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六-原文
韩愈言:‘《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而《蛊》之上九曰‘高尚其事’,由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
夫圣贤以用世为心,而逸民以肥遁为节,岂性分实然,亦各行其志而已。
明太祖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岩穴,侧席幽人,后置不为君用之罚,然韬迹自远者,亦不乏人。
迨中叶承平,声教沦浃,巍科显爵,顿天网以罗英俊,民之秀者,无不观国光而宾王廷矣。
其抱瑰材,蕴积学,槁形泉石,绝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
由是观之,世道升降之端,系所遭逢,岂非其时为之哉。
凡征聘所及,文学行谊可称者,已散见诸传。
兹取贞节超迈者数人,作《隐逸传》。
张介福 倪瓒 徐舫 杨恒 陈洄 杨引 吴海 刘闵 杨黼 孙一元沈周 陈继儒
张介福,字子祺,自怀庆徙吴中。
少受学于许衡。
二亲早终,遂无仕进意。
家贫,冬不能具夹襦,或遗以纻絮,不受,纤介必以礼。
张士诚入吴,有卒犯其家,危坐不为起。
刀斫面,仆地,醒复取冠戴之,坐自若。
卒怪,以为异物,走去。
介福恐发其先墓,往庐焉。
士诚闻而欲致之,不可。
使其弟往问,答曰:‘无乐乱,无贪天祸,无忘国家。’
馈之,力辞。
已,病革,谓其友曰:‘吾志希古人,未能也。惟无污于时,庶几哉。’
遂卒。
倪瓒,字元镇,无锡人也。
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
四方名士日至其门。
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
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
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
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
时与客觞咏其中。
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
俗客造庐,比去,必洗涤其处。
求缣素者踵至,瓒亦时应之。
至正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赀给亲故,人咸怪之。
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箬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
张士诚累欲钩致之,逃渔舟以免。
其弟士信以币乞画,瓒又斥去。
士信恚,他日从宾客游湖上,闻异香出葭苇间,疑为瓒也,物色渔舟中,果得之。
抶几毙,终无一言。
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
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
徐舫,字方舟,桐庐人。
幼轻侠,好击剑、走马、蹴踘。
既而悔之,习科举业。
已,复弃去,学为歌诗。
睦故多诗人,唐有方干、徐凝、李频、施肩吾,宋有高师鲁、滕元秀,号睦州诗派,舫悉取步聚之。
既乃游四方,交其名士,诗益工。
行省参政苏天爵将荐之,舫笑曰:‘吾诗人耳,可羁以章绂哉。’
竟避去。
筑室江皋,日苦吟于云烟出没间,翛然若与世隔,因自号沧江散人。
宋濂、刘基、叶琛、章溢之赴召也,舟溯桐江,忽有人黄冠鹿裘立江上,招基而笑,且语侵之。
基望见,急延入舟中。
琛、溢竞欢谑,各取冠服服之,欲载上黟川,其人不可乃止。
濂初未相识,以问。
基曰:‘此徐方舟也。’
濂因起共欢笑,酌酒而别。
舫诗有《瑶林》、《沧江》二集。
年六十八,丙午春,卒于家。
杨恒,字本初,诸暨人。
外族方氏建义塾,馆四方游学士,恒幼往受诸经,辄领其旨要。
文峻洁,有声郡邑间。
浦江郑氏延为师,阅十年退居白鹿山,戴棕冠,披羊裘,带经耕烟雨间,啸歌自乐,因自号白鹿生。
太祖既下浙东,命栾凤知州事。
凤请为州学师,恒固让不起。
凤乃命州中子弟即家问道。
政有缺失,辄贻书咨访。
后唐铎知绍兴,欲辟起之,复固辞。
宋濂之为学士也,拟荐为国子师,闻不受州郡辟命,乃已。
恒性醇笃,与人语,出肺肝相示。
事稍乖名义,辄峻言指斥。
家无儋石,而临财甚介,乡人奉为楷法焉。
时有陈洄者,义乌人。
幼治经,长通百家言。
初欲以功名显,既而隐居,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事接。
所居近大溪,多修竹,自号竹溪逸民。
常乘小艇,吹短箫,吹已,叩舷而歌,悠然自适。
宋濂俱为之传。
杨引,吉水人。
好学能诗文,为宋濂、陶安所称。
驸马都尉陆贤从受学,入朝,举止端雅。
太祖喜,问谁教者,贤以引对,立召见,赐食。
他日,贤以亵服见,引太息曰:‘是其心易我,不可久居此矣。’
复以纂修征,亦不就。
其教学者,先操履而后文艺。
尝揭《论语乡党》篇示人曰:‘吾教自有养生术,安事偃仰吐纳为。’
乃节饮食,时动息,迄老视听不衰。
既殁,安福刘球称其学探道原,文范后世,去就出处,卓然有陶潜、徐穉之风。
吴海,字朝宗,闽县人。
元季以学行称。
值四方盗起,绝意仕进。
洪武初,守臣欲荐诸朝,力辞免。
既而徵诣史局,复力辞。
尝言:‘杨、墨、释、老,圣道之贼,管、商、申、韩,治道之贼,稗官野乘,正史之贼,支词艳说,文章之贼。’
上之人,宜敕通经大臣,会诸儒定其品目,颁之天下,民间非此不得辄藏,坊市不得辄粥。
如是数年,学者生长不涉异闻,其于养德育才,岂曰小补。
因著书一编曰《书祸》,以发明之。
与永福王翰善。
翰尝仕元,海数劝之死,翰果自裁。
海教养其子偁,卒底成立。
平居虚怀乐善,有规过者,欣然立改,因颜其斋曰闻过。
为文严整典雅,一归诸理,后学咸宗仰之。
有《闻过斋集》行世。
刘闵,字子贤,莆田人。
生而纯悫。
早孤,绝意科举,求古圣贤禔躬训家之法,率而行之。
祖母及父丧未举,断酒肉,远室家。
训邻邑,朔望归,则号哭殡所,如是三年。
妇失爱于母,出之,独居奉养,疾不解衣。
母或恚怒,则整衣竟夕跪榻前。
祭享奠献,一循古礼,乡人莫不钦重。
副使罗璟立社学,构养亲堂,延闵为师。
提学佥事周孟中捐俸助养。
知府王弼每祭庙社,必延致斋居,曰:‘此人在座,私意自消。’
置田二十余亩赡之,并受不辞。
及母殁,即送田还官,庐墓三年。
弟妇求分产,闵阖户自挝,妇感悟乃已。
弘治中,佥都御史林俊上言:‘伏见皇太子年逾幼学,习处宫中,罕接外傅,豫教之道似为未备。’
今讲读侍从诸臣固已简用,然百司众职,山林隐逸,不谓无人。
以臣所知,则礼部侍郎谢铎、太仆少卿储巏、光禄少卿杨廉,可备讲员。
其资序未合,德行可取者二人,则致仕副使曹时中、布衣刘闵是也。
