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四-原文
次五曰凶礼。凡山陵、寝庙与丧葬、服纪及士庶丧制,皆以类编次。其谒陵、忌辰之礼,亦附载焉。
山陵
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号。皇祖考熙祖,墓在凤阳府泗州蠙城北,荐号曰祖陵。设祠祭署,置奉祀一员,陵户二百九十三。皇考仁祖,墓在凤阳府太平乡。太祖至濠,尝议改葬,不果。因增土以培其封,令陵旁故人汪文、刘英等二十家守视。洪武二年荐号曰英陵,后改称皇陵。设皇陵卫并祠祭署,奉祀一员、祀丞三员,俱勋旧世袭。陵户三千三百四十二,直宿洒扫。礼生二十四人。四年,建祖陵庙。仿唐、宋同堂异室之制,前殿寝殿俱十五楹,东西旁各二,为夹室,如晋王肃所议。中三楹通为一室,奉德祖神位,以备袷祭。东一楹奉懿祖,西一楹奉熙祖。十九年,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缮祖陵,葬三祖帝后冠服。
三十一年,太祖崩。礼部定议,京官闻丧次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赴内府听遗诏。于本署斋宿,朝晡诣几筵哭。越三日成服,朝晡哭临,至葬乃止。自成服日始,二十七日除。命妇孝服,去首饰,由西华门入哭临。诸王、世子、王妃、郡主、内使、宫人俱斩衰三年,二十七月除。凡临朝视事,素服、乌纱帽、黑角带,退朝衰服。群臣麻布员领衫麻布冠、麻绖、麻鞋。命妇麻布大袖长衫,麻布盖头。明器如卤簿。神主用栗,制度依家礼。行人颁遗诏于天下。在外百官,诏书到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四拜。听宣读讫,举哀,再四拜。三日成服,每旦设香案哭临,三日除。各遣官赴京致祭,祭物礼部备。孝陵设神宫监并孝陵卫及祠祭署。建文帝诏行三年丧,事在《本纪》。以遭革除,丧葬之制皆不传。
文帝崩于榆木川,遗诏一遵太祖遗制。京师闻讣,皇太子以下皆易服。宫中设几筵,朝夕哭奠。百官素服,朝夕哭临思善门外。礼部定丧礼,宫中自皇太子以下及诸王、公主,成服日为始,斩衰三年,二十七月除。服内停音乐、嫁娶、祭礼,止停百日。文武官闻丧之明日,诣思善门外哭,五拜三叩头,宿本署,不饮酒食肉。四日衰服,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衰服二十七日。凡入朝及视事,白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麻鞋。退朝衰服,二十七日外,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而除。听选办事等官衰服,监生吏典僧道素服,赴顺天府,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命妇第四日由西华门入,哭临三日,俱素服,二十七日除。凡音乐祭祀,并辍百日。婚嫁,官停百日,军民停一月。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俱二十七日。在外以闻丧日为始,越三日成服,就本署哭临,余如京官。命妇素服举哀三日,二十七日除。军民男女皆素服十三日,余俱如京师。凡京官服,给麻布一匹自制。四夷使臣,工部造与。诸王公主遣官及内外文武官诣几筵祭祀者,光禄寺备物,翰林院撰文,礼部引赴思善门外行礼。京城闻丧日为始,寺观各鸣钟三万杵,禁屠宰四十九日。丧将至,文武官衰服,军民素服赴居庸关哭迎。皇太子、亲王及群臣皆衰服哭迎于郊。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加敛,奉纳梓宫。遣中官奉大行皇帝遗衣冠。作书赐汉王、赵王。礼臣言:“丧服已逾二十七日,请如遗命,以日易月。”帝以梓宫在殡,不忍易,素冠、麻衣、麻绖视朝,退仍衰服,群臣听其便。
十二月,礼部进葬祭仪:发引前三日,百官斋戒。
遣官以葬期告天地宗社,皇帝衰服告几筵,皇太子以下皆衰服随班行礼。
百官衰服朝一临,至发引止。
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并所过河桥、京都应祀神祇及经过应祀神祠,仪用酒果肴馔。
是夕,设辞奠,帝后太子以下皆衰服,以序致祭。
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命执事者设大昇轝、陈葬仪于午门外并大明门外。
将发,设启奠。
皇帝暨皇太子以下衰服四拜。
奠帛、献酒、读祝,四拜。
举哀,兴,哀止,望瘗。
执事者升,彻帷幙,拂拭梓宫,进龙輴于几筵殿下。
设神亭、神帛舆、谥册宝舆于丹陛上,设祖奠如启奠仪。
皇帝诣梓宫前,西向立。
皇太子、亲王以次侍立。
内侍于梓宫前奏,请灵驾进发,捧册宝、神帛置舆中;次铭旌出;执事官升梓宫,内执事持翣左右蔽。
