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九-原文
卢象升(弟象晋 象观 从弟象同) 刘之纶 邱民仰(邱禾嘉)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
祖立志,仪封知县。
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
举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历员外郎,稍迁大名知府。
崇祯二年,京师戒严,募万人入卫。
明年,进右参政兼副使,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号“天雄军”。
又明年举治行卓异,进按察使,治兵如故。
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
六年,山西贼流入畿辅,据临城之西山。
象升击却之,与总兵梁甫、参议寇从化连败贼。
贼走还西山,围游击董维坤冷水村。
象升设伏石城南,大破之,又破之青龙冈,又破之武安。
连斩贼魁十一人,歼其党,收还男女二万。
三郡之民,安堵者数岁。
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
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又一矢仆夫毙马下,象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象升以是有能兵名。
贼惧,南渡河。
明年,贼入楚,陷郧阳六县。
命象升以右佥都御史,代蒋允仪抚治郧阳。
时蜀寇返楚者驻郧之黄龙滩,象升与总督陈奇瑜分道夹击,自乌林关、乜家沟、石泉坝、康宁坪、狮子山、太平河、竹木砭、箐口诸处,连战皆捷。
斩馘五千六百有奇,汉南寇几尽。
因请益郧主兵,减税赋,缮城郭,贷邻郡仓谷,募商采铜铸钱,郧得完辑。
八年五月,擢象升右副都御史,代唐晖巡抚湖广。
八月,命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
总督洪承畴办西北,象升办东南。
寻解巡抚任,进兵部侍郎,加督山西、陕西军务,赐尚方剑,便宜行事。
汝、洛告警,象升倍道驰入汝。
贼部众三十余万,连营百里,势甚盛。
象升督副将李重镇、雷时声等击高迎祥于城西,用强弩射杀贼千余人。
迎祥、李自成走,陷光州,象升复大破之确山。
先是,大帅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败衄,诸将率畏贼不敢前,象升每慷慨洒泣,激以忠义。
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
九年正月,大会诸将于凤阳。
象升乃上言曰:“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
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又言:“总督、总理宜有专兵专饷。
请调咸宁、甘、固之兵属总督,蓟、辽、关、宁之兵属总理。”
又言:“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重任,毋得一有贼警即求援求调。
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
又言:“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以求全责备。
虽有长材,从何展布。
臣与督臣,有剿法无堵法,有战法无守法。”
言皆切中机宜。
于是迎祥围庐州,不克,分道陷含山、和州,进围滁州。
象升率总兵祖宽、游击罗岱救滁州,大战城东五里桥,斩贼首摇天动,夺其骏马。
贼连营俱溃,逐北五十里,朱龙桥至关山,积尸填沟委堑,滁水为不流。
贼乃北趋凤阳,围寿州,突颍、霍、萧、砀、灵璧、虹,窥曹、单。
总兵刘泽清拒河,乃掠考城、仪封而西。
其犯亳者,折入归德。
永宁总兵官祖大乐邀击之,贼乃北向开封。
陈永福败之朱仙镇,贼遂走登封,与他贼合,分趋裕州、南阳。
象升合宽、大乐、岱兵大破之七顶山,歼自成精骑殆尽。
已,次南阳,令大乐备汝宁,宽备邓州,而躬率诸军蹙贼。
遣使告湖广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曰:“贼疲矣,东西邀击,前阻汉江,可一战歼也。”
两人竟不能御,贼遂自光化潜渡汉入郧。
象升遣总兵秦翼明、副将雷时声由南漳、谷城入山击贼。
宽等骑军,不利阻隘,副将王进忠军哗,罗岱、刘肇基兵多逃,追之则弯弓内向。
象升乃调四川及筸子土兵,搜捕均州贼。
是时,楚、豫贼及迎祥等俱在秦、楚、蜀之交万山中,象升自南阳趋襄阳进兵。
贼多兵少,而河南大饥,饷乏,边兵益汹汹。
承畴、象升议,关中平旷,利骑兵,以宽、重镇军入陕,而襄阳、均、宜、谷、上津、南漳,环山皆贼。
七月,象升渡淅河而南。
九月,追贼至郧西。
京师戒严,有诏入卫,再赐尚方剑。
既行,贼遂大逞,骎骁乎不可复制矣。
既解严,诏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大兴屯政,谷熟,亩一钟,积粟二十余万。
天子谕九边皆式宣、大。
明年春,闻宣警,即夜驰至天城。
矢檄旁午,言二百里外乞炭马蹄阔踏四十里。
象升曰:“此大举也。”
问:“入口乎?”
曰:“未。”
象升曰:“殆欲右窥云、晋,令我兵集宣,则彼乘虚入耳。”
因檄云、晋兵勿动,自率师次右卫,戒边吏毋轻言战。
持一月,象升曰:“懈矣,可击。”
哨知三十六营离墙六十里,潜召云师西来,宣师东来,自督兵直子午,出羊房堡,计日鏖战。
乞炭闻之遂遁。
象升在阳和,乞炭不敢近边。
五月,丁外艰,疏十上,乞奔丧。
时杨嗣昌夺情任中枢,亦起陈新甲制中,而令象升席丧候代。
进兵部尚书。
新甲在远,未即至。
九月,大清兵入墙子岭、青口山,杀总督吴阿衡,毁正关,至营城石匣,驻于牛兰。
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三赐象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象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驰疏报曰:‘臣非军旅才。愚心任事,谊不避难。但自臣父奄逝,长途惨伤,溃乱五官,非复昔时;兼以草土之身踞三军上,岂惟观瞻不耸,尤虞金鼓不灵。’
已闻总监中官高起潜亦衰绖临戎,象升谓所亲曰:‘吾三人皆不祥之身也。人臣无亲,安有君。枢辅夺情,亦欲予变礼以分愆耶?处心若此,安可与事君。他日必面责之。’
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及都,帝召对,问方略。对曰:‘臣主战。’帝色变,良久曰:‘抚乃外廷议耳,其出与嗣昌、起潜议。’
出与议,不合。
明日,帝发万金犒军,嗣昌送之,屏左右,戒毋浪战,遂别去。
师次昌平,帝复遣中官赍帑金三万犒军。
明日,又赐御马百,太仆马千,银铁鞭五百。
象升曰:‘果然外廷议也,帝意锐甚矣。’
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
次顺义。
先是,有瞽而卖卜者周元忠,善辽人,时遣之为媾。
会嗣昌至军,象升责数之曰:‘文弱,子不闻城下盟《春秋》耻之,而日为媾。长安口舌如锋,袁崇焕之祸其能免乎?’
嗣昌颊赤,曰:‘公直以尚方剑加我矣。’
象升曰:‘既不奔丧,又不能战,齿剑者我也,安能加人?’
嗣昌辞遁。
象升即言:‘元忠讲款,往来非一日,事始于蓟门督监,受成于本兵,通国闻之,谁可讳也?’
嗣昌语塞而去。
又数日,会起潜安定门,两人各持一议。
新甲亦至昌平,象升分兵与之。
当是时,象升自将马步军列营都城之外,冲锋陷阵,军律甚整。
大清兵南下,三路出师:一由涞水攻易,一由新城攻雄,一由定兴攻安肃。
象升遂由涿进据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大战于庆都。
编修杨廷麟上疏言:‘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恨。国有若人,非封疆福。’
嗣昌大怒,改廷麟兵部主事,赞画行营,夺象升尚书,侍郎视事。
命大学士刘宇亮辅臣督师,巡抚张其平闭闉绝饷。
俄又以云、晋警,趣出关,王朴径引兵去。
象升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
畿南三郡父老闻之,咸叩军门请曰:‘天下汹汹且十年,明公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先。乃奸臣在内,孤忠见嫉。三军捧出关之檄,将士怀西归之心,栖迟绝野,一饱无时。脱巾狂噪,云帅其见告矣。明公诚从愚计,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子弟喜公之来,皆以昔非公死贼,今非公死兵,同心戮力,一呼而裹粮从者可十万,孰与只臂无援,立而就死哉!’
