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六十三-原文
淮河,出河南平氏胎簪山。
经桐伯,其流始大。
东至固始,入南畿颍州境,东合汝、颍诸水。
经寿州北,肥水入焉。
至怀远城东,涡水入焉。
东经凤阳、临淮,濠水入焉。
又经五河县南,而纳浍、沱、漴、潼诸水,势盛流疾。
经泗州城南,稍东则汴水入焉。
过龟山麓,益折而北,会洪泽、阜陵、泥墩、万家诸湖。
东北至清河,南会於大河,即古泗口也,亦曰清口,是谓黄、淮交会之冲。
淮之南岸,漕河流入焉,所谓清江浦口。
又东经淮安北、安东南而达於海。
永乐七年,决寿州,泛中都。
正统三年,溢清河。
天顺四年,溢凤阳。
皆随时修筑,无钜害也。
正德十二年,复决漕堤,灌泗州。
泗州,祖陵在焉,其地最下。
初,淮自安东云梯关入海,无旁溢患。
迨与黄会,黄水势盛,夺淮入海之路,淮不能与黄敌,往往避而东。
陈瑄凿清江浦,因筑高家堰旧堤以障之。
淮、扬恃以无恐,而凤泗间数为害。
嘉靖十四年用总河都御史刘天和言,筑堤卫陵,而高堰方固,淮畅流出清口,凤、泗之患弭。
隆庆四年,总河都御史翁大立复奏浚淮工竣,淮益无事。
至万历三年三月,高家堰决,高、宝、兴、盐为巨浸。
而黄水蹑淮,且渐逼凤、泗。
乃命建泗陵护城石堤二百馀丈,泗得石堤稍宁。
於是,总漕侍郎吴桂芳言:河决崔镇,清河路淤。
黄强淮弱,南徙而灌山阳、高、宝,请急护湖堤。
帝令熟计其便。
给事中汤聘尹议请导淮入江。
会河从老黄河奔入海,淮得乘虚出清口。
桂芳以闻,议遂寝。
六年,总河都御史潘季驯言:高堰,淮、扬之门户,而黄、淮之关键也。
欲导河以入海,必藉淮以刷沙。
淮水南决,则浊流停滞,清口亦堙。
河必决溢,上流水行平地,而邳、徐、凤、泗皆为巨浸。
是淮病而黄病,黄病而漕亦病,相因之势也。
於是筑高堰堤,起武家墩,经大小涧、阜陵湖、周桥、翟坝,长八十里,使淮不得东。
又以淮水北岸有王简、张福二口泄入黄河,水力分,清口易淤浅,且黄水多由此倒灌入淮,乃筑堤捍之。
使淮无所出,黄无所入,全淮毕趋清口,会大河入海。
然淮水虽出清口,亦西淫凤、泗。
八年,雨涝,淮薄泗城,且至祖陵墀中。
御史陈用宾以闻。
给事中王道成因言:黄河未涨,淮、泗间霖雨偶集,而清口已不容泄。
宜令河臣疏导堵塞之。
季驯言:黄、淮合流东注,甚迅驶。
泗州冈阜盘旋,雨潦不及宣泄,因此涨溢。
欲疏凿,则下流已深,无可疏;欲堵塞,则上流不可逆堵。
乃令季驯相度,卒听之而已。
十六年,季驯复为总河,加泗州护堤数千丈,皆用石。
十九年九月,淮水溢泗州,高於城壕,因塞水关以防内灌。
於是,城中积水不泄,居民十九淹没,侵及祖陵。
疏泄之议不一,季驯谓当听其自消。
会呕血乞归,言者因请允其去。
而帝遣给事中张贞观往勘,会总河尚书舒应龙等详议以上,计未有所定。
连数岁,淮东决高良涧,西灌泗陵。
帝怒,夺应龙官,遣给事中张企程往勘。
议者多请拆高堰,总河尚书杨一魁与企程不从,而力请分黄导淮。
乃建武家墩经河闸,泄淮水由永济河达泾河,下射阳湖入海。
又建高良涧及周桥减水石闸,以泄淮水,一由岔河入泾河,一由草子湖、宝应湖下子婴沟,俱下广洋湖入海。
又挑高邮茆塘港,通邵伯湖,开金家湾,下芒稻河入江,以疏淮涨,而淮水以平。
其后三闸渐塞。
崇祯间,黄、淮涨溢,议者复请开高堰。
淮、扬在朝者公疏力争,议遂寝。
然是时建义诸口数决,下灌兴、盐,淮患日棘矣。
泇河,二源。
一出费县南山谷中,循沂州西南流。
一出峄县君山,东南与费泇合,谓之东、西二泇河。
南会彭河水,从马家桥东,过微山、赤山、吕孟等湖,逾葛墟岭,而南经侯家湾、良城,至泇口镇,合蛤鳗、连汪诸湖。
东会沂水,从周湖、柳湖,接邳州东直河。
东南达宿迁之黄墩湖、骆马湖,从董、陈二沟入黄河。
引泗合沂济运道,以避黄河之险,其议始於翁大立,继之者傅希挚,而成於李化龙、曹时聘。
隆庆四年九月,河决邳州,自睢宁至宿迁淤百八十里。
总河侍郎翁大立请开泇河以避黄水,未决而罢。
明年四月,河复决邳州,命给事中雒遵勘验。
工部尚书朱衡请以开泇口河之说下诸臣熟计。
帝即命遵会勘。
遵言:泇口河取道虽捷,施工实难。
葛墟岭高出河底六丈馀,开凿仅至二丈,硼石中水泉涌出。
侯家湾、良城虽有河形,水中多伏石,难凿,纵凿之,湍激不可漕。
且蛤鳗、周柳诸湖,筑堤水中,功费无算。
微山、赤山、吕孟等湖虽可筑堤,然须凿葛墟岭以泄正派,开地浜沟以散馀波,乃可施工。
请罢其议。
诏尚书朱衡会总河都御史万恭等覆勘。
衡奏有三难,大略如遵指。
且言漕河已通,徐、邳间堤高水深,不烦别建置。
乃罢。
万历三年,总河都御史傅希挚言:“泇河之议尝建而中止,谓有三难。而臣遣锥手、步弓、水平、画匠,於三难处核勘。
起自上泉河口,开向东南,则起处低洼,下流趋高之难可避也。
南经性义村东,则葛墟岭高坚之难可避也。
从陡沟河经郭村西之平坦,则良城侯家湾之伏石可避也。
至泇口上下,河渠深浅不一,湖塘联络相因,间有砂礓,无碍挑挖。
大较上起泉河口,水所从入也,下至大河口,水所从出也。
自西北至东南,长五百三十里,比之黄河近八十里,河渠、河塘十居八九,源头活水,脉络贯通,此天子所以资漕也。
诚能捐十年治河之费,以成泇河,则黄河无虑壅决,茶城无虑填淤,二洪无虑艰险,运艘无虑漂损,洋山之支河可无开,境山之闸座可无建,徐、吕之洪夫可尽省,马家桥之堤工可中辍。
今日不赀之费,他日所省抵有馀者也。
臣以为开泇河便。
乃命都给事中侯于赵往会希挚及巡漕御史刘光国,确议以闻。
于赵勘上泇河事宜:“自泉河口至大河口五百三十里内,自直河至清河三百馀里,无赖於泇,事在可已。
惟徐、吕至直河上下二百馀里,河冲萧、砀则涸二洪,冲睢宁则淤邳河,宜开以避其害,约费百五十馀万金。
特良城伏石长五百五十丈,开凿之力难以逆料。
性义岭及南禹陵俱限隔河流,二处既开,则丰、沛河决,必至灌入。
宜先凿良城石,预修丰、沛堤防,可徐议兴功也。
部覆如其言,而谓开泇非数年不成,当以治河为急。
帝不阅,责于赵阻扰,然议亦遂寝。
二十年,总河尚书舒应龙开韩庄以泄湖水,泇河之路始通。
至二十五年,黄河决黄堌口南徙,徐、吕而下几断流。
方议开李吉口、小浮桥及镇口以下,建闸引水以通漕,而论者谓非永久之计。
於是工科给事中杨应文、吏科给事中杨廷兰皆谓当开泇河,工部覆议允行。
帝命河漕官勘报,不果。
二十八年,御史佴祺复请开泇河。
工部覆奏云:“用黄河为漕,利与害参用;泇河为漕,有利无害。
但泇河之外,由微山、吕孟、周柳诸湖,伏秋水发虞风波,冬春水涸虞浅阻,须上下别凿漕渠,建闸节水。”
从之。
总河尚书刘东星董其事,以地多沙石,工艰未就。
工科给事中张问达以为言。
御史张养志复陈开泇河之说有四:
一曰开黄泥湾以通入泇之径。
邳州沂河口,入泇河门户也。
进口六七里,有湖名连二汪,其水浅而阔,下多淤泥。
欲挑浚则无岸可修,欲为坝埽则无基可筑。
湖外有黄泥湾,离湖不远,地颇低。
自沂口至湖北崖约二十馀里,於此开一河以接泇口,引湖水灌之,运舟可直达泇口矣。
一曰凿万家庄以接泇口之源。
万家庄,泇口迤北地也。
与台家庄、侯家湾、良城诸处,皆山冈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
东星力凿成河。
但河身尚浅,水止二三尺,宜更凿四五尺,俾韩庄之水下接泇口,则运舟无论大小,皆沛然可达矣。
一曰浚支河以避微口之险。
微山湖在韩庄西,上下三十馀里,水深丈馀。
必探深浅,立标为向导,风正帆悬,顷刻可过,突遇狂飚,未免败没。
今已傍湖开支河四十五里,上通西柳庄,下接韩庄,牵挽有路。
当再疏浚,庶无漂溺之患。
其一则以万庄一带势高,北水南下,至此必速。
请即其地建闸数座,以时蓄泄。
诏速勘行。
而东星病卒。
御史高举献河漕三策,复及泇河。
工部尚书杨一魁覆言:“泇河经良城、彭河、葛墟岭,石礓难凿,故口仅丈六尺,浅亦如之,当大加疏凿。
其韩庄渠上接微山、吕孟,宜多方疏导,俾无淤浅。
顺流入马家桥、夏镇,以为运道接济之资。”
帝以泇河既有成绩,命河臣更挑浚。
三十年,工部尚书姚继可言泇河之役宜罢,乃止不治。
未几,总河侍郎李化龙复议开泇河,属之直河,以避河险。
工科给事中侯庆远力主其说,而以估费太少,责期太远,请专任而责成之。
三十二年正月,工部覆化龙疏,言:“开泇有六善,其不疑有二。
泇河开而运不借河,河水有无听之,善一。
以二百主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善二。
运不借河,则我为政得以熟察机宜而治之,善三。
估费二十万金,开河二百六十里,视朱衡新河事半功倍,善四。
开河必行召募,春荒役兴,麦熟人散,富民不扰,穷民得以养,善五。
粮船过洪,必约春尽,实畏河涨,运入泇河,朝暮无妨,善六。
为陵捍患,为民御灾,无疑者一。
徐州向苦洪水,泇河既开,则徐民之为鱼者亦少,无疑者二。”
帝深善之,令速鸠工为久远之计。
八月,化龙报分水河成,粮艘由泇者三之二。
会化龙丁艰去,总河侍郎曹时聘代,上言颂化龙功。
然是时,导河、浚泇,两工并兴,役未能竟。
而黄河数溢,坏漕渠。
给事中宋一韩遂诋化龙开泇之误,化龙愤,上章自辩。
时聘亦力言泇可赖,因画善后六事以闻。
部覆皆从其议。
且言:“泇开於梗漕之日,固不可因泇而废黄;漕利於泇成之后,亦不可因黄而废泇。
两利俱存,庶几缓急可赖。”
因请筑郗山堤,削顿庄嘴,平大泛口湍溜,浚猫儿窝等处之浅,建钜梁吴冲闸,增三市徐塘坝,以终泇河未就之功。
诏如议。
越数年,泇工未竟,督漕者复舍泇由黄。
舟有覆者,迁徙黄、泇间,运期久逾限。
三十八年,御史苏惟霖疏陈黄、泇利害,请专力於泇,略言:“黄河自清河经桃源,北达直河口,长二百四十里。此在泇下流,水平身广,运舟日行仅十里。然无他道,故必用之。自直河口而上,历邳、徐达镇口,长二百八十馀里,是谓黄河。又百二十里,方抵夏镇。其东自猫窝、泇沟达夏镇,止二百六十馀里,是谓泇河。东西相对,舍此则彼。黄河三四月间浅与泇同。五月初,其流汹涌,自天而下,一步难行。由其水挟沙而来,河口日高。至七月初,则浅涸十倍。统而计之,无一时可由者。溺人损舟,其害甚剧。泇河计日可达,终鲜风波,但得实心任事之臣,不三五年缺略悉补,数百年之利也。”
工科给事中何士晋亦言:“运道最险无如黄河。先年水出昭阳湖,夏镇以南运道冲阻,开泇之议始决。避浅涩急溜二洪之险,聚诸泉水,以时启闭,通行无滞者六年。乃今忽欲舍泇由黄,致仓皇损坏粮艘。或改由大浮桥,河道淤塞,复还由泇。以故运抵湾迟,汲汲有守冻之虑,由黄之害略可见矣。顾泇工未竟,阔狭深浅不齐。宜拓广浚深,与会通河相等。重运空回,往来不相碍,回旋不相避,水常充盛,舟无留行。岁捐水衡数万金,督以廉能之吏,三年可竣工。然后循骆马湖北岸,东达宿迁,大兴畚锸,尽避黄河之险,则泇河之事讫矣。或谓泉脉细微,太阔太深,水不能有。不知泇源远自蒙、沂,近挟徐塘、许池、文武诸泉河,大率视济宁泉河略相等。吕公堂口既塞,则山东诸水总合全收,加以闸坝堤防,何忧不足?或谓直抵宿迁,此功迂而难竟,是在任用得人,综理有法耳。”
疏入,不报。
明年,部覆总河都御史刘士忠《泇黄便宜疏》,言:“泇渠春夏间,沂、武、京河山水冲发,沙淤溃决,岁终当如南旺例修治。顾别无置水之地,势不得不塞泇河坝,令水复归黄流。故每年三月初,则开泇河坝,令粮艘及官民船由直河进。至九月内,则开召公坝,入黄河,以便空回及官民船往来。至次年二月中塞之。半年由泇,半年由黄,此两利之道也。因请增驿设官。又覆惟霖疏,言:“直隶猫窝浅,为沂下流,河广沙淤,不可以闸,最为泇患。宜西开一月河,以通沂口。凡水挟沙来,沙性直走,有月河以分之,则聚於洄伏之处,捞刷较易,而泇患少减矣。”
俱报可,其后,无河遂为永利,但需补葺而已。然泇势狭窄,冬春粮艘回空仍由黄河焉。
四十八年,巡漕御史毛一鹭言:“无河属夏镇者有闸九座,属中河者止藉草坝。分司官议於直口等处建闸,请举行之。”
诏从其议。崇祯四年,总漕尚书杨一鹏浚泇河。九年,总河侍郎周鼎奏重浚泇河成。久之,鼎坐决河防远戍。给事中沈胤培讼其修泇利运之功,得减论。
卫河,源出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新乡、汲县而东,至畿南浚县境,淇水入焉,谓之白沟,亦曰宿胥渎。宋、元时名曰御河。由内黄东出,至山东馆陶西,漳水合焉。东北至临清,与会通河合。北历德、沧诸州,至青县南,合滹沱河。北达天津,会白河入海。所谓卫漕也。其河流浊势盛,运道得之,始无浅涩虞。
然自德州下渐与海近,卑窄易冲溃。
初,永乐元年,沈阳军士唐顺言:“卫河抵直沽入海,南距黄河陆路才五十里。若开卫河,而距黄河百步置仓廒,受南运粮饷,至卫河交运,公私两便。”
乃命廷臣议,未行。其冬,命都督佥事陈俊运淮安、仪真仓粮百五十万馀石赴阳武,由卫河转输北京。
五年,自临清抵渡口驿决堤七处,发卒塞之。后宋礼开会通河,卫河与之合。时方数决堤岸,遂命礼并治之。
礼言:“卫辉至直沽,河岸多低薄,若不究源析流,但务堤筑,恐复溃决,劳费益甚。会通河抵魏家湾,与土河连,其处可穿二小渠以泄於土河。
虽遇水涨,下流卫河,自无横溢患。德州城西北亦可穿一小渠。
盖自卫河岸东北至旧黄河十有二里,而中间五里故有沟渠,宜开道七里,泄水入旧黄河,至海丰大沽河入海。
诏从之。
英宗初,永平县丞李祐请闭漳河以防患,疏卫河以通舟。
