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一

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一-原文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

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

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

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

及产,红光满室。

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

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

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逾月,游食合肥。

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

病已,失所在。

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

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

刘福通奉韩山童假宋后起颍,徐寿辉僣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

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

天下大乱。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

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

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

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

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

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

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子兴与德崖龃龉,太祖屡调护之。

秋九月,元兵复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

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

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

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

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

是冬,元将贾鲁围濠。

太祖与子兴力拒之。

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

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

子兴喜,署为镇抚。

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将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

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

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是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

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

力战,卫老弱还滁。

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

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

元兵引去,城赖以完。

脱脱既破士诚,军声大振,会中谗,遽解兵柄,江淮乱益炽。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

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

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

太祖故后至,就左。

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

议分工甓城,期三日。

太祖工竣,诸将皆后。

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

诸将皆惶恐谢。

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元兵十万攻和,拒守三月,食且尽,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

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

三月,郭子兴卒。

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

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

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

遂不受。

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夏四月,常遇春来归。

五月,太祖谋渡江,无舟。

会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千艘来附,太祖大喜,往抚其众。

而元中丞蛮子海牙扼铜城闸、马场河诸隘,巢湖舟师不得出。

忽大雨,太祖喜曰:‘天助我也!’

遂乘水涨,从小港纵舟还。

因击海牙于峪溪口,大败之,遂定计渡江。

诸将请直趋集庆。

太祖曰:‘取集庆必自采石始。采石重镇,守必固,牛渚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可必克也。’

六月乙卯,乘风引帆,直达牛渚。

常遇春先登,拔之。

采石兵亦溃。

缘江诸垒悉附。

诸将以和州饥,争取资粮谋归。

太祖谓徐达曰:‘渡江幸捷,若舍而归,江东非吾有也。’

乃悉断舟缆,放急流中,谓诸将曰:‘太平甚近,当与公等取之。’

遂乘胜拔太平,执万户纳哈出。

总管靳义赴水死,太祖曰:‘义士也’,礼葬之。

揭榜禁剽掠。

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

改路曰府。

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召陶安参幕府事,李习为知府。

时太平四面皆元兵。

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严师截姑孰口,陈野先水军帅康茂才以数万众攻城。

太祖遣徐达、邓愈、汤和逆战,别将潜出其后,夹击之,擒野先,并降其众,阿鲁灰等引去。

秋九月,郭天叙、张天祐攻集庆,野先叛,二人皆战死,于是子兴部将尽归太祖矣。

野先寻为民兵所杀,从子兆先收其众,屯方山,与海牙掎角以窥太平。

冬十二月壬子,释纳哈出北归。

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

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

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

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

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蛮子海牙遁归张士诚,康茂才降。

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

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当是时,元将定定扼镇江,别不华、杨仲英屯宁国,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八思尔不花驻徽州,石抹宜孙守处州,其弟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而池州已为徐寿辉将所据,张士诚自淮东陷平江,转掠浙西。

太祖既定集庆,虑士诚、寿辉强,江左、浙右诸郡为所并,于是遣徐达攻镇江,拔之,定定战死。

夏六月,邓愈克广德。

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

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

贻书张士诚,士诚不报,引兵攻镇江。

徐达败之,进围常州,不下。

九月戊寅,如镇江,谒孔子庙。

遣儒士告谕父老,劝农桑,寻还应天。

十七年春二月,耿炳文克长兴。

三月,徐达克常州。

夏四月丁卯,自将攻宁国,取之,别不华降。

五月,上元、宁国、句容献瑞麦。

六月,赵继祖克江阴。

秋七月,徐达克常熟。

胡大海克徽州,八思尔不花遁。

冬十月,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张明鉴降。

十二月己丑,释囚。

是年,徐寿辉将明玉珍据重庆路。

十八年春二月乙亥,以康茂才为营田使。

三月己酉,录囚。

邓愈克建德路。

夏四月,徐寿辉将陈友谅遣赵普胜陷池州。

是月,友谅据龙兴路。

五月,刘福通破汴梁,迎韩林儿都之。

初,福通遣将分道四出,破山东,寇秦晋,掠幽蓟,中原大乱,太祖故得次第略定江表。

所过不杀,收召才隽,由是人心日附。

冬十二月,胡大海攻婺州,久不下,太祖自将往击之。

石抹宜孙遣将率车师由松溪来援,太祖曰:‘道狭,车战适取败耳。’命胡德济迎战于梅花门,大破之,婺州降,执厚孙。

先一日,城中人望见城西五色云如车盖,以为异,及是乃知为太祖驻兵地。

入城,发粟振贫民,改州为宁越府。

辟范祖干、叶仪、许元等十三人分直讲经史。

戊子,遣使招谕方国珍。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

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庚申,胡大海克诸暨。

是月,命宁越知府王宗显立郡学。

三月甲午,赦大逆以下。

丁巳,方国珍以温、台、庆元来献,遣其子关为质,不受。

夏四月,俞通海等复池州。

时耿炳文守长兴,吴良守江阴,汤和守常州,皆数败士诚兵。

太祖以故久留宁越,徇浙东。

六月壬戌,还应天。

秋八月,元察罕帖木儿复汴梁,福通以林儿退保安丰。

九月,常遇春克衢州,擒宋伯颜不花。

冬十月,遣夏煜授方国珍行省平章,国珍以疾辞。

十一月壬寅,胡大海克处州,石抹宜孙遁。

时元守兵单弱,且闻中原乱,人心离散,以故江左、浙右诸郡,兵至皆下,遂西与友谅邻。

二十年春二月,元福建行省参政袁天禄以福宁降。

三月戊子,征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

夏五月,徐达、常遇春败陈友谅于池州。

闰月丙辰,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死之。

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

诸将议先复太平以牵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

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

乃驰谕胡大海捣信州牵其后,而令康茂才以书绐友谅,令速来。

友谅果引兵东。

于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达阵南门外,杨璟屯大胜港,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太祖亲督军卢龙山。

乙丑,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

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

遂复太平,下安庆,而大海亦克信州。

初,太祖令茂才绐友谅,李善长以为疑。

太祖曰:‘二寇合,吾首尾受敌,惟速其来而先破之,则士诚胆落矣。’

已而士诚兵竟不出。

丁卯,置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遣子标受经学。

六月,耿再成败石抹宜孙于庆元,宜孙战死,遣使祭之。

秋九月,徐寿辉旧将欧普祥以袁州降。

冬十二月,复遣夏煜以书谕国珍。

二十一年春二月甲申,立盐茶课。

己亥,置宝源局。

三月丁丑,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

元将薛显以泗州降。

戊寅,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

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

秋七月,友谅将张定边陷安庆。

八月,遣使于元平章察罕帖木儿。

时察罕平山东,降田丰,军声大振,故太祖与通好。

会察罕方攻益都未下,太祖乃自将舟师征陈友谅。

戊戌,克安庆,友谅将丁普郎、傅友德迎降。

壬寅,次湖口,追败友谅于江州,克其城,友谅奔武昌。

分徇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皆下。

冬十一月己未,克抚州。

二十二年春正月,友谅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龙兴降。

乙卯,如龙兴,改为洪都府。

谒孔子庙。

告谕父老,除陈氏苛政,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袁、瑞、临江、吉安相继下。

二月,还应天。

邓愈留守洪都。

癸未,降人蒋英杀金华守将胡大海,郎中王恺死之,英叛降张士诚。

处州降人李祐之闻变,亦杀行枢密院判耿再成反,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元帅朱文刚死之。