象升泫然流涕而谓父老曰:‘感父老义。虽然,自予与贼角,经数十百战未尝衄。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敌西冲,援师东隔,事由中制,食尽力穷,旦夕死矣,无徒累尔父老为也。’
众号泣雷动,各携床头斗粟饷军,或贻枣一升,曰:‘公煮为粮。’
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钜鹿贾庄。
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而近,象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
师至蒿水桥,遇大清兵。
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
夜半,觱篥声四起。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
仆顾显者殉,一军尽覆。
大威、国柱溃围乃得脱。
起潜闻败,仓皇遁,不言象升死状。
嗣昌疑之,有诏验视。
廷麟得其尸战场,麻衣白网巾。
一卒遥见,即号泣曰:‘此吾卢公也。’
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
顺德知府于颍上状,嗣昌故靳之,八十日而后殓。
明年,象升妻王请恤。
又明年,其弟象晋、象观又请,不许。
久之,嗣昌败,廷臣多为言者,乃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荫锦衣千户。
福王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
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
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
暇即角射,箭衔花,五十步外,发必中。
爱才惜下如不及,三赐剑,未尝戮一偏裨。
高平知县侯弘文者,奇士也。
侨寓襄阳,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
象升移宣、大,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升。
象升好畜骏马,皆有名字。
尝逐贼南漳,败,追兵至沙河,水阔数丈,一跃而过,即所号五明骥也。
方象升之战殁也,嗣昌遣三逻卒察其死状。
其一人俞振龙者,归言象升实死。
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于是天下闻之,莫不欷歔,益恚嗣昌矣。
其后南都亡,象观赴水死,象晋为僧,一门先后赴难者百余人。
从弟象同及其部将陈安死尤烈。
象观,崇祯十五年,乡荐第一,成进士。
官中书。
象晋、象同皆诸生。
象升死时,年三十九。
刘之纶,字元诚,宜宾人。
家世务农。
之纶少从父兄力田,间艾薪樵,卖之市中。
归而学书,铭其座曰“必为圣人”,里中由是号之纶刘圣人。
天启初,举乡试。
奢崇明反,以策干监司扼贼归路,监司不能用。
崇祯元年第进士,改庶吉士。
与同馆金声及所客申甫三人者相与为友,造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刳木为西洋大小炮,不费司农钱。
明年冬,京师戒严。
声上书得召见,荐之纶及甫。
帝立召之纶、甫。
之纶言兵,了了口辨。
帝大悦,授甫京营副总兵,资之金十七万召募;改声御史,监其军;授之纶兵部右侍郎,副尚书闵梦得协理京营戎政。
于是之纶宾宾以新进骤跻卿贰矣。
初,正月元日有黑气起东北亘西方。
甫见之大惊,趋语之纶、声曰:“天变如此,汝知之乎?今年当喋血京城下,可畏也。”
闻者皆笑。
及冬十一月三日,大清兵破遵化,十五日至坝上,二十日薄都城,自北而西。
都人从城上望之,如云万许片驰风,须臾已过。
遂克良乡,还至芦沟,夜杀甫一军七千余人,黎明掩杀大帅满桂、孙祖寿,生擒黑云龙、麻登云以去。
之纶曰:“元日之言验矣。”
请行,无兵,则请京营兵,不许;则请关外川兵,不许;则议召募,召募得万人,遂行。
抵通州,时永平已陷,天大雨雪。
之纶奏军机,七上,不报。
明年正月,师次蓟。
当是时,大清兵蒙古诸部号十余万,驻永平;诸勤王军数万在蓟。
之纶乃与总兵马世龙、吴自勉约,由蓟趋永平,牵之无动,而自率兵八路进攻遵化。
既由石门至白草顶,距遵化八里娘娘山而营,世龙、自勉不赴约。
二十二日,大清兵自永平趋三屯营,骁骑三万,望见山上军,纵击之。
之纶发炮,炮炸,军营自乱。
左右请结阵徐退,以为后图,之纶叱曰:“毋多言!吾受国恩,吾死耳!”
严鼓再战,流矢四集。
之纶解所佩印付家人,“持此归报天子”,遂死。
一军皆哭,拔营野战,皆死之。
尸还,矢饮于颅,不可拔,声以齿啮之出,以授其家人。
初,讲官文震孟入都,之纶、声往见之,震孟教以持重。
之纶既受命视师,骤贵,廷臣抑之。
震孟使人讽之,谓宜辞侍郎而易科衔以行,不听。
既行,通州守者不纳,雨雪宿古庙中,御史董羽宸劾其行留。
之纶曰:“小人意忌,有事则委卸,无事则议论,止从一侍郎起见耳。乞削臣今官,赐骸骨。”
不许。
及战死,天子嘉其忠,从优恤,赠兵部尚书。
震孟止之曰:“死绥,分也,侍郎非不尊。”
遂不予赠,赐一祭半葬,任一子。
之纶母老,二子幼,贫不能返柩,请于朝,给驿还。
久之,赠尚书。
后十五年,声死难。
邱民仰,字长白,渭南人。
万历中举于乡。
以教谕迁顺天东安知县,厘宿弊十二事。
河啮,岁旱蝗,为文祭祷。
河他徙,蝗亦尽。
调繁保定之新城。
崇祯二年,县被兵,晨夕登陴守。
四方勤王军毕出其地,民仰调度有方,民不知扰。
擢御史,号敢言。
时四方多盗,镇抚率怯懦不敢战,酿成大乱。
吴桥兵变,列城多陷,巡抚余大成、孙元化皆主抚。
流贼扰山西,巡抚宋统殷下令,杀贼者抵死。
民仰先后疏论其非,后皆如民仰言。
遭妻丧,告归。
出为河间知府,迁天津副使,调大同监军汝宁,迁永平右参政,移督宁前兵备。
民仰善理剧,以故所移皆要地。
十三年三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方一藻巡抚辽东,按行关外八城,驻宁远。
十四年春,锦州被围,填壕毁堑,声援断绝。
有传其帅祖大寿语者:“逼以车营,毋轻战。”
总督洪承畴集兵,民仰转饷,未发。
帝忧之。
朝议两端。
命郎中张若麒就行营计议,若麒至,则趣进师。
七月,师次乳峰,去锦州五六里而营,旦日,杨国柱之军溃。
逾月,王朴军亦溃。
未几,马科等五将皆溃。
大清兵掘松山,断我归路,遂大败,蹂躏杀溺无算,退保松山。
围急,外援不至,刍粮竭。
至明年二月,且半年矣,城破,承畴降,民仰死,若麒跳从海上荡渔舟而还,宁远、关门劲旅尽丧。
事闻,帝惊悼甚,设坛都城,承畴十六,民仰六,赐祭尽哀。
赠民仰右副都御史,官为营葬,录其一子。
寻命建祠都城外,与承畴并列,帝将亲临祭焉。
将祭,闻承畴降,乃止。
邱禾嘉,贵州新添卫人。
举万历四十一年乡试,好谈兵。
天启时,安邦彦反,捐资制器,协擒其党何中蔚。
选祁门教谕,以贵州巡抚蔡复一请,迁翰林待诏,参复一军。
崇祯元年,有荐其知兵者,命条上方略。
帝称善,即授兵部职方主事。
三年正月,蓟辽总督梁廷栋入主中枢,衔总理马世龙违节制,命禾嘉监纪其军。
时永平四城失守,枢辅孙承宗在关门,声息阻绝。
蓟辽总督张凤翼未至,而顺天巡抚方大任老病不能军,惟禾嘉议通关门声援,率军入开平。
二月,大清兵来攻,禾嘉力拒守,乃引去。
已,分略古治乡,禾嘉令副将何可纲、张洪谟、金国奇、刘光祚等迎战,抵滦州。
甫还,而大清兵复攻牛门、水门,又督参将曹文诏等转战,抵遵化而返。
无何,四城皆复。
宁远自毕自肃遇害,遂废巡抚官,以经略兼之,至是议复设。
廷栋力推禾嘉才,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兼辖山海关诸处。
禾嘉初莅镇,大清兵以二万骑围锦州,禾嘉督诸将赴救,城获全。
登莱巡抚孙元化议彻岛上兵于关外,规复广宁及金、海、盖三卫,禾嘉议用岛兵复广宁、义州、右屯。
廷栋虑其难,以咨承宗。
承宗上奏曰:’广宁去海百八十里,去河百六十里,陆运难。义州地偏,去广宁远,必先据右屯,聚兵积粟,乃可渐逼广宁。’
又言:’右屯城已隳,修筑而后可守。筑之,敌必至,必复大、小凌河,以接松、杏、锦州。锦州绕海而居敌,难陆运。而右屯之后即海,据此则粮可给,兵可聚,始得为发轫地。’
奏入,廷栋力主之,于是有大凌筑城之议。
会禾嘉讦祖大寿,大寿亦发其赃私。
承宗不欲以武将去文臣,抑使弗奏,密闻于朝,请改禾嘉他职。
四年五月,命调南京太仆卿,以孙谷代。
谷未至,部檄促城甚急。
大寿以兵四千据其地,发班军万四千人筑之,护以石硅土兵万人。
禾嘉往视之,条九议以上。
工垂成,廷栋罢去。
廷议大凌荒远不当城,撤班军赴蓟,责抚镇矫举,令回奏。
禾嘉惧,尽撤防兵,留班军万人,输粮万石济之。
八月,大清兵抵城下,掘濠筑墙,四面合围,别遣一军截锦州大道。
城外堠台皆下,城中兵出,悉败还。
禾嘉闻之,驰入锦州,与总兵官吴襄、宋伟合兵赴救。
