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原文
◎礼八(嘉礼二)
册皇后仪(册妃嫔仪附) 册皇太子及皇太子妃仪册亲王及王妃仪(册公主仪附) 皇帝 加元服仪 册皇太子皇子冠礼品官冠礼 庶人冠礼
册皇后仪
古者立后无册命礼。至汉灵帝立宋美人为皇后,始御殿,命太尉持节,奉玺绶,读册。皇后北面称臣妾,跪受。其后沿为定制,而仪文代各不同。明仪注大抵参唐、宋之制而用之,太祖初,定制。
凡册皇后,前期三日斋戒,遣官祭告天地、宗庙。前一日,侍仪司设册宝案于奉天殿御座前,设奉节官位于册案之东,掌节者位于其左,稍退,设承制官位于其南,俱西向。设正副使受制位于横街于南,北向。设承制宣制官位于其北,设奉节奉册奉宝官位于其东北,俱西向。设正副使受册宝褥位于受制位之北,北向。典仪二人位丹陛上南,赞礼二人位正副使北,知班二人位赞礼之南,俱东西相向。百官及侍从位,如朝仪。
是日早,列卤簿,陈甲士,设乐如仪。内官设皇后受册位及册节宝案于宫中,设香案于殿上,设权置册宝案于香案前,设女乐于丹陛。质明,正副使及百官入。鼓三严,皇帝衮冕御奉天殿。礼部官奉册宝,各置于案。诸执事官各人就殿上位立。乐作,四拜,兴,乐止。
承制官奏发皇后册宝,承制讫,由中门出,降自中陛,至宣制位,曰“有制”。正副使跪,承制官宣制曰:“册妃某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展礼。”宣毕,由殿西门入。正副使俯伏,兴。
执事者举册宝案,由中门出,降自中陛。奉节官率掌节者前导,至正副使褥位,以案置于北。掌节者脱节衣,以节授奉节官。奉节官以授正使,正使以授掌节者,掌节者跪受,兴,立于正使之左。奉节官退。
引礼引正使诣受册位,奉册官以册授正使,正使跪受,置于案。退,复位。副使受宝亦如之。乐作,正副使四拜。兴,乐止。
正使随册,副使随宝,掌节者前导,举案者次之,乐作。出奉天门,乐止。
侍仪奏礼毕,驾兴,百官出。
掌节者加节衣,奉册宝官皆搢笏,取册宝置龙亭内,仪仗大乐前导,至中宫门外,乐作。
皇后具九龙四凤冠,服祎衣,出閤,至殿上,南向立。乐止,正副使奉册宝权置于门外所设案上。
引礼引正副使及内使监令俱就位。正使诣内使监令前,称册礼使臣某,副使臣某,奉制授皇后册宝。
内使监令入告皇后,出,复位。
引礼引内外命妇入就位。正使奉册授内使监令,内使监令跪受,以授内官。
副使授宝亦如之。
各复位。
内使监令率奉册奉宝内官入,各置于案。
尚仪引皇后降陛,诣庭中位立。
内官奉册宝立于皇后之东西。
内使监令称“有制”,尚仪奏拜。
皇后拜,乐作。
四拜,兴,乐止。
宣制讫,奉册内官以册授读册内官读讫,以授内使监令。
内使监令跪以授皇后,皇后跪受,以授司言。
奉宝如前仪。
受讫,以授司宝。
尚仪奏拜,皇后拜如前。
内使监令出,诣正副使前,称“皇后受册礼毕”。
使者退诣奉天殿横街南,北面西上立,给事中立于正副使东北,西向。
正副使再拜复命曰:“奉制册命皇后礼毕。”又再拜,给事中奏闻,乃退。
皇后既受册宝,升座。
引礼引内命妇班首一人,诣殿中贺位跪,致词曰:“兹遇皇后殿下膺受册宝,正位中宫,妾等不胜欢庆,谨奉贺。”
赞拜,乐作。
再拜,兴,乐止。
退,复位。
又引外命妇班首一人,入就殿上贺位,如内命妇仪。
礼毕俱出。
皇后降座,乐作。
还閤,乐止。
次日,百官上表笺称贺。
皇帝御殿受贺,如常仪。
遂卜日,行谒庙礼,先遣官用牲牢行事,告以皇后将祗见之意。
前期,皇后斋三日,内外命妇及执事内官斋一日。
设皇后拜位于庙门外及庙中,设内命妇陪祀位于庙庭南,外命妇陪祀位于内命妇之南。
司赞位皇后拜位之东西,司宾位内命妇之北,司香位香案右。
陈盥洗于阶东,司盥洗官位其所。
至日,内外命妇各翟衣集中宫内门外。
皇后具九龙四凤冠,服祎衣。
出内宫门,升舆,至外门外降舆,升重翟车。
鼓吹设而不作。
尚仪陈仪卫,次外命妇,次内命妇,皆乘车前导。
内使监扈从,宿卫陈兵仗前后导从。
皇后至庙门,司宾引命妇先入。
皇后降车,司赞导自左门入,就位,北向立。
命妇各就位,北向立。
司赞奏拜,司宾赞拜,皇后及命妇皆再拜,兴。
司赞请诣盥洗位,盥手帨抉手,由东陛升,至神位前。
司赞奏上香者三,司香捧香于右,皇后三上讫,导复位,赞拜如前。
司赞奏礼毕,皇后出自庙之左门,命妇以次出。
皇后升车,命妇前导,如来仪。
过庙,鼓吹振作,皇后入宫。
是日,皇帝宴群臣于谨身殿,皇后宴内外命妇于中宫。
皆如正旦宴会仪。
及成祖即位,册皇后徐氏,其制小异。
皇帝皮弁服御华盖殿,翰林院官以诏书用宝讫,然后御奉天殿,传制皇后受册。
礼毕,翰林官以诏书授礼部官,礼部官奉诏书于承天门开读。
皇帝还宫,率皇后具服诣奉先殿谒告毕。
皇后具服于内殿,俟皇帝升座。
赞引女官导诣拜位,行谢恩礼,乐作。
八拜,兴,乐止。
礼毕。
次日,皇帝皇后受贺宴会,如前仪。
天顺八年,增定亲王于皇帝前庆贺,次诣皇太后庆贺,次诣皇后前八拜仪。
嘉靖十三年,册皇后方氏,礼臣具仪注,有谒告内殿仪,无谒告太庙世庙之礼,帝命议增。
于是礼臣以仪上。
先期斋三日,所司陈设如时祫仪。
至日,皇帝御辂,皇后妃御翟车,同诣太庙。
命官奉七庙主升神座讫。
皇帝奉高皇帝主,皇后奉高皇后主,出升神座。
迎神、上香、奠帛、祼献,乐作止,皆如仪。
次诣世庙行礼,同上仪。
隆庆元年增定,颁诏次日,命妇行见皇后礼。
册妃之仪。
自洪武三年册孙氏为贵妃,定皇帝不御殿,承制官宣制曰:‘妃某氏,特封某妃,命卿等持节行礼。’但授册,无宝,馀并如中宫仪。
永乐七年,定册妃礼。
皇帝皮弁服御华盖殿,传制。
至宣宗立孙贵妃,始授宝,宪宗封万贵妃,始称皇,非洪武之旧矣。
嘉靖十年,帝册九嫔,礼官上仪注。
先日,所司陈设仪仗如朔望仪。
至期,皇帝具衮冕,告太庙、世庙讫,易皮弁服,御华盖殿。
百官公服入行礼。
正、副使朝服承制,举节册至九嫔宫。
九嫔迎于宫门外,随至拜位。
女官宣册,九嫔受册,先后八拜。
送节出宫门复命。
九嫔随具服候,皇后率诣奉先殿谒告,及诣皇帝、皇后前谢恩,俱如册妃礼。
惟圭用次玉,谷文、银册少杀于皇妃五分之一。
二十年,册德妃张氏,以妃将就室,而帝方静摄,不传制,不谒告内殿,馀并如旧。
册皇太子及皇太子妃仪
自汉代始称皇太子,明帝始有临轩、册拜之仪。
唐则年长者临轩册授,幼者遣使内册。
宋惟用临轩。
元惟用内册,不以长幼。
明兴,定制,册皇太子,所司陈设如册后仪。
设皇太子拜位于丹陛上。
中严,皇帝衮冕御谨身殿,皇太子冕服俟于奉天门。
外办,皇帝升奉天殿,引礼导皇太子入奉天东门。
乐作,由东阶升至丹陛位,乐止。
百官各就丹墀位。
乐作,皇太子再拜,兴,乐止。
承制官由殿中门出,立于门外,曰:‘有制’。
皇太子跪。
宣制曰:‘册长子某为皇太子。’
皇太子俯伏,兴,乐作。
再拜。
乐止。
引礼导皇太子由殿东门入,乐作。
内赞导至御座前,乐止。
内赞赞跪,赞宣册。
宣毕,赞搢圭,赞授册。
皇太子搢圭,跪受册,以授内侍。
复赞授宝,如授册仪。
赞出圭,皇太子出圭,俯伏,兴,由殿东门出。
执事官举节册宝随出。
皇太子复位,乐作。
四拜兴,乐止。
由东阶降,乐作。
至奉天门,乐止。
仪仗、鼓乐迎册宝至文华殿,持节官持节复命,礼部官奉诏书赴午门开读,百官迎诏至中书省,颁行。
侍仪奏礼毕,驾兴,还宫。
皇太子诣内殿,候皇后升座,行朝谢礼,四拜,恭谢曰:‘小子某,兹受册命,谨诣母后殿下恭谢。’
复四拜,礼毕。
亲王、世子、郡王俟于文华殿陛上。
皇太子升座,亲王以下由东陛升,就拜位四拜。
长王恭贺曰:‘小弟某,兹遇长兄皇太子荣膺册宝,不胜欣忭之至,谨率诸弟诣殿下称贺。’
贺毕,皆四拜。
皇太子兴,以次出。
诸王诣中宫四拜,长王致词贺毕,皆四拜出。
是日,皇太子诣武英殿见诸叔,行家人礼,四拜,诸叔西向坐受。
见诸兄,行家人礼,二拜,诸兄西向立受。
次日,百官进表笺庆贺,内外命妇庆贺中宫,如常仪。
乃择日,太子谒太庙。
洪武二十八年,皇太子、亲王俱授金册,不用宝。
永乐二年定,先三日斋戒,遣官祭告天地、宗庙,受册宝毕,先诣太庙谒告,后至奉天殿谢恩,乃入谢中宫。
二十二年十月,册东宫,以梓宫在殡,乐设而不作。
奉先殿行礼毕,仍诣几筵谒告。
宣德二年十一月,皇子生,群臣表请立太子,三年二月行礼,以太子尚幼,乃命正、副使授册宝于文华门。
成化十一年以册立皇太子礼成,文武官分五等,赐彩缎有差。
嘉靖十八年二,月册东宫,帝诣南郊告上帝,诣太庙告皇祖,自北郊及列圣宗庙以下皆遣官。
时太子方二岁,保姆奉之,迎册宝于文华殿门,诣皇帝前谢恩,皇后、贵妃代太子八拜。
诣皇后前,贵妃代八拜。
诣贵妃前,保姆代四拜。
馀如常仪。
其皇太子妃受册,与皇太子同日传制。
节册将至内殿,妃降自东阶,迎置于案。
赞就拜位,赞跪,妃跪。
赞宣册,女官跪取册,立宣毕。
赞授册,赞搢圭。
女官以册授妃,妃搢圭,受册讫,以授女官。
女官跪受,捧立。
赞出圭,兴,四拜。
礼毕,内官持节出,妃送至殿外,正副使持节复命。
是日,妃具礼服诣奉先殿行谒告礼。
随诣宫门,俟皇帝、皇后升座,入谢恩,行八拜礼。
又诣各宫皇妃前,行四拜礼。
还宫,诣皇太子前,亦四拜。
礼毕,升座,王妃、公主、郡主及外命妇,于丹墀拜贺如仪。
册亲王及王妃仪
汉册亲王于庙。
唐临轩册命,礼极详备。
宋有册命之文,皆上表辞免,惟迎官诰还第。
元亦降制命之,不行册礼。
明洪武三年定制,册命亲王,先期告宗庙,所司陈设如册东宫仪。
至日,皇帝御奉天殿,皇太子、亲王由奉天东门入。
乐作,升自东陛。
皇太子由殿东门入,内赞导至御前,侍立位。
亲王入至丹陛拜位,乐止。
赞拜,乐作。
再拜,兴,乐止。
承制官承制如仪,诸王皆跪,宣制曰:‘封皇子某为某王,某为某王。’
宣毕,诸王俯伏,兴。
赞拜,乐作。
再拜,兴,乐止。
引礼导王由殿东外入,乐作。
内赞引至御座前拜位,乐止。
王跪。
赞授册,捧册官以册授读册官,读讫,以授丞相。
丞相授王,王搢圭受,以授内使。
授宝如上仪。
讫,王出圭,俯伏,兴。
