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五十一-原文
李时勉 陈敬宗 刘铉(萨琦 )邢让(李绍)林瀚(子庭〈木昂〉 庭机孙燫 烃) 谢铎 鲁铎(赵永)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时方招徕远人。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及远国入贡人不宜使群居辇下。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初,时勉请改建国学。帝命王振往视,时勉待振无加礼。振衔之,廉其短,无所得。时勉尝芟彝伦堂树旁枝,振遂言时勉擅伐官树入家。取中旨,与司业赵琬、掌馔金鉴并枷国子监前。官校至,时勉方坐东堂阅课士卷,徐呼诸生品第高下,顾僚属定甲乙,揭榜乃行。方盛署,枷三日不解。监生李贵等千余人诣阙乞贷。有石大用者,上章愿以身代。诸生圜集朝门,呼声彻殿庭。振闻诸生不平,恐激变。及通政司奏大用章,振内惭。助教李继请解于会昌侯孙忠。忠,皇太后父也。忠生日,太后使人赐忠家。忠附奏太后,太后为言之帝。帝初不知也,立释之。继不拘检柙,时勉尝规切之。继不能尽用,然心感时勉言,至是竟得其助。
大用,丰润人。朴鲁,初不为六馆所知,及是名动京师。明年中乡试,官至户部主事。
九年,帝视学。时勉进讲《尚书》,辞旨清朗。帝悦,赐予有加。连疏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复仇雪耻。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成化五年,以其孙颙请,改谥忠文,赠礼部侍郎。
时勉为祭酒六年,列格、致、诚、正四号,训励甚切。崇廉耻,抑奔竞,别贤否,示劝惩。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
始,太祖以宋讷为祭酒,最有名。其后宁化张显宗申明学规,人比之讷。而胡俨当成祖之世,尤称人师。然以直节重望为士类所依归者,莫如时勉。英国公张辅暨诸侯伯奏,愿偕诣国子监听讲。帝命以三月三日往。时勉升师席,诸生以次立,讲《五经》各一章。毕事,设酒馔,诸侯伯让曰:“受教之地,当就诸生列坐。”惟辅与抗礼。诸生歌《鹿鸣》之诗,宾主雍雍,尽暮散去,人称为太平盛事。
陈敬宗,字光世,慈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刑部主事。又与修《五经四书大全》,再修《太祖实录》,授翰林侍讲。内艰归。
宣德元年起修两朝实录。明年转南京国子监司业。帝谕之曰:“侍讲,清华之选;司业,师儒之席。位虽不崇,任则重矣。”九年,秩满,选祭酒,正统三年上书言:“旧制,诸生以在监久近,送诸司历事。比来,有因事予告者,迁延累岁,至拨送之期始赴,实长奸惰,请以肄业多寡为次第。又近有愿就杂职之例,士风卑陋,诚非细故,请加禁止。”从之。
敬宗美须髯,容仪端整,步履有定则,力以师道自任。立教条,革陋习。六馆士千余人,每升堂听讲,设馔会食,整肃如朝廷。稍失容,即令待罪堂下。僚属惮其严,诬以他事,讼之法司。周忱与敬宗善,曰:“盍具疏自理。”为属草,辞稍迁就。敬宗惊曰:“得无诳君耶?”不果上,事亦竟白。
满考,入京师,王振欲见之,令忱道意。
敬宗曰:‘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
振知不可屈,乃贻之文锦羊酒,求书程子《四箴》,冀其来谢。
敬宗书讫,署名而已。返其币,终不往见。
王直为吏部尚书,从容谓曰:‘先生官司成久,将荐公为司寇。’
敬宗曰:‘公知我者,今与天下英才终日论议,顾不乐耶?’
性善饮酒,至数斗不乱。
襄城伯李隆守备南京,每留饮,声伎满左右。
竟日举杯,未尝一盼。
其严重如此。
十二年冬乞休,不允。
景泰元年九月与尚书魏骥同引年致仕。
家居不轻出。
有被其容接者,莫不兴起。
天顺三年五月卒,年八十三。
后赠礼部侍郎,谥文定。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袁忠彻尝相之。
曳二人并列曰:‘二公他日功名相埒。’
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
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
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刘铉,字宗器,长洲人。
生弥月而孤。
及长,刲股疗母疾。
母卒,哀毁,以孝闻。
永乐中,用善书征入翰林,举顺天乡试,授中书舍人。
宣德时,预修成祖、仁宗《实录》,迁兵部主事,仍供事内廷。
正统中,再修《宣宗实录》,进侍讲。
以学士曹鼐等荐,与修撰王振教习庶吉士。
景帝立,进侍讲学士,直经筵。
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
时以国计不足,放遣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
铉言:‘养才,国家急务。今仓廪尚盈,奈何靳此?’
