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原文
旧制,馆职自校勘以上,非特除者,皆先试,唯检讨不试。
初置检讨官,只作差遣,未比馆职故也。
后来检讨给职钱,并同带职在校勘之上,亦承例不试。
兴国中,琴待诏朱文济鼓琴为天下第一。
京师僧慧日大师夷中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
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
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
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古乐钟皆扁,如盒瓦。
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
声短则节,声长则曲。
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
后人不知此意。
悉为扁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復可辨。
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
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
余因读《李后主人集》有《北苑诗》及《文苑纪》,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
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
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
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
丁晋公为《北苑茶录》云:“北苑,地名也,今曰龙焙。”
又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
丁亦自疑之。
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
古人引《诗》,多举《诗》之断章。
断音段,读如断截之断,谓如一诗之中,只断取一章或一二句取义,不取全篇之义,故谓之断章。
今之人多读为断章,断音锻,谓诗之断句,殊误也。
《诗》之末句,古人只谓之“卒章,”近世方谓“断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译文
在旧制度下,担任校勘以上的馆职,如果不是特别任命的,都需要先经过试用,只有检讨一职不需要试用。最初设立检讨官时,只是作为一项差事,还没有和馆职相提并论。后来检讨官开始发放薪水,并且和担任馆职一样,在校勘之上,也按照惯例不需要试用。
兴国年间,琴师朱文济弹琴被誉为天下第一。京师的僧人慧日大师夷中完全掌握了他的技艺,并将这些技艺传授给了越州的僧人义海。义海学尽了夷中的技艺,于是进入越州法华山继续学习,拒绝外界打扰,十年间足不出山,日夜不停地弹琴,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天下想要学习他弹琴的人纷纷前来,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达到他的境界。如今义海已经年老,他的指法技艺也失传了。义海读书能写文章,士大夫们很多人和他交往,但他却因为弹琴而闻名。他的技艺不在于声音本身,而在于那种意境和韵味,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古代的乐钟都是扁平的,形状像盒子。因为钟体圆形声音长,扁平声音短。声音短的地方节奏明显,声音长的地方则更加悠扬。如果节奏短的地方声音混乱,就无法形成音律。后来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都做了扁平的钟,急促敲击时声音晃晃悠悠,清浊已经无法分辨。
建茶中品质上乘的被称为‘北苑茶’。现在建州的凤凰山,当地人称其为北苑,说江南曾经设立官员管理这里,称为北苑使。我因为阅读《李后主人集》中的《北苑诗》和《文苑纪》,得知北苑是江南的皇家园林,位于金陵,不是建安。江南的北苑使,就像现在的内园使。李氏时期有北苑使,擅长制茶,人们都争相看重他,称之为‘北苑茶’。现在茶器中的‘学士瓯’等,都是因为人得名,而不是地名。丁晋公在《北苑茶录》中说:‘北苑,是地名,现在称为龙焙。’又说:‘苑,是天子的园林之名。这个园林位于列郡的东边,为什么却叫北苑呢?’丁晋公自己也对此表示怀疑。其实他不知道北苑茶本来就不是地名,最初是因为误传,自从丁晋公在书中确定了这个说法,到现在就被称为北苑。
古人引用《诗经》,经常只引用其中的一部分。‘断章’是指断取诗中的一段,读作‘断截’的断,意思是在一首诗中只选取一章或一两句来取义,而不是整篇的意思,所以称为‘断章’。现在的人多把‘断章’读作‘断音锤’,指的是诗的断句,这是错误的。《诗经》的最后一句话,古人只称之为‘卒章’,近代才称为‘断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注解
馆职:指古代官职中的馆阁职务,如校勘、检讨等,通常指翰林院等宫廷学术机构中的官员。
特除:指特殊任命,不经常规选拔程序直接任命。
试:指官员选拔中的考试,以检验其学识和才能。
检讨:古代官职,负责文献的校勘和编纂工作。
差遣:指官职的派遣,即官员被派往某地或某机构担任职务。
琴待诏:古代官职,负责宫廷音乐的演奏和教学。
法华山:地名,位于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此处为琴僧义海习琴之地。
辐辏:形容众多的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奥:深奥,难以理解。
指法:指弹琴的方法和技巧。
意韵:指音乐或文学作品的意境和韵味。
声长:指声音持续的时间较长。
声短:指声音持续的时间较短。
节:音乐中的节奏。
曲:音乐作品。
北苑茶:指古代著名茶叶,产于建州凤凰山,因曾设官领之,故称。
北苑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北苑茶的生产和贸易。
学士瓯:古代茶具,因学士使用而得名。
丁晋公:指丁谓,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
北苑茶录:丁谓所著关于北苑茶的书。
断章:指从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中摘取一部分内容来引用,而不考虑其整体意义。
卒章:指诗的结尾部分。
断句:指把文章或诗歌分成若干个句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评注
