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原文

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

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里数,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

余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

图成,得方隅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

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

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

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

据《本草》:“河豚味甘温,无毒,补虚,去湿气,理腰脚。”

因《本草》有此说,人遂信以为无毒,食之不疑。此甚误也。

《本草》所载河豚,乃今之鱼,亦谓之鮠五回反。

鱼,非人所嗜者,江浙间谓之回鱼者是也。

吴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鱼。

‘《本草注》引《日华子》云:“河豚有毒,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肝有大毒。又为鱼、吹肚鱼。”此乃是侯夷鱼,或曰胡夷鱼,非《本草》所载河豚也。引以为注,大误矣。《日华子》称:“又名鱼。”此却非也,盖差互解之耳。规鱼浙东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规。吹肚鱼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胀如吹也。南人捕河豚法:截流为栅,待群鱼大下之时,小拔去栅,使随流而下,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触栅,则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渔人乃接取之。’

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

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

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前。

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今州城北门外。

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

小市桥,今存。

广济桥,今存。

新桥,开明桥,今存。

顾家桥,通泗桥,今存。

太平桥,今存。

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歳桥,今存。

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今开元寺前。

次东水门,今有新桥,非古迹也。

东出有山光桥。

见在今山光寺前。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黄镮,即今之朱藤也,天下皆有。

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

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

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

实如皂荚,《蜀都赋》所谓“青珠黄镮”者,黄镮即此藤之根也。

古今皆种以为亭槛之饰。

今人采其茎,于槐榦上接之,伪为矮槐。

其根入药用,能吐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译文

古代有关于地理的书籍,叫做《飞鸟图》,不知道是谁创作的。所谓的‘飞鸟’,是指虽然有四个方向的距离,但都是沿着道路步行测量的,道路弯曲且不固定,一旦绘制成图,那么距离和步数就无法一一对应。因此,根据图来测量直线距离的四个方向,就像空中飞鸟直接飞过去一样,没有任何山川曲折的差异。我曾经创作了《守令图》,虽然是以二寸折合百里作为比例,还制定了准则、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种方法,来计算飞鸟的距离。图完成后,可以准确地得到各个方位的距离,然后可以将这方法应用于四个方向和八个方位,分为二十四方位,用十二地支和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来命名。这样,即使后世的地图丢失,只要得到这本书,按照二十四方位来布置郡县,立刻就能绘制出地图,误差极小。

用磁石摩擦针尖,针尖锐利的地方总是指向南方;也有指向北方的,可能是磁石的属性不同。比如夏至时鹿角脱落、冬至时麋鹿角脱落,南北方向相反,理应有所不同,但这还没有深入研究。

吴地的人喜欢吃河豚鱼,有人吃了有毒的河豚,常常导致死亡,这是一个严重的警告。根据《本草》记载:‘河豚味甘温,无毒,可以补虚,去除湿气,调理腰脚。’因为《本草》有这样的说法,人们就相信河豚是无毒的,吃了也不怀疑。这非常错误。《本草》中所说的河豚,实际上是现在的鲈鱼,也叫做鮠鱼。鲈鱼不是人们喜欢吃的鱼,江浙一带称之为回鱼。吴地人所食的河豚有毒,本名叫侯夷鱼。《本草注》引用《日华子》说:‘河豚有毒,可以用芦根和橄榄等来解毒。肝脏有大毒。又称为鲈鱼、吹肚鱼。’这实际上是侯夷鱼,或者说是胡夷鱼,不是《本草》中所说的河豚。引用《日华子》作为注释,这是大错特错的。《日华子》称:‘又名鲈鱼。’这却是错误的,可能是混淆了解释。鲈鱼是浙东人称呼的,还有生活在海中的,腹部有刺,叫做海鲈。吹肚鱼是南方人普遍称呼的,因为它腹部膨胀像吹起来的样子。南方人捕捞河豚的方法是:截断水流建造栅栏,等待成群的鱼大量游下时,轻轻移开栅栏,让鱼随水流而下,天黑时鱼群聚集,互相挤压,有的碰到栅栏,就会愤怒地膨胀腹部,浮在水面上,渔夫就接取它们。

