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二十七

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二十七-原文

◎礼五(吉礼五)

庙制 禘佩 时享 荐新 加上谥号 庙讳

宗庙之制

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庙中室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三门,门设二十四戟。外为都宫。正门之南斋次,其西馔次,俱五间,北向。门之东,神厨五间,西向。其南宰牲池一,南向。

洪武元年,命中书省集儒臣议祀典,李善长等言:

周制,天子七庙。而《商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知天子七庙,自古有之。太祖百世不迁。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亲尽而迁。此有天下之常礼。若周文王、武王虽亲尽宜祧,以其有功当宗,故皆别立一庙,谓之文世室、武世室,亦百世不迁。

汉每帝辄立一庙,不序昭穆,又有郡国庙及寝园庙。光武中兴,于洛阳立高庙,祀高祖及文、武、宣、元五帝。又于长安故高庙中,祀成、哀、平三帝。别立四亲庙于南阳舂陵,祀父南顿君以上四世。至明帝,遗诏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后帝相承,皆藏于世祖之庙。由是同堂异室之制,至于元莫之改。

唐高祖尊高曾祖考,立四庙于长安。太宗议立七庙,虚太祖之室。玄宗创制,立九室,祀八世。文宗时,礼官以景帝受封于唐,高祖、太宗创业受命,百代不迁。亲尽之主,礼合祧迁,至禘佩则合食如常。其后以敬、文、武三宗为一代,故终唐之世,常为九世十一室。

宋自太祖追尊僖、顺、翼、宣四祖,每遇禘,则以昭穆相对,而虚东向之位,神宗奉僖祖为太庙始祖,至徽宗时增太庙为十室,而不祧者五宗。崇宁中,取王肃说,谓二祧在七世之外,乃建九庙。高宗南渡,祀九世。至于宁宗,始别建四祖殿,而正太祖东向之位。

元世祖建宗庙于燕京,以太祖居中,为不迁之祖。至泰定中,为七世十室。

今请追尊高曾祖考四代,各为一庙。

于是上皇高祖考谥曰玄皇帝,庙号德祖,皇高祖妣曰裕玄皇后。皇曾祖考谥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皇曾祖妣曰恒皇后。皇祖考谥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祖妣曰裕皇后。皇考谥曰淳皇帝,庙号仁祖,皇妣陈氏曰淳皇后。

诏制太庙祭器。太祖曰:“礼顺人情,可以义起。所贵斟酌得宜,随时损益。近世泥古,好用古笾豆之属,以祭其先。生既不用,死而用之,甚无谓也。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其制宗庙器用服御,皆如事生之仪。”于是造银器,以金涂之。酒壶盂盏皆八,朱漆盘碗二百四十,及楎椸枕簟箧笥帏幔浴室皆具。后又诏器皿以金涂银者,俱易以金。

二年,诏太庙祝文止称孝子皇帝,不称臣。凡遣皇太子行礼,止称命长子某,勿称皇太子。后称孝玄孙皇帝,又改称孝曾孙嗣皇帝。初,太庙每室用币一。二年,从礼部议,用二白缯。又从尚书崔亮奏,作圭瓒。

八年,改建太庙。前正殿,后寝殿。殿翼皆有两庑。寝殿九间,间一室,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制。九年十月,新太庙成。中室奉德祖,东一室奉懿祖,西一室奉熙祖,东二室奉仁祖,皆南向。十五年,以孝慈皇后神主祔享太庙,其后皇后祔庙仿此。建文即位,奉太祖主祔庙。正殿神座次熙祖。东向。寝殿神主居西二室,南向。成祖迁都,建庙如南京制。

宣德元年七月,礼部进太宗神主祔庙仪:先期一日,遣官诣太庙行祭告礼。午后,于几筵殿行大祥祭。翼日昧爽,设酒果于几筵殿,设御辇二、册宝亭四于殿前丹陛上。皇帝服浅淡服,行祭告礼毕,司礼监官跪请神主升辇,诣太庙奉安。内使二员捧神主,内使四员捧册宝,由殿中门出,安奉于御辇、册宝亭。皇帝随行至思善门,易祭服,升辂。至午门外,仪卫伞扇前导,至庙街门内,皇帝降辂。监官导诣御辇前奏,跪请神主奉安太庙,俯伏,兴。内使捧神主册宝,皇帝从,由中门入,至寝庙东第三室,南向奉安。皇帝叩头,毕,祭祀如时祭仪。文武官具祭服行礼。其正殿神座,居仁祖之次,西向。二年五月,仁宗神主祔庙,如前仪。寝殿,西第三室,南向。正殿,居高祖之次,东向。其后大行祔庙仿此。正统七年十二月,奉昭皇后神主祔庙,神主诣列祖神位前谒庙。礼毕,太常寺官唱赐座,内侍捧衣冠,与仁宗同神位。唱请宣宗皇帝朝见,内侍捧宣宗衣冠置褥位上,行四拜礼讫,安奉于座上。

孝宗即位,宪宗将升祔。时九庙已备,议者咸谓德、懿、熙、仁四庙,宜以次奉祧。礼臣谓:“国家自德祖以上,莫推世次,则德祖视周后稷,不可祧。宪宗升祔,当祧懿祖。宜于太庙寝殿后,别建祧殿,如古夹室之制。岁暮则奉祧主合享,如古祫祭之礼。”吏部侍郎杨守陈言:“《礼》,天子七庙,祖功而宗德。德祖可比商报乙、周亚圉,非契、稷比。议者习见宋儒尝取王安石说,遂使七庙既有始祖,又有太祖。太祖既配天,又不得正位南向,非礼之正。今请并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下为七庙,异时祧尽,则太祖拟契、稷,而祧主藏于后寝,祫礼行于前殿。时享尊太祖,祫祭尊德祖,则功德并崇,恩义亦备。”帝从礼官议,建祧庙于寝殿后,遣官祭告宗庙。帝具素服告宪宗几筵,祭毕,奉迁懿祖神主衣冠于后殿,床幔、御座、仪物则贮于神库。其后奉祧仿此。

嘉靖九年春,世宗行特享礼。

令于殿内设帷幄如九庙,列圣皆南向,各奠献,读祝三,余如旧。

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

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

丁酉,帝诣太庙行特享礼。

九月,谕大学士李时等,以“宗庙之制,父子兄弟同处一堂,于礼非宜。太宗以下宜皆立专庙,南向。”

尚书夏言奏:“太庙两傍,隙地无几,宗庙重事,始谋宜慎。”

未报。

中允廖道南言:“太宗以下宜各建特庙于两庑之地。有都宫以统庙,不必各为门垣。有夹室以藏主,不必更为寝庙。第使列圣各得全其尊,皇上躬行礼于太祖之庙,余遣亲臣代献,如古诸侯助祭之礼。”

帝悦,命会议。

言等言:“太庙地势有限,恐不能容,若小其规模,又不合古礼。且使各庙既成,陛下遍历群庙,非独筋力不逮,而日力亦有不给,古者宗伯代后献之文,谓在一庙中,而代后之亚献。未闻以人臣而代主一庙之祭者也。且古诸侯多同姓之臣,今陪祀执事者,可拟古诸侯之助祭者乎?先臣丘浚谓宜间日祭一庙,历十四日而遍。此盖无所处,而强为之说耳。若以九庙一堂,嫌于混同。请以木为黄屋,如庙廷之制,依庙数设之,又设帷幄于其中,庶得以展专奠之敬矣。”

议上,不报。

十三年,南京太庙灾。

礼部尚书湛若水请权将南京太庙香火并于南京奉先殿,重建太庙,补造列圣神主。

帝召尚书言与群臣集议。

言会大学士张孚敬等言:“国有二庙,自汉惠始。神有二主,自齐桓始。周之三都庙,乃迁国立庙,去国载主,非二庙二主也。子孙之身乃祖宗所依,圣子神孙既亲奉祀事于此,则祖宗神灵自当陟降于此。今日正当专定庙议,一以此地为根本。南京原有奉先殿,其朝夕香火,当合并供奉如常。太庙遗址当仿古坛墠遗意,高筑墙垣,谨司启闭,以致尊严之意。”

从之。

时帝欲改建九庙。

夏言因言:“京师宗庙,将复古制,而南京太庙遽灾,殆皇天列祖佑启默相,不可不灵承者。”

帝悦,诏春和兴工。

诸臣议于太庙南,左为三昭庙,与文祖世室而四,右为三穆庙。

群庙各深十六丈有奇,而世室殿寝稍崇,纵横深广,与群庙等。

列庙总门与太庙戟门相并,列庙后垣与太庙祧庙后墙相并。

具图进。

帝以世室尚当隆异,令再议。

言等请增拓世室前殿,视群庙崇四尺有奇,深广半之;寝殿视群庙崇二尺有奇,深广如之。

报可。

十四年正月,谕阁臣:“今拟建文祖庙为世室,则皇考世庙字当避。”

张孚敬言:“世庙著《明伦大典》,颁诏四方,不可改。文世室宜称太宗庙。其余群庙不用宗字,用本庙号,他日递迁,更牌额可也。”

从之。

二月,尽撤故庙改建之。

诸庙各为都宫,庙各有殿有寝。

太祖庙寝后有祧庙,奉祧主藏焉。

太庙门殿皆南向,群庙门东西向,内门殿寝皆南向。

十五年十二月,新庙成,更创皇考庙曰睿宗献皇帝庙。

帝乃奉安德、懿、熙、仁四祖神主于祧庙,太祖神主于太庙,百官陪祭如仪。

翌日,奉安太宗以下神主,列于群庙,命九卿正官及武爵重臣,俱诣太宗庙陪祭。

文三品以上,武四品以上,分诣群庙行礼。

又择日亲捧太祖神主,文武大臣捧七宗神主,奉安于景神殿。

二十年四月,太庙灾,成祖、仁宗主毁,奉安列圣主于景神殿。

遣大臣诣长陵、献陵告题帝后主,亦奉安景神殿。

二十二年十月,以旧庙基隘,命相度规制。

议三上,不报。

久之,乃命复同堂异室之旧,庙制始定。

二十四年六月,礼部尚书费寀等以太庙安神,请定位次。

帝曰:“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皆南向。’