闵,臣县人,恭慎醇粹,孝行高古。
日无二粥,身无完衣,处之晏如。
监司刘大夏、徐贯等恒敬礼之。
臣谓可礼致时中为宫僚,闵以布衣入侍,必能涵育薰陶,裨益睿质。
时不能用。
其后,巡按御史宗彝、饶瑭欲援诏例举闵经明行修,闵力辞。
知府陈效请遂其志,荣以学职。
正德元年,遥授儒学训导。
杨黼,云南太和人也。
好学,读《五经》皆百遍。
工篆籀,好释典。
或劝其应举,笑曰:‘不理性命,理外物耶?’
庭前有大桂树,缚板树上,题曰桂楼。
偃仰其中,歌诗自得。
躬耕数亩供甘膬,但求亲悦,不顾余也。
注《孝经》数万言,证群书,根性命,字皆小篆。
所用砚乾,将下楼取水,砚池忽满,自是为常,时人咸异之。
父母殁,为佣营葬毕,入鸡足,栖罗汉壁石窟山十余年,寿至八十。
子逊迎归,一日沐浴,令子孙拜,曰:‘明日吾行矣。’
果卒。
孙一元,字太初,不知何许人,问其邑里,曰:‘我秦人也。’
尝栖太白之巅,故号太白山人。
或曰安化王宗人,王坐不轨诛,故变姓名避难也。
一元姿性绝人,善为诗,风仪秀朗,踪迹奇谲,乌巾白帢,携铁笛鹤瓢,遍游中原,东逾齐、鲁,南涉江、淮,历荆抵吴越,所至赋诗,谈神仙,论当世事,往往倾其座人。
铅山费宏罢相,访之杭州南屏山,值其昼寝,就卧内与语。
送之及门,了不酬答。
宏出语人曰:‘吾一生未尝见此人。’
时刘麟以知府罢归,龙霓以佥事谢政,并客湖州,与郡人故御史陵昆善,而长兴吴珫隐居好客,三人者并主于其家。
珫因招一元入社,称‘苕溪五隐’。
一元买田溪上,将老焉。
举人施侃雅善一元,妻以妻妹张氏,生一女而卒,年止三十七。
珫等葬之道场山。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
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
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
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
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
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
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
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及长,书无所不览。
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奉亲至孝。
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
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
卒供役而还。
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
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
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
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
宽备言其状。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
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
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
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
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
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下士争欲得为师友。
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
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
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
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
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
又博文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核。
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
征请诗文者无虚日。
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酬应,莫不当意去。
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
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
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其推重如此。
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谓继儒道高齿茂,宜如聘吴与弼故事。
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
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纤悉毕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六-译文
韩愈说:《蹇》卦的第六爻说‘王臣蹇蹇’,而《蛊》卦的上九爻说‘高尚其事’,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遵循的道德也有所不同。
圣贤们以治国为志向,而隐士则以避世为节操,这难道真的是性格使然,还是各自追求自己的志向呢?
明太祖兴起礼制,聘请儒士,搜寻隐居之士,对待隐居的人,即使不为其所用,也给予一定的宽容。然而,那些隐居深山的人也不少。
到了中叶,国家太平,声教普及,科举显赫,国家用天网来罗致英才,民间的优秀人才,无不瞻仰国光而前往朝廷。
那些怀有奇才,积累学问,枯槁身心,绝意尘世的人,无人能称颂他们。
从这一点来看,世道兴衰的端倪,与个人的遭遇有关,难道不是时代造就的吗?