离松山三十余里,与大清兵遇,大战长山、小凌河间,互有伤损。
九月望,大清兵薄锦州,分五队直抵城下。
襄、伟出战不胜,乃入城。
二十四日,监军张春会襄、伟兵,过小凌河东五里,筑垒列车营,为大凌声援。
大清兵扼长山,不得进。
禾嘉遣副将张洪谟、祖大寿、靳国臣、孟道等出战五里庄,亦不胜。
夜趋小凌河,至长山接战,大败。
春及副将洪谟、杨华征、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战殁。
大寿不敢出,凌城援自此绝。
败书闻,举朝震骇。
孙谷代禾嘉,未至而罢,改命谢琏。
琏畏惧,久不至。
后兵事亟,召琏驻关外,禾嘉留治中。
及是闻败,移驻松山,图再举,言官以推委诋之帝。
帝以禾嘉独守松山,非卸责,戒饬而已。
大凌粮尽食人马。
大清屡移书招之,大寿许诺,独副将可纲不从。
十月二十七日,大寿杀可纲,与副将张存仁等三十九人投誓书约降。
是夕出见,以妻子在锦州,请设计诱降锦州守将,而留诸子于大清。
禾嘉闻大凌城炮声,谓大寿得脱,与襄及中官李明臣、高起潜发兵往迎。
适大寿伪逃还,遂俱入锦州。
大凌城人民商旅三万有奇,仅存三之一,悉为大清所有,城亦被毁。
十一月六日,大清复攻杏山,明日攻中左所。
城上用炮击,乃退。
大寿入锦州,未得间,而禾嘉知其纳款状,具疏闻于朝。
因初奏大寿突围出,前后不雠,引罪请死。
于是言官交劾,严旨饬禾嘉。
而帝于大寿欲羁縻之,弗罪也。
新抚琏已至,禾嘉犹在锦州,会廷议山海别设巡抚。
诏罢琏,令方一藻抚宁远,禾嘉仍以佥都御史巡抚山海、永平。
寻论筑城召衅罪,贬二秩,巡抚如故。
禾嘉请为监视中官设标兵。
御史宋贤诋其谄附中人,帝怒,贬贤三秩。
禾嘉持论每与承宗异,不为所喜,时有诋諆。
既遭丧败,廷论益不容,遂坚以疾请。
五年四月,诏许还京,以杨嗣昌代。
令其妻代陈病状。
乃命归田,未出都卒。
明世举于乡而仕至巡抚者,隆庆朝止海瑞,万历朝张守中、艾穆。
庄烈帝破格求才,得十人:邱民仰、宋一鹤、何腾蛟、张亮以忠义著,刘可训以武功闻,刘应遇、孙元化、徐起元皆以勤劳致位,而陈新甲官最显。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
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卢象升在庄烈帝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
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九-译文
卢象升(弟弟卢象晋、卢象观、堂弟卢象同)刘之纶 邱民仰(邱禾嘉)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他的祖父立志,担任过仪封知县。卢象升皮肤白皙,身体瘦弱,但肩膀上的骨头突出,力气很大。在天启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的职位。后来历任员外郎,逐渐升迁为大名知府。
崇祯二年,京师实行戒严,招募了一万人来保卫京城。第二年,他被提升为右参政兼副使,负责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被称为‘天雄军’。再过一年,因为治理有方,他被提升为按察使,继续负责军队。
象升虽然是文人,但擅长射箭,熟悉军事策略,能够管理军队。
崇祯六年,山西的贼人流入京城附近,占据了临城的西山。象升击退了他们,与总兵梁甫、参议寇从化一起连续击败了贼人。贼人逃回西山,包围了游击董维坤的冷水村。象升在石城南边设下埋伏,大败贼人,又在青龙冈、武安击败了他们。连续斩杀了贼人首领十一个人,消灭了他们的党羽,收回了男女两万人。三郡的百姓在数年内得以安宁。
象升每次上战场,总是身先士卒,与贼人肉搏,即使刀剑触及马鞍也不回头,失去马匹就步行战斗,追逐贼人到险峻的山崖上。有一个贼人从山顶射中了象升的额头,另一个贼人射杀了随从的马,但象升提着刀战斗得更加猛烈。贼人惊慌逃走,互相告诫说:‘遇到卢廉使就等于死亡,不可触犯。’象升因此有了能征善战的声名。贼人害怕,向南渡过黄河。
第二年,贼人进入楚地,攻陷了郧阳六个县。皇帝命令象升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代替蒋允仪治理郧阳。当时蜀地的贼人返回楚地,驻扎在郧阳的黄龙滩,象升与总督陈奇瑜分路夹击,从乌林关、乜家沟、石泉坝、康宁坪、狮子山、太平河、竹木砭、箐口等地,连续取得胜利,斩杀了五千六百多个敌人,汉南的贼人几乎被消灭。因此请求增加郧阳的兵力,减少税收,修缮城池,从邻近的郡借粮,招募商人开采铜矿铸钱,使郧阳得以恢复。
崇祯八年五月,象升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代替唐晖巡抚湖广。八月,被任命为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任湖广巡抚。总督洪承畴负责西北,象升负责东南。不久后,他卸任巡抚,晋升为兵部侍郎,加督山西、陕西军务,被赐予尚方剑,可以便宜行事。汝、洛地区告急,象升急忙赶往汝地。
贼人部众三十余万,连营百里,势力非常强大。象升督率副将李重镇、雷时声等人在城西击败了高迎祥,用强弓射杀了千余名贼人。迎祥、李自成逃走,攻陷了光州,象升又在确山大败他们。在此之前,大帅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战败,其他将领都害怕贼人不敢进攻,象升每次都慷慨激昂地流泪,用忠义激励他们。军队中曾经连续三天断粮,象升也滴水不进,因此赢得了将士们的忠诚,每次战斗都有所成就。
崇祯九年正月,在凤阳召集了各路将领。象升于是上奏说:‘贼人横行后才调兵,贼人增多后才增兵,这是后患;军队到了后才讨论军饷,军队集结后才请求军饷,这是危险的形势。何况请求的军饷不够,士兵可能会投降贼人成为盗贼,这八年来所请的兵都是贼人的同党,所用的军饷都是盗贼的粮食。’又说:‘总督、总理应该有专门的军队和军饷。请求将咸宁、甘、固的军队归总督指挥,蓟、辽、关、宁的军队归总理指挥。’又说:‘各直省的巡抚都有管理边疆的重任,不能一有贼警就求援求调。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撑。’又说:‘台谏的各位大臣,不论困难与否,不顾生死,专门追求完美无缺。即使有才能,也无法施展。我与督臣,只有剿灭之法,没有防守之法,只有战斗之法,没有守卫之法。’他的话都切中要害。
于是迎祥包围了庐州,未能攻克,分路攻陷了含山、和州,进而包围了滁州。象升率领总兵祖宽、游击罗岱救援滁州,在城东五里桥进行了激战,斩杀了贼人首领摇天动,夺得了他们的骏马。贼人的连营都溃败了,被驱逐了五十里,从朱龙桥到关山,尸体堆积如山,滁水因此断流。贼人于是向北进攻凤阳,包围了寿州,突袭了颍、霍、萧、砀、灵璧、虹,窥视曹、单。总兵刘泽清在河边抵抗,贼人于是掠夺了考城、仪封向西。进攻亳州的贼人,转向归德。永宁总兵官祖大乐拦截了他们,贼人于是向北进攻开封。陈永福在朱仙镇击败了他们,贼人于是逃往登封,与其他贼人汇合,分路进攻裕州、南阳。象升与祖宽、大乐、罗岱的军队在七顶山将他们大败,几乎消灭了李自成的精锐骑兵。
之后,象升驻扎在南阳,命令大乐准备防守汝宁,祖宽准备防守邓州,自己亲自率领各军追击贼人。他派遣使者告诉湖广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说:‘贼人已经疲惫了,东西夹击,前方被汉江阻挡,可以一战将其歼灭。’但两人都无法阻止,贼人于是从光化偷偷渡过汉水进入郧阳。象升派遣总兵秦翼明、副将雷时声从南漳、谷城进入山区打击贼人。祖宽等骑兵部队,因为险峻的地形受阻,副将王进忠的军队发生哗变,罗岱、刘肇基的部队大量逃亡,追击他们时,士兵们则弯弓对内。象升于是调集四川和筸子土兵,搜捕均州的贼人。
当时,楚、豫的贼人和迎祥等都在秦、楚、蜀交界的万山中,象升从南阳向襄阳进军。贼人众多,而河南大饥荒,军饷匮乏,边防士兵更加不安。承畴、象升商议,关中地区开阔,有利于骑兵,于是祖宽、李重镇的军队进入陕西,而襄阳、均、宜、谷、上津、南漳,环山都是贼人。七月,象升渡过淅水向南。九月,追击贼人到郧西。
京师实行戒严,有诏令他入卫,再次赐予尚方剑。他出发后,贼人于是大举进攻,形势凶猛,难以遏制。戒严解除后,诏令他升任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大力推行屯田政策,粮食丰收,每亩产量一钟,积存粮食二十余万石。皇帝下令九边地区都要学习宣、大的做法。
第二年春天,听说宣地有警报,就立即在夜间赶到天城。箭矢檄文交错,说两百里外有敌军,马蹄声如雷,踏过了四十里。象升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进攻。’问:‘是否已经进入城内?’答:‘还没有。’象升说:‘他们可能想从右边窥视云、晋,让我们军队聚集在宣地,然后他们乘虚而入。’于是下令云、晋的军队不要动,自己率领军队驻扎在右卫,告诫边防官员不要轻易言战。一个月后,象升说:‘敌军懈怠了,可以进攻。’侦察到三十六营离城墙六十里,秘密召回云地的军队向西,宣地的军队向东,自己亲自率领军队直接前往子午,出羊房堡,计划次日决战。敌军听到这个消息后,就逃跑了。象升在阳和,敌军不敢靠近边境。
