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二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

宣州宁国县多积首蛇,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

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空,略如蚯蚓。

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不可测。

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所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

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

春秋分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之下,则生阴精石,皆湿之所化也。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

盖五行之性也。

古之节如今之虎符,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之英荡是也。

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也。

余在汉东,得一玉琥,美玉而微红,酣酣如醉肌,温润明洁,或云即玫瑰也。

古人有以为币者,《春官》“以白琥礼西方”是也。

有以为货者,《左传》“加以玉琥二”是也。

有以为瑞节者,“山国用虎节”是也。

江湖间唯畏大风度。

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盻间,往往罹难。

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

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

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

如此,无復与暴风遇矣。

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余使虏,至古契丹界,大蓟茇如车盖。

中国无此大者。

其地名蓟,恐其因此也,如杨州宜杨、荆州宜荆之类。

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曰:“抻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

皆纪实也。

移离毕,官名,如中国执政官。

加跋支,如执衣防阁。

匹裂,小木罂,以色绫木为之,如黄漆。

貔狸,形如鼠而大,穴居,食果谷,嗜肉,狄人为珍膳,味如子而脆。

陈文忠为枢密,一日,日欲没时,忽有中人宣召。

既入右掖,已昏黑,遂引入禁中。

屈曲行甚久,时见有帘帏、灯烛,皆莫知何处。

已而到一小殿,殿前有两花槛,已有数人先至,皆立廷中。

殿上垂帘,蜡烛十余炬而已。

相继而至者凡七人,中使乃奏班齐。

唯记文忠、丁谓、杜镐三人,其四人忘之。

杜镐时尚为馆职。

良久,乘舆自宫中出,灯烛亦不过数十而已。

宴具甚盛。

卷帘,令不拜,升殿就坐。

御座设于席东,设文忠之坐于席西,如常人宾主之位。

尧叟等皆惶恐不敢就位,上宣喻不已,尧叟恳陈“自古未有君臣齐列之礼”,至于再三。

上作色曰:“本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思与卿等共乐之。若如此,何如就外朝开宴?今日只是宫中供办,未尝命有司,亦不召中书辅臣。以卿等机密及文馆职任侍臣无嫌,且欲促坐语笑,不须多辞。”

尧叟等皆趋下称谢,上急止之曰:“此等礼数,且皆置之。”

尧叟悚慄危坐,上语笑极欢。

洒五六行,膳具中各出两绛囊,置群臣之前,皆大珠也。

上曰:“时和歳丰,中外康富,恨不得与卿等日夕相会。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费。”

群臣欲起谢,上云:“且坐,更有。”

如是洒三行,皆有所赐,悉良金重宝。

洒罢,已四鼓,时人谓之“天子请客。”

文惠之子述古得于文忠,颇能道其详,此略记其一二耳。

关中无螃蟹。

元丰中,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乾蟹。

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

每人家有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

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丞相陈秀公治第于润州,极为闳壮,池馆绵亘数百步。

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舆一登西楼而已。

人谓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福建剧贼廖恩,聚徒千余人,剽掠市邑,杀害将吏,江浙为之搔然。

后经赦宥,乃率其徒首降,朝廷补恩右班殿直,赴三班院候差遣。

时坐恩黜免者数十人。

一时在铨班叙录其脚色,皆理私罪或公罪,独恩脚色称:“出身以来,并无公私过犯。”

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

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屑上。

未几寒冻,木悄不可为,又熔蜡为之。

皆欲其轻,易赍故也。

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

上召辅臣同观。

乃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

蜀中剧贼李顺,陷剑南、两川,关右震动。

朝廷以为忧。

后王师破贼,枭李顺,收復两川,书功行赏,子无间言。

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

推验明白,囚赴阙,覆按皆实。

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

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阁门祗候。

文琏,泉州人,康定中老归泉州,余尚识之。

文琏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

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推顺为主。

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

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復完垒。

及败,人尚怀之。

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

范文正常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

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己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

关中无螃蟹。

元丰中,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乾蟹。

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

每人家有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

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宋宣献博学,喜藏异书,皆手自校雔。

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

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二-译文

宣州宁国县有很多长满蛇的地方,这些蛇长一尺多,身上有黑色鳞片和白色花纹,两只头上的花纹相同,但一个头上有逆鳞。

信州铅山县有一个苦泉,泉水流淌成溪。取泉水熬制,就能制成胆矾。将胆矾加热,可以制成铜;用胆矾熬制铁锅,时间久了也会变成铜。水能变成铜,物体的变化真是难以预测。根据《黄帝素问》的说法,‘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在天的位置是湿的,土能够生金和石,湿气也能生金和石’,这便是验证。