遂得复给。
又今甄别六馆生,年老貌寝,学艺疏浅者,斥为民。
铉言:‘诸生荷教泽久,岂无片长?况离亲戚,弃坟墓,艰苦备至,一旦被斥,非朝廷育才意。乞拣年貌衰而有学者,量授之官。’
帝可其奏。
寻以母丧归。
服阙,赴都,陈询已为祭酒。
帝重铉,命与询并任。
天顺初,改少詹事,侍东宫讲读。
明年十月卒。
帝及太子皆赐祭,赙赠有加。
宪宗立,赠礼部侍郎,谥文恭。
铉性介特,言行不苟。
教庶吉士及课国子生,规条严整,读书至老弥笃。
仲子瀚以进士使南方。
濒行,阅其衣箧。
比还,箧如故,乃喜曰:‘无玷吾门矣。’
瀚官终副使,能守父训。
萨琦,字廷珪。
其先西域人,后著籍闽县。
举宣德五年进士。
历官礼部侍郎兼少詹事。
天顺元年卒。
琦有文德,狷洁不苟合。
名行与铉相颉颃云。
邢让,字逊之。
襄陵人。
年十八,举于乡,入国子监。
为李时勉所器,与刘珝齐名。
登正统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检讨。
景泰元年,李实自瓦剌还,请再遣使迎上皇。
景帝不许。
让疏曰:‘上皇于陛下有君之义,有兄之恩,安得而不迎?且令寇假大义以问我,其何辞以应?若从群臣请,仍命实赍敕以往,且述迎复之指。虽上皇还否未可必,而陛下恩义之笃昭然于天下。万一迎而不许,则我得责直于彼,以兴问罪之师,不亦善乎。’
疏入,帝委曲谕解之。
天顺末,父忧归。
未终丧,起修《英宗实录》,进修撰。
成化二年超迁国子祭酒。
慈懿太后崩,议祔庙礼,让率僚属疏谏。
两京国学教官,例不得迁擢,让等以为言,由科目者,满考得铨叙。
让在太学,亦力以师道自任,修《辟雍通志》,督诸生诵小学及诸经。
痛惩谒告之弊,时以此见称,而谤者亦众。
为人负才狭中。
意所轻重,辄形于词色,名位相轧者多忌之。
五年擢礼部右侍郎。
越二年,以在国子监用会馔钱事,与后祭酒陈鉴、司业张业、典籍王允等,俱得罪坐死。
诸生诉阙下,请代。
复诏廷臣杂治,卒坐死,赎为民。
鉴既得罪,吏部尚书姚夔请起致仕礼部侍郎李绍为祭酒。
驰召之,而绍已卒。
绍字克述,安福人。
宣德八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检讨。
大学士杨士奇卧病,英宗遣使询人才,士奇举绍等五人以对。
土木之败,京师戒严,朝士多遣家南徙。
绍曰:‘主辱臣死,奚以家为?’
卒不遣。
累迁翰林学士。
以李贤、王翱荐,擢礼部侍郎。
成化二年以疾求解职。
绍好学问,居官刚正有器局,能奖掖后进。
其卒也,帝深惜之。
林瀚,字亨大,闽人。
父元美,永乐末进士,抚州知府。
瀚举成化二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
再迁谕德,请急归。
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
充经筵讲官。
稍迁国子监祭酒,进礼部右侍郎,掌监事如故。
典国学垂十年,馔银岁以百数计,悉贮之官,以次营立署舍。
师儒免僦居,由瀚始。
历吏部左、右侍郎。
十三年拜南京吏部尚书。
以灾异率群僚陈十二事。
御史王献臣自辽东逮下诏狱,儒士孙伯坚等夤缘为中书舍人。
瀚疏争,忤旨。
乞罢,不许。
已,奏请重根本:曰保固南京,曰佑启皇储,曰抚绥百姓,曰增进贤才。
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去位,言官丘俊、石介等荐瀚。
帝用侍郎焦芳,乃改瀚南京兵部,参赞机务。
命未至,瀚引疾乞休,因陈养正心、崇正道、务正学、亲正人四事。
优诏慰留。
时灾异数见,瀚及南京诸臣条时政十二事。
语涉近幸,多格不行。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会刘健、谢迁罢政,瀚闻太息。
言官戴铣等以留健、迁被征,瀚独赆送,瑾闻益恨。
明年二月假铣等狱词,谪瀚浙江参政。
致仕。
旋指为奸党。
瑾诛,复官,致仕。
予月廪岁隶如故事。
寻命有司岁时存问。
瀚为人谦厚,而自守介然。
卒年八十六。
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子九人,庭〈木昂〉、庭机最显。
庭〈木昂〉,字利瞻。
瀚次子也。
弘治十二年进士。
授兵部主事。
历职方郎中。
吏部尚书张彩欲改为御史,固谢之,乃以为苏州知府。
频岁大水,疏请停织造,罢繁征,割关课备振。
再上,始报可。
迁云南左参政。
正德九年,以父老乞侍养。
时子炫已成进士,官礼部主事,亦谒假归。
三世一堂,乡人称盛事。
嘉靖初,父忧,服阕,起官江西,历湖广左、右布政使。
举治行卓异,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
历工部右侍郎。
应诏言郊坛大工,南城、西苑相继兴作,请以俭约先天下。
又因灾伤,乞撤还采木、烧造诸使。
进左,拜尚书,加太子太保。
时帝方大兴土木功,庭〈木昂〉所规画多称意。
会诏建沙河行宫,庭〈木昂〉议加天下田赋,为御史桑乔、给事中管见所劾。
乞罢,归卒,赠少保,谥康懿。
炫终通政司参议。
庭机,字利仁,瀚季子也。
嘉靖十四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检讨,迁司业,擢南京祭酒,累迁至工部尚书。
穆宗立,调礼部,俱官陪京。
时子燫已为祭酒,遂致仕归。
万历九年卒,年七十有六。
赠太子太保,谥文僖。
子燫、烃。
燫,字贞恒,庭机长子。
嘉靖二十六进士。
改庶吉士,授检讨。
景恭王就邸,命燫侍讲读。
三迁国子祭酒。
自燫祖瀚,父庭机,三世为祭酒,前此未有也。
隆度改元,擢礼部右侍郎,充日讲官。
寇犯边,条上备边七事。
改吏部,调南京吏部,署礼部事。
魏国公徐鹏举废长立幼,燫持不可。
万历元年进工部尚书,改礼部。
仍居南京。
名位一与父庭机等。
母丧去官。
服阕,以庭机笃老侍养,家居七年,先父庭机卒。
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明代三世为尚书,并得谥文。
林氏一家而已。
子世勤,性笃孝。
芝生者三,枯篁复青。
御史上其事,被旌。
烃字贞翟,庭机次子也。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历广西副使。
兄燫卒,请急归养。
久之,历太仆少卿。
因灾异极陈矿税之害,请释逮系诸臣。
不报。
终南京工部尚书致仕。