所有被征聘的人,文学和品行值得称道的,已经在传记中有所记载。现在选取几位贞节超迈的人,作《隐逸传》。
张介福、倪瓒、徐舫、杨恒、陈洄、杨引、吴海、刘闵、杨黼、孙一元、沈周、陈继儒。
张介福,字子祺,从怀庆迁到吴中。年轻时在许衡那里学习。父母早逝,他就没有做官的意愿。家境贫寒,冬天连夹衣都买不起,有人送他丝棉,他也不接受,任何细微之处都讲究礼节。
张士诚进入吴地时,有士兵侵犯他的家,他危坐不动。士兵用刀砍他的脸,他倒在地上,醒来后又戴上帽子,坐着若无其事。士兵感到奇怪,认为他是异类,就离开了。
张介福担心士兵会破坏他的祖先坟墓,就前往那里。张士诚听说后想要招致他,他没有答应。张士诚的弟弟去询问,他回答说:‘不愿参与乱世,不贪图天赐的灾祸,不忘国家。’张士诚送礼物给他,他坚决推辞。
后来,他病重,对朋友说:‘我的志向是希望建功立业,但未能做到。只希望不要玷污了时代,也许还能做到吧。’于是去世了。
倪瓒,字元镇,无锡人。家境富裕,擅长作诗,精通书画。四方名士每天都到他的门上来。他住的地方有一个阁楼叫清閟,幽静深远,远离尘世。
他藏书数千卷,都是自己校对的。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在左右。四季的花草树木,环绕在周围,高大的树木和修长的竹林,郁郁葱葱,因此自号云林居士。
他时常与客人在这座阁楼中饮酒赋诗。他为人有洁癖,洗手洗脸不离手。俗客拜访他的庐舍,离开时,他一定会清洗他所坐的地方。
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倪瓒也按时满足他们的要求。至正初年,海内无事,他突然散尽家财,分给亲戚朋友,人们都感到奇怪。
不久之后,战事兴起,富家都遭受了灾祸,而倪瓒却乘着小船,戴着斗笠,在震泽、三泖之间往来,独自没有受到危害。
张士诚多次想要招致他,他通过乘渔船逃脱。他的弟弟张士信用钱买他的画,倪瓒又拒绝了。
张士信生气,有一天跟随宾客在湖上游玩,闻到芦苇间有异香,怀疑是倪瓒,就在渔船中寻找,果然找到了他。
张士信几乎将他打死,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等到吴地平定,倪瓒已经年老,戴着道士帽,穿着野服,混迹于平民之中。
洪武七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徐舫,字方舟,桐庐人。年轻时轻率侠义,喜欢击剑、骑马、踢球。后来后悔了,开始学习科举。
后来又放弃了,学习作诗。桐庐过去有很多诗人,唐代有方干、徐凝、李频、施肩吾,宋代有高师鲁、滕元秀,被称为睦州诗派,徐舫都效仿他们的风格。
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名士,诗艺更加精湛。行省参政苏天爵想要推荐他,徐舫笑着说:‘我只是个诗人,怎么可能被官帽束缚呢。’最终离开了。
他在江边建了房子,每天在云烟之间苦吟,超然世外,因此自号沧江散人。
宋濂、刘基、叶琛、章溢被征召时,乘船溯桐江,忽然有一个人戴着道士帽,穿着鹿皮袄,站在江边,招手笑着,并说了几句挑衅的话。
刘基看到他,急忙邀请他上船。叶琛、章溢也欢快地开玩笑,各自取来冠服给他穿上,想要带他上黟川,但他不同意,于是作罢。
宋濂最初不认识他,询问刘基。刘基说:‘这是徐方舟。’宋濂于是起身和他一起欢笑,饮酒而别。
徐舫的诗有《瑶林》、《沧江》两集。六十八岁那年,丙午年春天,在家中去世。
杨恒,字本初,诸暨人。他的外族方氏建立义塾,接待四方游学的学生,杨恒小时候去那里学习,就能领会经书的要旨。
他的文章严谨、简洁,在郡邑间有名气。浦江郑氏邀请他做老师,他做了十年后,退居白鹿山,戴着棕帽,披着羊皮,带着经书在烟雨中耕作,吟唱自乐,因此自号白鹿生。
明太祖攻下浙东后,任命栾凤为知州,栾凤请他做州学老师,杨恒坚决推辞。栾凤于是命令州中的子弟到他家请教。
政务有缺失时,他总是写信咨询。后来唐铎担任绍兴知府,想要征召他,他又坚决推辞。宋濂担任学士时,想要推荐他做国子监老师,听说他不接受州郡的征召,就放弃了。
杨恒性格纯厚诚实,与人交谈,总是真心实意。事情稍有违背道义,就直言不讳地指责。他家中没有财产,但对待财物非常廉洁,乡里人把他当作楷模。
当时有陈洄,义乌人。从小学习经书,长大后通晓百家学说。最初想要通过功名显扬,后来隐居,戴着青色冠帽,穿着白色鹿皮袄,不再与世俗之事接触。
他住的地方靠近大溪,有很多修长的竹子,因此自号竹溪逸民。他经常乘坐小船,吹短箫,吹完后,敲击船舷唱歌,悠然自得。
宋濂为他作传。
杨引,吉水人。喜欢学习,擅长诗文,被宋濂、陶安所称赞。驸马都尉陆贤向他学习,进朝廷后,举止端庄。
明太祖喜欢他,问他是谁教他的,陆贤回答说杨引,明太祖立即召见,赐给他食物。有一天,陆贤穿着不正式的衣服来见杨引,杨引叹息说:‘他对我太不尊重了,我不能久留在这里。’
后来,明太祖再次征召他编纂书籍,他也没有接受。他教育学生,先注重品德,然后才是文艺。他曾向人展示《论语·乡党》篇,说:‘我教学生有自己的养生之道,何必去练习那些卧倒、吐纳的功夫。’
他节制饮食,适时休息,直到老年,视听都没有衰退。他去世后,安福刘球称赞他学问探求道源,文章影响后世,他的进退取舍,有陶潜、徐庶的风格。
吴海,字朝宗,闽县人。元朝末年,因为学问和品行而著称。正值四方盗贼兴起,他断绝了做官的念头。
明太祖初年,守臣想要推荐他到朝廷,他坚决推辞。后来被征召到史局,他又坚决推辞。他曾说:‘杨、墨、释、老,是圣道的敌人,管、商、申、韩,是治道的敌人,小说、野史,是正史的敌人,支词艳说,是文章的敌人。
当权者应该命令通经的大臣,召集众儒生确定这些书籍的类别,颁布天下,民间非此不得随意收藏,书店不得随意出售。这样几年后,学者们成长起来就不会接触到异端思想,这对培养品德和才能,难道不是小有裨益吗?’
