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二-原文
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追尊高祖考曰玄皇帝,庙号德祖;曾祖考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祖考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考曰淳皇帝,庙号仁祖,妣皆皇后。
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皇太子。
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诸功臣进爵有差。
丙子,颁即位诏于天下。
追封皇伯考以下皆为王。
辛巳,李善长、徐达等兼东宫官。
甲申,遣使核浙西田赋。
壬辰,胡廷瑞克建宁。
庚子,邓愈为征戍将军,略南阳以北州郡。
汤和克延平,执元平章陈友定,福建平。
是月,天下府州县官来朝。
谕曰:‘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安息,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勉之。’
二月壬寅,定郊社宗庙礼,岁必亲祀,以为常。
癸卯,汤和提督海运。
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朱亮祖副之,由海道取广东。
丁未,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
戊申,祀社稷。
壬子,诏衣冠如唐制。
癸丑,常遇春克东昌,山东平。
甲寅,杨璟克宝庆。
三月辛未,诏儒臣修女诫,戒后妃毋预政。
壬申,周德兴克全州。
丁酉,邓愈克南阳。
己亥,徐达徇汴梁,左君弼降。
夏四月辛丑,蕲州进竹簟,却之,命四方毋妄献。
廖永忠师至广州,元守臣何真降,广东平。
丁未,祫享太庙。
戊申,徐达、常遇春大破元兵于洛水北,遂围河南。
梁王阿鲁温降,河南平。
丁巳,杨璟克永州。
甲子,幸汴梁。
丙寅,冯胜克潼关,李思齐、张思道遁。
五月己卯,廖永忠下梧州,浔、贵、容、郁林诸州皆降。
辛卯,改汴梁路为开封府。
六月庚子,徐达朝行在。
甲辰,海南、海北诸道降。
壬戌,杨璟、朱亮祖克靖江。
秋七月戊子,廖永忠下象州,广西平。
庚寅,振恤中原贫民。
辛卯,将还应天,谕达等曰:‘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隐,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朕伐罪安民之意。不恭命者,罚无赦。’
丙申,命冯胜留守开封。
闰月丁未,至自开封。
己酉,徐达会诸将兵于临清。
壬子,常遇春克德州。
丙寅,克通州,元帝趋上都。
是月,征天下贤才为守令。
免吴江、庆德、太平、宁国、滁、和被灾田租。
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庚午,徐达入元都,封府库图籍,守宫门,禁士卒侵暴,遣将巡古北口诸隘。
壬申,以京师火,四方水旱,诏中书省集议便民事。
丁丑,定六部官制。
御史中丞刘基致仕。
己卯,赦殊死以下。
将士从征者恤其家,逋逃许自首。
新克州郡毋妄杀。
输赋道远者,官为转运,灾荒以实闻。
免镇江租税。
避乱民复业者,听垦荒地,复三年。
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并如前代制。
有司以礼聘致贤士,学校毋事虚文。
平刑,毋非时决囚。
除书籍田器税,民间逋负免征。
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
鳏寡孤独废疾者,存恤之。
民年七十以上,一子复。
他利害当兴革不在诏内者,有司具以闻。
壬午,幸北京。
改大都路曰北平府。
征元故臣。
癸未,诏徐达、常遇春取山西。
甲午,放元宫人。
九月癸亥,诏曰:‘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今贤士多隐岩穴,岂有司失于敦劝欤,朝廷疏于礼待欤,抑朕寡昧不足致贤,将在位者壅蔽使不上达欤?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岂甘没世而已哉。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儒讲明治道。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
乙丑,常遇春下保定,遂下真定。
冬十月庚午,冯胜、汤和下怀庆,泽、潞相继下。
丁丑,至自北京。
戊寅,以元都平,诏天下。
十一月己亥,遣使分行天下,访求贤才。
庚子,始祀上帝于圜丘。
癸亥,诏刘基还。
十二月丁卯,徐达克太原,扩廓帖木儿走甘肃,山西平。
己巳,置登闻鼓。
壬辰,以书谕明升。
二年春正月乙巳,立功臣庙于鸡笼山。
丁未,享太庙。
庚戌,诏曰:
“朕淮右布衣,因天下乱,率众渡江,保民图治,今十有五年。
“荷天眷祐,悉皆戡定。
“用是命将北征,齐鲁之民馈粮给军,不惮千里。
“朕轸厥劳,已免元年田租。
“遭旱民未苏,其更赐一年。
“顷者大军平燕都,下晋、冀,民被兵燹,困征敛,北平、燕南、河东、山西今年田租亦与蠲免。
“河南诸郡归附,久欲惠之,西北未平,师过其地,是以未逞。
“今晋、冀平矣,西抵潼关,北界大河,南至唐、邓、光、息,今年税粮悉除之。”
“又诏曰:
“应天、太平、镇江、宣城、广德供亿浩穰。
“去岁蠲租,遇旱惠不及下。
“其再免诸郡及无为州今年租税。”
“庚申,常遇春取大同。
“是月,倭寇山东滨海郡县。”
“二月丙寅朔,诏修元史。
“壬午,耕耤田。”
“三月庚子,徐达至奉元,张思道遁。
“振陕西饥,户米三石。”
“丙午,常遇春至凤翔,李思齐奔临洮。”
“夏四月丙寅,遇春还师北平。
“己巳,诸王子受经于博士孔克仁。
“令功臣子弟入学。”
“乙亥,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
“徐达下巩昌。”
“丙子,赐秦、陇新附州县税粮。”
“丁丑,冯胜至临洮,李思齐降。”
“乙酉,徐达袭破元豫王于西宁。”
“五月甲午朔,日有食之。
“丁酉,徐达下平凉、延安。
“张良臣以庆阳降,寻叛。”
“癸卯,始祀地于方丘。”
“六月己卯,常遇春克开平,元帝北走。
“壬午,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
“秋七月己亥,鄂国公常遇春卒于军,诏李文忠领其众。
“辛亥,扩廓帖木儿遣将破原州、泾州。
“辛酉,冯胜击走之。”
“丙辰,明升遣使来。”
“八月丙寅,元兵攻大同,李文忠击败之。
“己巳,定内侍官制。
“谕吏部曰:
“内臣但备使令,毋多人,古来若辈擅权,可为鉴戒。
“驭之之道,当使之畏法,勿令有功,有功则骄恣矣。”
“癸酉,《元史》成。”
“丙子,封王颛为高丽国王。”
“癸未,徐达克庆阳,斩张良臣,陕西平。”
“是月,命儒臣纂礼书。”
“九月辛丑,召徐达、汤和还,冯胜留总军事。”
“癸卯,以临濠为中都。”
“戊午,征南师还。”
“冬十月壬戌,遣杨璟谕明升。”
“甲戌,甘露降于钟山,群臣请告庙,不许。”
“辛卯,诏天下郡县立学。”
“是月,遣使贻元帝书。”
“十一月乙巳,祀上帝于圜丘,以仁祖配。”
“十二月甲戌,封阿答阿者为占城国王。”
“甲申,振西安诸府饥,户米二石。”
“己丑,大赉平定中原及征南将士。”
“庚寅,扩廓帖木儿攻兰州,指挥于光死之。”
“是年,占城、安南、高丽入贡。”
“三年春正月癸巳,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副之,分道北征。”
“二月癸未,追封郭子兴滁阳王。”
“戊子,诏求贤才可任六部者。”
“是月,李文忠下兴和,进兵察罕脑儿,执元平章竹贞。”
“三月庚寅,免南畿、河南、山东、北平、浙东、江西广信、饶州今年田租。”
“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为秦王,棡晋王,棣燕王,橚吴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杞赵王,檀鲁王,从孙守谦靖江王。”
“徐达大破扩廓帖木儿于沈儿峪,尽降其众,扩廓走和林。”
“丙戌,元帝崩于应昌,子爱猷识理达腊嗣。”
“是月,慈利土官覃垕作乱。”
“五月己丑,徐达取兴元。
“分遣邓愈招谕吐蕃。”
“丁酉,诏守令举学识笃行之士。”
“己亥,设科取士。”
“甲辰,李文忠克应昌。
“元嗣君北走,获其子买的里八剌,降五万余人,穷追至北庆州,不及而还。”
“丁未,诏行大射礼。
“戊申,祀地于方丘,以仁祖配。”
“辛亥,徐达下兴元。
“邓愈克河州。”
“丁巳,诏开国时将帅无嗣者禄其家。”
“是月旱,斋戒,后妃亲执爨,皇太子诸王馈于斋所。”
“六月戊午朔,素服草屦,步祷山川坛,露宿凡三日,还斋于西庑。”
“辛酉,赉将士,省狱囚,命有司访求通经术明治道者。”
“壬戌,大雨。”
“壬申,李文忠捷奏至,命仕元者勿贺。”
“谥元主曰顺帝。”
“癸酉,买的里八剌至京师,群臣请献俘。”
“帝曰:‘武王伐殷用之乎?’