三月癸亥,降人祝宗、康泰反,陷洪都,邓愈走应天,知府叶琛、都事万思诚死之。

是月,明玉珍称帝于重庆,国号夏。

夏四月己卯,邵荣复处州。

甲午,徐达复洪都。

五月丙午,朱文正、赵德胜、邓愈镇洪都。

六月戊寅,察罕以书来报,留我使人不遣。

察罕寻为田丰所杀。

秋七月丙辰,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逆,伏诛。

冬十二月,元遣尚书张昶航海至庆元,授太祖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不受。

察罕子扩廓帖木儿致书归使者。

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遣汪河报之。

二月壬申,命将士屯田积谷。

是月,友谅将张定边陷饶州。

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

三月辛丑,太祖自将救安丰,珍败走,以韩林儿归滁州,乃还应天。

夏四月壬戌,友谅大举兵围洪都。

乙丑,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附于士诚。

五月,筑礼贤馆。

友谅分兵陷吉安,参政刘齐、知府朱叔华死之。

陷临江,同知赵天麟死之。

陷无为州,知州董会死之。

秋七月癸酉,太祖自将救洪都。

癸未,次湖口,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觜,遏友谅归路,檄信州兵守武阳渡。

友谅闻太祖至,解围,逆战于鄱阳湖。

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

丁亥,遇于康郎山,太祖分军十一队以御之。

戊子,合战,徐达击其前锋,俞通海以火炮焚其舟数十,杀伤略相当。

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

己丑,友谅悉巨舰出战,诸将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

太祖亲麾之,不前,斩退缩者十余人,人皆殊死战。

会日晡,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

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

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

辛卯,复战,友谅复大败。

于是敛舟自守,不敢更战。

壬辰,太祖移军扼左蠡,友谅亦退保渚矶。

相持三日,其左、右二金吾将军皆降。

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

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且祭其亲戚诸将阵亡者。

八月壬戌,友谅食尽,趋南湖觜,为南湖军所遏,遂突湖口。

太祖邀之,顺流搏战,及于泾江。

泾江军复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

张定边以其子理奔武昌。

九月,还应天,论功行赏。

先是,太祖救安丰,刘基谏不听。

至是谓基曰:‘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壬午,自将征陈理。

是月,张士诚自称吴王。

冬十月壬寅,围武昌,分徇湖北诸路,皆下。

十二月丙申,还应天,常遇春留督诸军。

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

固请,乃即吴王位。

建百官。

以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谕之曰:‘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

立子标为世子。

二月乙未,复自将征武昌,陈理降,汉、沔、荆、岳皆下。

三月乙丑,还应天。

丁卯,置起居注。

庚午,罢诸翼元帅府,置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命中书省辟文武人材。

夏四月,建祠,祀死事丁普郎等于康郎山,赵德胜等于南昌。

秋七月丁丑,徐达克卢州。

戊寅,常遇春徇江西。

八月戊戌,复吉安,遂围赣州。

达徇荆、湘诸路。

九月甲申,下江陵,夷陵、潭、归皆降。

冬十二月庚寅,达克辰州,遣别将下衡州。

二十五年春正月己巳,徐达下宝庆,湖湘平。

常遇春克赣州,熊天瑞降。

遂趋南安,招谕岭南诸路,下韶州、南雄。

甲申,如南昌,执大都督朱文正以归,数其罪,安置桐城。

二月己丑,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侵处州,参军胡深击败之,遂下浦城。

丙午,士诚将李伯升攻诸全之新城,李文忠大败之。

夏四月庚寅,常遇春徇襄、汉诸路。

五月乙亥,克安陆。

己卯,下襄阳。

六月壬子,朱亮祖、胡深攻建宁,战于城下,深被执,死之。

秋七月,令从渡江士卒被创废疾者养之,死者赡其妻子。

九月丙辰,建国子学。

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张士诚。

是时,士诚所据,南至绍兴,北有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又北至于济宁。

乃命徐达、常遇春等先规取淮东。

闰月,围泰州,克之。

十一月,张士诚寇宜兴,徐达击败之,遂自宜兴还攻高邮。

二十六年春正月癸未,士诚窥江阴,太祖自将救之,士诚遁,康茂才追败之于浮子门。

太祖还应天。

二月,明玉珍死,子升自立。

三月丙申,令中书严选举。

徐达克高邮。

夏四月乙卯,袭破士诚将徐义水军于淮安,义遁,梅思祖以城降。

濠、徐、宿三州相继下,淮东平。

甲子,如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赐故人汪文、刘英粟帛。

置酒召父老饮,极欢,曰:‘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令有司除租赋,皆顿首谢。

辛未,徐达克安丰,分兵败扩廓于徐州。

夏五月壬午,至自濠。

庚寅,求遗书。

秋八月庚戌,改筑应天城,作新宫钟山之阳。

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

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

既而召问达、遇春,用兵当何先。

遇春欲直捣平江。

太祖曰:‘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平江穷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

甲戌,败张天骐于湖州,士诚亲率兵来援,复败之于皂林。

九月乙未,李文忠攻杭州。

冬十月壬子,遇春败士诚兵于乌镇。

十一月甲申,张天骐降。

辛卯,李文忠下余杭,潘原明降,旁郡悉下。

癸卯,围平江。

十二月,韩林儿卒。

以明年为吴元年,建庙社宫室,祭告山川。

所司进宫殿图,命去雕琢奇丽者。

是岁,元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张良弼构怨,屡相攻击,朝命不行,中原民益困。

二十七年春正月戊戌,谕中书省曰:‘东南久罹兵革,民生凋敝,吾甚悯之。且太平、应天诸郡,吾渡江开创地,供亿烦劳久矣。今比户空虚,有司急催科,重困吾民,将何以堪。其赐太平田租二年,应天、镇江、宁国、广德各一年。’

二月丁未,傅友德败扩廓将李二于徐州,执之。

三月丁丑,始设文武科取士。

夏四月,方国珍阴遣人通扩廓及陈友定,移书责之。

五月己亥,初置翰林院。

是月,以旱减膳素食,复徐、宿、濠、泗、寿、邳、东海、安东、襄阳、安陆及新附地田租三年。

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请复膳。

太祖曰:‘虽雨,伤禾已多,其赐民今年田租。’

癸酉,命朝贺罢女乐。

秋七月丙子,给府州县官之任费,赐绮帛,及其父母妻长子有差,著为令。

己丑,雷震宫门兽吻,赦罪囚。

庚寅,遣使责方国珍贡粮。

八月癸丑,圜丘、方丘、社稷坛成。

九月甲戌,太庙成。

朱亮祖帅师讨国珍。

戊寅,诏曰:‘先王之政,罪不及孥。自今除大逆不道,毋连坐。’

