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5章七患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5章七患-原文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

七患者何?

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

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

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

仕者持禄,游者忧交,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

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

所信不忠,所忠不信,六患也;

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

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立也,用不可不节也。

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

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

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

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三,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食而不盛;

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

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

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

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

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

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

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是若庆忌无去之心,不能轻出。

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

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

故备者,国之重也。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故曰: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

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

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

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

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5章七患-译文

墨子说:国家有七种祸患。这七种祸患是什么呢?城墙和护城河不能守卫,却只注重建造宫殿,这是第一种祸患;边远的国度到了边境,四周邻国都不来救助,这是第二种祸患;先是用尽民力去做没有用的功事,赏赐给没有能力的人,民力被浪费在无用之事上,财宝空虚地用来招待客人,这是第三种祸患;做官的人只顾自己的俸禄,游手好闲的人担心交际,君主修订法律整治臣子,臣子害怕而不敢违抗,这是第四种祸患;君主自以为圣明智慧而不问政事,自以为安宁强大而不设防备,四周邻国暗中图谋而不知警觉,这是第五种祸患;所信任的人不忠诚,所忠诚的人不可信,这是第六种祸患;种植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人民,大臣不足以侍奉,赏赐不能让人高兴,惩罚不能让人敬畏,这是第七种祸患。如果国家存在这七种祸患,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如果守城时遇到这七种祸患,敌人到来时国家必定倾覆。这七种祸患如果出现,国家必然遭受灾祸。

所有五谷,是人民所依赖的,也是君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如果人民没有依靠,君主就没有养生的资源;如果人民没有食物,就无法侍奉君主。因此,粮食是必须努力生产的,土地是必须开垦的,资源是必须节约的。五谷全部收成,那么各种味道的食品都能供君主享用;如果收成不足,那么食品就不能满足。一季粮食收成不足称为饥荒,两季称为旱灾,三季称为凶年,四季称为馈荒,五季称为饥荒。如果一年发生饥荒,那么从大夫以下的官员都要减少五分之一的俸禄;如果发生旱灾,减少五分之二的俸禄;如果发生凶年,减少五分之三的俸禄;如果发生馈荒,减少五分之四的俸禄;如果发生饥荒,就没有俸禄,只能靠食物维持生活。所以,如果国家发生凶荒,君主会减少三分之二的饮食,大夫减少悬挂的服饰,士人不再入学,君主的朝服不再制作,诸侯的宾客和四邻的使者,都只能吃简单的食物而不丰盛;减少马匹的饲养,道路上不打扫,马匹不喂粮食,婢妾不穿丝绸。这些都是表示国家物资匮乏的迹象。

现在有人背着孩子去打水,不小心把孩子掉进了井里,母亲一定会跟着下去救孩子。今年发生凶年,人民饥饿,道路上饥荒,这种痛苦比掉进井里的孩子还要严重,难道可以不警惕吗!所以,如果年景好,人民就会仁慈善良;如果年景凶,人民就会吝啬邪恶。人民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呢?如果劳作者少而食者多,那么年景就不会丰收。

所以说:财物不足就反过来考虑时令,食物不足就反过来考虑使用。所以,先民根据时令生产财物,巩固根本然后使用财物,就能使财物充足。即使是上古的圣王,也不能保证五谷永远丰收而旱灾水患不来。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生产勤劳而生活节俭。所以《夏书》说:‘大禹七年水灾’,《殷书》说:‘汤五年旱灾。’这是指遭遇凶年和饥荒非常严重。然而百姓没有受冻挨饿,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生产丰富,使用得当。

所以,仓库没有储备粮食,就不能应对凶年饥荒;库房没有储备兵器,即使有正义,也不能征讨无义之师;城墙不坚固,就不能自我守卫;心中没有防备,就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就像庆忌没有离开的心思,不能轻易外出。

