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八-原文
◎诸王五
○世宗诸子
哀冲太子载基 庄敬太子载 景王载圳 颍王载啇 戚王载沴 蓟王载〈土匮〉 均王载〈土夙〉
穆宗诸子
宪怀太子翊釴 靖王翊铃 潞王翊镠
神宗诸子
邠王常溆 福王常洵 沅王常治 瑞王常浩 惠王常润 桂王常瀛
光宗诸子
简王由〈木学〉 齐王由楫 怀王田模 湘王由栩 惠王由橏
熹宗诸子
怀冲太子慈然 悼怀太子慈焴 献怀太子慈炅
庄烈帝诸子
太子慈烺 怀王慈烜 定王慈炯 永王慈照 悼灵王慈焕 悼怀王
世宗八子。阎贵妃生哀冲太子载基。王贵妃生庄敬太子载。杜太后生穆宗。卢靖妃生景王载圳。江肃妃生颍王载啇。赵懿妃生戚王载沴。陈雍妃生蓟王载〈土匮〉。赵荣妃生均王载〈土夙〉。
哀冲太子载基,世宗第一子。生二月而殇。
庄敬太子载,世宗第二子。嘉靖十八年,世宗将南巡,立为皇太子,甫四岁,命监国,以大学士夏言为傅。尚书霍韬、郎中邹守益献《东宫圣学图册》,疑为谤讪,几获罪。帝既得方士段朝用,思习修摄术,谕礼部,具皇太子监国仪。太仆卿杨最谏,杖死,监国之议亦罢。赞善罗洪先、赵时春、唐顺之请太子出閤,讲学文华殿,皆削籍。太庙成,命太子摄祀。二十八年三月行寇礼,越二日薨。帝命与哀冲太子并建寝园,岁时祭祀,从诸陵后。
景恭王载圳,世宗第四子。嘉靖十八年册立太子,同日封穆宗裕王、载圳景王。其后太子薨,廷臣言裕王次当立。帝以前太子不永,迟之。晚信方士语,二王皆不得见。载圳既与裕王并出邸,居处衣服无别。载圳年少,左右怀窥觊,语渐闻,中外颇有异论。四十年之国德安。居四年薨。帝谓大学士徐阶曰:“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初,载圳之藩,多请庄田。部议给之。荆州沙市不在请中。中使责市租,知府徐学谟执不与,又取薪税于汉阳之刘家塥,推官吴宗周持之,皆获谴。其他土田湖陂侵入者数万顷。王无子,归葬西山,妃妾皆还居京邸,封除。
颍殇王载啇,世宗第五子。生未逾月殇。
戚怀王载沴,世宗第六子。
蓟哀王载〈土匮〉,世宗第七子。
均思王载〈土夙〉,世宗第八子。三王俱未逾岁殇,追加封谥。
穆宗四子。李皇后生宪怀太子翊釴,孝定太后生神宗、潞王翊镠,其靖王翊铃,母氏无考。
宪怀太子翊釴,穆宗长子。生五岁殇,赠裕世子。隆庆元年追谥。
靖悼王翊铃,穆宗第二子。生未逾年殇,赠蓝田王。隆庆元年追加封谥。
潞简王翊镠,穆宗第四子。隆庆二年生,生四岁而封。万历十七年之藩卫辉。初,翊镠以帝母弟居京邸,王店、王庄遍畿内。比之藩,悉以还官,遂以内臣司之。皇店、皇庄自此益侈。翊镠居藩,多请赡田、食盐,无不应者。其后福藩遂缘为故事。明初,亲王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间有以废壤河滩请者,多不及千顷。部臣得执奏,不尽从也。景王就藩时,赐予概裁省。楚地旷,多闲田,诏悉予之。景藩除,潞得景故籍田,多至四万顷,部臣无以难。至福王常洵之国,版籍更定,民力益绌,尺寸皆夺之民间,海内骚然。论者推原事始,颇以翊镠为口实云。翊镠好文,性勤饬,恒以岁入输之朝,助工助边无所惜,帝益善之。四十二年,皇太后哀问至,翊镠悲恸废寝食,未几薨。
世子常淓幼,母妃李氐理藩事。时福王奏请,辄取中旨,帝于王妃奏,亦从中下,示无异同。部臣言:“王妃奏陈四事,如军校月粮之当给发,义和店之预防侵夺,义所当许;至岁禄之欲先给,王庄之欲更设,则不当许。且于王无丝豪益,徒令邸中人日鱼肉小民,饱私囊。将来本支千亿,请索日频,尽天府之版章,给王邸而不足也。”不报。四十六年,常淓嗣。
崇祯中,流贼扰秦、晋、河北。常淓疏告急,言:“卫辉城卑土恶,请选护卫三千人助守,捐岁入万金资饷,不烦司农。”朝廷嘉之。盗发王妃冢,常淓上言:“贼延蔓渐及江北,凤、泗陵寝可虞,宜早行剿灭。”时诸藩中能急国难者,惟周、潞二王云。后贼躏中州,常淓流寓于杭。
顺治二年六月降于我大清。
神宗八子。王太后生光宗。郑贵妃生福王常洵、沅王常治。周端妃生瑞王常浩。李贵妃生惠王常润、桂王常瀛。其邠王常溆、永思王常溥,母氏无考。
邠哀王常溆,神宗第二子。生一岁殇。
福恭王常洵,神宗第三子。初,王皇后无子,王妃生长子,是为光宗。常洵次之,母郑贵妃最幸。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窜谪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厌苦之。二十九年始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八万,十倍常制。廷臣请王之藩者数十百奏。不报。至四十二年,始令就藩。
先是,海内全盛,帝所遣税使、矿使遍天下,月有进奉,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他搜括赢羡亿万计。
至是多以资常洵。
临行出宫门,召还数四,期以三岁一入朝。
下诏赐庄田四万顷。
所司力争,常洵亦奏辞,得减半。
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
又奏乞故大学士张居正所没产,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并四川盐井榷茶银以自益。
伴读、承奉诸官,假履亩为名,乘传出入河南北、齐、楚间,所至骚动。
又请淮盐千三百引,设店洛阳与民市。
中使至淮、扬支盐,乾没要求輙数倍。
而中州旧食河东盐,以改食淮盐故,禁非王肆所出不得鬻,河东引遏不行,边饷由此绌。
廷臣请改给王盐于河东,且无与民市。
弗听。
帝深居久,群臣章奏率不省。
独福藩使通籍中左门,一日数请,朝上夕报可。
四方奸人亡命,探风旨,走利如鹜。
如是者终万历之世。
及崇祯时,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
常洵日闭阁饮醇酒,所好惟妇女倡乐。
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
援兵过洛者,喧言:‘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
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方家居,闻之惧,以利害告常洵,不为意。
十三年冬,李自成连〈阝舀〉永宁、宜阳。
明年正月,参政王胤昌帅众警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各引兵至。
常洵召三将入,赐宴加礼。
越数日,贼大至,攻城。
常洵出千金募勇士,缒而出,用矛入贼营,贼稍却。
夜半,绍禹亲军从城上呼贼相笑语,挥刀杀守堞者,烧城楼,开北门纳贼。
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
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
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
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无所恨。’
贼义而许之。
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
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走怀庆。
贼火王宫,三日不绝。
事闻,帝震悼,辍朝三日,令河南有司改殡。
十六年秋七月,由崧袭封,帝亲择宫中宝玉带赐之。
明年三月,京师失守,由崧与潞王常淓俱避贼至淮安。
四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由崧入南京。
五月庚寅,称监国。
以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及士英俱为大学士,士英仍督凤阳军务。
