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三

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三-原文

四曰军礼。亲征为首,遣将次之。方出师,有礻马祭之礼。及还,有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之礼。平居有阅武、大射之礼。而救日伐鼓之制,亦以类附焉。

亲征

洪武元年闰七月,诏定军礼。中书省臣会儒臣言:古者天子亲征,所以顺天应人,除残去暴,以安天下。自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此其始也。周制,天子亲征,则类于上帝,宜于大社,造于祖庙,礻马于所征之地,及祭所过山川。师还,则奏凯献俘于庙社。后魏有宣露布之制。唐仍旧典,宋亦间行焉。于是历考旧章,定为亲征礼奏之。前期,择日祭告天地神祠行礻马祭礼。凡所过山川岳镇海渎用太牢,其次少牢,又次特牲。若行速,止用酒脯,祭器笾豆各一。前期,斋一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视涤。祭之日,服武弁,行一献礼。凯旋,告祭宗社,礼与出师同。献俘庙社,以露布诏天下,然后论功行赏。永乐、宣德、正统间,率遵用之。

正德十四年,帝亲征宸濠,礼部上祭告仪注如旧。帝令祭祀俱遣官代。及疏请遣官,有旨勿遣。其颁诏,亦如旧制。明年十一月将凯旋,礼臣言:“宸濠悖逆,皇上亲统六师,往正其罪,与宣德间亲征汉庶人高煦故事相同。但一切礼仪无从稽考。请于师还之日,圣驾从正阳门入,遣官告谢天地庙社。驾诣奉先殿、几筵殿,谒见毕,朝见皇太后。次日早,御午门楼,百官朝见,行献俘礼。择日诏告天下。”十二月,帝还京,百官迎于正阳门外,帝戎服乘马入。

遣将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会官议奏,王者遣将,所以讨有罪,除民害也。《书》称大禹徂征,《诗》美南仲薄伐。《史记》引《兵书》曰:“古王者之遣将,跪而推毂。”汉高命韩信为将,设坛具礼。北齐亲授斧钺。唐则告于庙社,又告太公庙。宋则授旌节于朝堂,次告庙社,又礻马祭黄帝。今定遣将礼,皇帝武弁服,御奉天殿。大将军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承制官宣制,以节钺授大将军。大将军受之,以授执事者,俯伏,兴,再拜出。降陛,复位,四拜。驾还宫,大将军出。至午门外勒所部将士,建旗帜,鸣金鼓,正行列,擎节钺。奏乐前导,百官以次送出。造庙宜社之礼,即命大将军具牲币,行一献礼,与遣官祭告庙社仪同。其告武成王庙仪,前二日,大将省牲。祭日,大将于幕次佥祝版,入就位,再拜。诣神位前上香、奠帛、再拜。进熟酌献,读祝,再拜。诣位,再拜。饮福受胙,复再拜。彻豆,望燎。其配位,亦大将行礼。两庑陪祀,诸将分献。

礻马祭

亲征前期,皇帝及大将陪祭官皆斋一日。前一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诣神厨,视鼎镬涤溉。执事设军牙六纛于庙中之北,军牙东,六纛西,笾豆十二,簠簋各二,鉶登俎各三。设瘗坎位于神位西北,设席于坎前。上置酒碗五,雄鸡五,余陈设如常仪。祭日,建牙旗六纛于神位后。皇帝服武弁,自左南门入。至庙庭南,正中北向立。大将及陪祭官分文武重行班于后。迎神,再拜,奠币。行初献礼,先诣军牙神位前,再诣六纛神位前,俱再拜。亚献、终献如之。惟初献读祝,诣饮福位,再拜饮福,受胙,又再拜。掌祭官彻豆,赞礼唱送神,复再拜。执事官各以祝币,掌祭官取馔诣燎所,太常奏请望燎。执事杀鸡,刺血于酒碗中,酹神。燎半,奏礼毕,驾还。若遣将,则于旗纛庙坛行三献礼。大将初献,诸将亚献、终献。

受降

洪武四年七月,蜀夏明升降表至京师,太祖命中书集议受降礼。省部请如宋太祖受蜀主孟昶降故事,拟明升朝见日,皇帝御奉天门,升等于午门外跪进待罪表。侍仪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读讫,承制官出传制。升等皆俯伏于地,侍仪舍人掖升起,其属官皆起,跪听宣制释罪。升等五拜,三呼万岁。承制官传制,赐衣服冠带。侍仪舍人引升入丹墀中四拜。侍仪使传旨,升跪听宣谕,俯伏四拜,三呼万岁,又四拜出。百官行贺礼。帝以昶专治国政,所为奢纵,升年幼,事由臣下,免其叩头伏地上表请罪礼,惟命升及其官属朝见,百官朝贺。

奏凯献俘

凡亲征,师还,皇帝率诸将陈凯乐俘馘于庙南门外,社北门外。告祭庙社,行三献礼,同出师仪。祭毕,以俘馘付刑部,协律郎导乐以退。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升午门楼,以露布诏天下,百官具朝服以听,仪与开读诏赦同。