七月,以庙建礼成,百官表贺,诏天下。

新庙仍在阙左,正殿九间,前两庑,南戟门。

门左神库,右神厨。

又南为庙门,门外东南宰牲亭,南神宫监,西庙街门。

正殿后为寝殿,奉安列圣神主,又后为祧庙,藏祧主,皆南向。

二十七年,帝欲祔孝烈皇后方氏于太庙,而祧仁宗。

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初皆持不可,既而不能坚其议。

二十九年十一月,祧仁宗,遂祔孝烈于西第四室。

隆庆六年八月,穆宗将祔庙,敕礼臣议当祔庙室。

礼科陆树德言:“宣宗于穆宗仅五世,请仍祔睿宗于世庙,而宣宗勿祧。”

疏下礼部,部议宣宗世次尚近,祧之未安。

因言:“古者以一世为一庙,非以一君为一世,故晋之庙十一室而六世,唐之庙十一室而九世。宋自太祖上追四祖至徽宗,始定为九世十一室之制,以太祖、太宗同为一世故也。其后徽宗祔以与哲宗同一世,高宗祔以与钦宗同一世,皆无所祧,及光宗升祔,增为九世十二室。今自宣宗至穆宗凡六世,上合二祖仅八世,准以宋制,可以无祧,但于寝殿左右各增一室,则尊祖敬宗,并行不悖矣。”

帝命如旧敕行,遂祧宣宗。

天启元年七月,光宗将祔庙。

太常卿洪文衡请无祧宪宗,而祧睿宗。

不听。

禘佩

洪武元年祫飨太庙。

德祖皇考妣居中。南向。

懿祖皇考妣东第一位,西向。

熙祖皇考妣西第一位,东向。

仁祖皇考妣东第二位,西向。

七年,御史答禄与权言:‘皇上受命七年而禘祭未举。宜参酌古今,成一代之典。’

诏下礼部、太常司、翰林院议,以为:‘虞、夏、商、周世系明白,故禘礼可行。汉、唐以来,莫能明其始祖所自出,当时所谓禘祭,不过祫已祧之祖而祭之,乃古之大祫,非禘也。宋神宗尝曰:‘禘者,所以审谛祖之所自出。’是则莫知祖之所自出,禘礼不可行也。今国家追尊四庙,而始祖所自出者未有所考,则禘难遽行。’太祖是其议。

弘治元年,定每岁暮奉祧庙懿祖神座于正殿左,居熙祖上,行祫祭之礼。

嘉靖十年,世宗以禘祫义询大学士张璁,令与夏言议。

言撰《禘义》一篇献之,大意谓:‘自汉以下,谱牒难考,欲如虞夏之禘黄帝,商周之禘帝喾,不能尽合。谨推明古典,采酌先儒精微之论,宜为虚位以祀。’帝深然之。

会中允廖道南谓朱氏为颛顼裔,请以《太祖实录》为据,禘颛顼。

遂诏礼部以言、道南二疏,会官详议。

诸臣咸谓:‘称虚位者茫昧无据,尊颛顼者世远难稽。庙制既定高皇帝始祖之位,当禘德祖为正。’帝意主虚位,令再议。

而言复疏论禘德祖有四可疑,且言今所定太祖为太庙中之始祖,非王者立始祖庙之始祖。

帝并下其章。

诸臣乃请设虚位,以禘皇初祖,南向,奉太祖配,西向。

礼臣因言,大祫既岁举,大禘请三岁一行,庶疏数适宜。

帝自为文告皇祖,定丙、辛岁一行,敕礼部具仪择日。

四月,礼部上大禘仪注。

前期告庙,致斋三日,备香帛牲醴如时享仪。

锦衣卫设仪卫,太常卿奉皇初祖神牌、太祖神位于太庙正殿,安设如图仪。

至日行礼,如大祀圜丘仪。

及议祧德祖,罢岁除祭,以冬季中旬行大祫礼。

太常寺设德祖神位于太庙正中,南向。

懿祖而下,以次东西向。

十五年,复定庙飨制。

立春犆享,各出主于殿。

立夏、立秋、立冬出太祖、成祖七宗主,飨太祖殿,为时祫。

季冬中旬,卜日出四祖及太祖、成祖七宗主,飨太祖殿,为大祫。

祭毕,各归主于其寝。

十七年定大祫祝文。

九庙帝后谥号俱全书,时祫止书某祖、某宗某皇帝。

更定季冬大祫日,奉德、懿、熙、仁及太祖异室皆南向,成祖西向北上,仁宗以下七宗东西相向。

二十年十一月,礼官议,岁暮大祫,当陈祧主,而景神殿隘,请暂祭四祖于后寝,用连几,陈笾豆,以便周旋。

诏可。

二十二年,定时享、大祫,罢出主、上香、奠献等仪,临期捧衣冠出纳。

太常及神宫监官奉行。

二十四年,罢季冬中旬大祫,并罢告祭,仍以岁除日行大祫,礼同时享。

二十八年,复告祭仪。

穆宗即位,礼部以大行皇帝服制未除,请遵弘治十八年例,岁暮大祫、孟春时享两祭,皆遣官摄事。

乐设而不作,帝即丧次致斋,陪祀官亦在二十七日之内,宜令暂免。

从之。

时享

洪武元年,定宗庙之祭,每岁四孟及岁除,凡五享。

学士陶安等言:‘古者四时之祭,三祭皆合享于祖庙,惟春祭于各庙。自汉而下,庙皆同堂异室,则四时皆合祭。今宜仿近制,合祭于第一庙,庶适礼之中,无烦渎也。’

太祖命孟春特祭于各庙,三时及岁除则祫佩祭于德祖庙。

二年,定时享之制,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

岁除如旧。

三年,礼部尚书崔亮言:‘孟月者,四时之首。因时变,致孝思,故备三牲黍稷品物以祭。至仲季之月,不过荐新而已。既行郊祀,则庙享难举,宜改从旧制。其清明等节,各备时物以荐。’

从之。

九年,新建太庙。

凡时享,正殿中设德祖帝后神座,南向。

左懿祖,右熙祖,东西向。

仁祖次懿祖。

凡神座俱不奉神主,止设衣冠。

礼毕,藏之。

孟春择上旬日,三孟用朔日,及岁除皆合享。

自是五享皆罢特祭,而行合配之礼。

二十一年,定时享仪。

更前制,迎神四拜,饮福四拜,礼毕四拜。

二十五年,定时享。

若国有丧事,乐备而不作。

正统三年正月,享太庙。

礼部言,故事,先三日,太常寺奏祭祀,御正殿受奏。

是日,宣宗皇帝忌辰,例不鸣钟鼓,第视事西角门。

帝以祭祀重事,仍宜升殿,馀悉遵永乐间例行之。

天顺六年,阁臣以皇太后丧,请改孟冬时享于除服后。

从之。

成化四年,礼部以慈懿太后丧,请改孟秋享庙于初七日。

不从。

嘉靖十一年,大学士张孚敬等言:‘太庙祭祀,但设衣冠。皇上改行出主,诚合古礼。但遍诣群庙,躬自启纳,不免过劳。今请太祖神主,躬自安设。群庙帝后神主,则以命内外捧主诸臣。’

帝从其请。

十七年,定享祫礼,凡立春特享,亲祭太祖,遣大臣八人分献诸帝,内臣八人分献诸后。

立夏时祫,各出主于太庙。

太祖南向,成祖西向,序七宗之上,仁、宣、英、宪、孝、睿、武宗东西相向。

秋冬时祫,如夏礼。

二十四年,新庙成,复定享祫止设衣冠,不出主。

隆庆元年,孟夏时享,以世宗几筵未撤,遵正德元年例,先一日,帝常服祭告几筵,祗请诸庙享祀。

其后,时享、祫祭在大祥内者,皆如之。

荐新

洪武元年,定太庙月朔荐新仪物:正月,韭、荠、生菜、鸡子、鸭子。

二月,水芹、蒌蒿、台菜、子鹅。

三月,茶、笋、鲤鱼、鮆鱼。

四月,樱桃、梅、杏、鲥鱼、雉。

五月,新麦、王瓜、桃、李、来禽、嫩鸡。

六月,西瓜、甜瓜、莲子、冬瓜。

七月,菱、梨、红枣、蒲萄。

八月,芡、新米、藕、茭白、姜、鳜鱼。

九月,小红豆、栗、柿、橙、蟹、鳊鱼。

十月,木瓜、柑、橘、芦菔、兔、雁。

十一月,荞麦、甘蔗、天鹅、鹚〈老鸟〉、鹿。

十二月,芥菜、菠菜、白鱼、鲫鱼。

其礼皆天子躬行。

未几,以属太常。

二年诏,凡时物,太常先荐宗庙,然后进御。

三年,定朔日荐新,各庙共羊一、豕一、笾豆八、簠簋登鉶各二、酒尊三,及常馔鹅羹饭。

太常卿及与祭官法服行礼。

望祭,止常馔鹅羹饭,常服行礼。

又有献新之仪,凡四方别进新物,在月荐外者,太常卿与内使监官常服献于太庙。

不行礼。

其后朔望祭祀,及荐新、献新,俱于奉先殿。

洪武元年,追尊四庙谥号,册宝皆用玉。

册简长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五分,简数从文之多寡。

联以金绳,藉以锦褥,覆以红罗泥金夹帕,册匣朱漆镂金,龙凤文。

其宝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金盘龙纽,系以锦绶,裹以红锦,加帕纳于盝,盝装以金。

德祖册文曰:‘孝玄孙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上言:臣闻尊敬先世,人之至情,祖父有天下,传之子孙,子孙有天下,追尊祖父,此古今通义也。臣遇天下兵起,躬披甲胄,调度师旅,戡定四方,以安人民,土地日广。皆承祖宗之庇。臣庶推臣为皇帝,而先世考妣未有称号。谨上皇高祖考府君尊号曰玄皇帝,庙号德祖。伏惟英爽。鉴此孝思。’