引礼导王出,复位。
以次引诸王入殿,授册宝如仪。
内使以册宝置彩亭讫,赞拜,乐作。
诸王皆四拜,兴,乐止。
内使举亭前行,亲王由东阶降,乐作。
出奉天东门,乐止。
礼部尚书请诏书用宝,赴午门开读。
礼毕,皇帝还宫,皇太子出。
王年幼,则遣官赍册宝授之。
丞相承制至王所,东北立,西南向,宣制。
最幼者行保抱之礼。
是日,亲王朝谢皇后、太子,与东宫受册朝谢同。
亲王各自行贺,幼者诣长者,行四拜礼。
百官诣亲王贺,亦行四拜礼。
丞相至殿上跪,文武官于庭中。
丞相致词曰:‘某官某等,兹遇亲王殿下荣膺册宝,封建礼成,无任欣忭之至。’
贺毕,丞相及百官复四拜。
次日,皇太子冕服于奉天殿朝贺皇帝,太子致词曰:‘长子某,兹遇诸弟某等受封建国,谨诣父皇陛下称贺。’
贺中宫,致词曰:‘谨诣母后殿下称贺。’
百官进表笺贺皇帝及中宫、东宫,如东宫受册仪。
内外命妇贺中宫,致词曰:‘妾某氏等,兹遇亲王受封建国,恭诣皇后殿下称贺。’
是日,百官及命妇各赐宴。
择日,诸王谒太庙。
时秦、晋、燕、楚、吴五王皆长,而齐、潭、赵、鲁四王方幼,故兼具其制。
靖江王则以亲王封,故视秦、晋仪。
二十八年定制,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金册宝,立为王世子。
次嫡及庶子皆封郡王。
凡王世子必以嫡长,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子止为郡王。
待王与正妃年五十无嫡子,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袭封。
朝廷遣人行册命之礼。
成化末,封兴、岐、益、衡、雍五王,帝亲告奉先殿,遣使就各王府册之,罢临轩礼。
而诸王当袭封者,俱于岁终遣官册封。
嘉靖中,改于孟春,著为令。
册王妃与册太子妃仪同。
册公主仪。
洪武九年七月,命使册公主。
设册案于清乾宫御座之东南,册用银字镀金。
皇帝、皇后升御座,遣使捧册传制如仪。
使者至华盖殿,公主拜受,其仪略与册太子妃同。
凡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
郡主以下,受诰封,不册命。
皇帝加元服仪
古者冠必于庙,天子四加。
魏以后始冠于正殿,又以天子至尊,礼惟一加,历代因之。
明洪武三年定制。
先期,太史院卜日,工部制冕服,翰林院撰祝文,礼部具仪注。
中书省承制,命某官摄太师,某官摄太尉。
既卜日,遣官告天地、宗庙。
前一日,内使监令陈御冠席于奉天殿正中,其南设冕服案及香案宝案。
侍仪司设太师、太尉起居位于文楼南,西向,设拜位于丹墀内道,设侍立位于殿上御席西,设盥洗位于丹陛西。
其百官及诸执事位次如大朝仪。
是日质明,鼓三严,百官入。
皇帝服空顶帻、双童髻、双玉导、绛纱袍,御舆以出。
侍卫警跸奏如仪。
皇帝升座。
鸣鞭报时讫,通班赞各供事。
太师太尉先入,就拜位,百官皆入。
赞拜,乐作。
四拜,兴,乐止。
引礼导太师先诣盥洗位,搢笏盥帨讫,出笏,由西陛升。
内赞接引至御席西,东向立。
引礼复导太尉盥搢讫,入立于太师南。
侍仪奏请加元服。
太尉诣皇帝前,少右,跪搢笏。
脱空顶帻以授内使,置于箱。
进栉设纚毕,出笏,兴,退立于西。
太师前,北向立。
内使监令取冕立于左,太师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内使监令捧冕,跪授太师。
太师搢笏,跪受冕。
加冠、加簪缨讫,出笏,兴,退立于西。
御用监令奏请皇帝著衮服,皇帝兴,著衮服。
侍仪奏请就御座,内赞赞进醴,乐作。
太师诣御前北面立,光禄卿奉酒进授太师,太师搢笏受酒,祝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祝讫,跪授内使。
内使跪受酒,捧进。
皇帝受,祭少许,啐酒讫,以虚盏授内使,乐止。
内使受盏降,授太师。
太师受盏兴,以授光禄卿,光禄卿受盏退。
太师出笏,退,复位。
内赞导太师太尉出殿西门,乐作,降自西阶。
引礼导至丹墀拜位,乐止。
赞拜,乐作。
太师太尉及文武官皆四拜,兴,乐止。
三舞蹈,山呼,俯伏,兴,乐作。
复四拜,乐止。
礼毕,皇帝兴,鸣鞭,乐作。
入宫,乐止。
百官出。
皇帝改服通天冠、绛纱袍,拜谒太后,如正旦仪。
择日谒太庙,与时祭同。
明日,百官公服称贺,赐宴谨身殿。
万历三年正月,帝择日长发,命礼部具仪。
大学士张居正等言:‘礼重冠婚,皇上前在东宫已行冠礼,三加称尊,执爵而酳。巨礼既成,可略其细。不必命部臣拟议。第先期至奉先殿、弘孝殿、神霄殿以长发告。礼毕,诣两宫皇太后,行五拜三叩头礼,随御乾清宫受贺。’
帝是之,遂著为令。
皇太子皇子冠礼
《礼》曰:‘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虽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其礼历代用之。
明皇太子加元服,参用周文王、成王冠礼之年,近则十二,远则十五。
嘉靖二十四年,穆宗在东宫,方十岁,欲行冠礼。大学士严嵩、尚书费寀初皆难之,后遂阿旨以为可行,而请稍简烦仪,止取成礼。
帝以冠当具礼,至二十八年始行之。
其仪洪武元年定。
前期,太史监卜日,工部置衮冕诸服,翰林院撰祝文。
中书省承制。
命某官为宾,某官赞。
既卜日,遣官告天地宗庙。
前一日,陈御座香案于奉天殿,设皇太子次于殿东房,宾赞次于午门外。
质明,执事官设罍洗于东阶,设皇太子冠席于殿上东南,西向,设醴席于西阶上,南向,张帷幄于东序内,设褥席于帷中,又张帷于序外。
御用监陈服于帷内东,领北上,衮服九章、远游冠、绛纱袍、折上巾、缁纚犀簪在服南,栉又在南。
司尊实醴于侧尊,加勺幂,设于醴席之南。
设坫于尊东,置二爵。
进馔者实馔,设于尊北。
诸执事者各立其所。
鼓三严,文武官入。
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升座如常仪。
宾赞就位,乐作。
四拜兴,乐止。
侍仪司跪承制,降至东阶,诣宾前,称有敕。
宾赞及在位官皆跪。
宣制曰:‘皇太子冠,命卿等行礼。’
皆俯伏,兴,四拜。
文武侍从班俱就殿内位,宾赞执事官诣东阶下位。
东宫官及太常博士诣殿前东房,导皇太子入就冠席,二内侍夹侍,东宫官后从,乐作。
即席西南向,乐止。
宾赞以次诣罍洗,乐作。
搢笏,盥帨,出笏,乐止。
升自西阶,执事者奉折上巾进,宾降一等受之。
右执项,左执前,进太子席前,北面祝毕,跪冠,乐作。
宾兴,席南北面立。
赞冠者进席前,北面跪,正冠,兴,立于宾后。
内侍跪进服,皇太子兴,服讫,乐止。
宾揖皇太子复坐。
宾赞降,诣罍洗讫,赞进前跪,脱折上巾,置于箱,兴,以授内侍。
执事者奉远游冠进,宾降二等受之,乐作,进冠如前仪。
赞进前,北面跪,簪结纮,内侍跪进服,乐止。
宾揖皇太子复坐。
又诣罍洗,赞脱冠,执事者奉衮冕进,宾降三等受之,乐作。
进冠结纮,内侍跪进服,如前仪,乐止。
太常博士导皇太子降自东阶,乐作。
由西阶升,即醴席,南向坐,乐止。
宾诣罍洗盥帨讫,赞冠者取爵、盥爵、帨爵,诣司尊所酌醴,授宾。
宾受爵,跪进于皇太子。
祝毕,皇太子搢圭,跪受爵,乐作。
饮讫,奠爵,执圭。
进馔者奉馔于前,皇太子搢圭,食讫,执圭,兴,乐止。
彻爵与馔。
博士导皇太子降自西阶,至殿东房,易朝服,诣丹墀拜位,北向。
东宫官属各复拜位。
宾赞诣皇太子位稍东,西向。
宾少进字之辞曰:‘奉敕字某。’
皇太子再拜,跪听宣敕。
复再拜,兴。
进御前跪奏曰:‘臣不敏,敢不祗承。’
奏毕,复位。
侍立官并降殿复位,四拜礼毕,皇帝兴。
内给事导皇太子入内殿,见皇后,如正旦仪。
明日谒庙,如时享礼。
又明日,百官朝服诣奉天殿称贺,退易公服,诣东宫称贺,锡宴。
成化十四年,续定皇太子冠礼。
先日,设幕次于文华殿东序,设节案、香案、冠席、醴席、盥洗、司尊所等,具如仪。
内侍张帷幄,陈袍服、皮弁服、衮服、圭带、舄、翼善冠、皮弁、九旒冕。
质明,皇帝御奉天殿传制,遣官持节。
皇太子迎于文华殿门外,捧入,置于案,退。
礼部官导皇太子诣香案前,乐作。
四拜,乐止。
行初加冠礼。
内侍奉翼善冠,宾祝曰:‘吉月令辰,乃加元服。懋敬是承,永介景福。’
乐作。
宾跪进冠,兴,乐止。
礼部官启易服,皇太子入幄,易袍服出,启复坐。
行再加冠礼。
内侍奉皮弁,宾祝曰:‘冠礼申举,以成令德。敬慎威仪,惟民之式。’
冠毕,入幄,易皮弁服舄出,启复坐。
行三加冠礼。
内侍奉冕旒,宾祝曰:‘章服咸加,饬敬有虔。永固皇图,于千万年。’
冠毕,入幄,易衮服出,启复坐。
行醮礼,皇太子诣醴席,乐作。
即坐,乐止。
光禄寺官举醴案,乐作。
赞酌醴授宾,宾执爵诣席前,乐止。
宾祝曰:‘旨酒孔馨,加荐再芳。受天之福,万世其昌。’
宾跪进爵,皇太子搢圭,受爵,置于案。
教坊司作乐,奏《喜千春之曲》。
次启进酒,皇太子举爵饮讫,奠爵于案,乐止。
光禄寺官进馔,乐作。
至案,乐止。
馔讫,出圭,彻案,宾赞复位。
鸣赞赞受敕戒。
皇太子降阶,乐作。
至拜位,乐止。
宣敕戒官诣皇太子前稍东,西向立,曰‘有制’。
皇太子跪,宣敕戒曰:‘孝事君亲,友于兄弟。亲贤爱民,居由仁义。毋怠毋骄,茂隆万世。’
乐作。
四拜兴,乐止。
持节官捧节出,乐作。
皇太子送节至殿门外,还东序。
内侍导还宫,乐止。
宾赞等官持节复命,余如旧仪。
是日,皇太子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谢,俱行五拜三叩头礼,用乐。
明日,皇帝及皇太子受群臣贺,如仪。
皇子冠礼。
初加,进网巾,祝词曰:“兹惟吉日,冠以成人。克敦孝友,福禄来骈。”
再加,进翼善冠,祝词曰:“冠礼斯举,宾由成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三加,进衮冕,祝词曰:“冠至三加,命服用章。敬神事上,永固藩邦。”
