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

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原文

◎后妃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朱升曰: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

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

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不为祸。

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为所惑。

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升等乃编录上之。

五年六月,命礼臣议宫官女职之制。

礼臣上言:

“周制,后宫设内官以赞内治。

汉设内官一十四等,凡数百人。

唐设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余人,皆选良家女充之。”

帝以所设过多,命重加裁定。

于是折衷曩制,立六局一司。

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

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

戒令责罚,则宫正掌之。

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凡以服劳宫寝、祗勤典守而已。

诸妃位号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

又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

牌用铁,字饰以金。

复著令典,自后妃以下至嫔御女史,巨细衣食之费,金银币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宫取旨,牒内使监覆奏,移部臣取给焉。

若尚宫不及奏,内使监不覆奏,而辄领于部者,论死。

或以私书出外,罪亦如之。

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以证取药。

何其慎也!

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爰自孝慈以迄愍后,考厥族里,次其世代,虽所遇不齐,显晦异致,而凡居正号者并列于篇。

其妃嫔有事实者,亦附见焉。

后妃一

太祖孝慈高皇后 孙贵妃 李淑妃 郭宁妃惠帝马皇后成祖仁孝徐皇后 王贵妃 权贤妃仁宗诚孝张皇后宣宗恭让胡皇后 孝恭孙皇后 吴贤妃 郭嫔英宗孝庄钱皇后 孝肃周太后景帝汪废后肃孝杭皇后宪宗吴废后 孝贞王皇后 孝穆纪太后 孝惠邵太后 万贵妃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

父马公,母郑媪,早卒。

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

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

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

太祖有劄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

子兴尝信谗,疑太祖。

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

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

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

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

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

初,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

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居常贮糗糒脯脩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

及贵,帝比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

退以语后。

后曰:

“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

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

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

或言宋过仁厚,后曰:

“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

一日,问女史:

“黄老何教也,而窦太后好之?”

女史曰:

“清净无为为本。

若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

后曰:

“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

后尝诵《小学》,求帝表章焉。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

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

“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果枉。

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

后曰:

“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

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

帝遂已。

文忠后卒有功。

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

“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

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帝不听。

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

帝问故。

对曰:

“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

帝恻然,投箸起。

明日赦濂,安置茂州。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

帝怒曰:

“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

后谏曰:

“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

民富敌国,民自不祥。

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乃释秀,戍云南。

帝尝令重囚筑城。

后曰:

“赎罪罚役,国家至恩。

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帝乃悉赦之。

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

帝曰:

“何为?”

后曰:

“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

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

付宫正,则酌其平矣。

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

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

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

帝或告以振恤。

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

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

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帝为饬光禄官。

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

后曰:“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

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

太学生家粮自后始。

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

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

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

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

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

帝叹曰:“至言也。”

命女史书之册。

其规正,类如此。

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

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

闻元世祖后煮故弓弦事,亦命取练织为衾裯,以赐高年茕独。

余帛颣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天桑艰难。

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

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

力辞而止。

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

帝封马公徐王,郑媪为王夫人,修墓置庙焉。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

群臣请祷祀,求良医。

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疾亟,帝问所欲言。

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

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

宫人思之,作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永乐元年上尊谥曰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谥曰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

元末兵乱,妃父母俱亡,从仲兄蕃避兵扬州。

青军陷城,元帅马世熊得之,育为义女。

年十八,太祖纳焉。

及即位,册封贵妃,位众妃上。

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

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东宫、诸王皆期。

敕儒臣作《孝慈录》。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

葬褚冈。

赐兄瑛田租三百石,岁供礼。

后附葬孝陵。

淑妃李氏,寿州人。

父杰,洪武初,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卒于阵。

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

未几,薨。

宁妃郭氏,濠人郭山甫女。

山甫善相人。

太祖微时过其家,山甫相之,大惊曰:“公相贵不可言。”

因谓诸子兴、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

亟遣从渡江,并遣妃侍太祖。

后封宁妃。

李淑妃薨,妃摄六宫事。

山甫累赠营国公,兴、英皆以功封侯,自有传。

惠帝皇后马氏,光禄少卿全女也。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皇太孙妃。

建文元年二月册为皇后。

四年六月,城陷,崩于火。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

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太祖闻后贤淑,召达谓曰:“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达顿首谢。

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

高皇后深爱之。

从王之藩,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蔬食如礼。

高皇后遗言可诵者,后一一举之不遗。

靖难兵起,王袭大宁,李景隆乘间进围北平。

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

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王即帝位,册为皇后。

言:“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敝,宜与休息。”

又言:“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

又言:“帝尧施仁自亲始。”

帝辄嘉纳焉。

初,后弟增寿常以国情输之燕,为惠帝所诛,至是欲赠爵,后力言不可。

帝不听,竟封定国公,命其子景昌袭,乃以告后。

后曰:“非妾志也。”

终弗谢。

尝言汉、赵二王性不顺,官僚宜择廷臣兼署之。

一日,问:“陛下谁与图治者?”

帝曰:“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

后因请悉召见其命妇,赐冠服钞币。

谕曰:“妇之事夫,奚止馈食衣服而已,必有助焉。朋友之言,有从有违,夫妇之言,婉顺易入。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为念,汝曹勉之。”

尝采《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

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

永乐五年七月,疾革,

惟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

又告皇太子:“曩者北平将校妻为我荷戈城守,恨未获随皇帝北巡,一赉恤之也。”

是月乙卯崩,年四十有六。

帝悲恸,为荐大斋于灵谷、天禧二寺,

听群臣致祭,光禄为具物。

十月甲午,谥曰仁孝皇后。

七年营寿陵于昌平之天寿山,

又四年而陵成,以后葬焉,即长陵也。

帝亦不复立后。

仁宗即位,上尊谥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祔太庙。

昭献贵妃王氏,苏州人。

永乐七年封贵妃。

妃有贤德,事仁孝皇后恭谨,为帝所重。

帝晚年多急怒。

妃曲为调护,自太子诸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

十八年七月薨,

礼视太祖成穆孙贵妃。

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

永乐时,朝鲜贡女充掖庭,妃与焉。

姿质秾农粹,善吹玉箫。

帝爱怜之。

七年封贤妃,命其父永均为光禄卿。

明年十月侍帝北征。

凯还,薨于临城,葬峄县。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

父麒以女贵,追封彭城伯,具《外戚传》。

洪武二十八年封燕世子妃。

永乐二年封皇太子妃。

仁宗立,册为皇后。

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

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

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

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

是时海内宁泰,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贡献,虽微物必先上皇太后。

两宫慈孝闻天下。

三年,太后游西苑,皇后皇妃侍,帝亲掖舆登万岁山,奉觞上寿,献诗颁德。

又明年谒长、献二陵,帝亲櫜鞬骑导。

至河桥,下马扶辇。

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

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

及还,过农家,召老妇问生业,赐钞币。

有献蔬食酒浆者,取以赐帝,曰:‘此田家味也。’

从臣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请见行殿。

太后慰劳之,且曰:‘尔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

他日,帝谓士奇曰:‘皇太后谒陵还,道汝辈行事甚习。言辅,武臣也,达大义。

义重厚小心,第寡断。

汝克正,言无避忤,先帝或数不乐,然终从汝,以不败事。

又有三事,时悔不从也。’

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

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

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

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正统七年十月崩。

当大渐,召士奇、溥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

士奇举三事。

一谓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

一谓太宗诏有收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宜弛其禁。

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

遗诏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语甚谆笃。

上尊谥曰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合葬献陵,祔太庙。

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

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

已,为皇太子妃。

宣宗即位,立为皇后。

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

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

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

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

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

孙后常怏怏。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崩,后痛哭不已,逾年亦崩,用嫔御礼葬金山。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

宣宗后亦悔。

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

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

因劝复其位号。

英宗问大学士李贤。

贤对曰:‘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实临之。

然臣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

七年闰七月,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

幼有美色。

父忠,永城县主簿也。

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

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

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

宣宗即位,封贵妃。

故事: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

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

贵妃有宝自此始。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

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三年三月,胡后废,遂册为皇后。

英宗立,尊为皇太后。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监国。

景帝即位,尊为上圣皇太后。

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

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

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

许之。

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

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

天顺六年九月崩,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庙。

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吴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

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

宣德三年封贤妃。

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英宗复辟,复称宣庙贤妃。

成化中薨。

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

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

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

词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

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

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庶母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

赵氏为贤妃,谥纯静;

吴氏为惠妃,谥贞顺;

焦氏为淑妃,谥庄静;

曹氏为敬妃,谥庄顺;

徐氏为顺妃,谥贞惠;

袁氏为丽妃,谥恭定;

诸氏为淑妃,谥贞静;

李氏为充妃,谥恭顺;

何氏为成妃,谥肃僖。

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盖宣宗殉葬宫妃也。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

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

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

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

至英宗遗诏,始罢之。

英宗孝庄皇后钱氏,海州人。

正统七年立为后。

帝悯后族单微,欲侯之,后辄逊谢。

故后家独无封。

英宗北狩,倾中宫赀佐迎驾。

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

以哭泣复损一目。

英宗在南宫,不自得,后曲为慰解。

后无子,周贵妃有子,立为皇太子。

英宗大渐,遗命曰:“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

大学士李贤退而书之册。

宪宗立,上两宫徽号,下廷臣议。

太监夏时希贵妃意,传谕独尊贵妃为皇太后。

大学士李贤、彭时力争,乃两宫并尊,而称后为慈懿皇太后。

及营裕陵,贤、时请营三圹,下廷议。

夏时复言不可,事竟寝。

成化四年六月,太后崩,周太后不欲后合葬。

帝使夏时、怀恩召大臣议。

彭时首对曰:“合葬裕陵,主祔庙,定礼也。”

翼日,帝召问,时对如前。

帝曰:“朕岂不知,虑他日妨母后耳。”

时曰:“皇上孝事两宫,圣德彰闻。礼之所合,孝之所归也。”

商辂亦言:“不祔葬,损圣德。”

刘定之曰:“孝从义,不从命。”

帝默然久之,曰:“不从命尚得为孝耶!”