林氏三世五尚书,皆内行修洁,为时所称。
谢铎,字鸣治,浙江太平人。
天顺末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
性介特,力学慕古,讲求经世务。
成化九年校勘《通鉴纲目》,上言:
‘《纲目》一书,帝王龟鉴。陛下命重加考定,必将进讲经筵,为致治资也。今天下有太平之形,无太平之实,因仍积习,废实徇名。曰振纲纪,而小人无畏忌;曰励风俗,而缙绅弃廉耻。饬官司,而污暴益甚;恤军民,而罢敝益极。减省有制,而兴作每疲于奔命;蠲免有诏,而征敛每困于追呼。考察非不举,而幸门日开;简练非不行,而私挠日众。赏竭府库之财,而有功者不劝;罚穷谳覆之案,而有罪者不惩。以至修省祈祷之命屡颁,水旱灾伤之来不绝。禁垣被震,城门示灾,不思疏动旋转,以大答天人之望,是则诚可忧也。愿陛下以古证今,兢兢业业,然后可长治久安,而载籍不为无用矣。’
帝不能从。
时塞上有警,条上备边事宜,请养兵积粟,收复东胜、河套故疆。
又言:
‘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
语皆切时弊。
秩满,进侍讲,直经筵。
遭两丧,服除,以亲不逮养,遂不起。
弘治初,言者交荐,以原官召修《宪宗实录》。
三年擢南京国子祭酒。
上言六事,曰择师儒,慎科贡,正祀典,广载籍,复会馔,均拨历。
其正祀典,请进宋儒杨时而罢吴澄。
礼部尚书傅瀚持之,乃进时而澄祀如故。
明年谢病去。
家居将十年,荐者益众。
会国子缺祭酒,部议起之。
帝素重铎,擢礼部右侍郎,管祭酒事。
屡辞,不许。
时章懋为南祭酒,两人皆人师,诸生交相庆。
居五年,引疾归。
铎经术湛深,为文章有体要。
两为国子师,严课程,杜请谒,增号舍,修堂室,扩庙门。
置公廨三十余居其属。
诸生贫者周恤之,死者请官定制为之殓。
家居好周恤族党,自奉则布衣蔬食。
正德五年卒。
赠礼部尚书,谥文肃。
鲁铎,字振之,景陵人。
弘治十五年会试第一。
历编修。
闭门自守,不妄交人。
武宗立,使安南,却其馈。
正德二年迁国子监司业。
累擢南祭酒,寻改北。
铎屡典成均,教士切实为学,不专章句。
士有假归废学者,训饬之,悔过乃已。
久之,谢病归。
嘉靖初,以刑部尚书林俊荐,用孝宗朝谢铎故事,起南祭酒。
逾年,复请致仕。
累征不起,卒。
谥文恪。
铎以德望重于时。
居乡,有盗掠牛马,或绐云:
‘鲁祭酒物也’
舍之去。
大学士李东阳生日,铎为司业,与祭酒赵永皆其门生也,相约以二帕为寿。
比检笥,亡有,徐曰:
‘乡有馈乾鱼者,盍以此往?’
询诸庖,食过半矣,以其余诣东阳。
东阳喜,为烹鱼置酒,留二人饮,极欢乃去。
永,字尔锡,临淮人。
与铎同年进士,亦官编修。
复与铎相继为祭酒。
寻迁南京礼部侍郎。
大学士杨一清重其才,欲引以自助,乃为他语挑之。
永正色曰:‘可以缨冠污吾道乎?’
遂请致仕去。
人服其廉介。
赞曰:
明太祖时,国学师儒,体貌优重。
魏观、宋讷为祭酒,造就人才,克举其职。
诸生衔命奉使,往往擢为大官,不专以科目进也。
中叶以还,流品稍杂,拨历亦为具文,成均师席,不过为儒臣序迁之地而已。
李时勉、陈敬宗诸人,方廉清鲠,表范卓然,类而传之,庶观者有所法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五十一-译文
李时勉,名叫懋,以字行,是安福人。在成童时期,冬天寒冷,他用被子裹住脚放进桶里,不停地诵读。永乐二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学习,参与编纂《太祖实录》。后来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又参与重修《实录》。书完成后,被改任为翰林侍读。
他性格刚直,慷慨地以天下为己任。永乐十九年,三殿发生火灾,皇帝下诏征求直言。他提出了十五条时务建议。成祖决定迁都北京,当时正招揽远方的人。但李时勉认为修建宫殿不合适,以及远国来贡的人不应该聚集在京城。他的意见触怒了皇帝。后来,看了其他人的意见,发现很多都击中了时弊,皇帝便采纳了大部分建议。不久之后,他被诬陷而下狱。一年多后获得释放,杨荣推荐他恢复职位。
洪熙元年,他又上疏言事。仁宗非常愤怒,召他到便殿,他不屈服。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打断了他的三根肋骨,他被拖出去差点死掉。第二天,他被改任为交阯道御史,命令他每天审一个囚犯,提一个建议。他三次上书,最终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李时勉对锦衣卫千户有恩,千户正好在监狱,秘密地召来医生,用海外血竭为他治疗,他得以不死。仁宗病重,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说完后,非常愤怒,夏原吉安慰他。那天晚上,皇帝去世。
宣帝即位已经一年多,有人说李时勉得罪了先帝。皇帝非常愤怒,命令使者:‘绑了他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杀了他。’之后,又命令王指挥立即将他绑到西市斩首,不要让他进来见我。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而先前的使者已经从端东旁门绑着李时勉进来了,两人没有相遇。皇帝远远地看到,骂道:‘你这个小小官员竟敢触怒先帝!你说了什么?快说出来。’李时勉磕头说:‘臣说在谅暗中不应该亲近妃嫔,皇太子不应该远离左右。’皇帝听到后,脸色稍微缓和。慢慢地数到六件事就停下了。皇帝命令他全部说出来。他回答说:‘臣害怕,不能全部记住。’皇帝的心情更加缓和,说:‘这只是难以启齿,草稿在哪里?’他回答说:‘烧掉了。’皇帝于是叹息,称赞李时勉忠诚,立即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侍读职位。等到王指挥回到监狱,李时勉已经戴着帽子站在台阶前了。
宣德五年,《成祖实录》修成,他被提升为侍读学士。皇帝到史馆,撒金钱赐给各位学士。大家都低头去捡,只有李时勉直立不动。皇帝于是拿出剩下的钱赐给他。正统三年,《宣宗实录》修成,他被提升为学士,掌管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他请求退休,但没有被批准。