壬寅自立于南京,伪号弘光。
史可法督师江北。
召士英入,分淮、扬、凤、庐为四镇,以总兵官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领之。
由崧性闇弱,湛于酒色声伎,委任士英及士英党阮大铖,擢至兵部尚书,巡阅江防。
二人日以鬻官爵、报私憾为事。
事详诸臣传中。
未几,有王之明者,诈称庄烈帝太子,下之狱。
又有妇童氏,自称由崧妃,亦下狱。
于是中外哗然。
明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举兵武昌,以救太子诛士英为名,顺流东下。
阮大铖、黄得功等帅师御之。
而我大清兵以是年五月己丑渡江。
辛卯夜,由崧走太平,盖趋得功军也。
壬辰,士英挟由崧母妃奔杭州。
癸巳,由崧至芜湖。
丙申,大兵至南京城北,文武官出降。
丙午,执由崧至南京。
九月甲寅,以归京师。
沅怀王常治,神宗第四子。
生一岁殇。
瑞王常浩,神宗第五子。
初,太子未立,有三王并封之旨,盖谓光宗、福王及常浩也。
寻以群臣争,遂寝。
二十九年,东宫立,与福、惠、桂三王同日封。
常洵以长,先之藩。
常浩年已二十有五,尚末选婚。
群臣交章言,率不报,而日索部帑为婚费,赢十八万,藏宫中,且言冠服不能备。
天启七年之藩汉中。
崇祯时,流寇剧,封地当贼冲。
七年上书言:‘臣托先帝骨肉,获奉西藩,未期年而寇至。比西贼再渡河,阑入汉兴,破洵阳,逼兴安,紫阳、平利、白河相继陷没。督臣洪承畴单骑裹甲出入万山,贼始败遁。臣捐犒军振饥银七千余两。此时抚臣练国事移兵商、洛,按臣范复粹驰赴汉中,近境稍宁。既而凤县再陷,蜀贼入秦州,楚贼上兴安。六月遂犯郡界,幸诸将凭江力拒,贼方稍退。臣在万山绝谷中,贼四面至,覆亡无日。臣肺腑至亲,藩封最僻,而于寇盗至迫,惟陛下哀怜。’
常浩在宫中,衣服礼秩降等,好佛不近女色。
及寇逼秦中,将吏不能救,乞师于蜀。
总兵官侯良柱援之,遂奔重庆。
陇西士大夫多挈家以从。
十七年,张献忠陷重庆,被执,遇害。
时天无云而雷者三,从死者甚众。
惠王常润,神宗第六子。
福王之藩,内廷蓄积为空。
中官藉诸王冠婚,索部帑以实宫中,所需辄数十万,珠宝称是。
户部不能给。
常润与弟常瀛年二十,皆未选婚。
其后兵事亟,始灭杀成礼。
天启七年之藩荆州。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再破夷陵、荆门,常润走湘潭,自成入荆州据之。
常润之渡湘也,遇风于陵阳矶,宫人多漂没,身仅以免,就吉王于长沙。
十六年八月,张献忠陷长沙,常润走衡州,就桂王。
衡州继陷,与吉王、桂王走永州。
巡按御史刘熙祚遣人护三王入广西,以身当贼。
永州陷,熙祚死之。
桂端王常瀛,神宗第七子。
天启七年之藩衡州。
崇祯十六年,衡州陷,与吉、惠二王同走广西,居梧州。
大清顺治二年,大兵平江南,福王就擒。
在籍尚书陈子壮等将奉常瀛监国,会唐王自立于福建,遂寝。
是年,薨于苍梧。
世子已先卒,次子安仁王由〈木爱〉亦未几卒。
次由榔,崇祯时,封永明王。
三年八月,大兵取汀州,执唐王聿键。
于是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与旧臣吕大器等共推由榔监国。
母妃王氏曰:‘吾儿不胜此,愿更择可者。’
魁楚等意益坚,合谋迎于梧。
十月十四日监国肇庆,以魁楚、大器、式耜为大学士,余授官有差。
是月大兵取赣州,内侍王坤仓卒奉由榔仍走梧州,式耜等力争,乃回肇庆。
十一月,唐王弟聿钅粤自闽浮海至粤。
时闽旧臣苏观生撤兵奔广州,与布政使顾元镜、总兵官林察等谋立聿钅粤,伪号绍武,与由榔相拒。
是月由榔亦自立于肇庆,伪号永历,遣兵部侍郎林佳鼎讨聿钅粤。
会大兵由福建取广州,执聿钅粤,观生自缢,祭酒梁朝钟、太仆卿霍子衡等俱死。
肇庆大震,王坤复奉由榔走梧州。
明年二月,由平乐、浔州走桂林。
魁楚弃由榔,走岑溪,降于大军。
既而平乐不守,由榔大恐。
会武冈总兵官刘承胤以兵至全州,王坤请赴之。
式耜力谏。不听。
乃以式耜及总兵官焦琏留守桂林,封陈邦传为思恩侯,守昭平,遂趋承胤军中。
三月封承胤安国公,锦衣指挥马吉翔等为伯。
承胤挟由榔归武冈,改曰奉天府,政事皆决焉。
是时,长沙、衡、永皆不守,湖广总督何腾蛟与侍郎严起恒走白牙市。
六月,由榔遣官召腾蛟至,密使除承胤,顾承胤势盛,腾蛟复还白牙。
大兵由宝庆趋武冈,马吉翔等挟由榔走靖州,承胤举城降。
由榔又奔柳州。
道出古泥。
总兵官侯性、太监庞天寿帅舟师来迎。
会天雨饥饿,性供帐甚备。
九月,土舍覃鸣珂作乱,大掠城中,矢及由榔舟。
先是,大兵趋桂林,焦琏拒守甚力,又广州有警,大兵东向,桂林稍安。
既而湖南十三镇将郝永忠、卢鼎等俱奔赴桂林,腾蛟亦至,与式耜议分地给诸将,使各自为守。
琏已先复阳朔、平乐,陈邦传复浔州,合兵复梧州,广西全省略定。
十二月,由榔返桂林。
五年二月,大兵至灵川,郝永忠溃于兴安,奔还,挟由榔走柳州。
大兵攻桂林,式耜、腾蛟拒战。
时南昌金声桓等叛,降于由榔。
八月,由榔至肇庆。
六年春,大兵下湘潭,何腾蛟死。
明年,由榔走梧州。
是年十二月,大兵入桂林,瞿式耜及总督张同敞死焉。
由榔闻报大惧,自梧州奔南宁。
时孙可望已据滇、黔,受封为秦王。
八年三月,遣兵来卫,杀严起恒等。
九年二月,可望迎由榔入安隆所,改曰安龙府。
久之,日益穷促,闻李定国与可望有隙,遣使密召定国,以兵来迎。
马吉翔党于可望,侦知之,大学士吴贞毓以下十余人皆被杀。
事详《贞毓传》。
后二年,李定国败于新会,将由安隆入滇。
可望患之,促由榔移贵阳就己。
由榔故迟行。
定国至,遂奉由榔由安南卫走云南,居可望署中,封定国晋王。
可望以妻子在滇,未敢动。
明年,由榔送其妻子还黔,遂举兵与定国战于三岔。
可望将白文选单骑奔定国军。
可望败,挈妻子赴长沙大军前降。
十五年三月,大兵三路入云南。
定国厄鸡公背,断贵州道,别将守七星关,抵生界立营,以牵蜀师。
大兵出遵义,由水西取乌撒,守将弃关走,李定国连败于安隆,由榔走永昌。
明年正月三日,大兵入云南,由榔走腾越。
定国败于潞江,又走南甸。
二十六日,抵囊木河,是为缅境。
缅勒从官尽弃兵仗,始启关,至蛮莫。
二月,缅以四舟来迎,从官自觅舟,随行者六百四十余人,陆行者自故岷王子而下九百余人,期会于缅甸。
十八日至井亘。
黔国公沐天波等谋奉由榔走户、猎二河,不果。
五月四日,缅复以舟来迎。
明日,发井亘,行三日,至阿瓦。
阿瓦者,缅酋所居城也。
又五日至赭硜。
陆行者缅人悉掠为奴,多自杀。
惟岷王子八十余人流入暹罗。
缅人于赭硜置草屋居由榔,遣兵防之。
十七年,定国、文选与缅战,索其主,连败缅兵,缅终不肯出由榔。
十八年五月,缅酋弟莽猛白代立,绐从官渡河盟。
既至,以兵围之,杀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详《任国玺传》。
存者由榔与其属二十五人。
十二月,大兵临缅,白文选自木邦降,定国走景线,缅人以由榔父子送军前。
明年四月,死于云南。
六月,李定国卒,其子嗣兴等降。
永思王常溥,神宗第八子。
生二岁殇。
光宗七子。
王太后生熹宗、简王由〈木学〉。
王选侍生齐王由楫。
李选侍生怀王由模。
刘太后生庄烈皇帝。
定懿妃生湘王由栩。
敬妃生惠王由橏。
简怀王由〈木学〉,光宗第二子。
生四岁殇。
齐思王由楫,光宗第三子。
生八岁殇。
怀惠王由模,光宗第四子。
生五岁殇。
湘怀王由栩,光宗第六子。
惠昭王由橏,光宗第七子。
俱早殇。
五王皆追加封谥。
熹宗三子。
怀冲太子慈然,不详其所生母。
皇贵妃范氏生悼怀太子慈焴。
容妃任氏生献怀太子慈炅。
怀冲太子慈然,熹宗第一子。
悼怀太子慈焴,熹宗第二子。
献怀太子慈炅,熹宗第三子。
与怀冲、悼怀皆殇。
庄烈帝七子。
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
田贵妃生永王慈召、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
太子慈烺,庄烈帝第一子。
崇祯二年二月生,三年二月立为皇太子。
十年预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命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