春秋分的时候,打井取水,水会结成石花;在巨大的石头下面,会生成阴精石,这都是湿气变化的结果。就像木头的气息在天空中表现为风,木头能生火,风也能生火,这是五行的特性。

古代的符节就像现在的虎符,用途有圭璋、龙虎等区别,都是装在盒子里的。汉朝人持有的符节,就是古代的旄。

我曾在汉东得到一块玉琥,美玉微微泛红,像喝醉酒的肌肤一样,温润明洁,有人说这就是玫瑰。古人把它当作货币,《春官》中提到‘用白琥来礼敬西方’。也有人把它当作商品,《左传》中提到‘加上两块玉琥’。还有人把它当作吉祥的符节,‘山国使用虎节’。

江湖间最怕的是大风。冬天风起有逐渐的过程,船行可以有所准备;只有盛夏,风在瞬间兴起,往往导致灾难。我曾听说江国商人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这种灾难。夏天风景通常在午后开始。想要行船的人,在五更初起,看到星月明亮,四周到地面都没有云气,就可以出发;到了巳时就应该停止。这样,就不会再遇到暴风。

国子博士李元规说:‘我一生在江湖游历,从未遇到过风,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我去敌国,到了古契丹界,那里的大蓟草像车盖一样大。中国没有这么大的。这个地方叫蓟,可能就是因此得名,就像扬州宜杨、荆州宜荆一样。荆或者就是楚,楚也是荆木的别名。

刁约出使契丹,开玩笑地作了一首四句诗:‘抻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这些都是实情。移离毕是官名,就像中国的执政官。加跋支是执衣防阁。匹裂是小木桶,用彩色绫木制成,像黄漆。貔狸像老鼠但体型大,穴居,吃果实谷物,喜欢吃肉,北方人把它当作美味。

陈文忠担任枢密使,有一天,太阳快落山时,忽然有宫中使者宣召。进入右掖门后,已经天黑,于是被引入宫中。曲折行走很久,不时看到帘幕、灯烛,都不知道在哪里。不久来到一个小殿,殿前有两个花栏杆,已经有几个人先到了,都站在廷中。殿上挂着帘子,只有十几支蜡烛。陆续到来的人共有七人,中使宣布班次已经排好。只记得文忠、丁谓、杜镐三人,其他四人忘记了。杜镐当时还在做馆职。过了很久,皇帝的车驾从宫中出来,只有几十支蜡烛。宴席很丰盛。卷起帘子,命令不用拜,直接上殿就坐。皇帝的座位设在席子的东边,文忠的座位设在席子的西边,就像常人的宾主位置。尧叟等人都很害怕,不敢就座,皇帝不断宣示,尧叟恳切地说‘自古以来没有君臣并列的礼节’,说了好几遍。皇帝变了脸色说:‘本来是为了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想和你们一起享乐。如果这样,不如就在外朝开宴?今天只是宫中供办,没有命令有关部门,也没有召见中书省的官员。因为你们的机密和文馆的职责,没有嫌疑,而且想和大家促膝长谈,不必多礼。’尧叟等人连忙下去谢恩,皇帝急忙阻止说:‘这种礼数,都放下吧。’尧叟战战兢兢地坐着,皇帝谈笑非常开心。喝了几杯酒,在酒席中各拿出两个红色的袋子,放在群臣面前,都是大珍珠。皇帝说:‘时和岁丰,中外康富,恨不得和你们日夜相见。太平难得,这些东西帮助你们聚会之用。’群臣想要起身谢恩,皇帝说:‘坐下,还有。’就这样又喝了几杯酒,都有所赐予,都是贵重的金器和珍宝。喝完酒后,已经是四更,当时人称之为‘天子请客’。文惠的儿子述古从文忠那里得到了详细情况,相当能描述,这里只是简要地记录一二。

关中地区没有螃蟹。元丰年间,我在陕西,听说秦州人家收到了一只干蟹。当地人害怕它的形状,以为是怪物。每当有人家生病时,就会借去挂在门上,往往就能痊愈。不仅人不认识,鬼也不认识。

