利益,充实官府,因此官府充实,财富不散。贤能的人治理城邑,早上出去,晚上不回来,耕种种植,聚集豆谷,因此豆谷多,人民能吃饱。所以国家治理好,刑法公正,官府充实,人民富裕。

君上用纯洁的酒食祭拜天神、鬼神,对外用作皮币,与四邻诸侯交往,对内用来救济饥饿、休息劳累,养育万民,对外用来安抚天下贤能之人。因此,天神鬼神使君上富裕,外国的诸侯支持他,国内的人民亲近他,贤能之人归附他。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情就能成功,举事就能完成,守卫就能稳固,出征就能强大。所以,过去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能统治天下,正诸侯,这也是他们的方法。

既然说到了这些方法,不知道如何实施,那么事情还是像没有完成一样。因此必须设立三个根本。什么是三个根本?墨子说:‘爵位不高,人民就不会尊敬;蓄积的财富不丰厚,人民就不会信任;政令不连续,人民就不会畏惧。’因此,古代圣王给予他们高爵位,重财富,委以重任,断然给予命令。这难道是为了赐予臣子吗?是为了让他们的事情能够成功。《诗经》说:‘告诉你要忧虑,教给你爵位,谁能忍受热,很少不用水洗的?’这就说明了古代国君、诸侯不能不坚持善良,传承辅佐。

比如说拿着热的东西,需要用水洗,才能休息手。古代圣王只有得到贤能的人才会任用他们,给予他们高爵位,分割土地来封赏他们,终身不厌倦。贤能的人只有得到明君才会侍奉他们,竭尽全力,承担君王的事情,终身不厌倦。如果有美好的事物,就会归功于上。因此,美好的事物在上,而怨恨诽谤在下;快乐在君上,忧愁在臣子。

因此,古代圣王的政治就是这样。

现在国王、贵族、大人也想效仿别人,崇尚贤能,任用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给予他们高爵位,但不给予他们相应的俸禄。高爵位而没有俸禄,人民就不会信任。他们说:‘这不是真心爱我,而是利用我。’如果利用他们,人民怎么能亲近他们的上级呢?因此,古代圣王说:‘贪图政治的人,不能把事情分给别人;富有财富的人,不能把俸禄分给别人。’如果不给他们事情做,不分配俸禄,请问天下的贤能之人怎么会来到国王、贵族、大人的身边呢?如果贤能之人不来,那么身边的就是不贤能的人。不贤能的人身边,他们所赞誉的不一定是贤能的人,所惩罚的不一定是暴虐的人。国王、贵族、大人尊重这些,用他们来治理国家,那么奖赏也一定不会奖赏贤能的人,惩罚也一定不会惩罚暴虐的人。如果奖赏不奖赏贤能的人,惩罚不惩罚暴虐的人,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鼓励,暴虐的人就不会被阻止。

因此,在家里不孝顺父母,在外面不尊重兄弟和乡里。居处没有节制,出入没有规律,男女没有分别。让他们治理官府,就会偷盗;守城就会背叛;君上有难,他们不会死;出逃,他们不会跟随。让他们审理案件,就不会公正;分配财富,就不会平均。与他们商量事情,不会成功;举事,不会完成;守卫,不会稳固;出征,不会强大。因此,即使是过去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失去国家,颠覆社稷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

为什么?因为他们只看到小事物,而没有看到大事物。

现在国王、贵族、大人如果有一件衣服不能制作,一定会借助能工巧匠;有一头牛羊不能宰杀,一定会借助能干的屠夫。所以对于这两样东西,国王、贵族、大人没有失去崇尚贤能、任用能人的原则。但是,当国家混乱,社稷危险时,却不知道使用能人治理。他们让亲戚做官,无故富贵的人做官,外貌好看的人做官。无故富贵,外貌好看的人做官,难道他们一定智慧而有才干吗?如果让他们治理国家,那么这就是让不智慧的人治理国家,国家的混乱,就已经可以预见了。

而且,国王、贵族、大人如果喜欢某人的外貌而任用他,他们的心不考察他的智慧,而只因为他喜欢。因此,不能管理一百人的人,让他们处在管理千人的官职上;不能管理千人的人,让他们处在管理万人的官职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处在这些官职上的人,爵位高,俸禄丰厚,所以因为喜欢他们的外貌而任用他们!不能管理千人的人,让他们处在管理万人的官职上,那么这个官职就是原来的十倍。治理的方法是每天都要做的,每天不增加十倍,智慧不增加十倍。但是给他们的官职增加了十倍,那么治理一个地方就放弃了九个地方。即使日夜不停地治理,这个官职还是治理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国王、贵族、大人不明白崇尚贤能、任用能人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因此,用崇尚贤能、任用能人治理国家而治理好的人,这就是我所说的;以下贬贤能的人治理国家而混乱的人,这就是我所说的。现在国王、贵族、大人如果真心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修养保护而不失去,为什么不考察崇尚贤能是政治的根本呢?