酌醴祝曰:“旨酒嘉荐,载芬载芳。受兹景福,百世其昌。”
敕戒词曰:“孝于君亲,友于兄弟。亲贤爱民,率由礼义。毋溢毋骄,永保富贵。”
其陈设执事及传制谒谢,并如皇太子仪。
初,皇子冠之明日,百官称贺毕,诣王府行礼。
成化二十三年,皇子冠之次日,各诣奉天门东庑序坐,百官常服四拜。
万历二十九年,礼部尚书冯琦言:“旧制皇太子冠,设冠席、醴席于文华殿内。今文华殿为皇上临御遣官之地,则皇太子冠醴席,应移于殿之东序。又亲王冠,旧设席于皇极门之东庑。今皇太子移席于殿东序,则亲王应移席于殿西序。”从之。
永乐九年十一月,命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冠于华盖殿,其仪与皇太子同。
品官冠礼
古者男子二十而冠,大夫五十而后爵,故无大夫冠礼。
唐制,三加,一品之子以衮冕,逮九品之子以爵弁,皆仿士礼而增益之。
明洪武元年定制,始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
其仪,前期择日,主者告于家庙,乃筮宾。
前二日,戒宾及赞冠者。
明日,设次于大门外之右,南向。
至日,夙兴,设洗于阼阶东南,东西当东霤,六品以下当东荣,南北以堂深。
罍水在洗东,加勺幂。
篚在洗西南。
肆实巾一于篚,加幂。
设席于东房西牖下,陈服于席东,领北上。
莞筵四,加藻席四,在南。
侧尊甒醴在服北,加勺幂,设坫在尊北。
四品以下,设篚无坫,馔陈于坫北。
设先于东房,近北。
罍在洗西,篚在洗东北,肆实以巾。
质明,宾赞至门外,掌次者引之次。
宾赞公服,诸行事者各服其服,就位。
冠各一笥,人执之,侍于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设主席于阼阶上,西面;设宾席于西阶,东面;冠者席于主者东北,西面。
主者公服立于阼阶下,当东序,西面。
诸亲公服立于罍洗东南,西面北上。
尊者在别室。
傧者公服立于门内道东,北面。
冠者双童髻、空顶帻、双玉导、彩褶、锦绅、乌皮履,六品以下,导不以玉,立于房中,南面。
主者、赞冠者公服立于房内户东,西面。
宾及赞冠者出次,立于门西,东面北上。
傧者进受命,出立门东,西面,曰:“敢请事。”
宾曰:“某子有嘉礼,命某执事。”
傧者入告,主者迎宾于大门外之东,西面,再拜,宾答拜。
主者揖赞冠者,赞冠者报揖。
又揖宾,宾报揖。
主者入,宾赞次入,及内门至阶。
主者请升,宾三辞,乃升。
主者自阼阶,立于席东,西向;宾自西阶,立于席西,东向。
宾赞冠者及庭,盥于洗,升自西阶,入于东房,立于主赞冠者之南,西面。
主赞冠者导冠者立于房外之西,南面。
宾赞冠者取纚栉簪,跪奠于筵南端,退立于席北,少东,西面。
宾揖冠者,冠者进升席,西向坐。
宾赞冠者进筵前,东西跪,脱双童髻,栉毕,设纚,兴,复位立。
宾降至罍,洗盥讫,诣西阶。
主者立于席后西面,宾立于西阶上,东面。
执缁布冠者升,宾降一等受之,右执项,左执前,进冠者筵前,东向立。
祝用士礼祝词,祝毕,跪冠。
兴,复位。
宾赞冠者进筵前,东面跪,结缨,兴,复位。
冠者兴,宾揖之适房,宾主皆坐。
冠者衣青衣素裳出户西,南面立,宾主俱兴。
宾揖冠者,冠者进升席,西向坐。
宾赞冠者跪,脱缁布冠,栉毕,设纚。
宾进进贤冠,立祝,如初加礼。
祝毕,跪冠,兴,复位。
宾赞冠者跪,脱进贤冠,栉毕,设纚。
宾进爵弁,立祝,如再加礼。
宾赞冠者,设簪结缨如前。
冠者适房,著爵弁之服出。
主赞冠者彻纚栉及筵,入于房。
又设筵于室户西,南向。
冠者出房户西,南面立。
主赞洗觯于房,酌醴出,南面立。
宾揖冠者就筵西,南面立。
宾受醴,进冠者筵前,北面立。
祝毕,冠者拜受觯,宾复西阶上答拜。
执馔者进馔于筵,冠者左执觯,右取脯,祭于笾豆间。
赞者取胏一以授冠者,奠觯于荐西以祭。
冠者坐取觯,祭醴,奠觯,再拜,宾答拜。
冠者执觯兴,宾主俱坐。
冠者升筵,跪奠觯于荐东。
兴,进,北面跪取脯,降自西阶。
入见母,进奠脯于席前。
退,再拜出。
母不在,则使人受脯于西阶下。
初,冠者入见母,宾主俱兴。
宾降,当西序东面立,主者降,当东序西面立。
冠者出,立于西阶东,南面。
宾少进字之,辞同士礼。
冠者再拜,跪曰:“某不敏,夙夜祗承。”
宾出,主者送于内门外,西向,请礼从者。
宾就次,主者入。
初,宾出,冠者东面见诸亲,诸亲拜之,冠者答拜。
冠者西向拜宾赞,宾赞亦答拜。
见诸尊于别室,亦如之。
宾主既释服,入醴席,一献讫,宾与众宾出次,立于门东,西面。
主者出揖宾,宾报揖。
主者先入,宾及众宾从之。
至阶,宾立于西阶上,主者立于东阶上,众宾立于西阶下。
主者授币篚于宾赞,复位,还阼阶上,北面拜送。
宾赞降自西阶,主者送宾于大门外,西面,再拜而入。
孤子则诸父诸兄戒宾。
冠之日,主者紒而迎宾,冠于阼阶下,其仪亦如之。
明日见庙,冠者朝服入南门中庭道西,北面再拜出。
庶人冠礼
古冠礼之存者惟士礼,后世皆推而用之。
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下及庶人,纤悉备具。
然自品官而降,鲜有能行之者,载之礼官,备故事而已。
凡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
将冠,筮日,筮宾,戒宾,俱如品官仪。
是日,夙兴,张幄为房于厅事东,皆盛服。
设盥于阼阶下东南,陈服于房中西牖下。
席二在南,酒在服北次。
幞头巾帽,各盛以盘,三人捧之,立于堂下西阶之西,南向东上。
主人立于阼阶下,诸亲立于盥东,傧者立于门外以俟宾。
冠者双紒袍,勒帛素履待于房。
宾至,主人出迎,揖而入。
坐定,冠者出于房,执事者请行事。
宾之赞者取栉总篦幧头,置于席南端。
宾揖冠者,即席西向坐。
赞者为之栉,合紒施总,加幧头。
宾降,主亦降,立于阼阶下。
宾盥,主人揖让,升自西阶,复位。
执事者进巾,宾降一等受之,诣冠者席前,东向。
祝词同品官。
祝讫,跪著巾。
兴,复位。
冠者兴,宾揖之入房,易服,深衣大带,出就冠席。
宾盥如初。
执事者进帽,宾降二等受之。
进祝,跪,冠讫,兴,复位。
揖冠者入房,易服,襕衫要带,出就冠席。
宾盥如初。
执事者进幞头,宾降三等受之。
进祝,跪,冠讫,兴,复位。
揖冠者入房,易公服出。
执事者彻冠席,设醴席于西阶,南向。
赞者酌醴出房,立于冠者之南。
宾揖冠者即席,西向立。
宾受醴,诣席前北面祝。
冠者拜受,宾答拜。
执事者进馔,冠者即席坐,饮食讫,再拜。
宾答拜。
冠者离席,立于西阶之东,南向。
宾字之,如品官词。
冠者拜,宾答拜。
冠者拜父母,父母为之起。
拜诸父之尊者,遂出见乡先生及父之执友。
先生执友皆答拜。
宾退,主人请礼宾,固请,乃入,设酒馔。
宾退,主人酬宾赞,侑以币。
礼毕,主人以冠者见于祠堂,再拜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译文
册皇后仪(册妃嫔仪附):册封皇太子及皇太子妃的仪式(册封公主仪式附);皇帝举行加冠礼;册封皇太子、皇子及赐予礼官冠礼;庶人冠礼。
古代立皇后没有册命礼。直到汉灵帝册封宋美人为皇后,才开始在宫殿中举行,由太尉手持符节,捧着玉玺和绶带,宣读册封文书。皇后面向北称臣妾,跪下接受。此后成为定制,但仪式的文辞各不相同。明代的仪式注解大致参照了唐、宋的制度而使用,太祖初年,制定了这些规定。
册封皇后前三天要斋戒,派遣官员祭祀天地和宗庙。前一天,侍仪司在奉天殿皇帝御座前摆放册宝案,在册案东边设立奉节官位,掌节者在左边,稍微后退,设立承制官位在南边,都面向西。设立正副使接受命令的位置在横街南边,面向北。设立承制宣读命令的官员在北边,设立奉节、奉册、奉宝的官员在东北边,都面向西。设立正副使接受册宝的垫子位于接受命令位之北,面向北。典仪官位于丹陛上南边,赞礼官位于正副使北边,知班官位于赞礼官南边,都东西相对。百官和侍从的位置,按照朝仪安排。
这一天早上,排列仪仗队,布置士兵,设置音乐。内官在宫中设立皇后接受册封的位置和册节宝案,在殿上设立香案,在香案前设立权置册宝案,在丹陛上设立女乐。天亮时,正副使和百官进入。鼓声响起三次,皇帝穿着礼服和冠冕来到奉天殿。礼部官员捧着册宝,分别放在案上。各位执事官员各自就位。音乐响起,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承制官奏请颁发皇后册宝,承制完毕后,从中门出去,从中阶下来,到达宣读命令的位置,说‘有命令’。正副使跪下,承制官宣读命令说:‘册封某氏为皇后,命令你们持节举行仪式。’宣读完毕,从殿西门进入。正副使跪伏,起身。执事者抬起册宝案,从中门出去,从中阶下来。
奉节官带领掌节者在前引导,到达正副使的垫子位置,将案放在北边。掌节者脱下节衣,将节交给奉节官。奉节官将节交给正使,正使将节交给掌节者,掌节者跪下接受,起身,站在正使的左边。奉节官退下。引礼官引导正使到接受册封的位置,奉册官将册交给正使,正使跪下接受,放在案上。退下,复位。副使接受宝物也像这样。音乐响起,正副使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正使跟随册,副使跟随宝,掌节者在前引导,抬案的人跟在后面,音乐响起。走出奉天门,音乐停止。侍仪官报告仪式结束,皇帝起身,百官退出。掌节者穿上节衣,奉册宝官都插上笏板,将册宝放入龙亭内,仪仗队和大乐在前引导,到达中宫门外,音乐响起。