因此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书祸》,来阐明这个观点。他与永福王翰交好。王翰曾在元朝做官,吴海多次劝他自杀,王翰最终自杀。
吴海抚养他的儿子王偁,最终使他成长成人。平时心怀宽厚,乐于行善,有人指出他的过错,他欣然改正,因此将他的书斋命名为‘闻过斋’。
他的文章严谨、典雅,一归于理,后学者都效法他。有《闻过斋集》流传于世。
刘闵,字子贤,是莆田人。天生纯朴善良。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他放弃了科举考试,寻求古代圣贤修身养性的方法,并身体力行。在祖母和父亲去世时,他没有举行葬礼,断绝了酒肉,远离家庭。在教导邻村的孩子们时,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他都会回到殡葬的地方号啕大哭,这样持续了三年。他的妻子失去了母亲的宠爱,被赶出家门,他独自一人照顾妻子,病中也不离衣。如果母亲生气,他甚至会整夜穿着衣服跪在床前。在祭祀和祭奠时,他严格遵循古代的礼仪,乡里的人都对他非常敬重。副使罗璟建立了社学,建造了养亲堂,邀请刘闵担任教师。提学佥事周孟中捐出自己的俸禄来帮助刘闵养家。知府王弼每次祭祀庙社时,都会邀请刘闵来,说:“有他在座,我的私心就会消失。”他还给刘闵置办了二十多亩田地来养活他,刘闵都欣然接受。等到母亲去世后,他就把田地归还给了官府,并在墓前守丧三年。他的弟媳妇要求分家产,刘闵关上家门自己打自己,弟媳妇被感动,事情才平息。
在弘治年间,佥都御史林俊上奏说:“我注意到皇太子年纪还小,学习的地方又在宫中,很少接触外面的老师,教育的方法似乎还不够完善。现在虽然已经挑选了一些讲读侍从的官员,但是百官和隐士中也不乏人才。据我所知,礼部侍郎谢铎、太仆少卿储巏、光禄少卿杨廉都可以作为讲读的官员。至于资历和品德都符合条件的人,则有退休的副使曹时中和平民刘闵。刘闵是我的同乡,他恭敬谨慎,纯真无瑕,孝顺的行为非常古风。他每天只吃一餐稀饭,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却过得非常自在。监司刘大夏、徐贯等人常常对他表示敬意。我认为可以以礼邀请曹时中担任宫廷官员,让刘闵以平民的身份进入宫廷侍奉,他一定能对皇太子产生良好的影响。”当时并没有被采纳。
杨黼,是云南太和人。他喜欢学习,读《五经》都能读上百遍。擅长篆书和籀文,喜欢研究佛经。有人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他却笑着说:“不明白命运,怎么能理解外物呢?”他在庭院前有一棵大桂树,在树上搭建了一个平台,题名为桂楼。他常常在那里休息,吟诗自得其乐。他亲自耕种了几亩地来供应自己,只求父母高兴,不顾及其他。他注释了《孝经》数万字,引用了众多书籍,深入探讨了性命之理,所有的文字都是小篆。他用的砚台干了,准备下楼去取水,砚台的水池突然满了,从此以后就经常这样,当时的人都觉得非常奇异。他的父母去世后,他作为佣人帮助他们安葬完毕,然后进入鸡足山,住在罗汉壁石窟山十多年,活到了八十岁。他的儿子杨逊把他接回家,他洗了一次澡,让子孙们向他行礼,说:“明天我就要走了。”果然不久他就去世了。
孙一元,字太初,不知道他是哪里的人。问他他的家乡,他说:‘我是秦人。’他曾经住在太白山顶,所以被称为太白山人。有人说他是安化王的宗族,因为安化王因为犯法被诛杀,所以他改了名字躲避追捕。孙一元性格独特,擅长写诗,风度翩翩,行踪神秘,戴着黑巾,穿着白帽,带着铁笛和鹤瓢,游历中原,东到齐、鲁,南到江、淮,经过荆州到达吴越,所到之处都写诗,谈论神仙,评论时事,常常让在座的人倾倒。铅山的费宏辞去相位后,去杭州南屏山拜访他,正巧他白天睡觉,费宏就躺在他身边和他交谈。送他到门口,他没有回应。费宏出门后对人说他:‘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当时刘麟因为辞去知府职务而回家,龙霓因为辞去佥事职务而退休,他们一起在湖州做客,和当地的退休御史陆昆交好,而长兴的吴珫隐居在家喜欢接待客人,这三个人都住在吴珫家里。吴珫因此邀请孙一元加入他们的社团,称他为‘苕溪五隐’。孙一元在溪边买了田地,打算在那里安度晚年。举人施侃非常喜欢孙一元,把他的妻子妹妹张氏嫁给了他,生了一个女儿后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七岁。吴珫等人将他安葬在道场山。
沈周,字启南,是长洲人。他的祖父沈澄,在永乐年间是举人,但没有去任职。他住的地方叫西庄,每天都会摆酒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作顾仲瑛。他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都选择了隐居。他们建造了竹居,兄弟们在里面读书。他擅长写诗和绘画,连家中的仆役也懂得文墨。同乡的陈孟贤,是陈五经的儿子。沈周小时候就跟随他学习,得到了他的指导。十一岁时,他到南都游玩,写了一首百韵诗,呈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让他现场写《凤凰台赋》,他提笔就完成了,崔恭非常惊讶。长大后,他阅读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他的文章模仿左思,诗歌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书法模仿黄庭坚,都受到了世人的喜爱和尊重。他尤其擅长绘画,评论者认为他是明代第一。郡守想要推荐沈周为贤良,沈周用《易经》占卜,得到的是《遁》卦的第九爻,于是决定隐居。他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等美景,图书和古董堆满了房间,四方名士经常来访,文采风流,照耀一时。他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有人劝他去做官,他回答说:“如果不知道母亲把我当作生命一样重要,怎么能够离开她的膝下。”他平时不喜欢进入城市,在城外建造了行居,有事就去那里。晚年,他隐藏行踪,生怕不够深,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对他表示敬意,想要留他在幕下,但他都以母亲年迈为由拒绝了。
有郡守征召画工绘制屋壁。有乡里的人嫉妒沈周,把他的名字列入名单,于是他被抓去服役。有人劝沈周去拜访权贵以避免服役,沈周说:“去服役是义务,去拜访权贵,不是更加受辱吗!”他最终完成了服役的工作才回来。不久,郡守进京觐见,吏部问:“沈先生还好吗?”郡守不知道怎么回答,随便应付说:“还好。”在内阁,李东阳问:“沈先生有书信吗?”郡守更加惊讶,又随便应付说:“有,但还没送到。”郡守出来后,慌忙去拜访侍郎吴宽,问他“沈先生是谁?”吴宽详细地描述了他的情况。询问左右的人,才知道他就是画壁的人。等回来后,他去拜访沈周的住所,再次下拜,承认错误,然后要饭吃,吃完饭就离开了。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没有远游。母亲九十九岁时去世,沈周也八十二岁了。又过了三年,在正德四年去世。