降殿,内侍官请梓宫升龙輴,执事官以彩帷幕梓宫,内侍持伞扇侍卫如仪。
旧御仪仗居前,册宝、神帛、神亭、铭旌以次行。
皇帝由殿左门出,后妃、皇太子、亲王及宫妃后随。
至午门内,设遣奠,如祖奠仪。
内侍请灵驾进发,皇帝以下哭尽哀,俱还宫。
梓宫至午门外,礼官请梓宫升大升轝。
执事官奉升轝讫,礼官请灵驾进发。
皇太子、亲王以下哭送出端门外,行辞祖礼。
执事官设褥位于太庙帛香案前。
皇太子易常服,捧神帛,由左门入,至褥位跪,置神帛于褥,兴,正立于神后跪。
礼官跪于左,奏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谒辞。
皇太子俯伏,兴。
赞五拜三叩头毕,皇太子捧神帛兴,以授礼官。
礼官安舆中,请灵驾进发。
皇太子仍丧服,亲王以下随行。
梓宫由大明中门出,皇太子以下由左门出,步送至德胜门外,乘马至陵,在途朝夕哭奠临。
诸王以下及百官、军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妇,以序沿途设祭。
文武官不系山陵执事者悉还。
至陵,执事官先陈龙輴于献殿门外,俟大升轝至。
礼官请灵驾降轝,升龙輴诣献殿。
执事官奉梓宫入,皇太子、亲王由左门入,安奉讫,行安神礼。
皇太子四拜,兴,奠酒,读祝。
俯伏,兴,四拜,举哀。
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
遣官祀告后土并天寿山,设迁奠礼,如上仪。
将掩玄宫,皇太子以下诣梓宫前跪。
内侍请灵驾赴玄宫,执事官奉梓宫入皇堂。
内侍捧册宝置于前,陈明器,行赠礼。
皇太子四拜兴,奠酒,进赠。
执事官捧玉帛进于右,皇太子受献,以授内执事,捧入皇堂安置。
俯伏,兴,四拜,举哀,遂掩玄宫。
行飨礼,如迁奠仪。
遣官祀谢后土及天寿山。
设香案玄宫门外,设题主案于前,西向。
设皇太子拜位于前,北向。
内侍盥手奉主置案上,题主官盥手西向题毕,内侍奉主安于神座,藏帛箱中。
内侍奏请太宗文皇帝神灵上神主。
赞四拜,兴,献酒,读祝。
俯伏,兴,四拜,举哀。
内侍启椟受主讫,请神主降座升舆。
至献殿,奏请神主降舆升座,行初虞礼。
皇太子四拜,初献,奠帛酒,读祝,俯伏,兴。
亚献、终献,四拜,举哀,望瘗。
内官捧神帛箱埋于殿前,焚凶器于野。
葬日初虞,柔日再虞,刚日三虞,后间日一虞,至九虞止。
在途,皇太子行礼。
还京,皇帝行礼。
神主将还,内侍请神主降座升舆,仪仗侍卫如仪。
皇太子随,仍朝夕奠。
至京,先于城外置幄次,列仪卫,鼓吹备而不作。
百官衰服候城外,主入幄次,百官序列,五拜三叩首。
神主行,百官从。
至午门外,皇帝衰服迎于午门内,举哀,步导主升几筵殿。
皇帝立殿上,内侍请神主降舆升座,行安神礼。
皇帝四拜,兴,奠酒,读祝。
俯伏,兴,四拜,举哀。
皇太子以下陪拜。
百官于思善门外行礼如仪。
明日,百官行奉慰礼。
卒哭用虞祭后刚日,礼同虞祭,自是罢朝夕奠。
祔飨用卒哭之明日,太常寺设醴馔于太庙,如时飨仪,乐设而不作。
设仪卫伞扇于午门外,内侍进御辇于几筵殿前,皇帝衰服四拜,举哀。
兴,哀止,立于拜位之东,西向。
内侍请神主降座升辇,诣太庙祔飨。
至思善门外,皇帝易祭服,升辂,随至午门外,诣御辇前跪。
太常卿奏请神主降辇,皇帝俯伏,兴,捧主由左门入,至丹陛上。
典仪唱“太宗文皇帝谒庙”。
至庙前,内侍捧主至褥位,皇帝于后行八拜礼。
每庙俱同。
内侍捧主北向,太常卿立坛东,西向。
唱“赐坐”,皇帝搢圭,奉神主安于座,诣拜位行祭礼,如时飨仪。
太常卿奏请神主还几筵,皇帝捧主由庙左门出,安奉于御辇。
皇帝升辂随,至思善门降辇,易衰服,随至几筵殿前。
内侍请神主降辇,升座。
皇帝由殿左门入,行安神礼毕,释服还宫。
明日,百官素服行奉慰礼。
大祥,奉安神主于太庙,礼详庙制。
皇帝祭告几筵殿,皇太后、皇后以下各祭一坛,王府遣官共祭一坛,在京文武官祭一坛。
自神主出几筵殿,内侍即撤几筵、帷幄,焚于思善门外。
禫祭,遣亲王诣陵行礼。
洪熙元年,仁宗崩。
皇太子还自南京,至良乡,宫中始发丧,宣遗诏。
文武官常服于午门外四拜。
宣毕,举哀,复四拜。
易素服,迎皇太子于卢沟桥,桥南设幕次香案。
皇太子至,常服,诣次四拜。
听宣遗诏,复四拜,哭尽哀。
易素服至长安右门下马,步哭至宫门外,释冠服,披发诣梓宫前,五拜三叩首,哭尽哀。
宫中自皇后以下皆披发哭。
皇太子就丧次东,见母后。
亲王以次见皇太子毕,各居丧次,行祭告礼。
丧仪俱如旧。
惟改在京朝夕哭临三日,后又朝临止七日,在外止朝夕哭临三日,无朝临礼。
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妇入哭临。
服除,礼臣请帝服浅淡色衣、乌纱翼善冠、黑角带,于奉天门视事。
百官皆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如常仪。
退朝,仍终太宗服制。
帝曰:‘朕心何能忍,虽加一日愈于已。’
仍素服坐西角门,不鸣钟鼓,令百日后再议。