最初,李时勉请求改建国学。皇帝命令王振去视察,李时勉对王振没有特别的礼遇。王振怀恨在心,调查他的短处,但没有找到。李时勉曾经砍掉了彝伦堂旁边的树枝,王振于是说李时勉擅自砍伐官树进自家。他拿到了皇帝的旨意,与司业赵琬、掌馔金鉴一起被枷在国子监前。官校到来时,李时勉正坐在东堂阅读学生试卷,慢慢地让学生们品评高下,看着属下确定等级,贴出榜单后才行动。正值盛夏,他被枷了三天才解开。监生李贵等一千多人到宫门外请求宽恕。有石大用的人,上书愿意代替他。学生们聚集在朝门外,呼声震动殿庭。王振听到学生们的不满,担心会引起变故。等到通政司上奏大用上书的事,王振内心感到惭愧。助教李继请求会昌侯孙忠帮忙。孙忠是皇太后的父亲。孙忠生日那天,太后派人给孙忠家送礼物。孙忠附奏太后,太后向皇帝提起这件事。皇帝最初不知道,立即释放了李时勉。李继不拘小节,李时勉曾经规劝过他。李继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但内心感激李时勉的话,最终得到了他的帮助。
大用,丰润人。朴实无华,最初不为六馆所知,到这时名声震动京师。第二年中乡试,官至户部主事。
九年,皇帝视察学校。李时勉进讲《尚书》,言辞清晰。皇帝很高兴,赐予他很多。他连续上书请求退休,但没有被批准。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朝臣和国子监的学生在都门外为他饯行的人数几乎有三千人,有的甚至远送他上船,等到船开出才离开。
英宗北征,李时勉日夜悲痛。他派他的孙子李骥到宫中上书,请求选将练兵,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表彰忠节,迎接皇帝回来,报仇雪耻。景泰元年得到皇帝的批示表扬,但李时勉已经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毅。成化五年,他的孙子李颙请求,改谥号为忠文,追赠礼部侍郎。
李时勉担任祭酒六年,设立了格、致、诚、正四个称号,教导非常严格。他崇尚廉耻,抑制奔竞之风,区分贤愚,显示劝惩。对于贫穷的学生无法结婚和安葬的,他节省餐钱来资助他们。他督促学生读书,灯火通宵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比以前更多。
最初,太祖任命宋讷为祭酒,最有名。之后宁化张显宗申明学规,人们把他比作宋讷。而胡俨在成祖时期,尤其被尊称为人师。然而,以正直的节操和崇高的声望为士人所依赖的人,没有比李时勉更突出的了。英国公张辅和其他诸侯伯上奏,愿意一起到国子监听讲。皇帝命令他们在三月三号前往。李时勉登上讲台,学生们依次站立,讲解《五经》中的一章。结束后,设宴款待,诸侯伯推辞说:‘受到教诲的地方,我们应该和学生们一起坐下。’只有张辅与他平等对待。学生们唱《鹿鸣》之诗,宾主和谐,直到傍晚才散去,人们称之为太平盛事。
陈敬宗,字光世,是慈溪人。永乐二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学习,参与编纂《永乐大典》。书完成后,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又参与编纂《五经四书大全》,再次修《太祖实录》,被任命为翰林侍讲。他回家守丧。
宣德元年,开始编纂两朝实录。第二年转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皇帝对他说:‘侍讲是清华之选;司业是师儒之席。职位虽然不崇高,责任却很重大。’九年,任期满了,他被选为祭酒。正统三年,他上书说:‘旧制规定,学生们根据在监的久暂,被送到各个部门实习。近来,有的因为事情请假,拖延了几年,到了实习的期限才去,实际上助长了奸惰之风,请按照学习时间的长短来排序。还有最近有愿意担任杂职的例子,士风卑鄙,这绝不是小事,请加以禁止。’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陈敬宗长着漂亮的胡须,容貌端正,步履有定规,他努力以师道自任。他制定了教条,革除了陋习。六馆的士人们有一千多人,每次升堂听讲,设宴聚餐,整肃得像朝廷一样。稍有失态,就命令他们在堂下待罪。属下害怕他的严厉,有人诬陷他,告到法司。周忱与陈敬宗交好,说:‘你为什么不写一封奏疏为自己辩解。’他帮着起草,言辞稍微妥协。陈敬宗惊讶地说:‘难道你在骗我吗?’最终没有上奏,事情也最终得到了澄清。
满考之后,被选入京师,王振想要见见他,便让忱道传达心意。敬宗说:‘我作为诸生的楷模,却私下拜见权贵,该如何面对那些学生呢?’王振知道敬宗不会屈服,于是送给他文锦、羊酒,并请求他书写程子的《四箴》,希望他能来道谢。敬宗写完后,只是署上名字而已。王振退还礼物,他始终不去见王振。
王直担任吏部尚书时,轻松地对他说:‘先生官职已经很久了,我将推荐你担任司寇。’敬宗说:‘你知道我,现在与天下英才整天讨论,难道不快乐吗?’他喜欢喝酒,喝到几斗也不会乱。
襄城伯李隆守备南京时,经常留他饮酒,歌舞伎女在左右。他整天举杯,却从未看过一眼。他的严肃就是这样。
十二年冬天请求退休,但没有被允许。景泰元年九月,与尚书魏骥一同退休。退休后不出门。有人受到他的接待,无不感到振奋。
天顺三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后来被追赠礼部侍郎,谥号文定。
起初,敬宗与李时勉一同在翰林院,袁忠彻曾经给他们相面。他拉着两人并排说:‘两位先生将来的功名将不相上下。’敬宗身材魁梧,李时勉外貌稍逊,后来两人同时担任两京祭酒。李时勉平和宽恕,受到士人的喜爱,敬宗则严肃。整个明朝,被称为贤祭酒的是南陈北李。
刘铉,字宗器,是长洲人。出生一个月就失去了父亲。长大后,他割股疗母病。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以孝顺闻名。永乐年间,因为擅长书法被征召入翰林,参加顺天乡试,被授予中书舍人。宣德年间,参与修订成祖、仁宗的《实录》,升任兵部主事,仍在内廷供职。正统年间,再次修订《宣宗实录》,晋升为侍讲。因为学士曹鼐等人的推荐,与修撰王振一起教导庶吉士。
景帝即位后,晋升为侍讲学士,直经筵。三年,因为高谷的推荐,升任国子祭酒。当时因为国家财政不足,放逐了一些学生,不愿意回去的停止发放月廪。刘铉说:‘培养人才,是国家的重要任务。现在仓库还有盈余,怎么可以吝啬这一点呢?’于是恢复了发放。