“省臣以唐太宗尝行之对。”
“帝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耳。若遇隋之子孙,恐不尔也。’
“遂不许。”
“又以捷奏多侈辞,谓宰相曰:‘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乙亥,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
“丙子,告捷于南郊。”
“丁丑,告太庙,诏示天下。”
“辛巳,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
“是月,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
“秋七月丙辰,明升将吴友仁寇汉中,参政傅友德击却之。”
“中书左丞杨宪有罪诛。”
“八月乙酉,遣使瘗中原遗骸。”
“冬十月丙辰,诏儒士更直午门,为武臣讲经史。”
“癸亥,周德兴为征南将军,讨覃垕,垕遁。”
“辛巳,贻元嗣君书。”
“十一月壬辰,北征师还。”
“甲午,告武成于郊庙。”
“丙申,大封功臣。”
“进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封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子茂郑国公,汤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己亥,设坛亲祭战没将士。”
“庚戌,有事于圜丘。”
“辛亥,诏户部置户籍、户帖,岁计登耗以闻,著为令。”
“乙卯,封中书右丞汪广洋忠勤伯,御史中丞刘基诚意伯。”
“十二月癸亥,复贻元嗣君书,并谕和林诸部。”
“甲子,建奉先殿。”
“庚午,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并加修葺。”
“己卯,赐勋臣田。”
“壬午,以正月至是月,日中屡有黑子,诏廷臣言得失。”
“是年,占城、爪哇、西洋入贡。”
四年春正月丙戌,李善长罢,汪广洋为右丞相。
丁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副之,率舟师由瞿塘,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副之,率步骑由秦陇伐蜀。
魏国公徐达练兵北平。
戊子,卫国公邓愈督饷给征蜀军。
庚寅,建郊庙于中都。
丁未,诏设科取士,连举三年,嗣后三年一举。
戊申,免山西旱灾田租。
二月甲戌,幸中都。
壬午,至自中都。
元平章刘益以辽东降。
是月,蠲太平、镇江、宁国田租。
三月乙酉朔,始策试天下贡士,赐吴伯宗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乙巳,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
丁未,诚意伯刘基致仕。
夏四月丙戌,傅友德克阶州,文、隆、绵三州相继下。
五月,免江西、浙江秋粮。
六月壬午,傅友德克汉州。
辛卯,廖永忠克夔州。
戊戌,明升将丁世贞破文州,守将朱显忠死之。
癸卯,汤和至重庆,明升降。
戊申,倭寇胶州。
是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
秋七月辛亥,徐达练兵山西。
辛酉,傅友德下成都,四川平。
乙丑,明升至京师,封归义侯。
八月甲午,免中都、淮、扬及泰、滁、无为田租。
己酉,振陕西饥。
是月,高州海寇乱,通判王名善死之。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丙申,征蜀师还。
十一月丙辰,有事于圜丘。
庚申,命官吏犯赃者罪勿贷。
是月,免陕西、河南被灾田租。
十二月,徐达还。
是年,安南、浡泥、高丽、三佛齐、暹罗、日本、真腊入贡。
五年春正月癸丑,待制王祎使云南,诏谕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
祎至,不屈死。
乙丑,徙陈理、明升于高丽。
甲戌,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趋和林,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应昌,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取甘肃,征扩廓帖木儿。
靖海侯吴祯督海运,饷辽东。
卫国公邓愈为征南将军,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良副之,分道讨湖南、广西洞蛮。
二月丙戌,安南陈叔明弑其主日熞自立,遣使入贡,却之。
三月丁卯,都督佥事蓝玉败扩廓于土剌河。
夏四月己卯,振济南、莱州饥。
戊戌,始行乡饮酒礼。
庚子,邓愈平散毛诸洞蛮。
五月壬子,徐达及元兵战于岭北,败绩。
是月,诏曰:‘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乡党论齿,相见揖拜,毋违礼。婚姻毋论财。丧事称家有无,毋惑阴阳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为限。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闽、粤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犯者抵罪。’
六月丙子,定宦官禁令。
丁丑,定宫官女职之制。
戊寅,冯胜克甘肃,追败元兵于瓜、沙州。
癸巳,定六部职掌及岁终考绩法。
壬寅,吴良平靖州蛮。
甲辰,李文忠败元兵于阿鲁浑河,宣宁侯曹良臣战没。
乙巳,作铁榜诫功臣。
是月,振山东饥,免被灾郡县田租。
秋七月丙辰,汤和及元兵战于断头山,败绩。
八月丙申,吴良平五开、古州诸蛮。
甲辰,元兵犯云内,同知黄理死之。
九月戊午,周德兴平婪凤、安田诸蛮。
冬十月丁酉,冯胜师还。
是月,免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田租。
十一月辛酉,有事于圜丘。
甲子,征南师还。
壬申,纳哈出犯辽东。
是月,召徐达、李文忠还。
十二月甲戌,诏以农桑学校课有司。
辛巳,命百官奏事启皇太子。
庚子,邓愈为征西将军,征吐番。
壬寅,贻元嗣君书。
是年,琐里、占城、高丽、琉球、乌斯藏入贡。
高丽贡使再至,谕自后三年一贡。
六年春正月甲寅,谪汪广洋为广东参政。
二月乙未,谕暂罢科举,察举贤才。
壬寅,命御史及按察使考察有司。
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颁《昭鉴录》,训诫诸王。
戊申,太阅。
壬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副之,备边山西、北平。
甲子,指挥使于显为总兵官,备倭。
夏四月己丑,令有司上山川险易图。
六月壬午,盱眙献瑞麦,荐宗庙。
壬辰,扩廓帖木儿遣兵攻雁门,指挥吴均击却之。
是月,免北平、河间、河南、开封、延安、汾州被灾田租。
秋七月壬寅,命户部稽渡江以来各省水旱灾伤分数,优恤之。
壬子,胡惟庸为右丞相,
八月乙亥,诏祀三皇及历代帝王。
冬十月辛巳,召徐达、冯胜还。
十一月壬子,扩廓帖木儿犯大同,徐达遣将击败之,达仍留镇。
甲子,遣兵部尚书刘仁赈真定饥。
丙寅,冬至,帝不豫,改卜郊。
闰月乙亥,录故功臣子孙未嗣者二百九人。
壬午,有事于圜丘。
庚寅,颁定《大明律》。
是年,暹罗、高丽、占城、真腊、三佛齐入贡。
命安南陈叔明权知国事。
七年春正月甲戌,都督佥事王简、王诚、平章李伯升屯田河南、山东、北平。
靖海侯吴祯为总兵官,都督于显副之,巡海捕倭。
二月丁酉朔,日有食之。
戊午,修曲阜孔子庙,设孔、颜、孟三氏学。
是月,平阳、太原、汾州、历城、汲县旱蝗,并免租税。
夏四月己亥,都督蓝玉败元兵于白酒泉,遂拔兴和。
壬寅,金吾指挥陆龄讨永、道诸州蛮,平之。
五月丙子,免真定等四十二祎府州县被灾田租。
辛巳,振苏州饥民三十万户。
癸巳,减苏、松、嘉、湖极重田租之半。
六月,陕西平凉、延安、靖宁、鄜州雨雹,山西、山东、北平、河南蝗,并蠲田租。
秋七月甲子,李文忠破元兵于大宁、高州。
壬申,倭寇登、莱。
八月甲午朔,祀历代帝王庙。
辛丑,诏军士阵殁父母妻子不能自存者,官为存养。
百姓避兵离散或客死,遗老幼,并资遣还。
远宦卒官,妻子不能归者,有司给舟车资送。
庚申,振河间、广平、顺德、真定饥,蠲租税。
九月丁丑,遣崇礼侯买的里八剌归,遗元嗣君书。
冬十一月壬戌,纳哈出犯辽阳,千户吴寿击走之。
辛未,有事于圜丘。
十二月戊戌,召邓愈、汤和还。
是年,阿难功德国、暹罗、琉球、三佛齐、乌斯藏、撒里、畏兀儿入贡。
八年春正月辛未,增祀鸡笼山功臣庙一百八人。
癸酉,命有司察穷民无告者,给屋舍衣食。
辛巳,邓愈、汤和等十三人屯戍北平、陕西、河南。
丁亥,诏天下立社学。
是月,河决开封,发民夫塞之。
二月甲午,宥杂犯死罪以下及官犯私罪者,谪凤阳输作屯种赎罪。
癸丑,耕耤田。
召徐达、李文忠、冯胜还,傅友德等留镇北平。
三月辛酉,立钞法。
辛巳,罢宝源局铸钱。
夏四月辛卯,幸中都。
丁巳,至自中都。
免彰德、大名、临洮、平凉、河州被灾田租。
罢营中都。
致仕诚意伯刘基卒。
五月己巳,永嘉候朱亮祖偕傅友德镇北平。
六月壬寅,指挥同知胡汝平贵州蛮。
秋七月己未朔,日有食之。
辛酉,改作太庙。
壬戌,召傅友德、朱亮祖还,李文忠、顾时镇山西、北平。
戊辰,诏百官奔父母丧不俟报。
京师地震。
丁丑,免应天、太平、宁国镇江及蕲、黄诸府被灾田租。
八月己酉,元扩廓帖木儿卒。
冬十月丁亥,诏举富民素行端洁达时务者。
壬子,命皇太子诸王讲武中都。
十一月丁丑,有事于圆丘。
十二月戊子,京师地震。
甲寅,遣使振苏州、湖州、嘉兴、松江、常州、太平、宁国、杭州水灾。
是月,纳哈出犯辽东,指挥马云、叶旺大败之。
是年,撒里、高丽、占城、暹罗、日本、爪哇、三佛齐入贡。
九年春正月,中山侯汤和,颍川侯傅友德,都督佥事蓝玉、王弼,中书右丞丁玉,备边延安。
三月己卯,诏曰:‘比年西征敦煌,北伐沙漠,军需甲仗,皆资山、陕,又以秦、晋二府宫殿之役,重困吾民。平定以来,闾阎未息。国都始建,土木屡兴。畿辅既极烦劳,外郡疲于转运。今蓄储有余,其淮、扬、安、徽、池五府及山西、陕西、河南、福建、江西、浙江、北平、湖广今年租赋,悉免之。’
夏四月庚戌,京师自去年八月不雨,是日始雨。
五月癸酉,自庚戌雨,至是日始霁。
六月甲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辛丑,李文忠还。
秋七月癸丑朔,日有食之。
是月,蠲苏、松、嘉、湖水灾田租,振永平旱灾。
元将伯颜帖木儿犯延安,傅友德败降之。
八月己酉,遣官省历代帝王陵寝,禁刍牧,置守陵户。
忠臣烈士祠,有司以时葺治。
分遣国子生修岳镇海渎祠。
西番朵儿只巴寇罕东,河州指挥甯正击走之。
闰九月庚寅,以灾异诏求直言。
冬十月己未,太庙成,自是行合享礼。
丙子,命秦、晋、燕、吴、楚、齐诸王治兵凤阳。
十一月壬午,有事于圆丘。
戊子,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十二月甲寅,振畿内、浙江、湖北水灾。
己卯,遣都督同知沐英乘传诣陕西问民疾苦。
是年,览邦、琉球、安南、日本、乌斯藏、高丽入贡。
十年春正月辛卯,以羽林等卫军益秦、晋、燕三府护卫。
是春,振苏、松、嘉、湖水灾。
夏四月己酉,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率师讨吐番,大破之。
是月,振太平、宁国及宜兴、钱塘诸县水灾。
五月庚子,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重事。
癸卯,振湖广水灾。
丙午,户部主事赵乾振荆、蕲迟缓,伏诛。
六月丁巳,诏臣民言事者,实封达御前。
丙寅,命政事启皇太子裁决奏闻。
秋七月甲申,置通政司。
是月,始遣御史巡按州县。
八月庚戌,改建大祀殿于南郊。
癸丑,选武臣子弟读书国子监。