时力请合葬裕陵左,而虚右以待周太后。

已,复与大臣疏争,帝再下廷议。

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集廷臣九十九人议,皆请如时言。

帝曰:“卿等言是,顾朕屡请太后未得命。乖礼非孝,违亲亦非孝。”

明日,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等上疏,又明日,夔等合疏上,皆执议如初。

中旨犹谕别择葬地。

于是百官伏哭文华门外。

帝命群臣退。

众叩头,不得旨不敢退。

自已至申,乃得允。

众呼万岁出。

事详时、夔传中。

是年七月上尊谥曰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祔太庙。

九月合葬裕陵,异隧,距英宗玄堂数丈许,中窒之,虚石圹以待周太后,其隧独通,而奉先殿祭,亦不设后主。

弘治十七年,周太后崩。

孝宗御便殿,出裕陵图,示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曰:“陵有二隧,若者窒,若者可通往来,皆先朝内臣所为,此未合礼。昨见成化间彭时、姚夔等章奏,先朝大臣为国如此,先帝亦不得已耳。钦天监言通隧上干先帝陵堂,恐动地脉,朕已面折之。窒则天地闭塞,通则风气流行。”

健等因力赞。

帝复问祔庙礼,健等言:“祔二后,自唐始也。祔三后,自宋始也,汉以前一帝一后。曩者定议合祔,孝庄太后居左,今大行太皇太后居右,且引唐、宋故事为证,臣等以此不敢复论。”

帝曰:“二后已非,况复三后!”

迁曰:“宋祔三后,一继立,一生母也。”

帝曰:“事须师古,太皇太后鞠育朕躬,朕岂敢忘?顾私情耳。祖宗来,一帝一后。今并祔,坏礼自朕始。且奉先殿祭皇祖,特座一饭一匙而已。夫孝穆皇太后,朕生母也,别祀之奉慈殿。今仁寿宫前殿稍宽,朕欲奉太皇太后于此,他日奉孝穆皇太后于后,岁时祭享,如太庙。”

于是命群臣详议。

议上,将建新庙,钦天监奏年方有碍。

廷议请暂祀周太后于奉慈殿,称孝肃太皇太后。

殿在奉先殿西,帝以祀孝穆,至是中奉孝肃而徙孝穆居左焉。

帝始欲通隧,亦以阴阳家言,不果行。

孝肃周太后,英宗妃,宪宗生母也,昌平人。

天顺元年封贵妃。

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其年十月,太后诞日,帝令僧道建斋祭。

礼部尚书姚夔帅群臣诣斋所,为太后祈福。

给事中张宁等劾之。

帝是其言,令自后僧道斋醮,百官不得行香。

二十三年四月上徽号曰圣慈仁寿皇太后。

孝宗立,尊为太皇太后。

先是,宪宗在位,事太后至孝,五日一朝,燕享必亲。

太后意所欲,惟恐不欢。

至钱太后合葬裕陵,太后殊难之。

宪宗委曲宽譬,乃得请。

孝宗生西宫,母妃纪氏薨,太后育之宫中,省视万方。

及孝宗即位,事太后亦至孝。

太后病疡,久之愈,诰谕群臣曰:“自英皇厌代,予正位长乐,宪宗皇帝以天下养,二十四年犹一日。兹予偶患疡,皇帝夜吁天,为予请命,春郊罢宴,问视惟勤,俾老年疾体,获底康宁。以昔视今,父子两世,孝同一揆,予甚嘉焉。”

弘治十一年冬,清宁宫灾,太后移居仁寿宫。

明年,清宁宫成,乃还居焉。

太后弟长宁伯彧家有赐田,有司请厘正之,帝未许也,太后曰:“奈何以我故骫皇帝法!”使归地于官。

弘治十七年三月崩,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合葬裕陵。

以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议,别祀于奉慈殿,不祔庙,仍称太皇太后。

嘉靖十五年,与纪、邵二太后并移祀陵殿,题主曰皇后,不系帝谥,以别嫡庶。

其后穆宗母孝恪、神宗母孝定、光宗母孝靖、熹宗母孝和、庄烈帝母孝纯,咸遵用其制。

景帝废后汪氏,顺天人。

正统十年册为郕王妃。

十四年冬,王即皇帝位,册为皇后。

后有贤德,尝念京师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令官校掩埋之。

生二女,无子。

景泰三年,妃杭氏生子见济,景帝欲立为太子,而废宪宗,后执不可。

以是忤帝意,遂废后,立杭氏为皇后。

七年,杭后崩,谥肃孝。

英宗复位,削皇后号,毁所葬陵,而后仍称郕王妃。

景帝崩,英宗以其后宫唐氏等殉,议及后。

李贤曰:‘妃已幽废,况两女幼,尤可悯。’帝乃已。

宪宗复立为太子,雅知后不欲废立,事之甚恭。

因为帝言,迁之外王府,得尽携宫中所有而出。

与周太后相得甚欢,岁时入宫,叙家人礼。

然性刚执。

一日,英宗问太监刘桓曰:‘记有玉玲珑系腰,今何在?’

桓言当在妃所。

英宗命索之。

后投诸井,对使者曰:‘无之。’

已而告人曰:‘七年天子,不堪消受此数片玉耶!’

已,有言后出所携钜万计,英宗遣使检取之,遂立尽。

正德元年十二月薨,议祭葬礼。

大学士王鏊曰:‘葬以妃,祭以后。’

遂合葬金山。

明年上尊谥曰贞惠安和景皇后。

宪宗废后吴氏,顺天人。

天顺八年七月立为皇后。

先是,宪宗居东宫,万贵妃已擅宠。

后既立,摘其过,杖之。

帝怒,下诏曰:‘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

立甫逾月耳。

后父俊,先授都督同知,至是下狱戍边。

谪玉孝陵种菜,玉从子太常少卿纶、甥吏部员外郎杨琮并除名,姻家怀宁侯孙镗闲住。

于是南京给事中王徽、王渊、朱宽、李翱、李钧等合疏言玉罪重罚轻,因并劾大学士李贤。

帝怒,徽等皆贬边州判官。

后孝宗生于西宫,后保抱惟谨。

孝宗即位,念后恩,命服膳皆如母后礼,官其侄锦衣百户。

正德四年薨。

刘瑾欲焚之。

大学士王鏊持不可,乃以妃礼葬。

孝贞皇后王氏,上元人。

宪宗在东宫,英宗为择配,得十二人,选后及吴氏、柏氏留宫中。

吴氏既立而废,遂册为皇后,天顺八年十月也。

万贵妃宠冠后宫,后处之淡如。

孝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武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正德五年十二月上尊号曰慈圣康寿。

十三年二月崩,上尊谥曰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合葬茂陵,祔太庙。

孝穆纪太后,孝宗生母也,贺县人。

本蛮土官女。

成化中征蛮,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

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

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

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

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

婢谬报曰病痞。

乃谪居安乐堂。

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

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

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

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帝自悼恭太子薨后,久无嗣,中外皆以为忧。

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

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

帝愕然,问安在。

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

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

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

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

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

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

使怀恩赴内阁具道其故。

群臣皆大喜。

明日,入贺,颁诏天下。

移妃居永寿宫,数召见。

万贵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绐我。’

其年六月,妃暴薨。

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

谥恭恪庄僖淑妃。

敏惧,亦吞金死。

敏,同安人。

孝宗既立为皇太子,时孝肃皇太后居仁寿宫,语帝曰:‘以儿付我。’

太子遂居仁寿。

一日,贵妃召太子食,孝肃谓太子曰:‘儿去,无食也。’

太子至,贵妃赐食,曰:‘已饱。’

进羹,曰:‘疑有毒。’

贵妃大恚曰:‘是儿数岁即如是,他日鱼肉我矣。’

因恚而成疾。

孝宗即位,追谥淑妃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

帝悲念太后,特遣太监蔡用求太后家,得纪父贵、纪祖旺兄弟以闻。

帝大喜,诏改父贵为贵,授锦衣卫指挥同知;祖旺为旺,授锦衣卫指挥佥事。

赐予第宅、金帛、庄田、奴婢,不可胜计。

追赠太后父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母为夫人。

其曾祖、祖父亦如之。

遣修太后先茔之在贺者,置守坟户,复其家。

先是,太后在宫中,尝自言家贺县,姓纪,幼不能知亲族也。

太监郭镛闻而识之。

太监陆恺者,亦广西人,故姓李,蛮中纪、李同音,因妄称太后兄,令人访其族人诣京师。

恺女兄夫韦父成者出冒之,有司待以戚畹,名所居里曰迎恩里。

贵、旺曰:‘韦犹冒李,况我实李氏。’因诈为宗系上有司,有司莫辨也。

二人既骤贵,父成亦诣阙争辨。

帝命郭镛按之。

镛逐父成,犹令驰驿归。

及帝使治后先茔,蛮中李姓者数辈,皆称太后家,自言于使者。

使者还,奏贵、旺不实。

复遣给事中孙珪、御史滕祐间行连、贺间,微服入瑶、僮中访之,尽得其状,归奏。

帝谪罚镛等有差,戍贵、旺边海。

自此帝数求太后家,竟不得。

弘治三年,礼部尚书耿裕奏曰:‘粤西当大征之后,兵燹饥荒,人民奔窜,岁月悠远,踪迹难明。昔孝慈高皇后与高皇帝同起艰难,化家为国,徐王亲高皇后父,当后之身,寻求家族,尚不克获,然后立庙宿州,春秋祭祀。今纪太后幼离西粤,入侍先帝,连、贺非徐、宿中原之地,嫔宫无母后正位之年,陛下访寻虽切,安从得其实哉!臣愚谓可仿徐王故事,定拟太后父母封号,立祠桂林致祭。’

帝曰:‘孝穆皇太后早弃朕躬,每一思念,惄焉如割。初谓宗亲尚可旁求,宁受百欺,冀获一是。卿等谓岁久无从物色,请加封立庙,以慰圣母之灵。皇祖既有故事,朕心虽不忍,又奚敢违。’

于是封后父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庆元伯,谥端僖,后母伯夫人,立庙桂林府,有司岁时祀。

大学士尹直撰哀册有云:‘睹汉家尧母之门,增宋室仁宗之恸。’帝燕闲念诵,辄欷歔流涕也。

孝惠邵太后,宪宗妃,兴献帝母也。

父林,昌化人,贫甚,鬻女于杭州镇守太监,妃由此入宫。

知书,有容色。

成化十二年封宸妃,寻进封贵妃。

兴王之藩,妃不得从。

世宗入继大统,妃已老,目眚矣,喜孙为皇帝,摸世宗身,自顶至踵。

已,尊为皇太后。

嘉靖元年上尊号曰寿安。

十一月崩。

帝欲明年二月迁葬茂陵,大学士杨廷和等言:‘祖陵不当数兴工作,惊动神灵。’不从。

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别祀奉慈殿。

七年七月改称太皇太后。

十五年迁主陵殿,称皇后,与孝肃、孝穆等。

恭肃贵妃万氏,诸城人。

四岁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

及长,侍宪宗于东宫。

宪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

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

成化二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帝大喜,遣中使祀诸山川,遂封贵妃。

皇子未期薨,妃亦自是不复娠矣。

当是时,帝未有子,中外以为忧,言者每请溥恩泽以广继嗣。

给事中李森、魏元,御史康永韶等先后言尤切。

四年秋,彗星屡见。

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亦以为言。

帝曰:‘内事也,朕自主之。’然不能用。

妃益骄。

中官用事者,一忤意,立见斥逐。

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

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

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佞幸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辈皆假贡献,苛敛民财,倾竭府库,以结贵妃欢。