大将奏凯仪。

先期,大都督以露布闻。

内使监陈御座于午门楼上前楹,设奏凯乐位于楼前,协律郎位于奏凯乐北,司乐位于协律郎南。

又设献俘位于楼前少南,献俘将校位于其北,刑部尚书奏位于将校北,皆北向。

又设刑部尚书受俘位于献俘位西,东向。

设露布案于内道正中,南向。

受露布位于案东,承制位于案东北,俱西向。

宣露布位于文武班南,北向。

至日清晨,先陈凯乐俘馘于庙社门外,不奏歌曲。

俟告祭礼毕,复陈乐于午门楼前,将校引俘侍立于兵仗之外,百官入侍立位。

皇帝常服升楼,侍卫如常仪。

大将于楼前就位,四拜。

诸将随之,退,就侍立位。

赞奏凯乐,协律郎执麾引乐工就位,司乐跪请奏凯乐。

协律郎举麾,鼓吹振作,编奏乐曲。

乐止,赞宣露布。

承制官以露布付受露布官,引礼引诣案跪受,由中道南行,以授宣露布官。

宣讫,付中书省颁示天下。

将校引俘至位,刑部尚书跪奏曰:‘某官某以某处所俘献,请付所司。’

奏讫,退复位。

其就刑者立于西厢,东向,以付刑官。

其宥罪者,楼上承制官宣旨,有敕释缚。

楼下承旨,释讫,赞礼赞所释之俘谢恩,皆四拜三呼。

将校以所释俘退。

如有所赐,就宣旨赐之。

大将以下就拜位,舞蹈山呼如常仪。

班前稍前跪,称贺致词讫,百官复四拜,礼毕还宫。

洪武三年六月,左副将军李文忠北征大捷,遣官送所俘元孙买的里八剌及宝册至京师。

百官请行献俘礼。

帝不许,事详《本纪》。

止令服本俗服,朝见毕,赐中国衣冠就谢。

复谓省臣曰:‘故国之妃朝于君者,元有此礼,不必效之。’

亦令衣本俗服,入见中宫,赐中国服就谢。

十一月,大将军徐达及文忠等师还,车驾出劳于江上。

明日,达率诸将上《平沙漠表》。

帝御奉天殿,皇太子亲王侍,百官朝服陪列,达、文忠奉表贺。

礼成,退自西阶。

皇太子亲王入贺。

后定,凡大捷,择日以宣,其日不奏事,百官吉服贺,即日遣官荐告郊庙。

中捷以下,止宣捷,不祭告庆贺。

永乐四年定,凡捷,兵部官以露布奏闻,大将在军则进露布官行礼,次日行开读礼,第三日行庆贺礼,余如前仪。

武宗征宸濠还,礼部上献俘仪,值帝弗豫,不果行。

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叛贼王三屡导吉囊入犯大同,官军计擒之。

遣官谢南北郊、景神殿、太社稷。

择日献俘,百官表贺。

天启二年,四川献逆犯樊友邦等,山东献逆犯徐鸿儒等,俱遣官告祭郊庙,御楼献俘。

论功行赏

凡凯还,中书省移文大都督府,兵部具诸将功绩,吏部具勋爵职名,户、礼二部具赏格。

中书集六部论定功赏,奏取上裁。

前期,陈御座香案于奉天殿,设宝案诏书案于殿中,诰命案于丹陛正中之北,宣制案于诰命案之北。

吏、户、礼三部尚书位于殿上东南,大都督、兵部尚书位于殿上西南,应受赏官拜位于丹墀中,序立位于丹墀西南,受赏位于诰命案之南,受赏执事位于受赏官序立位之西。

每官用捧诰命、捧礼物各一人,俱北向。

余陈设如朝仪。

是日,鼓三严,执事官各就位。

皇帝衮冕升座,皇太子诸王衮冕,自殿东门入侍立,受赏官入就拜位,四拜。

承制官跪承制,由殿中门出,吏、户、礼尚书由殿西门出,立于诰命案东。

承制官南向称有制,受赏官皆跪,宣制曰:‘朕嘉某等为国建功,宜加爵赏。今授以某职,赐以某物,其恭承朕命。’

宣毕,受赏官俯伏,兴,再拜。

唱行赏,受赏官第一人诣案前跪,吏部尚书捧诰命,户部尚书捧礼物,各授受赏官。

受赏官以授左右,俯伏,兴,复位。

余官以次受赏讫,承制官、吏部尚书等俱至御前复命,退复位。

受赏官皆再拜,三舞蹈,山呼。

俯伏,兴,复四拜。

礼毕,皇帝还宫。

各官出,至午门外,以诰命礼物置于龙亭,用仪仗鼓乐各送还本第。

明日进表称谢,如常仪。

大阅

宣德四年十月,帝将阅武郊外,命都督府整兵,文武各堂上官一员、属官一员扈从。

正统间,或阅于近郊,于西苑,不著令。

隆庆二年,大学士张居正言:‘祖宗时有大阅礼,乞亲临校阅。’

兵部引宣宗、英宗故事,请行之。

命于明年八月举行。

及期,礼部定仪。

前期一日,皇帝常服告于内殿,行四拜礼,如出郊仪。

司设监设御幄于将台上,总协戎政大臣、巡视科道督率将领军兵预肃教场。

至日早,遣官于教场祭旗纛之神。

三大营官军具甲仗,将官四员统马兵二千扈驾。

文臣各堂上官,科道掌印官、礼兵二科、礼部仪制司、兵部四司官、纠仪监射御史、鸿胪寺供事官,武臣都督以上、锦衣卫堂上及南镇抚司掌印佥书官,俱大红便服,关领扈从,牙牌悬带,先诣教场。