九月丙申,振绍兴、金华、衢州水灾。
辛丑,胡惟庸为左丞相,汪广洋为右丞相。
冬十月戊午,封沐英西平侯。
辛酉,赐百官公田。
十一月癸未,卫国公邓愈卒。
丁亥,合祀天地于奉天殿。
是月,免河南、陕西、广东、湖广田租。
威茂蛮叛,御史大夫丁玉为平羌将军,讨平之。
十二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丁未,录故功臣子孙五百余人,授官有差。
是年,占城、三佛齐、暹罗、爪哇、真腊入贡。
高丽使五至,以嗣王未立,却之。
十一年春正月甲戌,封皇子椿为蜀王,柏湘王,桂豫王,模汉王,植卫王。
改封吴王橚为周王。
己卯,进封汤和信国公。
是月,徵天下布政使及知府来朝。
二月,指挥胡渊平茂州蛮。
三月壬午,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
是月,第来朝官为三等。
夏四月,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殂,子脱古思帖木儿嗣。
五月丁酉,存问苏、松、嘉、湖被水灾民,户赐米一石,蠲逋赋六十五万有奇。
六月壬子,遣使祭故元嗣君。
己巳,五开蛮叛,杀靖州指挥过兴,以辰州指挥杨仲名为总兵官,讨之。
秋七月丁丑,振平阳饥。
是月,苏、松、扬、台海溢,遣官存恤。
八月,免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诸府州秋粮。
九月丙申,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
冬十月甲子,大祀殿成。
十一月庚午,征西将军西平侯沐英率都督蓝玉、玉弼讨西番。
是月,五开蛮平。
是年,暹罗、阇婆、高丽、琉球、占城、三佛齐、朵甘、乌斯藏、彭亨、百花入贡。
十二年春正月己卯,始合礼天地于南郊。
甲申,洮州十八族番叛,命沐英移兵讨之。
丙申,丁玉平松州蛮。
二月戊戌,李文忠督理河、岷、临、巩军事。
乙巳,诏曰:‘今春雨雪经旬。天下贫民困于饥寒者多有,其令有司给以钞。’
丙寅,信国公汤和率列候练兵临清。
夏五月癸未,蠲北平田租。
六月丁卯,都督马云征大宁。
秋七月丙辰,丁玉回师讨眉县贼,平之。
己未,李文忠还掌大都督府事。
八月辛巳,诏凡致仕官复其家,终身无所与。
九月己亥,沐英大破西番,擒其部长三副使。
冬十一月甲午,沐英班师,封仇成、蓝玉等十二人为侯。
庚申,大宁平。
十二月,汪广洋贬广南,赐死。
徵天下博学老成之士至京师。
是年,占城、爪哇、暹罗、日本、安南、高丽入贡。
高丽贡黄金百斤、白金万两,以不如约,却之。
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伏诛。
癸卯,大祀天地于南郊。
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二月壬戌朔,诏举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术数之士。
发丹符,验天下金谷之数。
戊辰,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
三月壬辰,减苏、松、嘉、湖重赋十之二。
壬寅,燕王隶之国北平。
壬子,沐英袭元将脱火赤于亦集乃,擒之,尽降其众。
夏四月己丑,命群臣各举所知。
五月甲午,雷震谨身殿。
乙未,大赦。
丙申,释在京及临濠屯田输作者。
己亥,免天下田租。
吏以过误罢者还其职。
壬寅,都督濮英进兵赤斤站,获故元豳王亦怜真及其部曲而还。
是月,罢御史台。
命从征士卒老疾者许以子代,老而无子及寡妇,有司资遣还。
六月丙寅,雷震奉天门,避正殿省愆。
丁卯,罢王府工役。
丁丑,置谏院官。
秋八月,命天下学校师生,日给廪膳。
九月辛卯,景川侯曹震、营阳侯杨璟、永城侯恭显屯田北平。
乙巳,天寿节,始受群臣朝贺,赐宴于谨身殿,后以为常。
丙午,置四辅官,告于太庙。
以儒士王本、杜佑、龚斅、杜斅、赵民望、吴源为春、夏官。
是月,诏陕西卫军以三分之二屯田。
安置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于茂州,道卒。
冬十一月乙未,徐达还。
丙午,元平章完者不花、乃儿不花犯永平,指挥刘广战没,千户王辂击败之,擒完者不花。
十二月,天下府州县所举士至者八百六十余人,授官有差。
南雄侯赵庸镇广东,讨阳春蛮。
是年,琉球、日本、安南、占城、真腊、爪哇入贡,日本以无表却之。
十四年春正月戊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汤和、傅友德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乃儿不花。
命新授官者各举所知。
乙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壬子,罢天下岁造兵器。
癸丑,命公候子弟入国学。
丙辰,诏求隐逸。
二月庚辰,核天下官田。
三月丙戌,大赦。
辛丑,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夏四月庚午,徐达率诸将出塞,至北黄河,击破元兵,获全宁四部以归。
五月,五溪蛮叛,江夏侯周德兴讨平之。
秋八月丙子,诏求明经老成之士,有司礼送京师。
庚辰,河决原武、祥符、中牟。
辛巳,徐达还。
九月壬午朔,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帅征支南。
徐达镇北平。
丙午,周德兴移师讨施州蛮,平之。
冬十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癸丑,命法司录囚,会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官会议平允以闻。
甲寅,免应天、太平、应德、镇江、宁国田租。
癸亥,分遣御史录囚。
己卯,延安侯唐胜宗帅师讨浙东山寇,平之。
十一月壬午,吉安侯陆仲亨镇成都。
庚戌,赵庸讨广州海寇,大破之。
十二月丁巳,命翰林春坊官考驳诸司章奏。
戊辰,傅友德大败元兵于白石江,遂下曲靖。
壬申,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走普宁自杀。
是年,暹罗、安南、爪哇、朵甘、乌斯藏入贡。
以安南寇思明,不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二-译文
洪武元年春天正月乙亥日,太祖在南郊祭祀天地,即位为皇帝。确定统治天下的国号叫明,建立年号洪武。追尊高祖为玄皇帝,庙号德祖;曾祖为恒皇帝,庙号懿祖;祖为裕皇帝,庙号熙祖;父亲为淳皇帝,庙号仁祖,母亲都是皇后。立妃子马氏为皇后,世子朱标为皇太子。任命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对各位功臣按照等级提升爵位。丙子日,向天下颁布即位诏书。追封皇伯考以下都为王。辛巳日,李善长、徐达等人兼任东宫官职。甲申日,派遣使者核查浙西田赋。壬辰日,胡廷瑞攻克建宁。庚子日,邓愈担任征戍将军,攻占南阳以北的州郡。汤和攻克延平,生擒元朝平章陈友定,福建平定。这个月,天下各府州县官员都来朝见。太祖说:‘天下刚刚安定,民力和财力都很困难,重要的是休养生息,只有廉洁的人能够约束自己而利于他人,要努力做到。’二月壬寅日,确定郊社宗庙的礼仪,每年必须亲自祭祀,成为惯例。癸卯日,汤和负责监督海运。廖永忠担任征南将军,朱亮祖为副将,从海路进攻广东。丁未日,用太牢之礼在国学祭祀先师孔子。戊申日,祭祀社稷。壬子日,下诏服饰制度按照唐朝制度。癸丑日,常遇春攻克东昌,山东平定。甲寅日,杨璟攻克宝庆。三月辛未日,下诏儒臣修订女诫,告诫后妃不要干预政事。壬申日,周德兴攻克全州。丁酉日,邓愈攻克南阳。己亥日,徐达攻占汴梁,左君弼投降。夏天四月辛丑日,蕲州进献竹席,太祖拒绝接受,命令各地不要胡乱进献。廖永忠的军队到达广州,元朝守臣何真投降,广东平定。丁未日,在太庙举行祭祀。戊申日,徐达、常遇春在洛水北面大败元军,于是包围河南。梁王阿鲁温投降,河南平定。丁巳日,杨璟攻克永州。甲子日,太祖到汴梁。丙寅日,冯胜攻克潼关,李思齐、张思道逃走。五月己卯日,廖永忠攻下梧州,浔州、贵县、容县、郁林等州都投降。辛卯日,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六月庚子日,徐达到临时朝廷。甲辰日,海南、海北各道投降。壬戌日,杨璟、朱亮祖攻克靖江。秋天七月戊子日,廖永忠攻下象州,广西平定。庚寅日,赈济中原贫民。辛卯日,准备返回应天,对徐达等人说:‘中原的百姓,长期遭受群雄的苦难,流离失所,所以我派遣将领北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元朝祖宗的功德在民,他们的子孙却不知体恤百姓,上天都厌弃他们了。君王有罪,百姓又有什么罪呢?前代革命的时候,肆意屠杀,违背天意虐待百姓,我实在不忍心。各位将领攻克城池,不要肆意烧杀抢掠,元朝的宗室,都要保全。希望这样能够上答天意,下慰民心,符合我讨伐罪人、安抚百姓的意愿。不遵从命令的人,严惩不贷。’丙申日,命令冯胜留守开封。闰月丁未日,从开封返回。己酉日,徐达在临清召集各路将领。壬子日,常遇春攻克德州。丙寅日,攻克通州,元帝逃往上都。这个月,征召天下贤才担任守令。免除吴江、庆德、太平、宁国、滁州、和州的灾害田租。八月己巳日,把应天定为南京,开封定为北京。庚午日,徐达进入元朝都城,封存府库图籍,守卫宫门,禁止士兵侵扰,派遣将领巡视古北口等关隘。壬申日,因为京师火灾,四方水旱灾害,下诏中书省集议便民之事。丁丑日,确定六部官制。御史中丞刘基退休。己卯日,赦免死刑以下罪犯。跟随征战将士的家属得到抚恤,逃亡者允许自首。新占领的州郡不要胡乱杀人。运输赋税路途遥远的,官府负责转运,灾害荒年要如实上报。免除镇江的租税。避难归来的百姓,允许开垦荒地,三年内免税。衍圣公承袭封号及授任曲阜知县,都按照前代制度。有关部门以礼节聘请贤士,学校不要空谈虚文。平反冤狱,不要在非时决囚。免除书籍和农具的税,民间拖欠的赋税免征。蒙古、色目人有才能的人,允许提拔任用。孤寡老弱残疾者,给予关怀。年满七十以上的老人,允许一个儿子免税。其他应当兴革而未在诏书内提到的事情,有关部门要详细上报。壬午日,太祖到北京。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征召元朝旧臣。癸未日,下诏徐达、常遇春攻取山西。甲午日,释放元朝宫女。九月癸亥日,下诏说:‘天下的治理,需要天下贤才共同管理。现在贤士多隐居山林,难道是有关部门没有加以劝勉吗?或者朝廷对他们的礼遇不够吗?抑或是朕的德行不足,不能吸引贤才,还是当权者堵塞贤路,使他们不能上达呢?如果不是这样,贤士大夫,从小学习,长大行事,怎么会甘心默默无闻呢?天下刚刚安定,我愿意和各位儒生讨论治理之道。有能够辅助我治理国家、帮助百姓的人,有关部门要按照礼节遣送他们。’乙丑日,常遇春攻下保定,接着攻下真定。冬天十月庚午日,冯胜、汤和攻下怀庆,泽州、潞州相继被攻克。丁丑日,从北京返回。戊寅日,因为元朝都城平定,下诏天下。十一月己亥日,派遣使者分赴天下,访求贤才。庚子日,开始在圜丘祭祀上帝。癸亥日,下诏刘基返回。十二月丁卯日,徐达攻克太原,扩廓帖木儿逃往甘肃,山西平定。己巳日,设立登闻鼓。壬辰日,写信告知明升。
二年春天正月乙巳日,在鸡笼山建立功臣庙。丁未日,祭祀太庙。庚戌日,皇帝下诏说:‘我本是淮右地区的平民,因为天下大乱,带领众人渡过长江,保护百姓,治理国家,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蒙受天命庇佑,国家已经全部平定。因此命令将领北征,齐鲁地区的百姓运送粮食支援军队,不怕千里迢迢。我感念他们的辛劳,已经免除第一年的田租。由于旱灾,百姓还未恢复,再赐予他们一年的租赋。最近大军平定了燕都,攻下晋、冀,百姓遭受战火,困于征敛,北平、燕南、河东、山西今年的田租也免除。河南各郡归附,久欲施恩,但西北尚未平定,军队经过其地,因此未能施行。现在晋、冀已经平定,西至潼关,北至黄河,南至唐、邓、光、息,今年的税粮全部免除。’又下诏说:‘应天、太平、镇江、宣城、广德供应粮食充足。去年免除租税,但遇到旱灾,恩惠未能及于百姓。现在再次免除各郡及无为州的今年租税。’庚申日,常遇春攻取大同。这个月,倭寇侵扰山东沿海郡县。