五月,因家中有丧事,上奏十次,请求回家奔丧。当时杨嗣昌因私情而继续担任中枢职位,也起用陈新甲担任中枢职位,并命令象升在家守丧等待接替。后来晋升为兵部尚书。新甲在远方,未能立即到达。
九月,大清国的军队攻入墙子岭、青口山,杀害了总督吴阿衡,摧毁了正关,一直到达营城石匣,驻扎在牛兰。朝廷召宣、大、山西三地的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京保卫,赐予他们尚方剑,监督全国援兵。象升身穿麻衣,脚穿草鞋,在郊外誓师,急忙上疏报告说:‘我并非军事人才。我愚昧地接受任务,义无反顾。只是自从我父亲去世后,长途跋涉,心灵受到极大打击,五官紊乱,不再是以前的我;再加上我这个草莽之人身居三军之上,不仅让人观瞻不起,更担心金鼓不响。’已经听说总监中官高起潜也穿着丧服参与战事,象升对亲近的人说:‘我们三人都是不祥之身。人臣没有亲信,哪有君主。枢辅夺情,也想要我改变礼仪来分担罪责吗?有这样的心思,怎么能与君主共事。将来一定会当面责备我。’当时,吴三桂、高起潜主持和议。象升听说后,跺脚叹息说:‘我受国家恩惠,恨不得死在战场上,如果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宁愿割断脖子。’等到京城,皇帝召见询问策略。他回答说:‘我主张战争。’皇帝脸色大变,过了很久才说:‘安抚只是外廷的议论,你去和外廷的吴三桂、高起潜商议。’出去商议,意见不合。第二天,皇帝发放万金慰劳军队,吴三桂送行,屏退左右,告诫不要轻率作战,然后才离开。军队驻扎在昌平,皇帝再次派遣中官携带帑金三万慰劳军队。第二天,又赐予御马一百匹,太仆马一千匹,银铁鞭五百根。象升说:‘果然是外廷的议论,皇帝的决心非常坚决。’决定议战,但事情多为吴三桂、高起潜阻挠。上疏请求分兵,结果商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升,关、宁诸路属高起潜。象升名义上是天下兵马总指挥,实际上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
在此之前,有一个盲人算命先生周元忠,与辽人有交情,当时被派去谈判。正逢吴三桂来到军中,象升责备他说:‘文弱,你没有听说过城下之盟在《春秋》中被视为耻辱,而你却每天都在进行和谈。长安的口舌如刀,袁崇焕的灾祸难道能避免吗?’吴三桂脸色发红,说:‘你直接用尚方剑来对付我了。’象升说:‘既然不奔丧,又不能作战,用剑的人是我,怎么能加在你身上?’吴三桂辞去。象升随即说:‘周元忠谈判,来来往往非一日,事情始于蓟门督监,完成于本兵,全国都知道,谁能隐瞒?’吴三桂无言以对,离开。又过了几天,正逢高起潜安定门,两人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见。新甲也来到昌平,象升分兵给他。当时,象升亲自率领马步军列营在都城之外,冲锋陷阵,军纪非常严明。
大清国的军队南下,分三路出兵:一路从涞水攻打易县,一路从新城攻打雄县,一路从定兴攻打安肃。象升于是从涿州进军占据保定,命令各位将领分路出击,在庆都进行大战。编修杨廷麟上疏说:‘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承,宗泽怀恨。国家有这样的人,不是封疆的福气。’吴三桂非常愤怒,将杨廷麟改任兵部主事,赞画行营,剥夺象升尚书之职,让他以侍郎的身份处理事务。命令大学士刘宇亮辅臣督师,巡抚张其平关闭城门,切断粮食供应。不久,又因为云、晋警报,催促出关,王朴直接率领军队离开。
象升带领残兵,驻扎在宿三宫野外。畿南三郡的父老听说后,都前来军门请求说:‘天下动荡了近十年,明公不顾万死一生,为天下先。然而奸臣在内,忠心被嫉妒。三军捧出关的檄文,将士们怀着西归的心,流离失所,一饱无时。脱去巾帻,狂呼乱叫,云帅已经知道了。明公如果真的听从我的建议,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的子弟都欢迎您的到来,都认为以前不是您死贼,现在不是您死兵,同心协力,一声令下,可以携带粮食的跟随者可达十万,哪比得上孤军奋战,立而待死呢!’象升泪流满面地对父老们说:‘感谢父老的义举。虽然如此,自从我与敌军对抗,经过数十上百次战斗,从未失败。现在,分出五千疲惫的士兵,大敌从西面冲击,援军被东面隔断,事情由中制,粮食尽力,早晚要死,不要让我累及你们父老。’众人号泣如雷,各自携带床头斗粟慰劳军队,或者赠送一升红枣,说:‘您煮了当粮食。’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钜鹿贾庄。高起潜带领关、宁军队在鸡泽,距离贾庄五十里,象升派遣杨廷麟前往请求支援,没有得到回应。军队到达蒿水桥,遇到大清兵。象升率领中军,虎大威率领左军,杨国柱率领右军,开始战斗。半夜,军号声四起。第二天,骑兵数万将他们团团围住。象升指挥军队猛烈作战,呼声震天,从早晨到中午,炮弹用尽,箭矢用完。他奋勇战斗,后面的骑兵都冲了上来,亲手击杀了几十人,身上中了四箭三刀,最终倒下。掌牧杨陆凯担心士兵会残害他的尸体,便伏在他身上,背着二十四箭而死。象升倒下后,看着显眼的人殉难,整个军队全部覆灭。虎大威、杨国柱溃围而出。
高起潜听说战败,慌忙逃跑,没有说出象升的死状。吴三桂怀疑他,有诏令验视。杨廷麟在战场上找到象升的尸体,麻衣白网巾。一名士兵远远看见,就号啕大哭说:‘这是我的卢公。’三郡的百姓听说后,痛哭失声。顺德知府于颍上状,吴三桂故意拖延,八十天后才入殓。第二年,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求抚恤。又过了一年,他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求,但没有得到许可。很久以后,吴三桂战败,朝中大臣多为象升辩护,于是追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予祭葬,世荫锦衣千户。福王时,追谥忠烈,建立祠堂供奉。
象升年轻时就有大志,学习不拘泥于章句。做官比下级官员更加勤劳,夜晚点灯,鸡鸣时梳洗,一旦得到机要,立刻起身行动。空闲时进行射箭,箭头衔着花,五十步之外,一箭必中。爱惜人才,关心下属如同不及,三次被赐予剑,从未杀过一个偏裨。
高平知县侯弘文是一个奇才。他寄居在襄阳,散尽家财,招募滇军跟随象升讨伐敌人。象升调任宣、大,侯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来到楚地,巡抚王梦尹以扰乱驿站为由上报。象升上疏请求救援,没有得到允许,侯弘文最终被贬谪。从此,天下人都惋惜侯弘文,并多赞扬象升。
象升喜欢饲养骏马,每匹马都有名字。曾经追逐敌人到南漳,战败,追兵追到沙河,河面宽阔数丈,他一跃而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五明骥。
正当象升战死时,吴三桂派遣三个侦察兵调查他的死状。其中一人名叫俞振龙,回来报告说象升确实死了。吴三桂大怒,鞭打他三天三夜,临死前,他睁大眼睛说:‘天道神明,不会冤枉忠臣。’于是,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没有人不叹息,更加痛恨吴三桂。
之后,南都沦陷,象观投水而死,象晋成为僧人,一家先后遇难者一百余人。他的堂弟象同及其部将陈安的死尤其惨烈。
象观在崇祯十五年乡试中名列第一,成为进士。官至中书。象晋、象同都是秀才。
象升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刘之纶,字元诚,是宜宾人。家里世代务农。刘之纶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和哥哥努力耕田,偶尔砍柴卖到市场上。回家后学习书法,他在座位上刻下‘必为圣人’的字样,因此乡里人称呼他为刘圣人。天启初年,他参加了乡试。奢崇明反叛时,他提出策略请求监司扼制叛贼的归路,但监司没有采纳。
崇祯元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他与同馆的金声以及客居的申甫三人结为好友,制造了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还制作了西洋大小炮,这些都没有花费国家财政的钱。
第二年冬天,京师实行戒严。金声上书请求召见,推荐了刘之纶和申甫。皇帝立即召见了刘之纶和申甫。刘之纶谈论军事,口才流利。皇帝非常高兴,任命申甫为京营副总兵,资助他十七万金招募士兵;任命金声为御史,监督他的军队;任命刘之纶为兵部右侍郎,协助尚书闵梦得管理京营军事。于是刘之纶作为一个新进官员,迅速晋升为高级官员。