从之。
正统四年筑青县卫河堤岸。
十三年从御史林廷举请,引漳入卫。
十四年,黄河决临清四闸,御史钱清请浚其南撞圈湾河以达卫。
从之。
景泰四年,运艘阻张秋之决。
河南参议丰庆请自卫辉、胙城洎於沙门,陆挽三十里入卫,舟运抵京师。
命漕运都督徐恭覆报,如其策。
山东佥事江良材尝言:“通河于卫有三便。
古黄河自孟津至怀庆东北入海。
今卫河自汲县至临清、天津入海,则犹古黄河道也,便一。
三代前,黄河东北入海,宇宙全气所钟。
河南徙,气遂迁转。
今於河阴、原武、怀、孟间导河入卫,以达天津,不独徐、沛患息,而京师形胜百倍,便二。
元漕舟至封丘,陆运抵淇门入卫。
今导河注卫,冬春水平,漕舟至河阴,顺流达卫。
夏秋水迅,仍从徐、沛达临清,以北抵京师。
且修其沟洫,择良有司任之,可以备旱涝,捍戎马,益起直隶、河南富强之势,便三。
詹事霍韬大然其画,具奏以闻。
不行。
万历十六年,总督河漕杨一魁议引沁水入卫,命给事中常居敬勘酌可否。
居敬言:“卫小沁大,卫清沁浊,恐利少害多。”乃止。
泰昌元年十二月,总河侍郎王佐言:“卫河流塞,惟挽漳、引沁、辟丹三策。挽漳难,而引沁多患。丹水则虽势与沁同,而丹口既辟,自修武而下皆成安流,建闸筑堰,可垂永利。制可,亦未能行也。
崇祯十三年,总河侍郎张国维言:“卫河合漳、沁、淇、洹诸水,北流抵临清,会闸河以济运。自漳河他徙,卫流遂弱,挽漳引沁之议,建而未行。宜导辉县泉源,且酌引漳、沁,辟丹水,疏通滏、洹、淇三水之利害得失,命河南抚、按勘议以闻。”不果行。
漳河,出山西长子曰浊漳,乐平曰清漳,俱东经河南临漳县,由畿南真定、河间趋天津入海。其分流至山东馆陶西南五十里,与卫河合。
洪武十七年,河决临漳,敕守臣防护。复谕工部,凡堤塘堰坝可御水患者,皆预修治。有司以黄、沁、漳、卫、沙五河所决堤岸丈尺,具图计工以闻。诏以军民兼筑之。
永乐七年,决固安县贺家口。
九年,决西南张固村河口,与滏阳河合流,下田不可耕。
临漳主簿赵永中乞令灾户於漳河旁垦高阜荒地。从之。
是年筑沁州及大名等府决堤。
十三年,漳、滏并溢,漂没磁州田稼。
二十二年,溢广宗。
洪熙元年,漳、滏并溢,决临漳三冢村等堤岸二十四处,发军民修筑。
宣德八年复筑三冢村堤口。
正统元年,漳、滏并溢,坏临漳杜村西南堤。
三年,漳决广平、顺德。
四年,又决彰德。
皆命修筑。
十三年,御史林廷举言:“漳河自沁州发源,七十馀沟会而为一,至肥乡,堤岩逼隘,水势激湍,故为民患。元时分支流入卫河,以杀其势。永乐间堙塞,旧迹尚存,去广平大留村十八里。宜发丁夫凿通,置闸,遏水转入之,而疏广肥乡水道。则漳河水减,免居民患,而卫河水增,便漕。”从之。
漳水遂通於卫。
正德元年浚滏阳河。
河旧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
经永年、曲周、平乡,至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
永乐间,漳河决而与合,二水每并为患。
至景泰间,又合漳,冲曲周诸县,沿河之地皆筑堤备之。
成化间,旧河淤,冲新店西南为新河,合沙、洺等河入穆家口,亦筑堤备之。
英宗时,漳已通卫。
弘治初,益徙入御河,遂弃滏堤不理。
其后,漳水复入新河,两岸地皆没。
任县民高旸等以为言,下巡抚官勘奏,言:“穆家口乃众河之委,当从此先,而并浚新旧河,令分流。漳、滏缺堤,以渐而筑。”从之。
自此漳、滏汇流,而入卫之道渐堙矣。
万历二十八年,给事中王德完言:“漳河决小屯,东经魏县、元城,抵馆陶入卫,为一变,其害小。决高家口,析二流於临漳之南北,俱至成安东吕彪河合流,经广平、肥乡、永年,至曲周入滏水,同流至青县口方入漕河,为再变,其害大。滏水不胜漳,而今纳漳,则狭小不能束巨浪,病溢而患在民。卫水昔仰漳,而今舍漳,则细缓不能卷沙泥,病涸而患在运。塞高家河口,导入小屯河,费少利多,为上策。仍回龙镇至小滩入卫,费钜害少,为中策。筑吕彪河口,固堤漳水,运道不资利,地方不罹害,为下策。”命河漕督臣集议行之。
直隶巡按佴祺亦请引漳河。
并下督臣,急引漳会卫,以图永济。
不果行。
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绵山东谷。
穿太行山,东南流三十里入河南境。
饶河内县东北,又东南至武陟县,与黄河会而东注,达徐州以济漕。
其支流自武陟红荆口,经卫辉入卫河。
元郭守敬言:“沁馀水引至武陟,北流合御河灌田。”此沁入卫之故迹也。
明初,黄河自荥泽趋陈、颍,径入於淮,不与沁合。
乃凿渠引之,令河仍入沁。
久之,沁水尽入黄河,而入卫之故道堙矣。
武陟者,沁、黄交会处也。
永乐间,再决再筑。
宣德九年,沁水决马曲湾,经获嘉至新乡,水深成河,城北又汇为泽。
筑堤以防,犹不能遏。
新乡知县许宣请坚筑决口,俾由故道。
遣官相度,从之。
沁水稍定,而其支流复入於卫。
正统三、四年间,武陟沁堤复再决再筑。
十三年,黄河决荥泽,背沁而去。
乃从武陟东宝家湾开渠三十里,引河入沁,以达淮。
自后,沁、河益大合,而沁之入卫者渐淤。
景泰三年,佥事刘清言:“自沁决马曲湾入卫,沁、黄、卫三水相通,转输颇利。今决口已塞,卫河胶浅。运舟悉从黄河,尝遇险阻。宜遣官浚沁资卫,军民运船视远近之便而转输之。”诏下巡抚集议。
明年,清复言:“东南漕舟,水浅弗能进。请自荥泽入沁河,浚冈头百二十里以通卫河。且张秋之决,由沁合黄,势遂奔急。若引沁入卫,则张秋无患。”行人王晏亦言:“开冈头置闸,分沁水,使南入黄,北达卫。遇涨则闭闸,漕可永无患。”并下督漕都御史王竑等核实以闻。
明年,给事中何升言:“沁河有漏港已成河。临清屯聚胶浅之舟,宜使从此入黄,度二旬可达淮。”诏竑及都御史徐有贞阅之。
既而罢引沁河议。
初,王晏请漕沁,有司多言弗利。
晏固争。
吏部尚书王直请遣官行河,命侍郎赵荣同晏往。
荣亦言不利,议乃寝。
天顺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辉复请浚陈桥集古河,分引沁水,北通长垣、曹州、钜野,以达漕河。
诏按实以闻,未能行也。
弘治二年夏,黄河决埽头五处,入沁河。
其冬,又决祥符翟家口,合沁河,出丁家道口。
十一年,员外郎谢缉以黄河南决,恐牵沁水南流,徐、吕二洪必涸。
请遏黄河,堤沁水,使俱入徐州。
方下所司勘议,明年漕运总兵官郭鋐上副使张鼐《引沁河议》,请於武陟木栾店凿渠抵荆隆口,分沁水入贾鲁河,由丁家道口以下徐、淮。
倘河或南徙,即引沁水入渠,以济二洪之运。
帝即令鼐理之。
而曹县知县邹鲁又驳鼐议,谓引沁必塞沁入河之口,沁水无归,必漫田庐。
若俟下流既通而始塞之,水势捣虚,千里不折,其患更大,甚於黄陵。
且起木栾店至飞云桥,地以千里计,用夫百万,积功十年,未能必其成也。
兖州知府龚弘主其说,因上言:‘鼐见河势南行,故建此议。但今秋水逆流东北,亟宜浚筑。’
乃从河臣抚臣议,修丁家口上下堤岸,而鼐议卒罢。
至万历十五年,沁水决武陟东岸莲花池、金屹〈山当〉,新乡、获嘉尽淹没。
廷议筑堤障之。
都御史杨一魁言:‘黄河从沁入卫,此故道也。自河徙,而沁与俱南,卫水每涸。宜引沁入卫,不使助河为虐。’
部覆言:‘沁入黄,卫入漕,其来已久。顷沁水决木栾莲花口而东,一魁因建此议。而科臣常居敬往勘,言:‘卫辉府治卑於河,恐有冲激。且沁水多沙,入漕反为患,不如坚筑决口,广辟河身’。’
乃罢其议。
三十三年,茶陵知州范守己复言:‘嘉靖六年,河决丰、沛。胡世宁言:‘沁水自红荆口分流入卫,近年始塞。宜择武陟、阳武地开一河,北达卫水,以备徐、沛之塞。’会盛应期主开新渠,议遂不行。
近者十年前,河沙淤塞沁口,沁水不得入河,自木栾店东决岸,奔流入卫,则世宁红荆口之说信矣。
彼时守土诸臣塞其决口,筑以坚堤,仍导沁水入河。
而堤外河形直抵卫浒,至今存也。
请建石闸於堤,分引一支,由所决河道东流入卫。
漕舟自邳溯河而上,因沁入卫,东达临清,则会通河可废。’
帝命总河及抚、按勘议,不行。
滹沱河,出山西繁峙泰戏山。
循太行,掠晋、冀,逶迤而东,至武邑合漳。
东北至青县岔河口入卫,下直沽。
或云九河中所称徒骇是也。
明初,故道由藁城、晋州抵宁晋入卫,其后迁徙不一。
河身不甚深,而水势洪大。
左右旁近地大率平漫,夏秋雨潦,挟众流而溃,往往成巨浸。
水落,则因其浅淤以为功。
修堤浚流,随时补救,不能大治也。
洪武间一浚。
建文、永乐间,修武强、真定决岸者三。
至洪熙元年夏,霪雨,河水大涨,晋、定、深三州,藁城、无极、饶阳、新乐、宁晋五县,低田尽没,而滹沱遂久淤矣。
宣德六年,山水复暴泛,冲坏堤岸,发军民浚之。
正统元年溢献县,决大郭鼋窝口堤。
四年溢饶阳,决丑女堤及献县郭家口堤,淹深州田百馀里,皆命有司修筑。
十一年复疏晋州故道。
成化七年,巡抚都御史杨璇言:‘霸州、固安、东安、大城、香河、宝坻、新安、任丘、河间、肃宁、饶阳诸州县屡被水患,由地势平衍,水易潴积。
而唐、滹沱、白沟三河上源堤岸率皆低薄,遇雨辄溃。
官吏东西决放,以邻为壑。
宜求故迹,随宜浚之。’
帝即命璇董其事,水患稍宁。
至十八年,卫、漳、滹沱并溢,溃漕河岸,自清平抵天津决口八十六。
因循者久之。
弘治二年修真定县白马口及近城堤三千九百馀丈。
五年又筑护城堤二道。
后复比年大水,真定城内外俱浸。
改挑新河,水患始息。
嘉靖元年筑束鹿城西决口,修晋州紫城口堤。
未几,复连岁被水。
十年冬,巡按御史傅汉臣言:‘滹沱流经大名,故所筑二堤冲败,宜修复如旧。’
乃命抚、按官会议。
其明年,敕太仆卿何栋往治之,栋言:‘河发浑源州,会诸山之水,东趋真定,由晋州紫城口之南入宁晋泊,会卫河入海,此故道也。
晋州西高南下,因冲紫城东溢,而束鹿、深州诸处遂为巨浸。
今宜起藁城张村至晋州故堤,筑十八里,高三丈,广十之,植椿榆诸树。
乃浚河身三十馀里,导之南行,使归故道,则顺天、真、保诸郡水患俱平矣。’
又用郎中徐元祉言,於真定浚滹沱河以保城池,又导束鹿、武强、河间、献县诸水,循滹沱以出。
皆从之。
自后数十年,水颇戢,无大害。
万历九年,给事中顾问言:‘臣令任丘,见滹沱水涨,漂没民田不可胜纪。
请自饶阳、河间以下水占之地,悉捐为河,而募夫深浚河身,坚筑堤岸,以图永久。’
命下抚、按官勘议。
增筑雄县横堤八里,任丘东堤二十里。
桑乾河,卢沟上源也。
发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溢出,是为桑乾。
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雁门、应州、云中诸水皆会。
穿西山,入宛平界。
东南至看舟口,分为二。
其一东由通州高丽庄入白河。
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南至天津丁字沣入漕河,曰卢沟河,亦曰浑河。
河初过怀来,束两山间,不得肆。
至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
《元史》名卢沟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
上流在西山后者,盈涸无定,不为害。
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仪望尝请疏凿,以漕宣、大粮。
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进以大同缺边储,亦请“开桑乾河以通运道。
自古定桥至卢沟桥务里村水运五节,七百馀里,陆运二节,八十八里。
春秋二运,可得米二万五千馀石。
且造浅船由卢沟达天津,而建仓务里村、青白口八处,以备拨运。
皆不能行。
下流在西山前者,泛溢害稼,畿封病之,堤防急焉。
洪武十六年浚桑乾河,自固安至高家庄八十里,霸州西支河二十里,南支河三十五里。
永乐七年,决固安贺家口。
十年,坏卢沟桥及堤岸,没官田民庐,溺死人畜。
洪熙元年,决东狼窝口。
宣德三年,溃卢沟堤。
皆发卒治之。
六年,顺天府尹李庸言:“永乐中,运河决新城,高从周口遂致淤塞。
霸州桑圆里上下,每年水涨无所泄,漫涌倒流,北灌海子凹、牛栏佃,请亟修筑。”
从之。
七年,侍郎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务河道浅狭,张家湾西旧有浑河,请疏浚。”
帝以役重止之。
九年,决东狼窝口,命都督郑铭往筑。
正统元年复命侍郎李庸修筑,并及卢沟桥小屯厂溃岸,明年工竣。
越三年,白沟、运河二水俱溢,决保定县安州堤五十馀处。
复命庸治之,筑龙王庙南石堤。
七年筑浑河口。
八年筑固安决口。
成化七年,霸州知州蒋恺言:“城北草桥界河,上接浑河,下至小直沽注於海。
永乐间,浑河改流,西南经固安、新城、雄县抵州,屡决为害。
近决孙家口,东流入河,又东抵三角淀。
小直沽乃其故道,请因其自然之势,修筑堤岸。”
诏顺天府官相度行之。
十九年命侍郎杜谦督理卢沟河堤岸。
弘治二年,决杨木厂堤,命新宁伯谭祐、侍郎陈政、内官李兴等督官军二万人筑之。
正德元年筑狼窝决口。
久之,下流支渠尽淤。
嘉靖十年从郎中陆时雍言,发卒浚导。
三十四年修柳林至草桥大河。
四十一年命尚书雷礼修卢沟河岸。