辛巳,徐达克平江,执士诚,吴地平。

戊戌,遣使致书于元主,送其宗室神保大王等北还。

辛丑,论平吴功,封李善长宣国公,徐达信国公,常遇春鄂国公,将士赐赉有差。

朱亮祖克台州。

癸卯,新宫成。

冬十月甲辰,遣起居注吴琳、魏观以币求遗贤于四方。

丙午,令百官礼仪尚左。

改李善长左相国,徐达右相国。

辛亥,祀元臣余阙于安庆,李黼于江州。

壬子,置御史台。

癸丑,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副之,讨国珍。

甲寅,定律令。

戊午,正郊社、太庙雅乐。

庚申,召诸将议北征。

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

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

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

诸将皆曰善。

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

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

己巳,朱亮祖克温州。

十一月辛巳,汤和克庆元,方国珍遁入海。

壬午,徐达克沂州,斩王宣。

己丑,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自海道会和讨国珍。

乙未,颁《大统历》。

辛丑,徐达克益都。

十二月甲辰,颁律令。

丁未,方国珍降,浙东平。

张兴祖下东平,兖东州县相继降。

己酉,徐达下济南。

胡廷瑞下邵武。

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

甲子,告于上帝。

庚午,汤和、廖永忠由海道克福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一-译文

太祖朱元璋,开创天行道,建立伟大基业,大圣至神,仁文义武,德才兼备,成功称帝,庙号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祖籍沛县,后来迁居句容,再迁至泗州。父亲世珍,最初迁居濠州钟离。共生有四个儿子,太祖是老四。母亲陈氏,怀孕时梦见神人赐予一丸药,放在掌中发光,吞下后,醒来时口中仍有香气。生产时,满屋红光。此后,夜间多次有光出现,邻居看到,以为是火,急忙前来救火,但到现场却发现并无火情。等到长大,太祖容貌英俊,骨架奇特。志向宏大,无人能测度。

至正四年,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大饥荒。太祖当时十七岁,父母和哥哥相继去世,家境贫寒,无力安葬。邻人刘继祖给了他一块地,才得以安葬,即现在的凤阳陵。太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于是进入皇觉寺出家为僧。一个月后,他游历到合肥。途中生病,有两个穿紫衣的人陪伴他,照顾得非常周到。病好后,那两个人消失了。太祖在光州、固州、汝州、颍州等地游历了三年,然后回到寺庙。当时,元朝政治混乱,盗贼四起。刘福通在颍州起兵,奉韩山童为假宋后。徐寿辉在蕲州称帝,李二、彭大、赵均用在徐州起兵,各有数万兵力,都设有将帅,杀害官吏,侵略郡县。方国珍已在海上起兵。其他盗贼拥兵占地,抢掠严重,天下大乱。

至正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和他的党羽孙德崖等在濠州起兵。元将彻里不花害怕不敢进攻,每天抓捕良民来邀功。太祖当时二十四岁,想躲避战乱,占卜神灵,无论去留都不吉利。于是他说:‘难道我应当做大事吗?’占卜结果吉利,非常高兴,于是闰三月甲戌日来到濠州见郭子兴。郭子兴对他的外貌感到惊奇,留下他做亲兵。每次战斗都获胜,于是将他所抚养的马公的女儿嫁给他,即后来的高皇后。郭子兴和孙德崖有矛盾,太祖多次调解。秋季九月,元兵重新占领徐州,李二逃跑死去,彭大、赵均用逃到濠州,孙德崖等人接纳了他们。郭子兴礼遇彭大却轻视赵均用,赵均用心怀怨恨。孙德崖于是与他密谋,等郭子兴外出时,将他抓住并囚禁在孙家,打算杀他。太祖当时在淮北,听说这件事后急忙赶来,向彭大诉说。彭大愤怒,召唤士兵出发,太祖也穿上铠甲,手持盾牌,破屋而出救出郭子兴,砸断囚禁他的锁链,让人背着他回家,于是免于一死。这年冬天,元将贾鲁围攻濠州,太祖和郭子兴奋力抵抗。

至正十三年春天,贾鲁去世,围攻解除。太祖收集乡里的士兵,得到七百人。郭子兴很高兴,任命他为镇抚。当时彭大、赵均用的部队行为粗暴,郭子兴势弱,太祖估计无法与他们共事,于是将部队交给其他将领,自己只和徐达、汤和、费聚等人南征定远。他们计划招降驴牌寨的民兵三千人,一起向东进发。夜晚偷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编了他的两万士兵。路上遇到定远人李善长,交谈后非常高兴,于是和他一起攻打滁州,并攻克了它。这年,张士诚占据高邮,自称诚王。

至正十四年冬天十月,元朝丞相脱脱在高邮大败张士诚,分兵围攻六合。太祖说:‘如果六合被攻破,滁州也难以保全。’于是和耿再成一起驻军瓦梁垒,救援六合。经过激烈战斗,保护老弱回到滁州。不久,元兵大批到来,攻打滁州,太祖设下伏兵引诱元兵失败。但考虑到元兵势力强大,可能会再次进攻,于是将缴获的马匹归还,让父老乡亲准备牛酒向元将道歉说:‘我们只是守城防备其他盗贼,怎么能够舍弃大敌而杀害无辜百姓呢?’元兵撤退,城池得以保全。脱脱打败张士诚后,军威大振,但后来因为中谗言,突然被解除兵权,江淮地区的混乱更加严重。

至正十五年春天正月,郭子兴采用太祖的计策,派遣张天祐等人攻下和州,命令太祖总领军队。太祖担心各位将领之间不和睦,秘密保存命令,约定第二天在厅堂会面。当时座位以右为尊,将领们先入座,都坐在右边。太祖故意晚到,坐在左边。等到处理事务时,他处理得非常迅速,将领们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才逐渐屈服。商议分工修筑城墙,约定三天完成。太祖提前完成,将领们都落后了。于是太祖才公开命令,面向南坐着说:‘奉命统领各位将领的军队,现在修筑城墙都延误了工期,按照军法该如何处理?’将领们都惊恐地道歉。于是太祖搜查军队中抢掠的妇女,将她们放回家,百姓非常高兴。元兵十万攻城,他们坚守了三个月,粮食即将吃完,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别驻扎在新塘、高望、鸡笼山,切断粮道。太祖率领士兵击溃他们,元兵都逃过江去。三月,郭子兴去世。当时刘福通在亳州迎接韩山童的儿子林儿即位,国号宋,建元龙凤。刘福通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慷慨地说:‘大丈夫怎么能受制于人呢?’于是不接受任命。但考虑到林儿的势力强大,可以依靠,于是使用他的年号来命令军队。