旧制,馆职自校勘以上,非特除者,皆先试,唯检讨不试。
此句描述了古代的官职选拔制度,馆职是指官府中的图书管理员,校勘则是负责校正书籍文字的工作。‘非特除者’指非通过特殊手段任命的官员,都必须经过考试。‘唯检讨不试’则特指检讨官这一职位,不需要经过考试。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对于不同职位的选拔标准和程序。
初置检讨官,只作差遣,未比馆职故也。
‘初置’意味着检讨官这个职位最初设立时,只是作为一项差遣,并没有和馆职相提并论。‘未比馆职故也’解释了为什么检讨官不需要考试,因为其地位和职责与馆职不同。
后来检讨给职钱,并同带职在校勘之上,亦承例不试。
这句话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检讨官的待遇得到了改善,他们不仅得到了职钱,而且地位也上升到了与校勘官相当,但仍然不需要通过考试这一传统选拔方式。
兴国中,琴待诏朱文济鼓琴为天下第一。
‘兴国中’指的是宋朝的一个时期,‘琴待诏’是官职名,‘朱文济’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这句话通过‘天下第一’这一评价,突显了朱文济在琴艺上的卓越成就。
京师僧慧日大师夷中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这段文字描绘了越僧义海对琴艺的执着追求。他不仅得到了京师僧慧日大师的真传,而且为了深入研究,隐居山中十年,日夜苦练,最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
‘辐辏’形容前来学习的人众多,‘臻其奥’则意味着没有人能够达到义海琴艺的深奥之处。这句话强调了义海琴艺的高超和不可企及。
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
‘指法’在此指的是弹琴的技艺,‘遂绝’意味着这种技艺随着义海的老去而失传。这句话带有一种哀叹的意味,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消逝的惋惜。
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
这句话说明了义海不仅琴艺高超,而且学识渊博,文采飞扬,但他的名声主要还是来自于琴艺,而非文学。
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这句话对义海的琴艺进行了深刻的评价。他认为义海的琴艺不在于声音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意境和韵味,这种韵味超越了声音的局限,是常人所无法达到的。
古乐钟皆扁,如盒瓦。
‘扁’在此指的是钟的形状扁平,‘盒瓦’则形容钟的形状像盒子上的瓦片。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古代乐钟的特点。
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
这句话解释了钟的形状与声音之间的关系,圆形的钟声音长,扁平的钟声音短。
声短则节,声长则曲。
‘节’和‘曲’分别指的是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钟的形状如何影响音乐的表现形式。
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
这句话说明了如果钟的形状不当,会导致声音混乱,无法形成和谐的音律。
后人不知此意。
‘后人’指的是后来的音乐制作者和演奏者,‘此意’指的是上述关于钟的形状与声音关系的理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后来人未能理解这一重要原理的遗憾。
悉为扁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
‘悉’意为全部,‘晃晃尔’形容钟声清浊不分,‘不复可辨’意味着无法分辨。这句话批评了后来人忽视古法,导致音乐质量下降的现象。
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
‘建茶’指的是产于福建建州的茶叶,‘北苑茶’则是建茶中的上品。这句话点明了建茶的美名。
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
这句话介绍了建州凤凰山与‘北苑’名称的由来,指出‘北苑’原本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官府,专门负责管理建州的茶叶。
余因读《李后主人集》有《北苑诗》及《文苑纪》,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
作者通过阅读《李后主人集》等文献,纠正了关于‘北苑’地理位置的错误认识,指出其位于金陵,而非建安。
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
这句话将‘江南北苑使’与‘如今之内园使’进行类比,说明了两者在地位上的相似性。
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
‘李氏时’指的是南唐时期,‘北苑使’因擅长制茶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北苑茶’也因此得名。
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
这句话说明了现代茶器上的名称多与人物相关,而非地名。
丁晋公为《北苑茶录》云:‘北苑,地名也,今曰龙焙。’又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丁亦自疑之。
丁晋公在《北苑茶录》中对‘北苑’的名称提出了疑问,并试图解释其含义,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
这句话总结了‘北苑’名称的由来,指出其并非地名,而是由于误传和丁晋公的记载而逐渐被认可。
古人引《诗》,多举《诗》之断章。
‘引’在此指的是引用,‘断章’指的是《诗经》中的一章或几句话。这句话说明了古人引用《诗经》时,常常只引用其中的一部分。
断音段,读如断截之断,谓如一诗之中,只断取一章或一二句取义,不取全篇之义,故谓之断章。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断章’的含义,即只取诗中的一小部分来引用,而不是整首诗。
今之人多读为断章,断音锻,谓诗之断句,殊误也。
这句话批评了现代人对于‘断章’这一概念的误解,认为他们错误地将‘断章’理解为诗的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