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权智-原文
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
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
旧自吉底用柏木为干,上出井口,自木榦垂绠而下,方能至水。
井侧设大车绞之。
歳久,井榦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
惟侯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睛復止。
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
如此数月,井榦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復旧。
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
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若,烦冤无以自言。
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
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
此亦可记也。
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陈,遇寇多北。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冀军,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王元泽数歳时,客有以一麞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麞,何者是鹿?”
雱实未识,良久对曰:“麞边者是鹿,鹿边者是麞。”
客大奇之。
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
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
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人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
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刍癗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漉水中淤泥实蘧蒢中,候干,则以水车畎去两墙之间旧水。
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
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
使人迎置后閤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帷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
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
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此亦古之法,出于小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权智-译文
陵州的盐井深有五百多尺,都是石头。井的上部和下部都很宽敞,只有中间稍微狭窄,被称为‘杖鼓腰’。以前从吉底开始,用柏木做井柱,上面伸出井口,从木柱上垂下绳索,才能到达水。井的旁边设置了大车来绞动。时间久了,井柱损坏,多次想要重新制作,但因为井中的阴气会让人死亡,所以没有人敢动手。只有等到下雨的时候,阴气随着雨水下降,稍微可以施工,雨停后阴气又停止。后来有人用一块木盘,里面装满了水,盘底有小孔,水像雨点一样滴下,放在井上,称为‘雨盘’,让水不断滴落。这样过了几个月,井柱得到了更新,陵州盐井的利益也恢复了。
世人用竹、木、象牙、骨头等材料做成哨子,放在喉咙里吹,能模仿人的声音,称为‘颡叫子’。曾经有一个人哑了,被人冤枉,无法表达自己的冤屈。审理案件的官员试着取来哨子让他吹,声音像木偶一样。大致能辨别出几个字,他的冤屈得到了申述。这也值得记载。
宝元年间,党项人侵犯边塞,当时新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学会战斗阵法,遇到敌人就往北逃。狄青担任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敌人看到他们的旗帜,认为他们容易对付,全军直接进攻,被虎翼军打败,几乎没有幸存者。狄青在泾州、原州,曾经以少对多,预料到一定会用奇计取胜。预先警告军队,全部放下弓弩,都拿起短兵器。命令军队:听到一声钲声就停止;再听到一声钲声就严阵以待假装后退;钲声停止就大声呼喊并突袭。士兵们都按照他的命令行动。刚遇到敌人,还没交战,就突然吹响钲声,士兵们都停止;再吹一声,都后退。敌人哈哈大笑,相互说:‘谁说狄青是勇猛的天使?’当时敌人把狄青称为‘天使’。钲声停止后,突然向前突袭,敌人军队大乱,互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王元泽数岁时,有客人拿一只獐子和一只鹿放在同一个笼子里问他:‘哪一个是獐子,哪一个是鹿?’王元泽实际上不认识,过了很久才回答:‘獐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子。’客人非常惊奇。
陕西因为洪水落下大石头,堵塞了山涧,水就横流造成灾害。石头大的像屋子一样,人力无法移走,州县为此烦恼。雷简夫担任县令,就让人在石头下面挖一个和石头一样大的洞,把石头拉到洞里埋起来,水患就消除了。
苏州到昆山县一共六十里,都是浅水,没有陆路,百姓很苦于涉水。很久以前就想要修一条长堤,但苏州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嘉祐年间,有人献计,就在水中用芦苇和竹子编成墙,栽两排,相隔三尺。距离墙六丈再建一排墙,也是这样。把水中的淤泥过滤出来,填满芦苇中,等干后,用水车抽走两墙之间的旧水。墙之间六丈都是土,留下一半作为堤基,挖出一半作为沟渠,取土来修堤,每隔三四里就建一座桥,以通南北的水。不久堤就建成了,至今还在使用。