皇后戴上九龙四凤冠,穿上礼服,走出阁门,到殿上,面向南站立。音乐停止,正副使将册宝权放在门外设立的案上。引礼官引导正副使和内使监令就位。正使到内使监令前,称册礼使臣某,副使臣某,奉命令授予皇后册宝。内使监令进入报告皇后,出来,复位。引礼官引导内外命妇进入就位。正使捧册授予内使监令,内使监令跪下接受,然后授予内官。副使授予宝物也像这样。各自复位。内使监令带领奉册宝的内官进入,各自放在案上。尚仪官引导皇后下阶,到庭院中的位置站立。内官在皇后东西两侧站立。内使监令说‘有命令’,尚仪官报告行礼。皇后行礼,音乐响起。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宣读命令完毕,奉册的内官将册授予读册的内官,读册完毕,将册授予内使监令。内使监令跪下,将册授予皇后,皇后跪下接受,然后授予司言官。按照之前的仪式授予宝物。接受完毕,授予司宝官。尚仪官报告行礼,皇后按照之前的礼仪行礼。内使监令出来,到正副使前,称‘皇后接受册宝礼已结束’。使者退到奉天殿横街南边,面向北,西上站立,给事中站在正副使东北边,面向西。正副使再次行礼复命说:‘奉命令册封皇后礼已结束。’再次行礼,给事中报告,然后退下。
皇后接受册宝后,升座。引礼官引导内命妇班首一人,到殿中祝贺位置跪下,致辞说:‘今天皇后殿下接受册宝,正位中宫,我们等非常高兴,谨此祝贺。’行礼,音乐响起。再次行礼,起身,音乐停止。退下,复位。又引导外命妇班首一人,进入就位,按照内命妇的礼仪。仪式结束后一起退出。皇后降座,音乐响起。返回阁门,音乐停止。
次日,百官上表笺祝贺。皇帝在殿上接受祝贺,按照常规礼仪。然后选择吉日,举行谒庙礼,先派遣官员用牲畜祭祀,告知皇后将要祗见的意思。前一天,皇后斋戒三天,内外命妇和执事内官斋戒一天。在庙门外和庙中设立皇后拜位,在庙庭南边设立内命妇陪祀位,在外命妇陪祀位在南边。司赞位于皇后拜位的东西边,司宾位于内命妇北边,司香位于香案右边。在台阶东边设立盥洗处,司盥洗官位于那里。到那一天,内外命妇都穿着翟衣集中宫内外。皇后戴上九龙四凤冠,穿上礼服。走出内宫门,上车,到外宫门外下车,登上重翟车。鼓吹队设置但不演奏。尚仪官安排仪仗队,接着是外命妇,然后是内命妇,都乘车前导。内使监扈从,宿卫陈兵仗前后引导。皇后到达庙门,司宾引导命妇先进去。皇后下车,司赞引导从左门进入,就位,面向北站立。命妇各自就位,面向北站立。司赞报告行礼,司宾引导行礼,皇后和命妇都行再拜礼,起身。司赞请皇后到盥洗位,洗手,由东阶升到神位前。司赞报告上香三次,司香官在右边捧香,皇后上香完毕,引导复位,行礼如前。司赞报告仪式结束,皇后从庙的左门出来,命妇依次出来。皇后上车,命妇前导,按照之前的礼仪。经过庙,鼓吹队开始演奏,皇后进入宫中。
这一天,皇帝在谨身殿宴请群臣,皇后在中宫宴请内外命妇。都按照正旦宴会的礼仪。
当成祖即位后,册封徐氏为皇后,其仪式略有不同。皇帝穿着皮弁服,在华盖殿举行仪式,翰林院的官员用诏书盖章后,然后皇帝前往奉天殿,宣布册封皇后。仪式结束后,翰林官将诏书交给礼部官员,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宣读诏书。皇帝回到宫中,带领皇后穿着礼服前往奉先殿进行谒告。皇后在内殿穿戴礼服,等待皇帝升座。赞礼官引导女官引导皇后到拜位,进行谢恩礼,音乐响起。行八拜礼后起身,音乐停止。仪式结束。
次日,皇帝和皇后接受庆贺宴会,仪式与前述相同。天顺八年,增加亲王在皇帝面前庆贺的仪式,然后前往皇太后面前庆贺,接着在皇后面前行八拜礼。嘉靖十三年,册封方氏为皇后,礼官制定了仪式,包括谒告内殿的仪式,但没有谒告太庙和世庙的仪式,皇帝下令增加。于是礼官提出了仪式。提前三天进行斋戒,按照时祫仪进行布置。到那一天,皇帝乘坐辂车,皇后和妃子乘坐翟车,一同前往太庙。官员将七庙的主神牌放置在神座上。皇帝捧高皇帝的神牌,皇后捧高皇后的神牌,出殿升上神座。迎神、上香、奠帛、献祭,音乐响起又停止,都按照仪式进行。接着前往世庙行礼,仪式与之前相同。隆庆元年增加规定,颁布诏书的次日,命妇行见皇后礼。
册封妃子的仪式。自洪武三年册封孙氏为贵妃开始,规定皇帝不亲自御殿,由官宣制曰:‘妃某氏,特封某妃,命卿等持节行礼。’只授予册封,没有宝印,其余都按照中宫的仪式。永乐七年,确定册封妃子的仪式。皇帝穿着皮弁服,在华盖殿举行仪式,传递制令。到宣宗立孙贵妃时,才开始授予宝印,宪宗封万贵妃时,才开始称皇,不再是洪武时的旧制了。嘉靖十年,皇帝册封九嫔,礼官上报仪式。前一天,官员按照朔望仪进行布置。到那一天,皇帝穿戴衮冕,告祭太庙、世庙后,换上皮弁服,在华盖殿。百官穿着公服进入行礼。正、副使穿着朝服承制,举节册封至九嫔宫。九嫔在宫门外迎接,随至拜位。女官宣读册封,九嫔接受册封,先后行八拜礼。送节出宫门复命。九嫔随后穿戴礼服等候,皇后带领前往奉先殿谒告,以及前往皇帝、皇后面前谢恩,都按照册封妃子的仪式。只是圭使用次等玉石,谷文、银册比皇妃少五分之一。二十年,册封德妃张氏,因为妃子即将出嫁,而皇帝正在静摄,不传制,不谒告内殿,其余都按照旧制。
册封皇太子及皇太子妃的仪式。自汉代开始称皇太子,明帝开始有临轩、册拜的仪式。唐朝是年长者临轩册封,年幼者派遣使者内册封。宋朝只用临轩册封。元朝只用内册封,不分长幼。
明朝建立后,定制册封皇太子,官员按照册封后的仪式进行布置。设立皇太子拜位于丹陛上。皇帝穿着衮冕,在谨身殿,皇太子穿着冕服在奉天门等候。外办完毕,皇帝升上奉天殿,引礼官引导皇太子进入奉天东门。音乐响起,从东阶升至丹陛位,音乐停止。百官各自就位。音乐再次响起,皇太子再次行拜礼,起身,音乐停止。承制官从殿中门走出,立于门外,说:‘有制。’皇太子跪下。宣读制令:‘册长子某为皇太子。’皇太子跪伏,起身,音乐响起。再次行拜礼。音乐停止。引礼官引导皇太子从殿东门进入,音乐响起。内赞官跪下,宣读册封。宣读完毕,赞官插上圭,赞官授予册封。皇太子插上圭,跪下接受册封,转交给内侍。再次宣读授予宝印,如同授予册封的仪式。赞官拿出圭,皇太子拿出圭,跪伏,起身,从殿东门走出。执事官举起节册宝随行。皇太子复位,音乐响起。四拜起身,音乐停止。从东阶下来,音乐响起。到奉天门,音乐停止。仪仗、鼓乐将册宝迎至文华殿,持节官持节复命,礼部官员奉诏书至午门宣读,百官迎诏至中书省,颁布执行。侍仪官奏报仪式结束,皇帝起身,返回宫中。皇太子前往内殿,等待皇后升座,行朝谢礼,四拜,恭敬地说:‘小子某,今受册命,谨至母后殿下恭谢。’再次四拜,仪式结束。
亲王、世子、郡王在文华殿陛上等候。皇太子升座,亲王以下从东阶升上,到拜位行四拜礼。长王恭贺说:‘小弟某,今遇长兄皇太子荣膺册宝,不胜欣忭之至,谨率诸弟至殿下称贺。’贺毕,都行四拜礼。皇太子起身,依次走出。诸王至中宫行四拜礼,长王致词贺毕,都行四拜礼走出。当日,皇太子至武英殿见诸叔,行家人礼,四拜,诸叔面向西坐接受。见诸兄,行家人礼,二拜,诸兄面向西站立接受。次日,百官进表笺庆贺,内外命妇庆贺中宫,如常仪。然后选择吉日,太子谒太庙。
洪武二十八年,皇太子、亲王都授予金册,不用宝印。永乐二年确定,提前三天进行斋戒,派遣官员祭告天地、宗庙,接受册宝后,先至太庙谒告,后至奉天殿谢恩,然后进入谢中宫。二十二年十月,册封东宫,因为梓宫在殡,音乐设置但不演奏。在奉先殿行礼完毕,仍至几筵谒告。宣德二年十一月,皇子出生,群臣上表请求立太子,三年二月行礼,因为太子年幼,于是命令正、副使在文华门授予册宝。成化十一年,册立皇太子礼成,文武官员分五等,赐予不同数量的彩缎。嘉靖十八年二月,册封东宫,皇帝至南郊告上帝,至太庙告皇祖,从北郊到列圣宗庙都派遣官员。当时太子只有两岁,保姆抱着他,在文华殿门迎接册宝,至皇帝面前谢恩,皇后、贵妃代太子行八拜礼。至皇后面前,贵妃代行八拜礼。至贵妃面前,保姆代行四拜礼。其余都按照常仪。
皇太子妃接受册封,与皇太子同日传制。节册将至内殿,妃子从东阶下来,迎接放置在案上。赞官就位,赞官跪下,妃子跪下。赞官宣读册封,女官跪下取册,站立宣读完毕。赞官授予册封,赞官插上圭。女官将册封授予妃子,妃子插上圭,接受册封后,转交给女官。女官跪下接受,捧立。赞官拿出圭,起身,行四拜礼。仪式结束,内官持节走出,妃子送至殿外,正副使持节复命。当日,妃子穿戴礼服至奉先殿行谒告礼。随后至宫门,等待皇帝、皇后升座,进入谢恩,行八拜礼。又至各宫皇妃面前,行四拜礼。返回宫中,至皇太子面前,也行四拜礼。仪式结束,升座,王妃、公主、郡主及外命妇,在丹墀拜贺如仪。
册封亲王及王妃的仪式。汉朝在庙中册封亲王。唐朝在临轩册命,礼仪极为详备。宋朝有册命之文,都上表辞免,只有迎接使者诰命回府。元朝也降制命之,不行册礼。
明洪武三年开始规定,册封亲王时,先要告知宗庙,相关部门按照册封东宫的仪式布置。
册封当天,皇帝在奉天殿主持仪式,皇太子和亲王从奉天东门进入。音乐响起,他们从东边的台阶上殿。
皇太子从殿的东门进入,内赞导引到皇帝面前,站在指定的位置。
亲王走到丹陛的拜位,音乐停止。行礼后,音乐再次响起。再次行礼,起身,音乐停止。
承制官按照仪式承制,诸王都跪下,宣读制书说:‘封皇子某为某王,某为某王。’宣读完毕,诸王俯伏,起身。
行礼后,音乐再次响起。再次行礼,起身,音乐停止。引礼官引导王从殿东边出去,音乐响起。
内赞引导到御座前的拜位,音乐停止。王跪下。
赞授册,捧册的官员将册书交给读册的官员,读完后,交给丞相。
丞相将册书交给王,王手持玉圭接受,然后交给内使。
授宝的仪式与上面相同。结束后,王拿出玉圭,俯伏,起身。
引礼官引导王出去,回到原位。依次引导诸王进入殿内,按照仪式授予册宝。
内使将册宝放在彩亭中,行礼后,音乐响起。诸王都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
内使举起彩亭前行,亲王从东阶下来,音乐响起。
出奉天东门,音乐停止。
礼部尚书请皇帝在诏书上盖章,前往午门宣读。
仪式结束后,皇帝返回宫中,皇太子离开。
如果王年幼,则派遣官员携带册宝授予他。
丞相承制到王的地方,站在东北方向,面向西南宣读制书。
最年幼的行抱抱之礼。
这一天,亲王向皇后、太子表示谢意,与东宫接受册封时的朝谢仪式相同。
亲王各自进行祝贺,年幼的向年长的行四拜礼。
百官向亲王祝贺,也行四拜礼。
丞相到殿上跪下,文武官员在庭院中。
丞相致辞说:‘某官某等,今日遇到亲王殿下荣膺册宝,封建礼成,无任欣忭之至。’