是日免朝。

锦衣卫备卤簿。

皇帝常服乘辇由长安左门出,官军导从,钲鼓振作。

出安定门,至阅武门外。

总协戎政官率大小将佐戎服跪迎,入将台下,北向序立。

驾进阅武门,内中军举号炮三,各营钲鼓振作,扈从官序立于行宫门外。

驾至门,降辇。

兵部官导入行宫,鸣金止鼓,候升座。

扈从官行一拜礼,传赐酒饭。

各官谢恩出,将台下东西序立。

兵部官奏请大阅。

兵部、鸿胪寺官导驾登台,举炮三。

京营将士叩头毕,东西侍立。

总协戎政官列于扈从官之北,诸将列从官之南。

兵部尚书奏请,令各营整搠人马。

台上吹号笛,麾黄旗,总协戎政及将佐等官各归所部。

兵部尚书请阅阵,举炮三。

马步官军演阵,如常法。

演毕,复吹号笛,麾黄旗,将士俱回营。

少顷,兵部尚书请阅射。

总协戎政官以下及听射公、侯、驸马、伯、锦衣卫等官,俱于台下较射。

马三矢,步六矢,中的者鸣鼓以报,御史、兵部官监视纪录。

把总以下及家丁、军士射,以府部大臣并御史、兵部官于东西厅较阅。

枪刀火器等艺,听总协戎政官量取一队,于御前呈验。

兵部尚书奏大阅毕,台下举号旗。

总协戎政官及诸将领俱诣台下,北向序立。

鸿胪寺官奏传制,赞跪。

宣制讫,赞叩头。

各官先退,出门外,赞扈从官行叩头礼。

礼毕,驾回行宫,少憩,扈从等官趋至门内立。

皇帝升辇。

中军举炮三,各营皆鼓吹,卤簿及马兵导从如来仪,钲鼓与大乐相应振作。

总协戎政以下候驾至,叩头退。

马兵至长安左门外止。

卤簿、大乐至午门外止。

驾还,仍诣内殿参谒,如前仪。

百官不扈从者,各吉服于承天门外桥南序立恭送,驾还,迎如之。

次日,总协戎政官以下表谢,百官侍班行称贺礼,如常仪。

兵部以将士优劣及中箭多寡、教练等第奏闻。

越二日,皇帝御皇极门,赐敕勉励将士。

总协戎政官捧至彩舆,将士迎导至教场,开读行礼如仪。

是日,即行赏赉并戒罚有差。

次日,总协戎政官率将佐复谢恩。

诏如议行。

驾还,乐奏《武成之曲》。

万历九年大阅,如隆庆故事。

大射

大射之礼,后世莫讲,惟《宋史》列于嘉礼。至《明集礼》则附军礼中,《会典》亦然。

其制洪武三年定。凡郊庙祭祀,先期行大射礼,工部制射侯等器。

其射鹄有七。虎鹄五采,天子用之。熊鹄五采,皇太子用之。豹鹄五采,亲王用之。豹鹄四采,文武一品、二品者用之。糁鹄三采,三品至五品用之。狐鹄二采,六品至九品用之。布鹄无采,文武官子弟及士民俊秀用之。

凡射时,置乏于鹄右。乏又名容,见《周礼·大司马》服不氏,职执旗及待获者以蔽身。

设楅及韦,当射时置于前,以齐矢。

设射中五。皮树中,天子大射用之。闾中,天子宴射用之。虎中,皇太子亲王射用之。兕中,一品至五品文武官用之。鹿中,六品至九品及文武官子弟士民俊秀通用之。

其职事,设司正官二,掌验射者品级尊卑人力强弱而定耦,其中否则书于算,兵部官职之。

司射二,掌先以强弓射鹄诱射,以鼓众气,武职官充之。

司射器官二,掌辨弓力强弱,分为三等,验人力强弱以授,工部官职之。

举爵者,掌以马湩授中者饮,光禄寺官职之。

请射者,掌定耦射。

射毕,再请某耦射,侍仪司职之。

待获者、掌矢纳于司射器者,以隶仆供其役。

执旗者六人,掌于容后执五色旗。

如射者中的,举红旗应之。

中采,举采旗应之。

偏西,举白旗。

偏东,举青旗。

过于鹄举黄旗。

不及鹄,举黑旗。

军士二人掌之。

引礼二,掌引文武官进退,侍仪司舍人职之。

太祖又以先王射礼久废,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士多未解,乃诏国学及郡县生员皆令习射,颁仪式于天下。

朔望则于公廨或闲地习之。

其官府学校射仪,略仿大射之式而杀其礼。

射位初三十步,自后累加至九十步。

射四矢,以二人为耦。

永乐时有击球射柳之制。

十一年五月五日幸东苑,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

分击球官为两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赐中者币布有差。

救日伐鼓

洪武六年二月,定救日食礼。

其日,皇帝常服,不御正殿。

中书省设香案,百官朝服行礼。

鼓人伐鼓,复圆乃止。

月食,大都督府设香案,百官常服行礼,不伐鼓,雨雪云翳则免。

二十六年三月更定,礼部设香案于露台,向日,设金鼓于仪门内,设乐于露台下,各官拜位于露台上。

至期,百官朝服入班,乐作,四拜兴,乐止,跪。

执事者捧鼓,班首击鼓三声,众鼓齐鸣,候复圆,复行四拜礼。

月食,则百官便服于都督府救护如仪。

在外诸司,日食则于布政使司、府州县,月食则于都指挥使司、卫所,如仪。

隆庆六年,大丧。

方成服,遇日食。

百官先哭临,后赴礼部,青素衣、黑角带,向日四拜,不用鼓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三-译文