夏天四月,常遇春归顺。五月,太祖计划渡江,但没有船只。恰逢巢湖的将领廖永安、俞通海率领一千艘战船来归附,太祖非常高兴,前往安抚他们。但元朝中丞蛮子海牙把守铜城闸、马场河等要隘,巢湖的战船无法出来。突然下起大雨,太祖高兴地说:‘天助我也!’于是趁着水位上涨,从小港口划船返回。在峪溪口击败蛮子海牙,大败元军,于是决定渡江。将领们请求直接进攻集庆。太祖说:‘攻取集庆必须从采石开始。采石是重要城镇,守军必定坚固,牛渚前面临大江,他们难以防备,我们可以必胜。’六月乙卯日,趁着顺风扬帆,直接到达牛渚。常遇春率先登岸,攻克了牛渚。采石的元军也溃败。沿江的所有堡垒都归顺了。将领们因为和州粮食短缺,争取物资粮食想要返回。太祖对徐达说:‘渡江如此顺利,如果我们放弃返回,江东就不是我们的了。’于是全部解开船缆,让船只顺急流而下,对将领们说:‘太平就在眼前,我们应该和你们一起夺取它。’于是乘胜攻克太平,生擒万户纳哈出。总管靳义投水自杀,太祖说:‘义士啊’,以礼安葬了他。发布告示禁止抢劫掠夺。有士兵违反命令,被斩首示众,军中顿时肃静。将路改为府。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太祖亲自担任元帅,召回陶安参与幕府事务,李习担任知府。当时太平四面都是元兵。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率领精兵截断姑孰口,陈野先率领水军帅康茂才率领数万士兵攻打城池。太祖派遣徐达、邓愈、汤和迎战,另外派遣将领从背后夹击,生擒康茂才,并降服了他的部队,阿鲁灰等人撤退。秋季九月,郭天叙、张天祐攻打集庆,康茂才叛变,两人都战死,于是郭子兴的部将全部归顺了太祖。康茂才不久后被民兵杀死,他的侄子康兆先收编了他的部队,驻扎在方山,和蛮子海牙对峙,觊觎太平。冬天十二月壬子日,释放纳哈出北归。

十六年春天二月丙子日,大败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日,进攻集庆,擒获兆先,降服他的三万六千人,众人都是疑虑恐惧,无法自保。太祖挑选了五百名勇猛健壮的人马入城保卫,他们卸下盔甲,痛饮美酒,直到天亮,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庚寅日,又在蒋山击败元兵。元朝御史大夫福寿,在激战中英勇牺牲,海牙逃回张士诚那里,康茂才投降。太祖进入城中,召集官吏和父老们告诉他们:‘元朝政治混乱,战乱四起,我来是为了为民除害,请大家各安其位,就像以前一样。贤能之士我会以礼相待,不合理的旧政策我会废除,官吏们不要贪婪暴虐,伤害百姓。’百姓因此非常高兴。

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任命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安葬御史大夫福寿,以表彰他的忠诚。

当时,元将定定把守镇江,别不华、杨仲英驻扎在宁国,青衣军张明鉴占据扬州,八思尔不花驻守徽州,石抹宜孙守卫处州,他的弟弟厚孙守卫婺州,宋伯颜不花守卫衢州,而池州已经被徐寿辉的将领占据,张士诚从淮东攻陷平江,转而掠夺浙西。太祖平定集庆后,担心士诚、寿辉强大,江左、浙右的各郡会被他们吞并,于是派遣徐达攻打镇江,攻克后,定定战死。

夏六月,邓愈攻克广德。

秋七月己卯日,将领们推举太祖为吴国公。设立江南行中书省,太祖亲自管理省事,并任命了助手。给张士诚写信,士诚没有回复,率领军队攻打镇江。徐达击败了他,进而围攻常州,未能攻克。九月戊寅日,太祖前往镇江,拜谒孔子庙。派遣儒士告知父老,鼓励农桑,不久后返回应天。

十七年春天二月,耿炳文攻克长兴。三月,徐达攻克常州。夏四月丁卯日,太祖亲自率军攻打宁国,攻克它,别不华投降。五月,上元、宁国、句容献上祥瑞的麦子。六月,赵继祖攻克江阴。秋七月,徐达攻克常熟。胡大海攻克徽州,八思尔不花逃走。冬十月,常遇春攻克池州,缪大亨攻克扬州,张明鉴投降。十二月己丑日,释放囚犯。这一年,徐寿辉的将领明玉珍占据重庆路。

十八年春天二月乙亥日,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三月己酉日,审查囚犯。邓愈攻克建德路。夏四月,徐寿辉的将领陈友谅派遣赵普胜攻陷池州。这个月,友谅占据龙兴路。五月,刘福通攻破汴梁,迎接韩林儿,都城设在安丰。最初,福通派遣将领分路出击,攻破山东,侵犯秦晋,掠夺幽蓟,中原大乱,太祖因此得以依次平定江表。所过之处不杀一人,招募有才能的人,因此人心逐渐归附。冬十二月,胡大海攻打婺州,久攻不下,太祖亲自率军前往攻打。石抹宜孙派遣将领率领车师从松溪前来支援,太祖说:‘道路狭窄,车战只会导致失败。’命令胡德济在梅花门迎战,大败敌军,婺州投降,厚孙被擒获。前一天,城中人看到城西有五色云彩,像车盖一样,以为是不祥之兆,等到这时才知道是太祖驻军的地方。进入城中,分发粮食救济贫民,将州改为宁越府。任命范祖干、叶仪、许元等十三人分别负责讲解经史。戊子日,派遣使者招抚方国珍。

十九年春天正月乙巳日,太祖计划攻取浙东尚未攻下的各路。告诫将领们说:‘攻克城池要用武力,平定叛乱要用仁德。我上次进入集庆,秋毫无犯,因此一举而定。每次听说将领们攻克一城而不滥杀,我都非常高兴。军队行动如火,不加以控制将会燎原。作为将领,能够以不杀为武,不仅对国家有利,子孙也会因此受益。’庚申日,胡大海攻克诸暨。这个月,命令宁越知府王宗显设立郡学。三月甲午日,赦免大逆以下的囚犯。丁巳日,方国珍献上温、台、庆元,派遣他的儿子关作为人质,但太祖不接受。夏四月,俞通海等人收复池州。当时耿炳文守卫长兴,吴良守卫江阴,汤和守卫常州,都多次击败士诚的军队。太祖因此长时间留在宁越,巡视浙东。六月壬戌日,返回应天。秋八月,元朝的察罕帖木儿收复汴梁,福通让韩林儿退守安丰。九月,常遇春攻克衢州,擒获宋伯颜不花。冬十月,派遣夏煜写信给方国珍。

二十年春天二月,元朝福建行省参政袁天禄以福宁投降。三月戊子日,征召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人。夏五月,徐达、常遇春在池州击败陈友谅。闰月丙辰日,友谅攻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战死。不久,友谅杀害了他的君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占据了江西、湖广地区,约张士诚联合攻打应天,应天震动。将领们商议先收复太平以牵制友谅,太祖说:‘不行。他居于上游,水军是我们的十倍,突然难以收复。’有人请求太祖亲自率军迎击,太祖说:‘不行。他派出偏师牵制我们,而主力军直奔金陵,顺流而下半天就能到达,我们的步骑兵急速撤退,百里奔袭作战,这是兵法所忌讳的,不是好计策。’于是派人紧急通知胡大海前往信州牵制友谅的后方,并命令康茂才写信欺骗友谅,让他迅速来。友谅果然率军东进。于是常遇春在石灰山设伏,徐达在南门外布阵,杨璟在大胜港驻军,张德胜等人率领水军从龙江关出发,太祖亲自在卢龙山督军。乙丑日,友谅到达龙湾,众人想要出战,太祖说:‘天快下雨了,赶快吃饭,等雨下来再打。’不久,果然下起大雨,士兵们士气大增,雨停后双方交战,水陆夹击,大败友谅,友谅乘坐其他船只逃跑。于是收复太平,攻克安庆,胡大海也攻克了信州。最初,太祖命令茂才欺骗友谅,李善长对此表示怀疑。太祖说:‘两个敌人联合,我会首尾受敌,只有迅速击破他们,士诚的胆量就会崩溃。’不久,士诚的军队果然没有出动。丁卯日,设立儒学提举司,任命宋濂为提举,派遣儿子朱标学习经学。六月,耿再成在庆元击败石抹宜孙,宜孙战死,太祖派人祭奠他。秋九月,徐寿辉的旧将欧普祥以袁州投降。冬十二月,再次派遣夏煜写信给方国珍。