其宝文曰‘德祖玄皇帝之宝’。

玄皇后、懿祖以下,帝后册宝并同。

建文时,追尊谥册之典,以革除无考。

永乐元年五月,进高皇帝、高皇后谥议。

前一日,于奉天殿中设谥议案。

是日早,帝衮冕升殿,如常仪。

文武官朝服四拜。

礼部官奏进尊谥议。

序班二员引班首升丹陛,捧谥议官以谥议文授班首,由中门入,至殿中。

赞进尊谥议。

驾兴,诣谥议文案。

班首进置于案,跪,百官皆跪。

帝览毕,复坐。

班首与百官俯伏兴,复位,再行四拜。

礼毕。

帝亲举谥议,付翰林院臣撰册文。

六月,以上尊谥,先期斋戒,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鸿胪寺设香案于奉天殿。

是日早,内侍以册宝置于案。

太常寺于太庙门外丹陛上,皇考、皇妣神御前各设册宝案。

鸿胪寺设册宝舆于奉天门外,卤簿、乐悬如常仪。

百官祭服诣太庙门外立俟,执事官并宣册宝官,先从太庙右门入,序立殿右。

帝衮冕御华盖殿,捧册宝官四员祭服,于奉天殿东西序立。

鸿胪寺奏请行礼。

帝出奉天殿册宝案前,捧册宝官各捧前行,置彩舆内,卤簿大乐前导。

帝乘舆,随彩舆行。

至午门外降舆,升辂,至太庙门。

百官跪俟彩舆过,兴。

帝降辂,随彩舆至太庙中门外。

捧册宝官各捧前行,帝随行,至丹陛上。

捧册宝置于案,典仪传唱如常,内赞奏就位,典仪奏迎神奏乐。

乐止,内赞奏帝四拜,百官同。

典仪奏进册宝,捧册宝官前行,驾由左门入,至庙中,诣皇考神御前。

奏跪,搢圭。

奏进册,捧册官跪进于帝左,帝受册以授执事官,置于案左,奏出圭,赞宣册,宣册官跪宣于帝左。

册文曰:‘惟永乐元年,岁次癸未,六月丁未朔,越十一日丁巳,孝子嗣皇帝臣某,谨拜手稽首言:臣闻俊德赞尧,重华美舜,禹、汤、文、武,列圣相承,功德并隆,咸膺显号。钦惟皇考皇帝,统天肇运,奋自布衣,戡定祸乱,用夏变夷,以孝治天下。四十馀年,民乐永熙,礼乐文章,垂宪万世,德合乾坤,明同日月,功超千古,道冠百王。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伏惟神灵陟降,阴骘下民,覆帱无极,与天常存。’

宣册讫,奏搢圭。

奏进宝,捧宝官以宝跪进于帝左。

帝受宝,以授执事官,置于案右。

奏出圭。

赞宣宝,宣宝官跪宣于帝右,宝文如谥号。

宣宝讫,奏俯伏,兴。

帝诣皇妣神御前,进宣册宝如前仪。

册文曰:‘臣闻自古后妃,皆承世绪。妫汭嫔虞,发祥帝室,周姜辅治,肇基邦君。钦惟皇妣孝慈皇后,以圣辅圣,同起侧微,弘济艰难,化家为国。克勤克俭,克敬克诚,克孝克慈,以奉神灵之统,理万物之宜。正位中宫十有五年,家邦承式,天下归仁。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伏惟圣灵陟降,膺慈显名,日月光华,照临永世。’

宝文如谥号。

宣宝讫,帝复位。

奏四拜,百官同。

行祭礼如常仪。

翌日,颁诏天下。

以上谥礼成,赐陪祀执事官宴,馀官人赐钞一锭。

仁宗即位,九月,礼部同诸臣进大行皇帝仁孝皇后谥议。

仁宗立受之,览毕,流涕不已,以付翰林院撰谥册。

礼部奏上谥仪,前期斋戒遣祭如常,内侍置册宝舆于奉天门。

厥明,捧册宝置舆中。

帝衰服诣奉天门,内侍举册宝舆,帝随舆后行,降阶,升辂。

百官立金水桥南,北向跪。

俟舆过,兴。

随至思善门外,序立,北向。

帝降辂。

册宝舆由中门入,至几筵殿丹陛上。

帝由左门入,就丹陛上拜位。

捧册宝官由殿左门入,至几筵前。

导引官奏四拜,皇太孙、亲王、皇孙陪拜丹陛上,百官陪拜思善门外。

帝由殿左门入,诣大行皇帝位前,跪进册、进宝。

宣册宝官跪宣毕,奏俯伏、兴。

帝诣仁孝皇后神位前,礼并同。

奏复位四拜,皇太孙以下同。

礼毕,行祭礼。

是日,改题仁孝皇后神主,诏颁天下。

是后,上皇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谥,皆仿此。

嘉靖十七年,世宗用丰坊奏,加献皇帝庙号,称宗配帝,乃改奉太宗为成祖。

命制二圣神位于南宫,遂诣景神殿,奉册宝。

尊文皇帝曰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尊献皇帝曰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

又上皇天上帝大号。

十一月朔,帝诣南郊,恭进册表。

礼成,还诣太庙,奉册宝,加上高皇帝尊号曰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加上高皇后尊号曰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是日,中宫捧高皇后主,助行亚献礼,文武官命妇陪祀。

复择日诣太庙,行改题神主礼。

庙讳

天启元年正月,从礼部奏,凡从点水加各字者,俱改为“雒”,从木加交字者,俱改为“较”。

惟督学称较字未宜,应改为学政。

各王府及文武职官,有犯庙讳御名者,悉改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二十七-译文

礼五(吉礼五):庙制、禘佩、时享、荐新、加上谥号、庙讳。

宗庙之制:

明初在宫城东南建四亲庙,每个亲庙都是独立的。皇高祖的庙位于中央,皇曾祖的庙位于东边第一,皇祖的庙位于西边第一,皇考的庙位于东边第二,都面向南。每个庙的中室供奉神主。东西两边各有两个侧室。有三个门,每个门都设有二十四根戟。庙外是都宫。正门南边有五个斋室,西边有五个食次,都面向北。门的东边有五个神厨,面向西。其南边有一个宰牲池,面向南。

洪武元年,皇帝命令中书省召集儒臣讨论祭祀典制,李善长等人说:

周代的制度,天子有七座庙。而《商书》中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这说明天子有七座庙自古就有。太祖的庙永远不迁。三昭三穆按照世次排列,直到最近的亲人去世才迁庙。这是天下通行的礼制。如果周文王、武王虽然亲人去世了,但因为他们有功,应当被尊为宗,所以各自建立了一座庙,分别称为文世室、武世室,也永远不迁。

汉朝每个皇帝都建立一座庙,不按照昭穆顺序,还有郡国庙和寝园庙。光武帝中兴后,在洛阳建立高庙,祭祀高祖和文、武、宣、元四帝。又在长安的旧高庙中,祭祀成帝、哀帝、平帝。在南阳舂陵另外建立四亲庙,祭祀父亲南顿君以上的四世。到明帝时,遗诏将神主藏在光烈皇后的更衣室。后来的皇帝都按照这个方式将神主藏在世祖的庙中。因此,同堂异室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元朝。

唐高祖尊崇高祖、曾祖、祖、考,在长安建立四座庙。太宗提议建立七座庙,空出太祖的庙。玄宗制定制度,建立九室,祭祀八世。文宗时,礼官认为景帝受封于唐,高祖、太宗开创帝业受命,百代不迁。亲人去世的神主,按照礼制应当迁庙,到禘祭时则可以像平时一样合食。后来以敬、文、武三宗为一代,所以整个唐朝,常设九世十一室。

宋朝自太祖追尊僖、顺、翼、宣四祖,每逢禘祭,就以昭穆相对,空出东向的位置,神宗尊奉僖祖为太庙始祖,到徽宗时增加太庙为十室,而不迁的五宗。崇宁年间,采纳王肃的说法,认为二祧在七世之外,于是建立九庙。高宗南渡后,祭祀九世。到宁宗时,开始另外建立四祖殿,而正太祖的东向位置。

元世祖在燕京建立宗庙,以太祖居中,作为不迁的祖庙。到泰定年间,共有七世十室。

现在请求追尊高祖、曾祖、祖、考四代,各自建立一座庙。

于是上皇高祖考被谥号为玄皇帝,庙号为德祖,皇高祖妣被尊为裕玄皇后。皇曾祖考被谥号为恒皇帝,庙号为懿祖,皇曾祖妣被尊为恒皇后。皇祖考被谥号为裕皇帝,庙号为熙祖,皇祖妣被尊为裕皇后。皇考被谥号为淳皇帝,庙号为仁祖,皇妣陈氏被尊为淳皇后。

诏令制定太庙祭器。太祖说:‘礼制顺应人情,可以从义出发。重要的是要适当调整,随时增减。近代有些人过于拘泥于古制,喜欢用古时的笾豆等器物来祭祀祖先。活人不用,死后才用,实在是没有意义。孔子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于是制作了银器,并镀上金。酒壶、盂、盏各八个,朱漆盘碗二百四十个,以及楎、椸、枕、簟、箧、笥、帏、幔、浴室等一应俱全。后来又诏令将用金涂银的器皿都换成纯金。

二年,诏令太庙祝文只称孝子皇帝,不称臣。凡派遣皇太子行礼,只称命长子某,不称皇太子。后来又称孝玄孙皇帝,又改称孝曾孙嗣皇帝。最初,太庙每个室用一匹币。二年,按照礼部的建议,使用两匹白缯。又按照尚书崔亮的奏请,制作了圭瓒。

八年,改建太庙。前边是正殿,后边是寝殿。殿的两边都有两个侧室。寝殿有九间,每间有一个室,供奉神主,实行同堂异室制度。九年十月,新太庙建成。中室供奉德祖,东边的第一室供奉懿祖,西边的第一室供奉熙祖,东边的第二室供奉仁祖,都面向南。十五年,以孝慈皇后的神主进入太庙共同祭祀,之后的皇后进入太庙也都按照这个方式。建文即位后,将太祖的神主进入太庙。