最初,正月初一有黑气从东北延伸到西方。申甫看到后非常惊讶,急忙告诉刘之纶和金声说:‘天象如此,你们知道吗?今年京城下将会有大血光之灾,非常可怕。’听到的人都笑了。到了冬天十一月三日,大清兵攻破遵化,十五日到达坝上,二十日逼近都城,从北到西。都城的人们从城墙上望去,如同云雾般数万片随风飘过,一会儿就过去了。随后攻克了良乡,返回到芦沟,夜间杀死了申甫的七千多军队,黎明时分又追杀了大帅满桂、孙祖寿,生擒黑云龙、麻登云而去。刘之纶说:‘正月初一的话应验了。’他请求出兵,但没有军队,于是请求京营的士兵,但被拒绝;又请求关外的四川士兵,也被拒绝;于是商议招募士兵,招募到一万人后,就出发了。到达通州时,永平已经被攻陷,下着大雨和大雪。刘之纶上奏军情,七次上奏,都没有得到回复。
第二年正月,军队驻扎在蓟州。当时,大清兵和蒙古各部号称十余万,驻扎在永平;数万勤王军在蓟州。刘之纶于是与总兵马世龙、吴自勉约定,从蓟州前往永平,牵制敌人不使其动弹,而自己率领八路军队进攻遵化。已经从石门到达白草顶,距离遵化八里的娘娘山扎营,马世龙、吴自勉没有赴约。二十二日,大清兵从永平前往三屯营,精锐骑兵三万,看到山上军队,便发起攻击。刘之纶开炮,炮弹爆炸,军营自乱。左右的人请求结阵慢慢撤退,以为后图,刘之纶大声喝道:‘不要多说了!我受国家恩惠,死又何妨!’再次击鼓战斗,流箭四起。刘之纶解下所佩印信交给家人,说‘拿着这个回去报告天子’,然后战死。全军都哭,拔营野外战斗,全部战死。尸体回来时,箭头深深插入头颅,无法拔出,金声用牙齿咬出来,交给他的家人。
最初,讲官文震孟进入都城,刘之纶、金声去拜访他,文震孟教导他们要稳重。刘之纶接受命令视察军队后,突然显贵,朝廷大臣对他有所压制。文震孟派人劝告他,说应该辞去侍郎职务而以科举身份行事,他没有听从。出发后,通州的守卫不让他进入,雨雪交加,他住在古庙中,御史董羽宸弹劾他的行为。刘之纶说:‘小人嫉妒,有事就推卸责任,没事就议论,只是从一位侍郎的角度出发而已。请求削去我的官职,赐还我的骸骨。’朝廷没有同意。等到战死后,天子赞扬他的忠诚,给予优厚的抚恤,追赠兵部尚书。文震孟阻止说:‘战死沙场,是份内的事,侍郎的职位并非不尊贵。’于是没有追赠,只赐予一次祭祀和半葬,任命他的一个儿子。
刘之纶的母亲年老,两个儿子年幼,家中贫穷无法运回灵柩,他向朝廷请求,得到驿站的帮助返回。过了一段时间,朝廷追赠他尚书。十五年后的某一天,金声也因难而死。
邱民仰,字长白,是渭南人。万历年间在乡试中举。后来因为教谕的职位升迁为顺天东安知县,纠正了十二项陈旧的弊病。河水侵蚀,那年又旱又蝗,他写下祭文进行祈祷。河水改道,蝗虫也消失了。后来调任保定新城。
崇祯二年,县里遭受战乱,他早晚登城防守。四方勤王军都经过他的地方,邱民仰调度得当,百姓没有受到干扰。他被提升为御史,以敢言著称。当时四方盗贼横行,镇抚官都胆小懦弱不敢战斗,酿成了大乱。吴桥兵变,多座城池被攻陷,巡抚余大成、孙元化都主张安抚。流贼扰乱山西,巡抚宋统殷下令,杀死贼寇者抵死。邱民仰先后上疏论述其错误,后来都按照他的意见执行。他遭遇妻子去世,告假回家。后来出京担任河间知府,升任天津副使,调任大同监军汝宁,再调任永平右参政,移任宁前兵备。邱民仰善于处理复杂事务,因此所到之处都是重要地区。
崇祯十三年三月,他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方一藻巡抚辽东,巡视关外的八座城池,驻扎在宁远。崇祯十四年春天,锦州被围困,填平壕沟,切断援军,邱民仰转饷,但没有发放。皇帝非常担忧。朝廷讨论了两端。命令郎中张若麒前往行营商议,张若麒到达后,催促进军。七月,军队驻扎在乳峰,距离锦州五六里处扎营,第二天,杨国柱的军队溃败。一个月后,王朴的军队也溃败。不久,马科等五位将领也都溃败。大清兵挖掘松山,切断我们的退路,于是大败,杀戮和溺死的人数无法计算,退守松山。围困加剧,外援不来,粮草耗尽。到了第二年二月,已经半年了,城池被攻破,洪承畴投降,邱民仰战死,张若麒跳上渔船从海上逃回,宁远、关门的精锐部队全部损失。事情上报后,皇帝非常震惊和悲痛,在都城设立祭坛,洪承畴十六岁,邱民仰六岁,赐予祭祀以示哀悼。追赠邱民仰为右副都御史,官方负责安葬,录用他的一个儿子。不久,命令在都城外建立祠堂,与洪承畴并列,皇帝将亲自前来祭祀。即将祭祀时,听说洪承畴投降,于是停止。
邱禾嘉,是贵州新添卫人。万历四十一年参加乡试,喜欢谈论军事。天启时期,安邦彦反叛,他捐资助制武器,协助擒获了叛党何中蔚。后来被选为祁门教谕,因为贵州巡抚蔡复一的请求,升迁为翰林待诏,参与蔡复一的军队。
崇祯元年,有人推荐他懂得军事,命令他提出策略。皇帝认为很好,立即任命他为兵部职方主事。崇祯三年正月,蓟辽总督梁廷栋进入中枢,因为总理马世龙违反节制,命令邱禾嘉监督他的军队。当时永平四城失守,枢辅孙承宗在关门,消息阻绝。蓟辽总督张凤翼还没有到达,而顺天巡抚方大任年老多病不能带兵,只有邱禾嘉建议打通关门以支援,率领军队进入开平。二月,大清兵来攻,邱禾嘉奋力守卫,然后撤退。之后,分兵攻略古治乡,邱禾嘉命令副将何可纲、张洪谟、金国奇、刘光祚等迎战,抵达滦州。刚回来,大清兵又攻打牛门、水门,他又指挥参将曹文诏等转战,抵达遵化后返回。不久,四城都收复了。
宁远自毕自肃遇害,遂废巡抚官,以经略兼之,至是议复设。
廷栋力推禾嘉才,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兼辖山海关诸处。
禾嘉初莅镇,大清兵以二万骑围锦州,禾嘉督诸将赴救,城获全。
登莱巡抚孙元化议彻岛上兵于关外,规复广宁及金、海、盖三卫,禾嘉议用岛兵复广宁、义州、右屯。
廷栋虑其难,以咨承宗。
承宗上奏曰:‘广宁去海百八十里,去河百六十里,陆运难。义州地偏,去广宁远,必先据右屯,聚兵积粟,乃可渐逼广宁。’又言:‘右屯城已隳,修筑而后可守。筑之,敌必至,必复大、小凌河,以接松、杏、锦州。锦州绕海而居敌,难陆运。而右屯之后即海,据此则粮可给,兵可聚,始得为发轫地。’
奏入,廷栋力主之,于是有大凌筑城之议。
会禾嘉讦祖大寿,大寿亦发其赃私。
承宗不欲以武将去文臣,抑使弗奏,密闻于朝,请改禾嘉他职。
四年五月,命调南京太仆卿,以孙谷代。
谷未至,部檄促城甚急。
大寿以兵四千据其地,发班军万四千人筑之,护以石硅土兵万人。
禾嘉往视之,条九议以上。
工垂成,廷栋罢去。
廷议大凌荒远不当城,撤班军赴蓟,责抚镇矫举,令回奏。
禾嘉惧,尽撤防兵,留班军万人,输粮万石济之。
八月,大清兵抵城下,掘濠筑墙,四面合围,别遣一军截锦州大道。
城外堠台皆下,城中兵出,悉败还。
禾嘉闻之,驰入锦州,与总兵官吴襄、宋伟合兵赴救。
离松山三十余里,与大清兵遇,大战长山、小凌河间,互有伤损。
九月望,大清兵薄锦州,分五队直抵城下。
襄、伟出战不胜,乃入城。
二十四日,监军张春会襄、伟兵,过小凌河东五里,筑垒列车营,为大凌声援。
大清兵扼长山,不得进。
禾嘉遣副将张洪谟、祖大寿、靳国臣、孟道等出战五里庄,亦不胜。
夜趋小凌河,至长山接战,大败。
春及副将洪谟、杨华征、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战殁。
大寿不敢出,凌城援自此绝。
败书闻,举朝震骇。
孙谷代禾嘉,未至而罢,改命谢琏。
琏畏惧,久不至。
后兵事亟,召琏驻关外,禾嘉留治中。
及是闻败,移驻松山,图再举,言官以推委诋之帝。
帝以禾嘉独守松山,非卸责,戒饬而已。
大凌粮尽食人马。
大清屡移书招之,大寿许诺,独副将可纲不从。
十月二十七日,大寿杀可纲,与副将张存仁等三十九人投誓书约降。
是夕出见,以妻子在锦州,请设计诱降锦州守将,而留诸子于大清。
禾嘉闻大凌城炮声,谓大寿得脱,与襄及中官李明臣、高起潜发兵往迎。
适大寿伪逃还,遂俱入锦州。
大凌城人民商旅三万有奇,仅存三之一,悉为大清所有,城亦被毁。
十一月六日,大清复攻杏山,明日攻中左所。
城上用炮击,乃退。
大寿入锦州,未得间,而禾嘉知其纳款状,具疏闻于朝。
因初奏大寿突围出,前后不雠,引罪请死。
于是言官交劾,严旨饬禾嘉。
而帝于大寿欲羁縻之,弗罪也。
新抚琏已至,禾嘉犹在锦州,会廷议山海别设巡抚。
诏罢琏,令方一藻抚宁远,禾嘉仍以佥都御史巡抚山海、永平。
寻论筑城召衅罪,贬二秩,巡抚如故。
禾嘉请为监视中官设标兵。
御史宋贤诋其谄附中人,帝怒,贬贤三秩。
禾嘉持论每与承宗异,不为所喜,时有诋諆。
既遭丧败,廷论益不容,遂坚以疾请。
五年四月,诏许还京,以杨嗣昌代。
令其妻代陈病状。
乃命归田,未出都卒。
明世举于乡而仕至巡抚者,隆庆朝止海瑞,万历朝张守中、艾穆。
庄烈帝破格求才,得十人:邱民仰、宋一鹤、何腾蛟、张亮以忠义著,刘可训以武功闻,刘应遇、孙元化、徐起元皆以勤劳致位,而陈新甲官最显。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卢象升在庄烈帝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九-注解