二月丙寅朔日,下诏修订元史。壬午日,耕种耤田。三月庚子日,徐达到达奉元,张思道逃走。赈济陕西饥荒,每户发放三石米。丙午日,常遇春到达凤翔,李思齐逃往临洮。夏天四月丙寅日,常遇春返回北平。己巳日,诸王子在博士孔克仁那里学习经书。命令功臣子弟入学。乙亥日,编纂《祖训录》,确定封建诸王的制度。徐达攻下巩昌。丙子日,赐予秦、陇新归附州县的税粮。丁丑日,冯胜到达临洮,李思齐投降。乙酉日,徐达在西宁袭破元豫王。五月甲午朔日,出现日食。丁酉日,徐达攻下平凉、延安。张良臣率庆阳投降,不久又叛变。癸卯日,开始在方丘祭祀土地神。
六月己卯日,常遇春攻克开平,元帝向北逃走。壬午日,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秋天七月己亥日,鄂国公常遇春在军中去世,诏令李文忠接管他的军队。辛亥日,扩廓帖木儿派遣将领攻破原州、泾州。辛酉日,冯胜击退他们。丙辰日,明升派遣使者前来。八月丙寅日,元兵攻打大同,李文忠击败他们。己巳日,确定内侍官制度。告诉吏部:‘内臣只需备好使令,不要过多人,自古以来这些人擅权,可以作为教训。管理他们的方法,应当让他们敬畏法律,不要让他们有功,有功就会骄横放纵。’癸酉日,《元史》完成。丙子日,封王颛为高丽国王。癸未日,徐达攻克庆阳,斩杀张良臣,陕西平定。这个月,命令儒臣编纂礼书。
九月辛丑日,召回徐达、汤和,冯胜留下统领军事。癸卯日,以临濠为中都。戊午日,征南的军队返回。冬天十月壬戌日,派遣杨璟通知明升。甲戌日,甘露降于钟山,群臣请求祭告太庙,没有得到允许。辛卯日,诏令天下郡县设立学校。这个月,派遣使者赠送给元帝书信。十一月乙巳日,在圜丘祭祀上帝,以仁祖配享。十二月甲戌日,封阿答阿者为占城国王。甲申日,赈济西安各府的饥荒,每户发放二石米。己丑日,大赏平定中原及征南的将士。庚寅日,扩廓帖木儿攻打兰州,指挥于光战死。这一年,占城、安南、高丽进贡。
三年春天正月癸巳日,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为副将,分路北征。二月癸未日,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戊子日,下诏寻求可以担任六部官职的贤才。这个月,李文忠攻下兴和,进军察罕脑儿,生擒元平章竹贞。三月庚寅日,免除南畿、河南、山东、北平、浙东、江西广信、饶州今年的田租。夏天四月乙丑日,封皇子朱樉为秦王,朱棡为晋王,朱棣为燕王,朱橚为吴王,朱桢为楚王,朱榑为齐王,朱梓为潭王,朱杞为赵王,朱檀为鲁王,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徐达在沈儿峪大败扩廓帖木儿,全部降服他的军队,扩廓逃往和林。丙戌日,元帝在应昌去世,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这个月,慈利土官覃垕起兵造反。五月己丑日,徐达攻取兴元。分遣邓愈招抚吐蕃。丁酉日,下诏地方官员举荐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人才。己亥日,设立科目选拔士人。甲辰日,李文忠攻下应昌。元朝的继位者向北逃走,捕获他的儿子买的里八剌,降服五万余人,穷追至北庆州,未能追上而返回。丁未日,下诏举行大射礼。戊申日,在方丘祭祀土地神,以仁祖配享。辛亥日,徐达攻下兴元。邓愈攻克河州。丁巳日,下诏开国时的将领无后嗣者,赐予其家禄位。
这个月干旱,进行斋戒,后妃亲自掌厨,皇太子和诸王在斋所馈赠食物。六月戊午朔日,身穿素服,脚穿草鞋,步行到山川坛祈祷,露天住宿三天,返回西庑斋戒。辛酉日,赏赐将士,减免囚犯,命令官员访求通晓经术、精通治国之道的人。壬戌日,大雨。壬申日,李文忠的捷报到达,命令仕元者不得庆贺。追谥元主为顺帝。癸酉日,买的里八剌到达京师,群臣请求献俘。皇帝说:‘武王伐纣时用了他们吗?’省臣以唐太宗曾经这样做回应。皇帝说:‘太宗是对待王世充。如果遇到隋朝的子孙,恐怕不会这样。’于是不允许。又因为捷报中言辞过分夸大,对宰相说:‘元朝统治中国百年,我和你们父母都依赖他们的养育,怎么可以这样说?赶快修改。’乙亥日,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丙子日,在南郊献捷。丁丑日,在太庙献捷,下诏告知天下。辛巳日,将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的无业百姓迁移到临濠,提供资金、粮食、牛和种子,免除三年的赋税。这个月,倭寇侵扰山东、浙江、福建沿海州县。
秋天七月丙辰日,明升将领吴友仁侵犯汉中,参政傅友德击退他们。中书左丞杨宪犯罪被杀。八月乙酉日,派遣使者埋葬中原遗骸。冬天十月丙辰日,下诏儒士轮流在午门值班,为武官讲解经史。癸亥日,周德兴被任命为征南将军,讨伐覃垕,覃垕逃走。辛巳日,赠送给元朝继位者书信。十一月壬辰日,北征的军队返回。甲午日,在郊庙宣告武事完成。丙申日,大封功臣。提升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封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为郑国公,汤和等二十八人被封为侯。己亥日,设立坛台亲自祭祀阵亡将士。庚戌日,在圜丘举行仪式。辛亥日,下诏户部设立户籍、户帖,每年计算收成和损失上报,并著为令。乙卯日,封中书右丞汪广洋为忠勤伯,御史中丞刘基为诚意伯。十二月癸亥日,再次赠送给元朝继位者书信,并通告和林各部。甲子日,建立奉先殿。庚午日,派遣使者祭祀历代帝王的陵墓,并进行修缮。己卯日,赐予功臣田地。壬午日,从正月到这个月,日中有多次黑子,下诏朝廷大臣议论得失。这一年,占城、爪哇、西洋进贡。
四年春天正月丙戌日,李善长被罢免,汪广洋担任右丞相。丁亥日,中山侯汤和被任命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作为副将,率领水军从瞿塘出发,颍川侯傅友德担任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作为副将,率领步兵和骑兵从秦陇出发攻打蜀地。魏国公徐达在北平训练军队。戊子日,卫国公邓愈负责监督给征蜀军队提供物资。庚寅日,在中都建立了郊庙。丁未日,下令设立科目选拔士人,连续三年选拔,之后每三年选拔一次。戊申日,免除山西因旱灾而拖欠的田租。二月甲戌日,皇帝前往中都。壬午日,从中都返回。元朝平章刘益率领辽东投降。这个月,免除了太平、镇江、宁国三地的田租。
三月乙酉朔日,开始对全国贡士进行策试,赐予吴伯宗等进士及第,出身有不同等级。乙巳日,将山后地区的民户一万七千户迁移到北平屯田。丁未日,诚意伯刘基退休。夏天四月丙戌日,傅友德攻克阶州,文、隆、绵三州相继被攻下。五月,免除江西、浙江的秋粮。六月壬午日,傅友德攻克汉州。辛卯日,廖永忠攻克夔州。戊戌日,明升的将领丁世贞攻破文州,守将朱显忠战死。癸卯日,汤和到达重庆,明升投降。戊申日,倭寇侵犯胶州。这个月,将山后地区的民户三万五千户迁移到内地,又将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迁移到北平屯田。
秋天七月辛亥日,徐达在山西训练军队。辛酉日,傅友德攻下成都,四川平定。乙丑日,明升到达京师,被封为归义侯。八月甲午日,免除中都、淮安、扬州以及泰州、滁州、无为州的田租。己酉日,赈济陕西的饥荒。这个月,高州海寇作乱,通判王名善战死。九月庚戌朔日,发生日食。冬天十月丙申日,征蜀的军队返回。十一月丙辰日,在圜丘举行仪式。庚申日,下令官员贪污者不得宽恕。这个月,免除陕西、河南受灾地区的田租。十二月,徐达返回。这一年,安南、浡泥、高丽、三佛齐、暹罗、日本、真腊都来进贡。
五年春天正月癸丑日,待制王祎出使云南,下诏告诉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王祎到达后,不屈而死。乙丑日,将陈理、明升迁移到高丽。甲戌日,魏国公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出兵雁门,直指和林,曹国公李文忠担任左副将军,出兵应昌,宋国公冯胜担任征西将军,攻打甘肃,征讨扩廓帖木儿。靖海侯吴祯负责海运,为辽东提供物资。卫国公邓愈担任征南将军,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良作为副将,分路讨伐湖南、广西的洞蛮。
二月丙戌日,安南陈叔明杀害了他的君主陈日熞自立,派遣使者来进贡,但被拒绝。三月丁卯日,都督佥事蓝玉在土剌河打败扩廓帖木儿。夏天四月己卯日,赈济济南、莱州的饥荒。戊戌日,开始实行乡饮酒礼。庚子日,邓愈平定了散毛等地的洞蛮。五月壬子日,徐达与元军在岭北交战,败北。这个月,下诏说:“天下已经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那些在乱世中成为奴隶的人恢复为民。受冻挨饿的人由乡里的富裕人家借贷,孤寡残疾的人由官府供养,不要让他们失去依靠。乡里的人按照年龄相见,互相行礼,不要违背礼节。婚姻不讲究财富。丧事要按照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处理,不要迷信阴阳禁忌,不要让尸体暴露。流亡回来的人各自按照自己的劳动力耕种,不要限制在旧田地内。僧侣和道士的斋醮活动中不要混杂男女,随意饮食,有关官员要严格治理。福建、广东的豪族不得阉割人子作为火者,违犯者要受到惩罚。”六月丙子日,制定了宦官的禁令。丁丑日,制定了宫官女职的制度。戊寅日,冯胜攻克甘肃,追击并打败了元军在瓜州、沙州的战斗。癸巳日,确定了六部的职责和年终考核制度。壬寅日,吴良平定了靖州蛮。
甲辰日,李文忠在阿鲁浑河打败元军,宣宁侯曹良臣战死。乙巳日,制定了铁榜来告诫功臣。这个月,赈济山东的饥荒,免除了受灾郡县的田租。秋天七月丙辰日,汤和在断头山与元军交战,败北。八月丙申日,吴良平定了五开、古州等地的蛮族。甲辰日,元军侵犯云内,同知黄理战死。九月戊午日,周德兴平定了婪凤、安田等地的蛮族。冬天十月丁酉日,冯胜的军队返回。这个月,免除了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等地的田租。十一月辛酉日,在圜丘举行仪式。甲子日,征南的军队返回。壬申日,纳哈出侵犯辽东。这个月,召回徐达、李文忠。十二月甲戌日,下诏要求官员关注农桑学校的教学成果。辛巳日,命令百官向皇太子汇报事务。庚子日,邓愈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征讨吐番。壬寅日,向元朝的继任者发送书信。这一年,琐里、占城、高丽、琉球、乌斯藏都来进贡。命令安南陈叔明暂时处理国事。
六年春天正月甲寅日,将汪广洋贬为广东参政。二月乙未日,下令暂时停止科举考试,考察选拔贤才。壬寅日,命令御史和按察使考察官员。三月癸卯朔日,发生日食。颁布《昭鉴录》,对诸王进行训诫。戊申日,举行太阅。壬子日,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作为副将,准备在山西、北平边境防御。甲子日,指挥使于显被任命为总兵官,负责防备倭寇。夏天四月己丑日,命令有关官员绘制山川险易图。六月壬午日,盱眙献上瑞麦,用于宗庙祭祀。壬辰日,扩廓帖木儿派遣军队攻打雁门,指挥吴均击退了他们。这个月,免除了北平、河间、河南、开封、延安、汾州受灾地区的田租。秋天七月壬寅日,命令户部调查渡江以来各省的水旱灾害情况,给予优待。壬子日,胡惟庸被任命为右丞相。八月乙亥日,下诏祭祀三皇和历代帝王。冬天十月辛巳日,召回徐达、冯胜。十一月壬子日,扩廓帖木儿侵犯大同,徐达派遣将领击败了他,徐达仍然留在那里镇守。甲子日,派遣兵部尚书刘仁赈济真定的饥荒。丙寅日,冬至,皇帝身体不适,改在郊外举行祭祀。闰月乙亥日,记录了二百九位没有后嗣的已故功臣子孙。壬午日,在圜丘举行仪式。庚寅日,颁布了《大明律》。这一年,暹罗、高丽、占城、真腊、三佛齐都来进贡。命令安南陈叔明暂时处理国事。