正殿神座按照熙祖的顺序,面向东。寝殿神主位于西边的第三室,面向南。成祖迁都后,建立的庙宇按照南京的制度。

宣德元年七月,礼部呈进太宗神主进入太庙的礼仪:提前一天,派遣官员到太庙进行祭告礼仪。午后,在几筵殿进行大祥祭。第二天拂晓,在几筵殿放置酒果,在殿前的丹陛上放置两辆御辇和四个册宝亭。皇帝穿着浅淡的服装,行祭告礼仪完毕后,司礼监官员跪请神主升辇,前往太庙安放。两名内使捧着神主,四名内使捧着册宝,从殿中门出来,安放在御辇和册宝亭上。皇帝随行至思善门,更换祭服,登上辇车。到午门外,仪卫伞扇在前引导,到庙街门内,皇帝下车。

监官引导至御辇前奏报,跪请神主安放在太庙,跪拜,起身。内使捧着神主和册宝,皇帝随行,从中门进入,至寝庙东边的第三室,面向南安放。皇帝叩头,礼毕,祭祀按照时祭礼仪进行。文武官员穿着祭服行礼。正殿神座位于仁祖之后,面向西。二年五月,仁宗的神主进入太庙,按照之前的礼仪。寝殿位于西边的第三室,面向南。正殿位于高祖之后,面向东。之后的进入太庙也都按照这个方式。

正统七年十二月,奉昭皇后的神主进入太庙,神主到达列祖神位前拜庙。礼毕,太常寺官员唱赐座,内侍捧着衣冠,与仁宗同神位。唱请宣宗皇帝朝见,内侍捧着宣宗的衣冠放在褥位上,行四拜礼后,安放在座上。

孝宗即位后,宪宗将被升入太庙。当时九庙已经准备妥当,议论的人都认为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庙,应当按照顺序迁庙。礼官说:‘国家自德祖以上,没有按照世次排列,那么德祖可以比作商的报乙、周的亚圉,不能和契、稷相比。议论的人习惯于看到宋儒曾经采用王安石的说法,于是使得七庙既有始祖,又有太祖。太祖既然配天,又不能正位面向南,不符合礼制。现在请求将德祖、懿祖、熙祖三祖一并迁庙,从仁祖以下为七庙,将来迁庙完毕,则太祖可以比作契、稷,而迁庙的神主藏在后寝,合祭礼在正殿进行。时享尊太祖,合祭尊德祖,这样功德都得到崇敬,恩义也完备。’皇帝听从礼官的建议,在寝殿后边建立迁庙,派遣官员祭告宗庙。皇帝穿着素服向宪宗的几筵报告,祭毕,将懿祖的神主和衣冠迁至后殿,床幔、御座、仪物则存放在神库中。之后的迁庙也都按照这个方式。

嘉靖九年春天,世宗皇帝举行了特殊的祭祀仪式。命令在宫殿内布置帷幕和帷幕,就像九个庙宇一样,所有先帝都面向南方,各自进行祭献,读祝文三次,其余的仪式和以前一样。十年正月,皇帝因为庙宇祭祀的调整,向太庙、世庙和祧庙三位先帝报告。将德祖的神主迁到祧庙,将太祖的神主安放在寝殿正中,然后按照顺序迁移七宗的神位。丁酉年,皇帝到太庙进行特殊的祭祀仪式。九月,皇帝命令大学士李时等人,因为‘宗庙制度,父子兄弟同在一个殿堂,不符合礼制。太宗以下应该各自建立专庙,面向南方。’尚书夏言上奏:‘太庙两侧,空地很少,宗庙是重要的事务,开始计划时应该谨慎。’没有得到回复。

中允廖道南说:‘太宗以下应该各自在两庑之地建立专庙。有都宫来统一庙宇,不必各自设置门墙。有夹室来存放神主,不必再建寝庙。只需让各位先帝都能保全其尊贵,皇上亲自在太祖的庙宇中进行祭祀,其余的由亲信大臣代为献祭,就像古代诸侯助祭的礼仪。’皇帝很高兴,命令开会讨论。夏言等人说:‘太庙的地势有限,恐怕不能容纳,如果缩小规模,又不合古礼。而且如果各个庙宇建成,陛下要遍历各个庙宇,不仅体力达不到,而且时间也不允许。古代宗伯代后献祭的文辞,是指在同一个庙宇中,而代后之亚献。没有听说过人臣可以代替一庙的祭祀。’

且古代诸侯多有同姓之臣,现在陪祀执事的人,能否比拟古代诸侯的助祭者呢?先臣丘浚认为应该每隔一天祭拜一庙,十四天就可以遍祭。这大概是无处可去,而勉强为之的说法。如果以九庙一堂,显得过于混杂。请用木头制作黄屋,按照庙宇的制度,根据庙宇的数量来设置,又在其中设置帷幕和帷幕,这样就可以展示专祭的敬意了。”这个提议上报,没有得到回复。

十三年,南京太庙发生火灾。礼部尚书湛若水请求暂时将南京太庙的香火并入南京奉先殿,重建太庙,补充制作列圣的神主。皇帝召见尚书夏言和群臣集议。夏言和大学士张孚敬等人说:‘国家有两个庙宇,从汉惠帝开始。神有两个神主,从齐桓公开始。周朝的三都庙,是迁国后建立的庙宇,离开国都携带神主,不是两个庙宇两个神主。子孙的身体是祖宗所依托的,圣子神孙既然亲自在这里进行祭祀,那么祖宗的神灵自然也会降临在这里。今天应该专门确定庙宇的安排,以这个地方为根本。南京原有的奉先殿,其早晚的香火,应该合并供奉,就像平常一样。太庙遗址应该仿照古代坛台的风格,高筑围墙,谨慎地开关,以表达尊敬的意思。’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当时皇帝想要改建九庙。夏言趁机说:‘京师的宗庙,将要恢复古制,而南京的太庙突然发生火灾,大概是皇天和列祖在天之灵默默保佑,不可不认真对待。’皇帝很高兴,下诏春天开始施工。大臣们在太庙南边讨论,左边是三昭庙,与文祖世室相对,共有四个,右边是三穆庙。各个庙宇都深十六丈有余,而世室殿和寝殿稍微高一些,纵横深度和宽度与各个庙宇相同。各个庙宇的总门与太庙的戟门并排,各个庙宇的后墙与太庙的祧庙后墙并排。他们提交了详细的图纸。皇帝认为世室还应该更加突出,命令再次讨论。夏言等人请求扩建世室前殿,比各个庙宇高四尺有余,深度和宽度减半;寝殿比各个庙宇高两尺有余,深度和宽度相同。报告得到了批准。

十四年正月,皇帝命令阁臣:‘现在计划建立文祖庙作为世室,那么皇考世庙的字应该回避。’张孚敬说:‘世庙著有《明伦大典》,颁布四方,不能更改。文世室应该称为太宗庙。其余的庙宇不用宗字,用本庙号,以后递迁,更换匾额就可以了。’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二月,完全拆除旧庙进行改建。各个庙宇各自为都宫,庙宇各有殿宇和寝殿。太祖庙寝殿后有祧庙,用来存放祧主。太庙的门殿都面向南方,各个庙宇的门东西向,内部门殿寝殿都面向南方。十五年十二月,新庙建成,重新建立了皇考庙,称为睿宗献皇帝庙。皇帝将安德、懿、熙、仁四祖的神主安放在祧庙,将太祖的神主安放在太庙,百官按照仪式陪同祭祀。第二天,将太宗以下的神主安放在各个庙宇,命令九卿正官和武官重臣,都到太宗庙进行陪祭。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分别到各个庙宇进行祭祀。又选择日期,皇帝亲自捧着太祖的神主,文武大臣捧着七宗的神主,安放在景神殿。

二十年四月,太庙发生火灾,成祖、仁宗的神主被毁,将列圣的神主安放在景神殿。派遣大臣到长陵、献陵报告皇帝和皇后的神主,也安放在景神殿。二十二年十月,因为旧庙地基狭窄,命令测量规制。提议三次上报,没有得到回复。过了一段时间,才命令恢复同堂异室的做法,庙宇制度开始确定。二十四年六月,礼部尚书费寀等人因为太庙安放神主,请求确定位置顺序。皇帝说:‘既然没有昭穆,也没有世次,只按照伦理顺序。太祖居中,左边是四序成、宣、宪、睿,右边是四序仁、英、孝、武。都面向南方。’七月,因为庙宇建设完成,百官上表祝贺,皇帝下诏天下。新庙仍然在阙左,正殿九间,前面有两庑,南面有戟门。门左边是神库,右边是神厨。再往南是庙门,门外东南是宰牲亭,南面是神宫监,西面是庙街门。正殿后面是寝殿,安放列圣的神主,再后面是祧庙,存放祧主,都面向南方。

二十七年,皇帝想要将孝烈皇后方氏附祭于太庙,同时祧去仁宗。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人最初都坚持不可,后来也不能坚持他们的意见。二十九年十一月,祧去仁宗,于是将孝烈皇后附祭于西第四室。隆庆六年八月,穆宗将要附祭庙宇,皇帝命令礼部大臣讨论应该祧去哪个庙室。礼科陆树德说:‘宣宗到穆宗只有五世,请仍然将睿宗附祭于世庙,而宣宗不必祧去。’奏疏下发给礼部,礼部讨论认为宣宗的世次还比较近,祧去不太合适。因此说:‘古代以一世为一个庙,不是以一个君主为一个世,所以晋朝的庙宇有十一室而六世,唐朝的庙宇有十一室而九世。宋朝从太祖上追四祖到徽宗,才确定九世十一室的制度,因为太祖、太宗同为一世。其后徽宗附祭与哲宗同一世,高宗附祭与钦宗同一世,都没有祧去,到光宗升祔,增加到九世十二室。现在从宣宗到穆宗共有六世,加上两位祖先总共八世,按照宋朝的制度,可以不祧去,只需在寝殿左右各增加一室,就可以尊敬祖先,不违背礼制了。’皇帝命令按照旧敕令执行,于是祧去了宣宗。天启元年七月,光宗将要附祭庙宇。太常卿洪文衡请求不祧去宪宗,而祧去睿宗。皇帝没有同意。