礼言:“卢沟东南有大河,从丽庄园入直沽下海,沙淀十馀里。
稍东岔河,从固安抵直沽,势高。
今当先浚大河,令水归故道,然后筑长堤以固之。
决口地下水急,人力难骤施。
西岸故堤绵亘八百丈,遗址可按,宜并筑。”
诏从其请。
明年旋工,东西岸石堤凡九百六十丈。
万历十五年九月,神宗幸石景山,临观浑河。
召辅臣申时行至幄次,谕曰:“朕每闻黄河冲决,为患不常,欲观浑河以知水势。
今见河流汹涌如此,知黄河经理倍难。
宜饬所司加慎,勿以劳民伤财为故事。
至选用务得人,吏、工二部宜明喻朕意。”
胶莱河,在山东平度州东南,胶州东北。
源出高密县,分南北流。
南流自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流经平度州至掖县海仓口入海。
议海运者所必讲也。
元至元十七年,莱人姚演献议开新河,凿地三百馀里,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西北达胶河,出海仓口,谓之胶莱新河。
寻以劳费难成而罢。
明正统六年,昌邑民王坦上言:“漕河水浅,军卒穷年不休。
往者江南常海运,自太仓抵胶州。
州有河故道接掖县,宜浚通之。
由掖浮海抵直沽,可避东北海险数千里,较漕河为近。
部覆寝其议。
嘉靖十一年,御史方远宜等复议开新河。
以马家墩数里皆石冈,议复寝。
十七年,山东巡抚胡缵宗言:“元时新河石座旧迹犹在,惟马壕未通。
已募夫凿治,请复浚淤道三十馀里。”
命从其议。
至十九年,副使王献言:“劳山之西有薛岛、陈岛,石砑林立,横伏海中,最险。
元人避之,故放洋走成山正东,逾登抵莱,然后出直沽。
考胶莱地图,薛岛西有山曰小竺,两峰夹峙。
中有石冈曰马壕,其麓南北皆接海崖,而北即麻湾,又稍北即新河,又西北即莱州海仓。
由麻湾抵海仓才三百三十里,由淮安逾马壕抵直沽,才一千五百里,可免铙海之险。
元人尝凿此道,遇石而止。
今凿马壕以趋麻湾,浚新河以出海仓,诚便。
献乃於旧所凿地迤西七丈许凿之。
其初土石相半,下则皆石,又下石顽如铁。
焚以烈火,用水沃之,石烂化为烬。
海波流汇,麻湾以通,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
由是江、淮之舟达於胶莱。
逾年,复浚新河,水泉旁溢,其势深阔,设九闸,置浮梁,建官署以守。
而中间分水岭难通者三十馀里。
时总河王以旂议复海运,请先开平度新河。
帝谓妄议生扰,而献亦适迁去,於是工未变而罢。
三十一年,给事中李用敬言:“胶莱新河在海运旧道西,王献凿马家壕,导张鲁、白、现诸河水益之。
今淮舟直抵麻湾,即新河南口也,从海仓直抵天津,即新河北口也。
南北三百馀里,潮水深入。
中有九穴湖、大沽河,皆可引济。
其当疏浚者百馀里耳,宜急开通。”
给事中贺泾、御史何廷钰亦以为请。
诏廷钰会山东抚、按官行视。
既而以估费浩繁,报罢。
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复请开浚,诏遣给事中胡槚会山东抚、按官议。
槚言:“献所凿渠,流沙善崩,所引白河细流不足灌注。
他若现河、小胶河、张鲁河、九穴、都泊皆潢污不深广。
胶河虽有微源,地势东下,不能北引。
诸水皆不足资。
上源则水泉枯涸,无可仰给;下流则浮沙易溃,不能持久。
扰费无益。
巡抚梁梦龙亦言:“献误执元人废渠为海运故道,不知渠身太长,春夏泉涸无所引注,秋冬暴涨无可蓄泄。
南北海沙易塞,舟行滞而不通。”
乃复报罢。
万历三年,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侍郎徐栻复议海运,言:“难海运者以放洋之险,覆溺之患。今欲去此二患,惟自胶州以北,杨家圈以南,浚地百里,无高山长坂之隔,杨家圈北悉通海潮矣。综而计之,开创者什五,通浚者什三,量浚者什二。以锥探之,上下皆无石,可开无疑。”乃命〈木式〉任其事。
应节议主通海。而栻往相度,则胶州旁地高峻,不能通潮。惟引泉源可成河,然其道二百五十馀里,凿山引水,筑堤建闸,估费百万。
诏切责栻,谓其以难词沮成事。
会给事中光懋疏论之,且请令应节往勘。
应节至,谓南北海口水俱深阔,舟可乘潮,条悉其便以闻。
山东巡抚李世达上言:“南海麻湾以北,应节谓沙积难除,徙古路沟十三里以避之。又虑南接鸭绿港,东连龙家屯,沙积甚高,渠口一开,沙随潮入,故复有建闸障沙之议。
臣以为闸闭则潮安从入?闸启则沙又安从障也?北海仓口以南至新河闸,大率沙淤潮浅。
应节挑东岸二里,仅去沙二尺,大潮一来,沙壅如故,故复有筑堤约水障沙之议。
臣以为障两岸之沙则可耳,若潮自中流冲激,安能障也?分水岭高峻,一工止二十丈,而费千五百金。
下多碙〈石句〉石,掣水甚难。
故复有改挑王家丘之议。
臣以为吴家口至亭口高峻者共五十里,大概多碙〈石句〉石,费当若何?而舍此则又无河可行也。
夫潮信有常,大潮稍远,亦止及陈村闸、杨家圈,不能更进。
况日止二潮乎?此潮水之难恃也。
河道纡曲二百里,张鲁、白、胶三水微细,都泊行潦,业已干涸。
设遇亢旱,何泉可引?引泉亦难恃也。
元人开浚此河,史臣谓其劳费不赀,终无成功,足为前鉴。
巡按御史商为正亦言:“挑分水岭下,方广十丈,用夫千名。
才下数尺为碙〈石句〉石,又下皆沙,又下尽黑沙,又下水泉涌出,甫挑即淤,止深丈二尺。
必欲通海行舟,更须挑深一丈。
虽二百馀万,未足了此。
给事中王道成亦论其失。
工部尚书郭朝宾覆请停罢。
遂召应节、栻还说,罢其役。
嗣是中书程守训,御史高举、颜思忠,尚书杨一魁相继议及之,皆不果行。
崇祯十四年,山东巡抚曾樱、户部主事邢国玺复申王献、刘应节之说。
给内帑十万金,工未举,樱去官。
十六年夏,尚书倪元璐请截渍粮由胶莱河转饷,自胶河口用小船抵分水岭,车盘岭脊四十里达於莱河,复用小船出海,可无岛礁漂损之患。
山东副总兵黄荫恩献议略同。
皆未及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六十三-译文
淮河、泇河、卫河、漳河、沁河、滹沱河、桑乾河、胶莱河,淮河起源于河南平氏县的胎簪山。流经桐柏山后,水流开始变大。向东流至固始,进入南畿颍州境内,与汝河、颍河等水汇合。经过寿州北部,肥水汇入其中。到怀远城东,涡水汇入。向东流经凤阳、临淮,濠水汇入。再经过五河县南,接纳浍河、沱河、漴河、潼河等水,水流势大且流速快。经过泗州城南,稍向东汴水汇入。越过龟山山脚,河流更加向北弯曲,汇合洪泽湖、阜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东北至清河,向南汇入大黄河,即古时的泗口,也称为清口,是黄、淮交汇的地方。淮河的南岸,漕河流入其中,这就是所说的清江浦口。再向东流经淮安北、安东南,最终流入大海。
永乐七年,淮河在寿州决口,泛滥至中都。正统三年,淮河溢出清河。天顺四年,淮河溢出凤阳。这些情况都及时进行了修筑,没有造成重大灾害。正德十二年,再次决口,灌入泗州。泗州有祖陵,地势最低。起初,淮河从安东云梯关入海,没有溢出的问题。等到与黄河汇合后,黄河水势强大,夺走了淮河入海的通道,淮河无法与黄河抗衡,常常避让而向东流。陈瑄开凿清江浦,因此筑起了高家堰旧堤来阻止水流。淮河、扬河因此没有担忧,但凤阳、泗州之间多次受灾。嘉靖十四年,根据总河都御史刘天和的建议,筑堤保护祖陵,高堰加固,淮河畅通流出清口,凤阳、泗州的灾害得以缓解。隆庆四年,总河都御史翁大立再次上奏,淮河整治工程完工,淮河因此更加安宁。
到万历三年三月,高家堰决口,高邮、宝应、兴化、盐城等地被大水淹没。黄河水紧随淮河而来,逐渐逼近凤阳、泗州。于是命令建造泗陵护城石堤二百多丈,泗州稍微安宁。于是,总漕侍郎吴桂芳建议:‘河在崔镇决口,清河道路淤塞。黄河强淮河弱,淮河向南迁徙,淹没山阳、高邮、宝应,请紧急保护湖堤。’皇帝命令仔细考虑其便利性。给事中汤聘尹建议引导淮河入江。正逢黄河从老黄河奔流入海,淮河趁机流出清口。吴桂芳上报此事,提议就此搁置。
六年,总河都御史潘季驯建议:‘高堰是淮河、扬河的门户,也是黄、淮的关键。想要引导河水入海,必须借助淮河来冲刷泥沙。淮河向南决口,那么浑浊的流水就会停滞,清口也会淤塞。河水必然决口溢出,上游的流水在平地上流淌,而邳州、徐州、凤阳、泗州都变成大水浸泡区。这样淮河有病,黄河也有病,黄河有病漕运也就有病,这是相互影响的态势。’于是筑起了高堰堤,从武家墩开始,经过大小涧、阜陵湖、周桥、翟坝,长八十里,使淮河不能向东流。又因为淮河北岸有王简、张福两个口子泄入黄河,水流分散,清口容易淤浅,而且黄河水经常从这里倒灌入淮河,于是筑堤阻挡。使淮河无处可流,黄河无处可入,整个淮河的水都流向清口,汇入大黄河,流入大海。然而淮河虽然从清口流出,也会向西泛滥到凤阳、泗州。
八年,下雨洪水,淮河水位逼近泗州城,甚至到了祖陵的基座中。御史陈用宾上报此事。给事中王道成因此建议:‘黄河水位没有上涨,淮河、泗州之间偶尔下雨,清口已经无法泄洪。应该命令河臣疏导和堵塞。’潘季驯建议:‘黄、淮合流向东,非常迅猛。泗州地势起伏,雨水无法及时排泻,因此水位上涨。想要疏通,下游已经很深,无法疏通;想要堵塞,上游不能反向堵塞。’于是命令潘季驯实地考察,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十六年,潘季驯再次担任总河,加固泗州堤防数千丈,都使用了石头。
十九年九月,淮河水溢出泗州,水位高于城壕,因此堵塞水关来防止水灌入城内。于是,城中的积水无法排泻,十九成的居民被淹没,甚至波及到祖陵。关于疏导和堵塞的提议各不相同,潘季驯认为应该任由水自然消退。正逢他因吐血请求回家,言官因此请求皇帝准许他离开。而皇帝派遣给事中张贞观前往勘察,会总河尚书舒应龙等人详细讨论,最终没有确定方案。连续几年,淮河在东边的高良涧决口,在西边灌入泗陵。皇帝愤怒,剥夺了舒应龙的官职,派遣给事中张企程前往勘察。提议的人大多请求拆除高堰,总河尚书杨一魁和企程不同意,而强烈请求分黄河引导淮河。于是建造了武家墩经河闸,泄淮河水通过永济河到达泾河,下游流入射阳湖入海。又建造了高良涧和周桥减水石闸,以泄淮河水,一条通过岔河入泾河,一条通过草子湖、宝应湖下子婴沟,都流入广洋湖入海。又开挖了高邮茆塘港,通邵伯湖,开凿金家湾,下游流入芒稻河入江,以疏导淮河的洪水,使淮河水位平息。之后三座闸门逐渐堵塞。
崇祯年间,黄、淮河水上涨泛滥,提议的人再次请求开通高堰。淮河、扬河在朝中的人公开上书力争,提议最终被搁置。然而当时建义各口多次决口,下游灌入兴化、盐城,淮河的灾害日益严重。
泇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头出自费县南山的山谷中,沿着沂州西南方向流淌;另一个源头出自峄县的君山,东南方向与费县的泇河汇合,称为东泇河和西泇河。向南汇入彭河水,从马家桥东边流过微山湖、赤山湖、吕孟湖等湖泊,越过葛墟岭,向南经过侯家湾、良城,到泇口镇,汇合蛤鳗湖、连汪湖等湖泊。向东汇入沂水,从周湖、柳湖出发,连接邳州东边的直河。东南方向到达宿迁的黄墩湖、骆马湖,从董沟、陈沟流入黄河。引导泗水与沂水、济水汇合,以避开黄河的险恶,这个提议始于翁大立,由傅希挚继续,最终由李化龙、曹时聘完成。
隆庆四年九月,黄河在邳州决口,从睢宁到宿迁淤塞了一百八十里。总河侍郎翁大立请求开通泇河以避开黄河水,但最终决定搁置。第二年四月,黄河再次在邳州决口,皇帝命令给事中雒遵勘察。工部尚书朱衡请求将开通泇口河的建议提交给大臣们讨论。皇帝立即命令雒遵会商勘察。雒遵说:‘泇口河虽然路径快捷,但施工实际上非常困难。葛墟岭比河底高出六丈多,开凿只达到两丈,岩石中泉水涌出。侯家湾、良城虽然有河的形状,但水中有很多暗礁,难以开凿,即使开凿,水流湍急也无法漕运。而且蛤鳗湖、周柳湖等湖泊,筑堤在水中,工程费用无法计算。微山湖、赤山湖、吕孟湖等湖泊虽然可以筑堤,但必须凿开葛墟岭以泄正流,开凿地浜沟以分散余波,才能施工。’请求取消这个提议。皇帝下诏尚书朱衡会总河都御史万恭等人复查。朱衡上奏有三点困难,大致与雒遵的观点一致。并且说漕河已经畅通,徐州、邳州之间的堤坝高水深,不需要另外建设。于是取消了这个提议。
万历三年,总河都御史傅希挚说:‘关于泇河的提议曾经建立又中止,原因是存在三个难题。但我派出了锥手、步弓、水平仪、画匠,对这些难题进行了实地勘测。从上泉河口开始,向东南方向开凿,那么起始处低洼,下游趋向高地的难题可以避免。向南经过性义村东,那么葛墟岭高而坚固的难题可以避免。从陡沟河经过郭村西的平坦地带,那么良城侯家湾下的伏石可以避免。到了泇口上下游,河渠深浅不一,湖塘相连,中间有砂石,但不影响挖掘。大体上,从上泉河口开始,是水进入的地方,到下到大河口,是水流出的地方。从西北到东南,全长五百三十里,与黄河相比近八十里,河渠和河塘占了十之八九,源头活水,脉络相通,这是天子用来资助漕运的。如果真的能捐出十年治河的费用,来完成泇河的工程,那么黄河不用担心堵塞决口,茶城不用担心填淤,二洪不用担心艰险,运船不用担心漂损,洋山支河可以不用开挖,境山闸座可以不用建造,徐、吕的洪夫可以全部省去,马家桥的堤坝工程可以中途停止。今天的巨大费用,将来省下来的钱会更多。我认为开通泇河是有利的。’于是命令都给事中侯于赵去与傅希挚及巡漕御史刘光国会商,确切地议定后上报。于赵对泇河事宜进行了勘查:‘从泉河口到大河口五百三十里内,从直河到清河三百多里,不需要依赖泇河,事情可以停止。只有徐、吕到直河上下游二百多里,河冲萧、砀使二洪干涸,冲睢宁使邳河淤积,应该开挖以避免这些害处,大约需要一百五十多万金。特别是良城下的伏石长达五百五十丈,开凿的难度难以预测。性义岭和南禹陵都限制了河流,这两处一旦开挖,那么丰、沛河就会决口,必定会灌入。应该先开凿良城下的石头,预先修筑丰、沛堤防,可以慢慢地讨论开工事宜。’部覆按照他的话做了,但认为开通泇河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应该以治理黄河为急务。皇帝没有看他的报告,责备于赵阻挠,但讨论也因此搁置。