桀没有防备汤的攻击,所以被放逐;纣没有防备武王的征讨,所以被杀。桀和纣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因为不设防备而灭亡在百里的诸侯手中,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虽然富贵却不设防备。所以,防备是国家的重器。粮食是国家的宝物;兵器是国家的爪牙;城墙是自我守卫的工具;这三者,是国家的必备之物。

所以说:用极高的赏赐赏赐无功的人;空虚国库,用来准备车马、衣服和奇珍异宝;让劳役者受苦,用来建造宫殿和娱乐场所;人死后还要厚葬,多穿衣服。活着的时候建造亭台楼阁,死后还要修建坟墓,所以百姓在外面受苦,国库却在内部空虚,君主不满足于自己的享乐,百姓无法忍受自己的困苦。所以,国家遇到外敌就会受伤,人民遇到凶荒就会流亡,这都是因为没有充分准备的结果。而且,粮食是圣人所珍视的。所以《周书》说:‘国家没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就不是真正的国家;家庭没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就不是真正的家庭。’这就是所说的国家有备。

因此,要像对待极度的奖赏一样,赏赐给没有功绩的人;空虚国库,用来准备车马、衣服和奇珍异宝;使劳役者受苦,用来建造宫殿和娱乐场所;人死后还要厚葬,多穿衣服。活着的时候建造亭台楼阁,死后还要修建坟墓,所以百姓在外面受苦,国库却在内部空虚,君主不满足于自己的享乐,百姓无法忍受自己的困苦。所以,国家遇到外敌就会受伤,人民遇到凶荒就会流亡,这都是因为没有充分准备的结果。而且,粮食是圣人所珍视的。所以《周书》说:‘国家没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就不是真正的国家;家庭没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就不是真正的家庭。’这就是所说的国家有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5章七患-注解

子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城郭沟池:城郭,指城墙和城门;沟池,指护城河和护城壕,古代防御设施。

宫室:宫室,指宫殿和住宅,古代贵族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边国至境:边国,指边境国家;至境,指边界。

四邻莫救:四邻,指周边的邻国;莫救,无人救援。

民力:民力,指民众的力量和劳动力。

无用之功:无用之功,指没有实际作用或价值的劳作。

赏赐:赏赐,指对有功者给予的奖励。

无能之人:无能之人,指没有能力或才能的人。

财宝:财宝,指财富和宝物。

待客:待客,指接待客人。

仕者:仕者,指做官的人。

持禄:持禄,指保持自己的官职和俸禄。

游者:游者,指游手好闲的人。

忧交:忧交,指担忧交际。

君修法讨臣:君修法,指君主修订法律;讨臣,指惩罚臣子。

臣慑而不敢拂:臣慑,指臣子害怕;不敢拂,指不敢违抗。

圣智:圣智,指圣明和智慧。

守备:守备,指防御和准备。

社稷:社稷,指国家,古代以土地神和谷神代表国家。

五谷:五谷,指稻、麦、黍、菽、稷,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民之所仰:民之所仰,指民众所依赖的。

君之所以为养:君之所以为养,指君主赖以维持生计的基础。

地不可不立:地不可不立,指土地的利用和开发是必要的。

用不可不节:用不可不节,指使用资源必须节约。

馑:馑,指粮食缺乏。

旱:旱,指干旱。

凶:凶,指灾荒。

馈:馈,指粮食严重缺乏。

饥:饥,指严重的饥饿。

岁馑:岁馑,指年成歉收。

彻鼎食:彻鼎食,指君主减少饮食。

彻县:彻县,指减少官员的俸禄。

士不入学:士不入学,指士人停止学习。

君朝之衣不革制:君朝之衣不革制,指君主不更换朝服。

诸侯之客,四邻之使:诸侯之客,四邻之使,指各国的使节和宾客。

雍食而不盛:雍食,指简朴的饮食;不盛,指不丰盛。

彻骖騑:彻骖騑,指减少车辆。

涂不芸:涂不芸,指道路不整治。

马不食粟:马不食粟,指马匹不喂粮食。

婢妾不衣帛:婢妾不衣帛,指婢妾不穿丝绸。

《夏书》:《夏书》,指《尚书》中的夏代史书。

《殷书》:《殷书》,指《尚书》中的殷代史书。

离凶饿:离凶饿,指遭受凶荒。

离寇敌:离寇敌,指遭受外敌入侵。

《周书》:《周书》,指《尚书》中的周代史书。

国备:国备,指国家的准备和储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5章七患-评注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