已百日,礼臣复请御奉天门。
帝命候山陵事毕。
先是,诏营献陵,帝召尚书蹇义、夏原吉谕曰:‘国家以四海之富葬亲,岂惜劳费。然古圣帝明王皆从俭制。孝子思保其亲体魄于永久,亦不欲厚葬。况皇考遗诏,天下所共知,宜遵先志。’
于是建寝殿五楹,左右庑神厨各五楹,门楼三楹。
其制较长陵远杀,皆帝所规画也。
吏部尚书蹇义等请祔庙后,素服御西角门视事。
至孟冬岁暮,行时飨礼。
鸣钟鼓,黄袍御奉天门视朝。
禫祭后,始释素服。
从之。
宣宗崩,丧葬如献陵故事。
惟改命妇哭临,自三品以上。
英宗崩,遗命东宫过百日成婚,不得以宫妃殉葬。
宪宗即位,百日御奉天门视朝,礼仪悉用吉典。
宪宗崩,孝宗既除服,仍素翼善冠、麻衣、腰绖视朝,不鸣钟鼓,百官素服朝参,百日后如常。
弘治元年正旦,时未及小祥,帝黄袍御殿受朝。
次日,仍黑翼善冠,浅淡服、犀带。
及大祥,神主奉安太庙及奉先殿。
至禫祭,免朝。
择日遣官诣陵致祭。
孝宗崩,工部言:‘大行遗诏,惓惓以节用爱民为本。乞敕内府诸司,凡葬仪冥器并山陵殿宇,务从减省。’
礼部言:‘百日例应变服,但梓宫未入山陵,请仍素翼善冠、麻布袍服、腰绖,御西角门视事,不鸣钟鼓,百官仍素服朝参。’
从之。
自辞灵至虞祔,荣王俱在陪列。
既而王以疾奏免。
礼部请以驸马等官捧帛朝祖,帝曰:‘朝祖捧帛,朕自行。’
发引,亲王止送至大明门外。
其在途及至陵临奠,俱护丧官行礼。
后遂为例。
世宗崩,令旨免命妇哭临。
隆庆元年正月,未及二十七日,帝衰服御宣治门,百官素服、腰绖奉慰。
发引,帝行遣奠礼。
至朝祖,则遣官捧帛行礼。
梓宫至顺天府,皇亲命妇及三品以上命妇祭,余如旧制。
光宗即位,礼部言:‘丧服列代皆有制度,而断自孝宗。盖孝宗笃于亲,丧礼详且备,故武、世、穆三庙皆宗之。今遵旧制,以衰服御文华门视事,百官素服朝参,候梓宫发引除。’
从之。
明自仁宗献陵以后,规制俭约。
世宗葬永陵,其制始侈。
及神宗葬定陵,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陵工,费至八百余万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四-译文
礼十二(凶礼一)
第五部分是凶礼。所有关于山陵、寝庙以及丧葬、服纪和士庶丧制的礼仪,都按照类别编排。至于谒陵、忌辰的礼仪,也一并记载。
山陵
太祖即位后,追封四代帝号。皇祖考熙祖的墓在凤阳府泗州蠙城北,追封为祖陵。设立祠祭署,设置一名奉祀官,陵户有二百九十三人。皇考仁祖的墓在凤阳府太平乡。太祖到濠州时,曾提议改葬,但没有实现。于是增加土堆以培植墓封,并命令陵旁的旧友汪文、刘英等二十家守护。洪武二年追封为英陵,后来改称皇陵。设立皇陵卫和祠祭署,设置一名奉祀官、三名祀丞,都是勋旧世袭。陵户有三千三百四十二人,负责日夜洒扫。礼生有二十四人。洪武四年,建立祖陵庙。仿照唐宋时期同堂异室的规定,前殿和寝殿各有十五间,东西两侧各有两间,作为夹室,就像晋王肃所提议的那样。中间三间打通成为一间,供奉德祖神位,以备合祭。东边一间供奉懿祖,西边一间供奉熙祖。洪武十九年,命令皇太子前往泗州修缮祖陵,安葬三祖帝后的冠服。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去世。礼部决定,京官在得知丧事次日,穿着素服、戴乌纱帽、系黑角带,前往内府听遗诏。在本署斋宿,早晚到灵前哭拜。过了三天开始穿丧服,早晚哭拜,直到葬礼结束。从穿丧服的那天开始,二十七天之后除去。命妇穿孝服,去掉首饰,从西华门进入哭拜。诸王、世子、王妃、郡主、内使、宫人都需服斩衰三年,二十七天之后除去。所有上朝处理事务的人,上朝时穿素服、戴乌纱帽、系黑角带,退朝后穿衰服。群臣穿麻布员领衫、麻布冠、麻带、麻鞋。命妇穿麻布大袖长衫,麻布盖头。明器按照卤簿。神主使用栗木,制度依照家礼。使者向天下颁布遗诏。在外地的百官,诏书到达之日,穿素服、戴乌纱帽、系黑角带,行四拜礼。听完宣读后,再行哀悼之礼,再拜四次。三天后开始穿丧服,每天早上设立香案哭拜,三天后除去。各自派官员前往京城祭祀,祭品由礼部准备。孝陵设立神宫监和孝陵卫以及祠祭署。建文帝下诏实行三年的丧礼,详情见《本纪》。由于遭遇革除,丧葬制度都没有流传下来。
建文帝在榆木川去世,遗诏中规定完全遵照太祖的遗制。京师得知消息后,皇太子以下的人都更换了服装。宫中设立灵堂,早晚哭祭。百官穿素服,早晚到思善门外哭拜。礼部制定丧礼,宫中从皇太子以下到诸王、公主,从穿丧服的那天开始,服斩衰三年,二十七天之后除去。服丧期间停止音乐、嫁娶、祭祀,只停止一百天。文武官员在得知丧事之次日,到思善门外哭拜,五拜三叩头,在官署中住宿,不饮酒食肉。四天后开始穿衰服,早晚哭拜三天,再上朝哭拜十天。衰服二十七天。所有上朝及处理事务的人,上朝时用白布裹纱帽、垂带、穿素服、腰系麻带、穿麻鞋。退朝后穿衰服,二十七天之后,穿素服、戴乌纱帽、系黑角带,二十七天之后除去。听选办事等官员穿衰服,监生、吏典、僧道穿素服,前往顺天府,早晚哭拜三天,再上朝哭拜十天。