奇技淫巧,祷祠宫观,糜费无算。

久之,帝后宫生子渐多,芳等惧太子年长,他日立,将治己罪,同导妃劝帝易储。

会泰山震,占者谓应在东宫。

帝心惧,事乃寝。

二十三年春,暴疾薨,帝辍朝七日。

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天寿山。

弘治初,御史曹璘请削妃谥号;鱼台县丞徐顼请逮治诊视纪太后诸医,捕万氏家属,究问当时薨状。

孝宗以重违先帝意,已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译文

为了防止前代女性带来的祸害,明太祖制定了规章制度,首先严格内教。洪武元年,他命令儒臣修订女诫,并告诉翰林学士朱升说:‘治理天下的人,首先要端正家庭。端正家庭的方法,就是从谨慎夫妻关系开始。后妃虽然母仪天下,但不应参与政事。至于嫔妃等人,只是负责一些事务,侍奉日常生活;如果恩宠过度,就会骄傲任性,破坏上下秩序。历代宫廷,政事多由内宫传出,很少不成为祸害的。只有明智的君主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察觉到,否则很多人都会被迷惑。你们要编纂女诫以及古代贤妃的事迹,让后世子孙知道应该怎样坚持。’朱升等人于是编写了这些内容并上报。

五年六月,他命令礼部大臣讨论宫中官员和女官的制度。礼部大臣上报说:‘周朝的制度,后宫设有内官来辅助内宫的管理。汉朝设有内官十四等,共有几百人。唐朝设有六局二十四司,官员共有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多人,都是选自良家的女子。’皇帝认为设置得太多,命令重新裁减。于是综合了过去的制度,设立了六局一司。局分别是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是宫正,品级都是正六品。每个局领导四个司,下属有二十四人,尚宫总管六个局的事务。戒令和惩罚则由宫正负责。官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了百余人,都是用来服侍宫中、勤勉守职的。各位妃嫔的位号也只选取贤良、温顺、庄重、敬重、仁爱、顺从、安康、宁静等字眼,宫中氛围和顺肃穆,寓意深远。又命令工部制作红牌,刻上告诫后妃的词语,悬挂在宫中。牌子用铁制成,文字用金装饰。还制定了法令,从后妃以下到嫔御女史,所有衣食费用,金银货币、器物等供应,都由尚宫决定,然后由内使监督上报,再由相关部门提供。如果尚宫不上报,内使不监督上报,而直接领取,将被处死。或者通过私信外出,罪责同样严重。宫嫔以下生病,医生不能入宫,只能凭处方取药。多么谨慎啊!因此,在明朝期间,宫廷非常肃清,评论者认为其家法之善,超过了汉、唐。

从孝慈皇后到愍后,考察她们的家族背景,按照世代排列,虽然遭遇不同,显赫与平凡各异,但所有担任正妃的人都被列入篇章。有实际事迹的妃嫔也被附见。

后妃一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亲马公,母亲郑老夫人,早逝。马公一直与郭子兴交好,于是将女儿托付给子兴。马公去世后,子兴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抚养她。子兴对太祖非常赞赏,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皇后仁慈有智慧,喜欢读书史。太祖有札记,总是让她保管,紧急情况下从未忘记。子兴曾经听信谗言,怀疑太祖。皇后善于处理子兴的妻子,消除误会。太祖攻下太平后,皇后带领将士的妻子和妾室渡江。在江宁居住期间,吴、汉接壤,战事不断,皇后亲自缝制军服鞋袜帮助军队。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太祖率军抵抗,皇后拿出宫中的金银财宝慰劳士兵。她曾对太祖说,安定天下应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很赞同。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位为帝,册封她为皇后。起初,皇后跟随太祖在军中,正值年景大歉,太祖又被郭氏所疑,曾一度缺粮。皇后偷做炊饼,带着献给太祖,肉烧焦了。平时她储存干粮、干肉、干鱼等供太祖食用,从不让他缺少。等到她显贵后,太祖将她比作‘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次在群臣面前称赞皇后的贤良,与唐朝的长孙皇后相提并论。退朝后,太祖把这些话告诉皇后。皇后说:‘我听说夫妻相互保护容易,君臣相互保护就难了。陛下不忘与我共同贫贱,希望您也不要忘记与群臣共同经历的艰难。我哪里敢与长孙皇后相比呢!’

皇后勤于内宫治理,闲暇时则研究古代的教诲。她告诉六宫,以宋朝有多位贤良的皇后为例,命令女史记录她们的家法,早晚阅读。有人说宋朝过于仁厚,皇后说:‘过于仁厚,难道不是比刻薄更好吗?’有一天,她问女史:‘黄老之学教什么,而窦太后喜欢它?’女史说:‘以清静无为为本。如果抛弃仁义,让民众恢复慈爱,这就是它的教诲。’皇后说:‘孝慈就是仁义,难道有抛弃仁义而只讲孝慈的吗?’皇后曾经诵读《小学》,请求太祖批示。

皇帝在前殿处理事务时,有时会非常愤怒,皇后等待皇帝回宫后,总是趁机委婉地劝谏。虽然皇帝性格严厉,但皇后多次劝他缓刑或停止杀戮。参军郭景祥守和州,有人说他的儿子手持长矛要杀父亲,皇帝打算处死他。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人言可能不实,杀了他恐怕会断绝后代。’皇帝调查后,果然是冤枉的。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陷他行为不轨,皇帝打算召回他。皇后说:‘严州是敌境,轻易更换将领不合适。而且李文忠一向贤良,杨宪的话怎能相信呢?’皇帝于是作罢。李文忠后来立下战功。学士宋濂因孙慎的罪行被逮捕,判处死刑,皇后劝谏说:‘民间为了子弟聘请老师,还讲究礼仪,完整地结束,何况天子呢?而且宋濂在家,肯定不知道具体情况。’皇帝不听。后来皇后在陪伴皇帝吃饭时,不饮酒吃肉。皇帝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为宋先生做福事。’皇帝感到怜悯,放下筷子站起来。第二天赦免了宋濂,将他安置在茂州。吴兴富民沈秀帮助修建都城的三分之一,还请求犒赏军队。皇帝愤怒地说:‘一个平民犒赏天子军队,是扰乱民心的人,应该处死。’皇后劝谏说:‘我听说法律是用来惩罚违法的人,不是用来惩罚不吉利的。民众富裕到敌国的程度,民众自然是不吉利的。不吉利的人,天将降灾于他,陛下为何要处死他呢!’于是释放了沈秀,将他贬谪到云南。皇帝曾经命令重犯修建城墙。皇后说:‘赎罪罚役,是国家的大恩。但是让疲惫的囚犯增加劳役,恐怕仍然难以避免死亡。’皇帝于是全部赦免了他们。皇帝曾经愤怒地责备宫女,皇后也假装愤怒,让她们被送到宫正司讨论罪行。皇帝问:‘为什么这么做?’皇后说:‘帝王不应因喜怒而加刑赏。当陛下愤怒的时候,恐怕会有失偏颇。交给宫正处理,就可以做到公正。即使陛下讨论别人的罪行,也应该下诏给相关部门。’

有一天,问皇帝:‘现在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吗?’皇帝说:‘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问题。’皇后说:‘陛下是天下之父,我是天下之母,作为儿子,怎能不关心自己的安危呢!’遇到旱灾,皇后就率领宫女吃素食,帮助祈祷;遇到灾荒,就准备麦饭和野菜汤。皇帝有时告诉她赈济和抚恤的事情。皇后说:‘赈济和抚恤不如事先储备粮食。’奏事官在朝廷中朝散后,与皇后一起吃饭,皇后让宦官取来食物亲自尝一尝。味道不甜,于是向皇帝说:‘君主自己生活要节俭,培养贤人要慷慨。’皇帝于是整顿了光禄官。

皇帝回到太学后,皇后问有多少学生,皇帝说:‘几千人。’皇后说:‘人才这么多。学生们有官粮,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靠什么生活呢?’于是建立了红板仓,积存粮食赐给他们的家庭。太学生的家庭粮食从此开始。诸将攻克元都,俘虏宝玉来到。皇后说:‘元朝有这些财富却不能守卫,或许帝王真正的宝藏是贤人。’皇帝说:‘我知道皇后说的是得到贤人是宝藏。’皇后鞠躬拜谢说:‘确实如陛下所说。我和陛下一起从贫贱中起步,到今天,我总是担心因为奢侈而骄傲,因为细微的疏忽而招致危险,所以我愿意得到贤人共同治理天下。’又说:‘法律屡次更改必定会有弊端,法律有弊端就会产生奸邪;百姓多次受到干扰必定会困苦,百姓困苦就会产生混乱。’皇帝感叹说:‘这是至理名言。’命令女史将其记录在册。她的规劝,就像这样。

皇帝每次用膳,皇后都会亲自检查。平时穿粗布衣服,即使破旧也不愿意更换。听说元世祖的皇后煮旧弓弦的事情,也命令取来粗布织成被褥,赐给老年孤独的人。剩余的布料和丝线,缝制成衣服,赐给王妃公主们,让她们知道天下的艰难。被皇帝宠爱的妃嫔宫人生了孩子,都得到优待。命令命妇入朝,以家人的礼节对待。皇帝想要封后族人为官,皇后辞谢说:‘爵位和禄位私赐外家,不符合法律。’坚决推辞才作罢。然而提到父母早逝,总是悲伤流泪。皇帝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修建坟墓和庙宇。

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病重。群臣请求祈祷祭祀,寻求良医。皇后对皇帝说:‘生死,是命运,祈祷祭祀有什么用!而且医生怎么能使人复活!如果服药无效,会不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怪罪医生呢?’病情加重,皇帝问她有什么要说的。她说:‘希望陛下寻求贤人,接受忠言,始终如一,子孙都贤明,臣民有所依靠就可以了。’这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皇帝悲痛哭泣,从此不再立后。这年九月庚午日,葬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宫人怀念她,作歌说:‘我后圣慈,教化盛行于家国。抚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万世流传。下泉之水,悠悠苍天。’永乐元年,追封尊号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追加尊号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元末兵乱,贵妃的父母都去世了,跟随二哥孙蕃避难到扬州。青军攻陷城池,元帅马世熊得到她,养育为义女。十八岁时,太祖纳她为妃。等到即位,册封为贵妃,地位在众妃之上。洪武七年九月去世,享年三十二岁。皇帝因为贵妃没有儿子,命令周王橚行三年慈母之礼,东宫和诸王都行一年的礼。命令儒臣编写《孝慈录》。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行一年的礼,都是从贵妃开始的。葬于褚冈。赐给兄长孙瑛田租三百石,每年提供祭祀用品。皇后附葬于孝陵。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亲李杰,洪武初年,以广武卫指挥的身份北征,阵亡。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丧期满,册封为淑妃,代理六宫事务。不久,去世。

