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艺文二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艺文二-原文

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

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以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

如“朿”字文从而、犬,亦切音也。

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

文潞公归洛日,年七十八。

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煦、朝议大夫司马旦、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皆年七十八。

尝为同甲会,各赋诗一首。

潞公诗曰:“四人三百十二歳,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岭采芝仙。清谈亹亹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晚唐、五代间,士人作赋用事,亦有甚工者。

如江文蔚《天窗赋》:“一窍初启,如凿开混沌之时;两瓦鴥飞,类化作鸳鸯之后。”

又《土牛赋》:“饮渚俄临,讶盟津之捧塞;度饦倘许,疑函谷之丸封”。

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秋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

王之奂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畅诸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

王向少时为三班奉职,干当滁州一镇,时文忠守滁州。

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脩,自往诣之,学子闭门不接。

书生讼于向,向判其牒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岂两辞而造狱?”

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

公一阅,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

枣与棘相类,皆有刺。

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痹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木芒刺也。

朿而相戴立生者枣也。

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

不识二物者,观文可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艺文二-译文

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只说‘读作某字’,没有使用反切法。然而古时候的语言中,已经有一些两个字合并为一个字的情况,比如‘不可’写作‘叵’、‘何不’写作‘盍’、‘如是’写作‘尔’、‘而已’写作‘耳’、‘之乎’写作‘诸’等等,这些都是因为西域的音节合并,可能是切字法的起源。比如‘朿’字,由文从和犬字组成,也是根据音节切分的。这几乎是与声音同时产生的,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

文潞公回到洛阳的时候,已经七十八岁了。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煦、朝议大夫司马旦、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他们的年龄也都是七十八岁。他们曾经一起参加同甲会,各自写了一首诗。潞公的诗写道:‘四个人加起来三百一十二年,何况我们都是丙午年出生的。招来了梁园作为赋诗的客人,合成了商岭采芝的仙人。清谈不断,风儿充满了席位,白发飘飘,雪一样覆盖在肩膀上。这样的聚会从没有过,洛阳应该把它画成图画来流传。’在晚唐、五代之间,士人们写赋时用典,也有一些写得非常精妙的。

比如江文蔚的《天窗赋》:“一窍初开,就像开凿混沌的时候;两片瓦片飞舞,像是化作了鸳鸯之后。”还有《土牛赋》:“喝着渚水突然来到,惊讶于盟津的捧塞;渡过饦食,怀疑是函谷关的丸封。”

河中府的鹳雀楼,有三层,抬头可以看到中条山,低头可以俯瞰黄河。唐代留下诗歌的人很多,但只有李益、王之奂、畅诸的三篇能够描绘出它的景色。李益的诗说:‘鹳雀楼西有一百尺高的墙,沙洲上的云和树木一片茫茫。汉家的箫鼓随着流水,魏国的山河在夕阳下显得一半是晚霞。事情过去千年还觉得时间过得快,秋天来了一天就知道了时间会变长。风和烟雾一起在思念归处,远望非春天也自然感到忧伤。’王之奂的诗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要看尽千里风光,就要再上一层楼。’畅诸的诗说:‘远远地超过了飞鸟的高度,高出了尘世之外,天空的气势围绕着平坦的田野,河流流入断山。’

欧阳文忠喜欢推荐后学。王向年轻时担任三班奉职,负责滁州一个镇,当时文忠担任滁州的守卫。有一个书生因为学生不给他束脩(古代学生给老师的学费),自己上门拜访,但学生却闭门不见。书生向王向告状,王向判决说:‘礼节上听说有人来学习,没听说有人去教导。先生既然已经屈尊,学生难道不应该稍微降低一下要求吗?何不两相妥协,何必让双方都陷入诉讼呢?’书生不满意王向的判决,直接拿着判决书去见欧阳公。欧阳公一看,非常赞赏他的才华,于是为他广为传播名声,鼓励他前进,成就了他的美名,最终成为了一个名人。

枣和棘长得相似,都有刺。枣是单独生长的,长得高而很少有横枝;棘是成排生长的,密集地形成一片树林;用这个来区分,它们的文字都是从‘朿’这个音节来的,指的是木头的刺。‘朿’字上下重叠着生长的是枣;‘朿’字左右并列生长的是棘。不认识这两种植物的人,看了它们的文字就可以区分出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艺文二-注解

切韵:指古代汉语音韵学的一种分类法,以声母、韵母和声调为基础,将汉字分为若干韵部。

西域:古代指中国西部边疆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等地。

训字:指对文字进行解释和注音。

反切:一种古代注音方法,通过两个汉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注音一个字。

不可:古汉语中,‘不可’可以简化为‘叵’。

何不:古汉语中,‘何不’可以简化为‘盍’。

如是:古汉语中,‘如是’可以简化为‘尔’。

而已:古汉语中,‘而已’可以简化为‘耳’。

之乎:古汉语中,‘之乎’可以简化为‘诸’。

朿:古汉字,指树木的刺,也用作声母。

文潞公:指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

归洛:指文彦博回到洛阳。

中散大夫:古代官职,为中散郎的别称,属于文散官。

朝议大夫:古代官职,为朝议郎的别称,属于文散官。

司封郎中:古代官职,为司封郎的别称,属于文散官。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同甲会: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聚集的聚会。