卢象升:卢象升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曾任辽东总兵,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形容卢象升肤色白皙,身体消瘦,肌肉结实,力量过人。
举天启二年进士:指卢象升在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
授户部主事:指卢象升被任命为户部的主事,负责管理财政。
员外郎:官职名,为户部中的中级官员。
右参政兼副使:官职名,为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地方行政和军事。
整饬:整顿,整治。
按察使:官职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省级监察专员。
畿辅:指京城周边地区。
游击:官职名,为低级军官,负责边防。
总兵:官职名,为高级军官,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
参议:官职名,为高级官员的助手。
治行卓异:指治理地方有显著成绩。
歼其党:消灭其党羽。
失马即步战:指在战争中失去战马后,立即下马步战。
贼魁:指叛军的首领。
右佥都御史:右佥都御史是明朝中央监察机构中的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具有弹劾权。
抚治:安抚治理。
馘:俘虏。
郧阳:地名,今湖北省十堰市。
蜀寇:指来自四川的叛军。
黄龙滩:地名,位于湖北郧阳。
乌林关:地名,位于湖北。
乜家沟:地名,位于湖北。
石泉坝:地名,位于湖北。
康宁坪:地名,位于湖北。
狮子山:地名,位于湖北。
太平河:地名,位于湖北。
竹木砭:地名,位于湖北。
箐口:地名,位于湖北。
完辑:恢复,整理。
右副都御史:官职名,为高级官员,负责监察和地方行政。
巡抚:巡抚是明朝地方行政机构中的重要官职,负责一个省或数个府的行政和军事事务,相当于现代的省级行政长官。
总理:官职名,负责总揽某项事务。
汝、洛:地名,指汝州和洛阳,均位于河南省。
高迎祥:明代农民军领袖。
光州:地名,今河南省信阳市。
确山:地名,今河南省确山县。
大帅:高级军官的尊称。
曹文诏:明代将领。
艾万年:明代将领。
尤世威:明代将领。
慷慨洒泣:形容情绪激动,流泪。
剿法:剿灭敌人的方法。
堵法:阻止敌人进攻的方法。
守法:坚守阵地的方法。
庐州:地名,今安徽省合肥市。
含山:地名,今安徽省含山县。
和州:地名,今安徽省和县。
滁州:地名,今安徽省滁州市。
摇天动:人名,为叛军首领。
骏马:良马,指名马。
朱龙桥:地名,位于安徽省。
关山:地名,位于安徽省。
曹、单:地名,指曹州和单县,均位于山东省。
亳:地名,今安徽省亳州市。
归德: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
汝宁:地名,今河南省驻马店市。
邓州:地名,今河南省邓州市。
光化: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南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谷城: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淅河:地名,今湖北省淅川县。
天城:地名,位于山西省。
乞炭:指请求烧炭的使者。
云、晋:指山西和陕西。
右卫:地名,位于山西省。
羊房堡:地名,位于山西省。
阳和:地名,位于山西省。
丁外艰:指家中发生丧事。
夺情:指官员在丧期未满时被强制解除丧假,继续任职。
中枢:指中央政府。
陈新甲:陈新甲是明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巡抚,因战败被处死。
大清兵:大清兵指的是清朝的军队。
墙子岭、青口山:墙子岭和青口山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通常指明朝边防要塞。
总督吴阿衡:吴阿衡是明朝的总督,负责边防事务。
正关:正关是地名,指边防关口。
营城石匣:营城石匣是地名,指清军驻扎的地方。
牛兰:牛兰是地名,指清军驻扎的另一个地方。
宣、大、山西三总兵:宣、大、山西指的是宣化、大同、山西三个地区,三总兵指的是这三个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杨国柱、王朴、虎大威:杨国柱、王朴、虎大威是明朝的将领。
尚方剑:尚方剑是皇帝赐予大臣的象征权力和权威的宝剑。
麻衣草履:麻衣草履是指简朴的衣着,此处指象升穿着简朴。
总监中官高起潜:总监中官高起潜是明朝的官员。
枢辅夺情:枢辅夺情是指枢辅大臣不顾丧事,继续处理国事。
《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史书,此处指城下之盟在《春秋》中被视为耻辱。
长安口舌如锋:长安口舌如锋形容言辞锋利,此处指长安城中的言辞激烈。
袁崇焕之祸:袁崇焕是明朝的将领,因叛变被杀,此处指类似事件。
嗣昌、起潜:嗣昌和起潜是明朝的官员,此处指他们主导和议。
都:都指京都,此处指明朝的都城。
帝:帝指明朝的皇帝。
犒军:犒军是指赏赐军队,以鼓舞士气。
昌平:昌平是地名,指明朝的边防要地。
帑金:帑金是指国库的金钱。
太仆:太仆是官职,负责马匹事务。
银铁鞭:银铁鞭是指一种用银和铁制成的鞭子,此处指赏赐的物品。
总监:总监是指监督官,此处指总监中官高起潜。
瞽而卖卜者周元忠:瞽而卖卜者周元忠是指一个盲人算命先生周元忠。
辽人:辽人是指辽东地区的人,此处指与辽东有联系的人。
媾:媾指和谈,此处指进行和谈。
文弱:文弱指文雅柔弱,此处指文雅柔弱的人。
城下盟:城下盟是指在城下签订的盟约,通常指被迫签订的盟约。
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都城,此处指明朝的都城。
潜善:潜善是明朝的官员。
宗泽:宗泽是明朝的官员。
云、晋警:云、晋警是指云贵、山西地区的警报。
趣出关:趣出关是指迅速出关,即迅速离开边境。
王朴:明代将领。
次宿:次宿是指驻扎住宿。
畿南三郡:畿南三郡是指京都南部的三个郡。
父老:父老是指地方上的长者。
檄:檄是指官方文书,此处指征兵的檄文。
广顺:广顺是地名,指明朝的一个地方。
义师:义师是指义军,此处指自愿参加战斗的军队。
脱巾狂噪:脱巾狂噪是指情绪激动,此处指情绪激动地说话。
西归之心:西归之心是指返回家乡的心愿。
栖迟绝野:栖迟绝野是指流离失所,处于荒野之中。
斗粟:斗粟是指极少的粮食。
钜鹿贾庄:钜鹿贾庄是地名,指明朝的一个地方。
蒿水桥:蒿水桥是地名,指明朝的一个地方。
觱篥声:觱篥声是指古代乐器觱篥的声音,此处指战场上号角声。
骑数万:骑数万是指数万骑兵。
奋身斗:奋身斗是指奋勇战斗。
掌牧:掌牧是指掌管牧业的官员。
杨陆凯:杨陆凯是明朝的官员。
殉:殉是指为国捐躯。
仆顾显者殉:仆顾显者殉是指仆人顾显也随主公一同殉国。
一军尽覆:一军尽覆是指整个军队都被消灭。
起潜:起潜是指总监中官高起潜。
廷麟:廷麟是指杨廷麟,明朝的官员。
卢公:卢公是指卢象升,此处是对卢象升的尊称。
顺德知府于颍上状:顺德知府于颍上状是指顺德知府于颍上报告的情况。
靳之:靳之是指扣留,此处指扣留于颍上。
滇军:滇军是指来自云南的军队。
楚:楚是指楚国,此处指明朝的一个地方。
扰驿:扰驿是指扰乱驿站。
募兵:募兵是指招募士兵。
行营:行营是指军队的营地。
云贵:云贵是指云南、贵州地区。
趣:趣是指催促,此处指催促出关。
五明骥:五明骥是指一匹名叫五明骥的骏马。
三逻卒:三逻卒是指三个巡逻士兵。
俞振龙:俞振龙是明朝的士兵。
张目:张目是指瞪大眼睛。
南都:南都是指南京,此处指明朝的南都。
象观:象观是指卢象升的儿子。
象晋:象晋是指卢象升的弟弟。
诸生:诸生是指科举考试的考生。
中书:中书是指中书省的官员。
锦衣千户:锦衣千户是指锦衣卫的千户,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
福王:福王是指明朝的福王。
追谥:追谥是指死后追封谥号。
祠:祠是指祭祀的地方。
角射:角射是指比试射箭技术。
偏裨:偏裨是指军队中的小官或低级军官。
刘之纶:刘之纶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以忠诚著称,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力田: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艾薪樵:艾,指艾草;薪樵,指砍柴。这里指刘之纶年轻时帮助家里砍柴。
监司: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策干:以策略或计谋求取。
庶吉士: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官职,是进士入仕前的预备阶段。