又对六馆的学生进行甄别,年老貌丑,学问浅薄的人,驱逐为民。刘铉说:‘学生们接受教育已经很久了,难道没有一点长处吗?何况他们远离亲戚,舍弃了坟墓,经历了极大的艰辛,一旦被驱逐,不符合朝廷培养人才的意图。我请求挑选年老而有学问的人,酌情授予官职。’皇帝批准了他的奏请。不久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家。服丧期满后,回到都城,陈询已经担任祭酒。皇帝重视刘铉,命令他与陈询一同任职。天顺初年,改任少詹事,侍奉东宫讲读。第二年十月去世。皇帝和太子都赐予祭礼,赠予的财物很多。宪宗即位后,追赠礼部侍郎,谥号文恭。
刘铉性格孤高,言行不苟。教导庶吉士和考核国子生,规定严格,年老时更加坚定。他的次子刘瀚以进士的身份出使南方。临行前,他检查了刘瀚的衣物箱子。回来后,箱子还是原来的样子,他很高兴地说:‘没有玷污我的家门。’刘瀚官至副使,能够遵守父亲的教诲。
萨琦,字廷珪。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后来在闽县登记户籍。宣德五年考中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兼少詹事。天顺元年去世。琦有文德,孤高廉洁,不随波逐流。他的名声和品行与刘铉相媲美。
邢让,字逊之。是襄陵人。十八岁时在乡试中举,进入国子监。被李时勉器重,与刘珝齐名。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检讨。
景泰元年,李实从瓦剌回来,请求再次派遣使者迎接上皇。景帝不同意。邢让上疏说:‘上皇对陛下有君臣之义,有兄弟之恩,怎么能不迎接呢?而且让敌人假借大义来质问我们,我们该如何回答呢?如果听从群臣的请求,仍然命令李实带着敕令前往,并说明迎接上皇的目的。即使上皇不能回来也不能确定,但陛下恩义之深明明白白地显现在天下。万一迎接上皇而不被接受,我们可以在那里直接质问他们,以兴起问罪之师,不是很好吗?’奏疏呈上后,皇帝委婉地解释。
天顺末年,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服丧未满,被起用修订《英宗实录》,晋升为修撰。
成化二年超迁为国子祭酒。慈懿太后去世,讨论附祭庙的礼仪,邢让率领属下上疏劝谏。两京国学的教官,按照惯例不能升迁,邢让等人提出意见,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经过考试合格后可以选任。邢让在太学,也努力以师道自任,修订《辟雍通志》,监督学生们背诵小学和各经。严厉惩罚请假的弊端,当时因此受到赞誉,但也有人诽谤他。他为人有才华但心胸狭窄。他的好恶常常表现在言辞和表情上,与他在名位上竞争的人很多都嫉妒他。
五年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过了两年,因为国子监使用会馔钱的事情,与后任祭酒陈鉴、司业张业、典籍王允等人一同获罪被处死。学生们到皇宫前请愿,请求代替他们。皇帝再次下诏,让廷臣共同审理,最终仍然被处死,赎罪后成为平民。
陈鉴获罪后,吏部尚书姚夔请求起用已经退休的礼部侍郎李绍担任祭酒。紧急召回他,但李绍已经去世。
李绍字克述,是安福人。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杨士奇卧病,英宗派遣使者询问人才,杨士奇推荐了李绍等五个人。土木之败,京师戒严,朝中官员多遣家属南迁。李绍说:‘君王受辱,臣子应该死,还家做什么呢?’最终没有遣送家属。多次升迁后成为翰林学士。因为李贤、王翱的推荐,晋升为礼部侍郎。成化二年因为疾病请求辞职。李绍喜欢学问,做官刚正不阿,有器量,能够提拔后进。他去世时,皇帝非常惋惜他。
林瀚,字亨大,是闽人。他的父亲林元美,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担任抚州知府。林瀚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再次升迁为谕德,请求请假回家。
弘治初年,被召回修订《宪宗实录》。担任经筵讲官。稍后升迁为国子监祭酒,晋升为礼部右侍郎,继续掌管监事。在国学任职近十年,每年收取的饮食银两以百计,全部存入官府,依次建造官舍。教师和学生免除了租赁居所的费用,是从林瀚开始的。历任吏部左、右侍郎。
十三年担任南京吏部尚书。因为灾害和异常现象,率领群僚上奏十二件事情。御史王献臣从辽东被逮捕,关进诏狱,儒士孙伯坚等人攀附成为中书舍人。林瀚上疏争辩,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他请求辞职,但没有被允许。之后,他上奏请求重视根本:保护巩固南京,辅助皇储,安抚百姓,提拔贤才。
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离职,言官丘俊、石介等人推荐林瀚。皇帝任用侍郎焦芳,于是将林瀚调任南京兵部,参赞机务。任命尚未到达,林瀚因病请求退休,并陈述了修养正心、崇尚正道、追求正学、亲近正人四件事情。皇帝下诏安慰并挽留他。当时灾害频发,林瀚和南京的官员们提出了时政十二件事情。其中涉及近幸之人的内容,大多被搁置不执行。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会刘健、谢迁罢政,瀚闻太息。言官戴铣等以留健、迁被征,瀚独赆送,瑾闻益恨。
明年二月假铣等狱词,谪瀚浙江参政。致仕。旋指为奸党。瑾诛,复官,致仕。予月廪岁隶如故事。
寻命有司岁时存问。瀚为人谦厚,而自守介然。卒年八十六。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子九人,庭〈木昂〉、庭机最显。
庭〈木昂〉,字利瞻。瀚次子也。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历职方郎中。吏部尚书张彩欲改为御史,固谢之,乃以为苏州知府。
频岁大水,疏请停织造,罢繁征,割关课备振。再上,始报可。迁云南左参政。
正德九年,以父老乞侍养。时子炫已成进士,官礼部主事,亦谒假归。三世一堂,乡人称盛事。