丙午年:指中国农历的某一年,如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梁园:指古梁国,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商岭: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西部。

商岭采芝仙:比喻相聚的欢乐,采芝仙指仙人,此处比喻聚会的人如同仙人。

亹亹:形容谈笑风生,连续不断的样子。

素发飘飘:形容头发白而飘逸。

天窗赋:指江文蔚所作的《天窗赋》,其中“一窍初启,如凿开混沌之时”比喻事物初现。

土牛赋:指江文蔚所作的《土牛赋》,其中“饮渚俄临,讶盟津之捧塞”比喻事物突然出现。

河中府: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永济市。

鹳雀楼:古代建筑,位于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镇,是唐代著名的楼阁之一。

中条:山脉名,位于山西省南部。

汉家箫鼓:指汉代的音乐。

魏国山河:指魏国的山河景色。

事去千年:指往事已经过去千年。

秋来一日:指秋天到来的一天。

风烟并在:指风和烟同时出现。

思归处:指思念家乡的地方。

远目非春亦自伤:指远望时,即使不是春天也会感到伤感。

欧阳文忠:指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三班奉职:古代官职,为三班中的奉职官。

束脩:古代学生给老师的礼物,通常是一束干肉。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出自《礼记》,意思是指礼制上只听说学生来学习,没有听说老师去教学生。

盍:古汉语中,‘盍’同‘何不’,表示疑问或建议。

延誉奖进:指推荐表扬并加以鼓励。

闻人:指有名望的人。

枣:一种果实,高而少横枝。

棘:一种植物,列生,痹而成林。

朿音刺:指‘朿’字的音读作‘刺’。

木芒刺:指树木上的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艺文二-评注

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以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如‘朿’字文从而、犬,亦切音也。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

此段文字详细阐述了切韵之学的起源,指出其源自西域,而汉人则仅以“读如某字”的方式训字,未采用反切法。文中提到的古语中的二声合为一字的现象,如“不可”为“叵”等,说明了西域二合之音对切字法的影响。‘朿’字作为例证,展示了切音法与声母的关联,以及这种音韵学现象的古老性。整段文字揭示了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轨迹,强调了音韵学在古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性。

文潞公归洛日,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煦、朝议大夫司马旦、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皆年七十八。尝为同甲会,各赋诗一首。潞公诗曰:‘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岭采芝仙。清谈亹亹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这段文字描绘了文潞公与三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官员举行同甲会的场景。文潞公的诗作展现了他们的友谊与共同的岁月,以及对这一特殊聚会的珍视。诗中的意象丰富,如“梁园”、“商岭”、“采芝仙”等,既反映了文人的志趣,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段文字通过对文潞公诗作的赏析,展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晚唐、五代间,士人作赋用事,亦有甚工者。如江文蔚《天窗赋》:“一窍初启,如凿开混沌之时;两瓦鴥飞,类化作鸳鸯之后。”又《土牛赋》:“饮渚俄临,讶盟津之捧塞;度饦倘许,疑函谷之丸封”。

此段文字介绍了晚唐五代时期士人作赋的盛况,并以江文蔚的《天窗赋》和《土牛赋》为例,展示了当时文人的赋作技巧。江文蔚的赋作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相结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成就。这段文字通过对赋作的赏析,反映了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文人审美情趣。

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秋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奂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这段文字描述了河中府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以及唐代诗人对其的赞美。李益、王之奂、畅诸三位诗人的作品分别以不同的角度描绘了鹳雀楼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诗中的意象丰富,如“鹳雀楼”、“汀洲”、“云树”、“黄河”等,既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体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王向少时为三班奉职,干当滁州一镇,时文忠守滁州。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脩,自往诣之,学子闭门不接。书生讼于向,向判其牒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岂两辞而造狱?’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公一阅,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

这段文字讲述了欧阳文忠对后学的推崇和扶持。他以王向为例,展示了文人对后辈的关爱与培养。王向在处理书生与学子之间的纠纷时,表现出宽容与智慧,得到了欧阳文忠的赏识。这段文字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赏析,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

枣与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痹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木芒刺也。朿而相戴立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文可辨。

此段文字通过对枣与棘的描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枣与棘虽然相似,但它们的生长形态和用途有所不同。文中提到的“朿”字,是木芒刺的意思,揭示了二者文中的共同点。这段文字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赏析,强调了观察与辨别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艺文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2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