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7章三辩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7章三辩-原文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曰:‘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汤放桀于大水,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护》,又修《九招》。武王胜殷杀纣,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驺虞》。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程繁曰:‘子曰:‘圣王无乐。’此亦乐已,若之何其谓圣王无乐也?’

子墨子曰:‘圣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因为无智矣。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7章三辩-译文

程繁问子墨子说:‘先生你说:“圣明的君王不会追求享乐。”过去诸侯们因为处理政务而感到疲惫,就在钟鼓的音乐中得到休息;士大夫们因为处理政务而感到疲惫,就在竽瑟的音乐中得到休息;农夫们在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存,就在听陶器的音乐中得到休息。现在先生你说:“圣明的君王不会追求享乐。”这就像是马套上了轭但没有卸下来,弓张开了但没有放松,这难道不是血肉之躯所不能达到的吗?”

子墨子回答说:‘古代的尧舜,他们的茅草屋顶也被视为一种礼制,也视为一种乐。汤把桀流放到大水中,自己环绕天下自立为王,事情成功,国家安定,没有大的后患,于是继承了先王的乐,又自己创作了乐,名为《护》,又修订了《九招》。武王战胜了殷商,杀死了纣王,环绕天下自立为王,事情成功,国家安定,没有大的后患,继承了先王的乐,又自己创作了乐,名为《象》。周成王继承了先王的乐,又自己创作了乐,名为《驺虞》。周成王治理天下,不如武王;武王治理天下,不如成汤;成汤治理天下,不如尧舜。所以乐越复杂,治理的国家就越少。从这里可以看出,乐并不是治理天下的方法。’

程繁说:‘您说:“圣明的君王没有乐。”但这也是一种乐,怎么可以说圣明的君王没有乐呢?’子墨子说:‘圣明的君王的命令,是关于多少的,是关于食物的利益。知道饿了就去吃饭的,是明智的,因为不知道饿的人就没有智慧。现在圣明的君王有乐,但很少,这也是没有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7章三辩-注解

圣王:指古代被认为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能够治理国家的君主。

乐:在此处指音乐,但在文中也有治理国家、治理人民的意思。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领主,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士大夫: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包括官员和贵族。

农夫:古代社会的农民阶层,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听治:指听政、治理国家。

钟鼓之乐:古代的一种宫廷音乐,通常用于庄严、隆重的场合。

竽瑟之乐:竽和瑟都是古代的乐器,竽是一种大管乐器,瑟是一种弦乐器,这里的乐指用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

聆缶之乐:缶是一种古代的陶制乐器,这里的乐指用缶演奏的音乐。

茅茨:茅茨是指用茅草覆盖的屋顶,这里指简朴的生活方式。

礼:古代的一种社会规范和仪式,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贤德著称。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武力推翻商朝而建立周朝。

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汤,以贤德著称。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王,以贤德著称。

《护》:《护》是汤所作的音乐,用以表达对先王的敬仰和对天下的治理。

《九招》:《九招》是武王所作的音乐,用以庆祝胜利和建立新的王朝。

《象》:《象》是武王所作的音乐,用以表达对先王的敬仰和对天下的治理。

《驺虞》:《驺虞》是周成王所作的音乐,用以表达对先王的敬仰和对天下的治理。

智:指智慧,此处指明智的治理方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7章三辩-评注

程繁的提问,从字面上看,是对子墨子‘圣王不为乐’的观点的直接挑战。程繁以诸侯、士大夫、农夫为例,指出他们在不同的工作之余,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认为圣王作为统治者的典范,也应该有享受音乐的权利。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音乐在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普遍认识。

子墨子的回答,首先引用了尧舜、汤、武王、成王等先王的例子,说明即使是古代的圣王,也有自己的音乐作品,如《护》、《九招》、《象》、《驺虞》等。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是对先王功绩的颂扬,也是他们治理国家的一部分。

子墨子进一步指出,虽然先王有乐,但他们的治理成果并不一定与音乐的繁复程度成正比。尧舜、汤、武王、成王的治理成就,并不因为他们的音乐作品而有所减少。这表明,音乐并非治理天下的关键。

程繁再次质疑子墨子的观点,认为即使圣王有乐,也不能因此说圣王无乐。子墨子则从圣王的使命和利益出发,认为圣王应该以天下之利为重,而不是个人的享受。他通过‘知饥而食之者,智也’的比喻,说明圣王应该有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对天下有益的,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而音乐虽然可以带来快乐,但并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整段对话体现了墨家思想中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点。子墨子通过引用历史实例和逻辑推理,反驳了程繁的观点,强调了音乐与治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圣王应该有的责任和使命。这种对话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一种典型方式,即通过问答来探讨问题,寻求真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7章三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5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