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8章尚贤(上)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8章尚贤(上)-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

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

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

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8章尚贤(上)-译文

墨子说:“现在那些管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裕,人民众多,刑罚和政务得到治理。但是往往没有得到富裕却得到了贫穷,没有得到众多却得到了稀少,没有得到治理却得到了混乱,这实际上是他们失去了想要的,得到了不想要的。这是为什么呢?”墨子说:“这是因为那些管理国家的人,不能以尊重贤能和重视才能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有很多贤良之士,那么国家的治理就会很完善;如果贤良之士很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会很薄弱。因此,大人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贤能之士众多。”

墨子说:“那么,如何才能使贤能之士众多呢?”墨子说:“比如,如果想要使国家有很多擅长射箭和驾驭马车的士兵,就必须使他们富裕、尊敬他们、重视他们、赞誉他们,这样国家的擅长射箭和驾驭马车的士兵才会增多。何况还有那些品德高尚、善于言辞、博学多才的贤良之士!这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国家的辅佐,也必须使他们富裕、尊敬他们、重视他们、赞誉他们,这样国家的优秀人才也会增多。”

因此,古代的圣王治理国家时,会说:‘不正义的人不得富贵,不正义的人不得亲近,不正义的人不得接近。’因此,国家的富贵之人听到这些话,都会退而思考说:‘最初我所依赖的是富贵,现在君上提拔人才不论贫贱,那么我就不能不追求正义。’亲近的人听到这些话,也会退而思考说:‘最初我所依赖的是亲近,现在君上提拔人才不论亲近与否,那么我就不能不追求正义。’近处的人听到这些话,也会退而思考说:‘最初我以为远离君上就没有依靠,现在君上提拔人才不论远近,那么我就不能不追求正义。’远处的人听到这些话,也会退而思考说:‘最初我以为远离君上就没有依靠,现在君上提拔人才不论远近,那么我就不能不追求正义。’直到远方的边鄙之地、宫廷外的庶民、国内的百姓、四方的边民听到这些话,都会竞相追求正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上用来驱使下属的是同一个方法;下属用来侍奉君上的也是同一个方法。比如一个富有的人,有高高的围墙和深深的宫殿,围墙已经立好,然后在上面开一扇门。有盗贼进入,关上他们进入的门去寻找,盗贼就没有出路可以出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上掌握了关键。”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家时,会按照德行排列次序,尊重贤能。即使是农民和工匠,只要有才能就会被提拔。给予他们高爵位,重禄位,委以重任,给予他们命令。说:‘爵位不高,人民就不会尊敬;禄位不厚,人民就不会信任;政令不明确,人民就不会敬畏。’将这三者交给贤能的人,并不是为了赐予他们,而是希望他们的事业能够成功。所以,当时,根据德行来安排职位,根据官职来执行职责,根据劳绩来评定奖赏,根据功绩来分配禄位。因此,官员没有永远的地位,人民也没有永远的贫贱。有才能就提拔,没有才能就降职。提拔公正的人,排除私人的怨恨,这就是所说的意思。

所以,古代尧在服泽的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就太平了。禹在阴方的中央提拔了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就治理好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计谋得以实现。文王在捕鸟网中提拔了闳夭、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土就归顺了。所以,当时,即使是享受厚禄尊贵地位的官员,也没有不敬畏而执行的;即使是农民和工匠,也没有不争相鼓励而追求正义的。所以,士人,是用来作为辅佐和继承的。因此,得到士人就能使谋划不困难,身体不劳累,名声建立而功业成就,美好的德行彰显而恶行不产生,这都是因为得到了士人。

因此,墨子说:‘得到贤士不可不提拔;不得意时,贤士也不可不提拔。如果想要效法尧、舜、禹、汤的治国之道,就不可以不尊重贤能。尊重贤能,是政治的根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8章尚贤(上)-注解

子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

王公大人:指古代的贵族和王室成员,他们是国家的统治者。

政:政治,指国家治理和统治的活动。

刑政之治:刑政,指刑法和政治;治,指治理,即良好的国家治理。

尚贤:推崇和重视贤能之人,是墨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事能:事,指从事;能,指才能,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厚:丰富,充足。

薄:薄弱,不足。

故:所以,因此。

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四个词分别表示使……富有、尊贵、受到尊敬和赞誉。

善射御之士:擅长射箭和驾驭车马的人。

德行:品德和行为。

辩乎言谈:擅长辩论,言辞犀利。

道术:学问和技艺。

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国家的利益。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不正义的人不得富有、不得尊贵、不得亲近、不得亲近。

义:正义,道德。

辟:避开,不重视。

高墙深宫:高大的城墙和深远的宫殿,比喻严密的安全措施。

盗人:盗贼。

阖:关闭。

自入而求之:从自己进入的地方寻找。

断予之令:明确给予命令。

列德而尚贤:按照德行来排列次序,推崇贤能。

农与工肆之人:农民和手工业者。

爵位:官职的称号。

蓄禄:积累的俸禄。

殿赏:按照功绩给予奖赏。

分禄:分配俸禄。

举公义,辟私怨:提出公义,排除私怨。

服泽之阳:服泽的南面。

阴方之中:阴方的中心。

庖厨之中:厨房之中。

罝罔之中:捕网之中。

辅相承嗣:辅助和继承。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得到贤士就应当举荐,得不到贤士也应当举荐。

祖述尧舜禹汤之道:效法尧、舜、禹、汤的治国之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8章尚贤(上)-评注

子墨子开篇即提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的根本目标,即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治理。然而,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导致国家贫困、人民稀少、社会混乱。这一现象引发墨子对治理本质的深刻思考。

墨子认为,王公大人之所以无法实现其治理目标,在于他们未能采取尚贤事能的策略。在墨子看来,国家治理的厚薄取决于贤良之士的多少。因此,他强调大人之务在于众多贤才。

墨子进一步提出,要实现众多贤才的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他认为,这些措施对于吸引和留住贤才至关重要。

墨子引用古代圣王的治国理念,强调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这一理念反映了墨子对于道德与权力的关系认识,即权力应服务于道德,而非道德服务于权力。

墨子通过举例说明,古代圣王在选拔贤才时,不拘一格,无论是农人还是工人,只要有能力就会被提拔。这种选拔制度体现了墨子对于公平、公正的追求。

墨子认为,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治理国家,是因为他们能够量功而分禄,使得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种制度保障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墨子通过列举尧、舜、禹、汤等古代圣王的事迹,说明他们都是通过举贤任能来治理国家的。这些圣王的事迹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

墨子总结道,得意时举贤,不得意时也要举贤,这是遵循尧舜禹汤之道的必要条件。尚贤是政治的根本,因为只有尚贤,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8章尚贤(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5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