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4章法仪-原文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
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
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
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
当皆法其父母,奚若?
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
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当皆法其学,奚若?
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
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当皆法其君,奚若?
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
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
故曰:莫若法天。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
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
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
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此以莫不刍牛羊,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
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
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
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
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
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
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
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于天下僇,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
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
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4章法仪-译文
墨子说:天下所有从事某项工作的人,都不能没有法度。没有法度而事情能够成功的,是没有的。即使是那些成为士大夫、担任将相的人,也都有遵循的法度。即使是各种工匠从事他们的工作,也都有遵循的法度。工匠们用矩来画方形,用圆规来画圆形,用绳子来拉直,用水平来衡量,用悬挂的器具来校正。无论是巧匠还是拙匠,都把这五种工具作为法度。巧匠能够准确使用它们,不巧的匠人虽然不能完全准确,但依照这些法度去工作,还是比没有法度时要好。所以,各种工匠从事工作,都有法度来衡量。
现在治理天下的大国,没有法度来衡量,这比不上工匠们有法度来得明智。
那么,怎样制定治理的法度才合适呢?应该效法父母,怎么样?天下的父母很多,但仁爱的人却很少。如果都效法父母,这样的法度就不仁了。法度如果不仁,就不可以成为法度。
应该效法他们的学问,怎么样?天下的学问很多,但仁爱的人很少,如果都效法他们的学问,这样的法度也不仁。法度如果不仁,就不可以成为法度。
应该效法他们的君主,怎么样?天下的君主很多,但仁爱的人很少,如果都效法他们的君主,这样的法度也不仁。法度如果不仁,就不可以成为法度。
所以,父母、学问、君主这三种东西,都不能作为治理的法度。
那么,怎样制定治理的法度才合适呢?所以说:不如效法天。天的行为广阔而没有私心,它的恩施深厚而不图回报,它的光明长久而不衰败,所以圣明的帝王效法它。既然以天为法,所有的行动和作为,都必须以天为标准。
天想要什么,就去做什么;天不想要什么,就停止不做。然而天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呢?天一定想要人们相爱并互相帮助,而不想要人们互相仇恨和伤害。
怎么知道天想要人们相爱并互相帮助,而不想要人们互相仇恨和伤害呢?因为它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地爱护和帮助。
怎么知道天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地爱护和帮助呢?因为它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地拥有和养育。
现在天下无论大小国家,都是天的城邑。无论人年轻还是年老,高贵还是低贱,都是天的臣民。因此,没有人不饲养牛羊,豢养狗猪,制作清洁的酒食,以敬奉天。这不是一视同仁地拥有和养育吗?如果天一视同仁地拥有和养育,怎么能说不想要人们相爱并互相帮助呢?所以说:爱护和帮助他人的人,天一定会赐福给他们;仇恨和伤害他人的人,天一定会降祸给他们。
说:杀害无辜的人,会得到不祥的后果。怎么解释人为自己杀戮而天降祸呢?因此,知道天想要人们相爱并互相帮助,而不想要人们互相仇恨和伤害。
古代的圣王如禹、汤、文武,爱护天下的百姓,都遵循尊敬天和鬼神的原则,因为他们对百姓有利,所以天赐福给他们,使他们成为天子,天下的诸侯都臣服于他们。
暴君如桀、纣、幽、厉,都仇恨天下的百姓,都侮辱天和鬼神。因为他们伤害的人很多,所以天降祸给他们,使他们失去国家,自己也被天下人所羞辱,后世的子孙也对他们进行谴责,直到今天。
所以,做坏事而得到灾祸的,有桀、纣、幽、厉;做善事而得到福分的,有禹、汤、文武。做善事得到福分的人有,做坏事得到灾祸的人也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4章法仪-注解
子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天下从事者:指天下所有从事各种工作的人。
无法仪:没有法度、规范。
士:古代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将相:古代的军事和行政官员。
百工:古代指各种工匠。
方:方形。
矩:一种直角尺,用于画直角。
圆:圆形。
规:画圆的工具。
绳:用来拉直的工具。
衡:用来称重的工具。
水:水银,古代用来校准平面的工具。
县:同“悬”,悬挂。
巧工:技艺高超的工匠。
不巧工:技艺不高的工匠。
五者:指方、矩、圆、规、绳。
度:衡量、标准。
大者治天下:指治理国家。
其次治大国:指治理较大的国家。
辩:明白、清楚。
奚以为治法而可:如何制定可行的治理法则。
父母:指父亲和母亲。
学:指学问、知识。
君:指君主。
法天:以天为法则。
天之行广而无私:天的行为广阔且无私。
其施厚而不德:它的恩赐厚重而不求回报。
其明久而不衰:它的光明长久而不衰减。
圣王:圣明的君主。
动作有为:行动和作为。
