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象数二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象数二-原文

历法,天有黄、赤二道,月有九道。

此皆强名而已,非实有也。

亦由天之有三百六十五度,天何尝有度?

以日行三百六十五日而一期,强谓之度,以步日月五星行次而已。

日之所由,谓之黄道;南北极之中,度最均处,谓之赤道。

月行黄道之南,谓之朱道;行黄道之北,谓之黑道。

黄道之东,谓之青道;黄道之西,谓之白道。

黄道内外各四,并黄道为九。

日月之行,有迟有速,难可以一术御也。

故因其合散,分为数段,每段以一色名之,欲以别算位而已。

如算法用赤筹、黑筹,以别正负之数。

历家不知其意,遂以谓实有九道,甚可嗤也。

予尝考古今历法五星行度,唯留逆之际最多差。

自内而进者,其退必向外;自外而进者,其退必由内。

其迹如循柳叶,两末锐,中间往还之道,相去甚远。

故两未星行成度稍迟,以其斜行故也;中间成度稍速,以其径绝故也。

历家但知行道有迟速,不知道径又有斜直之异。

熙宁中,予领太史令,怀朴造历,气逆已正,但五星未有候簿可验。

前世修历,多只增损旧历而已,未曾实考天度。

其法须测验每夜昏、晓、夜半月及五星所在度秒,置簿录之,满五年,其间剔去云阴及昼见日数外,可得三年实行,然后以算术缀之。

古所谓“缀术”者,此也。

是时司天历官,皆承世族,隶名食禄,本无知历者,恶朴之术过已,群沮之,屡起大狱。

虽终不能摇朴,而候簿至今不成。

《奉元历》五星步术,但增损旧历,正其甚谬处,十得五六而已。

朴之历术,今古未有,为群历人所沮,不能尽其艺,惜哉。

国朝置天文院于禁中,设漏刻、观天台、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检察。

每夜天文院具有无谪见、云物、祯祥,及当夜星次,须令于皇城门未发前到禁中。

门发后,司天占状方到,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

近歳皆是阴相计会,符同写奏,习以为常,其来已久,中外具知之,不以为怪。

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

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

未几,其弊復如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象数二-译文

历法中,天有黄道和赤道,月有九道。这些都是人为的命名,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也因为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但天哪里有度呢?这是由于太阳运行了三百六十五天形成一周期,我们勉强称之为度,实际上只是用来计算日月和五大行星运行的位置。太阳运行的路径称为黄道;南北极中间,度数最均匀的地方称为赤道。月亮在黄道南边运行称为朱道;在黄道北边运行称为黑道。黄道东边称为青道;西边称为白道。黄道内外各有四条,加上黄道一共是九条。日月运行的快慢不一,很难用一种方法来统一。因此,根据它们的聚合和分散,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用一种颜色来命名,只是想区分计算的位置而已。比如在算术中使用赤色筹码、黑色筹码来区分正负数。历法学家不明白这个意思,就以为真的有九条道,这实在可笑。

我曾经研究过古今历法和五大行星的运行度数,发现只有在留逆的时候误差最大。从内向外运行的,它的退行必然向内;从外向内运行的,它的退行必然向外。它们的轨迹就像沿着柳叶走,两端尖锐,中间往来的路径相隔很远。因此,两端运行的行星形成度数较慢,因为它们是斜着运行的;中间运行的行星形成度数较快,因为它们是直接穿越的。历法学家只知道运行有快慢,却不知道运行路径有斜直的不同。熙宁年间,我担任太史令,制作了怀朴历法,逆行的现象已经得到纠正,但五大行星的候簿还没有可以验证的。

前人修订历法,大多是增加或减少旧历的内容,从未真正考察过天度。正确的方法需要测试每晚的黄昏、黎明、夜半以及五大行星所在的位置度数,记录下来,满五年后,除去云阴和白天出现的日数,可以得到三年的实际运行数据,然后再用算术来连缀。古人所说的‘缀术’,就是指这个。