命妇第四天从西华门进入,哭拜三天,都穿素服,二十七天之后除去。所有音乐祭祀活动都停止一百天。婚嫁,官员停止一百天,军民停止一个月。军民穿素服,妇女穿素服不化妆,都停止二十七天。在外地以得知丧事的那天开始,过了三天开始穿丧服,在本官署哭拜,其余都像京官一样。命妇穿素服哀悼三天,二十七天之后除去。军民男女都穿素服十三天,其余都像京师一样。所有京官的丧服,由官府提供麻布一匹自行制作。四夷使臣,由工部制作。诸王公主派遣官员以及内外文武官员到灵堂祭祀的,由光禄寺准备物品,翰林院撰写祭文,礼部引导至思善门外行礼。京城从得知丧事的那天开始,寺庙各自敲钟三万下,禁止屠宰四十九天。丧事即将到来时,文武官员穿衰服,军民穿素服前往居庸关哭迎。皇太子、亲王及群臣都穿衰服在郊外哭迎。到达大内后,将灵柩安放在仁智殿,加敛,将灵柩放入。派宦官奉上已故皇帝的遗衣冠。写信赐予汉王、赵王。礼臣说:‘丧服已经超过二十七天,请按照遗命,以日易月。’皇帝因为灵柩还在殡中,不忍心更改,戴着素冠、穿着麻衣、系着麻带上朝,退朝后仍然穿衰服,群臣听从其便。
十二月,礼部呈上葬祭仪式:在出殡前三日,百官开始斋戒。派遣官员将葬期告知天地宗社,皇帝穿上丧服向祭桌祭拜,皇太子以下都穿上丧服按班次行礼。百官穿着丧服朝拜一次,直到出殡为止。前一天,派遣官员祭拜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以及所经过的河桥、京都应祭祀的神灵和经过的应祭祀的神祠,仪式中使用酒、水果、菜肴等祭品。当天晚上,设立辞祭,皇帝、皇后、太子以下都穿着丧服,按顺序进行祭拜。
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命令负责人员设置大棺车、陈设葬仪于午门外和大明门外。将要出发时,设立启祭。皇帝和太子以下穿着丧服行四拜礼。祭拜布帛、献酒、读祝文,再行四拜礼。表达哀悼,起身,停止哀悼,望向墓地。负责人员登上,撤去帷幕,擦拭棺木,将龙輴(一种古代的灵柩)放置在祭桌殿下。在丹陛上设置神亭、神帛车、谥册宝车,按照启祭的仪式设置祖祭。
皇帝到棺木前,面向西站立。皇太子、亲王依次站立。内侍在棺木前奏请,请求灵柩出发,捧着册宝、神帛放在车上;接着是铭旌出来;负责官员登上棺木,内侍手持扇子左右遮挡。下殿,内侍官员请灵柩升上龙輴,负责官员用彩色的帷幕遮盖棺木,内侍手持伞扇侍卫。旧御仪仗队走在前面,册宝、神帛、神亭、铭旌依次行进。皇帝从殿左门出来,后妃、皇太子、亲王及宫妃后随。到午门内,设立遣祭,仪式如同祖祭。内侍请灵柩出发,皇帝以下尽情哭泣,都返回宫中。
棺木到午门外,礼官请棺木升上大棺车。负责官员完成升棺车后,礼官请灵柩出发。皇太子、亲王以下哭泣送出端门外,行辞祖礼。负责官员在太庙的帛香案前设置座位。皇太子换上常服,捧着神帛,从左门进入,到座位前跪下,将神帛放在座位上,起身,正面站立在神像后跪拜。礼官跪在左边,奏请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谒辞。皇太子跪拜,起身。
五拜三叩头完毕,皇太子捧着神帛起身,将神帛交给礼官。礼官将神帛放在车上,请灵柩出发。皇太子仍然穿着丧服,亲王以下随行。棺木从大明门中门出来,皇太子以下从左门出来,步行送到德胜门外,骑马到陵墓,在路上早晚进行祭拜。诸王以下及百官、军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妇,依次沿途设立祭拜。文武官员不是山陵执事的人全部返回。到陵墓,负责官员先在献殿门外陈列龙輴,等待大棺车到来。礼官请灵柩下棺车,升上龙輴到献殿。负责官员将棺木抬入,皇太子、亲王从左门进入,安放完毕,进行安神礼。
皇太子行四拜礼,起身,祭酒,读祝文。跪拜,起身,四拜,表达哀悼。亲王以下陪拜,如同常规仪式。派遣官员祭祀告祭后土和天寿山,设立迁祭礼,仪式如同上述。将要封闭玄宫时,皇太子以下到棺木前跪拜。内侍请灵柩前往玄宫,负责官员将棺木抬入皇堂。内侍捧着册宝放在前面,陈列明器,进行赠礼。皇太子四拜起身,祭酒,进行赠礼。
负责官员捧着玉帛献给右边,皇太子接受献品,交给内侍,捧入皇堂安置。跪拜,起身,四拜,表达哀悼,然后封闭玄宫。进行飨礼,仪式如同迁祭。派遣官员祭祀感谢后土和天寿山。在玄宫门外设立香案,在前面设立题主案,面向西。设立皇太子拜位在前面,面向北。内侍洗手后捧着主牌放在案上,题主官员洗手后面向西题写完毕,内侍捧着主牌安放在神座上,藏在帛箱中。
内侍奏请太宗文皇帝神灵升神主。行四拜礼,起身,献酒,读祝文。跪拜,起身,四拜,表达哀悼。内侍打开椁盒接受主牌后,请神主从座位上降下,升上车辆。到献殿,奏请神主从车上降下,升上座位,进行初虞礼。皇太子四拜,初献,祭拜布帛酒,读祝文,跪拜,起身。
亚献、终献,四拜,表达哀悼,望向墓地。内官捧着神帛箱埋在殿前,在野外焚烧凶器。葬日进行初虞,柔日进行再虞,刚日进行三虞,之后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虞祭,直到九虞为止。在路上,皇太子进行祭拜。返回京城,皇帝进行祭拜。