扬州在唐朝时非常繁荣,旧城南北长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宽七里三十步,值得记载的有二十四座桥。最西边的是浊河茶园桥,其次是东边的大明桥,现在在大明寺前。进入西水门有九曲桥,现在在建隆寺前。再往东是正对着帅府南门的下马桥,再往东是作坊桥,桥东的河转向南,有洗马桥,再往南是南桥,现在在州城北门外。再往南是阿师桥,周家桥,现在这个地方是城北门。小市桥,现在还存在。广济桥,现在还存在。新桥,开明桥,现在还存在。顾家桥,通泗桥,现在还存在。太平桥,现在还存在。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现在还存在。青园桥,从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现在在开元寺前。再往东是水门,现在有新桥,不是古迹。从东边出去有山光桥,现在在山光寺前。再从官府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称‘九桥’,不通船,不算在二十四桥之内,都在现在州城的西门之外。

黄藤,就是现在的朱藤,天下到处都有。叶子像槐树,花穗悬挂,紫色,像葛花。可以用来做菜吃,如果煮不熟也有小毒。京师的人家在园子里种植成大架子,称之为紫藤花。果实像皂荚,《蜀都赋》所说的‘青珠黄藤’,黄藤就是这种藤的根。古往今来都种植这种藤作为亭台楼阁的装饰。现在的人采摘它的茎,在槐树的枯干上嫁接,伪造成矮槐。它的根可以入药,能够催吐。

(此处原文缺失,无法翻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注解

飞鸟图:一种古代地图,其特点是按照鸟飞行的直线距离来标注距离,不考虑实际道路的曲折,以此来减少误差。

守令图:一种古代地图,作者提出了一种精确测量和绘制地图的方法。

里步:古代距离单位,一里等于一步的距离,用于地图上的距离标注。

磁石:一种天然矿物,具有磁性,古代用于指南。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

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类,其内脏和卵巢含有剧毒,但经过加工后可食用。

本草:古代药物学著作,记载了大量的药物和药方。

吴人:指古代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的人。

河豚鱼:即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类。

侯夷鱼:即河豚,古代文献中的一种称呼。

日华子:古代医家,著有《日华子本草》。

芦根: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橄榄:一种果实,可食用,也有药用价值。

牙融: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一种方法,指通过观察地物的形状和位置来绘制地图。

傍验: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一种方法,指通过观察地物的边缘和轮廓来绘制地图。

高下: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一种方法,指通过观察地物的高低起伏来绘制地图。

方斜: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一种方法,指通过观察地物的方形和斜形来绘制地图。

迂直: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一种方法,指通过观察地物的弯曲和直线来绘制地图。

十二支:中国古代的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八干:中国古代的八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乾坤艮巽:中国古代的八卦,分别为乾、坤、艮、巽。

二十四桥:扬州古时的二十四座桥梁,是古代扬州城的标志性景观。

黄镮:即朱藤,一种植物,其茎可制作成家具和装饰品。

紫藤花:一种植物,其花穗紫色,常用于园林装饰。

皂荚:一种植物,其果实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评注

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里数,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

此段文字展现了古人对地理测量和地图绘制的深刻理解。‘飞鸟图’的命名,寓意着地图绘制应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直线化的空间表达,摒弃实际道路的曲折与迂回,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地理空间的本质。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观和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实用性和理想性的完美结合。

余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

此句中,‘守令图’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地图绘制的严谨态度。通过精确的比例尺和七种测量方法,古人对地图的精度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力求达到‘鸟飞之数’的精确度。这种科学的方法论,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为后世地图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成,得方隅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

此段文字说明了古人在地图绘制中如何将实际地理空间转化为符号化的空间表达。通过将地理空间的四至、八到划分为二十四至,并赋予其相应的符号和名称,古人在地图上实现了对复杂地理空间的简化和抽象,使得地图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

此句体现了古人对地图学的深刻理解。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绘制方法,即使地图本身已经失传,也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重新绘制,保证地图的准确性。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地图学的贡献,也反映了他们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此句通过磁石和针的比喻,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古人在这里不仅描述了磁石指南的现象,还推测了磁石可能存在不同的性质,从而产生指向不同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

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

此句揭示了古人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吴人食用河豚鱼导致中毒事件的描述,古人对食物安全提出了警示,提醒人们对待食物要谨慎,不可轻信传说。

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

此句描述了扬州古城的繁华景象。通过对城市规模和桥梁数量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城市历史的传承。

黄镮,即今之朱藤也,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

此句通过对比古今植物名称,说明了古人对植物认知的传承。古人对黄镮的描述,既体现了对植物形态的观察,也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分类的尝试。

古今皆种以为亭槛之饰。今人采其茎,于槐榦上接之,伪为矮槐。

此句说明了古人对植物的应用和传承。古人在园林建设中广泛使用黄镮,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追求。而现代人则通过嫁接技术,将黄镮与槐树结合,创造出新的景观,体现了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创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2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