军礼中的第十一项是亲征。首先是由皇帝亲自出征,其次是派遣将领。在出征前,有祭祀马匹的仪式。回来后,有接受投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的仪式。平时有检阅武备、大射箭的仪式。而救日伐鼓的制度,也类似地被包含在内。

洪武元年闰七月,皇帝下诏确定军礼。中书省的官员与儒臣商议后说:古代天子亲自出征,是为了顺应天意和民心,消除残暴,安定天下。自从黄帝开始使用兵器征伐不臣服的地方,这就是它的起源。周朝制度规定,天子亲自出征,就要向上帝祭拜,在大社祭拜,在祖庙祭拜,在所征伐的地方祭拜马匹,以及祭拜所经过的山川。军队回来后,就在庙社中奏凯献俘。后魏有宣露布的制度。唐朝沿袭了这些旧制,宋朝也偶尔实行。于是详细考察了旧有的规定,确定了亲征的礼仪并上报。在出征前,选择日子祭告天地神祠,进行祭马仪式。所经过的山川岳镇海渎用太牢,其次是少牢,再次是特牲。如果行军速度快,只用酒脯,祭器笾豆各一。出征前,斋戒一天。皇帝穿戴通天冠、绛纱袍,检查牲畜的洗涤。祭拜的那天,穿戴武弁,行一献礼。凯旋后,向宗社告祭,礼仪与出征时相同。献俘于庙社,用露布诏告天下,然后论功行赏。永乐、宣德、正统年间,都遵循这一制度。

正德十四年,皇帝亲自出征宸濠,礼部按照旧制上报祭告仪式。皇帝命令祭祀活动都由官员代替。在请求派遣官员时,皇帝下旨不用派遣。颁布诏书,也依照旧制。第二年十一月将要凯旋,礼部官员说:“宸濠悖逆,皇上亲自统领六师,前往正其罪,与宣德年间亲自征讨汉庶人高煦的故事相同。但是一切礼仪无法查考。请在军队回来那天,圣驾从正阳门入,派遣官员告谢天地庙社。驾到奉先殿、几筵殿,谒见完毕,朝见皇太后。次日早上,御午门楼,百官朝见,行献俘礼。择日诏告天下。”十二月,皇帝回到京城,百官在正阳门外迎接,皇帝身着戎装骑马入城。

洪武元年,中书省的官员商议后上奏,王者派遣将领,是为了讨伐有罪之人,消除百姓的祸害。《书》中称大禹出征,《诗》中赞美南仲征伐。《史记》引用《兵书》说:‘古代王者派遣将领,要跪下推车。’汉高祖任命韩信为将,设立坛场,举行仪式。北齐皇帝亲自授予斧钺。唐朝则在庙社告祭,又告太公庙。宋朝则在朝堂授予旌节,然后告祭庙社,又祭拜黄帝。现在确定派遣将领的礼仪,皇帝穿戴武弁服,在奉天殿。大将军进入丹墀,行四拜礼,由西阶进入大殿,再拜跪下。承制官宣读制令,将节钺授予大将军。大将军接受后,转交给执事者,跪拜起身,再拜后退出。下阶,复位,行四拜礼。皇帝返回宫中,大将军出宫。到午门外,整饬部下将士,建立旗帜,鸣金鼓,整列队伍,手持节钺。奏乐前导,百官依次送出。到庙社进行祭祀的礼仪,就命令大将军准备牲畜和币帛,行一献礼,与派遣官员祭告庙社的仪式相同。在祭拜武成王庙的仪式中,前两天,大将检查牲畜。祭拜那天,大将在帐幕中书写祝版,进入位置,再拜。到神位前上香、奠帛、再拜。进献熟食,读祝文,再拜。到位置,再拜。饮福受胙,再拜。撤去豆,望燎。配位也由大将行礼。两庑陪祀,诸将分献。

亲征前,皇帝及大将陪祭官都要斋戒一天。前一天,皇帝穿戴通天冠、绛纱袍,检查牲畜的洗涤。祭拜的那天,皇帝穿戴武弁,从左南门进入。到庙庭南,正中面向北立。大将及陪祭官分文武重行班于后。迎神,再拜,奠币。行初献礼,先到军牙神位前,再到六纛神位前,都再拜。亚献、终献也是如此。只有初献读祝文,到饮福位,再拜饮福,受胙,再拜。掌祭官撤去豆,赞礼唱送神,再拜。执事官各自以祝币,掌祭官取食物到燎所,太常奏请望燎。执事杀鸡,将鸡血滴入酒碗中,祭神。燎半,奏礼毕,皇帝返回。如果派遣将领,则在旗纛庙坛行三献礼。大将初献,诸将亚献、终献。

洪武四年七月,蜀夏明升降表到京师,太祖命令中书省集议受降礼。省部请求按照宋太祖接受蜀主孟昶降的故事,拟明升朝见日,皇帝在奉天门,升等在午门外跪进待罪表。侍仪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读完毕,承制官出传制。升等皆俯伏于地,侍仪舍人扶起,其属官皆起,跪听宣制释罪。升等五拜,三呼万岁。承制官传制,赐衣服冠带。侍仪舍人引升入丹墀中四拜。侍仪使传旨,升跪听宣谕,俯伏四拜,三呼万岁,又四拜出。百官行贺礼。皇帝因为昶专治国政,所作所为奢侈放纵,升年幼,事情由臣下所做,免其叩头伏地上表请罪礼,只命令升及其官属朝见,百官朝贺。