二十年,总河尚书舒应龙开挖韩庄以排泄湖水,泇河的道路才得以开通。到二十五年,黄河在黄堌口南边决口,徐、吕以下几乎断流。当时正在讨论开挖李吉口、小浮桥及镇口以下,建造闸门引水以通漕运,但有人认为这不是永久的办法。于是工科给事中杨应文、吏科给事中杨廷兰都认为应该开通泇河,工部复议同意实施。皇帝命令河漕官勘查上报,但没有结果。二十八年,御史佴祺再次请求开通泇河。工部复奏说:‘用黄河作为漕运,利弊并存;泇河作为漕运,只有利没有弊。但是泇河之外,通过微山、吕孟、周柳等湖,伏秋季节水大容易发生风波,冬春季节水浅容易阻碍,必须上下另外开挖漕渠,建造闸门调节水流。’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总河尚书刘东星负责这件事,因为地方多沙石,工程艰巨未能完成。工科给事中张问达提出了意见。御史张养志再次陈述开通泇河的建议有四点:
一是开通黄泥湾以通向泇河的入口。邳州沂河口是进入泇河的门户。入口有六七里,有一个湖名叫连二汪,湖水浅而宽阔,下面有很多淤泥。想要疏浚却没有岸边可以修筑,想要建造坝埽又没有基础可以构筑。湖外有黄泥湾,离湖不远,地势较低。从沂口到湖北岸大约二十多里,在这里开挖一条河以连接泇口,引湖水灌溉,运船可以直接到达泇口。
二是开挖万家庄以连接泇口的水源。万家庄,在泇口北边的地方。与台家庄、侯家湾、良城等地一样,都是山岗高耸,多砂石,工程非常困难。刘东星努力开凿成河。但河身还很浅,水深只有二三尺,应该再开挖四五尺,使得韩庄的水可以连接到泇口,那么无论大小运船都可以顺利到达。
三是疏浚支河以避开微口之险。微山湖在韩庄西边,上下三十多里,水深一丈多。必须探明深浅,设立标志作为向导,风正帆高,片刻就可以通过,突然遇到狂风,难免会失败。现在已经沿着湖边开挖了四十五里的支河,上通西柳庄,下接韩庄,有牵引的道路。应该再疏浚,以免有漂泊沉没的危险。
其中一点是万庄一带地势较高,北水南下,到这里一定会很快。请在这里建造几座闸门,以时调节蓄泄。皇帝下诏迅速勘查实施。但刘东星因病去世。御史高举献上了三条关于河漕的策略,又提到了泇河。工部尚书杨一魁复奏说:‘泇河经过良城、彭河、葛墟岭,石礓难以开凿,所以口子只有一丈六尺宽,水也很浅,应该大力疏浚。韩庄渠上接微山、吕孟,应该多方疏导,以免淤积变浅。顺流进入马家桥、夏镇,作为运道接济的依据。’皇帝认为泇河已经有了成效,命令河臣进一步疏浚。
三十年,工部尚书姚继可言泇河工程应该停止,于是停止了治理。不久,总河侍郎李化龙再次提议开通泇河,将之连接到直河,以避开河险。工科给事中侯庆远极力支持他的意见,但认为估算费用太少,期限太远,请求专门负责并完成。三十二年正月,工部回复李化龙的奏疏,说:‘开通泇河有六个好处,有两个好处是不容置疑的。泇河开通后,漕运不需要借助河流,河水是否有用听之任之,好处之一。用二百里长的泇河,避开三百三十里长的黄河,好处之二。漕运不需要借助河流,那么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情况并治理,好处之三。估算费用二十万金,开凿二百六十里河,比朱衡新河事半功倍,好处之四。开凿河流必须招募人手,春天荒芜时役使民工,麦熟时人散,不会打扰富裕的百姓,穷苦百姓可以得到养活,好处之五。粮船过洪,必须在春天结束前,实际上害怕河水上涨,运入泇河,早晚都不会有妨碍,好处之六。为陵墓防患,为民抵御灾害,不容置疑的好处之一。徐州一向苦于洪水,泇河开通后,徐州的百姓成为鱼虾的机会也少了,不容置疑的好处之二。’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命令迅速组织工人进行长远的规划。八月,李化龙报告分水河完工,三分之二的粮船通过泇河。正值李化龙因家丧离职,总河侍郎曹时聘接替他,上奏颂扬李化龙的功绩。然而当时,导河、浚泇两项工程同时进行,役工未能完成。而黄河多次溢出,破坏了漕渠。给事中宋一韩于是指责李化龙开通泇河的错误,李化龙愤怒,上奏自我辩解。曹时聘也极力主张泇河可以依赖,因此提出了六项善后措施上报。部覆都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说:‘泇河在漕运阻塞的时候开通,固然不能因为泇河而废弃黄河;漕运在泇河建成后有利,也不能因为黄河而废弃泇河。两者都有利,或许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依赖。’因此请求建造郗山堤,削平顿庄嘴,平整大泛口湍急的水流,疏浚猫儿窝等处的浅滩,建造巨梁吴冲闸,增加三市徐塘坝,以完成泇河未完成的工程。皇帝下诏按照这个建议执行。过了几年,泇河工程仍未完成,负责漕运的官员又放弃了泇河,改由黄河运输。有些船只翻了,在黄、泇之间迁移,运期大大超过了期限。
三十八年,御史苏惟霖上疏陈述黄、泇两河的利弊,请求专注于治理泇河,简要地说:‘黄河从清河经过桃源,向北直到直河口,全长二百四十里。这部分在泇河下游,河面宽阔,船只每天只能行驶十里。但是没有其他通道,所以不得不使用。从直河口向上,经过邳、徐,到达镇口,全长二百八十多里,这就是黄河。再向上一百二十里,才到达夏镇。从猫窝、泇沟向东到夏镇,只有二百六十多里,这就是泇河。东西相对,舍弃这个就要去那个。黄河在三四月间与泇河一样浅。五月初,河水汹涌,从天而降,一步难行。因为河水携带沙土而来,河口日渐升高。到七月初,河水就浅了十倍。总体来说,没有一时可以通航。溺水伤船,害处极大。泇河计算时间可以到达,几乎没有什么风波,只要有真心实意负责的官员,不用三五年时间就能全部修好,这是几百年的利益。’工科给事中何士晋也说:‘运道最危险的就是黄河。往年水从昭阳湖流出,夏镇以南的运道被冲阻,才决定开凿泇河。避开浅涩急溜二洪的险情,汇聚各处泉水,按时开启或关闭,六年内通行无阻。现在忽然想要舍弃泇河走黄河,导致仓促损坏了粮船。或者改为通过大浮桥,河道淤塞,又不得不回到泇河。因此运粮到湾迟,有担心结冰的忧虑,黄河的危害略见一斑。但是泇河工程尚未完成,宽窄深浅不齐。应该拓宽加深,使其与会通河相当。重运空回,往来不相妨碍,回旋不相避让,水常充足,船只无阻碍行驶。每年捐赠水衡数万金,用廉洁能干的官吏来监督,三年就可以完工。然后沿着骆马湖北岸,向东到达宿迁,大力挖掘,完全避开黄河的险情,那么泇河的事情就完成了。有人说泉水细小,河面太宽太深,水不能充满。不知道泇河水源远在蒙、沂,近处有徐塘、许池、文武等泉水河流,大致与济宁的泉河相当。吕公堂口一旦堵塞,山东各水总汇于此,再加上闸坝堤防,何愁不足?有人说直通宿迁,这个工程过于迂回难以完成,关键在于任用得当,管理有方。’疏文上呈,没有得到回复。
第二年,部里回复总河都御史刘士忠的《泇黄便宜疏》,说:‘泇渠在春夏之间,沂、武、京河山水冲发,沙淤溃决,年底应当像南旺一样进行修治。但是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蓄水,所以不得不堵塞泇河坝,让水流回归黄河。因此每年三月初,就开启泇河坝,让粮船和官民船只通过直河进入。到九月内,就开启召公坝,进入黄河,以便空船和官民船只往来。到次年二月中就堵塞。半年通过泇河,半年通过黄河,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因此请求增加驿站设置官员。又回复苏惟霖的疏文,说:‘直隶猫窝浅,为沂河下游,河面宽阔沙土淤积,不能设闸,这是泇河的最大问题。应该在西部开挖一条月河,以通沂口。凡是有水携带沙土来的地方,沙土会直接走,有了月河就可以分流,然后聚集在回漩的地方,捞沙清淤就更容易,泇河的问题就会减少。’这两个建议都得到了批准,之后没有河流就成为了永久的利益,只需要修补而已。但是泇河狭窄,冬春粮船回空仍然要通过黄河。
四十八年,巡漕御史毛一鹭说:‘无河属于夏镇的有九座闸,属于中河的只有草坝。分司官在直口等处建议建闸,请求实施。’皇帝下诏同意了这个建议。崇祯四年,总漕尚书杨一鹏疏浚泇河。九年,总河侍郎周鼎上奏说重修泇河完成。过了一段时间,周鼎因为河堤决口被远调戍边。给事中沈胤培为他辩护,说修泇河对运输有益,因此得到了减刑。
卫河,源头出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过新乡、汲县向东,到畿南浚县境内,淇水流入,称为白沟,也称为宿胥渎。宋、元时期称为御河。从内黄向东流出,到山东馆陶西,漳水汇入。向东北到临清,与会通河汇合。向北经过德、沧等州,到青县南,与滹沱河汇合。向北到达天津,与白河汇入海。这就是所说的卫漕。其河水浑浊且流速快,运道有了它,才没有浅涩的担忧。但是从德州以下逐渐靠近大海,河道低窄容易冲溃。
起初,永乐元年,沈阳军士唐顺说:‘卫河到达直沽入海,向南距离黄河陆路只有五十里。如果开通卫河,在距离黄河百步的地方设立仓库,接收南运的粮饷,到卫河转运,对公私两方面都很方便。’于是命令廷臣商议,但没有实施。那年冬天,命令都督佥事陈俊运送淮安、仪真仓库的粮食一百五十万石到阳武,通过卫河转运到北京。五年,从临清到渡口驿决堤七处,派出士兵堵塞。后来宋礼开通会通河,卫河与之汇合。当时正频繁决堤,于是命令宋礼一并治理。宋礼说:‘卫辉到直沽,河岸多低薄,如果不探究源头分流,只忙于筑堤,恐怕还会溃决,劳费会更加严重。会通河到魏家湾,与土河相连,那里可以开凿两条小渠,使其流入土河。即使遇到水涨,下游的卫河也不会有横溢的隐患。德州城西北也可以开凿一条小渠。因为从卫河岸东北到旧黄河有十二里,其中五里有旧沟渠,应该开凿七里,泄水入旧黄河,直到海丰大沽河入海。’皇帝下诏同意了。
英宗初期,永平县丞李祐请求关闭漳河以防患,疏浚卫河以通航。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正统四年,修筑青县卫河堤岸。十三年,根据御史林廷举的建议,引导漳河水流入卫河。十四年,黄河在临清四闸决口,御史钱清请求疏浚其南撞圈湾河以达卫河。皇帝同意了。
景泰四年,运船在张秋的决口处受阻。河南参议丰庆请求从卫辉、胙城到沙门,陆路三十里进入卫河,船只运输到京师。命令漕运都督徐恭复查上报,按照他的计划实施。山东佥事江良材曾经说:‘开通卫河有三点便利。古黄河从孟津到怀庆东北入海。现在卫河从汲县到临清、天津入海,这就是古黄河的路线,这是便利之一。三代以前,黄河东北入海,宇宙全气所聚。黄河南移后,气随之转移。现在在河阴、原武、怀、孟之间引导河水流入卫河,到达天津,不仅徐、沛的灾害得到缓解,而且京师的形势更加有利,这是便利之二。元代的漕船到封丘,陆路运输到淇门进入卫河。现在引导河水注入卫河,冬春时节水平,漕船到河阴,顺流到达卫河。夏秋时节水急,仍然从徐、沛到达临清,向北到达京师。并且修治沟渠,选择优秀的官员负责,可以应对旱涝灾害,防御战马,增强直隶、河南的富强,这是便利之三。’詹事霍韬非常赞同他的计划,详细上奏,但没有实施。
万历十六年,总督河漕杨一魁提议引沁水入卫河,命令给事中常居敬考虑是否可行。常居敬说:‘卫河小而沁河大,卫河清澈而沁河浑浊,恐怕利少害多。’于是作罢。
泰昌元年十二月,总河侍郎王佐说:‘卫河河流堵塞,只有挽漳、引沁、辟丹三条策略。挽漳困难,而引沁多有困扰。丹水虽然水流与沁河相似,但丹河口一旦开通,从修武往下都成为平稳的河流,建造闸门和堤坝,可以带来永久的利益。制度可以制定,但未能实施。’
崇祯十三年,总河侍郎张国维说:‘卫河汇集漳、沁、淇、洹等河流,向北流至临清,与闸河汇合以供运输。自从漳河改道后,卫河的水流变得弱小,挽漳引沁的建议,提出后未能实施。应该引导辉县泉源,并且考虑引导漳、沁,开通丹水,疏通滏、洹、淇三水的利弊,命令河南抚、按进行审议上报。’结果并未实施。
漳河,源自山西长子县的浊漳,乐平县的清漳,都向东经过河南临漳县,从畿南的真定、河间流向天津入海。它的分流至山东馆陶西南五十里,与卫河汇合。洪武十七年,河在临漳决口,皇帝下令守臣进行防护。又下令工部,所有可以抵御水患的堤塘堰坝都预先进行修缮。有关部门以黄、沁、漳、卫、沙五河的堤岸决口尺寸,绘制图纸计算工程量上报。皇帝下诏军民共同修筑。
