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原文

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復有早晚?

余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

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

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歳。”

置闰之法,自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

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

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如歳差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

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盈亏谓之一月。

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復与日会;歳十二会而尚有余日。

积三十二月,復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名实相乘,加一月谓之“闰”。

闰生于不得已,犹暍舍之用磹楔也。

自此气、朔交争,歳年错乱。

四时失位,算数繁猥。

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歳,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

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歳事之舒惨。

今乃专以朔定十二月,而气反不得主本月这政。

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则朔在气前者是也。

徒谓之乙歳之春,而实甲歳之冬也;时尚谓之冬也,而已行发生之令,则朔在气后者是也。

徒谓之甲歳之冬,乃实乙歳之春也。

是空名之正、二、三、四反为实,而生杀之实反为寓,而又生闰月之赘疣,此殆古人未之思也。

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

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日,歳歳齐尽,永无闰余。

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歳不过一次。

如此,则四时之气常正,歳政不相凌夺。

日月五星,亦自从之,不须改旧法。

唯月之盈亏,事虽有系之者,如海、胎育之类,不预歳时寒暑之节,寓之历间可也。

借以元祐元年为法,当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

如此历日,岂不简易端平,上符天运,天补缀之劳?

余先验天百刻有餘、有不足,人已疑其说。

又谓十二次斗建当随歳差迁徙,人愈骇之。

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

然异时必有用余之说者。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

范侍郎雍为帅,忧形于色。

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元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

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

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

或谓之曰:“当敢肆妄言,万一言不验,须伏法。”

校笑曰:“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

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

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

留歳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

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则阴与贼连,何相负也?”

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

凡一月,滨于死者数矣。

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

毅然不顾。

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復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

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

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

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

遇乞,虏人之谋臣也。

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

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

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

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

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

久之,遇乞终以疑死。

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

朝迁录其劳,补右侍禁,归姓为王。

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世衡本卖崧为死间,邂逅得生还,亦命也。

康定之后,世衡数出奇计。

余在边,得于边人甚详,为新其庙像,录其事于篇。

祥符中,禁火。

时丁晋公主营復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

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復为街衢。

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国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

歳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

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完补讫,復以水浮船,撤去梁柱。

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

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

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

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

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

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

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

李及叹曰:“彼众我寡,岂復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今世俗谓之隶书者,只是古人之“八分书”,谓初从篆文变隶,尚有二分篆法,故谓之八分书。

后乃全变为隶书,即今之正书、章草、行书、草书皆是也。

后之人乃误谓古八分书为隶书,以今时书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者,隶书之正者耳。

其余行书、草书,皆隶书也。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苦县,《老子朱龟碑》也。

《书评》云:“汉、魏牌榜碑文和《华山碑》,皆今所谓隶书也。杜甫诗亦只谓之八分。”

又《书评》云:“汉、魏牌榜碑文,非篆即八分,未尝用隶书。”

知汉、魏碑文皆八分,非隶书也。

江南府库中,书画至多。

其印记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集贤殿书院印”,以墨印之,谓之金图书,言惟此印以黄金为之。

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然未尝题书画人姓名;唯钟隐画,皆后主亲笔题“钟隐笔”三字。

后主善画,尤工翎毛。

或云:“凡言‘钟隐笔’者,皆后主自画。后主尝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非姓钟人也。今世传钟画,但无后主亲题者,皆非也。”

江南府库中,书画至多。

其印记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集贤殿书院印”,以墨印之,谓之金图书,言惟此印以黄金为之。

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然未尝题书画人姓名;唯钟隐画,皆后主亲笔题“钟隐笔”三字。

后主善画,尤工翎毛。

或云:“凡言‘钟隐笔’者,皆后主自画。后主尝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非姓钟人也。今世传钟画,但无后主亲题者,皆非也。”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煎和之法,常欲湆在下,体在上,则易熟而不偏烂。