每次亲征,军队回来后,皇帝率领诸将在庙南门外、社北门外陈列凯乐俘获的战利品。告祭庙社,行三献礼,与出征时的仪式相同。祭拜完毕,将俘获的战利品交给刑部,协律郎引导乐队退下。皇帝穿戴通天冠、绛纱袍,登上午门楼,用露布诏告天下,百官穿戴朝服来听,仪式与开读诏赦相同。

大将奏凯仪。先期,大都督以露布闻。内使监陈御座于午门楼上前楹,设奏凯乐位于楼前,协律郎位于奏凯乐北,司乐位于协律郎南。又设献俘位于楼前少南,献俘将校位于其北,刑部尚书奏位于将校北,皆北向。又设刑部尚书受俘位于献俘位西,东向。设露布案于内道正中,南向。受露布位于案东,承制位于案东北,俱西向。宣露布位于文武班南,北向。

至日清晨,先陈凯乐俘馘于庙社门外,不奏歌曲。俟告祭礼毕,复陈乐于午门楼前,将校引俘侍立于兵仗之外,百官入侍立位。皇帝常服升楼,侍卫如常仪。

大将于楼前就位,四拜。诸将随之,退,就侍立位。赞奏凯乐,协律郎执麾引乐工就位,司乐跪请奏凯乐。协律郎举麾,鼓吹振作,编奏乐曲。

乐止,赞宣露布。承制官以露布付受露布官,引礼引诣案跪受,由中道南行,以授宣露布官。宣讫,付中书省颁示天下。

将校引俘至位,刑部尚书跪奏曰:‘某官某以某处所俘献,请付所司。’奏讫,退复位。

其就刑者立于西厢,东向,以付刑官。其宥罪者,楼上承制官宣旨,有敕释缚。

楼下承旨,释讫,赞礼赞所释之俘谢恩,皆四拜三呼,将校以所释俘退。

如有所赐,就宣旨赐之。大将以下就拜位,舞蹈山呼如常仪。

班前稍前跪,称贺致词讫,百官复四拜,礼毕还宫。

洪武三年六月,左副将军李文忠北征大捷,遣官送所俘元孙买的里八剌及宝册至京师。百官请行献俘礼。

帝不许,事详《本纪》。止令服本俗服,朝见毕,赐中国衣冠就谢。

复谓省臣曰:‘故国之妃朝于君者,元有此礼,不必效之。’亦令衣本俗服,入见中宫,赐中国服就谢。

十一月,大将军徐达及文忠等师还,车驾出劳于江上。

明日,达率诸将上《平沙漠表》。帝御奉天殿,皇太子亲王侍,百官朝服陪列,达、文忠奉表贺。

礼成,退自西阶。皇太子亲王入贺。

后定,凡大捷,择日以宣,其日不奏事,百官吉服贺,即日遣官荐告郊庙。

中捷以下,止宣捷,不祭告庆贺。

永乐四年定,凡捷,兵部官以露布奏闻,大将在军则进露布官行礼,次日行开读礼,第三日行庆贺礼,余如前仪。

武宗征宸濠还,礼部上献俘仪,值帝弗豫,不果行。

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叛贼王三屡导吉囊入犯大同,官军计擒之。

遣官谢南北郊、景神殿、太社稷。择日献俘,百官表贺。

天启二年,四川献逆犯樊友邦等,山东献逆犯徐鸿儒等,俱遣官告祭郊庙,御楼献俘。

论功行赏

凡凯还,中书省移文大都督府,兵部具诸将功绩,吏部具勋爵职名,户、礼二部具赏格。

中书集六部论定功赏,奏取上裁。

前期,陈御座香案于奉天殿,设宝案诏书案于殿中,诰命案于丹陛正中之北,宣制案于诰命案之北。

吏、户、礼三部尚书位于殿上东南,大都督、兵部尚书位于殿上西南,应受赏官拜位于丹墀中,序立位于丹墀西南,受赏位于诰命案之南,受赏执事位于受赏官序立位之西。

每官用捧诰命、捧礼物各一人,俱北向。

余陈设如朝仪。

是日,鼓三严,执事官各就位。

皇帝衮冕升座,皇太子诸王衮冕,自殿东门入侍立,受赏官入就拜位,四拜。

承制官跪承制,由殿中门出,吏、户、礼尚书由殿西门出,立于诰命案东。

承制官南向称有制,受赏官皆跪,宣制曰:‘朕嘉某等为国建功,宜加爵赏。今授以某职,赐以某物,其恭承朕命。’