永乐七年,河在固安县贺家口决口。九年,河在西南张固村河口决口,与滏阳河汇流,下游的田地无法耕种。临漳主簿赵永中请求皇帝允许灾民在漳河旁开垦荒地。皇帝同意了。当年修筑了沁州及大名等府的决堤。十三年,漳、滏同时溢出,淹没磁州的田地。二十二年,溢出广宗。洪熙元年,漳、滏同时溢出,决口临漳三冢村等堤岸二十四处,发动军民进行修筑。宣德八年再次修筑三冢村堤口。
正统元年,漳、滏同时溢出,冲毁临漳杜村西南的堤坝。三年,漳河在广平、顺德决口。四年,又决口彰德。都下令进行修筑。十三年,御史林廷举说:‘漳河从沁州发源,七十多条沟渠汇集成为一条,到肥乡,堤坝狭窄,水流湍急,因此成为民害。元朝时分支流入卫河,以减轻其水流。永乐年间淤塞,旧河道依然存在,距离广平大留村十八里。应该发动民工开挖,设置闸门,拦截水流引导到卫河,同时疏通广平的水道。这样漳河水流减少,免除居民的忧患,而卫河水流增加,有利于漕运。’皇帝同意了。漳水于是通向卫河。
正德元年疏浚滏阳河。河原来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头在磁州。经过永年、曲周、平乡,到穆家口,与百泉等河北流。永乐年间,漳河决口与它汇合,两水常常同时造成灾害。到景泰年间,又与漳河汇合,冲毁曲周等县,沿河的地方都筑堤防备。成化年间,旧河淤塞,冲出新店西南的新河,与沙、洺等河汇入穆家口,也筑堤防备。英宗时,漳水已通向卫河。弘治初年,更多地流入御河,于是放弃了对滏河堤坝的修缮。之后,漳水又流入新河,两岸的土地都被淹没。任县百姓高旸等人提出意见,下级巡抚官员进行勘查上报,说:‘穆家口是众多河流的汇合处,应该从这里开始,并且疏浚新旧河道,使它们分流。漳、滏河堤损坏,应该逐渐修复。’皇帝同意了。从此漳、滏河汇流,而流入卫河的通道逐渐淤塞。
万历二十八年,给事中王德完说:‘漳河在小的屯地决口,向东经过魏县、元城,抵达馆陶流入卫河,这是一种变化,其害处较小。在高家口决口,分流到临漳的南北,都流至成安东吕彪河汇合,经过广平、肥乡、永年,到曲周流入滏水,然后一同流至青县口才流入漕河,这是第二次变化,其害处较大。滏水不能承受漳水的力量,现在接纳漳水,那么狭窄的河道无法约束巨大的波浪,容易溢出,给民众带来忧患。卫水过去依赖漳水,现在放弃漳水,那么细小的水流无法卷起沙泥,容易干涸,给漕运带来忧患。堵塞高家口,引导水流到小屯河,花费少而利益多,是上策。仍然回到龙镇至小滩流入卫河,花费巨大但害处少,是中策。加固吕彪河口,稳固漳水,漕运不依赖利益,地方不受害,是下策。’皇帝命令河漕督臣集议实施。直隶巡按佴祺也请求引导漳河。并将此命令下达到督臣,紧急引导漳河汇入卫河,以图永久的利益。结果并未实施。
沁河,源自山西沁源县绵山东谷。穿过太行山,东南流三十里进入河南境内。绕过河内县东北,再东南至武陟县,与黄河汇合后向东流,到达徐州以供漕运。它的支流从武陟红荆口,经过卫辉流入卫河。元朝郭守敬说:‘沁河的余水引导到武陟,向北流与御河汇合灌溉田地。’这就是沁河流入卫河的旧迹。
明初,黄河从荥泽流向陈、颍,直接流入淮河,不与沁河汇合。于是开凿渠道引导它,让河仍然流入沁河。时间久了,沁水全部流入黄河,而流入卫河的旧道淤塞了。武陟是沁、黄交汇的地方。永乐年间,多次决口和修复。宣德九年,沁水在马曲湾决口,经过获嘉到新乡,水深形成河流,城北又汇成湖泊。筑堤进行防护,仍然不能阻止。新乡知县许宣请求加固决口,让它通过旧道。派遣官员进行勘查,同意了他的请求。沁水稍微稳定,而它的支流又流入卫河。正统三、四年间,武陟沁堤再次决口和修复。十三年,黄河在荥泽决口,背向沁河而去。于是从武陟东宝家湾开凿渠道三十里,引导河水流入沁河,以达到淮河。从此以后,沁河与黄河更加汇合,而沁河流入卫河的通道逐渐淤塞。
景泰三年,佥事刘清说:‘自从沁河在马曲湾决口流入卫河,沁、黄、卫三水相通,转运非常有利。现在决口已经堵塞,卫河变得浅薄。漕运船只全部从黄河运输,曾经遭遇险阻。应该派遣官员疏浚沁河以帮助卫河,军民漕运船只根据远近方便进行转运。’皇帝下诏巡抚集议。
第二年,刘清再次说:‘东南漕运船只,水浅无法前进。请求从荥泽进入沁河,疏浚冈头一百二十里以通向卫河。并且张秋的决口,由沁河与黄河汇合,水流变得迅猛。如果引导沁河进入卫河,那么张秋就没有忧患。’行人王晏也说:‘开凿冈头设置闸门,分流沁河,使其南流入黄,北达卫河。遇到涨水就关闭闸门,漕运就可以永远没有忧患。’一并下达到督漕都御史王竑等人核实上报。第二年,给事中何升说:‘沁河有泄漏的港道已经形成河流。临清聚集的漕运船只,应该让它们从这里进入黄河,二十天就可以到达淮河。’皇帝下诏王竑及都御史徐有贞进行勘查。之后,停止了引导沁河的提议。最初,王晏请求漕运沁河,有关部门多数人认为不利。王晏坚持争辩。吏部尚书王直请求派遣官员巡视河道,皇帝命令侍郎赵荣与王晏一同前往。赵荣也说不利,这个提议就搁置了。天顺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辉再次请求疏浚陈桥集古河,分引沁水,向北通向长垣、曹州、钜野,以达到漕河。皇帝下诏按实际情况上报,未能实施。
弘治二年夏天,黄河在五处决口,河水流入沁河。到了冬天,黄河又在祥符翟家口决口,与沁河汇合,从丁家道口流出。十一年,员外郎谢缉因为黄河在南部决口,担心沁河水也会向南流,徐、吕两座大堤必然干涸。他建议堵住黄河,修筑堤坝拦截沁水,让它们都流入徐州。正当有关部门进行勘察和商议时,第二年的漕运总兵官郭鋐向副使张鼐提交了《引沁河议》,建议在武陟木栾店开凿渠道直达荆隆口,将沁水分流到贾鲁河,从丁家道口以下流入徐、淮地区。如果黄河向南改道,就引导沁水进入渠道,以帮助徐、淮地区的漕运。皇帝立即命令张鼐处理此事。而曹县知县邹鲁又反驳张鼐的提议,认为引导沁水必然堵塞沁水流入黄河的口子,沁水无路可去,必定会淹没田地和房屋。如果等到下游疏通后再堵塞,水势冲击空虚的地方,千里之地不会折损,其危害比黄陵还要大。而且从木栾店到飞云桥,距离有千里之遥,需要百万劳动力,积累十年功绩,也不能保证一定成功。兖州知府龚弘支持他的说法,因此上奏说:‘张鼐看到黄河向南流动,所以提出这个建议。但现在秋天水势逆流向东北,急需疏浚和筑堤。’于是听从了河臣和抚臣的提议,修筑了丁家口上下的堤岸,而张鼐的提议最终被废弃。
到了万历十五年,沁水在武陟东岸的莲花池、金屹山决口,新乡、获嘉全部被淹没。朝廷商议修筑堤坝来阻止。都御史杨一魁说:‘黄河从沁水流入卫河,这是旧有的河道。自从黄河改道后,沁水也跟着向南流,卫河水经常干涸。应该引导沁水流入卫河,不要让它帮助黄河造成灾害。’部覆说:‘沁水流入黄河,卫水流入漕河,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最近沁水在木栾莲花口决口向东流去,杨一魁因此提出这个建议。而科臣常居敬前往勘察,说:“卫辉府的治所低于河面,担心会有冲激。而且沁水含有大量沙土,流入漕河反而会造成问题,不如加固决口,拓宽河道。”’于是取消了他们的提议。
三十三年,茶陵知州范守己再次说:‘嘉靖六年,黄河在丰、沛决口。胡世宁说:“沁水从红荆口分流进入卫河,近年来才被堵塞。应该选择武陟、阳武地区开凿一条河,向北通往卫河,以备徐、沛地区的堵塞。”’盛应期主张开凿新渠道,这个提议就没有实行。近十年前,河沙淤塞了沁水口,沁水不能流入黄河,从木栾店东边决口,奔流入卫河,胡世宁关于红荆口的说法就得到了证实。当时守土的官员堵塞了决口,筑起了坚固的堤坝,仍然引导沁水流入黄河。而堤外的河道一直延伸到卫河的河岸,至今仍然存在。请在这道堤坝上建造石闸,分出一支水流,通过决口东流入卫河。漕船从邳州逆流而上,因为沁水流入卫河,东至临清,就可以废弃会通河了。’皇帝命令总河官和抚按官勘察商议,但没有实行。
滹沱河,源自山西繁峙泰戏山。沿着太行山,流经晋、冀两地,曲折东流,至武邑与漳河汇合。东北流至青县岔河口汇入卫河,下游直通直沽。有人说这就是九河中所称的徒骇河。
明初,河道从藁城、晋州到宁晋汇入卫河,之后河道迁徙不定。河床不太深,但水流湍急。左右两侧的近地大多平坦,夏秋雨季,河水泛滥,常常造成大范围的洪水。水退后,就利用河床的浅淤进行工程。修筑堤坝,疏通河道,随时进行补救,但无法进行大规模治理。洪武年间进行了一次疏浚。建文、永乐年间,三次修复了武强、真定的河岸决口。到了洪熙元年夏天,连绵大雨,河水猛涨,晋、定、深三州,藁城、无极、饶阳、新乐、宁晋五县的低洼田地全部被淹没,滹沱河就此长期淤塞。
宣德六年,山水再次暴发,冲毁堤岸,发动军民进行疏浚。正统元年河水溢出献县,决口于大郭鼋窝口堤。四年河水溢出饶阳,决口于丑女堤和献县郭家口堤,淹没深州田地一百多里,都命令官员进行修复。十一年再次疏通晋州旧河道。
成化七年,巡抚都御史杨璇说:‘霸州、固安、东安、大城、香河、宝坻、新安、任丘、河间、肃宁、饶阳等州县多次遭受水患,因为地势平坦,水容易积聚。而唐河、滹沱河、白沟河的上游堤岸大多低薄,一遇雨就溃决。官吏东西决口,把水引向邻县。应该寻找旧河道,适当进行疏浚。’皇帝立即命令杨璇负责此事,水患逐渐平息。到了十八年,卫河、漳河、滹沱河同时溢出,冲毁漕河堤岸,从清平到天津共有八十六处决口。长期如此。
弘治二年,修筑了真定县白马口及近城堤三千九百多丈。五年又修筑了两道护城堤。后来连续几年大水,真定城内外都被淹没。改挖新河,水患才停止。
嘉靖元年,修筑了束鹿城西的决口,修复了晋州紫城口堤。不久,连续几年遭受水灾。十年冬天,巡按御史傅汉臣说:‘滹沱河经过大名,所以修筑的两道堤坝被冲毁,应该修复成原来的样子。’于是命令抚按官员商议。第二年,皇帝命令太仆卿何栋前往治理,何栋说:‘河发源于浑源州,汇集各山的水流,向东流至真定,从晋州紫城口南边流入宁晋泊,与卫河汇合后流入大海,这是旧河道。晋州西部地势高,南部地势低,因此河水冲破紫城东边溢出,束鹿、深州等地因此成为大水区。现在应该在藁城张村到晋州旧堤之间修建十八里,高三丈,宽十丈,种植椿树、榆树等。然后疏通河道三十多里,引导河水向南流,使其回归旧河道,那么顺天、真定、保定等郡的水患就可以平息了。’又采纳了郎中徐元祉的建议,在真定疏浚滹沱河以保护城池,又引导束鹿、武强、河间、献县等地的水流,沿着滹沱河流出。都采纳了这些建议。从此以后数十年,水患减少,没有造成大的灾害。
万历九年,给事中顾问说:‘我在任丘任职时,看到滹沱河水涨,淹没民田无数。请从饶阳、河间以下被水淹没的土地,全部捐出作为河道,并招募劳动力深挖河道,加固堤岸,以图永久。’命令下达到抚按官员商议。增筑了雄县横堤八里,任丘东堤二十里。
桑乾河,是卢沟河的上源。发源于太原的天池,潜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的浑泉溢出,这就是桑乾河。向东流至大同古定桥,抵达宣府保安州,雁门、应州、云中等地的水流都汇入其中。穿过西山,进入宛平界。东南至看舟口,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向东流经通州高丽庄汇入白河。另一支向南流至霸州,与易水汇合,南至天津丁字沽汇入漕河,称为卢沟河,也称为浑河。河初过怀来时,被两山夹住,不能肆意流淌。到了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东边,地势平坦,土壤疏松,水流冲击震荡,迁徙不定。《元史》称卢沟为小黄河,因为它水流浑浊。上游在西山之后的水流,涨落不定,不会造成灾害。
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仪望曾经请求疏通河道,以利于漕运和粮食运输。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进因为大同缺少边防储备,也请求‘开通桑乾河以便利运输。从古时的定桥到卢沟桥务里村,水路有五个段落,七百多里,陆路有二个段落,八十八里。春秋两季的运输,可以得到米二万五千多石。并且制造浅船从卢沟到天津,在仓务里村、青白口等八处建立仓库,以备调运。’这些请求都没有被采纳。下游在西山前的,河水泛滥损害庄稼,京畿地区受到其害,堤防形势紧急。
洪武十六年疏浚桑乾河,从固安到高家庄八十里,霸州西支河二十里,南支河三十五里。永乐七年,固安贺家口决口。十年,卢沟桥和堤岸损坏,官田民房被淹,人畜溺死。洪熙元年,东狼窝口决口。宣德三年,卢沟堤溃决。都派兵去治理。六年,顺天府尹李庸说:‘永乐年间,运河在新城决口,高从周口导致淤塞。霸州桑圆里上下,每年水涨无处排泄,河水倒灌,向北灌入海子凹、牛栏佃,请赶快修筑。’皇帝同意了。七年,侍郎王佐说:‘通州到河西务河道浅狭,张家湾西旧有浑河,请疏浚。’皇帝因为工程繁重而阻止了这件事。九年,东狼窝口决口,命令都督郑铭去修筑。正统元年再次命令侍郎李庸修筑,包括卢沟桥小屯厂堤岸溃决,第二年工程完成。过了三年,白沟、运河两水都溢出,决口五十多处。再次命令李庸治理,修筑龙王庙南边的石堤。七年修筑浑河口。八年修筑固安决口。
成化七年,霸州知州蒋恺说:‘城北草桥界河,上游接浑河,下游至小直沽注入大海。永乐年间,浑河改道,西南经过固安、新城、雄县到州,多次决口造成灾害。最近在孙家口决口,向东流入河,又向东至三角淀。小直沽是其旧道,请顺着自然形势修筑堤岸。’皇帝下诏顺天府官员测量并执行。十九年命令侍郎杜谦管理卢沟河堤岸。弘治二年,杨木厂堤决口,命令新宁伯谭祐、侍郎陈政、内官李兴等率领官军两万人修筑。正德元年修筑狼窝决口。过了一段时间,下游的支渠全部淤塞。