宁妃郭氏,濠人郭山甫的女儿。郭山甫擅长相面。太祖微时经过他家,郭山甫相他,大惊说:‘您相贵不可言。’于是对儿子郭兴、郭英说:‘我看你们都将是封侯的人。’急忙派他们跟随渡江,并派妃子侍奉太祖。后来封为宁妃。李淑妃去世后,妃子代理六宫事务。郭山甫多次被封赠为营国公,郭兴、郭英都因功被封为侯,自有传记。

惠帝皇后马氏,光禄少卿全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册封为皇太孙妃。建文元年二月册封为皇后。四年六月,城池陷落,皇后在火灾中去世。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的长女。幼时端庄静淑,喜欢读书,被称为女诸生。太祖听说皇后贤淑,召见达说:‘我和你,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知,往往成为婚姻。你有好女儿,让她嫁给我儿子棣吧。’达叩首感谢。

洪武九年,册封为燕王妃。高皇后非常喜爱她。跟随王到封地,在孝慈高皇后丧期三年,按照礼仪吃素食。高皇后留下的可读之言,皇后一一列举,不遗漏。

靖难之役爆发,王继承大宁,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当时仁宗以世子身份留守,所有的部署和防御,大多听从皇后的命令。李景隆攻城急迫,城中兵力不足,皇后激励劝导将校、士兵和百姓的妻子,都穿上铠甲,登城拒守,城池得以保全。

王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她说:‘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惫,应该休息。’又说:‘当世的贤才都是高皇帝留下的,陛下不应该以新旧来区分。’又说:‘帝尧施仁从亲近的人开始。’皇帝总是赞同并采纳她的建议。起初,皇后的弟弟增寿常把国情输送到燕,被惠帝所杀,到这时想要封赠爵位,皇后坚决反对。皇帝不听,最终封为定国公,命令他的儿子景昌继承,于是告诉皇后。皇后说:‘这不是我的意愿。’始终没有接受。她曾经说汉、赵二王性格不顺,官员应该选择朝廷大臣兼任。有一天,问:‘陛下谁和您一起治理国家呢?’皇帝说:‘六卿处理政务,翰林院负责思考。’皇后因此请求皇帝全部召见他们的妻子,赐予冠服和钞票。她说:‘妇女侍奉丈夫,不仅仅是提供食物和衣服,还必须有帮助。朋友的话,有听从有违背,夫妻的话,温顺容易接受。我日夜侍奉皇上,只以百姓为念,你们要努力。’她曾经采集《女宪》、《女诫》编写了《内训》二十篇,又汇编古人嘉言善行,编写了《劝善书》,颁行天下。

永乐五年七月,病重,只劝皇帝爱惜百姓,广泛寻求贤才,恩宠和礼遇宗室,不要骄纵外家。又告诉皇太子:‘以前北平的将校妻子为我守城,遗憾未能随皇帝北巡,应该给予他们奖赏。’这月乙卯日去世,享年四十六岁。皇帝悲痛,在灵谷、天禧二寺举行大斋,允许群臣祭拜,光禄寺准备祭品。十月甲午日,追封尊号为仁孝皇后。七年,在昌平的天寿山营建寿陵,又过了四年,陵墓建成,皇后被安葬在那里,即长陵。皇帝也不再立后。仁宗即位,追封尊号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附祭于太庙。

昭献贵妃王氏,苏州人。永乐七年封为贵妃。贵妃有贤德,侍奉仁孝皇后恭谨,被皇帝所重视。皇帝晚年多急躁愤怒。贵妃尽力安抚保护,从太子、诸王到公主都依赖她。十八年七月去世,礼仪与太祖成穆贵妃相同。

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永乐年间,朝鲜贡女进入皇宫,贤妃就在其中。她容貌秀美,气质纯洁,擅长吹奏玉箫。皇帝非常宠爱她。永乐七年,被封为贤妃,她的父亲权永均被封为光禄卿。第二年十月,她陪同皇帝北征。凯旋归来时,在临城去世,被葬在峄县。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她的父亲张麒因为女儿的地位而追封为彭城伯,详情见《外戚传》。洪武二十八年,被封为燕世子妃。永乐二年,被封为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宣宗即位后,尊称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后,尊称为太皇太后。

皇后最初是太子妃,恪守妇道,非常得成祖和仁孝皇后的喜爱。太子多次被汉王和赵王挑拨离间,因为身体肥胖不能骑射。成祖非常愤怒,甚至减少太子宫的膳食,多次想要更换太子,但最终因为皇后的原因而没有废弃太子。等到皇后被立为皇后后,内外政事,她都了如指掌。

宣德初年,军国大事多由皇后裁决。那时国内安宁,皇帝出入宫廷,四方贡献的物品,即使是微小的物品,也必定先献给皇太后。两宫的慈孝闻名天下。宣德三年,皇太后游览西苑,皇后和皇妃陪同,皇帝亲自扶着太后乘坐轿子登上万岁山,敬酒祝寿,献诗颂德。第二年,拜谒长陵和献陵,皇帝亲自骑马引导。到达河桥时,下马扶轿。周边的百姓夹道拜观,陵墓旁的老少都山呼拜迎。太后回头说:“百姓敬爱君主,是因为君主能够安抚他们,皇帝应该更加重视这一点。”回来时,经过农家,太后召见老妇人询问生计,并赐予钞票。有人献上蔬菜和酒浆,太后将它们赐给皇帝,说:“这是农家味道。”随从的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请求觐见行殿。太后慰劳他们,并说:“你们是先朝的老臣,要尽力辅佐新君。”另一天,皇帝对杨士奇说:“皇太后拜谒陵墓回来,道路上对你们的行事非常熟悉。说到辅佐,武臣是懂得大义的。蹇义稳重、小心,但缺乏决断。你能够正直,言无避讳,先帝有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听从了你,没有造成坏事。还有三件事,我时常后悔没有听从你的建议。”太后对待外家非常严格,弟弟郭升虽然淳厚谨慎,但不允许参与国事。

宣宗去世后,英宗只有九岁,宫中传言将要召立襄王。太后急忙召集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哭泣说:“这是新天子。”君臣高呼万岁,谣言才平息。大臣请求太后垂帘听政,太后说:“不要破坏祖宗的规矩。只是停止所有不紧急的事务。”她时常勉励皇帝学习,委托大臣辅佐,因此王振虽然受到皇帝的宠爱,但在太后在世时不敢专权。

正统七年十月,太后去世。临终时,召唤杨士奇、杨溥进入,命令宦官询问国家还有哪些大事未办理。杨士奇列举了三件事。一是建庶人虽然去世,但应当修实录。二是太宗诏令收方孝孺等臣子的遗书者处死,应当放宽禁令。第三件事还没来得及上奏,太后就已经去世。遗诏勉励大臣辅佐皇帝施行仁政,话语非常诚恳。追封尊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与皇帝合葬于献陵,供奉于太庙。

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后来成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后,立为皇后。当时孙贵妃受宠,皇后没有子嗣,又经常生病。宣德三年春天,皇帝让皇后上表辞去皇后之位,于是她退居长安宫,被赐号为静慈仙师,而册封孙贵妃为皇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都不能争辩。张太后同情皇后,经常召她住在清宁宫。内廷朝宴时,命令她坐在孙皇后之上。孙皇后常常不高兴。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去世,皇后痛哭不止,过了一年也去世了,按照嫔御的礼仪被葬在金山。

皇后没有过错却被废黜,天下人听说后都感到同情。宣宗后来也后悔。他曾自我解嘲说:“这是朕年轻时的错误。”天顺六年,孙太后去世,钱皇后对英宗说:“皇后贤良而没有罪过,被废为仙师。她去世时,人们害怕太后,她的殡葬都不符合礼仪。”因此劝请恢复她的位号。英宗询问大学士李贤。李贤回答说:“陛下这样的心意,天地鬼神都看得见。但我认为陵墓、享殿、神主都应当按照奉先殿的样式,才符合陛下明孝的心意。”七年闰七月,追封尊号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建陵墓,不供奉于太庙。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年时就容貌美丽。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因为诚孝皇后的母亲是彭城伯夫人,所以是永城人,她经常进入皇宫,说孙忠有一个贤良的女儿,于是孙氏得以进入皇宫。当时她还不到十几岁,成祖命令诚孝皇后抚养她。后来宣宗结婚,诏令选择济宁的胡氏为妃,而将孙氏封为嫔。宣宗即位后,封为贵妃。按照旧例:皇后有金宝和金册,贵妃以下,只有册而没有宝。贵妃受到宠爱,宣德元年五月,皇帝向太后请示,制作金宝赐给她。贵妃有宝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贵妃也没有子嗣,暗中收养宫人的孩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即后来的英宗。因此,贵妃的宠爱更加深厚。胡皇后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请求早日确定国本。贵妃假装推辞说:“皇后病愈自然会有子嗣,我怎么能比皇后先有子嗣呢?”三年三月,胡皇后被废,贵妃于是被册封为皇后。英宗即位后,尊称为皇太后。

英宗北征时,太后命令郕王监国。景帝即位后,尊称为上圣皇太后。当时英宗在北方,多次寄送御寒的衣物和皮裘。等到英宗回来后,被软禁在南宫,太后多次前往探望。石亨等人密谋夺门,先向太后报告。太后同意了。英宗再次推辞,太后赐予他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之后,宫中的徽号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天顺六年九月,太后去世,追封尊号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皇帝合葬于景陵,供奉于太庙。而英宗的生母,人们最终都不知道。

吴太后,景帝的母亲,丹徒人。宣宗做太子时,被选入宫中。宣德三年封为贤妃。景帝即位后,尊称为皇太后。英宗复辟后,又称为宣庙贤妃。成化年间去世。

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她贤良有文采,入宫二十天后去世。她自知死期将至,写下楚辞来表达自己的哀伤。词曰:‘生死有命,不足计较。生如梦,死则觉。先我亲人而归,我失孝道。心中悲伤无法自制,这是值得哀悼的。’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庶母何氏为贵妃,谥号为端静;赵氏为贤妃,谥号为纯静;吴氏为惠妃,谥号为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号为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号为庄顺;徐氏为顺妃,谥号为贞惠;袁氏为丽妃,谥号为恭定;其他女子为淑妃,谥号为贞静;李氏为充妃,谥号为恭顺;何氏为成妃,谥号为肃僖。册文说:‘她们以身许国,追随龙驾而上宾,应当给予美称,以彰显她们的节行。’这是宣宗殉葬的宫妃。