墨子开篇即提出‘国有七患’,此七患为墨家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旨在揭示国家治理中的重大隐患。墨子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主题,为下文逐一对七患进行阐述做铺垫。

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

‘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揭示了国家在军事防御上的忽视。城郭沟池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若不加强防御,而只顾宫室建设,则国家易受外敌侵犯,这是国家治理的大患。

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

‘边国至境,四邻莫救’说明国家在周边关系处理上的失策。若国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一旦遭遇外敌,将难以抵御,这是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

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

‘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揭示了国家在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上的浪费。若国家不能合理利用民力和财宝,则国家治理将陷入困境。

仕者持禄,游者忧交,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

‘仕者持禄,游者忧交’反映了国家在政治体制上的问题。若官员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大局,则国家政治将陷入腐败。

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

‘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揭示了国家领导者在决策上的失误。若领导者不勤于政事,不重视国家安全,则国家将面临重大危机。

所信不忠,所忠不信,六患也;

‘所信不忠,所忠不信’反映了国家在信任体系上的问题。若国家内部缺乏信任,则国家治理将陷入混乱。

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

‘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揭示了国家在粮食储备和人才选拔上的不足。若国家粮食不足,人才匮乏,则国家治理将陷入困境。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墨子强调五谷对于国家和民众的重要性,指出五谷是民众生活的根本,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立也,用不可不节也。

墨子提出国家治理的三大原则:务食、立地、节用,强调国家必须重视粮食生产、土地开发和资源节约。

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

墨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粮食短缺的不同等级,强调了粮食安全对国家的重要性。

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

墨子进一步阐述了粮食短缺对国家财政和官员待遇的影响,强调了粮食安全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三,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食而不盛;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墨子以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国家粮食不足时的应对措施,强调了节约和戒备的重要性。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

墨子用寓言的形式,揭示了国家领导者对民众疾苦的忽视,强调了领导者应关心民众的重要性。

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

墨子再次强调国家领导者应关注民生,指出民生的疾苦比个人家庭的悲剧更为严重。

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

墨子指出国家治理与民众道德的关系,强调国家领导者应通过良好的治理来引导民众道德的提升。

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

墨子揭示了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指出如果生产者少而消费者多,则国家难以实现丰收。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

墨子提出了解决国家财政和粮食问题的方法,即通过调整政策和节约资源来解决。

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墨子强调国家领导者应注重民生,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来保障国家财政的充足。

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

墨子指出即使是最贤明的君主也无法保证粮食的常年丰收,但若民众能够勤俭节约,则国家仍能避免饥荒。

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

墨子引用古代历史,说明了自然灾害对国家的影响,强调了国家领导者应重视自然灾害的应对。

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墨子指出民众在自然灾害面前能够避免饥荒,是因为他们能够勤俭节约,合理利用资源。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是若庆忌无去之心,不能轻出。

墨子强调国家在粮食、军事、城防和心态上的准备,指出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应对各种危机。

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

墨子以桀、纣为例,说明了国家领导者若不重视国家准备,将导致国家灭亡。

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

墨子指出即使是富贵的君主,若不重视国家准备,也将导致国家灭亡。

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墨子强调国家在粮食、军事和城防上的重要性,指出这三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故曰: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

墨子批评了国家领导者奢侈浪费的行为,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国家财政空虚,民众疾苦。

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

墨子揭示了国家领导者奢侈浪费对民众的影响,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国家内部矛盾加剧。

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

墨子指出国家领导者若不重视国家准备,将导致国家遭受外敌入侵和民众饥荒。

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墨子引用《周书》中的话,强调了粮食储备对国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做好粮食储备,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5章七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4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