嘉靖十年,根据郎中陆时雍的建议,派兵疏浚导流。三十四年修筑柳林到草桥的大河。四十一年命令尚书雷礼修筑卢沟河岸。雷礼说:‘卢沟东南有大河,从丽庄园流入直沽下海,沙洲十多里。稍向东有岔河,从固安到直沽,地势高。现在应该先疏浚大河,让水流回归故道,然后筑长堤来稳固它。决口地下水急流,人力难以立刻施展。西岸的旧堤绵延八百丈,遗址可以参照,应该一并修筑。’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工程完成,东西岸的石堤总长九百六十丈。
万历十五年九月,神宗皇帝来到石景山,观察浑河。召唤辅臣申时行到帐篷中,说:‘我每次听说黄河冲决,造成的灾害不常,想观察浑河来了解水势。现在看到河水如此汹涌,知道治理黄河更加困难。应该命令有关部门更加谨慎,不要让劳民伤财成为惯例。至于选用人才,务必选对人,吏部和工部应该明确告诉我你的意思。’
胶莱河在山东平度州东南,胶州东北。源头在高密县,分为南北两支流。南流从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流经过平度州到掖县海仓口入海。讨论海运的人必须讨论这件事。元至元十七年,莱州人姚演提出开凿新河的建议,凿地三百多里,从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起,西北至胶河,出海仓口,称为胶莱新河。不久因为劳费难以为继而停止。
明正统六年,昌邑民王坦上书说:‘漕河水浅,军卒整年不休。以前江南常海运,从太仓到胶州。州里有河的故道连接掖县,应该疏浚畅通。从掖县乘船浮海到直沽,可以避开东北海险途数千里,比漕河近。部门回复搁置了这件事。
嘉靖十一年,御史方远宜等人再次提议开凿新河。因为马家墩数里都是石岗,提议再次搁置。十七年,山东巡抚胡缵宗说:‘元时新河石座旧迹还在,只有马壕没有开通。已经招募民工开凿,请再次疏浚淤塞的河道三十多里。’皇帝命令照此办理。
到十九年,副使王献说:‘劳山以西有薛岛、陈岛,石砑林立,横卧海中,非常险要。元人避开它,所以从成山正东放洋,越过登州到达莱州,然后出直沽。考察胶莱地图,薛岛西有座山叫小竺,两峰对峙。中间有座石岗叫马壕,其南部和北部都连接海崖,北部就是麻湾,再往北就是新河,再往西北就是莱州海仓。从麻湾到海仓只有三百三十里,从淮安越过马壕到直沽,只有一千五百里,可以避免海上的危险。元人曾经开凿这条道路,遇到石头就停止了。现在开凿马壕以通向麻湾,疏浚新河以出海仓,确实方便。’王献就在旧开凿地点向西七丈左右开凿。最初土石各半,下面全是石头,再下面石头坚硬如铁。用烈火焚烧,用水浇灭,石头化为灰烬。海浪汇合,麻湾得以开通,长十四里,宽六丈多,深一半。从此江淮的船只可以到达胶莱。过了一年,再次疏浚新河,水泉旁溢,水流深阔,设置了九个闸门,建造浮桥,建立官署来守卫。中间有三十多里难以通行的分水岭。当时总河王以旂提议恢复海运,请求先开凿平度新河。皇帝认为这是胡言乱语,而王献也正好被调走,于是工程没有改变就停止了。
三十一年,给事中李用敬说:‘胶莱新河在海运旧道西边,王献开凿马家壕,引导张鲁、白、现等河水来补充。现在淮河的船只可以直接到达麻湾,即新河的南口,从海仓直接到天津,即新河的北口。南北三百多里,潮水深入。中间有九穴湖、大沽河,都可以引入水流。应该疏浚的河道有一百多里,应该赶快开通。’给事中贺泾、御史何廷钰也请求这样做。皇帝下诏何廷钰会合山东巡抚、按察使官员去视察。后来因为估算费用浩大,报告停止。
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再次请求开凿疏浚,皇帝下诏派遣给事中胡槚会合山东巡抚、按察使官员商议。胡槚说:‘王献所开凿的渠道,流沙容易崩塌,所引导的白河细流不足以灌溉。其他如现河、小胶河、张鲁河、九穴、都泊都淤塞不深不广。胶河虽然有微小的水源,地势向东,不能向北引导。这些水源都不足以利用。上游的水源枯竭,无法依赖;下游的浮沙容易溃决,不能持久。劳民伤财而无益。’巡抚梁梦龙也说:‘王献错误地认为元人废弃的渠道是海运故道,不知道渠道太长,春夏水枯没有地方引流,秋冬水涨没有地方蓄水。南北海的沙容易堵塞,船只行驶滞留不通。’于是再次报告停止。
万历三年,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侍郎徐栻再次讨论海运的事宜,说:‘认为海运困难的原因是海上航行风险大,以及可能发生的沉船事故。现在想要消除这两个问题,只有从胶州以北到杨家圈以南,疏通一百里的土地,这里没有高山和长坡的阻隔,杨家圈以北就可以直接通海潮了。综合计算,需要开辟的占十分之五,需要疏通的占十分之三,需要测量疏通的占十分之二。用锥子探测,上下都没有石头,可以放心开通。’于是命令(木式)负责这项工作。刘应节主张开通海运。而徐栻去现场考察后,发现胶州旁边的地势高峻,不能通潮。只有引泉水才能形成河流,但这条路有二百五十多里,需要开山引水,筑堤建闸,估计费用达百万。皇帝下诏严厉责备徐栻,说他用难词阻止事情成功。恰好给事中光懋上疏讨论此事,并请求让刘应节去现场考察。刘应节到现场后,说南北海口的水都很深且宽广,船只可以乘潮而行,详细地报告了他的便利之处。
山东巡抚李世达上奏说:‘南海麻湾以北,刘应节认为沙子堆积难以清除,建议将古路沟迁移十三里来避开。又担心南接鸭绿港,东连龙家屯,沙子堆积很高,一旦开渠,沙子会随着潮水进入,所以又有建闸挡沙的建议。我认为闸门关闭了潮水从哪里进来?闸门打开沙子又从哪里挡住呢?北海仓口以南到新河闸,大部分地方都是沙子淤积,潮水浅。刘应节在东岸开了两里,只去掉了两尺沙子,大潮一来,沙子又像原来一样堵住,所以又有筑堤拦水挡沙的建议。我认为只挡住两岸的沙子就可以了,如果潮水从中间冲刷,怎么能挡住呢?分水岭高峻,一工程只能挖二十丈,就要花费一千五百金。下面有很多坚硬的石头,抽水非常困难。所以又有改挖王家丘的建议。我认为吴家口到亭口高峻的地方共有五十里,大概有很多坚硬的石头,费用该当如何?而放弃这里就没有河可以行船了。潮水确实有规律,大潮稍微远一点,也只到陈村闸、杨家圈,不能再往前进。何况一天只有两次潮水呢?这是潮水的不可靠之处。河道弯弯曲曲有两百里,张鲁、白、胶三河的水都很小,都汇聚成潦水,已经干涸了。如果遇到大旱,哪里有泉水可以引呢?引泉水也靠不住。元人开凿疏通这条河,史官说他们劳费巨大,最终没有成功,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巡按御史商为正也这么说:‘在分水岭下挖掘,地方宽十丈,用了一千名工人。刚挖了几尺就遇到坚硬的石头,再往下都是沙子,再往下全是黑沙,再往下泉水涌出,刚挖好就淤积了,只深一丈二尺。如果一定要开通海运,还需要再挖深一丈。即使有两百多万,也不够用。’给事中王道成也批评了这些失误。工部尚书郭朝宾再次请求停止工程。于是召刘应节、徐栻回来,停止了工程。此后中书程守训、御史高举、颜思忠、尚书杨一魁相继讨论此事,都没有实施。
崇祯十四年,山东巡抚曾樱、户部主事邢国玺再次提出王献、刘应节的观点。朝廷拨给十万金,工程还未开始,曾樱离职。十六年夏天,尚书倪元璐请求通过胶莱河截取粮食,从胶河口用小船到分水岭,用车盘岭脊四十里到达莱河,再用小船出海,可以避免岛礁漂损的问题。山东副总兵黄荫恩提出的建议大致相同。但这些都没有实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六十三-注解
淮河: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河南省,流经安徽、江苏等省份,最终注入黄海。在古代,淮河是重要的交通和灌溉河流,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泇河:泇河是古代的一条人工运河,位于江苏省,连接了淮河和长江,是古代漕运的重要水道。
卫河: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河南、河北等地,用于漕运。
漳河:漳水,流经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河流。
沁河:古河名,流经今河南省北部,是黄河的支流。
滹沱河:古河名,流经河北省。
桑乾河:古河流名,今称永定河,流经北京。
胶莱河:古河流名,位于今山东省。
河渠:河渠,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漕河:漕运的河流。
祖陵:祖陵是指古代帝王或贵族的陵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河都御史:总河都御史是明代官职,负责监督治理黄河及其相关事务的高级官员。
高家堰:高家堰是位于淮河流域的一座堤坝,用于防洪和灌溉。
清口:清口是指淮河与黄河交汇的地方,是淮河的重要出口。
黄水:黄水是指黄河的水流,因其水色浑黄而得名。
漕堤:漕堤是指用于保护漕河的堤坝,防止河水泛滥。
祖陵护城石堤:祖陵护城石堤是指用于保护祖陵的石头堤坝,以防止洪水侵袭。
泇口河:泇口河是指位于江苏省的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用于避开黄河的险恶。
葛墟岭:葛墟岭是泇河上的一座山岭,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在开凿泇口河时需要克服。
侯家湾、良城:侯家湾、良城是泇河上的一些地名,与泇口河的开凿有关。
蛤鳗、周柳诸湖:蛤鳗、周柳诸湖是泇河上的一些湖泊,与泇口河的开凿有关。
微山、赤山、吕孟等湖:微山、赤山、吕孟等湖是泇河上的一些湖泊,与泇口河的开凿有关。
董、陈二沟:董、陈二沟是泇河上的一些沟渠,与泇口河的开凿有关。
徐、邳间:徐、邳间是指江苏省徐州市和邳州市之间的地区,与泇口河的开凿有关。
工部尚书:工部尚书是明代设立的官职,负责工程建设和水利事务。
万恭:万恭是明代的一位官员,曾任总河都御史,参与治理河流。
朱衡:朱衡是明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工部尚书,参与治理河流。
锥手:锥手,指善于用锥子探测地下的工匠,此处用于形容傅希挚派遣的精于工程测量的工匠。
步弓:步弓,古代测量距离的工具,此处指傅希挚派遣的测量人员。
水平:水平,指用于测量水平面的工具,此处指傅希挚派遣的测量人员。
画匠:画匠,指擅长绘制工程图纸的工匠。
河塘:河塘,指人工开凿的水池或水塘。
漕运:古代指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等物资。
茶城:茶城,指古代茶叶集散地,此处可能指与漕运相关的城市。
二洪:二洪,指两个水坝或水闸。
运艘:运艘,指用于漕运的船只。
洋山:洋山,指洋山港,此处可能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港口。
境山:境山,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山或地区。
徐、吕:徐、吕,指徐州和吕梁地区,此处可能指与漕运相关的地区。
马家桥:马家桥,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桥梁。
部覆:部覆,指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上报事项的批复。
治河:治河,指治理河流,防止水患。
河冲:河冲,指河流冲击形成的地区。
涸:涸,指水干涸。
淤:淤,指河床因泥沙沉积而抬高。
堤工:堤工,指修筑堤坝的工程。
赀:赀,指财物,此处指资金。
工科给事中:工科给事中,明代官职,负责监察和审议工部事务。
吏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明代官职,负责监察和审议吏部事务。
伏秋水:伏秋水,指伏天和秋天的洪水。
微山湖:微山湖,位于山东省,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韩庄:韩庄,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村庄或地区。
西柳庄:西柳庄,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村庄或地区。
夏镇:古代地名,位于泇河上游。
陵:陵,指皇帝的陵墓。
顿庄嘴:顿庄嘴,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地点。
大泛口:大泛口,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水道。