七年春天正月甲戌日,都督佥事王简、王诚、平章李伯升在河南、山东、北平屯田。靖海侯吴祯担任总兵官,都督于显辅助他,负责巡海捕倭寇。二月丁酉日,发生了日食。戊午日,修复了曲阜的孔子庙,设立了孔、颜、孟三氏学。这个月,平阳、太原、汾州、历城、汲县发生旱灾和蝗灾,免除了租税。
夏天四月己亥日,都督蓝玉在白酒泉打败了元兵,随后攻克了兴和。壬寅日,金吾指挥陆龄征讨永、道等州的蛮族,平定了他们。五月丙子日,免除了真定等四十二府州县受灾田地的租税。辛巳日,救济了苏州的三十万户饥民。癸巳日,减免了苏、松、嘉、湖四府极重田租的一半。
六月,陕西的平凉、延安、靖宁、鄜州下起了冰雹,山西、山东、北平、河南发生蝗灾,也都免除了田租。秋天七月甲子日,李文忠在大宁、高州打败了元兵。壬申日,倭寇侵占了登州、莱州。八月甲午日,开始祭祀历代帝王庙。辛丑日,皇帝下诏,对于阵亡军士的父母妻子无法自养者,官府负责赡养。对于因躲避战乱而离散或客死他乡的百姓,遗留下来的老幼,官府资助遣送回乡。对于在外做官去世,妻子无法归乡的人,官府提供舟车资助送回。庚申日,救济了河间、广平、顺德、真定的饥民,免除了租税。
九月丁丑日,派遣崇礼侯买的里八剌返回,并给元朝嗣君写信。冬天十一月壬戌日,纳哈出侵犯辽阳,千户吴寿将其击退。辛未日,在圜丘举行了祭祀活动。十二月戊戌日,召回邓愈、汤和。这一年,阿难功德国、暹罗、琉球、三佛齐、乌斯藏、撒里、畏兀儿进贡。
八年春天正月辛未日,增加了鸡笼山功臣庙的一百八人。癸酉日,命令有司调查无告的穷民,提供房屋和衣物。辛巳日,邓愈、汤和等十三人驻守北平、陕西、河南。丁亥日,下诏天下设立社学。这个月,黄河在开封决口,征用民夫进行堵塞。
二月甲午日,宽恕了杂犯死罪以下以及官员犯私罪的人,将他们贬谪到凤阳服劳役以赎罪。癸丑日,耕种耤田。召回徐达、李文忠、冯胜,傅友德等人留在北平。三月辛酉日,设立钞法。辛巳日,停办宝源局铸钱。
夏天四月辛卯日,皇帝前往中都。丁巳日,从中都返回。免除了彰德、大名、临洮、平凉、河州受灾田地的租税。停办中都的营建。退休的诚意伯刘基去世。五月己巳日,永嘉候朱亮祖和傅友德镇守北平。六月壬寅日,指挥同知胡汝平平定了贵州的蛮族。
秋天七月己未日,发生了日食。辛酉日,改建太庙。壬戌日,召回傅友德、朱亮祖,李文忠、顾时镇守山西、北平。戊辰日,下诏百官奔丧父母时不需等待批准。京师发生地震。丁丑日,免除了应天、太平、宁国、镇江以及蕲、黄等府受灾田地的租税。八月己酉日,元朝的扩廓帖木儿去世。
冬天十月丁亥日,下诏举荐富裕且品行端正、能洞察时务的平民。壬子日,命令皇太子和诸王在中都讲习武艺。十一月丁丑日,在圜丘举行祭祀活动。十二月戊子日,京师发生地震。甲寅日,派遣使者救济苏州、湖州、嘉兴、松江、常州、太平、宁国、杭州的水灾。这个月,纳哈出侵犯辽东,指挥马云、叶旺大败了他。
这一年,览邦、琉球、安南、日本、乌斯藏、高丽进贡。
九年春天,中山侯汤和,颍川侯傅友德,都督佥事蓝玉、王弼,中书右丞丁玉,在延安备边。三月己卯日,皇帝下诏说:‘近年来西征敦煌,北伐沙漠,军需物资和武器装备,都依靠山、陕两省,再加上秦、晋两府宫殿的建造,使百姓承受了巨大的负担。自从平定以来,民间尚未安宁。国都刚开始建设,土木工程屡屡兴起。京城周边已经非常劳苦,而外郡又因为运输而疲惫不堪。现在国库储备充足,所以淮、扬、安、徽、池五府以及山西、陕西、河南、福建、江西、浙江、北平、湖广今年的租赋全部免除。’
夏天四月庚戌日,京师从去年八月以来没有下雨,这一天开始下雨。五月癸酉日,从庚戌日下雨,到这一天才停雨。六月甲午日,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辛丑日,李文忠返回。秋天七月癸丑日,发生了日食。这个月,免除了苏、松、嘉、湖四府水灾田地的租税,救济了永平的旱灾。元将伯颜帖木儿侵犯延安,傅友德将其击败并使其投降。八月己酉日,派遣官员检查历代帝王陵墓,禁止放牧,设立守陵户。忠臣烈士祠,由有司负责修缮。分遣国子生修缮岳镇海渎祠。西番朵儿只巴侵犯罕东,河州指挥甯正将其击退。闰九月庚寅日,因为灾害异象下诏求直言。
冬天十月己未日,太庙建成,从此开始实行合享礼。丙子日,命令秦、晋、燕、吴、楚、齐诸王在凤阳治兵。十一月壬午日,在圜丘举行祭祀活动。戊子日,将山西和真定无产业的人的田地迁移到凤阳。十二月甲寅日,救济了畿内、浙江、湖北的水灾。己卯日,派遣都督同知沐英前往陕西询问民情。
这一年,览邦、琉球、安南、日本、乌斯藏、高丽进贡。
十年春天正月辛卯日,以羽林等卫军加强秦、晋、燕三府的护卫。这个春天,救济了苏、松、嘉、湖四府的水灾。夏天四月己酉日,邓愈担任征西将军,沐英担任副将军,率领军队讨伐吐番,大败敌军。这个月,救济了太平、宁国以及宜兴、钱塘等县的水灾。五月庚子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总管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商议国家重大军事事务。癸卯日,救济了湖广的水灾。丙午日,户部主事赵乾因为救济荆、蕲缓慢而被处死。六月丁巳日,下诏臣民可以密封上书直达御前。丙寅日,命令政事启由皇太子裁决并上报。
秋天七月甲申日,设立通政司。这个月,开始派遣御史巡按州县。八月庚戌日,将大祀殿改建在南郊。癸丑日,选拔武官子弟到国子监读书。九月丙申日,救济了绍兴、金华、衢州的水灾。辛丑日,胡惟庸担任左丞相,汪广洋担任右丞相。
冬天十月戊午日,封沐英为西平侯。辛酉日,赐给百官公田。十一月癸未日,卫国公邓愈去世。丁亥日,在奉天殿合祀天地。这个月,免除了河南、陕西、广东、湖广的田租。威茂蛮族叛乱,御史大夫丁玉担任平羌将军,讨伐并平定了他们。十二月乙巳日,发生了日食。丁未日,记录了五百余名已故功臣的子孙,给予不同的官职。
这一年,占城、三佛齐、暹罗、爪哇、真腊进贡。高丽使者五次前来,因为嗣王尚未立,所以被拒绝。
十一年春天正月甲戌日,封皇子椿为蜀王,柏湘王,桂豫王,模汉王,植卫王。改封吴王橚为周王。己卯日,晋升汤和为信国公。这个月,征召天下布政使和知府来朝廷。二月,指挥胡渊平定了茂州的蛮族。三月壬午日,命令上奏的事务无需再上报中书省。这个月,对来朝的官员分为三等。
夏天四月,元朝的继承君爱猷识理达腊去世,他的儿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五月丁酉日,慰问苏、松、嘉、湖等地因水灾的民众,每户赐给一石米,免除六十五万以上的欠税。六月壬子日,派遣使者祭奠已故的元朝继承君。己巳日,五开蛮族叛乱,杀害了靖州指挥过兴,任命辰州指挥杨仲名为总兵官,去讨伐他们。
秋天七月丁丑日,赈济平阳地区的饥荒。这个月,苏、松、扬、台等地海溢,派遣官员进行慰问。八月,免除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等府州的秋粮。九月丙申日,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
冬天十月甲子日,大祀殿建成。十一月庚午日,征西将军西平侯沐英率领都督蓝玉、玉弼讨伐西番。这个月,五开蛮族被平定。
这一年,暹罗、阇婆、高丽、琉球、占城、三佛齐、朵甘、乌斯藏、彭亨、百花向朝廷进贡。
十二年春天正月己卯日,开始在京城南郊合祭天地。甲申日,洮州的十八个番族叛乱,命令沐英调动军队去讨伐他们。丙申日,丁玉平定了松州的蛮族。二月戊戌日,李文忠负责治理河、岷、临、巩的军事。乙巳日,下诏说:“今年春天雨雪连绵。天下贫民因饥寒而困苦的很多,命令有司给予他们钞票。”丙寅日,信国公汤和率领列侯在临清训练军队。
夏天五月癸未日,免除北平的田租。六月丁卯日,都督马云征讨大宁。秋天七月丙辰日,丁玉回师讨伐眉县的贼人,平定了他们。己未日,李文忠回到大都督府掌管事务。八月辛巳日,下诏说,凡退休的官员恢复其家,终身不再参与政务。九月己亥日,沐英大败西番,擒获他们的部长三副使。
冬天十一月甲午日,沐英班师回朝,封仇成、蓝玉等十二人为侯。庚申日,大宁平定。十二月,汪广洋被贬到广南,赐死。征召天下博学老成之士到京城。
这一年,占城、爪哇、暹罗、日本、安南、高丽向朝廷进贡。高丽进贡黄金百斤、白银万两,因为不符合约定,被退回。
十三年春天正月戊戌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同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被处死。癸卯日,在南郊大祀天地。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等官职,重新确定六部的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二月壬戌朔日,下诏推荐聪明正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勤劳耕作的贤良方正、文学术数之士。颁发丹符,检验天下金谷的数目。戊辰日,文武官员六十岁以上的可以退休,给予诰敕。三月壬辰日,减少苏、松、嘉、湖的重赋十分之二。壬寅日,燕王归附北平。壬子日,沐英在亦集乃袭击元将脱火赤,擒获了他,全部降服了他的部众。
夏天四月己丑日,命令群臣各自推荐所知的人才。五月甲午日,雷震谨身殿。乙未日,大赦天下。丙申日,释放了在京师和临濠屯田的劳动者。己亥日,免除天下田租。因过失被免职的官员恢复原职。壬寅日,都督濮英进军赤斤站,捕获了已故的元朝豳王亦怜真及其部下而返回。这个月,废除御史台。命令从征士兵老病者允许以子代,无子或寡妇的,由官府资助遣返回乡。
秋天八月,命令天下学校师生,每天供给膳食。九月辛卯日,景川侯曹震、营阳侯杨璟、永城侯恭显在北平屯田。乙巳日,天寿节,开始接受群臣朝贺,在谨身殿设宴,此后成为惯例。丙午日,设置四辅官,在太庙举行告祭。任命儒士王本、杜佑、龚斅、杜斅、赵民望、吴源为春、夏官。这个月,下诏陕西卫军三分之二屯田。将翰林学士承旨宋濂安置在茂州,途中去世。
冬天十一月乙未日,徐达返回。丙午日,元朝平章完者不花、乃儿不花侵犯永平,指挥刘广战死,千户王辂击败他们,擒获了完者不花。十二月,天下府州县推荐的士人共有八百六十余人,分别授予官职。南雄侯赵庸镇守广东,讨伐阳春蛮。
这一年,琉球、日本、安南、占城、真腊、爪哇向朝廷进贡,日本因为没有进贡表章而被拒绝。
十四年春天正月戊子日,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汤和、傅友德为左、右副将军,率领军队讨伐乃儿不花。命令新任命的官员各自推荐所知的人才。乙未日,在南郊大祀天地。壬子日,废除天下每年制造的兵器。癸丑日,命令公侯子弟进入国子学。丙辰日,下诏寻求隐居的贤才。二月庚辰日,审查天下官田。三月丙戌日,大赦天下。辛丑日,在北方学校颁布《五经》、《四书》。
夏天四月庚午日,徐达率领各位将领出塞,到达北黄河,击溃元兵,获得全宁四部而归。五月,五溪蛮族叛乱,江夏侯周德兴讨伐平定了他们。
秋天八月丙子日,下诏寻求明经老成之士,有司负责礼送他们到京师。庚辰日,河在原武、祥符、中牟等地决口。辛巳日,徐达返回。九月壬午朔日,傅友德被任命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领军队征讨南蛮。徐达镇守北平。丙午日,周德兴调动军队讨伐施州蛮族,平定了他们。
冬天十月壬子朔日,发生日食。癸丑日,命令法司记录囚犯,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官共同商议平允后上报。甲寅日,免除应天、太平、应德、镇江、宁国田租。癸亥日,分遣御史记录囚犯。己卯日,延安侯唐胜宗率领军队讨伐浙东山寇,平定了他们。十一月壬午日,吉安侯陆仲亨镇守成都。庚戌日,赵庸讨伐广州海寇,大败他们。十二月丁巳日,命令翰林春坊官考核驳正各司的奏章。戊辰日,傅友德在白石江大败元兵,随后攻下曲靖。壬申日,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逃到普宁自杀。
这一年,暹罗、安南、爪哇、朵甘、乌斯藏向朝廷进贡。因为安南侵犯思明,没有被接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二-注解
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即明朝的开国皇帝。