祝贺结束后,丞相和百官再次行四拜礼。
次日,皇太子在奉天殿穿着冕服朝贺皇帝,太子致辞说:‘长子某,今日遇到诸弟某等受封建国,谨诣父皇陛下称贺。’
祝贺中宫,致辞说:‘谨诣母后殿下称贺。’
百官进表笺祝贺皇帝和中宫、东宫,如同东宫接受册封的仪式。
内外命妇祝贺中宫,致辞说:‘妾某氏等,今日遇到亲王受封建国,恭诣皇后殿下称贺。’
这一天,百官和命妇都受到宴请。
选择日期,诸王拜谒太庙。
当时秦、晋、燕、楚、吴五位王都已长大,而齐、潭、赵、鲁四位王还年幼,所以仪式兼具他们的特点。
靖江王因为是亲王封的,所以仪式参照秦、晋的仪式。
二十八年定制,亲王的嫡长子,十岁时,授予金册宝,立为王世子。
次嫡子和庶子都封为郡王。所有王世子必须由嫡长子担任,王三十岁时,正妃没有嫡子,其子只能封为郡王。
等到王和正妃五十岁时仍无嫡子,才立庶长子为王世子,继承封号。
朝廷派人进行册封仪式。
成化末年,封兴、岐、益、衡、雍五位王,皇帝亲自在奉先殿告知,派遣使者到各王府册封,取消了临轩礼。
而那些应当继承封号的诸王,都在年底派遣官员进行册封。
嘉靖年间,改为正月,并成为法令。
册封王妃的仪式与册封太子妃的仪式相同。
册封公主的仪式。洪武九年七月,命令使者册封公主。
在清乾宫御座的东南方设立册案,册书用银字镀金。
皇帝、皇后升座,派遣使者捧册传制,仪式如同常规。
使者到华盖殿,公主拜受,仪式大致与册封太子妃相同。
凡皇姑称为大长公主,皇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女称为公主,亲王女称为郡主,郡王女称为县主,孙女称为郡君,曾孙女称为县君,玄孙女称为乡君。
郡主以下,接受诰封,不进行册封。
皇帝加元服的仪式。古时候,戴冠必须在庙中,天子进行四次加冠。
魏朝以后开始在正殿加冠,又因为天子地位至高无上,礼节上只加一次,历代沿袭。
明洪武三年开始规定。事先,太史院选择吉日,工部制作冕服,翰林院撰写祝文,礼部准备仪式。
中书省承制,命令某官员代理太师,某官员代理太尉。
选择吉日后,派遣官员告知天地、宗庙。
前一天,内使监令在奉天殿正中摆放御冠席,南边设有冕服案、香案和宝案。
侍仪司在文楼南设立太师、太尉的休息位置,面向西,在丹墀内道设立拜位,在殿上御席西设立侍立位置,在丹陛西设立盥洗位置。
百官和诸执事的位置按照大朝仪排列。
这一天天亮时,击鼓三次,百官进入。
皇帝穿着空顶帻、双童髻、双玉导、绛纱袍,乘坐御轿出来。
侍卫警跸奏报仪式。
皇帝升座。
鸣鞭报时结束后,通班赞各供事。
太师、太尉先进入,到拜位,百官都进入。
行礼后,音乐响起。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
引礼官引导太师先到盥洗位,插笏洗手完毕,拿出笏,从西阶上殿。
内赞引导到御席西,面向东站立。
引礼官再次引导太尉洗手插笏完毕,进入站在太师南边。
侍仪官奏请皇帝加元服。
太尉到皇帝面前,稍微向右跪下,插笏。
脱下空顶帻交给内使,放在箱子里。
进上梳子和冠缨完毕,拿出笏,起身,退立于西边。
太师前,面向北站立。
内使监令取来冕,太师祝词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内使监令捧着冕,跪下交给太师。
太师插笏,跪下接受冕。
加冠、加簪缨完毕,拿出笏,起身,退立于西边。
御用监令奏请皇帝穿上衮服,皇帝起身,穿上衮服。
侍仪官奏请皇帝就座,内赞引导进献醴酒,音乐响起。
太师到御前北面站立,光禄卿奉上酒,交给太师,太师插笏接受酒,祝词说:‘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祝词结束后,跪下交给内使。
内使跪下接受酒,捧着进献。
皇帝接受,祭拜少许,尝酒完毕,将空杯交给内使,音乐停止。
内使接受空杯下来,交给太师。
太师接受空杯起身,交给光禄卿,光禄卿接受空杯后退下。
太师拿出笏,退下,回到原位。
内赞引导太师、太尉出殿西门,音乐响起,从西阶下来。
引礼官引导到丹墀拜位,音乐停止。
行礼后,音乐响起。太师、太尉及文武官员都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
三舞蹈,山呼,俯伏,起身,音乐响起。
再次行四拜礼,音乐停止。
仪式结束后,皇帝起身,鸣鞭,音乐响起。
进入宫中,音乐停止。
百官离开。
皇帝更换服装,穿着通天冠、绛纱袍,拜见太后,如同正旦的仪式。
选择日期拜谒太庙,与时祭相同。
次日,百官穿着公服称贺,在谨身殿受到宴请。
万历三年正月,皇帝选择日期剪发,命令礼部准备仪式。
大学士张居正等说:‘礼重冠婚,皇上之前在东宫已经行过冠礼,三次加冠称尊,举杯敬酒。大礼已经完成,可以省略细节。不必命令部臣拟定。只需提前到奉先殿、弘孝殿、神霄殿剪发告知。仪式结束后,前往两宫皇太后,行五拜三叩头的礼,随后到乾清宫接受祝贺。’皇帝同意,于是成为法令。
皇太子、皇子的冠礼。
《礼》书说:‘在阼阶举行冠礼,以表示成年。在客位举行加冠礼,三次加冠表示更加尊贵,加冠完成即表示成年。成年后给予字(名字),这是成人的标志。’即使是天子的长子,也像士一样。’这种礼节历代都在使用。明皇太子加冠时,参考了周文王、成王加冠的年龄,近的是十二岁,远的是十五岁。嘉靖二十四年,穆宗在东宫,当时十岁,想要举行冠礼。大学士严嵩、尚书费寀初都认为难以实施,后来就迎合皇帝的意见,认为可以举行,但请求简化繁琐的仪式,只保留完成仪式的部分。皇帝认为加冠应当具备完整的礼仪,直到二十八年才举行。
仪式在洪武元年(1368年)确定。在仪式前,太史监负责占卜吉日,工部准备衮冕等服饰,翰林院撰写祝文。中书省执行命令。指派某官员为宾,某官员为赞礼。占卜吉日后,派遣官员告祭天地和宗庙。前一天,在奉天殿摆放御座和香案,在殿东房安排皇太子的住处,在午门外安排宾赞的住处。清晨,执事官在东阶设置酒器和洗漱用具,在殿上东南方向设置皇太子的冠席,面向西,在西阶上设置醴席,面向南,在东序内张挂帷幕,在帷幕中设置坐席,又在序外张挂帷幕。御用监在帷幕内东边摆放服饰,领北面,衮服九章、远游冠、绛纱袍、折上巾、黑色丝带和犀牛角簪放在服饰南边,梳子也在南边。司尊在旁边放置醴酒,加上勺盖,放在醴席南边。在尊的东边设置土台,放置两个酒杯。进馔者将食物放在尊北边。所有执事者各就各位。击鼓三次,文武官员进入。皇帝穿戴通天冠、绛纱袍,按照常规仪式升座。宾赞就位,音乐开始。行四拜礼后起身,音乐停止。侍仪司跪下接受命令,降到东阶,走到宾面前,称有敕令。宾赞和在位官员都跪下。宣读敕令说:‘皇太子加冠,命令你们行礼。’他们都跪下,起身,行四拜礼。文武官员和随从班都回到殿内位,宾赞执事官到东阶下位。东宫官员和太常博士到殿前东房,引导皇太子进入冠席,两个内侍在两侧侍立,东宫官员在后面跟随,音乐开始。太子面向西南坐下,音乐停止。宾赞依次到酒器和洗漱用具前,音乐开始。插上笏板,洗手,取出笏板,音乐停止。从西阶升上,执事者捧上折上巾,宾降一级接受。右手握住巾项,左手握住巾前,递到太子席前,面向北祝词完毕,跪下戴冠,音乐开始。宾起身,面向南北立。赞礼者上前,面向北跪下,正冠,起身,站在宾后面。内侍跪下递上服饰,太子起身,穿戴完毕,音乐停止。宾作揖,太子重新坐下。宾赞降下,到酒器和洗漱用具前,赞礼者上前跪下,脱下折上巾,放在箱子里,起身,交给内侍。执事者捧上远游冠,宾降两级接受,音乐开始,按照之前的仪式递上冠。赞礼者上前,面向北跪下,簪上结带,内侍跪下递上服饰,音乐停止。宾作揖,太子重新坐下。又到酒器和洗漱用具前,赞礼者脱下冠,执事者捧上衮冕,宾降三级接受,音乐开始。递上冠,结带,内侍跪下递上服饰,按照之前的仪式,音乐停止。太常博士引导太子从东阶下来,音乐开始。从西阶升上,到醴席,面向南坐下,音乐停止。宾到酒器和洗漱用具前洗手,赞礼者取酒杯、洗手、擦手,到司尊处取酒,递给宾。宾接过酒杯,跪下递给太子。祝词完毕,太子插上玉圭,跪下接过酒杯,音乐开始。喝完后,放置酒杯,手持玉圭。进馔者上前,太子插上玉圭,吃完后,手持玉圭,起身,音乐停止。撤去酒杯和食物。博士引导太子从西阶下来,到殿东房,换上朝服,到丹墀拜位,面向北。东宫官员各自回到拜位。宾赞到太子位稍东,面向西。宾稍微前进,口称:‘奉敕赐字某。’太子两次跪拜,跪下听宣读敕令。再两次跪拜,起身。进到御前跪下奏报:‘臣不才,敢不恭敬接受。’奏报完毕,回到原位。侍立官员一起降下殿,复位,完成四拜礼,皇帝起身。内给事引导太子进入内殿,见皇后,按照正旦仪式。第二天拜谒祖庙,按照时享礼。第三天,百官穿着朝服到奉天殿祝贺,退下换上公服,到东宫祝贺,举行宴会。
成化十四年(1478年),又确定了皇太子冠礼。前一天,在文华殿东序设置帷幕、节案、香案、冠席、醴席、洗手处、司尊处等,都按照仪式准备。内侍张挂帷幕,摆放袍服、皮弁服、衮服、玉圭、鞋、翼善冠、皮弁、九旒冕。清晨,皇帝在奉天殿传令,派遣官员持节。太子在文华殿门外迎接,捧着进入,放在案上,退下。礼部官员引导太子到香案前,音乐开始。行四拜礼,音乐停止。进行第一次加冠礼。内侍捧上翼善冠,宾祝词说:‘吉月令辰,乃加元服。懋敬是承,永介景福。’音乐开始。宾跪下递上冠,起身,音乐停止。礼部官员打开易服,太子进入帷幕,换上袍服出来,重新坐下。进行第二次加冠礼。内侍捧上皮弁,宾祝词说:‘冠礼申举,以成令德。敬慎威仪,惟民之式。’加冠完毕,进入帷幕,换上皮弁服和鞋出来,重新坐下。进行第三次加冠礼。内侍捧上冕旒,宾祝词说:‘章服咸加,饬敬有虔。永固皇图,于千万年。’加冠完毕,进入帷幕,换上衮服出来,重新坐下。进行醮礼,太子到醴席前,音乐开始。坐下,音乐停止。光禄寺官员举起醴酒案,音乐开始。赞礼者倒酒给宾,宾手持酒杯到席前,音乐停止。宾祝词说:‘旨酒孔馨,加荐再芳。受天之福,万世其昌。’宾跪下递上酒杯,太子插上玉圭,接过酒杯,放在案上。教坊司演奏音乐,演奏《喜千春之曲》。接着进酒,太子举杯喝完后,放在案上,音乐停止。光禄寺官员进上食物,音乐开始。到案前,音乐停止。吃完后,取出玉圭,撤去案,宾赞复位。鸣赞宣布接受敕戒。太子下阶,音乐开始。到拜位,音乐停止。宣读敕戒的官员到太子前稍东,面向西站立,说:‘有制。’太子跪下,宣读敕戒说:‘孝事君亲,友于兄弟。亲贤爱民,居由仁义。毋怠毋骄,茂隆万世。’音乐开始。行四拜礼后起身,音乐停止。持节官员捧节出去,音乐开始。太子送节到殿门外,返回东序。内侍引导返回宫中,音乐停止。宾赞等官员持节复命,其余仪式如旧。当天,太子到皇太后、皇帝、皇后面前谢恩,都行五拜三叩头的礼,用音乐。第二天,皇帝和太子接受群臣的祝贺,按照仪式进行。