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这些是刘之纶发明的交通工具,单轮火车和偏厢车是古代的车辆,兽车则是用马拉的车辆。
西洋大小炮:指从西方传入的火炮。
戒严:指国家或地区因紧急情况而采取的严格管制措施。
召见:指皇帝或上级官员召见下级官员。
喋血:形容战斗激烈,血流成河。
遵化:今河北省遵化市,明代为军事要地。
坝上:指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
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明代为军事要地。
芦沟:今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明代为军事要地。
满桂:明代著名将领。
孙祖寿:明代将领。
黑云龙、麻登云:都是明末清初的将领。
讲官: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讲授经史子集。
文震孟:明代文学家、政治家。
持重:行事稳重,不轻举妄动。
勤王军:指响应朝廷号召,前来保卫国家的军队。
蓟:今北京市蓟州区,明代为军事要地。
永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明代为军事要地。
石门、白草顶:都是明代的军事要塞。
骁骑:指勇猛的骑兵。
流矢:箭矢。
尸还:指刘之纶的尸体被运回。
骸骨:指人的尸骨。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明代为军事要地。
天津副使:古代官职,负责天津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同监军:古代官职,负责大同地区的军事事务。
永平右参政:古代官职,负责永平地区的行政事务。
宁前兵备:古代官职,负责宁远和前线的军事事务。
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地区,明代为军事要地。
锦州:锦州位于辽宁省锦州市,是明长城的重要防线之一。
乳峰:今辽宁省朝阳市,明代为军事要地。
杨国柱:明代将领。
马科:明代将领。
松山:松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是明长城的重要防线之一。
关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明代为军事要地。
张若麒:明代官员。
开平:今河北省承德市,明代为军事要地。
滦州:今河北省滦州市,明代为军事要地。
牛门、水门:都是明代的军事要塞。
宁远:宁远是明朝时期的一个边防重镇,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多次成为抵御外敌入侵的前线。
经略:经略是古代一种军事职务,负责某地区的军事防御和军事行动。
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也是古代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
广宁:广宁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辽宁省北镇市,是明长城的重要防线。
金、海、盖三卫:金、海、盖三卫是明朝时期的三个军事卫所,分别位于辽宁省北镇市、锦州市和盖州市。
右屯:右屯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军事卫所,位于辽宁省北镇市,是广宁防线的一部分。
大凌:大凌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辽宁省锦州市,是明长城的重要防线。
登莱巡抚:登莱巡抚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和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孙元化:孙元化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曾任登莱巡抚,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右屯城:右屯城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军事卫所,位于辽宁省北镇市,是广宁防线的一部分。
大、小凌河:大凌河和小凌河是辽宁省的两条河流,历史上在军事防御中具有重要意义。
监军:监军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军事职务,负责监督军队的军事行动。
班军:班军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军队编制,由一定数量的士兵组成,负责边防任务。
石硅土兵:石硅土兵是明朝时期的一种特殊兵种,主要来自四川等地,以擅长山地作战著称。
堠台:堠台是古代用于传递军情的建筑,相当于现代的烽火台。
总兵官:总兵官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军事职务,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事务。
监军张春:张春是明朝时期的将领,曾任监军,参与过大凌河之战。
副将:副将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军事职务,负责协助主将指挥军队。
言官:言官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向皇帝上奏言事,对官员进行弹劾。
庄烈帝:庄烈帝是明朝的一位皇帝,即朱常洛,他在位期间,明朝与清朝的战争频繁。
邱民仰:邱民仰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以忠义著称,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宋一鹤:宋一鹤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以忠义著称,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何腾蛟:何腾蛟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以忠义著称,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张亮:张亮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以忠义著称,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刘可训:刘可训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以武功著称,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刘应遇:刘应遇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以勤劳著称,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徐起元:徐起元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以勤劳著称,参与过多次抗清战役。
赞曰:赞曰是古代文章中用来表达作者观点或感慨的段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九-评注
宁远自毕自肃遇害,遂废巡抚官,以经略兼之,至是议复设。
此句描绘了宁远自毕自肃遇害后,巡抚官职被废除,由经略兼管,最终决定重新设立巡抚官职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官职频繁更迭的背景。
廷栋力推禾嘉才,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兼辖山海关诸处。
此句中,廷栋力荐禾嘉,超擢为右佥都御史,并担任巡抚一职,管辖山海关等地。展现了廷栋的识才之能和对禾嘉的信任。
禾嘉初莅镇,大清兵以二万骑围锦州,禾嘉督诸将赴救,城获全。
禾嘉上任后,面对大清兵的围攻,他督率诸将前往救援,最终成功解围,保全了锦州城。此句赞扬了禾嘉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