宣毕,受赏官俯伏,兴,再拜。

唱行赏,受赏官第一人诣案前跪,吏部尚书捧诰命,户部尚书捧礼物,各授受赏官。

受赏官以授左右,俯伏,兴,复位。

余官以次受赏讫,承制官、吏部尚书等俱至御前复命,退复位。

受赏官皆再拜,三舞蹈,山呼。

俯伏,兴,复四拜。

礼毕,皇帝还宫。

各官出,至午门外,以诰命礼物置于龙亭,用仪仗鼓乐各送还本第。

明日进表称谢,如常仪。

大阅

宣德四年十月,帝将阅武郊外,命都督府整兵,文武各堂上官一员、属官一员扈从。

正统间,或阅于近郊,于西苑,不著令。

隆庆二年,大学士张居正言:‘祖宗时有大阅礼,乞亲临校阅。’兵部引宣宗、英宗故事,请行之。

命于明年八月举行。

及期,礼部定仪。

前期一天,皇帝在内殿穿上常服,行四拜礼,仪式如同出郊。司设监在将台上布置御幄,总协戎政大臣、巡视科道督率将领和军兵提前在教场进行严肃的操练。到了那天早上,派遣官员到教场祭祀旗纛之神。三大营的官军装备盔甲武器,四名将官率领两千马兵护卫皇帝。文臣们各自在官堂上,科道掌印官、礼兵二科、礼部仪制司、兵部四司官、纠仪监射御史、鸿胪寺供事官,武臣都督以上、锦衣卫堂上及南镇抚司掌印佥书官,都穿着大红便服,关领扈从,牙牌悬挂,先到教场。那天免除朝会。锦衣卫准备卤簿。皇帝穿着常服乘坐轿子,从长安左门出去,官军引导,钲鼓声声。出了安定门,到达阅武门外。总协戎政官率领大小将佐穿着军服跪迎,进入将台下,面向北依次站立。皇帝进入阅武门,中军鸣放三声号炮,各营的钲鼓声声,扈从官员依次站在行宫门外。皇帝到达门口,下轿。兵部官员引导进入行宫,鸣金止鼓,等待升座。扈从官员行一拜礼,传令赐予酒饭。官员们谢恩退出,将台下东西两侧依次站立。兵部官员奏请大阅。兵部、鸿胪寺官员引导皇帝登台,鸣放三声炮。京营将士叩头完毕,东西两侧侍立。总协戎政官站在扈从官员的北面,将领们站在从官的南面。兵部尚书奏请检阅军队,鸣放三声炮。马步官军演练阵法,按照常规。演练完毕,再次吹响号笛,挥动黄旗,总协戎政及将佐等官员各自回到所属部队。兵部尚书请求检阅射箭,鸣放三声炮。马步官军进行射箭演练,按照常规。演练结束后,再次吹响号笛,挥动黄旗,将士们回到营地。过了一会儿,兵部尚书请求检阅射箭。总协戎政官以下及听射的公、侯、驸马、伯、锦衣卫等官员,都在台下进行射箭。马射三箭,步射六箭,射中的鸣鼓报告,御史、兵部官员监督记录。把总以下及家丁、军士射箭,由府部大臣和御史、兵部官员在东西厅检阅。枪刀火器等技艺,由总协戎政官挑选一队,在皇帝面前展示。兵部尚书奏报大阅结束,台下举升号旗。总协戎政官及将领们都到台下,面向北依次站立。鸿胪寺官员宣读诏令,赞礼官跪拜。宣读完毕,赞礼官叩头。官员们先退下,出门外,赞礼官让扈从官员行叩头礼。礼毕,皇帝返回行宫,稍作休息,扈从官员等在门口站立。皇帝升轿。中军鸣放三声炮,各营都奏乐,卤簿和马兵引导如仪,钲鼓与大乐相应,声音激昂。总协戎政官以下在皇帝到达后叩头退下。马兵到达长安左门外停止。卤簿、大乐到达午门外停止。皇帝返回,仍然到内殿参拜,按照之前的仪式。没有扈从的百官,各自穿着吉服在承天门外桥南依次站立恭送,皇帝返回时迎接如仪。次日,总协戎政官以下上表感谢,百官侍班行称贺礼,按照常规。兵部根据将士的优劣、中箭的多少、训练的等级等上奏。过了两天,皇帝在皇极门,赐敕勉励将士。总协戎政官捧着敕令,将士迎接引导到教场,按照仪式开读行礼。那天,即行赏赐并有所戒罚。次日,总协戎政官率领将佐再次感谢。

大射的礼仪,后世不再讲究,只有《宋史》将其列为嘉礼。到了《明集礼》则将其附在军礼中,《会典》也是如此。

其制度在洪武三年确定。凡是在郊庙祭祀之前,都要进行大射礼,工部制作射箭用的靶子等器具。射的靶子有七种。虎靶五色,天子使用。熊靶五色,皇太子使用。豹靶五色,亲王使用。豹靶四色,文武一品、二品官员使用。糁靶三色,三品至五品官员使用。狐靶二色,六品至九品官员使用。布靶无色,文武官员子弟及士民俊秀使用。射箭时,将靶子放在靶的右侧。靶子又称容,见《周礼·大司马》中,负责执旗和等待捕获的人用来遮挡身体。设置楅和韦,射箭时放在前面,用来调整箭矢。设置射中五靶。皮树靶,天子大射时使用。闾靶,天子宴射时使用。虎靶,皇太子和亲王射箭时使用。兕靶,一品至五品文武官员使用。鹿靶,六品至九品官员及文武官员子弟、士民俊秀通用。其职责,设置司正官两名,负责根据射箭者的品级、尊卑、人力强弱来分配对偶,射箭不中的记录在算盘上,兵部官员负责这项工作。设置司射两名,负责先用强弓射靶来吸引射箭,以激发士气,由武职官员担任。设置司射器官两名,负责辨别弓力的强弱,分为三等,根据人力强弱来分配,由工部官员负责这项工作。举杯的人,负责用马乳赐给射中的人饮用,由光禄寺官员负责这项工作。请求射箭的人,负责确定对偶射箭。射箭结束后,再次请求某个对偶射箭,由侍仪司负责这项工作。等待捕获的人,负责将箭矢放入司射器具中,由仆人负责这项工作。执旗的人六名,负责在容的后面执五色旗。如果射中靶心,举红旗回应。射中靶心,举彩旗回应。偏向西,举白旗。偏向东,举青旗。超过靶心,举黄旗。没有射中靶心,举黑旗。军士两人负责这些旗帜。引礼官两人,负责引导文武官员进出,由侍仪司舍人负责这项工作。