神主将要返回,内侍请神主从座位上降下,升上车辆,仪仗和侍卫如同仪式。皇太子跟随,仍然早晚进行祭拜。到京城,先在城外设立帐篷,排列仪仗队,鼓乐准备但不演奏。百官穿着丧服在城外等候,神主进入帐篷,百官按序排列,行五拜三叩首礼。神主行进时,百官跟随。
到午门外,皇帝穿着丧服在午门内迎接,表达哀悼,步行引导神主升上祭桌殿。皇帝站在殿上,内侍请神主从车上降下,升上座位,进行安神礼。皇帝四拜,起身,祭酒,读祝文。跪拜,起身,四拜,表达哀悼。皇太子以下陪同跪拜。百官在思善门外按照仪式进行祭拜。
第二天,百官进行奉慰礼。卒哭时使用虞祭,礼仪与虞祭相同,从此停止早晚祭拜。祔飨在卒哭的第二天进行,太常寺在太庙设立酒食,仪式如同时飨,乐队设置但不演奏。在午门外设立仪仗伞扇,内侍将御辇推进祭桌殿前,皇帝穿着丧服行四拜礼,表达哀悼。起身,哀悼停止,站在拜位的东边,面向西。
内侍请神主从座位上降下,升上辇车,前往太庙进行祔飨。到思善门外,皇帝更换祭服,升上车辆,跟随到午门外,到御辇前跪拜。太常卿奏请神主从辇车上降下,皇帝跪拜,起身,捧着主牌从左门进入,到丹陛上。典仪唱‘太宗文皇帝谒庙’。到庙前,内侍捧着主牌到褥位,皇帝在后面行八拜礼。每个庙都相同。
内侍捧着主牌面向北,太常卿站在坛的东边,面向西。唱‘赐坐’,皇帝插上玉笏,将神主安放在座位上,到拜位行祭礼,如同时飨仪式。太常卿奏请神主回到祭桌殿,皇帝捧着主牌从庙的左门出来,安放在御辇上。皇帝升上辇车跟随,到思善门降下辇车,更换丧服,跟随到祭桌殿前。内侍请神主从辇车上降下,升上座位。皇帝从殿的左门进入,进行安神礼完毕,脱下丧服返回宫中。第二天,百官穿着素服进行奉慰礼。
大祥时,将神主安放在太庙,礼仪详细按照庙制。皇帝在祭桌殿祭告,皇太后、皇后以下各自祭拜一个祭坛,王府派遣官员共同祭拜一个祭坛,在京城的文武官员祭拜一个祭坛。从神主出祭桌殿开始,内侍立即撤去祭桌、帷幕,在思善门外焚烧。
禫祭时,派遣亲王到陵墓进行祭拜。
洪熙元年,仁宗皇帝去世。皇太子从南京回来,到达良乡时,宫中才开始宣布丧事,宣读遗诏。文武官员穿着常服在午门外行四拜礼。宣读完毕后,大家开始哀悼,再次行四拜礼。然后换上素服,在卢沟桥迎接皇太子,桥南搭起了帐篷和香案。皇太子到达后,穿着常服,到帐篷前行四拜礼。听完遗诏后,再次行四拜礼,哭得非常伤心。换上素服,到长安右门下马,步行哭到宫门外,摘下冠服,披散头发到灵柩前,行五拜三叩首礼,哭得非常伤心。宫中从皇后以下的人都披散头发哭泣。皇太子到丧次东边,见到母亲皇后。亲王们依次见到皇太子后,各自住在丧次中,进行祭告仪式。丧礼都按照旧例进行。只是改在京城早晚哭丧三天,后来改为只哭丧七天,在外地只早晚哭丧三天,没有朝临仪式。一品至四品的命妇可以入宫哭丧。服丧期满后,礼臣请求皇帝穿浅色衣服、乌纱翼善冠、黑角带,在奉天门处理政务。百官都穿浅色衣服、乌纱帽、黑角带,按照常规朝见。退朝后,仍然按照太宗的服制。皇帝说:‘我的心怎么能够忍受,即使多一天也比现在好。’于是仍然穿着素服坐在西角门,不敲钟鼓,让百日后再讨论。过了百日,礼臣再次请求皇帝到奉天门。皇帝命令等待陵墓工程完成后。
之前,有诏令修建献陵,皇帝召见尚书蹇义、夏原吉,告诉他们说:‘国家用四海的财富来安葬亲人,怎么会吝啬劳力和费用。然而古代的圣帝明王都遵循节俭的制度。孝子希望保佑亲人的身体永远存在,也不希望厚葬。何况皇考的遗诏,天下人都知道,应该遵循先人的遗愿。’于是建造了五间寝殿,左右各有五间庑神厨,门楼有三间。其规模比长陵小,都是皇帝自己设计的。吏部尚书蹇义等人请求在庙宇之后举行祭祀,皇帝穿着素服在 西角门处理政务。到了孟冬岁末,举行时飨礼。敲钟鼓,皇帝穿着黄袍在奉天门接见朝臣。禫祭之后,才开始脱下素服。皇帝同意了。
宣宗皇帝去世,丧葬按照献陵的旧例。只是改命三品以上的命妇哭丧。英宗皇帝去世,遗命东宫百日之后成婚,不得以宫妃殉葬。宪宗皇帝即位,百日之后在奉天门接见朝臣,礼仪都使用吉典。宪宗皇帝去世,孝宗皇帝除去丧服后,仍然穿着素翼善冠、麻衣、腰绖接见朝臣,不敲钟鼓,百官穿着素服朝见,百日之后恢复正常。弘治元年正月初一,当时还没有到小祥,皇帝穿着黄袍在殿上接见朝臣。第二天,仍然穿着黑翼善冠,浅色衣服、犀带。到了大祥,神主被安放在太庙和奉先殿。到了禫祭,免除朝见。选择日子派遣官员到陵墓进行祭祀。
孝宗皇帝去世,工部说:‘大行皇帝的遗诏,非常关心节约用度和爱护百姓。请求敕令内府各司,凡葬仪冥器以及山陵殿宇,务必从简省。’礼部说:‘百日之后按照惯例应该换服,但是灵柩还没有入葬山陵,请求仍然穿着素翼善冠、麻布袍服、腰绖,在 西角门处理政务,不敲钟鼓,百官仍然穿着素服朝见。’皇帝同意了。从辞灵到虞祔,荣王都在陪祭行列。后来因为生病上奏请求免除。礼部请求让驸马等官员捧着帛朝见祖先,皇帝说:‘捧帛朝见祖先,我自己来。’送葬,亲王只送到大明门外。在路上以及到达陵墓进行祭奠,都是由护丧官员进行礼仪。之后便成为惯例。