禘佩

洪武元年,举行太庙的祭祀仪式。德祖皇帝和皇后的牌位位于中央,面向南。懿祖皇帝和皇后的牌位位于东边第一位,面向西。熙祖皇帝和皇后的牌位位于西边第一位,面向东。仁祖皇帝和皇后的牌位位于东边第二位,面向西。洪武七年,御史答禄与权上奏说:‘皇上受命七年了,但还没有举行禘祭。应该参考古今,制定一代的典章。’皇上下令礼部、太常司、翰林院商议,认为:‘虞、夏、商、周世系明确,所以禘祭可以实行。汉、唐以来,没有人能明确知道始祖的出身,当时所说的禘祭,不过是祭祀已经被迁出的祖先,这是古代的大祫祭,不是禘祭。宋神宗曾经说过:“禘祭是用来明确祖辈的出身的。”既然没有人知道祖辈的出身,禘祭就无法实行。’太祖同意了这个意见。弘治元年,规定每年年底将懿祖的神位供奉在正殿左边,位于熙祖之上,进行祫祭仪式。

嘉靖十年,世宗询问大学士张璁关于禘祫的意义,让他和夏言商议。夏言撰写了《禘义》一文进献,大意是说:‘自汉以来,家谱难以考证,想要像虞夏时期祭祀黄帝,商周时期祭祀帝喾,都不能完全符合。我谨慎地推究古典,采纳先儒精微的论述,应该设立一个虚位来祭祀。’皇帝深以为然。中允廖道南认为朱氏是颛顼的后代,请求以《太祖实录》为依据,祭祀颛顼。于是皇帝下诏礼部根据夏言和廖道南的奏疏,召集官员详细商议。众臣都说:“称虚位者模糊无据,尊颛顼者年代久远难以查证。庙制已经确定,高皇帝的始祖之位,应当祭祀德祖为正宗。”皇帝坚持虚位,下令再次商议。夏言再次上疏论述祭祀德祖有四个可疑之处,并且说现在所定的太祖是太庙中的始祖,不是王者立始祖庙的始祖。皇帝一并下发了他的奏章。众臣于是请求设立虚位,以祭祀皇初祖,面向南,供奉太祖,面向西。礼部官员因此说,大祫已经每年举行一次,大禘请三年举行一次,这样次数适宜。皇帝亲自撰写文告,确定丙、辛岁举行大禘,命令礼部准备仪式选择日期。四月,礼部上报了大禘的仪式注解。提前三天报告太庙,进行三天斋戒,准备如时享仪式的香、帛、牲、酒。锦衣卫设置仪卫,太常卿供奉皇初祖神牌、太祖神位于太庙正殿,按照图仪安置。到日举行仪式,如同大祀圜丘仪式。至于讨论迁出德祖,停止岁除祭,在冬季中旬举行大祫仪式。太常寺在太庙正中设置德祖神位,面向南。懿祖以下,依次东西向。

十五年,再次确定庙祭制度。立春时进行犆享,各庙拿出主牌于殿中。立夏、立秋、立冬时拿出太祖、成祖七宗的主牌,在太祖殿举行飨祭,称为时祫。季冬中旬,选择吉日拿出四祖及太祖、成祖七宗的主牌,在太祖殿举行大祫。祭祀完毕,各庙将主牌归回。十七年确定大祫祝文。九庙帝后的谥号都完整记录,时祫只记录某祖、某宗某皇帝。更定季冬大祫的日期,供奉德、懿、熙、仁及太祖等不同室的神位都面向南,成祖面向西向上,仁宗以下七宗东西相对。二十年十一月,礼官商议,岁暮大祫,应当陈列迁出主牌,但景神殿狭窄,请求暂时在后寝祭祀四祖,使用连几,陈列笾豆,以便操作。皇帝下诏同意。二十二年,确定时享、大祫,停止拿出主牌、上香、献祭等仪式,临期捧衣冠出纳。太常及神宫监官执行。二十四年,停止季冬中旬的大祫,并停止告祭,仍然在岁除日举行大祫,礼仪同时进行。二十八年,恢复告祭仪式。穆宗即位,礼部因为大行皇帝的服制未除,请求遵照弘治十八年的例子,岁暮大祫、孟春时享两祭,都派遣官员代理。音乐设置但不演奏,皇帝在丧次进行斋戒,陪祀官也在二十七日之内,应暂时免除。皇帝同意了。

时享:洪武元年,规定宗庙的祭祀,每年四个孟月及岁除,共举行五次享祭。学士陶安等人说:‘古时候四时的祭祀,三个祭祀都在祖庙合享,只有春祭在各庙。自汉以来,庙宇都是同堂异室,所以四时都合祭。现在应该效仿近制,合祭于第一庙,这样才符合礼制,不会过于繁琐。’太祖命令孟春特别在各庙祭祀,三时及岁除则在德祖庙进行祫祭。二年,规定时享的制度,春季在清明,夏季在端午,秋季在中元,冬季在冬至。岁除按照旧制。三年,礼部尚书崔亮说:‘孟月是四时的开始。因为时令变化,表达孝思,所以准备三牲、黍稷等祭品进行祭祀。到了仲季之月,不过是献上新物而已。既然已经举行郊祀,那么庙祭就难以进行,应该恢复旧制。清明等节日,各自准备时令物品进行献祭。’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九年,新建太庙。所有的时享,正殿中设置德祖帝后神座,面向南。左边是懿祖,右边是熙祖,东西向。仁祖位于懿祖之后。所有的神座都不供奉神主,只设置衣冠。仪式结束后,将衣冠收藏起来。孟春选择上旬的吉日,三孟月使用朔日,以及岁除都合享。从此五次享祭都取消了特祭,而进行合配之礼。二十一年,规定时享仪式。更改之前的制度,迎神时行四拜礼,饮福时行四拜礼,仪式结束后行四拜礼。二十五年,规定时享仪式。如果国家有丧事,音乐准备但不演奏。

正统三年正月,进行太庙祭祀。礼部说,按照旧例,前三天,太常寺报告祭祀,皇帝在正殿接受报告。这一天,宣宗皇帝的忌辰,按照惯例不敲钟鼓,只在西角门处理事务。皇帝认为祭祀是重要的事务,仍然应该上殿,其余都按照永乐年间的例子进行。天顺六年,内阁大臣因为皇太后的丧事,请求将孟冬时享推迟到除服之后。皇帝同意了。成化四年,礼部因为慈懿太后的丧事,请求将孟秋享庙推迟到初七日。皇帝没有同意。

嘉靖十一年,大学士张孚敬等人说:‘太庙祭祀,只设置衣冠。皇上改为亲自安放神主,确实符合古礼。但是遍访群庙,亲自启封和收纳,不免过于劳累。现在请求亲自安放太祖神主,群庙帝后神主则由内外官员捧持。’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十七年,规定享祫礼,立春特别享祭,皇帝亲自祭祀太祖,派遣大臣八人分祭其他帝,内臣八人分祭其他后。立夏时祫,各庙拿出主牌于太庙。太祖面向南,成祖面向西,依次是七宗,仁、宣、英、宪、孝、睿、武宗东西相对。秋冬时祫,如同夏礼。二十四年,新庙建成,再次规定享祫只设置衣冠,不拿出主牌。隆庆元年,孟夏时享,因为世宗的灵位还未撤除,遵照正德元年例子,前一天,皇帝穿着常服祭告灵位,只请各庙进行祭祀。之后,时享、祫祭在大祥内的情况,也都如此。

荐新:

洪武元年,确定太庙每月初一献上新品的仪式:正月献上韭菜、荠菜、生菜、鸡蛋、鸭子。二月献上水芹菜、蒌蒿、莴苣、子鹅。三月献上茶、竹笋、鲤鱼、鲫鱼。四月献上樱桃、梅、杏、鲥鱼、野鸡。五月献上新麦、王瓜、桃、李、来禽、嫩鸡。六月献上西瓜、甜瓜、莲子、冬瓜。七月献上菱角、梨、红枣、葡萄。八月献上茨实、新米、莲藕、茭白、姜、鳜鱼。九月献上小红豆、栗子、柿子、橙子、蟹、鳊鱼。十月献上木瓜、柑橘、橘子、萝卜、兔子、雁。十一月献上荞麦、甘蔗、天鹅、鹚(老鸟)、鹿。十二月献上芥菜、菠菜、白鱼、鲫鱼。这些礼仪都由天子亲自执行。不久之后,这些仪式归属于太常寺。洪武二年下诏,所有时令物品,太常寺先在宗庙献上,然后才进献给皇帝。洪武三年,确定每月初一献上新品,各庙共同献上一只羊、一头猪、八簋豆、两簠簋、两登、两鉶、三个酒尊,以及常备的鹅肉羹饭。太常卿和参与祭祀的官员穿着法服行礼。望日祭祀时,只提供常备的鹅肉羹饭,官员穿着常服行礼。还有献新品的仪式,凡是四方进献的新品,在每月献品之外,太常卿和内使监官穿着常服在太庙献上,不进行礼仪。之后的朔望祭祀,以及献新品的仪式,都在奉先殿进行。

洪武元年,追封四庙的谥号,册宝都使用玉石。册文长十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五分,册文数量根据文字多少而定。用金绳串联,铺以锦缎,覆盖以红罗和泥金夹帕,册匣用朱漆雕刻金花,上面有龙凤图案。宝文宽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金盘龙纽,用锦带系挂,包裹以红锦,放入盝中,盝用金制成。德祖的册文说:‘孝玄孙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上言:臣听说尊敬先祖,是人的最大情感,祖辈拥有天下,传给子孙,子孙拥有天下,追封祖辈,这是古今通行的道理。臣遇到天下战乱,亲自披挂甲胄,调度军队,平定四方,以安定人民,土地日益扩大。都是承蒙祖宗的庇佑。臣被众人推举为皇帝,但先祖父母还没有称号。谨上皇高祖考府君尊号曰玄皇帝,庙号德祖。愿英灵鉴察这孝思。’宝文说“德祖玄皇帝之宝”。玄皇后、懿祖以下,帝后册宝都相同。建文时期,追封谥号的典制,被废除。

永乐元年五月,提出对高皇帝、高皇后的谥号提议。前一天,在奉天殿中设立谥号提议案。这天早上,皇帝穿戴衮冕登上大殿,按照常规仪式。文武官员穿着朝服行四拜礼。礼部官员奏报进献谥号提议。两名序班带领班首登上丹陛,捧着谥号提议文的官员将提议文交给班首,从中门进入,到达殿中。赞礼官宣布进献谥号提议。皇帝起身,前往谥号提议文案处。班首将文案放在案上,跪下,百官也都跪下。皇帝看完后,重新坐下。班首和百官跪拜起身,复位,再次行四拜礼。礼仪结束后。皇帝亲自提出谥号提议,交给翰林院的官员撰写册文。