登莱巡抚孙元化议彻岛上兵于关外,规复广宁及金、海、盖三卫,禾嘉议用岛兵复广宁、义州、右屯。
孙元化和禾嘉都提出了关于军事部署的建议,孙元化主张将岛上兵力调至关外,恢复广宁等地;禾嘉则建议使用岛兵恢复广宁、义州、右屯。此句反映了当时军事策略的多样性。
廷栋虑其难,以咨承宗。承宗上奏曰:‘广宁去海百八十里,去河百六十里,陆运难。义州地偏,去广宁远,必先据右屯,聚兵积粟,乃可渐逼广宁。’又言:‘右屯城已隳,修筑而后可守。筑之,敌必至,必复大、小凌河,以接松、杏、锦州。锦州绕海而居敌,难陆运。而右屯之后即海,据此则粮可给,兵可聚,始得为发轫地。’奏入,廷栋力主之,于是有大凌筑城之议。
此段描述了廷栋和承宗关于军事部署的讨论。承宗认为广宁等地陆路运输困难,主张先占据右屯,修筑城池,然后逐步逼近广宁。廷栋支持承宗的建议,最终形成了大凌筑城之议。反映了当时军事战略的严谨性和前瞻性。
会禾嘉讦祖大寿,大寿亦发其赃私。承宗不欲以武将去文臣,抑使弗奏,密闻于朝,请改禾嘉他职。
此句描述了禾嘉和祖大寿之间的矛盾,以及承宗对此事的处理。承宗认为武将不应干涉文臣,因此压制了禾嘉的奏章,并向朝廷建议改任禾嘉其他职务。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官场斗争的残酷。
四年五月,命调南京太仆卿,以孙谷代。谷未至,部檄促城甚急。大寿以兵四千据其地,发班军万四千人筑之,护以石硅土兵万人。禾嘉往视之,条九议以上。
此段描述了南京太仆卿一职的调动,以及大寿、禾嘉等人在筑城过程中的努力。展现了当时官场人事变动和军事建设的紧张局势。
工垂成,廷栋罢去。廷议大凌荒远不当城,撤班军赴蓟,责抚镇矫举,令回奏。
此句反映了廷栋因工程进展顺利而离职,以及朝廷对大凌筑城问题的讨论。朝廷认为大凌地处荒远,不宜筑城,因此撤回班军,责成抚镇重新考虑。
禾嘉惧,尽撤防兵,留班军万人,输粮万石济之。
此句描述了禾嘉在朝廷决策后的应对措施,他撤回了大部分防兵,只留下少量班军,并输送粮食以支持筑城工程。
八月,大清兵抵城下,掘濠筑墙,四面合围,别遣一军截锦州大道。
此句描绘了大清兵对大凌城的围攻,他们挖掘壕沟、筑墙围困,并派遣一支军队截断锦州大道,切断了锦州与大凌城的联系。
城外堠台皆下,城中兵出,悉败还。
此句描述了城中士兵出城作战,但遭遇大败,全部溃败而回。
禾嘉闻之,驰入锦州,与总兵官吴襄、宋伟合兵赴救。
此句描绘了禾嘉得知大凌城危急后,立刻驰援锦州,与吴襄、宋伟等将领会合,共同救援。
离松山三十余里,与大清兵遇,大战长山、小凌河间,互有伤损。
此句描述了禾嘉等人与大清兵在长山、小凌河一带的激战,双方都有伤亡。
九月望,大清兵薄锦州,分五队直抵城下。
此句描绘了大清兵对锦州的围攻,他们分成五队,直接抵达城下。
襄、伟出战不胜,乃入城。
此句描述了吴襄、宋伟等将领出战失败,只得退入城中。
二十四日,监军张春会襄、伟兵,过小凌河东五里,筑垒列车营,为大凌声援。
此句描述了监军张春与吴襄、宋伟会合,在锦州东五里处筑垒,为大凌城提供支援。
大清兵扼长山,不得进。
此句描述了大清兵在长山受阻,无法继续进攻。
禾嘉遣副将张洪谟、祖大寿、靳国臣、孟道等出战五里庄,亦不胜。
此句描述了禾嘉派遣副将等人出战五里庄,但同样未能取胜。
夜趋小凌河,至长山接战,大败。
此句描述了禾嘉等人在夜色中撤退至小凌河,与敌军在长山接战,但遭遇惨败。
春及副将洪谟、杨华征、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战殁。
此句描述了张春及副将洪谟、杨华征、薛大湖等三十三人被俘,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战死。
大寿不敢出,凌城援自此绝。
此句描述了祖大寿不敢出战,导致大凌城的援军自此断绝。
败书闻,举朝震骇。
此句描述了败报传来,朝廷上下震惊。
孙谷代禾嘉,未至而罢,改命谢琏。
此句描述了孙谷接替禾嘉,但未到任就被罢免,改由谢琏接任。
琏畏惧,久不至。
此句描述了谢琏因畏惧而不敢上任。
后兵事亟,召琏驻关外,禾嘉留治中。
此句描述了在军事紧急的情况下,朝廷召回谢琏驻守关外,而禾嘉则留任治中。
及是闻败,移驻松山,图再举,言官以推委诋之帝。
此句描述了禾嘉在得知战败后,移驻松山,企图再次发起进攻,但遭到言官的指责。
帝以禾嘉独守松山,非卸责,戒饬而已。
此句描述了皇帝认为禾嘉独自守卫松山并非推卸责任,只是进行警告。
大凌粮尽食人马。
此句描述了大凌城粮食耗尽,以至于人马都以粮食为食。
大清屡移书招之,大寿许诺,独副将可纲不从。
此句描述了大清多次写信招降大寿,大寿虽然答应,但副将可纲不从。
十月二十七日,大寿杀可纲,与副将张存仁等三十九人投誓书约降。
此句描述了十月二十七日,大寿杀死可纲,与副将张存仁等三十九人一起投降。
是夕出见,以妻子在锦州,请设计诱降锦州守将,而留诸子于大清。
此句描述了大寿在投降当晚,提出以妻子为人质,请求设计诱降锦州守将,并将自己的儿子留在大清。
禾嘉闻大凌城炮声,谓大寿得脱,与襄及中官李明臣、高起潜发兵往迎。
此句描述了禾嘉听到大凌城炮声,认为大寿成功逃脱,于是与吴襄、李明臣、高起潜等人发兵迎接。
适大寿伪逃还,遂俱入锦州。
此句描述了大寿假装逃跑,然后返回锦州。
大凌城人民商旅三万有奇,仅存三之一,悉为大清所有,城亦被毁。
此句描述了大凌城的人民和商旅共有三万多人,仅剩下三分之一,全部被大清所占领,城池也被摧毁。
十一月六日,大清复攻杏山,明日攻中左所。
此句描述了十一月六日,大清再次攻打杏山,次日攻打中左所。
城上用炮击,乃退。
此句描述了城上使用炮火击退了大清的进攻。
大寿入锦州,未得间,而禾嘉知其纳款状,具疏闻于朝。
此句描述了大寿进入锦州,未能找到机会,而禾嘉得知他已投降,于是向朝廷上奏。
因初奏大寿突围出,前后不雠,引罪请死。
此句描述了禾嘉因为之前上奏大寿突围出城,但前后不一致,因此引咎请罪。
于是言官交劾,严旨饬禾嘉。
此句描述了言官纷纷弹劾禾嘉,皇帝严厉地命令禾嘉。
而帝于大寿欲羁縻之,弗罪也。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大寿的投降持宽容态度,没有追究他的罪责。
新抚琏已至,禾嘉犹在锦州,会廷议山海别设巡抚。
此句描述了新任巡抚谢琏已经到达,而禾嘉仍然在锦州,朝廷讨论在山海设立新的巡抚。
诏罢琏,令方一藻抚宁远,禾嘉仍以佥都御史巡抚山海、永平。
此句描述了皇帝下诏罢免谢琏,任命方一藻为宁远巡抚,而禾嘉继续担任佥都御史,巡抚山海、永平。
寻论筑城召衅罪,贬二秩,巡抚如故。
此句描述了禾嘉因筑城召衅的罪行,被贬为二秩,但巡抚职位仍然保留。
禾嘉请为监视中官设标兵。
此句描述了禾嘉请求为监视中官设立标兵。
御史宋贤诋其谄附中人,帝怒,贬贤三秩。
此句描述了御史宋贤诋毁禾嘉谄媚中官,皇帝愤怒,将宋贤贬为三秩。
禾嘉持论每与承宗异,不为所喜,时有诋諆。
此句描述了禾嘉在军事策略上经常与承宗意见相左,因此不受承宗喜欢,有时遭到诋毁。
既遭丧败,廷论益不容,遂坚以疾请。
此句描述了禾嘉在遭遇战败后,朝廷对他的评价更加恶劣,于是他坚决以疾病为由请求辞职。
五年四月,诏许还京,以杨嗣昌代。
此句描述了五年四月,皇帝下诏允许禾嘉返回京城,任命杨嗣昌接替他的职位。
令其妻代陈病状。
此句描述了禾嘉的妻子代替他陈述病情。
乃命归田,未出都卒。
此句描述了禾嘉被命令回归田园生活,但他在离开京城之前就去世了。
明世举于乡而仕至巡抚者,隆庆朝止海瑞,万历朝张守中、艾穆。
此句描述了明代从乡试中举人而升至巡抚的人,隆庆朝只有海瑞,万历朝有张守中、艾穆。
庄烈帝破格求才,得十人:邱民仰、宋一鹤、何腾蛟、张亮以忠义著,刘可训以武功闻,刘应遇、孙元化、徐起元皆以勤劳致位,而陈新甲官最显。
此句描述了庄烈帝破格求才,得到了十位杰出的人才,他们分别以忠义、武功、勤劳著称,其中陈新甲官职最为显赫。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
此句对上文进行了总结,指出在危难时期,人才并不缺乏,但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此句进一步说明,即使人才得到重用,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不幸。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此句指出,这些不幸的遭遇既有人的因素,也有天意的成分。
卢象升在庄烈帝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
此句以卢象升为例,指出即使是杰出的人才,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遭遇不幸。
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
此句指出,那些忠诚义勇的人,在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