世宗皇帝去世,命令免除命妇哭丧。隆庆元年正月,还没有到二十七天,皇帝穿着衰服在宣治门接见百官,百官穿着素服、腰绖进行慰问。送葬时,皇帝进行遣奠礼。到朝见祖先时,则派遣官员捧着帛进行礼仪。灵柩到达顺天府,皇亲命妇以及三品以上的命妇进行祭祀,其余都按照旧制。光宗皇帝即位,礼部说:‘丧服历代都有制度,而断自孝宗。因为孝宗对亲人非常孝顺,丧礼详细且完备,所以武、世、穆三庙都效仿他。现在遵循旧制,穿着衰服在文华门处理政务,百官穿着素服朝见,等到灵柩送走之后除去。’皇帝同意了。
明朝自从仁宗献陵之后,规制都很节俭。世宗皇帝葬在永陵,规制才开始奢侈。到神宗皇帝葬在定陵,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陵墓工程,费用高达八百万云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四-注解
凶礼:指丧葬、祭祀等与死亡有关的礼仪,属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一部分,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敬意。
山陵:指皇帝的陵墓。
太祖:指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皇祖考熙祖:指朱元璋的祖父,熙祖。
陵户:指守护陵墓的官员和士兵。
荐号:指追赠的封号。
英陵:指朱元璋祖父熙祖的陵墓最初的名称。
皇陵:指朱元璋祖父熙祖陵墓的最终名称。
祠祭署:指负责陵墓祭祀的官署。
奉祀:指负责祭祀的官员。
祀丞:指协助奉祀的官员。
勋旧世袭:指由有功之臣的子孙世袭担任。
袷祭:指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祭祀祖先时进行。
几筵:几指小桌子,筵指席子,这里指摆放祭品的祭桌。
成服:指正式穿上丧服。
除:指丧服期满,除去丧服。
斩衰:指古代丧服的一种,表示最重的哀悼。
麻布:指用麻布制成的丧服。
明器:古代用于陪葬的器物。
神主:指神位。
梓宫:指皇帝的棺材。
光禄寺:指古代官署,负责宫廷膳食和祭祀用品。
翰林院:指古代官署,负责起草文书和撰写史书。
思善门外:指古代宫门外的一个地点,用于举行丧礼。
杵:指撞击钟鼓的木棒。
居庸关:指古代的关隘,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大内:指古代皇宫。
仁智殿:指皇宫内的一个殿堂。
敛:指安放棺木。
大行皇帝:指已故的皇帝。
礼部:礼部是古代中国的官署之一,负责国家的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
葬祭仪:指古代帝王或贵族去世后进行的葬礼仪式。
斋戒:指在特定的时间或场合,通过禁食、禁酒、禁房事等方式,以示虔诚和敬畏。
天地宗社:天地指天和地,宗社指祖先的宗庙和社稷,这里泛指国家。
衰服:古代丧服的一种,表示哀悼。
皇太子:指皇位继承者,此处指仁宗的儿子朱瞻基。
百官: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金水桥:古代皇宫前连接宫门的桥梁,也是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这些都是古代皇宫的主要入口。
河桥:指河流上的桥梁。
神祇:指神和鬼,这里指神明。
神祠:供奉神明的庙宇。
酒果肴馔:酒、水果、菜肴和饭食。
辞奠:祭奠时的告别仪式。
司礼监:古代官署,负责宫廷礼仪。
锦衣卫:古代官署,负责宫廷安全和警卫。
大昇轝:古代用于抬送灵柩的大车。
龙輴:古代帝王或贵族出行的车。
几筵殿:古代皇帝祭祀的地方。
神亭、神帛舆、谥册宝舆:分别是放置神位、神符和谥册宝的车。
丹陛:古代宫殿前的台阶。
祖奠:祭奠的一种形式,表示对祖先的敬仰。
灵驾:指灵柩。
太庙:皇帝祖先的庙宇。
谥册宝:皇帝的谥号、册文和宝物。
谒辞:拜见时所说的辞。
铭旌:刻有铭文和旌旗的标志物。
翣:古代用于遮挡的屏风。
献殿:古代用于献祭的殿堂。
赠礼:赠送祭品。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用于祭祀的贡品。
香案:放置香炉的案子。
禫祭: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大祥:指丧事中的大祭。
奉安:供奉安置。
祔飨:古代丧礼的一种,表示对逝者的祭祀。
太常寺:古代官署,负责祭祀和音乐事务。
醴馔:美酒和食物。
御辇:皇帝的车。
祔:将逝者的牌位放入祖先的庙宇。
初虞、再虞、三虞:古代丧礼中的祭祀仪式,分别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凶器:指用于丧葬的器物,如棺材等。
