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神奇-原文
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亲见。
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
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
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
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
然高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釦者,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镕为汁,而室亦俨然。
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
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灾’,此理信然。
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
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
余以谓不然,事非前定。
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元非先后。
此理宛然,熟观之可谕。
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迁避之。’亦不然也。
苟可迁避,则前知之时,已见所避之事;若不见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神奇-译文
世上有的人得到雷斧、雷楔,说:‘这是雷神掉下来的,比在震雷下得到的还多。’但他们自己从未亲眼见过。元丰年间,我住在随州,夏天一次大雷震折了一棵树,树下就发现了一个楔子,确实像传说中那样。
雷斧大多是用铜铁制成的;楔子是石头做的,形状像斧头但没有孔。传说雷州有很多雷,那里有一个雷祠,里面有很多雷斧和雷楔。根据《图经》记载,雷州境内有雷水和擎水,雷水穿过城下,因此州以雷水命名。这样看来,‘雷’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水名,说‘多雷’是错误的。然而高州有电白县,它是邻县,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治平元年,常州在日禺时,天上有巨大的雷声,像雷一样,出现了一颗大星星,几乎像月亮一样,出现在东南方向。过了一会儿又发出一声雷响,移动到西南方向。再一声雷响,星星坠落在了宜兴县许氏的园中。远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熊熊,照亮了天空,许家的篱笆都被烧毁了。这时火灭了,看到地面上有一个像杯子一样大的洞,非常深。向下看去,星星在其中,闪闪发光。过了一会儿,渐渐暗淡,但仍然很热,不能靠近。又过了一段时间,挖开这个洞,深三尺多,发现了一个圆石头,仍然很热,大小像拳头,一头稍微尖锐,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一样。州守郑伸得到了这个石头,送到润州金山寺,至今还保存在那里,游客来时就会打开展示。王无咎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
内侍李舜举的家曾经被暴雷击中。他家堂屋的西室,雷火从窗户间喷出,火焰熊熊,几乎烧到了屋檐,人们以为堂屋已经着火了,都出来躲避。等到雷停了,房子完好无损,墙壁和窗户纸都变黑了。有一个木格,里面存放着各种器具,其中漆器上的银器全部熔化流到了地上,漆器却没有烧焦。还有一把宝刀,非常坚固,刀室中的刀被熔化成了液体,但刀室仍然完好。人们一定会说火应该先烧草木,然后才能烧熔金石,但现在金石都被熔化了,而草木却没有被烧毁,这不是常理可以解释的。佛经中说‘龙火得水而旺盛,人火得水而灾’,这个道理确实如此。人们只知道人世间的世事,人世之外的事情有多少呢?想要用有限的世俗智慧去穷尽真理,难道不是很难吗?
有预言未来的人,几千百年前的事情都能说出来,梦中也可能有,因此认为万事都是预先注定的。我认为不是这样,事情不是预先注定的。当他知道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是现在,中间的年岁,也是同时存在的,并不是先后顺序。这个道理很明白,仔细观察就可以理解。有人说:‘如果能够预知未来,遇到不利的事情,可以避免。’这也不对。如果可以避免,那么预知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要避免的事情;如果没有看到要避免的事情,那就不是真正的预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神奇-注解
雷斧:古代传说中雷神所用的斧头,认为是雷神所坠,常在雷震之后被发现。在传说中,雷斧是铜铁制成,象征着雷神的威严和力量。
雷楔:古代传说中雷神所用的楔子,形状似斧而无孔,同样是雷神所坠之物。在传说中,雷楔是石头制成的,与雷斧一样,被认为是雷神的象征。
雷神:古代神话中的神祇,掌管雷电,被认为是自然力量的象征,常与雷电现象联系在一起。
震雷:强烈的雷电,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破坏力。
铜铁:古代金属,铜和铁常被用来制作武器和工具,象征着坚固和力量。
石:自然界中的一种矿物,常被用来制作工具和建筑。
雷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因境内有雷水而得名。
雷祠:供奉雷神的庙宇,是古代人们祭祀雷神的地方。
图经: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各地的地理、风俗、物产等信息。
电白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与雷州相邻。
治平元年: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即公元1064年。
日禺时:古代时间单位,指日中的时刻。
东南:方位,指东方和南方的结合部。
宜兴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是故事发生地。
许氏园:许氏家族的园林,故事中流星坠落的地方。
藩篱:篱笆,这里指园林的围墙。
内侍:古代宫廷中的官员,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暴雷:猛烈的雷电,常伴随着破坏力。
镕:熔化,指金属在高温下变成液体。
龙火:佛教中的一种火,被认为能燃烧一切。
人火:人类使用火的方式,常带来灾害。
人境:人类居住和活动的领域。
前知:预先知道未来事情的能力,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秘能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神奇-评注
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亲见。
此句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和敬畏之心。雷斧、雷楔被认为是雷神所赐,这种信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未知的恐惧。
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证实了雷斧、雷楔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
此句描述了雷斧和雷楔的制作材料,通过对比,突出了雷楔的特殊性,也为后文对“雷”字的解释埋下伏笔。
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此处引用了民间传说和地方文化,展示了雷斧、雷楔在地方信仰中的地位,同时也为下文对“雷”字的考据做了铺垫。
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
作者引用《图经》的记载,从地理角度解释了“雷”字的来源,体现了古人对地名起源的探究。
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
作者通过考证,否定了“多雷”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事物真相的追求和对迷信的批判。
然高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
作者提出了疑问,引发读者思考,同时也为下文对“电白”的解释做了铺垫。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此句描绘了一个天象奇观,展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同时也为下文对星陨事件的描述做了铺垫。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通过连续的描述,增强了事件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此句明确了星陨的具体地点,为后文对事件的详细描述做了铺垫。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通过描写火光和破坏,使读者对事件的严重性有了直观的感受。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此句描述了星陨后留下的痕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通过描写星体的状态,使读者对事件的细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此句详细描述了星陨后留下的圆石,为后文对圆石的用途和传说的解释做了铺垫。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此句说明了圆石的保存和展示,体现了古人对珍贵物品的重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此句说明了圆石的传说被详细记录,为后文对传说的解释做了铺垫。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
此句引入了另一个雷击事件,为下文对雷击现象的讨论做了铺垫。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通过描写雷火的现象,使读者对雷击事件的严重性有了直观的感受。
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
此句描述了雷击后的景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釦者,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此句描述了雷击对物品的影响,通过对比,突出了雷击的强大威力。
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镕为汁,而室亦俨然。
此句描述了雷击对宝刀的影响,进一步强调了雷击的强大威力。
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
作者通过对雷击现象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雷击的威力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灾’,此理信然。
作者引用佛书中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雷击的神秘性和不可预测性。
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作者通过对人境与人境之外事物的对比,表达了对于人类认知局限性的认识,同时也对追求真理的艰难性进行了反思。
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
此句提出了“前知”的概念,反映了古人对命运和未来的思考。
余以谓不然,事非前定。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事物并非前定,体现了古人对命运和未来的不同看法。
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元非先后。
作者通过分析时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事物非前定的观点。
此理宛然,熟观之可谕。
作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强调,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迁避之。’亦不然也。
作者对“前知”的实用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使能够预知未来,也无法改变既定的命运。
苟可迁避,则前知之时,已见所避之事;若不见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作者通过对“前知”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了事物非前定的结论,体现了古人对命运和未来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