最初,太祖去世时,很多宫女都随他而去。在建文、永乐年间,朝廷相继对她们进行了优待抚恤。像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等家族,都是从锦衣卫的百户、散骑带刀舍人晋升为千百户,享受世袭的俸禄,人们称她们为‘太祖朝天女户’。到了成祖时期,仁宗、宣宗也都继续采用这种殉葬制度。景帝因为郕王去世,仍然沿用这种制度,当时王府都是这样做的。到了英宗的遗诏,才停止了这种做法。

英宗的孝庄皇后钱氏,是海州人。正统七年被立为皇后。皇帝同情后族地位低下,想要封他们为侯,但皇后总是谦虚地推辞。因此,后族家中没有人被封。英宗北征时,她倾尽家中财产帮助迎驾。夜里她悲伤哭泣,疲倦时就躺在地上,损伤了一条腿。因为哭泣又损伤了一只眼睛。英宗在南宫时,心情不佳,皇后设法安慰他。皇后没有儿子,周贵妃有儿子,被立为皇太子。英宗病情加重,留下遗言说:‘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大学士李贤退下后,将这句话记录在册。

宪宗即位后,给两宫太后上徽号,下诏让廷臣讨论。太监夏时迎合贵妃的心意,传达命令只尊贵妃为皇太后。大学士李贤、彭时据理力争,最终两宫都被尊为太后,皇后被称为慈懿皇太后。到修建裕陵时,李贤、彭时请求修建三个墓穴,下诏让廷臣讨论。夏时再次反对,事情最终被搁置。

成化四年六月,太后去世,周太后不想让皇后与她合葬。皇帝派夏时、怀恩召见大臣讨论。彭时首先回答:‘合葬裕陵,是主祭庙宇的规定礼制。’第二天,皇帝召见彭时,他回答如前。皇帝说:‘朕难道不知道,担心将来妨碍母后。’彭时说:‘皇上孝顺地侍奉两宫,圣德闻名。礼制所规定的,就是孝顺所归属的。’商辂也说:‘不与皇后合葬,会损害圣德。’刘定之说:‘孝顺应该遵循道义,而不是命令。’皇帝沉默了很久,说:‘不遵循命令还能算孝顺吗!’彭时坚决请求将皇后合葬在裕陵左侧,而右侧留空等待周太后。之后,他又与大臣上疏争论,皇帝再次下诏让廷臣讨论。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召集廷臣九十九人讨论,都请求按照彭时的意见。皇帝说:‘你们的意见是对的,只是朕多次请求太后,没有得到批准。违背礼制不是孝顺,违背亲情也不是孝顺。’第二天,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等人上疏,又过了两天,姚夔等人联合上疏,都坚持原来的意见。皇帝还下旨要求另选葬地。于是百官在文华门外伏地哭泣。皇帝命令群臣退下。众人叩头,没有得到旨意不敢退下。从巳时到申时,才得到允许。众人高呼万岁退出。详细情况见彭时、姚夔的传记。这年七月,皇帝给太后上尊谥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入太庙。九月,太后与皇帝合葬在裕陵,墓道不同,距离英宗的墓有数丈远,中间填满,留空石穴等待周太后,墓道只开通,奉先殿祭祀也不设后主。

弘治十七年,周太后去世。孝宗在便殿,拿出裕陵图,给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看,说:‘陵墓有两个墓道,一个被填满,一个可以通行,这都是先朝内臣所为,这不符合礼制。我刚才看到成化年间彭时、姚夔等人的奏章,先朝大臣为国家考虑如此,先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钦天监说打通墓道会触犯先帝的陵堂,动摇地脉,我已经当面驳斥了他们。填满则天地闭塞,打通则风气流行。’刘健等人因此极力赞同。皇帝又问关于合祭庙的问题,刘健等人说:‘合祭两位皇后,从唐朝开始。合祭三位皇后,从宋朝开始,汉朝以前是一帝一后。以前确定合祭的议定,孝庄太后居左,现在去世的太皇太后居右,而且引用了唐、宋的故事作为证据,我们不敢再争论。’皇帝说:‘两位皇后已经合祭,何况三位皇后!’谢迁说:‘宋朝合祭三位皇后,一位是继位者,一位是生母。’皇帝说:‘事情必须效法古制,太皇太后养育朕,朕岂能忘记?只是私情而已。祖宗以来,一帝一后。现在合祭,破坏礼制从朕开始。而且奉先殿祭祀皇祖,只是特设座位,一餐一匙而已。孝穆皇太后,是朕的生母,应该在奉慈殿单独祭祀。现在仁寿宫前殿稍微宽敞,朕想在这里供奉太皇太后,将来供奉孝穆皇太后于后,岁时祭祀,就像太庙一样。’于是命令群臣详细讨论。讨论结果上报,准备建造新的庙宇,钦天监奏称今年不适宜。廷臣请求暂时在奉慈殿祭祀周太后,称为孝肃太皇太后。殿在奉先殿西边,皇帝因为祭祀孝穆,所以将孝肃移到中殿,孝穆移到左侧。皇帝最初想打通墓道,也因为阴阳家的说法而没有实施。

孝肃周太后,是英宗的妃子,宪宗的生母,是昌平人。天顺元年被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那年十月,太后的生日,皇帝命令僧人道士设斋祭祀。礼部尚书姚夔率领群臣到斋所,为太后祈福。给事中张宁等人弹劾姚夔。皇帝赞同他们的意见,下令以后僧人道士设斋,百官不得行香。二十三年四月,给太后上徽号为圣慈仁寿皇太后。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

以前,宪宗在位时,对太后非常孝顺,每五天朝见一次,宴会必定亲自参加。太后想要什么,皇帝都唯恐不让她高兴。到钱太后合葬裕陵时,太后非常反对。宪宗耐心地安慰解释,才得到她的同意。孝宗出生在西宫,母亲纪氏去世后,太后在宫中抚养他,关心天下大事。到孝宗即位后,对太后的孝顺也到了极点。太后患有疮疥,长时间才痊愈,下诰谕群臣说:‘自从英皇去世,我在长乐宫正位,宪宗皇帝养育天下,二十四年如一日。现在,我偶尔患有疮疥,皇帝夜间呼唤天神,为我祈求,春天郊外宴会取消,询问病情非常勤快,使我的老年疾病得到康复。以过去看现在,父子两代,孝顺都是一样的,我非常赞赏。’

弘治十一年冬天,清宁宫发生火灾,太后搬到了仁寿宫。第二年,清宁宫修好,太后才搬回去居住。太后的弟弟长宁伯彧家中被赐予田地,官吏请求整治,皇帝没有同意。太后说:‘怎么能因为我而破坏皇帝的法律!’让田地归还给了官府。

弘治十七年三月,太后去世,谥号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与皇帝合葬在裕陵。根据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的建议,在奉慈殿单独祭祀,不与皇帝合祭于太庙,仍然称太皇太后。嘉靖十五年,与纪、邵两位太后一起移祀于陵殿,题写为皇后,不附带皇帝的谥号,以区分嫡庶。之后的穆宗母亲孝恪皇后、神宗母亲孝定皇后、光宗母亲孝靖皇后、熹宗母亲孝和皇后、庄烈帝母亲孝纯皇后,都遵循了这个制度。

景帝废掉了皇后汪氏,她是顺天人。正统十年,被册封为郕王妃。十四年冬天,郕王即位成为皇帝,汪氏被册封为皇后。皇后有贤德,曾经想起京师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以及老弱病残遇害者暴尸荒野,于是命令官校将他们的遗体掩埋。皇后生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景泰三年,妃子杭氏生下了儿子见济,景帝想立他为太子,但皇后坚决不同意。因此违背了皇帝的意愿,皇后被废黜,杭氏被立为皇后。景泰七年,杭皇后去世,被追谥为肃孝皇后。英宗复位后,剥夺了皇后的封号,毁掉了她的陵墓,但皇后仍然被称为郕王妃。景帝去世后,英宗因为后宫唐氏等人殉葬,讨论到皇后的事。李贤说:‘妃子已经被幽禁废黜,何况两个女儿年幼,更是可怜。’皇帝于是作罢。

宪宗再次立为太子,非常尊敬皇后,因为皇帝的缘故,将她迁出皇宫,得以带走宫中所有物品。与周太后相处得很好,每年都入宫,以家人的礼节相见。然而皇后性格刚烈。有一天,英宗问太监刘桓:‘记得有玉玲珑系腰,现在在哪里?’刘桓说应该在妃子那里。英宗命令去找。皇后将玉玲珑扔进井里,对使者说:‘没有。’后来告诉别人说:‘做了七年的天子,难道连这几片玉也承受不起吗!’不久,有人说皇后带出了价值连城的宝物,英宗派使者去检查,结果全部被拿走。正德元年十二月去世,讨论丧葬礼仪。大学士王鏊说:‘以妃子的礼仪安葬,以皇后的礼仪祭祀。’于是合葬在金山。第二年,追赠尊谥号为贞惠安和景皇后。

宪宗废掉了皇后吴氏,她是顺天人。天顺八年七月被立为皇后。在此之前,宪宗居住在东宫时,万贵妃已经独得宠爱。皇后被立后,揭发了万贵妃的过错,鞭打了她。皇帝大怒,下诏说:‘先帝为我挑选贤淑之人,已经定下了王氏,在别宫中等待册封。太监牛玉在太后面前再次挑选,退掉了吴氏。册封礼仪完成后,我看到她的举止轻佻,礼节简略,德行不配位,经过调查,才知道她并非预先被选中的人。因此不得已,请求太后,废黜吴氏到别宫。’立后仅一个月。

皇后的父亲吴俊,最初被授予都督同知,至此被下狱流放到边疆。牛玉的侄子太常少卿牛纶、外甥吏部员外郎杨琮都被除名,姻亲怀宁侯孙镗被软禁。于是南京给事中王徽、王渊、朱宽、李翱、李钧等人联名上疏,说牛玉罪重罚轻,因此一并弹劾大学士李贤。皇帝大怒,王徽等人都被贬为边州判官。

后孝宗在西宫出生,皇后小心地抚养他。孝宗即位后,念及皇后的恩情,命令服食和膳食都按照皇后的礼仪,任命她的侄子锦衣百户。正德四年去世。刘瑾想焚烧她的遗体。大学士王鏊坚持不同意,于是按照妃子的礼仪安葬。

孝贞皇后王氏,上元人。宪宗在东宫时,英宗为他挑选配偶,共挑选了十二人,选中了王氏以及吴氏、柏氏留在宫中。吴氏被立后又废黜,于是册封为皇后,是天顺八年十月。万贵妃在后宫中宠爱冠绝,王皇后处之淡然。孝宗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武宗即位后,尊她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十二月,上尊号为慈圣康寿。十三年二月去世,上尊谥号为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与宪宗合葬在茂陵,供奉于太庙。