嘉靖初,父忧,服阕,起官江西,历湖广左、右布政使。举治行卓异,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
历工部右侍郎。应诏言郊坛大工,南城、西苑相继兴作,请以俭约先天下。
又因灾伤,乞撤还采木、烧造诸使。进左,拜尚书,加太子太保。
时帝方大兴土木功,庭〈木昂〉所规画多称意。会诏建沙河行宫,庭〈木昂〉议加天下田赋,为御史桑乔、给事中管见所劾。
乞罢,归卒,赠少保,谥康懿。
炫终通政司参议。
庭机,字利仁,瀚季子也。嘉靖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迁司业,擢南京祭酒,累迁至工部尚书。
穆宗立,调礼部,俱官陪京。时子燫已为祭酒,遂致仕归。
万历九年卒,年七十有六。赠太子太保,谥文僖。
子燫、烃。
燫,字贞恒,庭机长子。嘉靖二十六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景恭王就邸,命燫侍讲读。三迁国子祭酒。自燫祖瀚,父庭机,三世为祭酒,前此未有也。
隆度改元,擢礼部右侍郎,充日讲官。
寇犯边,条上备边七事。改吏部,调南京吏部,署礼部事。
魏国公徐鹏举废长立幼,燫持不可。
万历元年进工部尚书,改礼部。仍居南京。
名位一与父庭机等。母丧去官。
服阕,以庭机笃老侍养,家居七年,先父庭机卒。
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明代三世为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已。
子世勤,性笃孝。
芝生者三,枯篁复青。
御史上其事,被旌。
烃字贞翟,庭机次子也。嘉靖四十一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历广西副使。
兄燫卒,请急归养。
久之,历太仆少卿。
因灾异极陈矿税之害,请释逮系诸臣。
不报。
终南京工部尚书致仕。
林氏三世五尚书,皆内行修洁,为时所称。
谢铎,字鸣治,浙江太平人。天顺末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性介特,力学慕古,讲求经世务。
成化九年校勘《通鉴纲目》,上言:‘《纲目》一书,帝王龟鉴。陛下命重加考定,必将进讲经筵,为致治资也。’
‘今天下有太平之形,无太平之实,因仍积习,废实徇名。曰振纲纪,而小人无畏忌;曰励风俗,而缙绅弃廉耻。’
‘饬官司,而污暴益甚;恤军民,而罢敝益极。减省有制,而兴作每疲于奔命;蠲免有诏,而征敛每困于追呼。’
‘考察非不举,而幸门日开;简练非不行,而私挠日众。赏竭府库之财,而有功者不劝;罚穷谳覆之案,而有罪者不惩。’
‘以至修省祈祷之命屡颁,水旱灾伤之来不绝。禁垣被震,城门示灾,不思疏动旋转,以大答天人之望,是则诚可忧也。’
‘愿陛下以古证今,兢兢业业,然后可长治久安,而载籍不为无用矣。’帝不能从。
‘时塞上有警,条上备边事宜,请养兵积粟,收复东胜、河套故疆。’
‘又言:‘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语皆切时弊。
‘秩满,进侍讲,直经筵。遭两丧,服除,以亲不逮养,遂不起。’
‘弘治初,言者交荐,以原官召修《宪宗实录》。三年擢南京国子祭酒。上言六事,曰择师儒,慎科贡,正祀典,广载籍,复会馔,均拨历。’
‘其正祀典,请进宋儒杨时而罢吴澄。礼部尚书傅瀚持之,乃进时而澄祀如故。’
‘明年谢病去。家居将十年,荐者益众。会国子缺祭酒,部议起之。帝素重铎,擢礼部右侍郎,管祭酒事。’
‘屡辞,不许。时章懋为南祭酒,两人皆人师,诸生交相庆。居五年,引疾归。’
‘铎经术湛深,为文章有体要。两为国子师,严课程,杜请谒,增号舍,修堂室,扩庙门。’
‘置公廨三十余居其属。诸生贫者周恤之,死者请官定制为之殓。’
‘家居好周恤族党,自奉则布衣蔬食。’
‘正德五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
‘鲁铎,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十五年会试第一。历编修。闭门自守,不妄交人。’
‘武宗立,使安南,却其馈。’
‘正德二年迁国子监司业。累擢南祭酒,寻改北。’
‘铎屡典成均,教士切实为学,不专章句。士有假归废学者,训饬之,悔过乃已。’
‘久之,谢病归。’
‘嘉靖初,以刑部尚书林俊荐,用孝宗朝谢铎故事,起南祭酒。’
‘逾年,复请致仕。累征不起,卒。’
‘谥文恪。’
‘铎以德望重于时。居乡,有盗掠牛马,或绐云:‘鲁祭酒物也’,舍之去。’
‘大学士李东阳生日,铎为司业,与祭酒赵永皆其门生也,相约以二帕为寿。’
‘比检笥,亡有,徐曰:‘乡有馈乾鱼者,盍以此往?’询诸庖,食过半矣,以其余诣东阳。’
‘东阳喜,为烹鱼置酒,留二人饮,极欢乃去。’
永,字尔锡,是临淮人。和铎同年考中进士,也担任了编修的官职。后来又和铎相继担任了祭酒的职位。不久之后,他被调任为南京礼部侍郎。大学士杨一清非常看重他的才华,想要利用他来帮助自己,于是用其他的话来试探他。永严肃地回答道:‘难道可以用带帽子的官位来玷污我的道德吗?’于是他请求退休离开。人们都佩服他的廉洁和正直。
赞曰:在明太祖时期,国学的老师和儒生,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和重视。魏观、宋讷担任祭酒,培养了许多人才,能够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些被派去执行使命的学子,常常被提拔成为大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到了中期以后,入学者的素质逐渐变得参差不齐,考核也变成了形式,国子监的教授职位,不过是儒臣们晋升的一个途径而已。李时勉、陈敬宗等人,都廉洁清正,他们的榜样作用显著,可以相互传承,希望看到他们的人都能有所效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五十一-注解
李时勉:李时勉,明代著名学者、政治家,字懋,号古泉,安福(今属江西)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以刚直敢言著称。