二十一年春天二月甲申日,设立盐茶课。己亥日,设立宝源局。三月丁丑日,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元朝将领薛显率领泗州投降。戊寅日,国珍派人前来表示感谢,用装饰有金玉的马鞍作为礼物。太祖拒绝说:‘现在国家有四方的事务,需要的是人才,使用的是粮食和布匹,宝物和玩物不是我所喜欢的。’秋天七月,友谅的将领张定边攻陷了安庆。八月,派人去元朝的平章察罕帖木儿那里。当时察罕平定了山东,降服了田丰,军威大振,所以太祖与他结好。恰逢察罕正在攻打益都未能攻克,太祖便亲自率领水军征讨陈友谅。戊戌日,攻克了安庆,友谅的将领丁普郎、傅友德前来投降。壬寅日,驻扎在湖口,追击友谅至江州,攻克了江州城,友谅逃往武昌。分兵攻取南康、建昌、饶州、蕲州、黄州、广济,都攻克了。冬天十一月己未日,攻克了抚州。

二十二年春天正月,友谅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在龙兴投降。乙卯日,前往龙兴,改为洪都府。拜谒孔子庙。向父老们宣告,废除陈氏的苛刻政策,停止各种军需供应,救济贫困无告的人,百姓非常高兴。袁州、瑞州、临江、吉安相继被攻下。二月,返回应天。邓愈留守洪都。癸未日,投降的人蒋英杀害了金华守将胡大海,郎中王恺也因此而死,蒋英叛变投降张士诚。处州投降的人李祐之听说变故,也杀害了行枢密院判官耿再成反叛,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元帅朱文刚也因此而死。三月癸亥日,投降的人祝宗、康泰反叛,攻陷了洪都,邓愈逃往应天,知府叶琛、都事万思诚也因此而死。这个月,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夏四月己卯日,邵荣收复了处州。甲午日,徐达收复了洪都。五月丙午日,朱文正、赵德胜、邓愈镇守洪都。六月戊寅日,察罕写信来报告,留住了我方的使者没有遣返。察罕不久后被田丰所杀。秋天七月丙辰日,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反,被处死。冬天十二月,元朝派遣尚书张昶航海到庆元,授予太祖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太祖不接受。察罕的儿子扩廓帖木儿写信要求遣返使者。

二十三年春天正月丙寅日,派遣汪河去报告。二月壬申日,命令将士们屯田积谷。这个月,友谅的将领张定边攻陷了饶州。张士诚的将领吕珍攻破了安丰,杀死了刘福通。三月辛丑日,太祖亲自率领军队去救援安丰,吕珍战败逃跑,将韩林儿送回滁州,于是返回应天。夏天四月壬戌日,友谅大举兵马围攻洪都。乙丑日,诸全守将谢再兴叛变,归附张士诚。五月,建造礼贤馆。友谅分兵攻陷了吉安,参政刘齐、知府朱叔华因此而死。攻陷了临江,同知赵天麟因此而死。攻陷了无为州,知州董会因此而死。秋天七月癸酉日,太祖亲自率领军队去救援洪都。癸未日,驻扎在湖口,先在泾江口和南湖嘴布置伏兵,阻止友谅的归路,命令信州的军队守卫武阳渡。友谅听说太祖到了,解除了对洪都的围攻,在鄱阳湖迎战。友谅的军队号称六十万,用大船连成阵势,楼船高十几丈,连绵数十里,旗帜和兵器,看起来像山一样。丁亥日,在康郎山相遇,太祖分兵十一队来抵御。戊子日,两军交战,徐达攻击其前锋,俞通海用火炮烧毁了友谅的几十艘船,双方伤亡相当。友谅的勇将张定边直接冲向太祖的船,船在沙滩上搁浅,无法后退,非常危险,常遇春从旁边射中了定边,通海又来支援,船突然前进,水涌起来,太祖的船才得以脱险。己丑日,友谅派出所有的巨舰出战,各位将领的船较小,向上攻击不利,有些害怕。太祖亲自指挥,不让他们前进,斩杀了退缩的十多人,大家都拼死战斗。正逢傍晚,东北风大起,太祖命令敢死队员操纵七艘船,在船中装满火药和芦苇,点燃火攻友谅的船。风大火猛,烟焰冲天,湖水都变成了红色。友谅的军队大乱,各位将领擂鼓呐喊,趁机进攻,斩首两千多人,烧死和溺死的人数无法计算,友谅的士气大减。辛卯日,再次交战,友谅再次大败。于是收敛船只自卫,不敢再战。壬辰日,太祖将军队移至左蠡扼守,友谅也退守渚矶。双方对峙了三天,友谅的左右两金吾将军都投降了。友谅的形势更加危急,非常愤怒,杀死了所有被俘的将士。而太祖则将所有俘虏都释放了,受伤的人用良药治疗,并且祭祀了阵亡的亲戚和将领。八月壬戌日,友谅粮食吃尽,逃往南湖嘴,被南湖的军队阻止,于是突然冲出湖口。太祖截击他,顺流作战,在泾江相遇。泾江的军队再次拦截攻击他,友谅被流箭射中而死。张定边带着他的儿子张理逃往武昌。九月,返回应天,论功行赏。在此之前,太祖救援安丰时,刘基劝谏不听。到这时对刘基说:‘我不应该去安丰。如果友谅乘虚直接攻打应天,大事就完了。现在在南昌驻兵,不灭亡还等什么。友谅死了,天下就不难平定了。’壬午日,亲自率军征讨陈理。这个月,张士诚自称吴王。冬天十月壬寅日,围攻武昌,分兵攻取湖北各路,都攻克了。十二月丙申日,返回应天,常遇春留任监督各军。

二十四年春天正月丙寅日,李善长等率领群臣劝进,太祖不允许。坚持请求,太祖才即位为吴王。建立百官制度。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告诉他们说:‘建国之初,应当首先整顿纲纪。元朝昏暗衰弱,威福下移,导致混乱,现在应该以此为鉴。’立儿子朱标为世子。二月乙未日,再次亲自率军征讨武昌,陈理投降,汉水、沔水、荆州、岳州都攻克了。三月乙丑日,返回应天。丁卯日,设立起居注。庚午日,废除各翼元帅府,设立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命令中书省选拔文武人才。夏天四月,建立祠堂,在康郎山祭祀了为国捐躯的丁普郎等人,在南昌祭祀了赵德胜等人。秋天七月丁丑日,徐达攻克了庐州。戊寅日,常遇春攻取江西。八月戊戌日,收复了吉安,于是围攻赣州。徐达攻取荆州、湖南各路。九月甲申日,攻克了江陵,夷陵、潭州、归州都投降了。冬天十二月庚寅日,徐达攻克了辰州,派遣其他将领攻克了衡州。