那时负责天文的官员,都是世袭的家族,有名无实,根本不懂历法。他们厌恶怀朴的方法超过自己,纷纷阻挠他,多次引发大狱。尽管如此,怀朴的学说最终没有被动摇,但候簿至今仍未完成。《奉元历》中的五大行星步术,只是对旧历进行了一些增减,改正了一些极度的错误,大约有五六成。

怀朴的历法技术,古今未见,被众多历法学家所阻挠,不能充分发挥其技艺,实在可惜。

我国在宫中设立了天文院,设有漏刻、观天台、铜浑仪,这些都和司天监一样,相互监督。每晚天文院需要报告是否有异常现象、云物、吉兆,以及当夜星次的位置,必须在皇城门开启前到达宫中。门开启后,司天监的报告才到,两司的报告相互核对,以防止虚假报告。近年来,都是阴相计会,符同写奏,习以为常,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内外都知道,并不觉得奇怪。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行位置,都只是根据小历法所计算的交点度数来报告,没有进行占候,有关部门只是备员安禄而已。

熙宁年间,我担任太史令,曾经查处了这些欺骗行为,免去了六人的官职。不久,这种弊端又恢复了。

(注:以上翻译仅供参考,具体含义可能因个人理解而有所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象数二-注解

历法:指古代用以记录时间、计算年月日、预测天文现象的方法和系统。

黄道:古代天文学中,指太阳在一年中运行的主要轨道,位于赤道以北,因为太阳在春分和秋分时位于此道,故称黄道。

赤道:地球上的一个假想大圆,与地球自转轴垂直,是地球表面上纬度为0度的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朱道:指月亮在黄道南面的运行轨道。

黑道:指月亮在黄道北面的运行轨道。

青道:指黄道东面的区域。

白道:指黄道西面的区域。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

缀术:古代中国的一种数学方法,用于计算天文数据。

司天监:古代中国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的官署。

漏刻:古代一种计时器,通过水滴的滴落来计算时间。

观天台:古代用于观测天象的高台。

铜浑仪:古代中国的一种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体的位置。

谪见:指异常的天文现象,如流星、彗星等。

祯祥:指吉兆,如日食、月食等。

皇城门:古代皇宫的正门。

小历:指简单的历法,相对于复杂的历法而言。

躔度:指天体在黄道上的位置,用度数来表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象数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在此处对古代历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评。首先,他提出了历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黄道、赤道、朱道、黑道、青道、白道等,指出这些概念都是人为强加的,并非天体实际存在的。沈括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科学思想中对宇宙本质的深刻认识。

沈括进一步解释了这些概念的产生原因,即由于天体运行的不规律性,人们为了方便计算,人为地将天体运行轨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用不同的颜色命名。这种做法虽然方便了计算,但却是基于对天体运行规律的不完全理解。

在赏析这段古文时,我们还需注意到沈括对古代历法中五星行度的观察和总结。他指出,五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逆行现象,并且逆行的轨迹呈现出柳叶状,两端的运行速度较慢,中间的运行速度较快。这一观察结果体现了沈括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法计算方法的精确把握。

沈括在文中还批评了古代历法家们对天体运行规律的不完全认识,指出他们只关注了行道的迟速,而忽略了行道的斜直之异。这一批评揭示了古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

此外,沈括还提到了自己担任太史令时对历法的改进。他提出了“缀术”这一概念,即通过连续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数据,以验证和修正历法。这一方法体现了沈括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赏析这段古文时,我们还需关注到沈括对古代天文官制度的批评。他指出,古代天文官多由世族出身,隶名食禄,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和专业知识。这一批评揭示了古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体制问题。

最后,沈括对当时天文院的工作进行了批评,指出他们只是根据小历所算的躔度誊奏,不曾进行实际的占候观测。这一批评反映了沈括对科学研究的务实态度,以及对古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虚伪现象的批判。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象数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2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