太祖又因为先王的射礼久已废弃,射箭之事专门由武夫练习,而文士大多不了解,于是下诏国子监及郡县学生都令练习射箭,将仪式颁布于天下。每月的朔望,则在公廨或空闲的地方练习。官府学校的射箭仪式,大致模仿大射的仪式,但礼节简化。射箭位置最初三十步,之后逐渐增加到九十步。射四箭,以两人为一对。

永乐时有击球射柳的制度。永乐十一年五月五日,皇帝幸临东苑,击球射柳,允许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的耆老聚集观看。分为击球官两队,从皇太孙以下诸王大臣依次击球射箭,射中的赐予布匹等物。

救日伐鼓

洪武六年二月,确定救日食的礼仪。那天,皇帝穿着常服,不御正殿。中书省设置香案,百官穿着朝服行礼。鼓手击鼓,直到月亮恢复圆形才停止。月食时,大都督府设置香案,百官穿着常服行礼,不击鼓,遇到雨雪云雾则免。

二十六年三月重新确定,礼部在露台设置香案,面向太阳,在仪门内设置金鼓,在露台下设置音乐,各官在露台上跪拜。到了那一天,百官穿着朝服入班,音乐响起,行四拜礼,音乐停止,跪拜。执事者捧着鼓,班首击鼓三声,众鼓齐鸣,等待月亮恢复圆形,再次行四拜礼。月食时,百官穿着便服在都督府救护,仪式如仪。在外各司,日食时在布政使司、府州县,月食时在都指挥使司、卫所,仪式如仪。

隆庆六年,发生了大丧事。刚刚成服,遇到日食。百官先哭临,然后前往礼部,穿着青素衣、黑角带,面向太阳行四拜礼,不用鼓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三-注解

亲征:指君主亲自率军出征,以示决心和权威,符合天意和人心,旨在消除暴政,安定天下。

遣将:指君主派遣将领出征,以讨伐有罪之人,消除民害。

礻马祭:礻(礻示)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马祭即用马来祭祀,通常用于祈求战争胜利或祈求神灵保佑。

受降:指在战争中,敌方投降后,接受敌方投降的仪式。

奏凯献俘:奏凯即凯旋,指战争胜利后,献上俘虏给君主,以示胜利。

论功行赏:根据功绩给予相应的奖赏。

大阅:古代皇帝或朝廷对军队进行检阅的仪式。

大射:古代的一种射箭礼仪。

救日伐鼓:古代用于救日食的仪式,包括击鼓和祈祷。

通天冠:古代皇帝的冠帽,象征皇权至高无上。

绛纱袍:古代皇帝的袍服,红色,象征尊贵。

大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祖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

太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祭品。

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或羊、猪二牲的祭品。

特牲:古代祭祀用的单牲的祭品。

酒脯:酒和干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祭品。

笾豆:古代祭祀时用的食器。

露布:古代用以宣布战事胜利的文书,相当于现代的战报。

大禹: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著称。

南仲:古代诗人,有《诗经》中的《南有嘉鱼》等作品。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将领,刘邦的重要助手。

斧钺:古代军事将领的象征,斧代表斩杀,钺代表征伐。

太公庙:古代祭祀姜太公(姜子牙)的庙宇。

旌节:古代使臣或将领的标志,旌为旗帜,节为符节。

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族人文初祖。

露布诏天下:将胜利的消息通过露布(文书)公布于天下。

宣德: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年号。

汉庶人高煦:明朝皇帝朱棣的兄弟,因谋反被朱棣亲征平定。

正阳门:古代北京城的南门。

奉先殿: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殿堂。

几筵殿:古代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

午门楼:故宫午门楼,是故宫的正门,也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刑部:古代负责司法的部门。

协律郎:古代官职,负责音乐的协调和演奏。

朝服: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服装。

大将奏凯仪:古代将领在征战胜利后,回到京城时所举行的庆祝仪式,奏凯仪是其中的一部分,用以展示胜利的荣耀。

大都督:古代军事职务,负责统帅一定区域的军队,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

内使监: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司乐:古代官职,负责音乐的演奏。

献俘:古代在战争胜利后,将俘虏献给皇帝的仪式。

刑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的尚书。

庙社:古代用于祭祀的场所。

百官: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皇帝: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常服:日常的服装。

吉服:正式的礼服。

献俘礼:古代在战争胜利后,将俘虏献给皇帝的仪式。

中书省: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大都督府:大都督的官署。

兵部:古代负责军事的部门。

吏部:古代官职,负责官吏的选拔和考核。

户部:古代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礼部: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宝案:古代用于放置宝物或文书的案几。

诰命:古代皇帝对官员的任命或表彰的文书。

丹墀:古代宫殿前的石阶。

鼓三严:古代仪式开始前的鼓声,三严表示严肃。

西苑:古代皇家园林,位于故宫西侧。

大学士:古代官职,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

内殿: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四拜礼: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尊敬和谦卑,行四拜礼即行四次跪拜。

