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药议-原文
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
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皆云“射入肝肺”。
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
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气喉”者,亦谬说也。
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
水与食同咽,岂能就口中遂分入二喉?
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
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
咽则咽入胃脘,次入胃中,又次入广肠,又次入大小肠;
喉则下通五脏,为出入息。
五脏之含气呼吸,正如治家之鼓鞴。
人之饮食药饵,但自咽入肠胃,何尝能至五脏?
凡人之肌骨、五脏、肠胃虽各别,其入肠之物,英精之气味,皆能洞达,但滓秽即入二肠。
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为真气所蒸,英精之气味,以至金石之精者,如细妍硫黄、朱砂、乳石之类,凡能飞走融结者,皆随真气洞达肌骨,犹如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
自馀顽石草木,则但气味洞达耳。
及其势尽,则滓秽传入大肠,润湿渗入小肠,此皆败物,不复能变化,惟当退泄耳。
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凡质岂能至彼哉?
此医不可不知也。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始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
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
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此地气之不同。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
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太阴玄精,生解州盐泽大中,沟渠土内得之。
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端正如刻,正如龟甲。
其裙襴小堕,其前则下剡,其后则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处全是龟甲,更无异也。
色绿而莹彻;叩之则直理而折,莹明如鉴;
折处亦六角,如柳叶。
火烧过则悉解折,薄如柳叶,片片相离,白如霜雪,平治可爱。
此乃禀积阴之气凝结,故皆六角。
今天下所用玄精,乃绛州山中所出绛石耳,非玄精也。
楚州盐城古盐仓下土中,又有一物,六棱,如马牙硝,清莹如水晶,润泽可爱,
彼方亦各太阴玄精,然喜暴润,如盐碱之类。
唯解州所出者为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药议-译文
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像枇杷、狗脊的毛是不能吃的,都说‘射入肝肺’。社会上这种说法很多,都是错误的。又说‘人有水喉、食喉、气喉’的,也是错误的。世上流传的《欧希范真五脏图》,也画了三个喉管,大概是因为当时观察得不仔细。水和食物都是通过咽喉吞咽,怎么可能就分到两个喉管呢?人只有咽和喉两个部分。咽是用来吞食物的,喉是用来呼吸的。咽下去后进入胃脘,然后进入胃中,再然后进入大肠,再然后进入小肠;喉则向下通向五脏,是呼吸的通道。五脏包含的气体和呼吸,就像医生敲打鼓皮。人的食物和药物都是通过咽进入肠胃,怎么可能到达五脏呢?人的肌肉、骨骼、五脏、肠胃虽然各不相同,但进入肠胃的食物和精华之气,都能渗透到全身,但糟粕就会进入大肠和小肠。人的食物和药物一旦进入肠胃,就会被真气蒸发,精华之气,包括像细硫磺、朱砂、乳石这样的金石精华,凡是可以飞扬和融化的,都会随着真气渗透到全身,就像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毫无阻碍。至于其他顽石草木,只是气味渗透而已。等到气尽,糟粕就会进入大肠,湿润的东西渗入小肠,这些都是败坏的东西,不能再变化,只能排出体外。所谓某物进入肝脏,某物进入肾脏等说法,只是气味到达那里,物质怎么可能到达那里呢?这是医生不能不知道的。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只是二月草已经发芽,八月草还没有枯萎,采集的人容易辨认而已,但对于草药来说,并不是采集的好时机。一般来说,采集根类的草药,如果有宿根,应该在没有茎叶的时候采集,这样所有的汁液都会回流到根部。想要验证这一点,只需要观察萝卜、地黄等植物,没有苗的时候采集,果实饱满且沉重;有苗的时候采集,果实空虚且轻。对于没有宿根的植物,应该等到苗长成但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这样根部已经足够生长但还没有衰退。比如现在的紫草,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根部色泽鲜艳;开花后采集,根部色泽暗淡,这就是效果。采集叶子的时候,选择叶子长足的时候,采集芽的时候按照根部的方法,采集花的时候选择花刚开始开放的时候,采集果实的时候选择果实成熟的时候。都不应该限定在某个时间。因为土壤的气候有早晚,天气也有变化。比如平地三月开花的花,在深山里可能要到四月才开花。白居易《游大林寺》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常理,因为地势的高低不同。刚出土的竹笋,有二月生的,有三月四月出生的,有五月才出生的,叫做晚笋;稻谷有七月成熟的,有八九月成熟的,有十月成熟的,叫做晚稻。同一畦里的同一植物,自然有早有晚,这是植物性质的不同。山区的微草,冬天不会凋谢;并州、汾州的乔木,秋天先落叶;越地的桃李冬天结果,北方沙漠的桃李夏天开花。这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一亩的庄稼,用粪肥浇灌的先发芽;一丘的稻谷,后种的晚熟,这是人力不同造成的。怎么可以一切都按照固定的月份来呢!