孝穆纪太后,孝宗的生母,贺县人。原本是蛮族土官的女儿。成化年间征讨蛮族,被俘入宫,授予女史,机警敏捷,通晓文字,被任命守护内藏。当时万贵妃专宠而嫉妒,后宫有身孕的女子都被迫堕胎。柏贤妃生下了悼恭太子,也被她害死。皇帝偶然巡视内藏,应对得体,高兴地宠幸了她,于是有了身孕。万贵妃知道后非常愤怒,命令奴婢去整治她。奴婢误报说得了病痞。于是被贬居安乐堂。过了一段时间,生下了孝宗,让门监张敏将他溺死。张敏惊慌地说:‘皇上还没有儿子,怎么能丢弃他呢。’慢慢地用米粉、糖蜜喂养他,藏在他处,贵妃每天寻找都没有找到。到了五六岁,不敢剪胎发。当时吴皇后被废黜居住在西内,靠近安乐堂,秘密地知道这件事,来回喂养他,皇帝并不知道。

皇帝自从悼恭太子去世后,很长时间没有子嗣,朝廷内外都为此忧虑。成化十一年,皇帝召唤张敏梳理头发,照镜叹息说:‘我老了,却没有儿子。’张敏跪地说:‘死罪,万岁已经有了儿子。’皇帝惊讶,问儿子在哪里。回答说:‘我如果说出来就死了,万岁应当为皇子做主。’于是太监怀恩叩首说:‘张敏说得对。皇子在西宫秘密抚养,现在已经六岁了,隐藏不敢让皇帝知道。’皇帝非常高兴,当天就去了西宫,派人去迎接皇子。使者到达后,妃子抱着皇子哭泣说:‘孩子走了,我就活不下去了。孩子见到穿黄袍有胡子的,就是他的父亲。’给孩子穿上小绯袍,乘坐小车,拥到台阶下,头发披散在地上,跑向皇帝的怀里。皇帝把他放在膝上,抚摸看了很久,又悲又喜地流下了眼泪说:‘是我的儿子,长得像我。’让怀恩去内阁详细报告情况。群臣都非常高兴。第二天,进宫祝贺,颁布诏书天下。将妃子迁居永寿宫,多次召见。万贵妃日夜怨恨哭泣说:‘这些小人都骗我。’那年六月,妃子突然去世。有人说万贵妃是导致她死亡的原因,有人说她是自缢。追谥为恭恪庄僖淑妃。张敏害怕,也吞金而死。张敏,同安人。

孝宗被立为皇太子后,当时孝肃皇太后居住在仁寿宫,对皇帝说:‘把儿子交给我。’太子于是住在仁寿宫。有一天,贵妃邀请太子吃饭,孝肃对太子说:‘孩子去了,就没有吃的了。’太子到达后,贵妃赐给他食物,说:‘已经吃饱了。’递上汤,说:‘怀疑有毒。’贵妃非常愤怒说:‘这个孩子几岁就这样,将来一定会伤害我。’因此愤怒成疾。孝宗即位后,追谥淑妃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另建奉慈殿祭祀。皇帝悲伤地怀念太后,特别派遣太监蔡用寻找太后的家人,找到了纪父贵、纪祖旺兄弟上报。皇帝非常高兴,下诏将纪父贵改名为贵,授予锦衣卫指挥同知;纪祖旺改名为旺,授予锦衣卫指挥佥事。赐予住宅、金银、田地、奴婢等,不计其数。追赠太后的父亲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母亲为夫人。她的曾祖、祖父也如此。派遣修建太后在贺县的祖坟,设置守坟户,恢复他们的家业。

起初,太后在宫中,曾经自己说起家世是贺县,姓纪,因为年幼所以不知道自己的亲族。太监郭镛听说了这件事,就记住了她。太监陆恺也是广西人,本姓李,因为蛮族中的纪、李发音相同,所以他就随意称太后是自己的哥哥,让人去寻找太后的族人到京城。陆恺的姐姐的丈夫韦父成出来冒充,官府对待他就像对待皇亲国戚一样,把居住的地方叫做迎恩里。韦父成说:‘韦姓都可以冒充李姓,何况我确实是李氏。’于是他伪造了家谱给官府看,官府也无法辨别。这两个人一旦突然显贵,韦父成也到朝廷去争辩。皇帝命令郭镛调查此事。郭镛驱逐了韦父成,但还是让他骑驿马回去。等到皇帝派人去修治太后的先辈墓地时,蛮族中的几个姓李的人都说自己是太后家的人,向使者自报家门。使者回来后,上奏皇帝贵、旺所言不实。皇帝再次派遣给事中孙珪、御史滕祐到连、贺之间,化装成普通人进入瑶族、僮族中调查,终于查清了情况,回来上奏。皇帝分别处罚了郭镛等人,将贵、旺贬谪到边海地区。从这以后,皇帝多次寻找太后的家世,最终也没有找到。

弘治三年,礼部尚书耿裕上奏说:‘粤西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征战后,战火和饥荒使得人民四处逃散,时间久远,线索难以查清。过去孝慈高皇后与高皇帝一同经历了艰难困苦,将家族变为国家,徐王亲自寻找高皇后的父亲,当时皇后还在世,寻找家族尚且没有成功,后来才在宿州建立庙宇,春秋两季进行祭祀。现在纪太后年幼时离开西粤,进入宫中侍奉先帝,连、贺并不是徐、宿这样的中原之地,嫔妃没有母亲成为皇后的年纪,陛下虽然迫切寻找,又怎能找到真实的情况呢!我认为可以效仿徐王的做法,确定太后的父母封号,在桂林建立祠堂进行祭祀。’皇帝说:‘孝穆皇太后早早地离开了朕,每次想起,都心如刀割。最初以为宗亲还可以四处寻找,宁愿受到百般欺骗,也希望找到真相。你们说时间久远无法找到,建议加封并建立庙宇,以安慰圣母的灵魂。既然皇祖有先例,朕虽然心有不忍,但又怎能违背呢。’于是封太后的父亲为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庆元伯,谥号为端僖,太后的母亲为伯夫人,在桂林府建立庙宇,官府每年进行祭祀。大学士尹直撰写哀册时说:‘看到汉家尧母之门,增加了宋室仁宗的悲痛。’皇帝在闲暇时念诵,总是叹息流泪。

孝惠邵太后是宪宗的妃子,兴献帝的母亲。她的父亲林是昌化人,非常贫穷,把女儿卖给杭州镇守太监,妃子因此进入宫中。她知书达理,容貌美丽。成化十二年被封为宸妃,不久晋升为贵妃。兴王封藩时,妃子不能随行。世宗继位后,妃子已经年老,眼睛也瞎了,但喜欢孙子成为皇帝,抚摸世宗的身体,从头顶到脚跟。后来,被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尊号为寿安。十一月去世。皇帝想要第二年二月迁葬茂陵,大学士杨廷和等人说:‘祖陵不应该频繁进行工程,以免惊扰神灵。’皇帝没有同意。谥号为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另在奉慈殿祭祀。嘉靖七年七月改称太皇太后。嘉靖十五年迁入主陵殿,称为皇后,与孝肃、孝穆等人并列。

恭肃贵妃万氏是诸城人。四岁时被选入宫中,成为孙太后的宫女。长大后,在东宫侍奉宪宗。宪宗十六岁即位,妃子已经三十五岁,机智,善于迎合皇帝的心意,于是诬陷并废黜了皇后吴氏,六宫中很少能被皇帝召见。皇帝每次出巡,妃子都穿着军服在前面开道。成化二年正月生下皇长子,皇帝非常高兴,派遣使者祭祀各山川,于是封为贵妃。皇子不到一岁就去世了,妃子也因此不再怀孕。

当时,皇帝还没有儿子,朝廷内外都为此感到忧虑,有人请求皇帝广施恩泽,以增加后代。给事中李森、魏元,御史康永韶等人先后上奏,言辞非常恳切。成化四年秋天,彗星多次出现。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也为此事进言。皇帝说:‘这是宫内的事情,朕自己决定。’但是没有采纳。妃子更加骄横。宫中的宦官如果得罪了她,立刻就会被驱逐。宫中有身孕的妃子,被强迫喝药导致流产的无数。孝宗出生时,头顶只有一寸左右的头发,有人说这是药导致的。纪淑妃的死,实际上是万氏造成的。奸臣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等人假装进贡,苛刻地征收民财,耗尽国库,以讨贵妃的欢心。他们还搞些奇技淫巧,祈祷在宫观中,浪费无度。时间久了,皇帝后宫的子女逐渐增多,钱能等人害怕太子长大后继位,到时候会惩处他们,于是共同劝皇帝更换太子。恰逢泰山地震,占卜的人说应该应验在东宫。皇帝心中恐惧,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

嘉靖二十三年春天,万氏突然去世,皇帝停止上朝七天。谥号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在天寿山。弘治初年,御史曹璘请求削除妃子的谥号;鱼台县丞徐顼请求逮捕审问当时为纪太后看病的医生,逮捕万氏的家属,彻底调查她去世的情况。孝宗因为担心违背先帝的意愿,没有同意这些请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注解

后妃:古代指帝王的妻子和妾室,是宫廷中的女性成员。后妃在古代社会中地位较高,但通常不被允许参与政治事务。

明太祖: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名元璋,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帝。

女诫:指古代女子的教诲书。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和文章,是皇帝的文学顾问。

朱升:明朝初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翰林学士。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内教:宫廷内的教育,指对后妃及其子女的教育。

嫔嫱:古代帝王的妾室,地位低于皇后。

宫闱:皇宫,指帝王的居住地。

尚宫: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尚仪: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礼仪。

尚服: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服饰。

尚食: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饮食。

尚寝: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寝宫。

尚功: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工艺。

宫正: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宫规。

内使监: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尚宫取旨:尚宫根据皇帝的旨意行事。

内使监覆奏:内使监将尚宫的请求上报皇帝审批。

宫嫔:古代帝王的妾室,地位低于嫔。

医者:医生。

黄老:指黄帝和老聃,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窦太后:西汉时期的皇后,喜好道家思想。

黄老何教也:黄老的思想是什么?