陈继儒,字仲醇,是松江华亭人。他小时候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同郡的徐阶特别看重他。长大后成为秀才,和董其昌齐名。太仓的王锡爵邀请他和儿子王衡一起在支硎山读书。王世贞也非常看重陈继儒,江南的知名士人争相想要成为他的师友。陈继儒通晓明理,高洁不凡,二十九岁时,他烧掉了自己的儒生衣冠。他隐居在昆山的阳面,建造了供奉二陆的庙宇,盖了几间草屋,焚香静坐,心境开阔。当时锡山的顾宪成在东林讲学,邀请他,但他拒绝了。他的亲人去世后,被安葬在神山脚下,于是他在东佘山建造了住所,闭门著述,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他擅长写诗和文章,简短的文章和词句都极富风致,而且还能绘画。他博学多才,对经史诸子、技艺、小说以及道家和佛家的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有时会收集一些琐事和奇闻,整理成书,远近的人都争相购买。征请他写诗文的人络绎不绝。他喜欢提拔和鼓励士人,他的鞋子常常堆满了门外,他片言只语就能让人满意而归。空闲时,他会和道士、和尚一起游览山川美景,吟诗长啸,流连忘返,很少进入城市。董其昌在为他建造了来仲楼后,邀请他,但他都没有去。黄道周上疏称赞他‘志向高雅,博学多才,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对他的推崇如此之高。侍郎沈演以及御史、给事中等朝廷显贵,先后推荐他,认为陈继儒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应该像聘请吴与弼那样对待他。多次奉诏征召他,他都因为疾病推辞。八十二岁时去世,他自己写了遗令,事无巨细都安排得妥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六-注解
隐逸:隐逸,指隐居避世,不与世俗交往,追求清高或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中国,隐逸是一种文化现象,许多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失意或追求精神自由时选择隐居。
圣贤:圣贤,指道德高尚、才智卓越的人,通常指古代的圣人或贤人,如孔子、孟子等,他们的言行被视为道德和智慧的典范。
逸民:逸民,指隐居的人,他们往往因为不满现实或追求精神自由而选择隐居生活。
肥遁:肥遁,指隐居避世,追求隐逸生活,有时带有逃避现实的意思。
用世:用世,指出仕,参与政治活动,为社会服务。
兴礼儒士:兴礼儒士,指提倡礼制,重视儒学的人才,常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统治阶层对儒学人才的重视和任用。
岩穴:岩穴,指隐居之地,常用来比喻隐士居住的偏远、幽静的地方。
侧席幽人:侧席幽人,指尊敬隐居的人,侧席表示尊敬的态度。
巍科显爵:巍科显爵,指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的士人和显赫的官职。
英俊:英俊,指才智出众、品德高尚的人。
瑰材:瑰材,指卓越的才能。
槁形泉石:槁形泉石,指形容隐居者生活简朴,如泉石般自然。
绝意当世:绝意当世,指断绝与世间的联系,不再关心世俗事务。
征聘:征聘,指征召或聘请人才。
文学行谊:文学行谊,指文学才华和品德行为。
贞节超迈:贞节超迈,指坚守节操,超越常人的品德。
瑰材蕴积学:瑰材蕴积学,指才智卓越且学识渊博。
槁形泉石绝意当世者:槁形泉石绝意当世者,指那些隐居而不问世事的人。
征聘所及:征聘所及,指征召的范围。
文学行谊可称者:文学行谊可称者,指在文学和品德方面值得称赞的人。
传:传,指传记,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文体。
子祺:子祺,是张介福的字,古代文人常以字作为自己的别称。
许衡:许衡,元朝著名儒学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夹襦:夹襦,一种保暖的衣物。
纻絮:纻絮,一种轻柔的棉絮。
士诚:士诚,指张士诚,元末明初的起义军领袖。
庐:庐,指房屋,此处指张介福的住所。
清閟:清閟,指清静隐秘的地方。
云林居士:云林居士,倪瓒的自号,表示他隐居山林,追求清静的生活。
缣素:缣素,指白色细绢,此处指绘画用的布料。
震泽、三泖:震泽、三泖,指太湖地区。
沧江散人:沧江散人,徐舫的自号。
瑶林:瑶林,徐舫的诗集名。
沧江:沧江,徐舫的诗集名。
白鹿山:白鹿山,杨恒隐居的地方。
白鹿生:白鹿生,杨恒的自号,表示他隐居在白鹿山,追求清高生活。
栾凤:栾凤,指当时的地方官员。
白鹿裘:白鹿裘,指用白鹿皮制成的衣服,此处指杨恒的隐居装束。
睦州诗派:睦州诗派,指宋代睦州地区的诗派。
宋濂:宋濂,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刘基:刘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叶琛:叶琛,明代文学家。
章溢:章溢,明代文学家。
黟川:黟川,指黟县,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在此任职。
诸暨:诸暨,地名,位于浙江省。
义塾:义塾,指免费教育的地方。
浦江郑氏:浦江郑氏,指浦江的郑氏家族。
戴棕冠:戴棕冠,指戴用棕榈叶编织的帽子,古代隐士的装束。
戴羊裘:戴羊裘,指戴用羊皮制成的衣服,古代隐士的装束。
唐铎:唐铎,指当时的地方官员。
陆贤:陆贤,明代驸马都尉。
安福刘球:安福刘球,指安福的刘球。
杨、墨、释、老:杨、墨、释、老,指儒家、墨家、佛家、道家。
管、商、申、韩:管、商、申、韩,指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商鞅、申不害、韩非子。
稗官野乘:稗官野乘,指记载民间传说、逸闻趣事的书籍。
支词艳说:支词艳说,指轻浮艳丽的诗词。
文章之贼:文章之贼,指对文章有害的事物。
永福王翰:永福王翰,指永福的王翰。
闻过斋:闻过斋,吴海的书斋名,表示他乐于接受批评。
闻过斋集:闻过斋集,吴海的作品集名。
刘闵:刘闵,字子贤,莆田人,古代人物,以孝行著称。
纯悫:纯朴诚实。
科举: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禔躬训家之法:修身齐家之道。