而且,把崇尚贤能作为政治的根本,这难道仅仅是墨子的说法吗?这是圣王的道路,先王的书,古人的言论。古书说:‘寻求圣明的君王和智慧的人,来辅助自己。’《汤誓》说:‘寻求伟大的圣明之人,与他共同努力,治理天下。’这说明圣明的君王不会失去崇尚贤能、任用能人治理国家。

因此,古代圣王只有能够慎重地崇尚贤能、任用能人治理国家,没有其他东西混杂其中,天下才能得到好处。古代的舜在历山耕种,在河滨制陶,在雷泽捕鱼。尧在服泽的南边得到他,提拔他成为天子,与他一起处理天下政务,治理天下的人民。伊挚,是有莘氏女私人的仆人,亲自担任厨师。汤得到他,提拔他为自己的宰相,与他一起处理天下政务,治理天下的人民。傅说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绳索,在傅岩做筑路工。武丁得到他,提拔他成为三公,与他一起处理天下政务,治理天下的人民。他们为什么开始贫贱而最终富贵,开始贫穷而最终富裕?是因为国王、贵族、大人明白崇尚贤能、任用能人治理国家。

因此,人民不会饥饿而得不到食物,不会寒冷而得不到衣服,不会劳累而得不到休息,不会混乱而得不到治理。

因此,古代圣王慎重地崇尚贤能、任用能人治理国家,效法天意。即使是天,也不会区分贫富、贵贱、远近、亲疏,提拔贤能的人,贬低不贤能的人。

那么,富贵是由于贤能而得到奖赏的人是谁呢?回答说:如果是古代的三代圣王,如尧、舜、禹、汤、文武,就是他们。他们之所以得到奖赏,是因为他们在治理天下时,普遍爱护人民,从而使他们受益,又引导天下万民尊敬天和鬼神,爱护并利于万民。因此,天和鬼神奖赏他们,立他们为天子,作为人民的父母,人民跟随着称赞他们为‘圣王’,一直到现在。那么,这就是富贵由于贤能而得到奖赏的人。

那么,富贵是由于残暴而得到惩罚的人是谁呢?回答说:如果是古代的三代暴君,如桀、纣、幽、厉,就是他们。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他们治理天下时,普遍憎恨人民,从而残害他们,又引导天下人民辱骂天和鬼神,残害并傲慢对待万民。因此,天和鬼神惩罚他们,使他们身死并受到刑戮,子孙离散,家庭破灭,没有后代,人民跟随着指责他们为‘暴君’,一直到现在。那么,这就是富贵由于残暴而得到惩罚的人。

那么,亲近的人却行为不端而得到惩罚的人是谁呢?回答说:如果是古代的伯鲧,帝的元子,废弃了帝的德行,后来在羽的郊外对他进行刑戮,帝也不爱他。那么,这就是亲近的人却行为不端而得到惩罚的人。

那么,天所任用有才能的人是谁呢?回答说:如果是古代的禹、稷、皋陶,就是他们。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先王的书籍《吕刑》中记载了这件事,说:‘皇帝清问下民,有辞有苗,说:’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德威维威,德明维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土,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于民。’那么,这里所说的三位圣人,他们谨慎言语,慎重行为,深思熟虑;探寻天下隐藏的事务和利益,向上事奉天,天就亲近他们的德行;向下施于万民,万民受到他们的利益,终身都不会停止。所以先王的话说:‘这种方法,大范围应用于天下就不会有过错,小范围应用就不会受困,持续应用就会使万民受益,终身都不会停止。’

‘周颂’中也记载了这件事,说:‘圣人的德行,如同天空的高远,如同大地的广阔,它在天下昭示。如同大地的坚固,如同山峦的承载,下面不会崩塌。如同太阳的光辉,如同月亮的明亮,与天地一样永恒。’那么,这里所说的圣人的德行,光明博大,坚实而长久。因此,圣人的德行,是涵盖了天地的。

现在王公大人想要统治天下、正定诸侯,如果没有德行和义理,他们将如何行动呢?他们的说法将会是依靠威严和力量。现在的王公大人将如何获得威严和力量呢?人民对死亡是非常恐惧的!人民对生活是非常渴望的,对死亡是非常憎恨的。他们想要的得不到,而他们憎恨的事情却屡屡发生。从古至今,从未有人能依靠这些来统治天下、正定诸侯。现在大人想要统治天下,正定诸侯,想要使自己的意愿在天下得到满足,名声在后世流传,因此不考察崇尚贤能作为政治的根本吗?这是圣人的高尚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9章尚贤(中)-注解