及升鼎,则浊滓皆归足中。

《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谓浊恶下,须先泻而虚之;九二阳爻,方为鼎实。

今京师大屠善熟彘者,钩悬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遗意也。

又古铜香垆,多镂其底,先入火于垆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则难灭而持久。

又护垆热灼席,则为盘荐水,以渐其趾,且以承灰炮之坠者。

其他古器,率有曲意,而形制文画,大概多同。

盖有所传授,各守师法,后人莫敢辄改。

今之众学人人皆出已意,奇衺浅陋,弃古自用,不止器械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译文

卢肇论述海潮,认为‘海潮是由于日出和日落所引起的’,这种说法极不合理。如果海潮是由于日出日落引起的,那么每天都会有规律,怎么会有早晚之分?我经常考察它的规律,每当月亮正临子午线时,潮水就会涨,等待潮水的时间不会有丝毫差错。这是在海上观察潮水涨落的时间。离海远的地方,就需要根据地理条件来增加时间。月亮正午涨潮的称为潮,正子时涨潮的称为汐;正子时涨潮的称为潮,正午涨潮的称为汐。

历法在经典中只有《尧典》提到‘用闰月来确定四季和年份’。设置闰月的办法,从尧时开始就有,太古以前的情况就不知道了。设置闰月的办法是先圣王留下的,本来就不应该被质疑。然而,确实有古人没有考虑到的事情等待后世去解决,比如岁差问题,这是近代才出现的,这并不涉及古今的争议。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称为一日,月亮的盈亏称为一月。用日月来记录天象,虽然有了名称,但是月亮运行二十九天多一点,又与太阳会合;一年十二个月会合后还有多余的天数。累积三十二个月,又多余一个月,节气和朔望逐渐相隔,中气不在本月,名实不符,加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是由于不得已而设置的,就像在夏天用冰块来解暑一样。从此,节气和朔望相互争斗,年份错乱。四季的位置失去,计算方法复杂。凡是累积月份来形成季节,用季节来形成年份,阴阳的消长,万物的生长和消亡变化,都取决于节气。只是记录月亮的盈亏,都不涉及年份的冷暖。现在却专门用朔望来确定十二月,而节气反而不能主导本月的情况。已经称为春天了,却还在执行肃杀的政策,那么朔望在节气之前的就是这样。只是说乙年的春天,实际上却是甲年的冬天;时尚称为冬天,却已经执行生长的政策,那么朔望在节气之后的就是这样。只是说甲年的冬天,实际上却是乙年的春天。

这样的空名正、二、三、四月份反而成了实质,而生杀的实际反而成了空名,还增加了闰月的累赘,这大概是古人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现在提出的历法,不如用十二节气作为一年,不再用十二月。直接以立春的那天为孟春的第一天,惊蛰为仲春的第一天,大月三十天,每年都一样,永远没有闰余。十二月通常一大一小交替,即使有两个小月连续出现,一年也不过一次。这样,四季的节气就总是正确的,年份和政令不会相互侵犯。日月和五大行星,也自然随之,不需要改变旧法。只有月亮的盈亏,虽然有些事情与之有关,比如海潮、胎育等,但并不涉及年份的寒暑季节,可以在历法中附带记录。

以元祐元年为例,立春那天是孟春的第一天,惊蛰那天是仲春的第一天,大月三十天,每年都一样,永无闰余。十二月通常一大一小交替,即使有两个小月连续出现,一年也不过一次。这样的历法,难道不是简单、公平,符合天运,减少了天补缀的劳苦吗?我之前验证天百刻有余或不足,人们已经对我的说法表示怀疑。我又说十二次斗建应该随着岁差迁徙,人们更加惊骇。现在这个历法理论,更会被人奇怪和攻击。然而,将来一定会有人采用我的说法。

宝元元年,党项人围攻延安七天,多次临近危险。范侍郎雍担任统帅,忧虑表现在脸上。有一个老军校出来,自称:‘我是边地人,多次遭遇围城,形势有接近今天的。敌人不擅长攻城,最终不能攻下。今天形势万分危急,我可以保证。如果有不测,我愿意承担斩首之罪。’范侍郎赞赏他的壮志,也稍微安心了一些。事情平息后,这个军校得到了重赏,被称知道用兵和判断敌情的高手。