六月,对以上尊谥进行斋戒,派遣官员祭祀天地、宗庙、社稷。鸿胪寺在奉天殿设立香案。这天早上,内侍将册宝放在案上。太常寺在太庙门外丹陛上,皇考、皇妣神位前各设册宝案。鸿胪寺在奉天门外设立册宝车,仪仗、乐器按照常规仪式。百官穿着祭服到太庙门外站立等候,执事官和宣册宝官,先从太庙右门进入,按序站在殿右。皇帝穿戴衮冕,乘坐华盖殿,四名捧册宝官穿着祭服,在奉天殿东西两侧站立。鸿胪寺奏请行礼。皇帝走出奉天殿册宝案前,捧册宝官各自捧着前行,放入彩舆中,仪仗和乐队在前引导。皇帝乘坐车驾,跟随彩舆行进。到午门外下车,登上辂车,到达太庙门。百官跪下等候彩舆过去,起身。皇帝下车,跟随彩舆到太庙中门外。捧册宝官各自捧着前行,皇帝跟随,到达丹陛上。将册宝放在案上,典仪官按照常规传唱,内赞官奏请就位,典仪官奏请迎神奏乐。音乐停止,内赞官奏请皇帝四拜,百官一同跪拜。典仪官奏请进献册宝,捧册宝官前行,皇帝从左门进入,到达庙中,到皇考神位前。奏请跪拜,手持玉圭。奏请进献册文,捧册官跪在皇帝左边进献册文,皇帝接受册文后交给执事官,放在案左边,奏请取出玉圭,赞礼官宣布册文,宣册官跪在皇帝左边宣读册文。册文说:‘仅在永乐元年,岁次癸未,六月丁未初一,过十一日丁巳,孝子嗣皇帝臣某,谨拜手稽首言:臣听说俊德赞尧,重华美舜,禹、汤、文、武,列圣相承,功德并隆,都受到显赫的称号。尊敬的皇考皇帝,统天开运,从布衣起家,平定祸乱,用夏变夷,以孝治天下。四十多年,人民乐享太平,礼乐文章,流传万世,德合乾坤,明同日月,功超千古,道冠百王。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愿神灵降临,庇佑下民,覆盖无极,与天同在。’宣读册文完毕,奏请取出玉圭。奏请进献宝文,捧宝官跪在皇帝左边进献宝文。皇帝接受宝文,交给执事官,放在案右边。奏请取出玉圭。赞礼官宣布宝文,宣宝官跪在皇帝右边宣读宝文,宝文与谥号相同。宣读宝文完毕,奏请跪拜,起身。皇帝到皇妣神位前,进献宣读册宝的仪式与之前相同。册文说:‘臣听说自古以来的后妃,都继承世系。姬水嫔虞,发祥于帝室,周姜辅佐治理,奠定国家基础。尊敬的皇妣孝慈皇后,以圣辅圣,共同起于微贱,共同度过艰难,使家庭成为国家。勤俭节约,恭敬诚信,孝顺慈爱,以奉神灵之统,理顺万物之宜。正位中宫十五年,家国承式,天下归仁。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愿圣灵降临,承受慈爱之名,日月光华,照耀永世。’宝文与谥号相同。宣读宝文完毕,皇帝复位。奏请四拜,百官一同跪拜。行祭礼按照常规仪式。第二天,颁布诏书于天下。以上谥号礼仪完成,赐予陪祀执事官宴会,其余官员每人赐钞一锭。

仁宗登基后,九月的时候,礼部和其他大臣一起提出了为大行皇帝(已故皇帝)仁孝皇后申请谥号的建议。仁宗接受了这个建议,看完了之后,忍不住流泪,于是将此事交给翰林院来撰写谥号证书。

礼部上奏关于谥号的仪式,提前进行斋戒和祭祀,就像往常一样。内侍在奉天门放置了谥号证书和宝物。

第二天,内侍将谥号证书和宝物放在车上。皇帝穿着丧服来到奉天门,内侍举起谥号证书和宝物的车,皇帝跟在车后走,下台阶,登上车辆。百官站在金水桥南边,面向北跪拜。等车过去后,起身。

接着来到思善门外,按顺序站立,面向北。皇帝下车辆。谥号证书和宝物的车从正门进入,到达几筵殿的丹陛上。皇帝从左门进入,来到丹陛上的拜位。捧谥号证书和宝物的官员从殿左门进入,来到几筵前。引导官员报告行四拜礼,皇太孙、亲王、皇孙在丹陛上陪拜,百官在思善门外陪拜。皇帝从殿左门进入,来到已故皇帝的位置前,跪下呈上谥号证书和宝物。宣读谥号证书和宝物的官员跪下宣读完毕后,报告跪拜、起身。皇帝来到仁孝皇后的神位前,行礼方式相同。报告复位后行四拜礼,皇太孙以下一同行礼。仪式结束后,进行祭祀。

那天,将仁孝皇后的神主牌位改写,并下诏在全国颁布。之后,向上皇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上尊号,都按照这种方式进行。

嘉靖十七年,世宗皇帝采纳了丰坊的建议,给献皇帝加上庙号,称为宗配帝,于是将奉太宗改称为成祖。命令在南宫制作两位圣人的神位,随后前往景神殿,供奉谥号证书和宝物。尊称文皇帝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尊称献皇帝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又给皇天上帝加上大号。

十一月初一,皇帝前往南郊,恭敬地呈上谥号证书和表文。仪式结束后,返回太庙,供奉谥号证书和宝物,给高皇帝加上尊号称为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给高皇后加上尊号称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那天,中宫捧着高皇后的神主牌位,辅助进行亚献礼,文武官员的妻子陪同祭祀。之后又选择日子前往太庙,进行改写神主牌位的仪式。

庙讳:天启元年正月,根据礼部的建议,所有带有‘点水’字样和‘交’字的,都改为‘雒’和‘较’。只有督学称‘较’字不适宜,应改为学政。各王府以及文武职官,如果有触犯庙讳和御名的,都要进行更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二十七-注解

庙制:指宗庙的建筑制度,包括宗庙的规模、布局、建筑形式等。

禘佩:古代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佩饰,通常由玉制成。

时享:时享是古代帝王在特定时节祭祀祖先的仪式,通常包括清明、端午、中元、冬至等。

荐新:荐新是指在祭祀中献上新收获的粮食或物品,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谥号:古代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等给予的尊称,用以表示其生前的德行和功绩。

庙讳:指对皇帝或皇后的尊称,不可在言语或文字中使用。

七庙:古代天子祭祀祖先的庙宇,通常指祭祀七代祖先的庙宇。

昭穆:古代宗庙中,以始祖为中心,左右两侧分别排列祖先,左为昭,右为穆。

寝园庙:古代帝王、贵族的陵墓,其中设有祭祀的庙宇。

高庙:古代帝王祭祀高祖的庙宇。

四亲庙:古代帝王祭祀四代祖先的庙宇。

藏主:指将祖先的神主(牌位)收藏。

都宫:指宗庙的外围宫墙。

斋次:指斋戒时的居所。

馔次:指供食用的居所。

神厨:指宗庙中专门用于烹饪祭品的厨房。

宰牲池:指用于宰杀牲畜的池塘。

戟:古代的一种兵器,也用作仪仗。

中书省:古代中央政府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处理政务等。

祀典:指祭祀的典章制度。

昭穆相对:指在祭祀时,昭、穆两系祖先的位置相对。

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位于都城中心,是皇家宗庙中最重要的一座。

祧:祧是指祭祀中移除祖先牌位或神位,通常是因为年代久远或地位降低。

祭器:指祭祀时使用的器物。

笾豆: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两种盛食物的器皿。

朱漆:用朱红色漆涂饰。

楎椸:古代宗庙中用来悬挂神主牌位的木架。

枕簟:古代宗庙中用于祭祀的垫子和竹席。

箧笥:古代宗庙中用来存放祭品的箱子。

帏幔:古代宗庙中用来遮挡的布帘。

浴室:古代宗庙中供祭祀者净身的浴室。

币: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布帛。

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

圭瓒: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玉器和酒器。

祔庙:古代宗庙中供奉新皇帝的地方。

几筵殿:古代宫殿中的一种殿堂,用于举行祭祀等活动。

册宝:册宝,指皇帝的玉册和玉宝。

辇:古代皇帝乘坐的车。

祔享:指将新皇帝的祖先神主与已故皇帝的祖先神主一起供奉。

祧殿:指存放被迁出的祖先神主的殿宇。

祫祭: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指将同堂异室的祖先神主一起祭祀。

世宗:明朝的皇帝,即嘉靖帝,名朱厚熜,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庙号。

特享礼:特享礼是指皇帝对祖先进行的一种特殊祭祀仪式。

九庙:古代中国的一种宗庙制度,指祭祀九位祖先的庙宇。

列圣:列圣,指历代圣贤。

奠献:指在祭祀时向祖先献上祭品。

祝三:指读三遍祝文。

世庙:古代帝王的宗庙,是祭祀开国皇帝的地方。

祧庙:古代宗庙中用于供奉被迁出的祖先神主的地方。

德祖:德祖,庙号,指祖先。

太祖:古代宗庙中供奉的祖先之一,通常是指开国皇帝。

寝殿:古代宗庙中供奉祖先神主的地方。

丁酉: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某一年。

大学士: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

尚书:古代官职,是六部之一的长官。

夏言:明朝大臣,曾任尚书。

中允: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顾问。

廖道南:明朝大臣。

太宗:古代宗庙中供奉的祖先之一,通常是指第二位皇帝。

宗伯:古代官职,是负责宗庙祭祀的官员。

丘浚:明朝大臣,曾任尚书。

九庙一堂:古代宗庙制度,指九座庙宇共同组成一个祭祀场所。

黄屋:古代皇帝的车驾装饰,象征皇权。

坛墠:古代祭祀用的土台。

孝烈皇后方氏:明朝皇帝嘉靖帝的皇后。

仁宗:仁宗是指北宋的宋仁宗赵祯,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被誉为‘仁宗之治’。

宣宗:明朝皇帝,即朱瞻基,是嘉靖帝的祖父。

穆宗:明朝皇帝,即朱载垕,是嘉靖帝的曾孙。

祫飨:祫飨是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通常在宗庙中进行。祫飨分为大祫和小祫,大祫是祭祀所有祖先,小祫是祭祀部分祖先。