洪武元年:指明朝建立的第一年,即公元1368年。
南郊: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位于都城的南郊。
即皇帝位:正式登基成为皇帝。
明:明朝的国号,由朱元璋所定。
洪武:明朝的第一个年号,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使用。
玄皇帝:追尊的祖父的尊号。
德祖:追尊祖父的庙号。
恒皇帝:追尊曾祖的尊号。
懿祖:追尊曾祖的庙号。
裕皇帝:追尊祖父的尊号。
熙祖:追尊祖父的庙号。
淳皇帝:追尊父亲的尊号。
仁祖:追尊父亲的庙号。
妃:皇帝的妾室,此处指马氏。
皇后:皇帝的正妻。
世子:皇帝的儿子。
皇太子:未来的皇帝,即位前的太子。
左、右丞相:朝廷的最高行政官员,左丞相和右丞相是并列的职位。
功臣:对国家有功的臣子。
进爵:提升官职或爵位。
即位诏:新皇帝登基后发布的诏书。
皇伯考:皇帝的伯父。
东宫官:东宫的官员,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
浙西田赋:浙西地区的田地税收。
建宁:地名,位于今福建省。
征戍将军:负责征伐和戍守的将军。
南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延平:地名,位于今福建省。
元平章陈友定:元朝的平章陈友定。
福建平:福建地区平定。
府州县官:府、州、县的官员。
休养安息:休息和恢复体力。
郊社宗庙:郊外的祭祀场所和宗庙。
国学:古代的国家学校,即太学。
太牢:古代祭祀用的最高级别的祭品,包括牛、羊、猪。
先师孔子: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先师。
衣冠:古代的服饰,此处指朝廷的服饰制度。
东昌: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女诫:古代教育女性的书籍。
后妃:皇帝的妻子和妾室。
全州: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汴梁:地名,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左君弼:元朝的官员左君弼。
竹簟:竹制的席子。
广州:地名,位于今广东省。
元守臣何真:元朝的守臣何真。
祫享: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合祭祖先。
洛水:河流名,位于今河南省。
河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梁王阿鲁温:元朝的梁王阿鲁温。
永州: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汴梁路: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划,后改为开封府。
开封府: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中书省:古代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
六部:六部是古代中央政府的六个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政务。
御史中丞:古代的监察官员。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殊死:死刑。
守令:地方官员,包括太守和县令。
吴江、庆德、太平、宁国、滁、和: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和安徽省。
衍圣公:孔子的后代,世袭的封号。
曲阜: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孔子的故乡。
学校:古代的教育机构。
平刑:公正的刑罚。
圜丘:圜丘是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的祭坛。
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是元朝末年的将领,后来成为明军的对手。
甘肃:甘肃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登闻鼓:古代的一种制度,允许百姓击鼓上书,向皇帝反映问题。
明升:明升是明朝初年的将领,曾投降明朝,后反叛。
立功臣庙:在鸡笼山建立功臣庙,以纪念对国家有功的臣子,体现了对功臣的尊敬和纪念。
享太庙:在太庙进行祭祀活动,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象征着对祖先的敬仰。
淮右布衣:指淮河以南的平民,布衣是古代平民的服装,这里指皇帝出身平民。
渡江:指从南方的江南地区渡过长江,进入中原地区。
保民图治:保护百姓,谋求治理国家。
戡定:平定,指平息战乱。
北征:向北方的边疆地区进行军事征讨。
齐鲁之民:指山东地区的百姓。
田租:古代对农民征收的农业税。
旱民未苏:因旱灾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尚未恢复。
兵燹:战火,指战争带来的破坏。
征敛:征收赋税。
北平:北平是明朝初年的一个军事重镇,位于今天的北京。
燕南:指现在的河北南部地区。
河东:指现在的山西地区。
山西:山西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河南诸郡:指河南省的各个郡县。
归附:归顺,指归降或归附统治。
西北未平:指西北地区的战事尚未平定。
师过其地:军队经过其地。
未逞:未能实现,指未能实施恩惠。
税粮:税收和粮食。
应天:指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
太平:指太平府,即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
镇江:指镇江府,即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宣城:指宣城府,即现在的安徽省宣城市。
广德:指广德县,即现在的安徽省广德市。
浩穰:丰收,指粮食丰收。
元史:指元朝的历史。
耕耤田:古代皇帝亲耕的田地,象征国家重视农业。
奉元:指奉元路,即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
燕都:指元朝的都城,即现在的北京。
晋冀:指山西省和河北省。
税粮悉除之:免除所有税收和粮食。
应天、太平、镇江、宣城、广德:指上述提到的几个地方。
供亿浩穰:提供充足的粮食。
去岁:去年。
蠲租:免除租税。
遇旱惠不及下:遇到旱灾,恩惠未能惠及百姓。
常遇春:明朝初年的著名将领。
大同:指大同府,即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
山东滨海郡县:指山东沿海地区的郡县。
元史成:《元史》编撰完成。
高丽国王:指高丽国的国王。
鄂国公:指鄂国公常遇春的封号。
原州:指原州,即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泾州:指泾州,即现在的甘肃省平凉市。
元帝:指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即元顺帝。
应昌:指应昌府,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爱猷识理达腊:元顺帝的儿子,即元昭宗。
慈利土官:指慈利县的土官。
覃垕:慈利土官的名字。
兴和:指兴和路,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察罕脑儿:指察罕脑儿,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
平章:古代官职,指辅助宰相的高级官员,负责政务。
竹贞:元朝平章的名字。
兴元:指兴元路,即现在的陕西省汉中市。
吐蕃:古代藏族地区,即现在的西藏自治区。
学识笃行之士:有学识和品德的人。
沈儿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和林:指和林路,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方丘:古代祭祀地神的场所。
斋戒:古代祭祀前的一种仪式,表示虔诚和敬畏。
午门:皇宫的正门。
武成:指军事上的胜利。
郊庙:指郊外的祭祀场所和庙宇。
韩国公:指韩国公李善长的封号。
魏国公:指魏国公徐达的封号。
曹国公:指曹国公李文忠的封号。
宋国公:指宋国公冯胜的封号。
卫国公:指卫国公邓愈的封号。
郑国公:指郑国公常遇春的儿子常茂的封号。
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指上述提到的几个地方。
倭寇:倭寇指的是来自日本的海盗。
汉中:指汉中郡,即现在的陕西省汉中市。
中书左丞:中书省的左丞相,相当于宰相。
杨宪:中书左丞的名字。
瘗中原遗骸:埋葬中原地区的遗骸。
征南将军:负责南方军事的将军。
元嗣君:元朝的继承人,即元昭宗。
北征师:北征的军队。
勋臣:有功勋的臣子。
占城:古代对现在的越南中南部的称呼。
爪哇:指爪哇岛,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
西洋:指古代中国对西方地区的称呼。
李善长: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重臣,曾担任右丞相,因故被罢免。
汪广洋:汪广洋是明朝初年的政治家,曾任右丞相。
中山侯汤和:汤和是明朝初年的将领,被封为中山侯,后担任征西将军。
江夏侯周德兴:周德兴是明朝初年的将领,被封为江夏侯,曾参与征西将军汤和的军事行动。
德庆侯廖永忠:廖永忠是明朝初年的将领,被封为德庆侯,曾参与征西将军汤和的军事行动。
舟师:舟师指的是水军,即以船只为主要作战工具的军队。
颍川侯傅友德:傅友德是明朝初年的将领,被封为颍川侯,担任征虏前将军。
济宁侯顾时:顾时是明朝初年的将领,被封为济宁侯,曾作为副将协助傅友德。
步骑:步骑指的是步兵和骑兵,即陆军。
秦陇:秦陇指的是秦地和陇地,即今天的陕西和甘肃地区。
蜀:蜀指的是古代蜀国,后泛指四川地区。
卫国公邓愈:邓愈是明朝初年的将领,被封为卫国公,曾督饷给征蜀军。
建郊庙:建郊庙指的是建立郊外的宗庙,用于祭祀。
中都:古代都城,指元朝的都城大都,后成为明朝的北京。
科取士:科取士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
山西旱灾:山西旱灾指的是山西地区发生的旱灾。
幸:幸指的是皇帝亲自前往某地。
元平章刘益:刘益是元朝的官员,后来投降明朝。
蠲:蠲指的是免除,此处指免除田租。
太平、镇江、宁国:太平、镇江、宁国是明朝初年的三个州名。
策试:策试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策问部分,即对考生进行策问以考察其政治见解。
山后民:山后民指的是居住在山区的民众。
诚意伯刘基:刘基是明朝初年的政治家,被封为诚意伯,后辞官退休。
阶州:阶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江西、浙江秋粮:江西、浙江秋粮指的是江西和浙江地区的秋季粮食征收。
汉州:汉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夔州:夔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
丁世贞:丁世贞是明朝初年的将领,曾击败明升。