皇子举行冠礼。首先加冠,递上网巾,祝词说:‘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戴上冠冕成为成年人。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幸福和财富将会伴随。’再次加冠,递上翼善冠,祝词说:‘举行冠礼,宾客因成德而来。要尊敬谨慎,成为民众的楷模。’第三次加冠,递上衮冕,祝词说:‘冠礼到第三次,命服的章纹已经确定。要敬神事上,永远稳固国家。’喝甜酒时祝词说:‘美酒佳肴,香气四溢。接受这份福气,世代繁荣昌盛。’敕戒词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亲近贤人,爱护民众。不要骄傲自满,永远保持富贵。’陈设执事和传制谒谢,都按照皇太子的礼仪。最初,皇子冠礼的第二天,百官祝贺完毕,前往王府行礼。成化二十三年,皇子冠礼的第二天,各自前往奉天门东庑序坐,百官穿着常服行四拜礼。
万历二十九年,礼部尚书冯琦说:‘按照旧制,皇太子冠礼时在文华殿内设立冠席、醴席。现在文华殿是皇上临御遣官的地方,所以皇太子冠礼的醴席应该移到殿的东序。另外,亲王冠礼,旧制在皇极门之东庑设立席。现在皇太子移席到殿的东序,那么亲王应该移席到殿的西序。’于是照此办理。
永乐九年十一月,命令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在华盖殿举行冠礼,仪式与皇太子相同。
品官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大夫五十岁后授爵位,所以没有大夫的冠礼。唐朝制度,行三加冠礼,一品之子戴衮冕,九品之子戴爵弁,都仿照士礼并加以增补。
明洪武元年定下制度,开始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第三次加爵弁。仪式是,提前选择日子,主持人向家庙报告,然后占卜宾客。前两天,告诫宾客和赞礼的人。第二天,在大门外右侧设立次第,面向南。到了那一天,早起,在阼阶东南设立洗涤处,东西两侧面对东房,六品以下面对东堂,南北方向以堂深为基准。在洗涤处东边放置酒器,加上盖子。在洗涤处西南放置竹篓,里面放一顶布巾,加上盖子。在东房西窗下设立席位,在席位东边陈列服装,领子朝北。设立四张莞草席,加上四张藻席,位于南边。在服装北边放置酒器,加上盖子,在酒器北边设立坛子。四品以下,设立竹篓没有坛子,食物陈列在坛子北边。在东房设立先席,靠近北边。在洗涤处西边放置酒器,在洗涤处东北放置竹篓,里面放布巾。在天亮时,宾客和赞礼的人到达门外,掌次的人引导他们到次第。宾客和赞礼的人穿着公服,各人穿着各自的服装,就位。冠礼用的冠放在一个竹篓里,每人拿着一个,站在西阶西边,面向北。在阼阶上设立主席,面向西;在西阶上设立宾客席,面向东;冠礼者席设在主持人的东北,面向西。主持人穿着公服站在阼阶下,面对东序,面向西。其他亲戚穿着公服站在酒器和洗涤处东南,面向西,北上。尊者在另一个房间。傧者穿着公服站在门内道东,面向北。冠礼者戴着双童髻、空顶帻、双玉导、彩褶、锦带、乌皮鞋,六品以下,导不以玉,站在房中,面向南。主持人和赞礼的人穿着公服站在房内户东,面向西。宾客和赞礼的人走出次第,站在门西,面向北,北上。傧者进前接受命令,出来站在门东,面向西,说:‘敢请指示。’宾客说:‘某子有嘉礼,命令某人负责。’傧者进去报告,主持人到大门外东边迎接宾客,面向西,再拜,宾客答拜。主持人向赞礼的人作揖,赞礼的人回礼。又向宾客作揖,宾客回礼。主持人进去,宾客和赞礼的人依次进入,到内门至阶。主持人请宾客升阶,宾客三次推辞,然后升阶。主持人从阼阶,站在席位东边,面向西;宾客从西阶,站在席位西边,面向东。宾客和赞礼的人以及庭院的人,在洗涤处洗手,从西阶升阶,进入东房,站在主持人和赞礼的人南边,面向西。主持人和赞礼的人引导冠礼者站在房外西边,面向南。宾客和赞礼的人取来布巾和簪,跪在席南端,退下站在席北,稍向东,面向西。宾客向冠礼者作揖,冠礼者进入席位,面向西坐。宾客和赞礼的人进入席位前,东西跪下,摘下双童髻,梳发完毕,戴上布巾,起身,复位站立。宾客降至酒器,洗涤完毕,到西阶。主持人站在席位后西边,宾客站在西阶上,面向东。执缁布冠的人上阶,宾客降一级接受,右手拿冠项,左手拿冠前,递到冠礼者席位前,面向东站立。祝词使用士礼祝词,祝词完毕,跪戴冠。起身,复位。宾客和赞礼的人进入席位前,面向东跪下,结好冠带,起身,复位。冠礼者起身,宾客向其作揖,到房间,宾客和主人坐下。冠礼者穿着青衣素裳出房门西边,面向南站立,宾客和主人同时起身。宾客向冠礼者作揖,冠礼者进入席位,面向西坐。宾客和赞礼的人跪下,摘下缁布冠,梳发完毕,戴上布巾。宾客递上进贤冠,站立祝词,如同第一次加冠礼。祝词完毕,跪戴冠,起身,复位。宾客和赞礼的人跪下,摘下进贤冠,梳发完毕,戴上布巾。宾客递上爵弁,站立祝词,如同第二次加冠礼。宾客和赞礼的人,按照前面的方式设立簪和结冠带。冠礼者到房间,穿上爵弁的服装出来。主持人和赞礼的人撤去布巾和簪,进入房间。又在室户西边设立席位,面向南。冠礼者从房间西边出来,面向南站立。主持人和赞礼的人在西边洗涤酒杯,倒上甜酒出来,面向南站立。宾客向冠礼者作揖,到席位西边,面向南站立。宾客接受甜酒,到冠礼者席位前,面向北站立。祝词完毕,冠礼者鞠躬接受酒杯,宾客在西阶上答礼。执食物的人将食物递到席位上,冠礼者左手拿酒杯,右手取肉,在笾豆间祭拜。赞礼的人取一块肉递给冠礼者,将酒杯放在祭品西边祭拜。冠礼者坐着拿酒杯,祭拜甜酒,放置酒杯,再次鞠躬,宾客答礼。冠礼者拿着酒杯起身,宾客和主人坐下。冠礼者上席位,跪在祭品东边放置酒杯。起身,进入,面向北跪下取肉,从西阶下来。进入见母亲,在席前献上肉。退下,再次鞠躬出来。如果母亲不在,则派人到西阶下接受肉。
最初,冠礼者进入见母亲,宾客和主人同时起身。宾客降阶,站在西序东边,面向东。主持人降阶,站在东序西边,面向西。冠礼者出来,站在西阶东边,面向南。宾客稍微向前说几句,辞语与士礼相同。冠礼者再次鞠躬,跪下说:‘某不才,日夜敬奉。’宾客出来,主持人送到内门外,面向西,请礼从者。宾客到次第,主持人进去。
最初,宾客出来,冠礼者面向东见其他亲戚,亲戚向他鞠躬,冠礼者答礼。冠礼者面向西拜见宾客和赞礼的人,宾客和赞礼的人也答礼。在其他房间见尊贵的人,也像这样。宾客和主人脱下服装后,进入甜酒席,献上一次酒后,宾客和众宾客离开次第,站在门东,面向西。主持人出来向宾客作揖,宾客回礼。主持人先进去,宾客和众宾客随后进入。到阶前,宾客站在西阶上,主持人站在东阶上,众宾客站在西阶下。主持人将币篓交给宾客和赞礼的人,复位,回到阼阶上,面向北鞠躬送别。宾客和赞礼的人从西阶下来,主持人将宾客送到大门外,面向西,再次鞠躬进入。孤儿则由各位父亲和哥哥告诫宾客。冠礼那天,主持人穿着红衣迎接宾客,在阼阶下举行冠礼,仪式也和这相同。第二天见庙,冠礼者穿着朝服进入南门中庭道西,面向北鞠躬出来。
庶人冠礼:
古代只有士人的冠礼被保留下来,后世都推崇并采用它。明洪武元年,皇帝下诏规定冠礼,向下普及到平民,仪式非常完备。但是,从品官以下,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只是在礼官的记录中保留了一些仪式的例子。
所有男子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都可以举行冠礼。在举行冠礼之前,要选择吉日,确定宾客,并告知宾客,这些步骤都和品官的仪式一样。这一天,大家要早起,在厅事东边搭建帐篷作为房间,大家都穿着盛装。在阼阶下东南方向设置盥洗的地方,在房间西窗下摆放衣服。两个座位在南边,酒放在衣服北边的位置。幞头、巾帽等头饰都放在盘子里,由三个人捧着,站在堂下西阶的西边,面向南边。主人站在阼阶下,亲戚站在盥洗处的东边,傧者站在门外等待宾客。
冠礼的人穿着双紒袍,勒着帛,穿着素色的鞋子,在房间里等待。宾客到来后,主人出去迎接,行礼后请宾客进入。坐下后,冠礼的人从房间里出来,负责的人请他开始仪式。宾客的助手取来梳子、篦子和幧头,放在席子的南端。宾客向冠礼的人行礼,然后坐在席子的西边。助手为他梳头,整理好发髻,戴上幧头。宾客下座,主人也下座,站在阼阶下。宾客盥洗,主人行礼让座,从西阶上台阶,回到原位。
负责的人进献巾帽,宾客下座一等接受,走到冠礼的人的席前,面向东。祝词和品官的祝词相同。祝词结束后,跪着戴上巾帽。起身,回到原位。冠礼的人起身,宾客向他行礼,然后进入房间,换上衣服,穿上深衣和大带,出来坐在冠礼的席子上。宾客再次盥洗,和之前一样。
负责的人进献帽子,宾客下座二等接受。进献祝词,跪下,完成冠礼后起身,回到原位。向冠礼的人行礼进入房间,换上衣服,穿上襕衫和腰带,出来坐在冠礼的席子上。宾客再次盥洗,和之前一样。
负责的人进献幞头,宾客下座三等接受。进献祝词,跪下,完成冠礼后起身,回到原位。向冠礼的人行礼进入房间,换上公服出来。负责的人撤去冠礼的席子,在西阶上设置醴酒席,面向南。助手倒醴酒出来,站在冠礼的人南边。宾客向冠礼的人行礼,然后坐在席前面向北祝词。冠礼的人跪拜接受,宾客回礼。