陈述古担任建州浦城县知县时,有人丢失了东西,抓住了盗贼,但不知道是谁偷的。陈述古就骗他说:‘某个庙里有一口钟,能分辨盗贼,非常灵验!’让人把钟迎接到后阁里祭祀,让一群囚犯站在钟前,自己说不是盗贼的,摸钟则没有声音;是盗贼的摸钟则有声音。陈述古亲自带领同僚,对钟祈祷非常虔诚,祭祀完毕,用帷幕遮住,然后暗中让人用墨水涂在钟上,过了很久,引导囚犯一个个伸出手进入帷幕摸钟,出来后检查他们的手,都有墨水。只有一个囚犯没有墨水,审问他,就承认自己是盗贼。原来他害怕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这也是古代的方法,出自小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权智-注解
陵州盐井:指位于古代陵州的盐井,是古代重要的盐资源开采地。
五百余尺:古代长度单位,约合现在的180米左右,表示盐井的深度。
石:指盐井井壁由岩石构成。
杖鼓腰:形容井中间部分狭窄,形状类似杖鼓的腰部。
吉底:指井底。
柏木:一种常用于建筑和制作家具的树木。
干:指井的竖直部分,即井筒。
绠:古代井中用来提水的绳子。
大车:指用于提升重物的车辆。
岁久:指时间久了。
阴气:指井中由于地下水较深,产生的寒冷、潮湿的气氛。
雨盘:指一种特殊的装置,模仿雨点滴落,持续向井中注水。
叫子:古代一种用竹、木、牙、骨等材料制成的吹奏乐器。
瘖:指哑巴,无法发声。
傀儡子:古代木偶戏中的木偶,这里指模仿木偶发声的样子。
听讼者:指审理案件的人。
若:指像、似。
万胜军:古代的一种军队名称。
战陈:指战斗的阵法。
虎冀军:古代的一种军队名称。
党项:古代中国西北的一个民族。
宝元:古代年号,指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狄青: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
天使:古代对神灵使者或高级将领的尊称。
钲: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指挥军队行动。
麞:指一种动物,即獐子。
鹿:指鹿科动物。
雱:指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似猜谜。
客:指来客。
塞:指边境。
虎翼:古代的一种军队名称。
泾、原:指古代的泾州和原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奇胜:指用奇特的战术取得胜利。
弓弩:古代的弓和弩,用于射箭。
短兵器:指长度较短的武器,如刀、剑等。
钲声:指钲的敲击声。
雷简夫:古代的一位县令。
州县:指古代的州和县,是地方行政单位。
蘧刍:一种植物,可用来制作墙体。
癗:同“篾”,指竹子的编织物。
淤泥:指河底沉积的泥沙。
蘧蒢:一种植物,可用来填充墙体。
水车:一种用于灌溉的农具。
畎:指田地。
浦城县: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福建省。
绐:欺骗。
后閤:指房屋的后门。
祠:祭祀。
帷帷:用帷幕遮蔽。
小说:古代指短篇小说,这里指传说或故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权智-评注
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
此句描绘了陵州盐井的深度和结构,‘深五百余尺’体现了古人对深度测量的精确,‘皆石也’则描绘了井壁的坚固。‘上下甚宽广’与‘独中间稍狭’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井身中间的狭窄部分,称为‘杖鼓腰’,这一命名富有形象感,将井的形状与杖鼓的腰部相比较,生动形象。‘旧自吉底用柏木为干,上出井口,自木榦垂绠而下,方能至水。’
这句话描述了古代井的构造和取水方式,‘柏木为干’和‘木榦垂绠’展现了古人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上的智慧,‘方能至水’则强调了这种结构对于取水的重要性。‘井侧设大车绞之。’
‘大车绞之’描绘了井水的提取方式,通过大车的绞动,展现了古人对机械动力的运用。‘歳久,井榦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
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智慧,‘岁久’表明了井的使用时间之久,‘阴气袭人’则描绘了井中环境的恶劣,‘无缘措手’则表现了古人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束手无策的困境。‘惟侯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睛复止。’
这句话揭示了古人在处理问题时利用自然规律的方法,‘雨入井’和‘阴气随雨而下’利用了雨水冲散阴气的自然现象,‘稍可施工’则表明了古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一定的工程活动。‘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
这句话描述了古人的创新思维,‘一木盘’和‘小窍’体现了古人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上的巧妙,‘令水下终日不绝’则展现了这种创新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如此数月,井榦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復旧。’
这句话总结了古人在面对难题时的解决过程,‘井榦为之一新’和‘陵井之利復旧’展现了古人在创新和坚持中的智慧。‘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
这句话介绍了古代的一种特殊乐器‘颡叫子’,‘以竹、木、牙、骨之类’表明了古人在材料选择上的多样性,‘置人喉中吹之’和‘能作人言’则展现了这种乐器的独特之处。‘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若,烦冤无以自言。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
这句话描述了‘颡叫子’在司法审判中的应用,‘病瘖者’和‘烦冤无以自言’描绘了当事人无法表达自己的困境,‘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则展现了‘颡叫子’在帮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作用。‘此亦可记也。’