种世衡最初建造清涧城时,有一个紫山寺的僧人法崧,刚毅果断有谋略,以义烈自许。世衡邀请他加入门下,任其所欲,供应充足。法崧酗酒,赌博无所不为,世衡对他更加厚待。留了一年后,法崧也深深感激世衡,自己处之泰然。有一天,世衡突然发怒对法崧说:‘我对你这么好,你却暗中与敌人勾结,为什么背叛我?’把法崧绑起来,折磨得非常痛苦。一个月内,法崧几次濒临死亡。法崧始终不屈服,说:‘我是男子汉!你听信奸人的话,想杀我,那就杀吧。我绝不会用不义的方式自诬。’他坚决不屈。

世衡看到法崧不屈不挠,为他解开绳索,让他洗澡,又请他回卧室内,深情地抚慰他说:‘你没有过错,我只是想试探你。我想让你做间谍,万一可以胁迫,你就泄露我的事情。如果敌人因此被围困,你能不背叛我吗?’法崧沉默不语:‘我愿意为你试试。’世衡慷慨地赠送他礼物,把一些军事机密给他,说:‘你可以用这些来接近他们,并假装向羌人报告。’临行前,世衡解下自己的棉袍送给他,说:‘胡地寒冷,以此作为告别。到了那里,你要想方设法接近他们,没有这个人就无法接近他们的心腹。’遇乞是敌人的谋臣。法崧按照世衡的教导,努力接近遇乞。敌人察觉后怀疑他,将他逮捕。几天后,有人发现棉袍领中藏有世衡和遇乞的书信,内容非常诚恳。法崧最初不知道棉袍里有信,敌人折磨他非常残酷,但他始终没有泄露。敌人因此怀疑遇乞,放走了法崧,将他迁到北境。过了一段时间,遇乞最终因为怀疑而死。法崧偶然逃脱,带回了敌人中的事情报告。朝廷记录了他的功绩,任命他为右侍禁,恢复了王姓。法崧后来官至诸司使,至今边地人还称他为王和尚。世衡本来打算让法崧做死间,偶然得以生还,这也是天意。康定之后,世衡多次出奇计。我在边地,从边地人那里得到了详细的资料,为新庙像做了记录。

祥符年间,禁止放火。当时丁晋公主负责重建宫殿,担心取土的地方太远,公主就下令挖掘大街来取土,不久就挖成了大沟。然后让汴水流入沟中,引导各路竹木筏子和船只运送各种材料,全部从沟中运到宫门前。事情完成后,再将废弃的瓦砾灰土填入沟中,恢复成街道。一举三得,节省的费用以亿计。建国初期,两浙献上了龙船,长二十多丈,上面建造了宫室和层楼,设有御榻,以备皇帝游览。时间久了,船体损坏,想要修理,但水中无法施工。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献计,在金明池北边挖一个大池子,可以容纳龙船,下面设置柱子,用大木梁加固修补完毕,再用水浮起船,撤去梁柱。用大屋覆盖起来,就成了藏船的地方,从此不再担心风吹雨打。

李学士世衡喜欢藏书。有一本晋人的墨迹,在他儿子绪那里。长安的石从事曾经从李学士那里借去,偷偷摹仿了一本,献给文潞公,说是真迹。有一天,潞公在会客,拿出书画,李学士也在座,一看到这幅帖,惊讶地说:‘这幅帖是我的家传之物,怎么忽然到了这里?’急忙派人回家,取来验证,才知道潞公所收的是摹本。李学士才知道是石从事传的,就向潞公说明情况。在座的客人纷纷进言,都说潞公所收的是真迹,而李学士所收的是摹本。李学士感叹道:‘他们人多势众,我势单力薄,哪里还能辩白?今天才知道自己孤单无援。’

现在人们所说的隶书,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八分书’。它最初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还保留了两分篆书的笔法,所以被称为八分书。后来它完全变成了隶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正书、章草、行书、草书等。后来的人错误地将古八分书称为隶书,而将现在的字体称为正书,却不知道所谓的正书,其实是隶书中的正体。其他的行书、草书,也都是隶书。

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写道:‘陈仓石鼓文已经失传,大小篆文产生了八分书。苦县光和尚骨立,书法贵在瘦硬才能通神。’这里的苦县指的是《老子朱龟碑》。《书评》中说:‘汉、魏时期的牌匾碑文和《华山碑》,都被现在的人称为隶书。杜甫的诗中也只提到八分。’《书评》还提到:‘汉、魏时期的牌匾碑文,要么是篆书,要么是八分,从未使用过隶书。’由此可见,汉、魏时期的碑文都是八分书,不是隶书。