负责的人进献食物,冠礼的人坐在席子上,吃完后再次跪拜。宾客回礼。冠礼的人离开座位,站在西阶的东边,面向南。宾客用冠礼的词祝福他,冠礼的人跪拜,宾客回礼。冠礼的人向父母跪拜,父母起身。向尊敬的叔父们跪拜,然后出门见乡里的先生和父亲的朋友。先生和朋友都回礼。
宾客离开后,主人请宾客进屋,经过坚决邀请,宾客才进入,设宴款待。宾客离开后,主人回请宾客的助手,用钱币作为礼物。仪式结束后,主人带着冠礼的人去祠堂,再次跪拜后离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注解
册皇后仪:古代皇帝立后时的正式礼仪,包括册封皇后的一系列仪式。
册命:古代皇帝对贵族或官员授予官职或爵位的正式文书。
太尉: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玺绶:古代皇帝的玉印和丝带,代表皇帝的权威。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要仪式前,进行的一种自我清洁和禁食的仪式。
天地:指天和地,古代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宗庙:古代帝王或贵族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奉天殿:古代宫殿名,位于北京故宫,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衮冕:古代帝王或贵族所戴的冠冕,代表最高等级的礼仪。
礼部:古代官署,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
卤簿: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甲士:穿着铠甲的士兵。
乐:古代宫廷音乐,用于礼仪活动。
内官:古代宫廷中的官员。
中宫:指皇后居住的宫殿。
命妇:古代受封的贵族妇女。
翟衣:古代命妇所穿的一种礼服。
谒庙:古代皇帝或贵族祭祀祖先的仪式。
牲牢:古代祭祀时用的牲畜。
盥洗:古代的一种清洁仪式,洗手洗脸。
帨:古代的一种手巾。
揖手:古代的一种行礼方式,拱手。
神位:祭祀时的神像或牌位。
香案:放置香料的案子。
司赞:古代官名,负责赞礼。
司宾:古代官名,负责接待宾客。
司香:古代官名,负责香料的官员。
尚仪:古代官名,负责皇后礼仪的官员。
司言:古代官名,负责传达话语的官员。
司宝:古代官名,负责宝物的官员。
给事中:古代官名,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员。
谨身殿:古代皇帝处理政务的宫殿。
成祖:指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棣,他在建文四年(1402年)篡位称帝,改元永乐。
册皇后:指皇帝正式立后,用册封仪式来宣布。
徐氏:指徐皇后,是朱棣的皇后。
皮弁服:古代皇帝、诸侯及大夫的冠服之一,皮弁是皮帽,服指衣。
华盖殿:古代宫殿之一,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翰林院官:翰林院是古代官署名,翰林院官指翰林院的官员。
用宝:指使用宝印,古代皇帝的命令或册封等需要用宝印作为凭证。
传制:指传达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礼部官:礼部是古代官署名,负责礼仪事务,礼部官指礼部的官员。
承天门:古代宫殿的正门,这里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具服:指穿着正式的礼服。
奉先殿:古代宫殿名,供奉祖先的地方。
赞引:赞指赞礼官,引指引导,赞引指赞礼官引导。
女官: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宫廷内的各种事务。
谢恩礼:指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激的礼仪。
乐作:音乐开始演奏。
八拜: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兴:指起身。
天顺八年:指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天顺是年号。
亲王:古代皇帝的亲族,特指亲王的封号,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一种高级爵位。
世庙:指皇帝的祖先的庙宇。
祫仪: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辂:古代帝王出行的车。
翟车:古代皇后、妃子等使用的车。
七庙:指古代帝王祭祀的七位祖先。
神座:指祭祀时放置神像的座位。
祼献: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献祭时用手捧着祭品。
洪武三年:指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是年号。
贵妃:古代皇后的妃嫔之一,位次皇后。
宣宗:指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他在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
宪宗:指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朱见深,他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去世。
嘉靖十三年:指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嘉靖是年号。
册妃礼:指皇帝册封妃嫔的仪式。
百官: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朝服: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正式服装。
百官公服:指百官在公事时穿的正式服装。
正使:指使者中的正职。
副使:指使者中的副职。
九嫔:古代皇后的妃嫔之一,位次贵妃,通常有九位。
册皇太子:指皇帝册封皇太子,即未来的皇帝。
临轩:指皇帝在轩辕殿前举行册封仪式。
册拜:指册封和拜受官职。
丹墀:古代宫殿前的台阶。
承制官:代皇帝行使职权的高级官员。
内赞:指宫廷内的赞礼官。
内侍:指宫廷内的宦官。
圭: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于礼仪。
节册:指皇帝的册封命令。
梓宫:指皇帝的棺木。
几筵: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地方。
正副使:指使者中的正职和副职。
妃:古代皇后的妃嫔之一。
世子:指亲王的儿子。
郡王:指亲王的孙子。
文华殿:古代宫殿之一,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梓宫在殡:指皇帝的棺木尚未下葬。
几筵谒告:指在几筵前向祖先谒告。
正使授册宝:指正使官授给太子册宝。
赐彩缎:指皇帝赐给官员的彩色丝绸。
册立皇太子:指皇帝正式册封皇太子。
册皇太子妃:指皇帝册封皇太子的妃子。
内殿:指皇后居住的宫殿。
王妃:指亲王的妻子。
公主:指皇帝的女儿。
郡主:指亲王的女儿。
外命妇:指皇族之外的命妇,即皇后的亲戚。
册亲王:指皇帝册封亲王的仪式。
庙:指祖先的庙宇。
明洪武三年: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三年的年份,此处指明初。
东宫: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也指太子的官职。
东陛:宫殿东面的台阶。
赞拜:官员行礼时,由赞礼官引导行礼。
册:古代授予官职或爵位的文书。
宝:古代皇帝授予的象征权力的宝物,如玉玺。
内使:宫廷内的使者或官员。
礼部尚书:古代官职,掌管礼仪事务。
太史院:古代官署,负责天文、历法等事务。
工部:古代官署,负责工程、建筑等事务。
翰林院:古代官署,负责文学、学术等事务。
中书省:古代官署,负责中央行政事务。
太师:古代官职,高级顾问官。
元服:古代称成年礼,也指成年后的服饰。
空顶帻:古代男子的一种头饰。
双童髻:古代男子的一种发髻。
双玉导:古代男子头饰上的玉器。
绛纱袍:古代皇帝或官员的袍服。
御舆:皇帝的车驾。
侍卫:宫廷中的警卫人员。
光禄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饮食。
通天冠:古代皇帝的冠帽。
正旦仪:古代新年朝贺的仪式。
长发:古代男子成年的仪式,即剪发。
冠婚:古代男子的成年礼和婚礼。
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仪式,象征成年和责任。在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阼:古代堂屋东边靠近墙壁的地方,是举行重要礼仪的地方。
醮:古代成年礼的一部分,饮酒以示成年。
周文王、成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和继任君主,这里指以他们的年龄为参照来定冠礼的年龄。