猫儿窝:猫儿窝,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地点。
钜梁吴冲闸:钜梁吴冲闸,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水闸。
三市徐塘坝:三市徐塘坝,指某个与漕运相关的坝。
督漕:督漕,指监督漕运的官员。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和检举不法,相当于现代的监察官。
疏陈:上疏陈述,指向皇帝或上级官员呈递的书面报告。
黄、泇:黄指黄河,泇指泇河,两者都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河流。
直河口:黄河的入海口。
邳、徐:邳指邳州,徐指徐州,都是古代中国江苏省的城市。
镇口:河流的入海口。
猫窝、泇沟:古代地名,位于泇河。
召公坝:古代地名,位于黄河。
会通河:古代运河,连接黄河和淮河。
骆马湖:古代地名,位于江苏省。
畚锸:古代挖掘河道的工具。
月河:古代用于分流河水的小河。
洄伏之处:水流回旋曲折的地方。
白沟:古河流名,今称永定河。
御河: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河北、天津等地。
直沽:古地名,位于今天津市。
阳武:古县名,今属河南省。
漳水:古代河流名,流经河南省。
临清:山东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沁河附近。
德、沧:德指德州,沧指沧州,都是古代中国河北省的城市。
青县: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天津:古地名,今属天津市。
白河:古河流名,位于山东省。
沈阳:古代地名,位于辽宁省。
淮安、仪真:古代地名,淮安位于江苏省,仪真位于浙江省。
卫辉:河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沁河附近。
胙城: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沙门: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卫运:古代地名,指卫河的航运。
临清四闸:古代地名,位于临清的四座水闸。
张秋:河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沁河附近。
卫辉、胙城、沙门:古代地名,分别位于河南省。
河阴、原武、怀、孟:古代地名,分别位于河南省。
封丘: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淇门: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河阴: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原武: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怀: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孟: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徐、沛:徐指徐州,沛指沛县,都是古代中国江苏省的城市。
詹事: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霍韬:古代人物,曾任詹事。
画:在此指计划、方案。
河漕:指管理河道和漕运的官员,漕运是指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等物资。
沁水:沁河的水,沁河是河南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山西。
给事中:给事中是明朝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
常居敬:明代官员,曾任科臣。
卫小沁大:卫河的水量小于沁河。
卫清沁浊:卫河的水质清于沁河。
挽漳:指通过人力或机械方式引漳河水入卫河。
引沁:指引导沁河水流入卫河。
辟丹:指开辟丹水,丹水是河南省的一条河流。
丹水:丹河,河南省的一条河流。
修武:河南省的一个县,位于沁河上游。
辉县:河南省的一个县,位于卫河上游。
浊漳:漳水的一个分支,因其水色浑浊而得名。
清漳:漳水的另一个分支,因其水色清澈而得名。
临漳县:河南省的一个县,位于漳河边。
畿南:指京畿以南的地区。
真定: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京畿以南。
河间: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会闸河:指卫河与会通河的交汇处。
济运:指通过水路运输物资。
辉县泉源:辉县地区的泉水源。
河南抚:河南省的巡抚,负责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按勘议:进行实地考察并讨论。
洪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
河决:河流决口。
守臣:地方官员。
工部:明朝中央官署之一,负责工程建设。
堤塘堰坝:指河堤、塘坝等水利工程。
军民:指军队和民众。
永乐:明朝第二位皇帝朱棣的年号。
贺家口:河北省的一个古村,位于漳河附近。
赵永中:明朝官员,曾任临漳主簿。
磁州:河北省的一个古州,位于滏阳河附近。
磁州田稼:磁州的农田。
高阜荒地:地势较高且荒芜的土地。
沁州:河南省的一个古州,位于沁河附近。
大名府:河北省的一个古府,位于沁河附近。
漳、滏并溢:漳水和滏阳河同时泛滥。
漂没:被水淹没。
广宗: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漳河附近。
洪熙:明朝第三位皇帝朱瞻基的年号。
宣德:明朝第四位皇帝朱瞻基的年号。
正统: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祁镇、朱祁钰的年号。
林廷举:明朝官员,曾任御史。
肥乡: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漳河附近。
元时:元朝时期。
永乐间:永乐年间,指明朝第二位皇帝朱棣的年号期间。
堙塞:被泥沙填塞。
广平:河北省的一个古府,位于漳河附近。
大留村:河北省的一个古村,位于广平附近。
丁夫:指壮丁,即青壮年男子。
置闸:设置水闸。
遏水:阻止水流。
疏广肥乡水道:疏通肥乡的水道。
正德:明朝第七位皇帝朱厚照的年号。
滏阳河:滏阳河,河北省的一条河流。
永年: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漳河附近。
曲周: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漳河附近。
平乡: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滏阳河附近。
穆家口:河北省的一个古村,位于滏阳河附近。
百泉:河北省的一个古泉,位于滏阳河附近。
景泰:明朝第八位皇帝朱祁钰的年号。
曲周诸县:曲周及其周边的县。
沙、洺等河:沙河、洺河等河流。
英宗: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的年号。
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的年号。
益徙:进一步迁移。
任县: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滏阳河附近。
高旸:河北省的一个古村,位于任县附近。
巡抚官:巡抚的官员。
分流:河流分成几股流。
汇流:河流汇合。
卫:古河名,流经河南省。
万历:明朝第十位皇帝朱翊钧的年号。
王德完:明朝官员,曾任给事中。
魏县: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漳河附近。
元城: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漳河附近。
馆陶: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漳河附近。
成东吕彪河:位于成安县的吕彪河。
青县口:河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漳河附近。
河漕督臣:河漕的监督官员。
佴祺:明朝官员,曾任直隶巡按。
督臣:监督官员。
直隶:直隶省,明清两代指直隶省,即今天的河北省。
引沁河议:关于引沁河入贾鲁河的提议。
山西沁源县:山西省沁源县。
绵山东谷:绵山以东的山谷。
穿太行山:穿过太行山。
饶河内县:河南省的一个县,位于沁河附近。
武陟县:河南省的一个县,位于沁河附近。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
徐州:江苏省的一个古州,位于黄河下游。
郭守敬:元朝著名科学家,曾任河渠司副使。
荥泽:河南省的一个古县,位于黄河附近。
陈、颍:河南省的两个古县,位于黄河附近。
淮:淮河,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安徽、江苏等地。
获嘉:古县名,今属河南省。
新乡:古县名,今属河南省。
许宣:明朝官员,曾任新乡知县。
武陟沁堤:武陟县的沁河堤坝。
东宝家湾:河南省的一个古村,位于沁河附近。
刘清:明朝官员,曾任佥事。
东南漕舟:从东南地区运输的漕船。
冈头:河南省的一个古村,位于沁河附近。
王晏:明朝官员,曾任行人。
王竑:明朝官员,曾任督漕都御史。
何升:明朝官员,曾任给事中。
黄:黄河。
长垣:河南省的一个县,位于沁河附近。
曹州:山东省的一个古州,位于沁河附近。
钜野:山东省的一个古县,位于沁河附近。
天顺:明朝第十位皇帝朱祁镇的年号。
决埽头:指堤坝的缺口,埽头是堤坝的一部分,此处指堤坝被冲破。
员外郎:古代官职,指低于正郎的官员。
谢缉:明代官员,曾任员外郎。
徐、吕二洪:指徐州和吕梁两地的水利工程。
漕运总兵官: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漕运(即水路运输粮食)的军事官员。
郭鋐:明代官员,曾任漕运总兵官。
副使:古代官职,低于使职的官员。
张鼐:明代官员,曾任副使。
武陟:古县名,今属河南省。
木栾店:古地名,位于河南省。
荆隆口:古地名,位于河南省。
贾鲁河:古河名,流经河南省。
丁家道口:古地名,位于河南省。
曹县:古县名,今属山东省。
邹鲁:明代官员,曾任曹县知县。
黄陵:指古代帝王陵墓,此处指黄陵的灾害。
兖州:古州名,今属山东省。
龚弘:明代官员,曾任兖州知府。
丁家口:古地名,位于河南省。
武陟东岸:指武陟县东部地区。
莲花池:古地名,位于武陟县。
金屹:古地名,位于武陟县。
廷议:朝廷的会议。
都御史:明代官名,是中央监察机构的高级官员。
杨一魁:明代官员,曾任都御史。
卫水:古河名,流经河南省。
漕:指漕运,即水路运输粮食。
科臣:古代官职,指科举出身的官员。
卫辉府:古府名,今属河南省。
胡世宁:明代官员,曾任胡世宁。
丰、沛:古县名,今属江苏省。
红荆口:古地名,位于河南省。
开新渠:开凿新的水渠。
河沙淤塞:河流中的沙子淤积。
飞云桥:古地名,位于河南省。
山西:古省名,今属山西省。
太行:山脉名,位于山西省与河北省之间。
晋、冀:指山西省和河北省。
武邑: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漳:古河名,流经河北省。
徒骇:古河名,流经河北省。
藁城: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晋州:古州名,今属河北省。
宁晋: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建文: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年号。
霪雨:连绵不断的雨。
晋、定、深三州:指晋州、定州、深州三个州。
藁城、无极、饶阳、新乐、宁晋五县:指藁城、无极、饶阳、新乐、宁晋五个县。
献县: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郭家口:古地名,位于河北省。
