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名贤集-六言集

作者: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他在文学、诗词、书法等多个领域都有显著成就,是宋代文人中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名贤集》是黄庭坚所编的一部以记录古代名人言行、思想为主的文献集,旨在通过展示这些贤人的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之道,给后代提供借鉴。书中的人物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书中不仅有他们的言论,还附有对他们的评价与传记,展示了各类人物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考方式等方面的特质。通过《名贤集》,黄庭坚试图传承古代的道德与智慧,激励后人学习名贤之德行,成为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典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名贤集-六言集-原文

常将好事于人,祸不临身害己。

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人无酬天之力,天有养人之心。

好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

常想有力之奴,不念无为之子。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昼夜阴晴。

君子当权积福,小人仗势欺人。

人将礼乐为先,树将枝叶为圆。

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

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争光。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

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名贤集-六言集-译文

经常把好事做到别人身上,灾祸就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来伤害自己。

既然读了孔子的书和孟子的书,就一定能通达周公的礼仪。

君子做事严肃认真而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而有礼貌。

对君主过于殷勤就会招致侮辱,对朋友过于殷勤就会变得疏远。

人没有回报天的力量,但天有养育人的心意。

好马不戴两副马鞍,忠诚的臣子不侍奉两个君主。

经常想着有力气的奴仆,不会去想那些无所作为的儿子。

人有早晚的祸福,天有昼夜的阴晴。

君子应该当权时积累福气,小人则依靠权势欺压人。

人把礼乐放在首位,树把枝叶长得圆满。

马有愿意被牵的义气,狗有在湿草上蹭身的恩情。

运势不好时黄金也会失去光泽,运势到来时铁也能发光。

害怕别人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去做,想要别人尊重就要勤奋学习。

泰山不拒绝微小的尘埃,积累起来就能形成高大。

人谁没有烦恼,风一吹浪也会变白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名贤集-六言集-注解

好事于人:指乐于助人,将好事带给他人。

祸不临身害己:意指不会遭受灾祸,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孔孟之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周公之礼:周公制定的礼制,代表古代的礼仪规范。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敬而无失:指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

恭而有礼:指对人恭敬,有礼貌。

事君数斯辱矣:指侍奉君主过于频繁会招致侮辱。

朋友数斯疏矣:指与朋友交往过于频繁会变得疏远。

酬天之力:指对天的报答之力。

养人之心:指上天对人类的养育之心。

好马不备双鞍:比喻忠诚的人不会同时侍奉两个主人。

忠臣不事二主:指忠诚的臣子不会为两个君主服务。

有力之奴:指有力量的人,有时也指有能力的仆人。

无为之子:指不做事的人,有时也指懒惰的人。

旦夕祸福:指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祸福。

昼夜阴晴:指白天和夜晚,晴朗和阴沉,比喻世事无常。

积福:指积累福德,做好事积累好报。

仗势欺人:指依仗权势欺压人。

礼乐为先:指以礼乐教化为先,强调礼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枝叶为圆:比喻事物的结构完整,和谐统一。

垂缰之义:指马在受到束缚时仍然表现出顺从的态度。

湿草之恩:指狗在主人需要时,用舌头舔湿草以帮助主人降温或清洁。

运去黄金失色:比喻时运不济,即使是黄金也会失去光泽。

时来铁也争光:比喻时机到来,即使是铁也会发光,意指时机对人的重要性。

怕人知道休做:指害怕被人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做。

要人敬重勤学:指要想得到别人的敬重,就要勤奋学习。

泰山不却微尘:比喻伟大的事物不排斥微小的东西,意指伟大之处在于包容。

积少垒成高大:指积累小的东西可以堆成高大之物,比喻积累的重要性。

烦恼:指忧愁、苦恼。

风来浪也白头:比喻忧愁过多,即使没有风浪也会让人头发变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名贤集-六言集-评注

常将好事于人,祸不临身害己。

此句强调行善积德的重要性。在古代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句话告诫人们,多做善事,不损害他人,自然不会招致灾祸,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学问和礼仪的重视。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周公则是周朝的礼制制定者。此句意味着,只有真正理解并实践了孔孟的思想,才能达到周公所制定的礼仪规范,强调了学问与行为的统一。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这句话描绘了君子的形象。‘敬而无失’体现了君子的严谨和自律,‘与人恭而有礼’则展现了君子的谦逊和礼貌。儒家认为,这是君子应有的品质,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此句反映了古代的忠诚与友谊观念。‘事君数’指的是对君主过分忠诚,可能导致自身受到侮辱;‘朋友数’则指对朋友过于亲近,可能导致关系疏远。这句话提醒人们,忠诚和友谊都应适度,过犹不及。

人无酬天之力,天有养人之心。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人们相信,虽然人力有限,但天有养育万物的能力,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好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

这句话比喻忠诚的重要性。好马不需要双鞍,忠臣也不应事奉两个君主。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忠诚的极高评价,认为忠诚是臣子的本分。

常想有力之奴,不念无为之子。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于责任和担当的重视。‘有力之奴’指的是有能力的人应该有所作为,而‘无为之子’则指那些无所作为的人。这句话告诫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昼夜阴晴。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无常和自然变化的道理。人们无法预知未来的祸福,自然界也有阴晴圆缺。这体现了道家对于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君子当权积福,小人仗势欺人。

这句话对比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君子在掌权时,会积累福德;而小人则会利用权势欺压他人。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人将礼乐为先,树将枝叶为圆。

这句话比喻了礼乐对于人的重要性。礼乐是古代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而树木的枝叶则象征着和谐与圆满。

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

这句话赞美了动物的本性和忠诚。马在受束缚时,会低头承受;狗则会守护家园,甚至不惜湿身。这体现了对动物忠诚和奉献精神的赞扬。

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争光。

这句话反映了命运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化。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其兴衰更替。这句话提醒人们,要顺应时势,把握机遇。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

这句话强调了低调和勤奋的重要性。做事要低调,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要勤奋学习,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这句话比喻了积累的重要性。泰山之所以高大,是因为它接纳了无数微小的尘埃。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注重积累,从小事做起,最终成就大事。

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充满烦恼和无常的道理。无论是人还是自然,都无法避免烦恼和变迁。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正视人生的苦难,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总之,这些古文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哲学思考等。它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名贤集-六言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28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