十一年二月,太子出閤。
十五年正月开讲,阁臣条上讲仪。
七月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慈庆,懿安皇后所居也。
时太子年十四,议明岁选婚,故先为置宫,而移懿安后于仁寿殿。
既而以寇警暂停。
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
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
由崧时,有自北来称太子者,验之,以为驸马都尉王昺孙王之明者伪为之,系狱中,南京士民哗然不平。
袁继咸及刘良佐、黄得功辈皆上疏争。
左良玉起兵亦以救太子为名。
一时真伪莫能知也。
由崧既奔太平,南京乱兵拥王之明立之。
越五日,降于我大清。
怀隐王慈烜,庄烈帝第二子。
殇。
定王慈炯,庄烈帝第三子。
崇祯十四年六月谕礼臣:‘朕第三子,年已十龄,敬遵祖制,宜加王号。但既受册封,必具冕服,而《会典》开载,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礼。十龄受封加冠,二礼可并行乎?’于是礼臣历考经传及本朝典故以奏。
定于是岁册封,越二年行冠礼。
九月封为定王。
十一月选新进士为检讨,国子助教等官为待诏,充王讲读官,以两殿中书充侍书。
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
永王慈召,庄烈帝第四子。
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
贼陷京师,不知所终。
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
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
九莲菩萨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
太后好佛,宫中像作九莲座,故云。
帝念王灵异,封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命礼臣议孝和皇太后、庄妃、懿妃道号。
礼科给事中李焻言:‘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乱徽称。’不听。
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去‘真君’号。
悼怀王,庄烈帝第六子,生二岁殇。
第七子,生三岁殇。
名俱无考。
赞曰:‘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贤才不克自见,知勇无所设施。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当太祖时,宗藩备边,军戎受制,赞仪疏属,且令遍历各国,使通亲亲。然则法网之繁,起自中叶,岂太祖众建屏藩初计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八-译文
世宗的诸子:哀冲太子载基、庄敬太子载、景王载圳、颍王载啇、戚王载沴、蓟王载〈土匮〉、均王载〈土夙〉。
穆宗的诸子:宪怀太子翊釴、靖王翊铃、潞王翊镠。
神宗的诸子:邠王常溆、福王常洵、沅王常治、瑞王常浩、惠王常润、桂王常瀛。
光宗的诸子:简王由〈木学〉、齐王由楫、怀王田模、湘王由栩、惠王由橏。
熹宗的诸子:怀冲太子慈然、悼怀太子慈焴、献怀太子慈炅。
庄烈帝的诸子:太子慈烺、怀王慈烜、定王慈炯、永王慈照、悼灵王慈焕、悼怀王。
世宗有八个儿子。阎贵妃生了哀冲太子载基。王贵妃生了庄敬太子载。杜太后生了穆宗。卢靖妃生了景王载圳。江肃妃生了颍王载啇。赵懿妃生了戚王载沴。陈雍妃生了蓟王载〈土匮〉。赵荣妃生了均王载〈土夙〉。
哀冲太子载基,是世宗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两个月就夭折了。
庄敬太子载,是世宗的第二个儿子。嘉靖十八年,世宗计划南巡,立他为皇太子,当时只有四岁,被任命为监国,让大学士夏言担任他的师傅。尚书霍韬、郎中邹守益献上了《东宫圣学图册》,被怀疑是诽谤,差点获罪。皇帝得到了方士段朝用的帮助,想要学习修摄术,命令礼部准备皇太子监国的仪式。太仆卿杨最劝谏,被杖打至死,监国的提议也被取消。赞善罗洪先、赵时春、唐顺之请求太子出閤,在文华殿讲学,都被剥夺了官职。太庙建成,命令太子代理祭祀。二十八年三月进行祭祀礼仪,两天后去世。皇帝命令与哀冲太子一起建造陵墓,每年进行祭祀,排在其他陵墓之后。
景恭王载圳,是世宗的第四个儿子。嘉靖十八年册立太子,同一天封穆宗为裕王、载圳为景王。后来太子去世,朝臣们说裕王应该继位。皇帝因为前太子寿命不长,所以推迟了。后来相信了方士的话,两位王子都无法见面。载圳与裕王一起离开王府,居处和衣服没有区别。载圳年纪小,身边的人都有觊觎之心,话渐渐传开,朝廷内外都有不同的议论。四十年后,载圳在德安封国。住了四年去世。皇帝对大学士徐阶说:“这个儿子一直想要夺取太子之位,现在死了。”起初,载圳在封地时,多次请求庄田。部议决定给他。荆州沙市不在请求之列。使者要求交市租,知府徐学谟坚决不给,又在汉阳的刘家塥征收薪税,推官吴宗周坚持不交,都受到了责罚。其他非法侵占的土地有数万顷。他没有儿子,被葬在西山,妃妾都回到了京城。
颍殇王载啇,是世宗的第五个儿子。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
戚怀王载沴,是世宗的第六个儿子。
蓟哀王载〈土匮〉,是世宗的第七个儿子。
均思王载〈土夙〉,是世宗的第八个儿子。三个王子都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后来追加了封号和谥号。
穆宗有四个儿子。李皇后生了宪怀太子翊釴,孝定太后生了神宗和潞王翊镠,靖王翊铃的母亲身份不明。
宪怀太子翊釴,是穆宗的长子。五岁时夭折,追赠为裕世子。隆庆元年追赠谥号。
靖悼王翊铃,是穆宗的第二个儿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追赠为蓝田王。隆庆元年追加封号和谥号。
潞简王翊镠,是穆宗的第四个儿子。隆庆二年出生,四岁时被封王。万历十七年到藩地卫辉。起初,翊镠作为皇帝的母弟住在京城,王府店铺、庄田遍布京城。等到封藩时,都归还给了官府,于是由内臣管理。从此皇店、皇庄更加奢侈。翊镠在藩地,多次请求赡田、食盐,都得到了满足。此后福藩便以此为惯例。明初,亲王除了岁禄外,还给予草场牧地,偶尔有人请求废弃的河滩地,大多不超过千顷。部臣可以上奏,不一定都会被批准。景王就藩时,赐予的物品都被削减。楚地广阔,有很多闲置土地,皇帝下诏全部给予他。景藩撤销后,潞王得到了景王的旧籍田,多达四万顷,部臣无法阻止。到了福王常洵封国时,户籍重新确定,民力更加凋敝,所有的土地都被夺走,全国动荡不安。评论者追溯事情起因,常常把责任归咎于翊镠。翊镠喜欢文学,性格勤勉,经常把年收入上交朝廷,帮助工程和边防,从不吝啬。四十二年,皇太后去世,翊镠悲痛欲绝,不久也去世了。
世子常淓年幼,母亲李氏管理藩地事务。当时福王上奏请求,总是直接得到皇帝的旨意,皇帝对王妃的奏折,也从中下达,显示出没有差异。部臣说:“王妃上奏的四件事,如军校月粮应当发放,义和店应当预防侵夺,是应当允许的;至于想要先发放岁禄,想要设立新的王庄,则不应当允许。这对王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王府的人天天鱼肉百姓,填满私囊。将来本支千亿,请求不断,即使是天子的版图,也满足不了王府的需求。”没有得到回复。四十六年,常淓继位。崇祯年间,流贼侵扰秦、晋、河北。常淓上奏请求援助,说:“卫辉城地势低洼,土壤贫瘠,请求派遣三千人守卫,捐献年收入万金作为军饷,不必劳烦司农。”朝廷嘉奖了他。盗贼挖了王妃的坟墓,常淓上奏说:“贼人蔓延逐渐波及江北,凤、泗的陵墓可能受到威胁,应该尽早剿灭。”当时在诸藩中能紧急援助国家困难的人,只有周、潞两位王。后来贼人攻占中原,常淓流亡到杭州。顺治二年六月,向大清投降。