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号哭殡所:在殡葬地点哭泣。
副使:古代官职,低于太守。
提学佥事:古代官职,负责教育。
知府: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祭享奠献:祭祀仪式。
礼部侍郎:古代官职,礼部副长官。
太仆少卿:古代官职,太仆寺副长官。
光禄少卿:古代官职,光禄寺副长官。
致仕:退休。
曹时中:古代人物,曾任副使。
布衣:平民。
豫教之道:教育之道。
山林隐逸:隐居山林。
监司:古代官职,负责监察。
刘大夏:古代人物,曾任监司。
徐贯:古代人物,曾任监司。
讲读侍从:负责讲读的官员。
睿质:聪明才智。
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古代人物,以好学著称。
篆籀:古代文字的一种书写方式。
释典:佛教经典。
理性命:理解命运。
桂楼:建在桂树上的楼。
躬耕:亲自耕种。
甘膬:甜美。
证群书:证明各种书籍。
根性命:探究生命本质。
小篆:古代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
砚乾:砚台干燥。
佣营葬:雇佣人帮忙安葬。
鸡足:地名,位于云南。
罗汉壁石窟山:地名,位于云南。
寿至八十:活到八十岁。
子逊:杨黼的儿子。
孙一元:孙一元,字太初,古代人物,以隐居著称。
太白之巅:太白山的山顶。
安化王:古代人物,曾任安化王。
不轨:行为不轨。
乌巾白帢:黑色的头巾和白色的头巾。
铁笛鹤瓢:铁制的笛子和鹤嘴瓢。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
齐、鲁:山东地区。
江、淮:江苏、安徽地区。
荆:湖北地区。
吴越:江苏、浙江地区。
铅山费宏:铅山,地名;费宏,古代人物。
南屏山:杭州的一座山。
昼寝:白天睡觉。
顾仲瑛:古代人物。
湖州:地名,位于浙江。
陵昆:古代人物。
长兴吴珫:长兴,地名;吴珫,古代人物。
苕溪五隐:指五位隐居者。
施侃:古代人物,曾任举人。
道场山:地名。
沈周: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古代人物,以诗画著称。
西庄:沈周的住所。
伯父:父亲的哥哥。
抗隐:坚持隐居。
竹居:以竹子为居的住所。
臧获:古代指奴隶。
陈孟贤:古代人物,陈五经之子。
南都:南京的别称。
巡抚侍郎:古代官职,巡抚的副手。
崔恭:古代人物,曾任巡抚侍郎。
左氏:指《左传》,古代史书。
白居易:唐代诗人。
苏轼:宋代文学家。
陆游:宋代诗人。
黄庭坚:宋代书法家。
风流文彩:文采风流。
郭外:城外。
行窝:简陋的住所。
巡抚: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王恕:古代人物,曾任巡抚。
彭礼:古代人物,曾任巡抚。
李东阳:明代文学家。
内阁:明代中央行政机构。
吴宽:明代文学家。
画壁生:擅长画壁的人。
正德:明代年号。
陈继儒: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古代人物,以文学著称。
诸生:古代指读书人。
支硎山:地名。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
昆山:地名,位于江苏。
二陆:指陆逊和陆抗,古代人物。
东林:地名,位于江苏。
顾宪成:明代人物,曾任东林书院山长。
神山:地名。
东佘山:地名。
黄冠老衲:道士和僧人。
来仲楼:楼名。
黄道周:明代文学家。
沈演:明代人物,曾任侍郎。
给事中: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皇帝的言行的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六-评注
刘闵,字子贤,莆田人。生而纯悫。早孤,绝意科举,求古圣贤禔躬训家之法,率而行之。
此段文字描绘了刘闵的生平和性格特点。‘生而纯悫’表明其天性纯真,‘早孤’则揭示了其人生的不幸。‘绝意科举’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求古圣贤禔躬训家之法’则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崇尚和追求。‘率而行之’说明他不仅口头上追求,更在行动上践行。
祖母及父丧未举,断酒肉,远室家。
刘闵在父母和祖母去世后,表现出了极为虔诚的孝道。‘断酒肉’和‘远室家’都体现了他在丧礼期间对传统的尊重和遵守,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清苦生活。
训邻邑,朔望归,则号哭殡所,如是三年。
‘训邻邑’说明他在丧期期间还承担了教化邻里的责任,‘朔望归’则表明他定期回家祭拜,‘号哭殡所’则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切哀悼。三年之丧,体现了儒家对孝道的重视。
妇失爱于母,出之,独居奉养,疾不解衣。
此句描述了刘闵对妻子的宽容和对母亲的孝顺。‘妇失爱于母’可能指的是妻子与母亲关系不和,‘出之’则表明他为了母亲和家庭的和谐,选择让妻子离开。‘独居奉养,疾不解衣’则展现了他对母亲的孝顺和关怀。
母或恚怒,则整衣竟夕跪榻前。
‘母或恚怒’说明母亲有时会生气,‘整衣竟夕跪榻前’则描绘了刘闵对母亲的顺从和尊重,即使面对母亲的愤怒,他也能保持克制和孝顺。
祭享奠献,一循古礼,乡人莫不钦重。
刘闵在祭祀和礼仪方面严格遵守古礼,这使他在乡人中的威望很高,‘莫不钦重’体现了他的道德品质得到了认可。
副使罗璟立社学,构养亲堂,延闵为师。提学佥事周孟中捐俸助养。
这段文字展示了刘闵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罗璟和周孟中都是官员,他们不仅尊重刘闵的学问,还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知府王弼每祭庙社,必延致斋居,曰:‘此人在座,私意自消。’置田二十余亩赡之,并受不辞。
王弼对刘闵的尊敬和信任体现在每次祭祀时都邀请他参加,并认为他的存在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置田二十余亩赡之’则说明他在物质上得到了王弼的关照。
及母殁,即送田还官,庐墓三年。
刘闵在母亲去世后,不仅没有占有王弼赠予的田地,反而将其归还官府,并在母亲的墓前守丧三年,这体现了他对孝道的坚守。
弟妇求分产,闵阖户自挝,妇感悟乃已。