江南的府库中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上面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集贤殿书院印’等印记,用墨印在上面,称为金图书,意思是只有这个印章是用黄金制成的。在这些书画中,有时可以看到李后主的题跋,但他从未题过书画作者的姓名;只有钟隐的画作,后主亲自题写了‘钟隐笔’三个字。后主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画翎毛。有人说:‘凡是写着“钟隐笔”的画作,都是后主自己画的。后主曾经自称为钟山隐士,因此隐藏了自己的名字,被称为钟隐。他并不姓钟。’现在流传的钟画,如果没有后主亲自题字的,都不是真的。

古时候的鼎有三只脚是空的,中间可以放东西,这就是所谓的鬲。烹饪的方法是,通常要让汤汁在下,食材在上,这样容易熟且不会烧焦。等到煮开后,杂质都会沉到鼎的底部。《鼎卦》初六爻说:‘鼎的脚颠倒,有利于排出不好的东西。’意思是说,杂质在下,需要先倒掉以保持空旷;九二爻是阳爻,才是鼎中的实质。现在北京的大厨擅长烹饪猪肉,他们会将猪肉挂在钩上煮,不让它接触到锅底,这也是古人的遗风。古时候的铜香炉,底部常常有镂空,先在炉中点火,然后在上面覆盖灰烬,火势旺盛则难以熄灭且能持久。香炉的热气可以烧灼席子,用来放置水盘,逐渐冷却鼎的底部,同时也用来承接香灰掉落的东西。其他古器物,大多有特殊的用途,而它们的形状和纹饰,大致都是相同的。因为有所传授,每个人都遵守师傅的教法,后人不敢随意更改。现在的人学习各种技艺,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奇怪且浅薄,丢弃古法而自行其是,不仅仅是在器械上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注解

卢肇:唐代文学家,曾任右拾遗、起居舍人等职,有《海潮论》等作品。

海潮:指海洋中的潮汐现象,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有关。

日出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和落下的现象,通常与一天的开始和结束相对应。

月正临子、午:月亮正对子午线的位置,子午线是地球上的一个假想大圆,通过地球的南北极。

行节:指潮汐的规律性变化。

闰月:指农历中为调整月与年长度不一致而增加的一个月。

岁差:指地球公转轨道的进动,导致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每年逐渐西移。

日月纪天:用日、月来记录时间的系统。

十二气:古代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个节气来划分一年的系统。

斗建:古代天文术语,指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的方位,用来确定季节。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月亮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上。

气:指节气,是古时用来表示季节变化的标志。

政:指政治,这里指历法中的政治措施。

元祐元年: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公元1086年至1094年。

党项: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宁夏、青海一带。

延安:今陕西省延安市,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范侍郎雍:范雍,北宋官员,曾任侍郎等职。

老军校:指年老的军中校官。

边人:指边疆地区的人。

种世衡:北宋名将,曾任延州知州等职。

清涧城:今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北宋时期为军事要塞。

紫山寺僧法崧:法崧,唐代僧人,有智谋。

义烈:指忠诚勇敢。

械系:指用刑具拘禁。

间关:指历经艰难困苦。

遇乞:指党项族中的一位谋士。

虏人:指外族人,这里指党项人。

中书:古代中央政府机构之一,负责起草文书等。

熙宁: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公元1068年至1077年。

宦官:古代宫廷中的官员,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黄怀信:北宋宦官,有智谋。

金明池: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墨迹:指书法作品。

石从事:石从事,唐代官员,曾任从事等职。

文潞公:文彦博,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等职。

隶书:隶书是中国汉字书法的一种,起源于秦朝,成熟于汉代。它是从篆书演变而来,字形规整,笔画简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隶书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基础。

八分书: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因其字形结构保留了篆书的八分之一,故称八分书。八分书在隶书的基础上更加简化,笔画更加流畅,是隶书的一种变体。

正书:正书,又称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形规整,笔画平直,是现代汉字书写的基础。

章草:章草是隶书的一种变体,字形较为草率,但仍有隶书的痕迹,是草书的前身。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字形较为流畅,笔画连绵,是日常书写中常用的书体。