《小学》:古代教育儿童的书籍,内容主要是道德教育。

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郭景祥:明朝初年的将领。

杨宪:明朝初年的官员。

孙慎:明朝初年的官员。

宋濂:明朝初年的文学家。

沈秀:明朝初年的富商。

赎罪罚役:通过劳役来赎罪。

畸重:不公正的处罚。

有司:官员,指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员。

帝:指皇帝。

后:指皇后,皇帝的妻子,古代帝王的配偶。

天下:指整个国家,古代中国皇帝统治的区域。

岁旱:指年成不好,出现旱灾。

岁凶:指年成不好,出现饥荒。

宫人:指皇宫中的女官或宫女。

蔬食:指素食,不吃荤腥。

麦饭野羹:指用麦子做的饭和野菜做的汤,为贫困时食用的食物。

振恤:指赈济和抚恤,对受灾或困难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的帮助。

光禄官:指负责宫廷饮食供应的官员。

太学:指古代的国立大学,培养官员的地方。

生徒:指太学的学生。

红板仓:指用来储存粮食的仓库。

宝玉:指珍贵的玉石。

元:指元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贤:指有才能和品德的人。

奢侈:指过分追求享受,浪费财富。

细微:指微小的事情,但可能引起大问题。

法:指法律、制度。

弊:指弊端,不良的影响。

奸:指奸诈、狡猾的人。

扰:指打扰、骚扰。

困:指困苦、艰难。

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指在灾荒来临时,预先储备粮食比赈济更重要。

命妇:指被封为官职的妇女。

外家:指皇后的家族。

寝疾:指卧病在床。

良医: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命也:指生死由命,无法改变。

振恤何益:指赈济有什么用,无法改变生死。

得毋:指难道不是,表示疑问。

疾亟:指病势危急。

摄六宫事:指代理六宫的事务,六宫指皇宫中的六个居住区域。

廪食:指粮食,古代学生可以领到的免费粮食。

茕独:指孤独无依的人。

颣丝:指有瑕疵的丝线。

缉成衣裳:指将瑕疵丝线编织成衣服。

妃嫔:指皇后的妃子们。

马公徐王:指被封为马公徐王的官员。

郑媪:指被封为王夫人的郑姓老妇人。

元世祖后:指元朝世祖的皇后。

故弓弦:指旧弓的弦。

练:指粗布,一种简单的布料。

衾裯:指被子。

高年:指年纪大的人。

毖:指谨慎、小心。

下泉:指泉水,比喻生死。

苍天:指天空,古代常用来表示天意或上帝。

册封:指皇帝正式封授官职。

庶子:指非正室所生的儿子。

生母:指亲生母亲。

庶母:指非亲生母亲,但与儿子有母子关系的女人。

褚冈:指一个地名,可能是妃子的墓地。

庶:指非正室所生的,如庶子、庶母等。

营国公:指被封为营国公的官员。

兴、英:指马氏的兄弟。

图治:指治理国家。

六卿:指古代官制中的六个重要官职。

翰林:指翰林院,古代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

冠服:指官服。

钞币:指纸币。

内训:指对宫廷妇女的教诲。

女宪:指古代女子的法典。

劝善书:指劝人向善的书。

疾革:指病势严重。

荐大斋:指举行大规模的斋戒仪式。

灵谷、天禧二寺:指两个寺庙的名字。

祔太庙:指将钱氏的灵位放入太庙。

昭献贵妃王氏:指被封为昭献贵妃的王姓妃子。

贤妃:古代宫廷中的妃嫔等级之一,位次皇后、贵妃之后,是皇帝的妃嫔之一。

朝鲜:朝鲜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国家,这里指朝鲜半岛的古代国家。

永乐:指明成祖朱棣的年号。

充掖庭:指被选入宫中作为皇帝的妃嫔。

姿质:指人的外貌和气质。

玉箫:古代的一种乐器,属于吹奏乐器。

光禄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饮食之事。

仁宗:指明仁宗朱高炽。

诚孝皇后:明朝皇后称号,指对皇帝忠诚孝顺的皇后。

外戚传:指记载皇帝外戚的传记。

汉、赵二王:指汉王和赵王,可能是指明朝的两位亲王。

成祖:指明成祖朱棣。

减太子宫膳:减少太子宫中的饮食供应。

濒易:几乎被废黜。

册:皇帝封赐皇后、妃嫔等的正式文件。

北征:指皇帝亲自率军北伐。

谒陵:指拜谒皇帝或祖先的陵墓。

櫜鞬:古代的一种马具。

畿民:指京畿地区的百姓。

委身而蹈义:指女子为了义而牺牲自己。

随龙驭以上宾:指女子随皇帝去世,成为皇帝的伴侣。

徽号:指皇帝或皇后的尊号。

殉葬:指随葬,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将死者的生前用品随葬于墓中。

太祖:指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建文:指明成祖朱棣的年号。

优恤:指给予优待和抚恤。

锦衣卫:明朝的一种特殊军种,负责宫廷的安全。

散骑带刀舍人:古代官职,负责随从皇帝左右。

世袭:指官职或爵位可以世代相传。

朝天女户:指那些因忠烈而死的宫人,其家族得到特殊优待。

宣宗:指明宣宗朱瞻基。

殉:古代一种为了表示忠诚而自杀的行为。

郕王:指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

英宗:指明英宗朱祁镇。

南宫:指明朝皇宫中的南宫,英宗被囚禁于此。

周贵妃:指明英宗的贵妃,其子后来成为明宪宗。

皇太子:指即将继承皇位的太子。

遗命:指临终前的遗言。

大学士:指明朝的宰相。

太监:古代宫廷中的宦官,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裕陵:指明英宗的陵墓。

廷臣:指朝廷中的官员。

祔:指合葬。

祔庙:指将已故皇帝或皇后的灵位放入太庙。

主祔庙:指按照礼制将已故皇帝或皇后的灵位放入太庙。

定礼:指规定的礼制。

孝庄皇后:指明英宗的皇后钱氏。

海州:指今江苏省连云港市。

正统:明朝的一个年号,由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使用。

北狩:指皇帝出巡北方。

中宫:指皇宫中的正宫,即皇后居住的地方。

哀泣:指悲伤哭泣。

损一股:指身体受伤。

损一目:指失去一只眼睛。

慰解:指安慰和开导。

慈懿皇太后:指明英宗的皇后钱氏的尊号。

宪宗:指古代的一个皇帝。

夏时:指明朝的太监。

希贵妃意:指希望贵妃成为皇太后。

力争:指坚决争取。

营:指建造。

寝:指停止或放弃。

合葬:指将两个人合葬在一起。

异隧:指分开的墓道。

玄堂数丈许:指距离英宗的墓道大约数丈。

中窒之:指在其中堵住。

奉先殿:指明朝皇宫中的殿堂。

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指明英宗的皇后钱氏的谥号。

成化:指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

孝宗:指明孝宗朱祐樘。

周太后:指宪宗的生母周氏。

孝肃周太后:指宪宗的生母周氏的谥号。

昌平:指今北京市昌平区。

天顺:指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

贵妃: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官员,地位仅次于皇后。

诞日:指生日。

僧道:指和尚和道士。

斋醮:指和尚和道士进行的宗教仪式。

给事中:指明朝的官职,负责监察和上奏皇帝。

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指周氏的谥号。

别祀:另外祭祀。

奉慈殿:古代宫廷中的宫殿。

孝恪:指明穆宗朱载垕的生母的谥号。

孝定:指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的谥号。

孝靖:指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的谥号。

孝和:指明熹宗朱由校的生母的谥号。

孝纯:指明思宗朱由检的生母的谥号。

景帝: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名朱祁镇,是明成祖的孙子。

顺天人:指顺天府(今北京)的人。

册为:皇帝或皇后对某人进行册封,即正式任命。

郕王妃:郕王是明朝的一个封号,郕王妃即郕王的妻子。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这里指北京。

死事:为国捐躯的人。

官校:古代官府的校尉,负责管理刑狱等事务。

暴骨原野:尸体暴露在野外,未得到妥善安葬。

妃:皇后的称号,这里指景帝的皇后。

皇后:皇帝的妻子,具有很高的地位。

谥:给予的尊号。

英宗复位:英宗被废后重新登基。

后宫:皇帝的妃嫔和宫女。

议及后:讨论关于皇后的事宜。

李贤:明朝的一位大臣。

执不可:坚决不同意。

忤:违背,触怒。

杭氏:景帝的妃子,后来被立为皇后。

肃孝:对杭后的谥号。

正德:明朝的一个年号,由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使用。

尊谥:对已故皇帝或皇后的尊称。

金山: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万贵妃:宪宗的宠妃,权势很大。

擅宠:独占宠爱。

杖之:用杖打她。

礼度率略:礼仪不周,行为粗略。

德不称位:品德与她的地位不相称。

牛玉:明朝的一位太监。

选退:选拔后取消。

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古代尊称皇帝的母亲为太后。

东宫: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

育于别宫:在别的宫殿中养育。

摘其过:指出她的过错。

杖:用杖打。

下狱戍边:被关进监狱,流放到边疆。

谪:贬谪,降职。

西宫:古代皇宫中的一部分,指皇帝的居所。

保抱惟谨:小心地抱着。

即位:登上皇位。

保:保护。

抱:抱着。

惟谨:非常小心。

悼恭太子:宪宗的太子,早逝。

掖庭:古代宫廷中的后宫。

女史:宫廷中的女官。

内藏:宫廷中的仓库。

钩治:用钩子进行折磨。

堕:堕胎。

钩:一种工具,用于钩取或折磨。

安乐堂:古代宫廷中的养老院。

溺:溺死。

粉饵饴蜜:用粉末、饵料和蜜糖。

他室:别的房间。

门监:宫廷中的官员,负责门禁。

溺焉:溺死在这里。

死罪:死罪。

万岁:皇帝的尊称。

绐:欺骗。

西内:古代皇宫中的西部。

贺县人:贺县是今湖南省的一个县。

蛮土官女: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家女儿。

征蛮:征讨南方少数民族。

俘入掖庭:被俘虏进入后宫。

授女史:被任命为女史。

警敏:警觉敏捷。

守内藏:负责看守内藏。

恚:愤怒。

谬报:错误地报告。

稍哺粉饵饴蜜:逐渐地用粉末、饵料和蜜糖喂养。

黄袍有须者:穿着黄色袍子有胡须的人,指皇帝。

怀恩:明朝的一位太监。

具道:详细报告。

移妃居永寿宫:将妃子迁居永寿宫。

绐我:欺骗我。

暴薨:突然死亡。

淑妃:妃子的称号。

同安人:同安县的人,同安县是今福建省的一个县。

仁寿宫:古代皇宫中的宫殿。

数岁:几岁。

鱼肉:威胁、欺负。

追谥:死后追加的尊号。

迁葬:将尸体迁移重新安葬。

贵:贵族。

旺:旺族。

指挥同知:锦衣卫中的官员。

指挥佥事:锦衣卫中的官员。

庄田:庄园和农田。

奴婢:奴隶。

中军都督府:古代军事机构。

左都督:军事官员。

夫人:贵族的妻子。

曾祖:祖父的父亲。

祖父:父亲的父亲。

先茔:祖先的坟墓。

守坟户:负责守护坟墓的户人家族。

复其家:恢复他们的家业。

郭镛:指郭镛,当时的一名太监。

陆恺:指陆恺,当时的一名太监,广西人。

蛮中: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戚畹:指皇亲国戚。

里: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

贵、旺:指贵族或显贵的人。

按之:审查、调查。

戍:古代指服兵役,此处指流放到边疆。

粤西:指中国南方的广西地区。

兵燹:指战火、战乱。

饥荒:指食物短缺、饥荒。

嫔宫:指宫廷中的女性官员。

徐王:指古代的一个王爵。

孝慈高皇后:指古代的一个皇后。

高皇帝:指古代的一个皇帝。

庙:指供奉神灵或祖先的庙宇。

祠:指供奉神灵或祖先的祠堂。

桂林:指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城市。

哀册:古代皇帝或皇后去世后,为其撰写的悼念文字。

汉家尧母:指古代的一个皇后。

宋室仁宗:指古代的一个皇帝。

孝惠邵太后:指古代的一个太后。

兴献帝:指古代的一个皇帝。

昌化: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镇守太监:指负责镇守某个地区的太监。

宸妃: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官员,相当于贵妃。

藩:指封地、领地。

世宗:指古代的一个皇帝。

目眚:指眼睛有病。

皇第一子:指皇帝的第一个儿子。

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溥恩泽:指广泛施恩。

继嗣:指继承皇位。

彗星:指一种天文现象,古人认为不祥之兆。

占者:指占卜的人。

辍朝:指停止上朝,表示哀悼。

谥号:指对已故皇帝或皇后的尊称。

天寿山: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御史: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逮治:逮捕并审判。