神宗有八个儿子。王太后生了光宗。郑贵妃生了福王常洵、沅王常治。周端妃生了瑞王常浩。李贵妃生了惠王常润、桂王常瀛。邠王常溆、永思王常溥的母亲身份不明。
邠哀王常溆,是神宗的第二个儿子。一岁时夭折。
福恭王常洵,是神宗的第三个儿子。起初,王皇后没有儿子,王妃生下了长子,即光宗。常洵是次子,母亲郑贵妃最受宠爱。皇帝长时间不立太子,朝廷内外都怀疑郑贵妃想要立自己的儿子,纷纷上奏,但没有人停止。
二十九年,开始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为福王,婚礼费用高达三十万,建造洛阳的邸第花费二十八万,是常制的十倍。朝臣们多次上奏请求让福王就藩,但没有得到回复。到了四十二年,才命令他前往封地。
起初,国家繁荣昌盛,皇帝派遣的税收使、矿使遍布天下,每月都有进贡,珍贵的珠宝、异宝、文房四宝、锦缎堆积如山,其他搜刮的财富以亿计。到了这个时候,大多用来资助常洵。临行前离开皇宫,被召回多次,约定每三年入朝一次。皇帝下诏赐予他四万顷庄田。相关部门竭力争取,常洵也上奏辞让,最终减半。中原肥沃的土地不足,就从山东、湖广的田地中增加。他还上奏请求故大学士张居正被没收的财产,以及江都至太平沿江的荻洲杂税,以及四川盐井和茶税的银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伴读、承奉等官员,以巡视田地为名,乘坐驿站的车马在河南、河北、齐、楚之间往来,所到之处都造成骚动。他还请求淮盐一千三百引,在洛阳设店与民交易。中使到淮、扬支取盐时,贪污的要求是原数的数倍。而中原地区原本食用河东盐,因为改为食用淮盐,禁止非王宫所出不得出售,河东的盐引滞留不能流通,边防的粮食因此短缺。朝廷大臣请求在河东为王宫提供盐,并且不要与民交易,但皇帝没有听从。皇帝长期深居简出,大臣们的奏章大多没有看。只有福藩使能通过中左门,一天之内多次请求,早上提出晚上就能得到批准。四方的不良之徒纷纷逃亡,探听皇帝的旨意,像鸭子一样追逐利益。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万历年间。
到了崇祯时期,常洵的地盘靠近且地位尊贵,朝廷对他非常尊敬。常洵每天闭门饮酒,喜欢的是妇女和歌舞。秦中流贼兴起,河南大旱蝗灾,人吃人,民间议论纷纷,说先帝耗尽天下财富来肥王,洛阳比皇宫还富有。援军经过洛阳时,大声说:‘王府有金钱百万,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死在贼人手中。’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当时在家,听到这些消息很害怕,把利害关系告诉了常洵,但常洵并不在意。十三年冬天,李自成连续攻占永宁、宜阳。第二年正月,参政王胤昌率领军队警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各自率兵到来。常洵召见三位将领,赐宴并给予礼遇。过了几天,贼人大量到来,攻打城池。常洵拿出千金招募勇士,自己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去,用长矛进入贼营,贼人稍微后退。半夜,王绍禹的亲军从城墙上呼喊贼人,挥刀杀死守城的人,烧毁城楼,打开北门让贼人进入。常洵从城墙上吊下去,躲到迎恩寺。第二天,贼人追踪找到他,于是他被杀害。两个承奉官伏尸哭泣,贼人拉走了他们。承奉官呼喊说:‘王死了我不愿活,请给我一口棺材收葬王的遗骨,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贼人被他的义举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用桐木棺材,用破车载着,两个人就在旁边吊死。
王妃邹氏和世子由崧逃到怀庆。贼人放火烧毁王宫,三天不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震惊哀悼,停止上朝三天,命令河南有关部门重新安葬。
十六年秋天七月,由崧继承封号,皇帝亲自挑选宫中的宝玉带赐给他。第二年三月,京师失守,由崧和潞王常淓一起逃到淮安。四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迎接由崧到南京。五月庚寅日,他自称监国。任命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和马士英为大学士,马士英继续负责凤阳军务。壬寅日,他在南京自立,假称弘光皇帝。史可法在江北督师。召回马士英,将淮、扬、凤、庐分为四个镇,由总兵官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统领。
由崧性格懦弱,沉溺于酒色声伎,把事情委托给马士英和马士英的党羽阮大铖,提拔他们到兵部尚书,巡视江防。这两个人每天以卖官鬻爵、报复私怨为事。详情见诸臣传记。不久,有个人叫王之明,假称庄烈帝的太子,被投入监狱。还有个女人叫童氏,自称由崧的妃子,也被投入监狱。于是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第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在武昌起兵,以救太子和诛杀马士英为名,顺流东下。阮大铖、黄得功等人率军抵御。而我大清的军队在同年五月己丑日渡过长江。辛卯夜,由崧逃到太平,可能是去投奔黄得功。壬辰日,马士英带着由崧的母亲妃子逃到杭州。癸巳日,由崧到达芜湖。丙申日,大清的军队到达南京城北,文武官员出城投降。丙午日,将由崧抓到南京。九月甲寅日,他被押送回京师。
沅怀王常治,神宗的第四个儿子。一岁时就夭折了。
瑞王常浩,神宗的第五个儿子。起初,太子尚未立,有三王同时封爵的旨意,指的是光宗、福王和常浩。后来因为大臣们争论,就搁置了。二十九年,东宫立,和福、惠、桂三王同一天封爵。常洵因为是长子,先去封地。常浩已经二十五岁,还没有选婚。大臣们纷纷上奏,但大多没有回应,他每天索要国库的钱作为婚费,赚了十八万,藏在宫中,还说不能准备足够的冠服。天启七年,他被封到汉中。崇祯时期,流贼猖獗,封地正处在贼人进攻的路上。七年上书说:‘我是先帝的骨肉,有幸被封在西藩,不到一年就遇到贼人。等到西贼再次渡河,进入汉兴,攻破洵阳,逼近兴安,紫阳、平利、白河相继沦陷。督臣洪承畴单骑带着铠甲出入万山,贼人才开始败退。我捐献了七千多两银子来慰劳军队和救济饥民。这个时候,抚臣练国事调兵去商、洛,按臣范复粹赶赴汉中,近境才稍微安宁。后来凤县再次沦陷,蜀贼进入秦州,楚贼进攻兴安。六月,贼人就侵犯郡界,幸亏各位将领凭借江防力量抵抗,贼人才稍微撤退。我在万山绝谷中,贼人四面围攻,覆灭的日子就在眼前。我的至亲骨肉,封地又是最偏僻的,而贼人进攻又如此紧迫,只求陛下怜悯。’常浩在宫中,衣服和礼仪等级降低,喜欢佛教,不接近女色。等到贼人逼近秦中,将吏不能救援,他向蜀地求援。总兵官侯良柱来支援,他就逃到重庆。陇西的士大夫很多人带着家眷跟随。十七年,张献忠攻陷重庆,他被抓捕,遇害。当时天空中没有云彩却连续三次打雷,死者众多。
惠王常润,神宗的第六个儿子。福王被封到藩地时,内廷的积蓄已经耗尽。宦官利用各王的冠婚之礼,索要国库的钱来充实宫中,所需费用动辄数十万,珠宝也照数索要。户部无法提供。常润和他的弟弟常瀛都二十岁了,还没有选婚。后来因为战事紧急,才完成婚礼。天启七年,他被封到荆州。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再次攻破夷陵、荆门,常润逃到湘潭,李自成进入荆州占据。常润渡过湘江时,在陵阳矶遇到风暴,宫人很多被淹死,他本人仅以身免,逃到长沙的吉王那里。十六年八月,张献忠攻陷长沙,常润逃到衡州,投奔桂王。衡州也沦陷,他和吉王、桂王一起逃到永州。巡按御史刘熙祚派人保护三位王进入广西,他自己亲自抵挡贼人。永州沦陷,刘熙祚也牺牲了。