二十五年春天正月己巳日,徐达攻下宝庆,湖湘地区平定。常遇春攻克赣州,熊天瑞投降。于是迅速前往南安,招抚岭南各路,攻下韶州、南雄。甲申日,前往南昌,逮捕大都督朱文正并带回,列举他的罪行,将他安置在桐城。

二月己丑日,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侵犯处州,参军胡深击败了他,接着攻下浦城。丙午日,张士诚的将领李伯升攻打诸全的新城,李文忠大败他。

夏天四月庚寅日,常遇春巡抚襄、汉等地区。五月乙亥日,攻克安陆。己卯日,攻下襄阳。六月壬子日,朱亮祖、胡深攻打建宁,在城下交战,胡深被俘,牺牲。

秋天七月,命令跟随渡江的士兵中受伤致残的人得到赡养,死者则赡养其妻子和孩子。九月丙辰日,建立国子学。

冬天十月戊戌日,下令讨伐张士诚。那时,张士诚所占据的地方,南至绍兴,北至通州、泰州、高邮、淮安、濠州、泗州,再往北至济宁。于是命令徐达、常遇春等人先攻取淮东。

闰月,围攻泰州,攻克。十一月,张士诚侵犯宜兴,徐达击败他,于是从宜兴返回攻打高邮。

二十六年春天正月癸未日,张士诚窥视江阴,太祖亲自率军救援,张士诚逃走,康茂才追击并在浮子门将其击败。太祖返回应天。

二月,明玉珍去世,他的儿子明升自立。三月丙申日,命令中书省严格选拔官员。徐达攻克高邮。

夏天四月乙卯日,在淮安袭击并击败了张士诚的将领徐义的水军,徐义逃走,梅思祖带领城池投降。濠州、徐州、宿州三州相继被攻克,淮东平定。

甲子日,前往濠州扫墓,安置了二十家守墓人,赐予老朋友汪文、刘英粮食和布匹。设宴邀请父老乡亲饮酒,非常欢乐,说:‘我离开家乡十多年,历经百战,才得以回家扫墓,再次见到父老兄弟。现在苦于不能久留欢聚,希望父老们教导子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努力耕田,不要远离家乡去做生意。淮郡县的人民还遭受着敌人的抢掠,父老们要好好爱护自己。’命令官府免除租赋,大家都跪下感谢。

辛未日,徐达攻克安丰,分兵在徐州击败扩廓。夏天五月壬午日,从濠州返回。庚寅日,寻找遗书。

秋天八月庚戌日,重新修建应天城,在钟山的南面建造新宫殿。辛亥日,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军队讨伐张士诚。在御戟门誓师说:‘攻下城池的那天,不要杀人抢掠,不要毁坏房屋,不要挖掘坟墓。张士诚的母亲葬在平江城外,不要侵犯破坏。’接着召见徐达、常遇春,询问用兵应该先做什么。常遇春想直接攻打平江。太祖说:‘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是张士诚的左右手,平江形势危急,两人全力支援,难以取胜。不如先攻打湖州,让他疲于奔命。他的羽翼一旦被削弱,平江就会孤立无援,就可以立即攻下它。’甲戌日,在湖州击败张天骐,张士诚亲自率军来支援,又在皂林将其击败。

九月乙未日,李文忠攻打杭州。冬天十月壬子日,常遇春在乌镇击败张士诚的军队。十一月甲申日,张天骐投降。辛卯日,李文忠攻下余杭,潘原明投降,周边的郡县都投降。癸卯日,围攻平江。十二月,韩林儿去世。将明年定为吴元年,建造庙宇、社稷、宫室,祭告山川。有关部门呈上宫殿图,命令去掉雕琢奇丽的部分。

这一年,元朝的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张良弼结怨,屡次相互攻击,朝廷的命令无法执行,中原的百姓更加困苦。

二十七年春天正月戊戌日,告诉中书省:‘东南地区长期遭受战乱,百姓生活困苦,我非常同情他们。而且太平、应天等郡,是我渡江开创的地方,供给和劳役已经很久了。现在家家户户空虚,官府急切催促征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他们怎么承受得了。赐给太平田租两年,应天、镇江、宁国、广德各一年。’二月丁未日,傅友德在徐州击败扩廓的将领李二,将其俘虏。

三月丁丑日,开始设立文武科举选拔人才。夏天四月,方国珍暗中派人通扩廓和陈友定,写信责备他们。五月己亥日,首次设立翰林院。这个月,因为旱灾减少膳食,恢复徐、宿、濠、泗、寿、邳、东海、安东、襄阳、安陆及新归附地区的田租三年。

六月戊辰日,大雨,群臣请求恢复膳食。太祖说:‘虽然下雨,但庄稼已经受损很多,赐给百姓今年的田租。’癸酉日,命令停止朝贺时的女乐。秋天七月丙子日,给府州县官员的任费,赐予丝绸布匹,以及他们的父母、妻子、长子等,并制定了相应的法令。

己丑日,雷击宫门兽吻,赦免罪囚。庚寅日,派遣使者责备方国珍进贡粮食。八月癸丑日,圜丘、方丘、社稷坛建成。九月甲戌日,太庙建成。朱亮祖率领军队讨伐方国珍。戊寅日,下诏说:‘先王的政令,罪不连累家人。从今以后,除了大逆不道之罪,不得连坐。’辛巳日,徐达攻克平江,俘虏张士诚,吴地平定。

戊戌日,派遣使者给元主送信,送其宗室神保大王等人北返。辛丑日,论功行赏,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徐达为信国公,常遇春为鄂国公,将士们根据功绩得到不同的赏赐。朱亮祖攻克台州。癸卯日,新宫殿建成。

冬天十月甲辰日,派遣起居注吴琳、魏观带着礼物到四方寻求贤才。丙午日,命令百官礼仪崇尚左方。改任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辛亥日,在安庆祭祀元朝大臣余阙,在江州祭祀李黼。壬子日,设立御史台。癸丑日,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为副将,讨伐方国珍。甲寅日,制定法律令。

戊午日,正定郊社、太庙的雅乐。庚申日,召集诸将商议北伐。太祖说:‘山东的王宣反复无常,河南的扩廓跋扈,关陇的李思齐、张思道飞扬跋扈,互相猜忌,元朝的统治即将结束,中原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将要北伐,拯救百姓于水火,如何才能取得胜利?’常遇春回答说:‘凭借我们百战之师,对抗他们长期安逸的士兵,直接攻打元朝的都城,就像破竹一样。’太祖说:‘元朝建国百年,防御必定坚固,孤军深入,粮食供应不上,援军四面八方聚集,这是危险的策略。我想先攻取山东,撤除他们的屏蔽,调动军队到两河,摧毁他们的藩篱,占领潼关并守护它,控制他们的门户。天下的形势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然后进军,元朝的都城就会孤立无援,不战自破。鼓行西进,云中、九原、关陇可以一举拿下。’众将都说好。