太阴玄精,生长在解州盐泽的大坑中,沟渠的土里也能找到。大的像杏叶,小的像鱼鳞,都是六角形的,非常整齐,就像刻出来的,就像龟甲。它的裙襦稍微下坠,前面是下斜的,后面是上斜的,就像穿山甲覆盖的地方全是龟甲,没有其他的。颜色绿而透明;敲击它时,纹理直而容易折断,透明如镜子;折断的地方也是六角形,像柳叶。火烧过后,都会裂开,薄如柳叶,一片片分开,白如霜雪,非常平整,令人喜爱。这是因为它吸收了积聚的阴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都是六角形的。现在天下所用到的玄精,是绛州山中的绛石,不是玄精。楚州盐城的古盐仓下面土里,还有一种东西,六棱形,像马牙硝,清澈透明,像水晶,润泽可爱,那里也有各自的太阴玄精,但喜欢暴露在湿润的环境中,就像盐碱一样。只有解州出产的才是正宗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药议-注解
云母粗服:云母,一种矿物,这里指代粗糙的衣物。粗服,指粗布衣服,古代贫民或劳作者所穿。
著人肝肺不可去:著,附着。这里指某些物质附着在人的肝脏和肺部,难以去除。
枇杷、狗脊毛:枇杷,一种水果。狗脊,一种植物,其叶有刺,常用于制作床垫。
射入肝肺:射入,进入。这里指某些食物或物质的毒性进入人的肝脏和肺部。
水喉、食喉、气喉:水喉、食喉、气喉,古代医学中对人体喉部功能的错误理解。
欧希范真五脏图:《欧希范真五脏图》,古代医学著作,但内容有误。
咽、喉:咽,食物通过的部分。喉,气体通过的部分。
胃脘、胃中、广肠、大小肠:胃脘,胃的上部。胃中,胃的中部。广肠,大肠的一部分。大小肠,小肠和大肠。
出入息:出入息,呼吸。
鼓鞴:鼓鞴,古代指鼓风箱,这里比喻呼吸。
药饵:药饵,药物。
真气:真气,中医理论中的气的一种,指人的生命之气。
金石之精:金石之精,指矿物质中的精华。
芦菔、地黄:芦菔,萝卜。地黄,中药材,根可入药。
宿根:宿根,指植物的根。
芦菔、地黄辈:辈,类。这里指类似芦菔和地黄这样的植物。
根色鲜泽:根色鲜泽,指根的颜色鲜艳有光泽。
片片相离:片片相离,指碎片之间相互分离。
太阴玄精:太阴玄精,古代指一种矿物,因其色黑而质重,故称。
解州盐泽大中:解州,地名。盐泽,盐湖。大,指大的坑或池。
沟渠土内得之:沟渠,水道。土内得之,指在土中找到。
杏叶:杏叶,杏树的叶子。
鱼鳞:鱼鳞,鱼身上的鳞片。
穿山甲:穿山甲,一种甲壳类动物,以其能穿山而得名。
绛州:绛州,古代地名,今属山西省。
马牙硝:马牙硝,一种矿物,主要成分为硫酸钠。
清莹如水晶:清莹,清澈透明。水晶,一种宝石,透明度高。
润泽可爱:润泽,滋润光滑。
楚州盐城:楚州,古代地名,今属江苏省。盐城,地名,位于江苏省。
并、汾乔木:并,指并州,古代地名,今属山西省。汾,指汾水,河流名。乔木,高大的树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药议-评注
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一句,揭示了古人对药物作用的一种误解。‘云母’在此处可能指的是某些矿物药,‘粗服’指的是未经精细加工的药物。古人认为这些药物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肝肺,难以去除,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属于民间谬传。‘射入肝肺’的表述同样是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误解,药物通过消化系统吸收,不可能直接射入肝肺。
‘人有水喉、食喉、气喉’的说法也是对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的错误理解。人体只有咽和喉,咽负责食物和液体的吞咽,喉负责呼吸。‘水与食同咽,岂能就口中遂分入二喉?’这句话直接指出了这种说法的错误。
《欧希范真五脏图》中画有三喉,可能是由于当时医学知识的局限导致的错误。‘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这句话指出了人体结构的正确认识。
‘五脏之含气呼吸,正如治家之鼓鞴’将人体五脏的呼吸功能比作鼓风箱,形象地说明了五脏与呼吸的关系。‘人之饮食药饵,但自咽入肠胃,何尝能至五脏?’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食物和药物主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不会直接进入五脏。
‘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为真气所蒸,英精之气味,以至金石之精者,皆随真气洞达肌骨’这一段描述了食物和药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此皆败物,不复能变化,惟当退洩耳’说明了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过程。
‘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凡质岂能至彼哉?’这句话指出了古人对于药物归经理论的误解,强调了药物作用是通过气味影响,而非物质直接进入脏腑。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一段,讲述了古代草药采集的时间和方法。‘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说明了采集草药的最佳时间并非固定的月份,而是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状态来决定。
‘太阴玄精,生解州盐泽大沟中,沟渠土内得之’描述了太阴玄精的产地和形态。‘其裙襴小堕,其前则下剡,其后则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处全是龟甲,更无异也’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太阴玄精的独特形态。‘色绿而莹彻;叩之则直理而折,莹明如鉴;折处亦六角,如柳叶’进一步描述了太阴玄精的质地和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