桂端王常瀛,神宗的第七个儿子。天启七年被封到衡州。崇祯十六年,衡州沦陷,和吉、惠二王一起逃到广西,居住在梧州。
大清顺治二年,大兵平定江南,福王被擒。在籍尚书陈子壮等人准备拥立常瀛为监国,但唐王在福建自立,计划就搁置了。这年,常瀛在苍梧去世。
世子已经先去世,次子安仁王由〈木爱〉不久也去世。次子由榔,崇祯时期,被封为永明王。
三年八月,大军攻下汀州,俘虏了唐王朱聿键。于是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和旧臣吕大器等人共同推举朱由榔为国监国。母妃王氏说:‘我的儿子不能胜任,希望再选择其他人。’丁魁楚等人更加坚定,共同策划在梧州迎接朱由榔。十月十四日,朱由榔在肇庆监国,任命丁魁楚、吕大器、瞿式耜为大学士,其他人也分别授官。
这个月,大军攻下赣州,内侍王坤匆忙奉朱由榔逃往梧州,瞿式耜等人极力争取,朱由榔才返回肇庆。十一月,唐王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钅粤从福建乘船来到广东。当时福建的旧臣苏观生撤兵逃往广州,与布政使顾元镜、总兵官林察等人密谋拥立朱聿钅粤为帝,假称绍武,与朱由榔对抗。这个月,朱由榔也在肇庆自立,假称永历,派遣兵部侍郎林佳鼎征讨朱聿钅粤。正巧大军从福建攻下广州,俘虏了朱聿钅粤,苏观生自缢,祭酒梁朝钟、太仆卿霍子衡等人都死了。肇庆发生大震动,王坤再次奉朱由榔逃往梧州。
第二年二月,朱由榔从平乐、浔州逃往桂林。丁魁楚抛弃朱由榔,逃往岑溪,向大军投降。不久平乐失守,朱由榔非常恐慌。恰逢武冈总兵官刘承胤带兵到全州,王坤请求朱由榔前往。瞿式耜极力劝阻,但朱由榔不听。于是瞿式耜和总兵官焦琏留守桂林,封陈邦传为思恩侯,守卫昭平,于是前往刘承胤军中。三月,封刘承胤为安国公,锦衣指挥马吉翔等人为伯。刘承胤带着朱由榔回到武冈,改称奉天府,政事都由他决定。
这时,长沙、衡州、永州都守不住,湖广总督何腾蛟和侍郎严起恒逃到白牙市。六月,朱由榔派官员召回何腾蛟,暗中派人除掉刘承胤,但因为刘承胤势力强大,何腾蛟又回到白牙市。大军从宝庆进攻武冈,马吉翔等人带着朱由榔逃往靖州,刘承胤举城投降。朱由榔又逃到柳州。路过古泥,总兵官侯性、太监庞天寿率领水师来迎接。正巧下雨饥饿,侯性准备了丰盛的帐篷。九月,土司覃鸣珂发动叛乱,大肆抢掠城中,箭矢甚至射中了朱由榔的船。在此之前,大军进攻桂林,焦琏全力抵抗,又因为广州有警报,大军东进,桂林稍微安定。不久湖南十三镇的总兵官郝永忠、卢鼎等都奔赴桂林,何腾蛟也到了,与瞿式耜商议分地给各位将领,让他们各自守卫。焦琏已经先收复了阳朔、平乐,陈邦传收复了浔州,合兵收复了梧州,广西全省大致安定。十二月,朱由榔返回桂林。
五年二月,大军到灵川,郝永忠在兴安溃败,逃回,带着朱由榔逃往柳州。大军进攻桂林,瞿式耜、何腾蛟抵抗。当时南昌的金声桓等人叛变,投降了朱由榔。八月,朱由榔到肇庆。六年春天,大军攻下湘潭,何腾蛟战死。第二年,朱由榔逃到梧州。这一年十二月,大军进入桂林,瞿式耜和总督张同敞都死了。朱由榔听到消息非常害怕,从梧州逃到南宁。当时孙可望已经占据滇、黔,被封为秦王。八年三月,他派兵来保卫,杀了严起恒等人。
九年二月,孙可望迎接朱由榔到安隆所,改称安龙府。时间久了,朱由榔日益困顿,听说李定国和孙可望有矛盾,派人秘密召回李定国,派兵来迎接。马吉翔是孙可望的党羽,得知了这个消息,大学士吴贞毓以下十余人都被杀害。详情见《贞毓传》。后来两年,李定国在新会战败,将从安隆进入云南。孙可望担心这件事,催促朱由榔移居贵阳。朱由榔故意拖延行程。李定国到了,于是带着朱由榔从安南卫逃往云南,住在孙可望的官署中,封李定国为晋王。孙可望因为妻子和儿子在云南,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年,朱由榔送他的妻子和儿子回到贵州,于是起兵与李定国在三岔决战。孙可望的将领白文选单骑逃到李定国军中。孙可望战败,带着妻子和儿子到长沙大军前投降。
十五年三月,大军从三路进入云南。李定国在鸡公背被围,切断贵州的道路,其他将领守卫七星关,到达生界建立营地,以牵制四川的军队。大军从遵义出发,通过水西攻下乌撒,守将弃关逃跑,李定国在安隆连续战败,朱由榔逃到永昌。第二年正月三日,大军进入云南,朱由榔逃到腾越。李定国在潞江战败,又逃到南甸。二十六日,到达囊木河,这是缅甸的边界。缅甸的官员都放弃了武器,才打开关卡,到达蛮莫。二月,缅甸用四艘船来迎接,随行的官员自己找船,随行者六百四十余人,陆行者从故岷王子以下九百余人,约定在缅甸会合。十八日到达井亘。黔国公沐天波等人计划奉朱由榔逃到户、猎二河,但没有成功。五月四日,缅甸再次用船来迎接。第二天,从井亘出发,行进了三天,到达阿瓦。阿瓦是缅甸首领居住的城市。又过了五天到达赭硜。陆行者被缅甸人全部抓去当奴隶,很多人自杀。只有岷王子八十余人流落到暹罗。缅甸人在赭硜为朱由榔搭建了草屋居住,派兵守卫。
十七年,李定国、白文选与缅甸作战,要求交出朱由榔,连续打败缅甸军队,但缅甸始终不肯交出朱由榔。十八年五月,缅甸首领的弟弟莽猛白继位,骗官员们过河结盟。到了那里,用兵包围了他们,杀了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魏豹等四十二人,详情见《任国玺传》。幸存的是朱由榔和他的属下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军逼近缅甸,白文选从木邦投降,李定国逃到景线,缅甸人把朱由榔父子送到军前。第二年四月,朱由榔在云南死去。六月,李定国去世,他的儿子李嗣兴等人投降。
永思王朱常溥,神宗的第八个儿子。两岁就死了。光宗有七个儿子。王太后生了熹宗、简王朱由〈木学〉。王选侍生了齐王朱由楫。李选侍生了怀王朱由模。刘太后生了庄烈皇帝。定懿妃生了湘王朱由栩。敬妃生了惠王朱由橏。
简怀王朱由〈木学〉,光宗的第二个儿子。四岁就死了。齐思王朱由楫,光宗的第三个儿子。八岁就死了。怀惠王朱由模,光宗的第四个儿子。五岁就死了。湘怀王朱由栩,光宗的第六个儿子。惠昭王朱由橏,光宗的第七个儿子。他们都早逝。五位王子都追加了封号和谥号。熹宗有三个儿子。怀冲太子朱慈然,不知道他的生母是谁。皇贵妃范氏生了悼怀太子朱慈焴。容妃任氏生了献怀太子朱慈炅。
怀冲太子朱慈然,熹宗的第一个儿子。悼怀太子朱慈焴,熹宗的第二个儿子。献怀太子朱慈炅,熹宗的第三个儿子。他们都和怀冲、悼怀太子一样早逝。庄烈帝有七个儿子。周皇后生了太子朱慈烺、怀隐王朱慈烜、定王朱慈炯。田贵妃生了永王朱慈召、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和皇第七子。
太子慈烺是庄烈帝的第一个儿子。崇祯二年二月出生,三年二月被立为皇太子。十年前被预先选为东宫侍班讲读官,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担任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负责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负责校书。十一年二月,太子出閤。十五年正月开始讲学,阁臣制定了讲学的礼仪。七月将慈庆宫改为端本宫。慈庆宫是懿安皇后居住的地方。当时太子十四岁,商议明年选婚,所以先为他准备宫殿,并将懿安后迁至仁寿殿。不久因为敌寇警报而暂停。京城被攻陷,敌人抓获了太子,假封他为宋王。等到敌人失败西逃,太子下落不明。由崧时,有从北方来的人自称太子,经过验证,认为是驸马都尉王昺的孙子王之明假冒的,将他关进监狱中,南京的士民都感到非常不满。袁继咸以及刘良佐、黄得功等人都上疏争辩。左良玉起兵也是以救太子为名。一时间真假难辨。由崧逃到太平后,南京的乱兵拥立王之明为帝。过了五天,王之明向我大清投降。
怀隐王慈烜是庄烈帝的第二个儿子。早逝。