草书:草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字形简化,笔画连绵,书写速度较快,但不易辨认。

陈仓石鼓文:陈仓石鼓文是古代的一种文字,刻在石鼓上,因出土于陈仓而得名,是研究古代文字和书法的重要资料。

苦县光和尚骨立:苦县光和尚骨立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以瘦硬著称。

建业文房之印:建业文房之印是古代印章的一种,印文为“建业文房之印”,是古代文房用品的标志。

内合同印:内合同印是古代印章的一种,印文为“内合同印”,用于官方文件。

集贤殿书院印:集贤殿书院印是古代印章的一种,印文为“集贤殿书院印”,是古代书院的标志。

金图书:金图书是指用黄金制成的印章,用于重要文件或贵重物品。

李后主题跋:李后主题跋是指南唐后主李煜在书画作品上的题跋,通常包括对作品的评价和自己的感受。

钟隐笔:钟隐笔是指南唐后主李煜的画作,因其自号钟山隐士,故称钟隐笔。

鬲:鬲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有三足,中空,用于煮食物。

鼎卦:鼎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着变革和成功。

彘:彘是指猪,特指大猪。

香垆:香垆是古代的一种香炉,用于烧香。

曲意:曲意是指器物的设计有特殊的寓意或象征意义。

师法:师法是指学习前人的技艺和风格,遵循传统。

奇衺浅陋:奇衺浅陋是指奇特而浅薄,缺乏深度和内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评注

今世俗谓之隶书者,只是古人之‘八分书’,谓初从篆文变隶,尚有二分篆法,故谓之八分书。此句揭示了隶书与八分书的渊源关系,隶书并非完全脱离篆文,而是继承了篆书的部分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八分’之名,既体现了隶书与篆书的相似性,也暗示了隶书在演变过程中的过渡性质。

后乃全变为隶书,即今之正书、章草、行书、草书皆是也。此句说明了隶书的发展演变,从最初的八分书逐渐演变为如今的正书、章草、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反映了汉字书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后之人乃误谓古八分书为隶书,以今时书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者,隶书之正者耳。其余行书、草书,皆隶书也。此句批评了后世对隶书和正书概念的混淆,指出正书是隶书的正体,而行书、草书等书体也都是隶书的演变形式。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此句引用了杜甫的诗句,赞赏了李潮的八分小篆,并提出了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即书贵瘦硬,方能传神。

苦县,《老子朱龟碑》也。《书评》云:‘汉、魏牌榜碑文和《华山碑》,皆今所谓隶书也。杜甫诗亦只谓之八分。’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隶书与八分书的关系,并指出汉、魏时期的牌榜碑文和《华山碑》等均属于隶书范畴。

江南府库中,书画至多。其印记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集贤殿书院印’,以墨印之,谓之金图书,言惟此印以黄金为之。此句描述了江南府库中的书画珍品及其印记,展现了古代书法艺术的珍贵和独特。

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然未尝题书画人姓名;唯钟隐画,皆后主亲笔题‘钟隐笔’三字。后主善画,尤工翎毛。或云:‘凡言‘钟隐笔’者,皆后主自画。后主尝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非姓钟人也。今世传钟画,但无后主亲题者,皆非也。’此段文字讲述了李后主和钟隐的书画故事,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煎和之法,常欲湆在下,体在上,则易熟而不偏烂。及升鼎,则浊滓皆归足中。《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谓浊恶下,须先泻而虚之;九二阳爻,方为鼎实。此段文字通过描述古鼎的形状和煎和之法,引申出《鼎卦》的卦象,寓意着事物的变化和调整。

今京师大屠善熟彘者,钩悬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遗意也。此句将古代的烹饪技艺与现代的烹饪方法相联系,体现了古代智慧的传承。

又古铜香垆,多镂其底,先入火于垆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则难灭而持久。又护垆热灼席,则为盘荐水,以渐其趾,且以承灰炮之坠者。其他古器,率有曲意,而形制文画,大概多同。盖有所传授,各守师法,后人莫敢辄改。今之众学人人皆出已意,奇衺浅陋,弃古自用,不止器械而已。此段文字通过对古铜香垆和其他古器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技艺和传承,以及后世对古文化的忽视和摒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2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