德祖皇考妣:德祖皇考妣指的是帝王的祖先,皇考指已故的父亲,妣指已故的母亲。

懿祖皇考妣:懿祖皇考妣与德祖皇考妣类似,指的是更早一代的祖先。

熙祖皇考妣:熙祖皇考妣,指的是熙祖的配偶,熙祖是帝王的祖先。

仁祖皇考妣:仁祖皇考妣,指的是仁祖的配偶,仁祖是帝王的祖先。

禘祭:禘祭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以祭祀始祖,是宗庙祭祀中最高规格的仪式。

禘礼:禘礼是指禘祭的礼仪。

宋神宗:宋神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禘礼有所论述。

虚位:虚位是指在祭祀中空出一位,用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通常用于表示对始祖的祭祀。

颛顼:颛顼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是传说中的祖先。

太祖实录:太祖实录是记录太祖生平事迹的史书。

大祫:大祫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祭祀所有的祖先。

郊祀:郊祀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

衣冠:衣冠指古代的服饰,此处指用于祭祀的服饰。

月朔:月朔指每月的第一天,即农历每月的初一。

荐:荐,祭祀时献上供品。

仪物:仪物,指祭祀时所用的物品。

韭:韭菜,一种蔬菜。

荠:荠菜,一种野菜。

生菜:生菜,一种蔬菜。

鸡子:鸡子,即鸡蛋。

鸭子:鸭子,一种水禽。

水芹:水芹,一种水生植物。

蒌蒿:蒌蒿,一种野菜。

台菜:台菜,指台湾地区的蔬菜。

子鹅:子鹅,指幼鹅。

茶:茶,指茶叶。

笋:笋,指竹笋。

鲤鱼:鲤鱼,一种淡水鱼类。

鮆鱼:鮆鱼,一种淡水鱼类。

樱桃:樱桃,一种水果。

梅:梅,一种水果。

杏:杏,一种水果。

鲥鱼:鲥鱼,一种淡水鱼类。

雉:雉,即野鸡。

新麦:新麦,指新收获的小麦。

王瓜:王瓜,一种水果。

桃:桃,一种水果。

李:李,一种水果。

来禽:来禽,指候鸟。

嫩鸡:嫩鸡,指年轻的鸡。

西瓜:西瓜,一种水果。

甜瓜:甜瓜,一种水果。

莲子:莲子,莲子的果实。

冬瓜:冬瓜,一种蔬菜。

菱:菱,一种水生植物。

梨:梨,一种水果。

红枣:红枣,一种干果。

蒲萄:蒲萄,即葡萄。

芡:芡,一种水生植物。

新米:新米,指新收获的大米。

藕:藕,莲藕,一种水生植物。

茭白:茭白,一种水生植物。

姜:姜,一种调味品。

鳜鱼:鳜鱼,一种淡水鱼类。

小红豆:小红豆,一种豆类。

栗:栗,栗子,一种干果。

柿:柿,柿子,一种水果。

橙:橙,一种水果。

蟹:蟹,一种水生甲壳类动物。

鳊鱼:鳊鱼,一种淡水鱼类。

木瓜:木瓜,一种水果。

柑:柑,柑橘类水果。

橘:橘,柑橘类水果。

芦菔:芦菔,即萝卜。

兔:兔,一种哺乳动物。

雁:雁,一种候鸟。

荞麦:荞麦,一种谷物。

甘蔗:甘蔗,一种植物,其茎可制糖。

天鹅:天鹅,一种大型水禽。

鹚:鹚,一种水鸟。

老鸟:老鸟,指老年鸟类。

鹿:鹿,一种哺乳动物。

芥菜:芥菜,一种蔬菜。

菠菜:菠菜,一种蔬菜。

白鱼:白鱼,一种淡水鱼类。

鲫鱼:鲫鱼,一种淡水鱼类。

天子:天子,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太常:太常,古代官名,掌管祭祀等事务。

属:属,归属,属于。

宗庙: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

简:简,古代书写用的竹简。

金绳:金绳,用金制成的绳子。

锦褥:锦褥,用锦缎制成的垫子。

红罗泥金夹帕:红罗泥金夹帕,用红罗和泥金制成的夹帕。

朱漆镂金:朱漆镂金,用朱漆在器物上雕刻金花。

龙凤文:龙凤文,指龙凤图案。

篆文:篆文,古代的一种文字。

纽:纽,指印章的柄。

锦绶:锦绶,用锦制成的带子。

红锦:红锦,用红锦制成的。

盝:盝,古代的一种容器。

府君:府君,古代对父亲的尊称。

庙号:指古代皇帝死后,由后人给予的尊号。

英爽:英爽,指英勇豪迈。

稽首: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兵起:兵起,指战争爆发。

甲胄:甲胄,指盔甲。

师旅:师旅,指军队。

戡定:戡定,平定。

四方:四方,指天下。

考妣:考妣,指已故的父母。

称号:称号,尊称。

册简:册简,指用竹简制成的册。

广:广,宽度。

厚:厚,厚度。

联:联,连接。

藉:藉,垫。

覆:覆,覆盖。

匣:匣,盒子。

镂金:镂金,雕刻金花。

系:系,系挂。

裹:裹,包裹。

纳:纳,放入。

装:装,装填。

孝玄孙:孝玄孙,指孝顺的孙子。

嗣皇帝:嗣皇帝,指继承皇位的皇帝。

臣某:臣某,指自己。

稽首上言:稽首上言,指跪拜后向上陈述。

尊敬先世:尊敬先世,指尊敬祖先。

传之子孙:传之子孙,指传给子孙。

追尊:追尊,指追封尊号。

高祖考府君:高祖考府君,指高祖的父亲。

庙号德祖:庙号德祖,指德祖的庙号。

伏惟:伏惟,表示敬仰。

鉴此孝思:鉴此孝思,指以孝思为鉴。

德祖玄皇帝之宝:德祖玄皇帝之宝,指德祖玄皇帝的宝印。

玄皇后:玄皇后,指德祖的皇后。

懿祖:懿祖,指德祖的父亲。

革除:革除,废除。

谥议:指对已故皇帝或皇后的谥号进行讨论和议定。

奉天殿:奉天殿,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宫殿。

衮冕:衮冕,古代帝王的礼服。

朝服:朝服,古代官员的正式服装。

文武官:文武官,指文官和武官。

四拜:四拜,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礼部官:礼部官,古代官名,掌管礼仪事务。

序班:序班,古代官名,掌管官吏的排列顺序。

班首:班首,指官员队伍中的领头人。

丹陛:古代宫殿台阶上的红色石阶,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谥议文:谥议文,指讨论谥号的文书。

中门:中门,指宫殿的正门。

殿中:殿中,指宫殿内部。

百官:百官,指所有官员。

稽首言:稽首言,指跪拜后发言。

俊德赞尧:俊德赞尧,指有德行的人赞美尧。

重华美舜:重华美舜,指重视华美的舜。

禹、汤、文、武:禹、汤、文、武,指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功德:功德,指功绩和德行。