定王慈炯是庄烈帝的第三个儿子。崇祯十四年六月,皇帝对礼部官员说:“我的第三个儿子已经十岁了,应该按照祖制加封为王号。但既然已经接受册封,就必须准备冠服,而《会典》中记载,十二岁或十五岁才开始行冠礼。十岁就受封加冠,这两个仪式可以同时进行吗?”于是礼部官员详细查阅了经传以及本朝的典故来上奏。定王在这一年册封,过了两年才行冠礼。九月被封为定王。十一月选新进士为检讨,国子监助教等官员为待诏,充任王的讲读官,用两殿中书担任侍书。十七年,京城被攻陷,下落不明。
永王慈召是庄烈帝的第四个儿子。崇祯十五年三月被封为永王。敌人攻陷京城,下落不明。悼灵王慈焕是庄烈帝的第五个儿子。五岁时生病,皇帝去看他,突然说:‘九莲菩萨说,皇帝对待外戚太薄,将要全部让诸子早逝。’于是去世。九莲菩萨就是神宗的母亲,孝定李太后。太后喜欢佛教,宫中塑有九莲座,所以叫九莲菩萨。皇帝怀念王的灵异,封他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命令礼部官员商议孝和皇太后、庄妃、懿妃的道号。礼科给事中李焻说:‘所有后妃,都在先殿祭祀,不应该崇信邪教来扰乱圣洁的称号。’皇帝没有听从。十六年十二月,改封为宣显慈应悼灵王,去掉了‘真君’的称号。
悼怀王是庄烈帝的第六个儿子,两岁时早逝。第七个儿子,三岁时早逝。名字都没有记载。评论说:明朝的诸藩王,虽然分封但不分土地,列爵但不临民,享受俸禄但不处理政事。这是纠正偏差、防止大乱的方法,本来是好的。但是只是空有虚名,坐享厚禄,贤才无法显现,勇气无处施展。防范过于严格,法制日益增多。出城祭拜坟墓,需要请示后才允许,两个王不能相见。藩禁非常严密,到了这种地步。在太祖时,宗藩负责边防,军事受制,赞仪的疏属还要求他们遍历各国,以便亲近亲人。那么,法网的严密,是从中叶开始的,难道不是太祖最初分封屏藩的初衷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八-注解
世宗: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厚熜的庙号,指朱厚熜在位期间的年号。
穆宗:明朝第六位皇帝朱载垕的庙号,指朱载垕在位期间的年号。
神宗:明朝皇帝朱翊钧的庙号。
光宗:明朝皇帝朱常洛的庙号。
熹宗:明朝皇帝朱由校的庙号。
庄烈帝:庄烈帝朱由检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即崇祯帝,他在位期间,明朝国势日衰,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太子:皇位的继承人。
贵妃:古代宫廷中妃嫔的等级之一,地位仅次于皇后。
监国:指代理国政。
大学士:明朝官职,为皇帝的高级顾问。
尚书:古代官职,掌管文书、财政等事务。
郎中:古代官职,掌管文书、监察等事务。
方士:古代指修炼仙术、炼丹求道的人。
修摄术:古代修炼仙术的一种方法,指通过修炼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礼部:古代官署名,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务。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摄祀:代理祭祀。
藩王: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的宗室分封在各地的王。
庄田:指皇帝赐予的田地。
邸第:古代贵族、官员的住所。
皇店:古代皇家店铺。
皇庄:古代皇家田庄。
草场牧地:古代为藩王提供的牧场。
废壤河滩:荒废的土地和河滩。
版籍:古代的户籍,记录人口和土地的册籍。
王府:藩王的住所。
王妃:藩王的妻子。
军校:古代军队中的军官。
月粮:古代士兵的口粮。
义和店:古代商号。
赡田:古代为藩王提供的田地。
食盐:古代的一种调味品,也是重要的商品。
岁禄:古代官员的年俸。
藩事:藩王的政务。
中旨:皇帝的命令。
司农:古代官署名,掌管农业、财政等事务。
流贼:古代指流动作乱的盗贼。
凤、泗陵寝:古代皇帝的陵墓。
剿灭:消灭。
大清:清朝的简称。
郑贵妃: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宠妃。
王皇后:明朝神宗朱翊钧的正室皇后。
王太后:明朝皇帝朱常洛的母亲。
周端妃: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妃嫔。
李贵妃: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妃嫔。
邠王: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儿子。
永思王: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儿子。
海内全盛:指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昌盛时期。
帝所遣税使、矿使遍天下:皇帝派遣的征税和采矿的官员遍布全国。
进奉:进贡,指向皇帝献上贡品。
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珍贵的珠宝、宝物、文房四宝、锦缎和绮罗堆积如山。
搜括赢羡亿万计:搜刮、聚敛的财富以亿万计数。
常洵:指福王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子。
中州:指中原地区。
山东、湖广田:指山东和湖广地区的田地。
荻洲杂税:荻洲地区的杂税。
榷茶银:对茶叶贸易征收的税银。
伴读:陪同读书的官员。
承奉:宫廷中的服务官员。
履亩:一亩土地。
传:古代传递信息的信使。
淮盐:淮河流域的盐。
乾没:贪污、私吞。
輙数倍:数量增加数倍。
河东盐:河东地区的盐。
边饷:边防军的军饷。
廷臣:朝廷的官员。
福藩使:福王的使者。
中左门:皇宫中的中左门。
亡命:逃亡的人。
探风旨:探听皇帝的旨意。
走利如鹜:追逐利益如同追逐鸭子。
崇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年号。
秦中流贼:秦地(今陕西)的流寇。
河南大旱蝗:河南地区发生大旱和蝗灾。
藉藉:议论纷纷。
先帝:已故的皇帝,此处指明神宗朱翊钧。
王肆:王府。
河东引:河东地区的盐引,即盐的配额。
绌:不足,缺乏。
辍朝:皇帝停止上朝,表示哀悼。
世子:诸侯王的嫡长子。
兵部尚书:兵部的最高长官。
巡阅:巡视检查。
鬻官爵:卖官鬻爵,即出售官职和爵位。
私憾:个人的怨气。
左良玉:左良玉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将领,曾起兵救太子。
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籍尚书:在籍的尚书,即退休的尚书。
唐王:指唐王朱聿键,明朝末年的一个反清复明势力领袖。
苍梧: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永明王:指永明王朱由榔,明朝末年的一个反清复明势力领袖。
大兵:指明朝的军队。
汀州:今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明代为汀州府治。
唐王聿键:明朝的唐王,即唐王朱聿键。
两广总督:明朝官职,负责管理广东、广西两省。
广西巡抚:明朝官职,负责管理广西省。
巡按:明朝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旧臣:指前朝的官员。
梧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明代为梧州府治。
肇庆:今广东省肇庆市,明代为肇庆府治。
赣州:今江西省赣州市,明代为赣州府治。
内侍:指宫廷中的宦官。
梧:梧州,见上。
粤:广东。
苏观生:明朝官员。
布政使:明朝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总兵官:明朝官职,负责地方军事。