明皇太子:指明朝的皇太子,即未来的皇帝。
嘉靖二十四年:明朝嘉靖皇帝的年号,指该年发生的事件。
穆宗:明朝嘉靖皇帝的儿子,即后来的隆庆皇帝。
大学士:明朝官职,相当于宰相。
尚书:明朝官职,掌管各部门事务的高官。
严嵩:明朝嘉靖年间的著名政治家。
费寀初:明朝嘉靖年间的官员。
仪:仪式,指古代的礼节和仪式。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一年,即公元1368年。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天文、历法等事务。
折上巾:古代官员的冠饰。
缁纚犀簪:古代官员的冠饰,缁纚为黑色丝带,犀簪为犀牛角制成的簪。
司尊:古代官职,负责酒器的官员。
醴:甜酒。
馔:食物。
成化十四年:明朝成化皇帝的年号,指该年发生的事件。
翼善冠:古代男子举行冠礼时所戴的一种冠,象征其品德高尚。
皮弁:古代的一种冠饰。
九旒冕:古代皇帝的冠饰,旒为垂下的装饰。
光禄寺:古代官署,负责宫廷饮食。
教坊司:古代官署,负责宫廷音乐。
节:古代的一种符节,用于传达命令。
敕戒:皇帝的命令和告诫。
五拜三叩头: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节,表示极度尊敬。
皇子冠礼:指古代皇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仪式,标志着其正式成为成年男子,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网巾:古代男子戴在头顶的装饰物,常用于固定发髻。
敕戒词:皇帝或上级对下级的一种告诫之词,通常包含道德规范和责任。
奉天门:古代皇宫的正门,也是朝会的地方。
皇极门:古代宫殿之一,是皇帝出入的地方。
品官冠礼:指古代品官(有一定官职的官员)举行的加冠仪式。
缁布冠:古代官员举行冠礼时所戴的一种冠,黑色布料制成。
进贤冠:古代官员举行冠礼时所戴的一种冠,象征其有德有才。
爵弁:古代官员举行冠礼时所戴的一种冠,代表其官职等级。
家庙:古代官员为祭祀祖先而设立的庙宇。
筮宾:占卜宾客,选择合适的宾客参加冠礼。
阼阶:古代建筑中,门东的台阶。
东房:古代建筑中,位于东侧的房间。
西阶:古代建筑中,位于西侧的台阶。
东荣:古代建筑中,位于东侧的屋檐。
东霤:古代建筑中,位于东侧的屋脊。
篚:古代的一种竹编容器。
巾:头巾。
纚:古代男子冠礼时佩戴的丝带。
簪:古代男子用来固定发髻的簪子。
笾豆: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两种礼器。
质明: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笏:古代官员手持的玉制手板,用于记录或记事。
笾: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竹制礼器。
豆: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木制礼器。
脯:古代的一种干肉食品。
觯:古代的一种酒器。
币篚:古代官员用于交换礼物的一种容器。
孤子:古代指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孩子,也指丧父或丧母的男子。
冠礼:古代中国的一种成年礼,男子十五至二十岁举行,象征着由未成年进入成年,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士礼:古代士人的礼仪规范,是古代礼仪的一部分,具有等级性。
庶人:古代社会中的平民,与士、大夫等贵族阶层相对。
诏定:皇帝下诏规定。
筮日:占卜吉日,以确定举行冠礼的日期。
戒宾:告诫宾客,使其了解冠礼的礼仪。
品官:古代的官员,分为九品,品级越高,地位越高。
夙兴:早晨起床。
幄:帐篷。
盥:洗手。
席:座位。
酒:酒水。
幞头:古代男子的一种头饰。
巾帽:头巾和帽子。
主人:举行冠礼的主人,通常是冠者的父亲。
宾:参加冠礼的宾客。
执事者:负责执行冠礼仪式的人员。
栉:梳子。
篦:篦子,用于梳理头发。
幧头:古代男子的一种头饰。
祝词:举行冠礼时,祝官所念的祝辞。
袍:袍服,古代的一种长袍。
勒帛:系在领口的一种带子。
素履:白色的鞋子。
深衣:古代的一种服装,宽大而长。
大带:系在腰间的大带。
襕衫:古代士人的一种服装。
要带:系在腰间的小带。
公服:古代官员的正式服装。
祠堂:祭祀祖先的场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志-卷三十-评注
古冠礼之存者惟士礼,后世皆推而用之。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下及庶人,纤悉备具。然自品官而降,鲜有能行之者,载之礼官,备故事而已。
此段古文首先点明了冠礼的历史演变。冠礼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成年礼,最初仅限于士阶层,后来逐渐推广至庶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冠礼的实施逐渐减少,仅在礼官的记载中保留下来,成为了一种历史的传承。
凡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将冠,筮日,筮宾,戒宾,俱如品官仪。是日,夙兴,张幄为房于厅事东,皆盛服。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冠礼的具体实施过程。男子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均可举行冠礼。在举行冠礼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筮日、筮宾、戒宾等,这些仪式与品官的仪礼相同。在这一天,举行冠礼的人们早起,张设帷幄作为房舍,身着盛装。
设盥于阼阶下东南,陈服于房中西牖下。席二在南,酒在服北次。
此处描述了冠礼场地的布置。盥洗的设施设在阼阶下东南方向,服装则陈列在房中西牖下。席子摆放在南边,酒放在服装的北边。
幞头巾帽,各盛以盘,三人捧之,立于堂下西阶之西,南向东上。
冠礼中使用的幞头、巾帽等物品,被盛放在盘中,由三人捧着,站在堂下西阶之西,面向南。
主人立于阼阶下,诸亲立于盥东,傧者立于门外以俟宾。
主人站在阼阶下,亲属站在盥洗设施的东边,傧者则站在门外等待宾客的到来。
冠者双紒袍,勒帛素履待于房。宾至,主人出迎,揖而入。
冠者身着双紒袍,勒帛,穿着素履,在房中等待。宾客到来时,主人出迎,行揖礼迎接宾客入内。
坐定,冠者出于房,执事者请行事。宾之赞者取栉总篦幧头,置于席南端。
宾客坐下后,冠者从房中出来,执事者请他行事。宾客的赞礼官取来梳子、篦子、幧头,放在席子的南端。
宾揖冠者,即席西向坐。赞者为之栉,合紒施总,加幧头。
宾客向冠者行揖礼,然后冠者面向西边坐下。赞礼官为他梳理头发,戴上幧头。
宾降,主亦降,立于阼阶下。宾盥,主人揖让,升自西阶,复位。
宾客下座,主人也下座,站在阼阶下。宾客盥洗,主人行揖让之礼,从西阶升上,恢复原位。
执事者进巾,宾降一等受之,诣冠者席前,东向。祝词同品官。
执事者递上巾子,宾客降一级接受,走到冠者的席前,面向东。祝词的内容与品官的相同。
祝讫,跪著巾。兴,复位。冠者兴,宾揖之入房,易服,深衣大带,出就冠席。
祝词结束后,宾客跪着戴上巾子。起身,恢复原位。冠者起身,宾客行揖礼,让他进入房中换装,穿上深衣和大带,然后出来坐在冠礼的席上。
宾盥如初。执事者进帽,宾降二等受之。进祝,跪,冠讫,兴,复位。
宾客再次盥洗,如同最初。执事者递上帽子,宾客降两级接受。递上祝词,跪下,戴上帽子,起身,恢复原位。
揖冠者入房,易服,襕衫要带,出就冠席。宾盥如初。执事者进幞头,宾降三等受之。
宾客行揖礼,让冠者进入房中换装,穿上襕衫和腰带,然后出来坐在冠礼的席上。宾客再次盥洗,执事者递上幞头,宾客降三级接受。
进祝,跪,冠讫,兴,复位。揖冠者入房,易公服出。
递上祝词,跪下,戴上幞头,戴上后起身,恢复原位。行揖礼,让冠者进入房中换上公服出来。
执事者彻冠席,设醴席于西阶,南向。赞者酌醴出房,立于冠者之南。
执事者清理冠礼的席子,在西阶上设置醴酒席,面向南。赞礼官斟上醴酒,出房站在冠者的南边。
宾揖冠者即席,西向立。宾受醴,诣席前北面祝。冠者拜受,宾答拜。
宾客向冠者行揖礼,然后坐在席上,面向西站立。宾客接受醴酒,走到席前面向北行祝词。冠者跪拜接受,宾客回拜。
执事者进馔,冠者即席坐,饮食讫,再拜。宾答拜。
执事者送上食物,冠者坐在席上进食,吃完后再次跪拜。宾客回拜。
冠者离席,立于西阶之东,南向。宾字之,如品官词。冠者拜,宾答拜。
冠者离开席子,站在西阶的东边,面向南。宾客行揖礼,如同品官的礼节。冠者跪拜,宾客回拜。
冠者拜父母,父母为之起。拜诸父之尊者,遂出见乡先生及父之执友。先生执友皆答拜。
冠者向父母行跪拜之礼,父母起身还礼。然后向尊敬的叔父行礼,随后出见乡里的先生和父亲的挚友。先生和挚友都回礼。
宾退,主人请礼宾,固请,乃入,设酒馔。
宾客告退,主人请宾客接受礼遇,坚持邀请,宾客才进入,主人设宴款待。
宾退,主人酬宾赞,侑以币。礼毕,主人以冠者见于祠堂,再拜出。
宾客退下后,主人酬谢宾客的赞礼官,用货币作为礼物。礼仪结束后,主人带着冠者去见祠堂,再次跪拜后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