陈敬宗:陈敬宗,明代学者,字光世,慈溪(今属浙江)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以学识渊博、教化有方著称。
刘铉:刘铉,明代官员,字不详,曾任刑部主事,后因参与修撰《太祖实录》等事有功,官至翰林侍读。
邢让:邢让,明代官员,字不详,曾任刑部主事,后因参与修撰《太祖实录》等事有功,官至翰林侍读。
林瀚:林瀚,明代官员,字不详,曾任翰林侍读,以学识渊博著称。
谢铎:谢铎,明代官员,字不详,曾任翰林侍讲,以学识渊博著称。
鲁铎:鲁铎,明代官员,字不详,曾任翰林侍讲,以学识渊博著称。
杨荣:杨荣,明代官员,字勉之,号默庵,浙江海盐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官至太子太师,以文学著称。
仁宗:仁宗,明朝第二位皇帝,名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在位十年。
宣帝:宣帝,明朝第三位皇帝,名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年)即位,在位十年。
英宗:英宗,明朝第四位皇帝,名朱祁镇,宣德十年(1435年)即位,在位二十五年。
景泰:景泰,明朝第五位皇帝,名朱祁钰,景泰元年(1450年)即位,在位七年。
成化:明朝皇帝朱见深年号。
国子监:古代教育机构,负责培养官员。
五经: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家经典。
六馆:六馆,指国子监下设的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锦衣卫:锦衣卫,明代官署名,负责皇帝的安全和秘密侦查。
血竭:血竭,一种中药材,有止血、生肌的功效。
金瓜:金瓜,古代武器,形似金瓜,用于打击。
国子监前:国子监前,指国子监的大门前面。
朝臣:朝臣,指朝廷中的官员。
国子生:国子生,指国子监的学生。
石大用:石大用,明代官员,丰润(今属河北)人,以忠诚著称。
周忱:周忱,明代官员,字公瑕,江苏吴县人,以清廉著称。
会昌侯孙忠:会昌侯孙忠,明代官员,孙忠是皇太后的父亲,曾任会昌侯。
英国公张辅:英国公张辅,明代官员,字文辅,曾任英国公,以忠诚著称。
京师:指当时的首都,即今天的北京。
王振: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的权臣,曾掌权一时。
敬宗:指明代学者、官员敬宗(刘宗器),字宗器。
道意:表达意愿,传达信息。
程子:指程颢、程颐,宋代著名的理学家。
四箴:指程颢、程颐的《四箴》,是儒家经典之一。
币:古代的一种货币,此处指礼物。
司寇:古代官名,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
英才:指有才能的人。
襄城伯:指明代将领李隆,封号襄城伯。
南京:指当时的南京,即今天的南京。
声伎:指音乐歌舞艺人。
乞休:请求退休。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的一种说法。
祭酒:古代官职,掌管学校教育,类似于现代的校长。
翰林:古代官署名,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史书等。
庶吉士:明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后可进入翰林院学习。
乡试:明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考试合格者可参加会试。
中书舍人:古代官名,中书省的官员。
实录:指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史。
侍讲学士:古代官名,负责在皇帝面前讲解经书。
国子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甄别:审查、鉴别。
六馆生:指国子监的六馆学生。
铨叙: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少詹事:古代官名,国子监的副职。
东宫:指皇太子居住的地方。
副使:古代官名,地方行政官员的副职。
狷洁:性格孤僻,不随波逐流。
颉颃:并列,比肩。
检讨:古代官名,负责检查文献。
瓦剌:明代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有关。
上皇:指已经退位的皇帝。
委曲:曲折,婉转。
起修:重新修撰。
超迁:越级提升。
祔庙:将已故皇帝的牌位供奉在祖庙中。
迁擢:提升官职。
科目:科举考试的科目。
谒告:请假。
会馔钱:聚会时的饮食费用。
典籍:古代的图书管理员。
翰林学士:古代官名,翰林院的官员。
解职:辞去职务。
师儒:教师和儒者。
僦居:租赁居住。
引疾:以疾病为由请求退休。
优诏:皇帝赐予的嘉奖诏书。
近幸:皇帝的亲信。
格不行:被阻止或不能实行。
瀚素刚方:形容人性格刚强正直。
守备中官:指担任守备职责的官员。
内臣:指宫廷中的官员。
进贡:指向朝廷进献贡品。
裁抑:指限制或削减。
谮:诬陷,中伤。
刘瑾:明朝中期权臣,以专权跋扈著称。
刘健、谢迁:明朝官员,曾因政见不合被罢官。
赆送:送行,表示敬意。
谪:贬谪,降职。
假:借口,理由。
谪瀚浙江参政:将瀚贬谪到浙江担任参政。
太保:古代官名,位高权重。
谥:死后给予的尊号。
进士: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者称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通常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兵部主事:兵部官员,负责具体事务。
职方郎中:职方司官员,负责地理、边疆等事务。
吏部尚书:吏部最高官员,负责官员的选拔、考核等。
御史:监察官员,负责监察朝廷和地方官员。
苏州知府:苏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关课:关税。
振:救济。
谒假归:请假回家。
乡人称盛事:乡里人称其为盛事,即受到乡里人的赞誉。