究问:彻底调查询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评注

先是,太后在宫中,尝自言家贺县,姓纪,幼不能知亲族也。

此句描绘了太后自述身世,表达了她对故乡和家族的思念之情。‘自言’二字,透露出太后在宫中的孤独与无奈,‘幼不能知亲族也’则反映了她年幼时对家族的陌生和隔阂。

太监郭镛闻而识之。

此句说明了太监郭镛对太后的关注和识记,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太监陆恺者,亦广西人,故姓李,蛮中纪、李同音,因妄称太后兄,令人访其族人诣京师。

此句揭示了太监陆恺利用地域和姓氏的相似性,虚构身份,试图寻找太后的族人,展现了宫廷中的权谋与虚伪。

恺女兄夫韦父成者出冒之,有司待以戚畹,名所居里曰迎恩里。

此句描述了韦父成冒充太后族人,受到官府的优待,体现了宫廷中权力的滥用和世态的炎凉。

贵、旺曰:‘韦犹冒李,况我实李氏。’因诈为宗系上有司,有司莫辨也。

此句反映了贵、旺为了攀附权贵,不惜伪造家谱,欺骗官府,揭示了宫廷中的虚伪与欺诈。

二人既骤贵,父成亦诣阙争辨。

此句表明韦父成也加入了攀附权贵的行列,试图为自己争取利益,进一步揭示了宫廷中的争斗与纷争。

帝命郭镛按之。

此句说明了皇帝对事件的重视,派遣郭镛进行调查,展现了皇帝的公正与明察。

镛逐父成,犹令驰驿归。

此句描述了郭镛对韦父成的处理,体现了官府的权威与执行力。

及帝使治后先茔,蛮中李姓者数辈,皆称太后家,自言于使者。

此句说明了皇帝为了寻找太后家族,派遣使者深入民间,反映了皇帝对家族的重视。

使者还,奏贵、旺不实。

此句说明了使者调查的结果,揭示了贵、旺的虚假身份。

复遣给事中孙珪、御史滕祐间行连、贺间,微服入瑶、僮中访之,尽得其状,归奏。

此句描述了皇帝再次派遣官员深入民间调查,展现了皇帝对真相的追求。

帝谪罚镛等有差,戍贵、旺边海。

此句说明了皇帝对郭镛等人的处罚,体现了皇帝的公正与严厉。

自此帝数求太后家,竟不得。

此句总结了皇帝寻找太后家族的历程,表达了他对家族的渴望。

弘治三年,礼部尚书耿裕奏曰:‘粤西当大征之后,兵燹饥荒,人民奔窜,岁月悠远,踪迹难明。’

此句说明了耿裕对太后家族寻找困难的原因,反映了历史变迁对家族的影响。

昔孝慈高皇后与高皇帝同起艰难,化家为国,徐王亲高皇后父,当后之身,寻求家族,尚不克获,然后立庙宿州,春秋祭祀。

此句回顾了孝慈高皇后寻找家族的历程,展现了皇家的尊贵与荣耀。

今纪太后幼离西粤,入侍先帝,连、贺非徐、宿中原之地,嫔宫无母后正位之年,陛下访寻虽切,安从得其实哉!

此句说明了纪太后寻找家族的困难,表达了皇帝对家族的渴望。

臣愚谓可仿徐王故事,定拟太后父母封号,立祠桂林致祭。

此句提出了耿裕的建议,即效仿徐王寻找家族的故事,为太后父母定封号,立祠祭祀。

帝曰:‘孝穆皇太后早弃朕躬,每一思念,惄焉如割。初谓宗亲尚可旁求,宁受百欺,冀获一是。’

此句表达了皇帝对孝穆皇太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寻找家族的坚定信念。

卿等谓岁久无从物色,请加封立庙,以慰圣母之灵。

此句说明了皇帝对耿裕建议的采纳,体现了皇帝对圣母的敬仰。

皇祖既有故事,朕心虽不忍,又奚敢违。

此句表明皇帝虽然不舍,但仍然遵循祖制,体现了皇帝的孝顺与尊祖。

于是封后父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庆元伯,谥端僖,后母伯夫人,立庙桂林府,有司岁时祀。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太后父母的封号和祭祀,展现了皇帝对家族的尊重。

大学士尹直撰哀册有云:‘睹汉家尧母之门,增宋室仁宗之恸。’

此句引用了尹直撰写的哀册中的诗句,表达了对太后父母的哀悼之情。

帝燕闲念诵,辄欷歔流涕也。

此句说明了皇帝在闲暇时念诵哀册,表达了对太后父母的深切怀念。

孝惠邵太后,宪宗妃,兴献帝母也。

此句介绍了孝惠邵太后的身份,揭示了她的家族背景。

父林,昌化人,贫甚,鬻女于杭州镇守太监,妃由此入宫。

此句描述了孝惠邵太后的出身,反映了她家庭的贫困与不幸。

知书,有容色。

此句说明了孝惠邵太后的才华与美貌,展现了她的个人魅力。

成化十二年封宸妃,寻进封贵妃。

此句描述了孝惠邵太后的晋升之路,体现了她的才华与能力。

兴王之藩,妃不得从。

此句说明了孝惠邵太后未能随兴王赴藩,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世宗入继大统,妃已老,目眚矣,喜孙为皇帝,摸世宗身,自顶至踵。

此句描述了孝惠邵太后在世宗继位后的生活,展现了她的慈爱与谦逊。

已,尊为皇太后。

此句说明了孝惠邵太后被尊为皇太后,体现了她的地位与荣耀。

嘉靖元年上尊号曰寿安。

此句描述了孝惠邵太后的尊号,反映了她的尊贵地位。

十一月崩。

此句说明了孝惠邵太后的去世,表达了对其的哀悼。

帝欲明年二月迁葬茂陵,大学士杨廷和等言:‘祖陵不当数兴工作,惊动神灵。’不从。

此句说明了皇帝欲迁葬孝惠邵太后,但遭到反对,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别祀奉慈殿。

此句描述了孝惠邵太后的谥号和祭祀地点,体现了她的尊贵地位。

七年七月改称太皇太后。

此句说明了孝惠邵太后的称号变更,反映了她的地位提升。

十五年迁主陵殿,称皇后,与孝肃、孝穆等。

此句描述了孝惠邵太后的称号再次变更,体现了她的尊贵地位。

恭肃贵妃万氏,诸城人。

此句介绍了恭肃贵妃万氏的出身,反映了她的家庭背景。

四岁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

此句描述了万氏的宫廷生涯,展现了她的早期经历。

及长,侍宪宗于东宫。

此句说明了万氏在东宫的侍奉生涯,反映了她的忠诚与能力。

宪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

此句描述了万氏在宫廷中的权谋与手段,揭示了宫廷中的争斗与虚伪。

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

此句说明了万氏在皇帝游幸时的地位,反映了她的权势。

成化二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帝大喜,遣中使祀诸山川,遂封贵妃。

此句描述了万氏生下皇子的经历,反映了她的荣耀与地位。

皇子未期薨,妃亦自是不复娠矣。

此句说明了皇子的早逝,以及万氏的生育困境,反映了宫廷中的悲剧。

当是时,帝未有子,中外以为忧,言者每请溥恩泽以广继嗣。

此句说明了宫廷中对于皇帝无子的担忧,以及各方提出的建议。

给事中李森、魏元,御史康永韶等先后言尤切。

此句描述了李森、魏元、康永韶等官员的言论,反映了他们对宫廷事务的关注。

四年秋,彗星屡见。

此句说明了彗星的出现,反映了宫廷中的不祥之兆。

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亦以为言。

此句描述了彭时、姚夔等官员的言论,反映了他们对彗星现象的关注。

帝曰:‘内事也,朕自主之。’然不能用。

此句说明了皇帝对彗星现象的处理,以及他的无奈。

妃益骄。

此句说明了万氏在皇帝无子后的骄横态度,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中官用事者,一忤意,立见斥逐。

此句描述了中官在宫廷中的权势,以及他们对万氏的排斥。

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

此句说明了宫廷中的悲剧,反映了宫廷生活的残酷。

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

此句描述了孝宗的出生,以及关于其出生的传说,反映了宫廷中的神秘与诡异。

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此句说明了纪淑妃的死因,揭示了宫廷中的权谋与争斗。

佞幸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辈皆假贡献,苛敛民财,倾竭府库,以结贵妃欢。

此句描述了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等人的行为,反映了宫廷中的腐败与贪婪。

奇技淫巧,祷祠宫观,糜费无算。

此句说明了宫廷中的奢侈与浪费,反映了宫廷生活的荒唐。

久之,帝后宫生子渐多,芳等惧太子年长,他日立,将治己罪,同导妃劝帝易储。

此句说明了太子年长后的宫廷斗争,以及万氏劝帝易储的行为,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会泰山震,占者谓应在东宫。

此句说明了泰山地震与东宫的关系,反映了宫廷中的神秘与诡异。

帝心惧,事乃寝。

此句说明了皇帝对地震的恐惧,以及他对此事的处理,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二十三年春,暴疾薨,帝辍朝七日。

此句说明了万氏的去世,以及皇帝的哀悼,反映了宫廷中的悲剧。

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天寿山。

此句描述了万氏的谥号和葬地,体现了她的尊贵地位。

弘治初,御史曹璘请削妃谥号;鱼台县丞徐顼请逮治诊视纪太后诸医,捕万氏家属,究问当时薨状。

此句说明了曹璘、徐顼等官员对万氏的追责,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孝宗以重违先帝意,已之。

此句说明了孝宗对曹璘、徐顼等官员的追责的处理,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列传-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2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