这段文字描绘了刘闵在家庭内部的矛盾处理。面对弟妇要求分产,他选择自我惩罚,最终弟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这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
弘治中,佥都御史林俊上言:‘伏见皇太子年逾幼学,习处宫中,罕接外傅,豫教之道似为未备。今讲读侍从诸臣固已简用,然百司众职,山林隐逸,不谓无人。以臣所知,则礼部侍郎谢铎、太仆少卿储巏、光禄少卿杨廉,可备讲员。其资序未合,德行可取者二人,则致仕副使曹时中、布衣刘闵是也。闵,臣县人,恭慎醇粹,孝行高古。日无二粥,身无完衣,处之晏如。监司刘大夏、徐贯等恒敬礼之。臣谓可礼致时中为宫僚,闵以布衣入侍,必能涵育薰陶,裨益睿质。’时不能用。
这段文字讲述了林俊对刘闵的评价和推荐。林俊认为刘闵的德行和学问都十分优秀,适合担任皇太子的讲读侍从,但当时的朝廷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其后,巡按御史宗彝、饶瑭欲援诏例举闵经明行修,闵力辞。
宗彝和饶瑭也认为刘闵适合担任官职,但刘闵坚决辞让,这进一步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
知府陈效请遂其志,荣以学职。正德元年,遥授儒学训导。
陈效尊重刘闵的志向,授予他儒学训导的职位,这使刘闵在学术上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杨黼,云南太和人也。好学,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
杨黼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读《五经》皆百遍’和‘工篆籀’都表明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很深,‘好释典’则说明他对佛教经典也有研究。
或劝其应举,笑曰:‘不理性命,理外物耶?’庭前有大桂树,缚板树上,题曰桂楼。偃仰其中,歌诗自得。
杨黼不追求功名利禄,他对‘理性命’和‘理外物’的态度表明他更注重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自由。‘偃仰其中,歌诗自得’则描绘了他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躬耕数亩供甘膬,但求亲悦,不顾余也。
杨黼的生活简朴,他通过耕种来维持生计,并以此取悦父母,这体现了他对家庭的孝顺和对生活的满足。
注《孝经》数万言,证群书,根性命,字皆小篆。
杨黼对《孝经》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不仅注释了数万言,还用群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显示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
所用砚乾,将下楼取水,砚池忽满,自是为常,时人咸异之。
这段文字讲述了杨黼生活中的一个神奇现象,‘砚池忽满’可能被视为一种祥瑞,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秘现象的迷信。
父母殁,为佣营葬毕,入鸡足,栖罗汉壁石窟山十余年,寿至八十。
杨黼在父母去世后,为其营葬,并在鸡足山修行十余年,最终寿至八十,这体现了他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生命的尊重。
子逊迎归,一日沐浴,令子孙拜,曰:‘明日吾行矣。’果卒。
杨黼在临终前对家人的交代,‘明日吾行矣’表明他对死亡的坦然态度,这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孙一元,字太初,不知何许人,问其邑里,曰:‘我秦人也。’尝栖太白之巅,故号太白山人。
孙一元是一个行踪不定的人,‘不知何许人’和‘我秦人也’都表明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尝栖太白之巅’则说明他喜欢隐居。
或曰安化王宗人,王坐不轨诛,故变姓名避难也。
这段文字对孙一元的身份进行了猜测,‘安化王宗人’可能是指他曾经是安化王的宗族成员,因为安化王的罪行被诛杀,所以他改名换姓以避难。
一元姿性绝人,善为诗,风仪秀朗,踪迹奇谲,乌巾白帢,携铁笛鹤瓢,遍游中原,东逾齐、鲁,南涉江、淮,历荆抵吴越,所至赋诗,谈神仙,论当世事,往往倾其座人。
孙一元是一个才情横溢的人,他的诗歌、风度、行为都与众不同,‘遍游中原’则说明他有着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经历。
铅山费宏罢相,访之杭州南屏山,值其昼寝,就卧内与语。送之及门,了不酬答。
这段文字描绘了孙一元与费宏的交往,‘了不酬答’表明他对世俗的冷漠和对人际关系的淡泊。
宏出语人曰:‘吾一生未尝见此人。’时刘麟以知府罢归,龙霓以佥事谢政,并客湖州,与郡人故御史陵昆善,而长兴吴珫隐居好客,三人者并主于其家。
这段文字展示了孙一元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他与费宏、刘麟、龙霓等人的交往。
珫因招一元入社,称‘苕溪五隐’。一元买田溪上,将老焉。
孙一元被陵珫邀请加入社团,并被称为‘苕溪五隐’,这表明他在当时社会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举人施侃雅善一元,妻以妻妹张氏,生一女而卒,年止三十七。
孙一元与施侃的交往以及他的婚姻生活,‘年止三十七’则说明他的生命短暂。
珫等葬之道场山。
孙一元去世后,被陵珫等人安葬,这表明他在朋友中的地位。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
沈周是一个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人,他的祖父是永乐年间的举人,但他本人并没有追求功名。
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
沈周的生活简朴而高雅,他喜欢在庄园中宴请宾客,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重视。
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
沈周的家族有着隐逸的传统,他的伯父和父亲都选择了隐居生活。
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
沈周和他的兄弟们在竹居中读书,这表明他们重视学问和修养。