伪号:指虚假的称号。
永历:南明永历帝的年号。
林佳鼎:明朝官员。
福建:今福建省。
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
白牙市: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
武冈:今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
岑溪: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
大军:指明朝的军队。
武冈总兵官:武冈地区负责军事的官员。
全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
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
衡: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
永: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
湖广总督:湖广地区负责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严起恒:明朝官员。
靖州:今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古泥: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
土舍:指当地的豪族。
覃鸣珂:人名。
阳朔: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
平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平乐县。
浔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
灵川: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
兴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
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
湘潭:今湖南省湘潭市。
宝庆:今湖南省邵阳市。
南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滇:云南。
黔:贵州。
安隆所:今贵州省安龙县。
安龙府:今贵州省安龙县。
新会: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鸡公背:今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
七星关:今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
生界:今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
遵义:今贵州省遵义市。
水西:今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
乌撒: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安隆:今贵州省安龙县。
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
潞江:今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南甸: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缅:缅甸。
井亘:今缅甸曼德勒省。
黔国公:明朝官职,负责贵州地区的军事。
沐天波:明朝官员。
赭硜:今缅甸曼德勒省。
暹罗:今泰国。
缅酋:缅甸的酋长。
莽猛白:缅甸的酋长。
景线:今缅甸掸邦东部。
云南:今云南省。
简王由木:明朝皇帝朱常洛的第五子。
齐王由楫:明朝皇帝朱常洛的第六子。
怀王由模:明朝皇帝朱常洛的第七子。
庄烈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检的庙号。
定懿妃:明朝皇帝朱由检的妃子。
湘王由栩:明朝皇帝朱由检的第九子。
敬妃:明朝皇帝朱由检的妃子。
惠王由橏:明朝皇帝朱由检的第十子。
怀冲太子慈然:明朝皇帝朱由校的长子。
悼怀太子慈焴:明朝皇帝朱由校的次子。
献怀太子慈炅:明朝皇帝朱由校的第三子。
周皇后:明朝皇帝朱由检的皇后。
田贵妃:明朝皇帝朱由检的妃子。
慈烺:明朝皇帝朱由检的长子。
慈炯:明朝皇帝朱由检的第八子。
太子慈烺:太子慈烺,指的是明朝崇祯帝的皇太子朱慈烺,是庄烈帝朱由检的长子。
崇祯二年:崇祯二年是明朝崇祯帝的第二年,即1639年。
崇祯三年:崇祯三年是明朝崇祯帝的第三年,即1640年。
东宫:东宫是古代中国皇帝的太子居住的地方,也泛指太子的官邸。
侍班讲读官:侍班讲读官是指负责在东宫为太子讲读经书的官员。
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是明朝礼部最高官员的职位,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
詹事:詹事是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和管理。
少詹事:少詹事是詹事的副职,协助詹事处理事务。
谕德:谕德是古代官职,负责对太子进行道德教育。
修撰:修撰是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史书。
编修:编修是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史书。
出閤:出閤是指太子成年后离开东宫,开始参与朝政。
慈庆宫:慈庆宫是明朝宫殿之一,懿安皇后居住的地方。
懿安皇后:懿安皇后是明朝庄烈帝的皇后。
仁寿殿:仁寿殿是明朝宫殿之一。
寇警:寇警是指外敌入侵的警报。
京师:京师是指古代中国的首都,此处指明朝的首都北京。
宋王:宋王是指明朝末年,李自成的政权所封的一个王爵。
由崧:由崧是指明朝末年,南明福王朱由崧。
驸马都尉:驸马都尉是古代中国皇帝女婿的官职。
王昺:王昺是明朝末年南明福王的年号。
王之明:王之明是明朝末年南明福王的孙子,后来被拥立为帝。
太平:太平是指南明福王朱由崧的临时都城。
怀隐王慈烜:怀隐王慈烜是庄烈帝的次子。
殇:殇是指未成年而死的帝王或贵族。
定王慈炯:定王慈炯是庄烈帝的第三子。
会典:会典是古代中国的一部法典。
冠礼:冠礼是古代中国男子成年的礼仪。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
新进士:新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及第的士人。
检讨:检讨是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国子监的学生。
待诏:待诏是古代官职,负责等待皇帝召唤的官员。
两殿中书:两殿中书是指古代中国中书省的官员。
京师陷:京师陷是指首都被敌军攻陷。
悼灵王慈焕:悼灵王慈焕是庄烈帝的第五子。
九莲菩萨:九莲菩萨是指明朝神宗朱翊钧的母亲,孝定李太后。
玄机慈应真君:玄机慈应真君是皇帝对特殊人物的一种封号。
孝和皇太后:孝和皇太后是明朝的皇太后。
庄妃:庄妃是明朝的皇妃。
懿妃:懿妃是明朝的皇妃。
道号:道号是道教徒为自己取的名称。
宣显慈应悼灵王:宣显慈应悼灵王是悼灵王慈焕的新封号。
诸藩:诸藩是指古代中国分封的诸侯国。
锡土:锡土是指赐予土地。
列爵:列爵是指授予爵位。