不辜:无罪的人。
祥:吉祥。
圣王禹汤文武:指古代的圣王大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暴王桀纣幽厉:指古代的暴君夏桀、商纣王、周幽王和周厉王。
僇:同“戮”,指被杀或被贬低。
不善:指行为不端正、不道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4章法仪-评注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
墨子首先强调了法仪在天下从事中的重要性。法仪在此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或准则,墨子认为,无论是何种事业,如果没有相应的法仪作为指导,很难取得成功。这一观点体现了墨家思想中对于规范和秩序的重视。
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墨子进一步指出,即使是高位的士人如将相,以及各行各业的手艺工人,都有相应的法仪。这表明在墨子看来,法仪是普遍适用的,不分贵贱,不分行业。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墨子以百工的工艺为例,说明了法仪的具体应用。无论是巧工还是不巧工,都要以矩、规、绳、水和县(悬挂物)这五种工具为标准,来确保工艺的精确。这反映了墨子对于实用性和效率的追求。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
墨子认为,即使是不擅长的人,只要遵循法仪,也能超越自己。这体现了墨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即无论才能如何,都有机会通过遵循规范来提升自己。
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墨子总结道,所有的百工都有法度作为衡量标准,这进一步强调了法仪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墨子将治国与百工从事相比较,认为治理国家也应遵循法度,否则不如百工辩才。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
墨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治理国家的法度应该效仿谁?他首先考虑了效仿父母,但随即否定了这个想法,认为父母众多,而仁者寡,效仿父母并不能保证法度的仁慈。
若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
墨子接着考虑了效仿学者,但同样认为学者众多而仁者寡,因此效仿学者也不能保证法度的仁慈。
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
墨子又考虑了效仿君主,但同样认为君主众多而仁者寡,因此效仿君主也不能保证法度的仁慈。
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墨子最终得出结论,父母、学者和君主三者都不能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度。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墨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即效法天。他认为天的行为广博无私,施恩深厚而不求回报,光明久远而不衰,因此圣王应该效法天。
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墨子强调,一旦以天为法,所有的行为都应该以天为标准。
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墨子进一步说明,天所希望的就应该去做,天所不希望的就应该停止。
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墨子提出了天的欲望,即希望人们相互爱护和利益,而不是相互仇恨和伤害。
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
墨子解释了如何知道天的这一欲望,即因为天对所有生物都一视同仁,既给予爱也给予利益。
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墨子进一步阐述,因为天对所有生物都给予生存的空间和食物,这表明天对所有生物都是包容和利益共存的。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墨子指出,无论大小国家,都是天的领地。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墨子认为,无论人的年龄、地位和贵贱,都是天的臣民。
此以莫不刍牛羊,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
墨子描述了人们如何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天的敬意,包括献上牛羊、犬猪等牲畜,以及清洁的酒食。
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
墨子反问,这不就是天对所有生物都给予食物和生存空间的表现吗?
夫奚说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
墨子再次反问,为什么说天不希望人们相互爱护和利益呢?
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墨子得出结论,爱人和利人的人,天会给予幸福;而恶人和贼人的人,天会给予灾祸。
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
墨子进一步说明,杀害无辜的人,会带来不祥之事。
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
墨子反问,为什么说人因为相互杀害而受到天的灾祸呢?
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墨子总结道,因此可以知道,天希望人们相互爱护和利益,而不希望人们相互仇恨和伤害。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
墨子以古代圣王为例,说明了他们因为兼爱百姓、尊天事鬼而得到天的祝福,成为天子,受到天下诸侯的尊敬。
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
墨子又以暴君为例,说明了他们因为兼恶百姓、诟天侮鬼而受到天的惩罚,失去国家,身死为天下所羞辱。
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
墨子总结道,因此,做坏事而得到灾祸的是桀纣幽厉。
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
墨子指出,通过爱人和利人而得到幸福的是禹汤文武。
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墨子最后强调,爱人和利人以得福的人有,而恶人和贼人以得祸的人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