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
沈周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即使是家中的仆人也能理解文学。
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
沈周年轻时跟随陈孟贤学习,这表明他重视师承关系和对知识的追求。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沈周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诗歌和文章都得到了崔恭的赞赏。
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沈周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作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沈周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被认为是明代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
沈周在面临功名和隐居的选择时,选择了后者,这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沈周的隐居生活充满了文化气息,他的庄园成为了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沈周对父母的孝顺是出了名的,他在父亲去世后,拒绝了仕途的诱惑,选择留在母亲身边。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
沈周不喜欢城市的喧嚣,他在城外建造了行窝,只有在有事情时才会进城。
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沈周晚年更加低调,尽管受到了巡抚王恕和彭礼的礼遇,但他仍然选择隐居,以照顾年迈的母亲。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沈周因为拒绝绘画而被郡守征召,但有人对他怀恨在心,导致他被错误地征召。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
沈周拒绝了别人的劝告,坚持履行自己的义务,最终完成了绘画任务。
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
这段文字讲述了沈周在绘画事件中的遭遇,以及他与其他官员的交往。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
沈周在事件结束后,得到了吴宽的尊重和帮助,这表明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人脉关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一生没有远游,最终在母亲去世后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
陈继儒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的文章受到了徐阶的赏识。
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
陈继儒和董其昌都是当时的知名文人,他们受到了王锡爵的邀请,在支硎山读书。
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下士争欲得为师友。
王世贞也对陈继儒十分器重,许多人都希望成为他的学生或朋友。
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
陈继儒在二十九岁时选择了隐居,并焚毁了儒衣冠,这表明他对世俗的彻底放弃。
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
陈继儒在昆山隐居,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
顾宪成邀请陈继儒到东林讲学,但他拒绝了。
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
陈继儒在亲人去世后,选择在东佘山筑室,专心著述。
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
陈继儒在诗歌、散文、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又博文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核。
陈继儒学识渊博,对各种书籍都有深入的研究。
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
陈继儒还撰写了许多书籍,这些书籍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征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酬应,莫不当意去。
陈继儒在文学上的成就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请教,他乐于提携后辈,他的门庭常常宾客满座。
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
陈继儒喜欢与道士和僧人一起游览山水,他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其推重如此。
陈继儒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黄道周甚至认为他比吴与弼还要优秀。
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谓继儒道高齿茂,宜如聘吴与弼故事。
陈继儒受到了朝廷官员的推荐,他们认为他应该像吴与弼一样受到重用。
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纤悉毕具。
陈继儒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最终在八十二岁时去世,他为自己留下了详细的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