胶州:胶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沙漠遗民:沙漠遗民指的是从沙漠地区迁移而来的民众。
成都:成都古代的一个都城,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京师:京师指的是都城,即今天的北京。
归义侯:归义侯是明朝初年的一个爵位。
中都、淮、扬及泰、滁、无为:中都、淮、扬及泰、滁、无为是明朝初年的几个州名。
陕西饥:陕西饥指的是陕西地区发生的饥荒。
高州海寇:高州海寇指的是高州地区出没的海盗。
王名善:王名善是明朝初年的官员,在高州海寇之乱中牺牲。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是一种天象异变,常与国家政治、社会状况有关。
赃:赃指的是贪污的财物。
宦官:宦官指的是被阉割的男性官员。
宫官:宫官指的是宫廷中的官员。
女职:女职指的是宫廷中的女性官职。
海运:海运指的是通过海上运输。
湖南、广西洞蛮:湖南、广西洞蛮指的是湖南和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
安南:安南是古代越南的一个称谓。
日熞:日熞是安南国王的名字。
土剌河:土剌河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位于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岭北:岭北指的是长城以北的地区。
礼仪风俗:礼仪风俗指的是社会的礼仪和风俗习惯。
僧道:僧道指的是出家的僧人和道士。
阉人子:阉人子指的是被阉割的男性。
铁榜:铁榜指的是用铁板制成的榜文,用于公示禁令。
山东:山东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云内:云内指的是云中地区,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境内。
五开、古州:五开、古州是古代的两个州名,位于今天的贵州省。
纳哈出:纳哈出是元朝末年的将领,后来成为明军的对手。
真定:真定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昭鉴录:昭鉴录是明朝初年的一部法律文献。
太阅:太阅指的是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雁门:雁门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闽、粤:闽、粤指的是福建和广东地区。
琉球:古代对现在的琉球群岛的称呼。
乌斯藏:古代对现在的西藏地区的称呼。
暹罗:古代对现在的泰国地区的称呼。
真腊:真腊是古代对今天的柬埔寨的称谓。
三佛齐:古代对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称呼。
高丽贡使:高丽贡使指的是来自高丽的使者。
谪:谪指的是贬官。
参政:参政指的是地方行政官员。
察举:察举指的是选拔贤才的一种制度。
按察使:按察使是古代的一种地方监察官员。
总兵官:古代官职,负责一地的军事。
备倭:备倭指的是准备抵御倭寇。
盱眙:盱眙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瑞麦:瑞麦指的是吉祥的麦子,常用于祭祀。
瓜、沙州:瓜、沙州是古代的两个州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靖州:靖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阿鲁浑河:阿鲁浑河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位于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流民:流民指的是因战乱、灾害等原因失去家园的民众。
安南陈叔明:安南陈叔明是安南国王的名字。
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郊:郊指的是郊外的祭祀活动。
大明律:大明律是明朝初年的一部法典。
闰月:闰月指的是农历中增加的一个月,以协调农历与太阳年之间的差异。
录故功臣子孙:指记录已故功臣的子孙,并给予官职。
都督佥事:古代官职,指辅助都督的官员,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屯田:古代的一种农业制度,指政府将土地分配给士兵或流民耕种,以增加国家收入和兵源。
靖海侯:古代爵位,指被封为靖海侯的贵族。
曲阜孔子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纪念孔子的重要场所。
孔、颜、孟三氏学:指孔子、颜回、孟子三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旱蝗:指旱灾和蝗灾,是古代常见的自然灾害。
免租税:指免除农民的租税,是古代政府应对灾害的一种措施。
元兵:指元朝的军队。
金吾指挥:古代官职,指负责宫廷警卫的官员。
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祎府州县: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指州、府、县。
振:赈济,指救济灾民。
钞法:指货币制度,即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
宝源局:古代官署,负责铸钱和发行货币。
凤阳:古代地名,指安徽省凤阳县。
输作屯种:指被贬官员到边疆耕种以赎罪。
国子监:古代官学,负责培养官员。
圆丘:古代祭祀天地的地方。
奉天殿:古代宫殿,用于举行重大仪式。
合祀天地:指同时祭祀天地。
平羌将军:古代官职,指负责平定羌族叛乱的将军。
嗣王:指继承王位的王子。
却之:拒绝,指拒绝高丽使者入贡。
皇子:指皇帝的儿子,是皇族成员。
蜀王:古代封号,蜀是指现在的四川地区。
柏湘王:古代封号,柏湘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区。
桂豫王:古代封号,桂豫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区。
模汉王:古代封号,模汉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区。
植卫王:古代封号,植卫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区。
吴王:古代封号,吴是指现在的江苏地区。
周王:古代封号,周是指现在的陕西地区。
信国公:古代封号,信国公是对某位功臣的封赏。
布政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知府:古代官职,负责一府的行政。
指挥: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祭:古代的祭祀活动,以示敬意。
存问:古代对灾民的慰问。
蠲逋赋:免除拖欠的赋税。
平阳:古代地名,现在的山西地区。
海溢:海水溢出,造成灾害。
大祀殿:古代用于举行重大祭祀的殿堂。
西番: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阇婆:古代对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称呼。
高丽:古代对现在的朝鲜半岛的称呼。
朵甘:古代对现在的西藏地区的称呼。
彭亨:古代对现在的马来西亚彭亨州的称呼。
百花:古代对某个地区的称呼。
合礼天地:古代的祭祀活动,祭祀天地。
洮州:古代地名,现在的甘肃地区。
番: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松州:古代地名,现在的四川地区。
河、岷、临、巩:古代地名,河指黄河,岷指岷山,临指临洮,巩指巩昌。
燕王:古代封号,燕是指现在的北京地区。
亦集乃:古代地名,现在的内蒙古地区。
赤斤站:古代地名,现在的甘肃地区。
奉天门:古代宫殿的名称。
四辅官:古代官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陕西卫军:古代军队,陕西是指现在的陕西地区。
茂州:古代地名,现在的四川地区。
法司:古代官职,负责司法。
春坊官: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曲靖:古代地名,现在的云南地区。
普宁:古代地名,现在的辽宁地区。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北黄河:古代黄河的北段。
五溪蛮:古代对湖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的称呼。
江夏侯:古代封号,江夏是指现在的湖北地区。
南雄侯:古代封号,南雄是指现在的广东地区。
赵庸:古代人物,南雄侯。
海寇:古代对海盗的称呼。
梁王:古代封号,梁是指现在的陕西地区。
把匝剌瓦尔密:古代人物,梁王。
思明:古代人物,安南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二-评注
十一年春正月甲戌,封皇子椿为蜀王,柏湘王,桂豫王,模汉王,植卫王。改封吴王橚为周王。
此段记载了皇帝对皇子的封王之事,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封王是对皇子的一种政治安排,同时也是对皇子的一种荣誉。蜀王、湘王、豫王、汉王、卫王等封号,均带有地域色彩,反映了当时对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改封吴王橚为周王,可能是因为吴王橚的功绩,或者是出于政治考虑。
己卯,进封汤和信国公。
汤和被封为信国公,是对其功绩的肯定。信国公这一封号,既有对汤和个人的赞誉,也体现了朝廷对功臣的尊重。
是月,徵天下布政使及知府来朝。
徵召天下布政使及知府来朝,体现了皇帝对地方行政的重视。这一举措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是对地方官员的一种考核。
二月,指挥胡渊平茂州蛮。
胡渊指挥平定茂州蛮,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茂州蛮的平定,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
三月壬午,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
皇帝下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表明皇帝希望直接了解朝政,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是月,第来朝官为三等。
对来朝官员进行等级划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夏四月,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殂,子脱古思帖木儿嗣。
元朝嗣君的更替,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的转移。
五月丁酉,存问苏、松、嘉、湖被水灾民,户赐米一石,蠲逋赋六十五万有奇。
皇帝对受灾民众的关怀,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仁政思想。
六月壬子,遣使祭故元嗣君。
遣使祭故元嗣君,是对前朝皇帝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己巳,五开蛮叛,杀靖州指挥过兴,以辰州指挥杨仲名为总兵官,讨之。