甲子日,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军队,从淮河进入黄河,向北攻取中原。

胡廷瑞被任命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负责攻取福建。

湖广行省的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负责攻取广西。

己巳日,朱亮祖攻克温州。

十一月辛巳日,汤和攻克庆元,方国珍逃入海中。

壬午日,徐达攻克沂州,斩杀了王宣。

己丑日,廖永忠被任命为征南副将军,从海上与军队会合,共同讨伐方国珍。

乙未日,颁布了《大统历》。

辛丑日,徐达攻克益都。

十二月甲辰日,颁布了律令。

丁未日,方国珍投降,浙东地区平定。

张兴祖攻下东平,兖州和东平的州县相继投降。

己酉日,徐达攻下济南。

胡廷瑞攻下邵武。

癸丑日,李善长率领百官劝进,三次上表,皇帝才同意。

甲子日,向上帝报告。

庚午日,汤和、廖永忠从海上攻下福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一-注解

太祖: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开天行道:指创立一个新的时代,推行天道。

肇纪立极:指开始建立国家,奠定基业。

大圣至神:指具有极高智慧和神力的圣人。

仁文义武:指具有仁爱、文治和武功的君主。

俊德:指卓越的品德。

成功:指成就大业。

高皇帝:指明朝的开国皇帝。

讳:指名字。

国瑞:指朱元璋的字。

朱氏:指朱姓。

家沛:指朱家原本居住在沛县。

徙:指迁移。

句容:指朱家迁移后的居住地。

泗州:指朱家再次迁移后的居住地。

世珍:指朱元璋的父亲。

钟离:指濠州之钟离。

季:指排行老四。

陈氏:指朱元璋的母亲。

娠:指怀孕。

梦神授药:指梦中得到神的指示,赐予药丸。

光:指光辉,这里指红光。

皇觉寺:指朱元璋出家为僧的寺庙。

合肥:指朱元章游食的地方。

光、固、汝、颍:指光州、固州、汝州、颍州,古代地名。

元政不纲:指元朝政治混乱。

韩山童:指起兵反元的领袖。

徐寿辉:徐寿辉是元末明初的一个起义军领袖。

李二、彭大、赵均用:指起兵反元的领袖。

方国珍:方国珍,元末明初的起义军领袖,后归顺明朝。

刘继祖:指帮助朱元璋安葬父母的人。

凤阳陵:指朱元璋父母的陵墓。

郭子兴:指起兵反元的领袖。

孙德崖:指郭子兴的部下。

元将彻里不花:指元朝的将领。

刘福通:指起兵反元的领袖。

韩山童子林儿:指韩山童的儿子。

国号宋:指建立的国家名称为宋。

龙凤:指宋国的年号。

都元帅:指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左右副元帅:指军队的副指挥官。

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指巢湖地区的将领。

蛮子海牙:蛮子海牙是元朝将领,此处指他逃回张士诚那里。

铜城闸、马场河:指元军的据点。

巢湖舟师:指巢湖的水军。

采石:指采石矶,古代地名。

牛渚:指牛渚矶,古代地名。

集庆:集庆是明朝初年南京的古称,此处指集庆城。

太平:指太平路,古代地名。

万户纳哈出:指元朝的万户官。

靳义:指元朝的总管。

姑孰口:指姑孰城口。

陈野先:指元朝的水军将领。

阿鲁灰:指元朝的右丞。

康茂才:康茂才是元朝将领,此处指他被任命为营田使。

徐达、邓愈、汤和:指朱元章的将领。

郭天叙:指郭子兴的儿子。

张天祐:指郭子兴的部下。

从子兆先:指野先的侄子。

方山:指方山地区。

纳哈出:指元朝的万户官。

海牙:海牙在此指元朝将领蛮子海牙,他曾在采石之战中被大破。

兆先:兆先可能是元朝的一名将领或官员。

骁健:骁健意为勇猛健壮,指勇猛有力的士兵。

蒋山:蒋山是南京的一座山,此处指在蒋山发生的战斗。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现代的监察机关负责人。

福寿:福寿是元朝御史大夫福寿的名字。

官吏父老:官吏指官员,父老指地方上的长者。

元政:元政指元朝的政府。

干戈蜂起:干戈蜂起形容战乱频发,如同蜂群涌动。

集庆路:集庆路是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集庆地区。

应天府:应天府是明朝的都城,此处指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

夏煜:夏煜是明太祖时期的一位官员。

孙炎:孙炎是明太祖时期的一位官员。

杨宪:杨宪是明太祖时期的一位官员。

宁国:宁国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宁国地区。

扬州:扬州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扬州地区。

徽州:徽州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徽州地区。

处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婺州:婺州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婺州地区。

衢州:衢州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衢州地区。

池州:池州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池州地区。

张士诚: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后建立张氏政权,与朱元璋争夺天下。

淮东:指淮河以东地区。

平江: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是张士诚政权的都城。

浙西:浙西指浙江西部地区。

徐达:徐达(1332年-1385年),明朝开国元勋,军事家,封魏国公,参与并指挥了多次重大战役,是明朝建立的重要功臣。

定定:定定是元朝将领,此处指他在镇江被击败。

广德:广德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广德地区。

吴国公:吴国公是明太祖朱元璋被封的爵位。

江南行中书省:江南行中书省是明朝在江南地区设立的一个行政机构。

僚佐:僚佐指官员的助手。

录囚:录囚是指对囚犯进行审查。

建德路:建德路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建德地区。

龙兴路:龙兴路是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龙兴地区。

汴梁:汴梁指现在的开封市。

韩林儿: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后成为明朝的宗室。

才隽:才隽指有才能的人。

车师:车师指车战,即用车战的方式进行战斗。

梅花门:梅花门是南京城的一个城门。

宁越府:宁越府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宁越地区。

浙东:浙东,指浙江省东部地区。

刘基:明朝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

宋濂:宋濂是明太祖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

章溢:章溢是明太祖时期的一位将领。

叶琛:叶琛是明太祖时期的一位将领。

陈友谅:陈友谅是元末明初的一个起义军领袖。

江西:江西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江西地区。

湖广:湖广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湖广地区。

金陵:金陵指南京的古称。

卢龙山:卢龙山是南京的一座山。

龙湾:龙湾可能是南京附近的一个地名。

袁州:袁州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此处指袁州地区。

欧普祥:欧普祥是徐寿辉的旧将。

立盐茶课:指设立盐税和茶税,这是古代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置宝源局:宝源局是古代官府负责铸币和储备货币的机构。

枢密院:枢密院是古代中央政府的军事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和军事行政。

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是军事指挥机构,负责统领一定区域内的军事事务。

元将薛显以泗州降:元朝将领薛显率领泗州(今江苏宿迁)投降。

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国珍派人前来表示感谢,并献上装饰有金玉的马鞍。

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拒绝接受礼物,表示现在国家需要的是人才和粮食布匹,而宝玩不是他所重视的。