临民:临民是指管理百姓。
食禄:食禄是指领取俸禄。
治事:治事是指处理政务。
矫枉鉴覆:矫枉鉴覆是指纠正错误,借鉴历史。
汉、晋末大之祸:汉、晋末大之祸是指汉朝和晋朝末年发生的重大灾难。
太祖:太祖是指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屏藩:屏藩是指保护国家边疆的藩镇。
法网:法网是指法律制度。
中叶:中叶是指历史的中期。
屏藩初计:屏藩初计是指太祖朱元璋最初设立藩镇的计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八-评注
太子慈烺,庄烈帝第一子。崇祯二年二月生,三年二月立为皇太子。
此句开篇点明太子慈烺的身份,强调其为庄烈帝的长子,自幼便被立为皇太子,可见其在皇室中的地位之高。
十年预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命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
此句描述了太子慈烺在位期间,对其教育培养的重视。通过挑选优秀的官员担任讲读官,旨在培养太子的政治才能和文化素养。
十一年二月,太子出閤。
太子出閤,意味着其正式进入政治舞台,开始履行皇位继承者的职责。
十五年正月开讲,阁臣条上讲仪。
此句表明太子在位期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受到阁臣的辅佐。
七月改慈庆宫为端本宫。
此句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太子通过改变宫名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慈庆,懿安皇后所居也。
此句揭示了太子与懿安皇后的关系,以及宫廷内部的权力结构。
时太子年十四,议明岁选婚,故先为置宫,而移懿安后于仁寿殿。
此句描绘了太子在位期间,对宫廷内部事务的处理,以及其与皇后之间的互动。
既而以寇警暂停。
此句反映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太子在位期间,国家正面临外患。
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
此句描述了太子在位期间,国家遭受的严重打击,以及太子被俘后的遭遇。
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
此句反映了太子在位期间,国家遭受的严重打击,以及太子最终的命运。
由崧时,有自北来称太子者,验之,以为驸马都尉王昺孙王之明者伪为之,系狱中,南京士民哗然不平。
此句揭示了太子之死后的争议,以及南京士民对此事件的反应。
袁继咸及刘良佐、黄得功辈皆上疏争。
此句表明了当时朝臣对太子之死的关注,以及他们对此事件的立场。
左良玉起兵亦以救太子为名。
此句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以及各方势力对太子之死的关注。
一时真伪莫能知也。
此句揭示了太子之死后的真相不明,以及当时社会的混乱。
由崧既奔太平,南京乱兵拥王之明立之。
此句描述了太子之死后的政治动荡,以及王之明被立为太子的过程。
越五日,降于我大清。
此句反映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以及清朝的崛起。
怀隐王慈烜,庄烈帝第二子。殇。
此句描述了怀隐王慈烜的生平,以及其早逝的悲剧。
定王慈炯,庄烈帝第三子。崇祯十四年六月谕礼臣:“朕第三子,年已十龄,敬遵祖制,宜加王号。但既受册封,必具冕服,而《会典》开载,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礼。十龄受封加冠,二礼可并行乎?”于是礼臣历考经传及本朝典故以奏。
此句描述了定王慈炯的册封过程,以及当时朝廷对册封礼仪的重视。
定于是岁册封,越二年行冠礼。
此句反映了定王慈炯的册封和冠礼过程,以及其成长的过程。
九月封为定王。
此句描述了定王慈炯的封号,以及其在皇室中的地位。
十一月选新进士为检讨,国子助教等官为待诏,充王讲读官,以两殿中书充侍书。
此句描述了定王慈炯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其政治才能的提升。
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
此句描述了定王慈炯在位期间,国家遭受的严重打击,以及其最终的命运。
永王慈召,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
此句描述了永王慈召的生平,以及其封号。
贼陷京师,不知所终。
此句描述了永王慈召在位期间,国家遭受的严重打击,以及其最终的命运。
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
此句描述了悼灵王慈焕的生平,以及其早逝的悲剧。
九莲菩萨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
此句揭示了悼灵王慈焕之死与孝定李太后之间的关系。
太后好佛,宫中像作九莲座,故云。
此句描述了孝定李太后的信仰,以及宫中的宗教氛围。
帝念王灵异,封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命礼臣议孝和皇太后、庄妃、懿妃道号。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悼灵王慈焕的追封,以及其宗教身份的认定。
礼科给事中李焻言:“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乱徽称。”不听。
此句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以及皇帝对此事的坚持。
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去“真君”号。
此句描述了悼灵王慈焕的封号变更,以及朝廷对其宗教身份的调整。
悼怀王,庄烈帝第六子,生二岁殇。
此句描述了悼怀王的生平,以及其早逝的悲剧。
第七子,生三岁殇。
此句描述了庄烈帝第七子的生平,以及其早逝的悲剧。
名俱无考。
此句反映了当时宗室成员的命名习惯,以及一些宗室成员身份的不确定性。
赞曰: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此句总结了明代宗室制度的特点,即宗室成员享有封号和禄位,但不参与实际政务。
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
此句解释了明代宗室制度的目的,即为了防止历史重演,避免类似汉、晋末年的大乱。
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贤才不克自见,知勇无所设施。
此句指出了明代宗室制度的弊端,即宗室成员徒有虚名,无法发挥其才能。
防闲过峻,法制日增。
此句描述了明代宗室制度的加强,以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
此句描述了明代宗室成员的出行限制,以及他们之间的隔离。
藩禁严密,一至于此。
此句总结了明代宗室制度的严密性,以及其对宗室成员的影响。
当太祖时,宗藩备边,军戎受制,赞仪疏属,且令遍历各国,使通亲亲。
此句回顾了明代宗室制度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在太祖时期的积极作用。
然则法网之繁,起自中叶,岂太祖众建屏藩初计哉!
此句对明代宗室制度的演变进行了反思,指出其并非太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