这句话表明了这段历史故事的价值,‘可记’意味着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陈,遇寇多北。’
这句话描述了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宝元中’和‘党项犯塞’展现了战争的时间和地点,‘新募万胜军’和‘未习战陈’则反映了军队的组建和训练情况。‘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冀军,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
这句话描绘了狄青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尽取万胜旗付虎冀军’和‘虏望其旗,易之’展现了狄青的计谋,‘为虎翼所破’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这句话描述了狄青的战术安排,‘以寡当众’和‘度必以奇胜’展现了狄青的自信和策略,‘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则体现了狄青对战术的调整。‘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这句话描绘了狄青的战术执行和敌人的反应,‘士卒皆如其教’和‘遽声钲’展现了军队的纪律和执行能力,‘虏人大笑’和‘孰谓狄天使勇’则反映了敌人的轻视和狄青的英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这句话总结了狄青的战斗成果,‘忽前突之’和‘虏兵大乱’展现了狄青的果断和勇猛,‘相蹂践死者’则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王元泽数岁时,客有以一麞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麞,何者是鹿?”’
这句话描述了王元泽数岁时的一次智力游戏,‘一麞一鹿同笼’和‘何者是麞,何者是鹿’展现了游戏的内容和难度。‘雱实未识,良久对曰:“麞边者是鹿,鹿边者是麞。”’
这句话描绘了王元泽数岁的智慧,‘雱实未识’表明了王元泽数时的无知,而他的回答‘麞边者是鹿,鹿边者是麞’则展现了他的机智和洞察力。‘客大奇之。’
这句话反映了客人对王元泽数岁智慧的反应,‘大奇之’表明了客人对王元泽数岁智慧的高度评价。‘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
这句话描述了陕西地区因洪水导致的大石堵塞山涧,造成了水患,‘大石有如屋者’和‘人力不能去’展现了问题的严重性。‘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人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这句话描述了雷简夫作为县令采取的措施,‘各于石下穿一穴’和‘挽石人穴窖之’展现了雷简夫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
这句话描述了苏州至昆山县的地理环境,‘皆浅水’和‘无陆途’展现了交通的困难。‘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改善交通条件的渴望,但同时也指出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刍癗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这句话描述了古人对解决交通问题的创新方法,‘以蘧刍癗为墙’和‘相去三尺’展现了古人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上的巧妙。‘漉水中淤泥实蘧蒢中,候干,则以水车畎去两墙之间旧水。’
这句话描述了古人在实施工程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漉水中淤泥实蘧蒢中’和‘以水车畎去两墙之间旧水’展现了古人对工程细节的关注。‘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这句话描述了古人在工程中的具体措施,‘墙间六丈皆土’和‘留其半以为堤脚’展现了古人对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这句话总结了工程的效果,‘不日堤成’和‘至今为利’展现了古人对工程质量的重视。‘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
这句话描述了陈述古在浦城县任职时遇到的一起失窃案,‘有人失物’和‘捕得莫知的为盗者’展现了案件的复杂性和陈述古的智慧。‘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
这句话描述了陈述古采取的措施,‘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展现了陈述古的机智和创造力。‘使人迎置后閤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
这句话描述了陈述古如何利用‘钟’来辨别盗贼,‘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和‘为盗者摸之则有声’展现了‘钟’在辨别盗贼过程中的作用。‘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帷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
这句话描述了陈述古如何通过‘钟’来揭露盗贼,‘以帷帷之’和‘阴使人以墨涂钟’展现了陈述古的计谋。‘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
这句话总结了陈述古如何通过‘钟’来破案,‘唯有一囚无墨’和‘遂承为盗’展现了陈述古的智慧。‘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这句话揭示了盗贼的心理,‘盖恐钟有声’和‘不敢摸也’展现了盗贼的恐惧和陈述古的计谋。‘此亦古之法,出于小说。’
这句话总结了这段故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此亦古之法’和‘出于小说’表明了这段故事的历史传承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