洪熙元年:指明朝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的第一年,即1425年。
仁宗:明朝第四位皇帝,名朱高炽,在位期间为1425年至1425年。
南京:明朝初期首都,后迁都北京。
良乡:今属北京市,古为京郊重镇。
宫中:指皇宫。
遗诏:皇帝生前留下的遗命。
常服:日常的服装。
素服:白色的丧服。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
幕次香案:设于桥南的帐篷和香案,用于举行仪式。
皇后:皇帝的妻子。
丧次:丧事期间居住的地方。
亲王:皇帝的亲族,此处指皇室成员。
祭告礼:向神灵祭祀的仪式。
朝夕哭临:早晚哭泣祭奠。
命妇:指官员的妻子。
奉天门:明朝皇宫的正门。
浅淡色衣:颜色较浅的服装。
乌纱翼善冠:一种官员戴的帽子。
黑角带:黑色角制的腰带。
朝参:朝见皇帝。
太宗:明朝第二位皇帝,名朱棣。
献陵:明朝皇帝朱棣的陵墓。
寝殿:陵墓中的殿堂。
庑:殿堂两侧的房屋。
神厨:用于存放神灵供品的厨房。
祔庙:将皇帝的灵位放入宗庙。
小祥:指丧事中的小祭。
奉先殿:供奉祖先的殿堂。
辞灵:指告别灵柩。
虞祔: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
荣王:皇帝的亲族,此处指皇室成员。
驸马:皇帝女儿的丈夫。
朝祖:向祖先的灵位行礼。
大明门:明朝皇宫的正门。
顺天府: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今属北京市。
断自孝宗:从孝宗开始。
武、世、穆三庙:指明朝三位皇帝的庙号。
文华门:明朝皇宫的侧门。
永陵:明朝皇帝朱棣的陵墓。
定陵:明朝皇帝朱翊钧的陵墓。
给事中:明朝官职,掌管奏章和监察事务。
御史:明朝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和弹劾不法。
巡视陵工:检查陵墓的工程。
冥器:用于陪葬的器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四-评注
洪熙元年,仁宗崩。皇太子还自南京,至良乡,宫中始发丧,宣遗诏。
此句描绘了明朝仁宗驾崩后的宫廷场景,皇太子从南京返回,宫中开始发丧,并宣读遗诏。这体现了明朝皇位继承的严格程序和对先帝的尊重。
文武官常服于午门外四拜。宣毕,举哀,复四拜。
文武官员身着常服在午门外行四拜之礼,宣读遗诏结束后,再次行四拜之礼并表达哀悼之情。这体现了明朝对礼仪的重视和对皇权的尊重。
易素服,迎皇太子于卢沟桥,桥南设幕次香案。
官员们换上素服,在卢沟桥迎接皇太子,桥南设立帐篷和香案,以示对皇太子的尊重和哀悼。
皇太子至,常服,诣次四拜。听宣遗诏,复四拜,哭尽哀。
皇太子身着常服到达,再次行四拜之礼,聆听遗诏,并再次行四拜之礼,表达哀悼之情。这体现了皇太子对先帝的孝道和对皇权的尊重。
易素服至长安右门下马,步哭至宫门外,释冠服,披发诣梓宫前,五拜三叩首,哭尽哀。
皇太子换上素服,下马步行至宫门外,脱去冠服,披散头发,至梓宫前行五拜三叩首之礼,表达哀悼之情。这体现了皇太子对先帝的深深哀思和对孝道的践行。
宫中自皇后以下皆披发哭。
宫中从皇后以下的所有人皆披发哭泣,这体现了宫廷中普遍的哀悼情绪和对先帝的深切怀念。
皇太子就丧次东,见母后。
皇太子前往丧次东方,见到母亲,这体现了皇太子对母亲的孝顺和对家庭情感的重视。
亲王以次见皇太子毕,各居丧次,行祭告礼。
亲王们依次拜见皇太子,各自回到丧次,进行祭告仪式,这体现了明朝皇族之间的尊卑关系和对礼仪的重视。
丧仪俱如旧。惟改在京朝夕哭临三日,后又朝临止七日,在外止朝夕哭临三日,无朝临礼。
丧葬仪式按照旧制进行,但有所调整,如在京官员朝夕哭临三天,朝夕哭临七天,外官只朝夕哭临三天,不再有朝临的礼仪。
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妇入哭临。
一品至四品的命妇们参与哭临,这体现了明朝对女性地位的尊重和对丧葬礼仪的重视。
服除,礼臣请帝服浅淡色衣、乌纱翼善冠、黑角带,于奉天门视事。
丧期结束后,礼臣建议皇帝穿着浅淡色衣服、乌纱翼善冠、黑角带,在奉天门处理政务,这体现了明朝对皇帝服饰和礼仪的规范。
百官皆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如常仪。
百官也穿着浅淡色衣服、乌纱帽、黑角带,按照常仪参加朝会,这体现了明朝对官员服饰和礼仪的规范。
退朝,仍终太宗服制。
退朝后,官员们仍然按照太宗时期的服制,这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帝曰:“朕心何能忍,虽加一日愈于已。”仍素服坐西角门,不鸣钟鼓,令百日后再议。
皇帝表示自己难以忍受丧期的痛苦,即使多一天也觉得更好,因此仍然穿着素服坐在西角门,不鸣钟鼓,直到百日后再讨论。