显号:显号,显赫的名号。

统天肇运:统天肇运,指掌握天命,开创基业。

奋自布衣:奋自布衣,指从平民出身。

用夏变夷:用夏变夷,指用夏朝的文化来改变夷狄。

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指用孝道来治理国家。

民乐永熙:民乐永熙,指人民安居乐业。

礼乐文章:礼乐文章,指礼乐制度和文学。

垂宪万世:垂宪万世,指流传千秋万世。

德合乾坤:德合乾坤,指德行与天地相合。

明同日月:明同日月,指明智如同日月。

功超千古:功超千古,指功绩超越千古。

道冠百王:道冠百王,指道德超越百王。

孝子:孝子,指孝顺的儿子。

谨拜手稽首言:谨拜手稽首言,指恭敬地跪拜后发言。

钦惟:钦惟,表示敬仰。

戡定祸乱:戡定祸乱,指平定祸乱。

四十馀年:四十馀年,指四十年以上。

谨奉册宝:谨奉册宝,指恭敬地呈上册宝。

上尊谥:上尊谥,指给予尊贵的谥号。

庙号太祖:庙号太祖,指太祖的庙号。

神灵陟降:神灵陟降,指神灵降临。

阴骘下民:阴骘下民,指神灵保佑人民。

覆帱无极:覆帱无极,指覆盖无边际。

与天常存:与天常存,指与天地共存。

孝慈皇后:孝慈皇后,指皇后。

同起侧微:同起侧微,指一同从卑微的地位起家。

弘济艰难:弘济艰难,指帮助度过困难。

化家为国:化家为国,指将家庭变为国家。

克勤克俭:克勤克俭,指勤俭节约。

克敬克诚:克敬克诚,指恭敬诚实。

克孝克慈:克孝克慈,指孝顺慈爱。

以奉神灵之统:以奉神灵之统,指供奉神灵的统治。

理万物之宜:理万物之宜,指处理万物的适宜。

正位中宫:正位中宫,指位居中宫。

家邦承式:家邦承式,指国家继承传统。

天下归仁:天下归仁,指天下归心于仁。

圣灵陟降:圣灵陟降,指圣灵降临。

膺慈显名:膺慈显名,指承受慈爱而显赫。

日月光华:日月光华,指日月的光辉。

照临永世:照临永世,指照耀永世。

鸿胪寺:鸿胪寺,古代官名,掌管外交和礼仪。

香案:香案,供香用的案子。

太常寺:太常寺,古代官名,掌管祭祀等事务。

皇考:皇考,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皇妣:皇妣,对已故母亲的尊称。

神御:神御,指神灵的牌位。

卤簿:卤簿,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

乐悬:乐悬,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

祭服:祭服,古代用于祭祀的服装。

执事官:执事官,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宣册宝官:指负责宣读册宝的官员。

序立:序立,按顺序站立。

御华盖殿:御华盖殿,指乘坐华盖车到华盖殿。

捧册宝官:捧册宝官,指负责捧册宝的官员。

奏请行礼:奏请行礼,向上奏请行礼。

彩舆:彩舆,装饰华丽的车辆。

卤簿大乐:卤簿大乐,指仪仗队和乐队。

乘舆:乘舆,指乘坐的车。

辂:古代皇帝的车辆。

太庙门:太庙门,太庙的正门。

典仪:典仪,指负责仪式的官员。

传唱:传唱,指传达仪式的命令。

内赞:内赞,指内侍官员。

奏跪:奏跪,向上奏请跪拜。

搢圭:搢圭,指手持玉圭。

进册:进册,呈上册。

授执事官:授执事官,将册交给负责的官员。

奏出圭:奏出圭,将玉圭取出。

赞宣册:赞宣册,宣布册文。

宣册官:宣册官,负责宣读册文的官员。

宝文:宝文,指宝印上的文字。

俯伏:俯伏,跪拜。

复位:复位,回到原位。

翌日:翌日,第二天。

颁诏天下:颁诏天下,向全国颁布诏书。

赐宴:赐宴,赐予宴会。

钞:钞,古代的一种货币。

礼部:礼部是古代中国的六部之一,负责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务。

大行皇帝:指已故的皇帝,‘大行’是对已故皇帝的一种尊称。

仁孝皇后:指宋仁宗的皇后,谥号‘仁孝’,是对她品德的一种肯定。

翰林院:翰林院是古代中国的官方学术机构,负责起草文书、编纂史书等。

谥册:指记载已故皇帝或皇后谥号的册文。

奉天门:古代皇宫的正门,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册宝舆:指用于装载皇帝册宝的车辆。

衰服:指丧服,表示哀悼。

金水桥:古代皇宫中的桥梁,是官员出入宫殿的必经之地。

思善门外:指皇宫内的一个地方。

皇太孙:指皇帝的长孙,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

亲王:指皇室成员中的亲王,是皇帝的兄弟或儿子。

皇孙:指皇帝的孙子。

神主:指供奉祖先的牌位。

南宫:古代皇宫中的宫殿之一。

景神殿:古代宫殿中的一种殿堂,用于供奉神灵。

文皇帝:指古代皇帝的尊号,此处指宋太宗赵光义。

献皇帝:指古代皇帝的尊号,此处指宋真宗赵恒。

皇天上帝:指天帝,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

高皇帝:指古代皇帝的尊号,此处指宋太祖赵匡胤。

高皇后:指古代皇帝的皇后尊号,此处指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

点水加各字:指在文字中使用与皇帝或皇后名字中相同的字。

交字:指在文字中使用与皇帝或皇后名字中相同的字。

学政:古代官职,负责教育和管理地方学校。

命妇:指官员的妻子,有陪祀的资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二十七-评注

仁宗即位,九月,礼部同诸臣进大行皇帝仁孝皇后谥议。

此句开篇点明仁宗即位后,礼部与诸臣共同商议为大行皇帝仁孝皇后定谥号之事。‘大行皇帝’指已故的皇帝,‘仁孝皇后’则是对已故皇帝妻子的尊称。此句体现了皇权至上、礼制至重的古代社会特点,同时也反映了皇室对已故皇后的尊崇之情。

仁宗立受之,览毕,流涕不已,以付翰林院撰谥册。

仁宗接受谥议后,阅读完毕,感动得流泪不止,将此事交给翰林院撰写谥册。‘立受之’表现了仁宗对先皇的尊敬和悲痛,‘流涕不已’则传达了他对先皇的深厚感情。翰林院撰写谥册,体现了皇权与文官制度的结合,以及文官在祭祀礼仪中的重要作用。

礼部奏上谥仪,前期斋戒遣祭如常,内侍置册宝舆于奉天门。

礼部奏报谥号仪式,前期进行斋戒,派遣祭祀如常。内侍将册宝舆放置于奉天门。‘谥仪’指定谥号的仪式,‘斋戒’则是对祭祀活动的一种尊重和虔诚。此句描绘了祭祀仪式的庄重和严谨,同时也展现了宫廷礼仪的规范。

厥明,捧册宝置舆中。帝衰服诣奉天门,内侍举册宝舆,帝随舆后行,降阶,升辂。

次日清晨,捧册宝放入舆中。皇帝身着丧服前往奉天门,内侍举起册宝舆,皇帝跟随其后,下阶,登车。‘厥明’指次日清晨,‘衰服’则是指丧服。此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皇帝对先皇的哀思和对礼仪的重视。

百官立金水桥南,北向跪。俟舆过,兴。随至思善门外,序立,北向。

百官立于金水桥南,面向北跪拜。等待舆车经过,起身。随后跟随至思善门外,依次站立,面向北。‘俟’指等待,‘序立’指依次站立。此句反映了古代宫廷礼仪的严谨和等级制度。

帝降辂。册宝舆由中门入,至几筵殿丹陛上。帝由左门入,就丹陛上拜位。

皇帝下车。册宝舆从中门进入,至几筵殿丹陛上。皇帝从左门进入,至丹陛上拜位。‘辂’指皇帝的车,‘几筵殿’是皇帝祭祀的地方。此句描绘了皇帝在祭祀过程中的位置和动作,体现了宫廷礼仪的庄重。

捧册宝官由殿左门入,至几筵前。导引官奏四拜,皇太孙、亲王、皇孙陪拜丹陛上,百官陪拜思善门外。

捧册宝的官员从殿左门进入,至几筵前。导引官奏请四拜,皇太孙、亲王、皇孙在丹陛上陪拜,百官在思善门外陪拜。‘导引官’指引导官员,‘陪拜’指陪同跪拜。此句展现了宫廷祭祀礼仪的复杂和细致。

帝由殿左门入,诣大行皇帝位前,跪进册、进宝。宣册宝官跪宣毕,奏俯伏、兴。

皇帝从殿左门进入,至大行皇帝位前,跪拜进册、进宝。宣册宝官跪拜宣读完毕,奏请俯伏、起身。‘诣’指前往,‘宣册宝官’指宣读册宝的官员。此句体现了皇帝对先皇的尊敬和祭祀仪式的庄重。

帝诣仁孝皇后神位前,礼并同。奏复位四拜,皇太孙以下同。

皇帝至仁孝皇后神位前,礼仪与之前相同。奏请复位,四拜,皇太孙以下同。‘复位’指回到原来的位置,‘皇太孙以下’指皇太孙以下的官员。此句展现了祭祀仪式的规范和统一。

礼毕,行祭礼。是日,改题仁孝皇后神主,诏颁天下。

祭祀礼仪结束后,进行祭礼。当日,改写仁孝皇后的神主,诏令全国。‘改题’指改写神主,‘诏颁’指颁布诏令。此句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祭祀礼仪的重视。

是后,上皇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谥,皆仿此。

此后,对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尊谥,都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是后’指此后,‘尊谥’指尊贵的谥号。此句强调了宫廷礼仪的传承和规范。

嘉靖十七年,世宗用丰坊奏,加献皇帝庙号,称宗配帝,乃改奉太宗为成祖。

嘉靖十七年,世宗采纳丰坊的建议,增加献皇帝的庙号,称宗配帝,于是改奉太宗为成祖。‘庙号’指皇帝的庙号,‘宗配帝’指宗庙中的配帝。此句反映了皇帝庙号的变更和宫廷政治的变化。

命制二圣神位于南宫,遂诣景神殿,奉册宝。

命令制作两位圣人的神位置于南宫,随后前往景神殿,供奉册宝。‘二圣’指两位圣人,‘册宝’指册封的宝物。此句描绘了皇帝对圣人的尊敬和祭祀仪式的庄重。

尊文皇帝曰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尊献皇帝曰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

尊称文皇帝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尊称献皇帝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尊称’指尊贵的称号,‘圣武’指圣明的武功。此句展现了皇帝对先皇的尊崇和对功绩的肯定。

又上皇天上帝大号。

又上皇天上帝的大号。‘大号’指尊号。此句反映了皇帝对天帝的尊敬和对神权的重视。

十一月朔,帝诣南郊,恭进册表。

十一月朔日,皇帝前往南郊,恭敬地进献册表。‘朔日’指月初,‘册表’指册封的文书。此句描绘了皇帝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和对神权的尊重。

礼成,还诣太庙,奉册宝,加上高皇帝尊号曰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加上高皇后尊号曰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祭祀礼仪完成后,返回太庙,供奉册宝,给高皇帝加上尊号曰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给高皇后加上尊号曰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尊号’指尊贵的称号,‘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此句展现了皇帝对祖先的尊敬和对祭祀礼仪的重视。

是日,中宫捧高皇后主,助行亚献礼,文武官命妇陪祀。

当日,中宫捧着高皇后的神主,协助进行亚献礼,文武官员的妻子陪同祭祀。‘中宫’指皇后,‘亚献礼’指祭祀中的献礼。此句描绘了皇后在祭祀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

复择日诣太庙,行改题神主礼。

再次选择日期前往太庙,进行改写神主的礼仪。‘改题神主’指改写神主上的文字。此句反映了宫廷祭祀礼仪的规范和传承。

庙讳

‘庙讳’一词,指对已故皇帝的尊称,即‘讳’字。此句引出下文对庙讳的说明。

天启元年正月,从礼部奏,凡从点水加各字者,俱改为‘雒’,从木加交字者,俱改为‘较’。

天启元年正月,根据礼部的奏请,所有从‘点水’(意为水滴)字加‘各’字的,都改为‘雒’字;所有从‘木’字加‘交’字的,都改为‘较’字。‘点水’、‘各’、‘木’、‘交’等字,在此处指代特定的字根。此句反映了古代对庙讳的严格规定和对文字的谨慎使用。

惟督学称较字未宜,应改为学政。

只有‘督学’一职称‘较’字不适宜,应改为‘学政’。‘督学’指负责教育的官员,‘学政’则是对教育官员的一种尊称。此句说明了庙讳在官职名称上的应用。

各王府及文武职官,有犯庙讳御名者,悉改之。

各个王府以及文武官员中,有违反庙讳和御名的,都要进行改正。‘犯庙讳’指违反庙讳规定,‘御名’指皇帝的名字。此句强调了庙讳在官场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皇帝的尊敬。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二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4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