郊坛大工:指修建郊外的坛庙工程。
南城、西苑:指南京城墙和西苑。
兴作:兴建工程。
采木、烧造:采集木材和烧造砖瓦。
沙河行宫:沙河地区的行宫。
田赋:土地税。
御史桑乔、给事中管见:御史桑乔和给事中管见。
乞罢:请求辞职。
少保:古代官名,位高权重。
通政司参议:通政司官员,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意见。
校勘:校对和勘正。
经世务:治理国家的事务。
东胜、河套:指东胜和河套地区,位于今天的内蒙古。
债帅:指贪赃枉法的将领。
月钱:士兵的月薪。
经筵:皇帝读书的地方。
两丧:两个亲人去世。
逮系:逮捕。
成均:古代学校名。
假归废学者:借口回家而荒废学业的人。
谢病去:因病辞职。
致仕归:退休回家。
司业:学校中的次高官职。
庖:厨房。
乾鱼:干制的鱼。
二帕:两块手帕。
教士切实为学:教育学生切实学习。
训饬:教训和斥责。
悔过乃已:悔过之后才停止。
孝宗朝:明朝皇帝朱祐樘的年号。
起南祭酒:被任命为南祭酒。
累征不起:多次征召都不起来。
德望:品德和声望。
绐:欺骗。
馈:赠送。
帕:手帕。
门生:学生的尊称。
笥:箱子。
酒:酒。
极欢:非常高兴。
永,字尔锡:永是名,字尔锡是字,即其别号。此句介绍人物永的姓名和字。
临淮人:临淮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境内,这里用来指明永的籍贯。
编修:古代官职,主要负责修撰史书、编订典籍等。
迁:官职调动,提升或降职。
南京礼部侍郎:南京礼部是明朝时期设在南京的礼部机构,侍郎是其中的高级官员。
大学士:明朝官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通常由有经验的官员担任。
引以自助:拉拢、利用某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
缨冠:古代官员戴的帽子,此处比喻官职。
道:指道德、原则。
廉介:廉洁正直。
赞曰:文章中的评论或总结。
明太祖时: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
国学师儒: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中的教师和学者。
体貌优重:受到重视和尊敬。
魏观、宋讷:这两位是明朝初期的官员,曾任祭酒。
造就人才:培养人才。
克举其职:能够胜任自己的职务。
诸生:指通过科举考试但未授官职的读书人。
擢:提升、提拔。
中叶以还:从中期以来。
流品稍杂:社会阶层或人物种类变得复杂。
拨历:指官员的任职经历。
具文:形式上的文字,没有实际内容。
成均师席:成均是指古代的学校,师席即教师的位置。
儒臣序迁:儒臣指儒家学者,序迁即按照次序升迁。
李时勉、陈敬宗:这两位是明朝中期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表范卓然:行为表现出色,成为榜样。
类而传之:仿效并传承下去。
庶观者有所法焉:希望观看的人能够有所效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五十一-评注
永,字尔锡,临淮人。此句开篇点明了人物永的身份和籍贯,‘永’字作为其名,寓意着长久、永恒,或许暗示着其人格的稳重和深远。‘临淮人’则表明了他的地域背景,为后文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提供了线索。
与铎同年进士,亦官编修。此句说明了永与铎同年考中进士,并且也担任了编修一职。‘同年进士’表明了两人同出一源,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官场经历,而‘官编修’则揭示了永在文化领域的专业地位。
复与铎相继为祭酒。‘复’字表明永在官场上的连续性,‘祭酒’则是古代大学者的象征,这一职位意味着永在学术上的权威和地位。
寻迁南京礼部侍郎。此句描绘了永的官职升迁,‘寻’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南京礼部侍郎’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大学士杨一清重其才,欲引以自助,乃为他语挑之。此句反映了永在官场上的遭遇,杨一清欲借助永的才华,却以言语挑拨,试图拉拢。‘重其才’和‘欲引以自助’体现了永才华横溢,同时也暗示了官场上的复杂和险恶。
永正色曰:‘可以缨冠污吾道乎?’此句是永对于杨一清挑拨的回应,‘正色’二字凸显了永的坚定和正直,‘缨冠’和‘吾道’则代表了永的信仰和原则,表现了他对于官场污浊的坚决抵制。
遂请致仕去。人服其廉介。此句说明了永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而选择辞官,‘致仕’即退休,‘廉介’则是对永人格的赞美,表明他在官场上保持了清廉和正直。
赞曰:明太祖时,国学师儒,体貌优重。此句是对明太祖时期国学的赞美,‘国学师儒’代表了当时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体貌优重’则是对当时学术氛围的肯定。
魏观、宋讷为祭酒,造就人才,克举其职。此句回顾了魏观和宋讷在国学中的贡献,他们作为祭酒,培养了大量人才,并且能够胜任自己的职责。
诸生衔命奉使,往往擢为大官,不专以科目进也。此句说明了当时国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方式,‘诸生’指的是学生,‘擢为大官’则表明了国学在人才培养上的成功。
中叶以还,流品稍杂,拨历亦为具文,成均师席,不过为儒臣序迁之地而已。此句反映了明中叶以后国学的衰落,‘流品稍杂’和‘拨历亦为具文’揭示了当时学术界的混乱和形式主义。
李时勉、陈敬宗诸人,方廉清鲠,表范卓然,类而传之,庶观者有所法焉。此句对李时勉、陈敬宗等人的品德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以清廉和正直的品行成为了后人的楷模,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