已百日,礼臣复请御奉天门。
百日过后,礼臣再次请求皇帝在奉天门处理政务。
帝命候山陵事毕。
皇帝命令等待山陵事宜结束后再行处理。
先是,诏营献陵,帝召尚书蹇义、夏原吉谕曰:“国家以四海之富葬亲,岂惜劳费。然古圣帝明王皆从俭制。
皇帝下诏修建献陵,并召集尚书蹇义、夏原吉等人,表示国家虽然富有,但修建陵墓不应过于奢侈,古代圣帝明王都遵循节俭的制度。
孝子思保其亲体魄于永久,亦不欲厚葬。
孝子希望保护先人的遗体永久不变,也不希望过度厚葬。
况皇考遗诏,天下所共知,宜遵先志。
何况先帝的遗诏,是天下人共同知晓的,应该遵循先帝的遗志。
于是建寝殿五楹,左右庑神厨各五楹,门楼三楹。
因此建造了五楹的寝殿,左右各有五楹的庑神厨,门楼有三楹。
其制较长陵远杀,皆帝所规画也。
这些规制比长陵更为简朴,都是皇帝亲自规划的。
吏部尚书蹇义等请祔庙后,素服御西角门视事。
吏部尚书蹇义等人请求在祔庙之后,皇帝穿着素服在西角门处理政务。
至孟冬岁暮,行时飨礼。
到了孟冬岁末,举行时飨之礼。
鸣钟鼓,黄袍御奉天门视朝。
鸣钟鼓,皇帝穿着黄袍在奉天门视朝。
禫祭后,始释素服。
禫祭之后,才开始脱去素服。
从之。
皇帝同意了。
宣宗崩,丧葬如献陵故事。
宣宗驾崩后,丧葬仪式按照献陵的旧例进行。
惟改命妇哭临,自三品以上。
只是调整了命妇哭临的等级,从三品以上开始。
英宗崩,遗命东宫过百日成婚,不得以宫妃殉葬。
英宗驾崩后,遗命东宫在百日之后成婚,不得以宫妃殉葬。
宪宗即位,百日御奉天门视朝,礼仪悉用吉典。
宪宗即位后,百日内在奉天门视朝,礼仪全部使用吉典。
宪宗崩,孝宗既除服,仍素翼善冠、麻衣、腰绖视朝,不鸣钟鼓,百官素服朝参,百日后如常。
宪宗驾崩后,孝宗除去丧服,仍然穿着素翼善冠、麻衣、腰绖视朝,不鸣钟鼓,百官穿着素服朝参,百日之后恢复常态。
弘治元年正旦,时未及小祥,帝黄袍御殿受朝。
弘治元年正月初一,当时还未到小祥之期,皇帝穿着黄袍在殿上接受朝见。
次日,仍黑翼善冠,浅淡服、犀带。
第二天,皇帝仍然穿着黑翼善冠,浅淡的衣服、犀带。
及大祥,神主奉安太庙及奉先殿。
到了大祥之期,神主被安放在太庙和奉先殿。
至禫祭,免朝。
到了禫祭之时,免于朝会。
择日遣官诣陵致祭。
选择吉日派遣官员前往陵墓致祭。
孝宗崩,工部言:“大行遗诏,惓惓以节用爱民为本。乞敕内府诸司,凡葬仪冥器并山陵殿宇,务从减省。”
孝宗驾崩后,工部表示:“先帝的遗诏中,深切地强调了节约用度和爱护百姓的重要性。请求敕令内府各部门,在葬仪、冥器以及山陵殿宇的建设上,务必从简。
礼部言:“百日例应变服,但梓宫未入山陵,请仍素翼善冠、麻布袍服、腰绖,御西角门视事,不鸣钟鼓,百官仍素服朝参。”
礼部表示:“按照惯例,百日之后应该更换服饰,但是梓宫还未入葬,请仍然穿着素翼善冠、麻布袍服、腰绖,在西角门处理政务,不鸣钟鼓,百官仍然穿着素服朝参。”
从之。
皇帝同意了。
自辞灵至虞祔,荣王俱在陪列。
从辞灵到虞祔,荣王都在陪祭的行列中。
既而王以疾奏免。
后来荣王因病上奏请求免于陪祭。
礼部请以驸马等官捧帛朝祖,帝曰:“朝祖捧帛,朕自行。”
礼部请求由驸马等官员捧着帛朝拜祖先,皇帝表示:“朝拜祖先捧着帛,我自己来。”
发引,亲王止送至大明门外。
送葬时,亲王们只送到大明门外。
其在途及至陵临奠,俱护丧官行礼。
在送葬途中以及到达陵墓进行祭奠时,都是由护丧官员进行礼仪。
后遂为例。
此后便成为惯例。
世宗崩,令旨免命妇哭临。
世宗驾崩后,皇帝下旨免除命妇哭临的礼仪。
隆庆元年正月,未及二十七日,帝衰服御宣治门,百官素服、腰绖奉慰。
隆庆元年正月,还未到二十七天,皇帝穿着衰服在宣治门接受百官的慰问,百官穿着素服、腰绖。
发引,帝行遣奠礼。
送葬时,皇帝亲自进行遣奠之礼。
至朝祖,则遣官捧帛行礼。
到达朝祖之处,则派遣官员捧着帛进行礼仪。
梓宫至顺天府,皇亲命妇及三品以上命妇祭,余如旧制。
梓宫到达顺天府,皇亲、命妇以及三品以上的命妇进行祭奠,其余的礼仪按照旧制进行。
光宗即位,礼部言:“丧服列代皆有制度,而断自孝宗。盖孝宗笃于亲,丧礼详且备,故武、世、穆三庙皆宗之。
光宗即位后,礼部表示:“丧服的礼仪历代都有规定,而孝宗时期的丧服最为详尽完备,因此武、世、穆三庙都遵循孝宗的礼仪。
今遵旧制,以衰服御文华门视事,百官素服朝参,候梓宫发引除。
现在遵循旧制,皇帝穿着衰服在文华门处理政务,百官穿着素服朝参,等待梓宫送葬结束后再恢复。
从之。
皇帝同意了。
明自仁宗献陵以后,规制俭约。
自仁宗献陵以来,明朝的陵墓规制都比较简朴。
世宗葬永陵,其制始侈。
世宗葬于永陵,其规制开始变得奢侈。
及神宗葬定陵,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陵工,费至八百余万云。
到神宗葬于定陵时,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陵墓工程,费用高达八百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