深州: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巡抚:古代官职,负责巡视和安抚地方。
杨璇:明代官员,曾任巡抚。
霸州:古地名,今属河北省。
固安: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东安: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大城: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香河: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宝坻: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新安: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任丘: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肃宁: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饶阳: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河患:河流带来的灾害。
官吏:古代的官员。
唐:古州名,今属河北省。
董其事:负责处理某件事情。
真定县: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白马口:古地名,位于真定县。
束鹿: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束鹿城:古城名,位于束鹿县。
紫城口:古地名,位于晋州。
嘉靖:明朝皇帝朱厚熜的年号。
大名: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何栋:明代官员,曾任太仆卿。
浑源州:古州名,今属山西省。
马邑:古县名,今属山西省。
雷山:古山名,位于山西省。
金龙池:古地名,位于山西省。
大同:古地名,今属山西省。
古定桥:古桥名,位于山西省。
宣府:古府名,今属河北省。
保安州:古州名,今属河北省。
雁门:古县名,今属山西省。
应州:古县名,今属山西省。
云中:古县名,今属山西省。
宛平:古县名,今属北京市。
看舟口:古地名,位于北京市。
通州:古州名,今属北京市。
高丽庄:古地名,位于北京市。
易水:古河名,流经河北省。
丁字沣:古地名,位于天津市。
都城:古代都城,此处指明朝的都城北京。
石景山: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小黄河:古代对卢沟河的别称。
西山:山脉名,位于北京市西部。
怀来:古县名,今属河北省。
元史:《元史》是记载元朝历史的正史。
天池:古地名,位于山西省。
朔州:古州名,今属山西省。
卢沟河:古河名,流经北京市。
浑河:古河流名,今称永定河。
疏凿:疏通和挖掘河道,以利水运。
漕宣:漕运宣泄,指漕运中的宣泄水道。
大粮:大量粮食,指漕运中的粮食。
边储:边境储备,指边境地区的物资储备。
定桥:古桥梁名,位于今北京市。
卢沟桥:古桥梁名,位于今北京市丰台区。
务里村: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春秋二运:春秋两季的漕运。
米:计量单位,古时以米作为粮食的计量单位。
浅船:吃水较浅的船只。
仓务里村: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青白口: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畿封:畿内封地,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泛溢:河水泛滥。
害稼:损害庄稼。
堤防:河堤的防护工程。
溃:堤坝决口。
卒:士兵。
顺天府:古地名,今属北京市。
李庸:明代官员名。
新城: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高从周口: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淤塞:河道因泥沙淤积而阻塞。
桑圆里:古地名,位于霸州。
海子凹:古地名,位于霸州。
牛栏佃:古地名,位于霸州。
张家湾: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役:劳役,指强制性的劳动。
东狼窝口: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都督:明代官名,是军事指挥官。
运河:古运河名,指京杭大运河。
安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龙王庙:古庙宇名,位于今北京市。
石堤:用石头建造的堤坝。
神宗: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翊钧的庙号。
辅臣:辅助皇帝的官员。
申时行:明代官员名。
经理:管理、治理。
平度州:古地名,今属山东省。
胶州:胶州是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
高密县:古地名,今属山东省。
麻湾口:古地名,位于胶州。
掖县:古地名,今属山东省。
海仓口:古地名,位于掖县。
至元: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的年号。
莱人:莱州(今属山东省)的人。
姚演:明代官员名。
陈村海口:古地名,位于胶州。
胶河:古河流名,位于山东省。
莱州:古地名,今属山东省。
昌邑:古地名,今属山东省。
太仓: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胶莱新河:古河流名,位于胶州和莱州之间。
马家墩:古地名,位于胶州。
石冈:石头山丘。
马壕:古地名,位于胶州。
麻湾:古地名,位于胶州。
淮安: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小竺:古地名,位于胶州。
马家壕:古地名,位于胶州。
淮舟:淮河的船只。
新河:指胶莱新河。
海波:海浪。
长十有四里:长度为十四里。
广六丈有奇:宽度为六丈左右。
深半之:深度为宽度的一半。
江、淮之舟:指长江和淮河的船只。
九穴湖:古地名,位于胶州。
大沽河:古河流名,位于胶州。
浮梁:浮桥。
总河:管理河流的总负责人。
王以旂:明代官员名。
迁去:被调离原职。
李用敬:明代官员名。
给事中贺泾:明代官员名。
御史何廷钰:明代官员名。
估费:估算的费用。
隆庆: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载垕的年号。
给事中李贵和:明代官员名。
胡槚:明代官员名。
献所凿渠:指王献所开凿的渠道。
流沙:河流中的沙子。
崩:塌陷。
细流:细小的水流。
现河:古河流名,位于山东省。
小胶河:古河流名,位于山东省。
张鲁河:古河流名,位于山东省。
九穴:古地名,位于山东省。
都泊:古地名,位于山东省。
潢污:浅水、淤泥。
东下:向东流去。
南北海沙:南北两海的沙子。
扰费:劳民伤财。
梁梦龙:明代官员名。
万历三年:万历是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三年即公元1575年。
南京工部尚书:工部尚书是明朝官职,掌管全国工程、水利等事务。
侍郎:侍郎是官职,通常为尚书之副,协助尚书处理事务。
海运:海运指通过海洋进行货物运输。
放洋:放洋指航海出海。
覆溺:覆溺指船只翻覆或沉没。
杨家圈:杨家圈是地名,具体位置未详。
浚地:浚地指疏通河道。
综而计之:综而计之即综合考虑。
开创者:开创者指进行新工程的人。
通浚者:通浚者指负责疏通河道的人。
量浚者:量浚者指负责测量和规划河道的人。
锥探:锥探指用锥子探测地下情况。
〈木式〉:〈木式〉可能是指某种工具或模型。
主通海:主通海即主张开通海上运输。
诏切责:诏切责指皇帝下诏严厉责备。
光懋:光懋是人名。
疏论:疏论指上疏议论。
南海麻湾:南海麻湾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古路沟:古路沟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鸭绿港:鸭绿港是地名,位于今辽宁省。
龙家屯:龙家屯是地名,具体位置未详。
北海仓口:北海仓口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新河闸:新河闸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挑东岸:挑东岸指挖掘东岸。
分水岭:分水岭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碙〈石句〉石:碙〈石句〉石指坚硬的石头。
掣水:掣水指抽水。
王家丘:王家丘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吴家口:吴家口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亭口:亭口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陈村闸:陈村闸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岛礁:岛礁指海中的小岛和礁石。
元人:元人指元朝的人。
史臣:史臣指负责撰写史书的官员。
亢旱:亢旱指严重干旱。
内帑:内帑指国库。
尚书倪元璐:尚书倪元璐是明朝官职,倪元璐是人名。
截渍粮:截渍粮指截留粮食。
车盘岭脊:车盘岭脊指用车辆在山岭上运输。
莱河:莱河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六十三-评注
万历三年的古文记录了一场关于海运工程的重要讨论。首先,刘应节和徐栻两位官员就海运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指出,海运的主要难点在于放洋的险恶和覆溺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即在胶州以北、杨家圈以南的地区浚深土地,以打通海潮的通路。这一计划中,他们提出了开创、通浚和量浚的比例,以及对地形的详细分析,显示了他们对工程规划的周密考虑。
刘应节的提议主要着眼于通海,而徐栻则实地考察后指出胶州旁地的地形高峻,无法通潮。他提出通过引泉源来形成河流,但这一方案需要巨大的工程量和费用。皇帝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徐栻以难词阻止工程进展。光懋给事中的上疏和应节的实地考察报告,都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对工程可行性的争议。
李世达巡抚的上言则从工程实施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他质疑了沙积难除、闸门开启与关闭的潮水控制问题,以及沙淤潮浅对工程的影响。他还提到了分水岭的挑挖工程和沙障的难题,以及北海仓口以南至新河闸的沙淤问题。李世达的分析深入浅出,体现了对工程细节的精准把握。
商为正御史和给事中王道成的言论则从工程的经济和技术角度提出了批评。商为正指出挑挖分水岭下方的困难和成本,而王道成则对工程失策进行了评论。工部尚书郭朝宾甚至建议停罢工程,这表明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和朝廷内部的分歧。
最后,中书程守训、御史高举、颜思忠和尚书杨一魁等人也相继提出了关于海运工程的讨论,但都没有得到实施。这反映了当时朝廷在重大工程决策上的犹豫和保守态度。
崇祯十四年和十六年的记载则展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曾樱和邢国玺重申了王献和刘应节的提议,但同样未能实施。倪元璐和黄荫恩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但同样未果。这些记载表明,尽管有多次尝试,但海运工程的实施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