王公大人:古代的君主或贵族,指统治阶层的高层人物。

社稷:古代指国家的根基,也指国家的祭祀。

尚贤:指尊重和推崇有德行的人。

愚且贱者:指愚昧且地位低下的人。

贵且智者:指地位高贵且智慧的人。

圣王:指古代被尊为圣明的帝王,他们的统治被认为是理想的典范。

任使能:任用有才能的人。

党父兄:偏袒自己的亲戚。

偏贵富:偏袒富贵的人。

嬖颜色:偏袒美丽的人。

举而上之:选拔并提升到高位。

抑而废之:压制并废弃。

徒役:奴隶或低级差役。

劝其赏:鼓励他们追求奖赏。

畏其罚:害怕受到惩罚。

相率而为贤者:互相激励成为贤能之人。

进贤:选拔贤能。

事能:根据能力分配职务。

蚤朝晏退:早上早朝,晚上晚退。

听狱治政:审理案件,治理国家。

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收取关市、山林、湖泊的税收。

皮币:古代的一种货币。

交接:交往。

将养:养育,抚养。

般爵:授予高爵位。

裂地:划分土地。

《诗》: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执热:握住热物。

濯:洗涤。

执善承嗣辅佐:坚持善良,继承和辅佐君主。

般爵以贵之:授予高爵位以尊贵他们。

裂地以封之:划分土地以封赐他们。

竭四肢之力:用尽全身的力气。

美善:美好的品德。

怨谤:抱怨和诽谤。

宁乐:安宁和快乐。

忧戚:忧虑和悲伤。

明小物而不明大物:只看到小事情而看不到大事情。

良工:技艺高超的工匠。

良宰:技艺高超的屠夫。

傅说:商汤时期的一位贤臣。

傅岩:地名,傅说曾在此地做筑工。

武丁:商朝的一位贤明君主。

三公:古代的三个高级官职。

取法于天:效法天意,顺应天理。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通常被视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

尧:五帝之一,传说中的圣王,以仁德著称。

舜:五帝之一,继尧之后成为圣王,以德治天下。

禹: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著称。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和武功著称。

文武:指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以德行著称,武王以武功著称。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幽厉:指西周的周幽王和周厉王,两者都以暴政著称。

伯鲧:夏朝的官员,因治水不利而被处罚。

帝:指夏朝的君主,通常指夏禹。

羽之郊:指边远的郊外,这里指伯鲧被流放的地方。

三后:指伯夷、禹、稷三位古代圣贤。

苗:指古代的一个部族。

群后:指古代的诸侯。

明明不常:指统治不常,不稳定。

鳏寡不盖:指孤寡无依的人得不到照顾。

德威维威,德明维明:指德行和威严相辅相成,德行和明智相辅相成。

伯夷降典,哲民维刑:伯夷制定法典,使人民有法可依。

稷隆播种,农殖嘉谷:稷(后稷)推广农业,种植谷物。

《吕刑》:古代的一部法典,内容涉及刑法等。

皇帝:指古代的帝王。

震威强:指依靠威严和力量。

倾者民之死也:指民众的死亡。

圣人之德:指圣人的品德。

王天下:指统治天下。

正诸侯:指纠正诸侯的行为,维护中央权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9章尚贤(中)-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孟子·离娄上》,作者通过对古代圣王与暴君的对比,阐述了德行与富贵、赏罚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仁政、德治的核心观点。

首句‘然则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谁也?’提出了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何为富贵之赏。作者以尧、舜、禹、汤、文武五位圣王为例,指出他们因德行高尚而得到天下的赏赐,成为民众的父母官,受到万民的赞誉。

‘所以得其赏何也?’进一步追问,作者回答道,这些圣王在治理天下时,爱护民众,使民众获利,并引导民众敬天事鬼,因此得到天、鬼的赏赐,成为天子。

‘然则富贵为暴以得其罚者谁也?’转而讨论暴君,作者以桀、纣、幽、厉四位暴君为例,指出他们因暴政而受到天、鬼的惩罚,身死族灭,受到万民的唾弃。

‘然则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谁也?’继续探讨,作者以伯鲧为例,说明即使是亲王,若德行不端,也会受到惩罚。

‘然则天之所使能者谁也?’作者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认为天命所归者,如禹、稷、皋陶等,他们因谨慎言行、深思熟虑、为民众谋利而得到天的眷顾。

《吕刑》和《周颂》中的记载,进一步证明了圣人的德行与天地同常,他们的德行博大精深,经久不衰。

最后,作者指出,王公大人若欲统治天下,必须具备德义,否则只能依靠震威强权,而这样的统治难以长久。因此,尚贤为政是治国之本,也是圣人的厚行所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9章尚贤(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5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