秋七月,友谅将张定边陷安庆:陈友谅的将领张定边攻陷了安庆。

遣使于元平章察罕帖木儿:派遣使者与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儿联系。

舟师:指水军。

克安庆,友谅将丁普郎、傅友德迎降:攻下安庆,陈友谅的将领丁普郎、傅友德前来投降。

湖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

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地名,均为今江西省内城市。

枢密院判:枢密院的官员,负责军事审判。

都事:官职,负责文书处理。

元帅:军事指挥官。

龙兴: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都府:将龙兴改为洪都府,是南昌的别称。

谒孔子庙:拜谒孔子庙,表示尊敬儒家文化。

陈氏苛政:指陈友谅的严苛政治。

金华守将胡大海: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的守将胡大海。

郎中:官职,负责文书处理。

江西行省:古代行政区划,江西是其辖区。

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

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

康郎山: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常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明朝开国元勋,军事家,封鄂国公,与徐达并称‘徐常’,参与明朝的多次征战。

张定边:陈友谅的将领。

南湖觜: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泾江口: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武阳渡: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信州:地名,今江西省上饶市。

陈理:陈友谅的儿子,后投降明朝。

吴王:张士诚自称的称号。

武昌: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

起居注:记录皇帝日常活动和朝廷大事的文献。

卢州:地名,今安徽省亳州市。

辰州:地名,今湖南省怀化市。

衡州:地名,今湖南省衡阳市。

宝庆: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境内,是南宋时期的重镇。

湖湘:指湖南和湖北地区,古代文化中常以此代指长江中游地区。

赣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境内,是江南西路的重镇。

熊天瑞:明朝初年的将领,曾参与平定江南。

南安:古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境内,是岭南地区的重镇。

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境内。

南雄:古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境内。

大都督:古代官职,掌管军事大权。

朱文正:明朝初年的将领,曾任大都督。

桐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福建行省: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福建省。

参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胡深:明朝初年的将领,曾任参军。

浦城:古代地名,位于今福建省境内。

士诚:明朝初年的将领,曾任平章政事,后反叛明朝。

李伯升:士诚部将。

诸全: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新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李文忠:明朝初年的将领,徐达的弟弟。

襄、汉:指襄阳和汉中地区,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安陆: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襄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朱亮祖:朱亮祖,明朝将领,参与多次征战。

建宁:古代地名,位于今福建省境内。

扩廓:元朝末年的将领,后归附明朝。

泰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城市。

济宁: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中书:古代官职,掌管中央政府文书。

明玉珍: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后建立大夏国。

子升:明玉珍之子,继位为大夏国皇帝。

濠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梅思祖:士诚部将。

应天: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的都城。

湖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杭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皂林: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乌镇: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吴元年:明朝建立后的第一个年号。

元:指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扩廓帖木儿:元朝末年的将领。

李思齐:元朝末年的将领。

张良弼:元朝末年的将领。

东南:指中国东南地区。

太平、应天: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的都城。

傅友德:明朝初年的将领。

翰林院:古代官署,负责修史、撰文等。

汤和:汤和(?-1400年),明朝开国元勋,军事家,封东瓯王,参与明朝的多次征战。

吴祯:明朝初年的将领。

元臣:指元朝的官员。

余阙:元朝的官员。

李黼:元朝的官员。

御史台:古代官署,负责监察官员。

山东:指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

河南:指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

关陇:指关中和陇右地区,位于今陕西省和甘肃省境内。

元都:指元朝的都城,即大都,今北京。

甲子:甲子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之一,代表六十甲子循环中的第一个干支组合,通常用于指代一个特定的年份。

征虏大将军:古代军事职务,负责统帅军队进行征战。

副将军:古代军事职务,通常为正将军的副手,协助正将军指挥军队。

帅师:帅,指统帅;师,指军队。帅师即统帅军队。

淮:淮河,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河:河,指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河流。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胡廷瑞:胡廷瑞,明朝将领,参与多次征战。

征南将军:古代军事职务,负责统帅军队进行南方征战。

何文辉:何文辉,明朝将领,参与多次征战。

福建:福建省,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

湖广行省:湖广行省,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广西等地。

平章: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或大臣。

杨璟:杨璟,明朝官员,曾任湖广行省平章。

左丞:古代官职,通常为宰相或大臣的副手。

周德兴:周德兴,明朝将领,曾任湖广行省左丞。

参政: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副省长或副大臣。

张彬:张彬,明朝官员,曾任湖广行省参政。

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西南部的一个自治区。

温州:温州,今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

庆元:庆元,今浙江省的一个地名。

沂州: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

王宣:王宣,可能是当时的一个敌对将领或官员。

廖永忠:廖永忠(1355年-1402年),明朝开国元勋,军事家,封永新伯,参与明朝的多次征战。

大统历:大统历,明朝制定的一部历法,用于天文观测和历法计算。

益都: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

律令:律令,指国家的法律和命令。

降:投降,指敌方将领或军队向另一方表示屈服。

东平: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

兖东州县:兖东州县,指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及其东部地区。

济南: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

邵武: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

李善长:李善长(?-1390年),明朝开国元勋,政治家,封韩国公,参与明朝的建立和初期政治。

上帝:上帝,指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

福州: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一-评注

此段古文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军事行动,涉及明朝初期的征战与征服过程。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甲子’指干支纪年中的第一天,此处用来标记时间的开始。徐达和常遇春作为明朝的杰出将领,分别担任征虏大将军和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从淮河流域北上,目标是攻取中原地区。此句展现了明朝军队的强大实力和战略部署的周密。

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

胡廷瑞和何文辉同样担任将军和副将军,负责征讨南方,目标是夺取福建。这表明明朝的军事行动不仅针对北方,同时也覆盖了南方地区,体现了明朝统一中国的决心。

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

湖广行省的官员杨璟、周德兴和张彬分别负责攻取广西,显示了明朝在地方行政和军事上的统一行动。

己巳,朱亮祖克温州。

‘己巳’为干支纪年中的某一天,朱亮祖攻克温州,是明朝军事行动的又一胜利。

十一月辛巳,汤和克庆元,方国珍遁入海。

汤和攻克庆元,而方国珍则逃入海中,这反映了战争中的攻守转换,也揭示了战争对平民百姓的影响。

壬午,徐达克沂州,斩王宣。

徐达攻克沂州,并斩杀敌将王宣,显示了明朝军队的勇猛和战斗力。

己丑,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自海道会和讨国珍。

廖永忠作为征南副将军,从海上与汤和会合,共同讨伐方国珍,体现了明朝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乙未,颁《大统历》。

颁布《大统历》标志着明朝在历法上的统一,也是对国家制度和文化的一次巩固。

辛丑,徐达克益都。

徐达攻克益都,进一步巩固了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十二月甲辰,颁律令。

颁布律令是加强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明朝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努力。

丁未,方国珍降,浙东平。

方国珍投降,浙东地区平定,这是明朝统一战争的重要节点。

张兴祖下东平,兖东州县相继降。

张兴祖攻克东平,兖东地区的州县纷纷投降,加速了明朝对山东地区的统一。

己酉,徐达下济南。

徐达攻克济南,标志着明朝对山东的完全控制。

胡廷瑞下邵武。

胡廷瑞攻克邵武,进一步扩大了明朝在南方的影响力。

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

李善长率领百官劝进,表明了明朝朝廷内部的稳定和秩序。

甲子,告于上帝。

‘甲子’再次出现,这次是用来记录向上帝告祭的仪式,体现了明朝统治者的宗教信仰和对天命的敬畏。

庚午,汤和、廖永忠由海道克福州。

汤和和廖永忠从海上攻克福州,这是明朝统一战争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明朝对福建的征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4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