五开蛮的叛乱,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朝廷派遣杨仲名讨伐,体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秋七月丁丑,振平阳饥。
平阳饥荒的赈济,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仁政思想。
是月,苏、松、扬、台海溢,遣官存恤。
对海溢灾民的关怀,体现了朝廷对民众疾苦的关注。
八月,免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诸府州秋粮。
免收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等地的秋粮,体现了朝廷对民众的关怀。
九月丙申,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
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是对其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冬十月甲子,大祀殿成。
大祀殿的建成,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
十一月庚午,征西将军西平侯沐英率都督蓝玉、玉弼讨西番。
沐英率军讨伐西番,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是月,五开蛮平。
五开蛮的平定,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
是年,暹罗、阇婆、高丽、琉球、占城、三佛齐、朵甘、乌斯藏、彭亨、百花入贡。
外国使节的来贡,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十二年春正月己卯,始合礼天地于南郊。
皇帝在南郊合礼天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
甲申,洮州十八族番叛,命沐英移兵讨之。
洮州十八族番的叛乱,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丙申,丁玉平松州蛮。
丁玉平定松州蛮,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
二月戊戌,李文忠督理河、岷、临、巩军事。
李文忠督理河、岷、临、巩军事,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军事的重视。
乙巳,诏曰:‘今春雨雪经旬。天下贫民困于饥寒者多有,其令有司给以钞。’
皇帝下令赈济贫民,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仁政思想。
丙寅,信国公汤和率列候练兵临清。
汤和率军练兵,体现了中央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夏五月癸未,蠲北平田租。
蠲免北平田租,体现了朝廷对民众的关怀。
六月丁卯,都督马云征大宁。
马云征大宁,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秋七月丙辰,丁玉回师讨眉县贼,平之。
丁玉讨伐眉县贼,有助于维护地方稳定。
己未,李文忠还掌大都督府事。
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体现了中央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八月辛巳,诏凡致仕官复其家,终身无所与。
皇帝下令恢复致仕官的财产,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仁政思想。
九月己亥,沐英大破西番,擒其部长三副使。
沐英大破西番,体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冬十一月甲午,沐英班师,封仇成、蓝玉等十二人为侯。
沐英班师,封侯,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功臣制度。
庚申,大宁平。
大宁的平定,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
十二月,汪广洋贬广南,赐死。徵天下博学老成之士至京师。
汪广洋的贬谪和赐死,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是年,占城、爪哇、暹罗、日本、安南、高丽入贡。
外国使节的来贡,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高丽贡黄金百斤、白金万两,以不如约,却之。
高丽贡品不符合约定,被退回,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
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伏诛。
胡惟庸谋反被诛,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癸卯,大祀天地于南郊。
皇帝在南郊大祀天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
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这一系列政治改革,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变化。
二月壬戌朔,诏举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术数之士。
皇帝下诏选拔人才,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
发丹符,验天下金谷之数。
发放丹符,查验天下金谷,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财政管理。
戊辰,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
允许文武官员六十岁以上退休,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养老制度。
三月壬辰,减苏、松、嘉、湖重赋十之二。
减免苏、松、嘉、湖的重赋,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仁政思想。
壬寅,燕王隶之国北平。
燕王被安置在北平,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安排。
壬子,沐英袭元将脱火赤于亦集乃,擒之,尽降其众。
沐英袭元将脱火赤,体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夏四月己丑,命群臣各举所知。
皇帝下令群臣推荐人才,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
五月甲午,雷震谨身殿。
雷震谨身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
乙未,大赦。
大赦天下,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仁政思想。
丙申,释在京及临濠屯田输作者。
释放屯田输作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仁政思想。
己亥,免天下田租。
免收天下田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仁政思想。
吏以过误罢者还其职。
恢复因过误被罢官的官员职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
壬寅,都督濮英进兵赤斤站,获故元豳王亦怜真及其部曲而还。
都督濮英进兵赤斤站,体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是月,罢御史台。
罢免御史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变化。
命从征士卒老疾者许以子代,老而无子及寡妇,有司资遣还。
允许从征士卒的老疾者由子代役,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养老制度。
六月丙寅,雷震奉天门,避正殿省愆。
雷震奉天门,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
丁卯,罢王府工役。
罢免王府工役,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变化。
丁丑,置谏院官。
设立谏院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监督。
秋八月,命天下学校师生,日给廪膳。
皇帝下令学校师生每日供给廪膳,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
九月辛卯,景川侯曹震、营阳侯杨璟、永城侯恭显屯田北平。
景川侯曹震、营阳侯杨璟、永城侯恭显屯田北平,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农业制度。
乙巳,天寿节,始受群臣朝贺,赐宴于谨身殿,后以为常。
天寿节的设立,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节日制度。
丙午,置四辅官,告于太庙。
设立四辅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变化。
以儒士王本、杜佑、龚斅、杜斅、赵民望、吴源为春、夏官。
任用儒士为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
是月,诏陕西卫军以三分之二屯田。
陕西卫军屯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农业制度。
安置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于茂州,道卒。
宋濂被安置于茂州,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冬十一月乙未,徐达还。
徐达返回,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军事制度。
丙午,元平章完者不花、乃儿不花犯永平,指挥刘广战没,千户王辂击败之,擒完者不花。
元平章完者不花、乃儿不花犯永平,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十二月,天下府州县所举士至者八百六十余人,授官有差。
选拔天下府州县士人,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
南雄侯赵庸镇广东,讨阳春蛮。
赵庸镇守广东,讨伐阳春蛮,有助于维护地方稳定。
是年,琉球、日本、安南、占城、真腊、爪哇入贡。
外国使节的来贡,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以安南寇思明,不纳。
拒绝安南的进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