司设监:古代官署名,负责宫廷的设置和安排。

御幄:皇帝的帐篷。

将台:古代将领检阅军队的台子。

总协戎政大臣:负责军事的大臣。

巡视科道:负责巡视和监督的官员。

教场:古代军队训练和演习的场所。

祭旗纛之神:古代祭祀军旗和旌旗的神。

三大营官军:古代军队的三个主要营队。

甲仗:古代士兵的铠甲和武器。

扈驾:随从皇帝。

文臣:指朝廷中的文职官员。

科道:科举和道举的官员。

掌印官:负责掌管印信的官员。

礼兵二科:负责礼仪和兵事的两个科室。

纠仪监射御史:负责纠察礼仪和射箭的御史。

鸿胪寺:古代负责外交和礼仪的官署。

供事官:负责供事的官员。

武臣:指朝廷中的武职官员。

都督: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方的军队。

锦衣卫:古代皇帝的亲军。

便服:非正式的服装。

牙牌:古代官员的凭证。

阅武门:古代军营的大门。

将台下:将领下马的地方。

北向序立:面向北方依次站立。

行宫:皇帝外出时的临时居所。

兵部尚书:兵部的最高官员。

马步官军:骑马和步兵的军队。

演阵:进行阵法演练。

把总: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家丁:官员的家仆。

府部大臣:府部和兵部的官员。

枪刀火器:枪、刀、火器等武器。

总协戎政官:负责军事的大臣。

彩舆:装饰华丽的轿子。

皇极门:古代皇宫的正门。

敕勉励:皇帝的勉励和告诫。

射侯:古代射箭用的靶子。

虎鹄:用虎皮制作的靶子。

熊鹄:用熊皮制作的靶子。

豹鹄:用豹皮制作的靶子。

糁鹄:用糁(一种谷物)制作的靶子。

狐鹄:用狐狸皮制作的靶子。

布鹄:用布制作的靶子。

乏:古代射箭时用来遮挡的布幔。

楅:古代射箭时用来放置箭矢的器具。

韦:古代射箭时用来放置箭矢的皮条。

算:古代计算用的器具。

司正官:负责验射的官员。

司射:负责射箭的官员。

举爵者:负责举杯的官员。

请射者:负责请射的官员。

待获者:负责等待捕获的官员。

执旗者:负责执旗的官员。

引礼:负责引导礼仪的官员。

弧矢:弓箭。

国学: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

郡县生员:郡县的学生。

朔望: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公廨:古代官署。

闲地:空闲的地方。

大丧:皇帝或国家重要官员的丧事。

日食:太阳被月亮遮挡的现象。

月食:月亮被地球遮挡的现象。

露台:古代宫廷中的露天平台。

仪门:古代宫殿的大门。

金鼓:古代军队用的金锣和鼓。

布政使司:古代官署,负责地方行政。

府州县: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

都指挥使司:古代官署,负责军事。

卫所: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青素衣:用青色布料制成的衣服。

黑角带:用黑色角制成的腰带。

币布:货币和布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帝进行大阅兵的仪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礼仪的严谨和庄重。

‘前期一日,皇帝常服告于内殿,行四拜礼,如出郊仪。’这句话描绘了皇帝在举行大阅兵前,在内殿中身着常服,行四拜礼,如同出郊巡视的礼仪,显示了皇帝对此次活动的重视。

‘司设监设御幄于将台上,总协戎政大臣、巡视科道督率将领军兵预肃教场。’此句说明司设监在将台上布置御幄,总协戎政大臣和巡视科道官员督率将领和士兵在教场进行预演,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

‘遣官于教场祭旗纛之神。’这里的‘祭旗纛之神’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旗帜的崇拜,认为旗帜是军队的灵魂,需要祭祀以示尊重。

‘锦衣卫备卤簿。皇帝常服乘辇由长安左门出,官军导从,钲鼓振作。’锦衣卫负责准备卤簿,皇帝身着常服乘坐辇车,由长安左门出,官军导从,钲鼓声声,展现了皇帝出行的威严。

‘总协戎政官率大小将佐戎服跪迎,入将台下,北向序立。’此句描绘了总协戎政官员和将领们身着戎服跪迎皇帝,进入将台下,面向北方有序站立,体现了军队对皇帝的尊敬。

‘兵部尚书奏请大阅。兵部、鸿胪寺官导驾登台,举炮三。’兵部尚书奏请进行大阅,兵部和鸿胪寺官员引导皇帝登台,鸣炮三声,标志着大阅兵的开始。

‘马步官军演阵,如常法。’马步官军按照常规进行阵法演练,体现了军队的训练有素。

‘救日伐鼓’和‘救月食礼’部分,展示了古代对日食和月食的应对方式,以及相关的祭祀仪式,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太祖又以先王射礼久废,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士多未解,乃诏国学及郡县生员皆令习射,颁仪式于天下。’此句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先王的射礼,下令国子监和郡县学生都要学习射箭,并将仪式颁布于天下,体现了对传统礼仪的重视。

‘永乐时有击球射柳之制。’此句提到永乐年间有击球射柳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宫廷生活的丰富多彩。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详细描述大阅兵、射礼和救日食、救月食的仪式,展现了古代中国皇家礼仪的庄重和威严,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4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