丞相陈秀公在润州建造了一座宅子,非常宏伟,池塘和园林连绵数百步。宅子建成后,陈公已经病得很重,只能乘坐轿子登上西楼。人们称之为‘三不得’:住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福建的剧贼廖恩,聚集了一千多人,抢劫市镇,杀害官员,江浙地区为此骚动不安。后来经过赦免,他率领手下投降,朝廷任命廖恩为右班殿直,到三班院等待分配工作。当时因为廖恩被免职的有几十人。一时间在铨班中记录他们的情况,都是因为私罪或公罪,只有廖恩的情况是‘自出道以来,没有公私过错’。

我奉命巡视边疆,开始制作木图,描绘山川道路。最初我走遍山川,然后用面糊和木屑在木屑上描绘形势。不久之后,因为寒冷冻结,木屑无法使用,又用蜡来制作。都是为了让它轻便,便于携带。到了官府,就用木刻的形式呈上。皇帝召唤大臣一起观看。于是下令边疆各州都要制作木图,保存在内府。

蜀中的剧贼李顺,攻陷了剑南、两川,关右地区震动。朝廷为此感到忧虑。后来朝廷的军队打败了叛贼,处决了李顺,收复了两川,记录功绩进行奖赏,李顺的儿子没有异议。到了景祐年间,有人告发李顺还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获了他,确实是李顺,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经过审验,情况清楚,将他囚禁并送往朝廷,复查都是事实。朝廷因为平定蜀地的将士已经进行过奖赏,不想再公布这件事。只是处决了李顺,赏赐陈文琏两个官职,仍然担任阁门祗候。陈文琏是泉州人,康定年间回到泉州,我还认识他。陈文琏家里有《李顺案款》,内容非常详细。李顺是江王小博的妻子弟弟,当初王小博在蜀中反叛,不能安抚他的部下,于是推举李顺为主。李顺起初起事,召集了乡里的富人和大姓,让他们拿出家中的财产粮食,除了足够自己使用之外,其余的全部调发,大肆赈济贫民;录用有才能的人,安抚善良的人;号令严明,所到之处没有犯过。当时两蜀地区大饥荒,十几天之内,归附的人有数万,所经过的州县,都开门欢迎,传檄所到之处,没有完整的堡垒。等到失败后,人们仍然怀念他。因此李顺得以逃脱三十多年,才最终被处决。

范文正常说:‘史书上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人的人没有不想用尽天下的人才,常常担心自己的好恶而不自知;能够用度外人,然后才能完成大事。’

关中地区没有螃蟹。在元丰年间,我(作者)在陕西,听说秦州有人家捕获了一只干蟹。当地人害怕它的形状,认为它是怪物。每当有人家有人得了虐疾,就会借去挂在门上,往往就能病愈。不仅人不认识,鬼也不认识它。

宋宣献博学多才,喜欢收藏稀奇古怪的书,而且都是亲自校对。他常常说‘校对书籍就像打扫灰尘,一边扫,一边又有灰尘产生。所以有一本书,即使校对三四次,仍然有遗漏和错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二-注解

积首蛇:一种传说中的蛇类,头部有两个,其中一头的鳞片是逆生的,形状奇特。

胆矾:一种含铜的矿物,加热后可以用来提炼铜。

五行:古代哲学中的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相互转化。

圭璋龙虎:古代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玉器,圭璋是玉器的一种,龙虎则代表力量和威严。

旄:古代的一种旗帜,用于军队或使者,作为权力的象征。

琥: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像虎,用于礼仪或作为信物。

殷孽:指石钟乳,一种从石穴中滴下的石质结晶体。

阴精石:古代指含有阴气的石头,认为其具有特殊的性质。

五鼓:古代时间单位,一鼓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五鼓即十小时。

日欲没时: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乘舆:古代帝王的专用车辆。

天子请客:指皇帝邀请大臣们宴会。

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三不得:指某种事物或情况不可得,这里指陈秀公的住宅因主人病重而无法居住、修建和出售。

铨班:古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度外人:指超出自己喜好和偏见之外的人才。

关中:关中指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古代又称关中地区,因四周有山岭环绕,如关隘一般,故称。

元丰:元丰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时间约为公元1078年至1085年。

秦州:秦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乾蟹:乾蟹可能是指经过干燥处理的螃蟹,也可能是古人对螃蟹的一种别称。

土人:土人指当地的居民。

病虐:病虐是指疟疾,古时称为虐疾,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宣献:宣献是对宋代文学家、藏书家苏颂的尊称。

博学:博学指学识渊博,学问广博。

异书:异书指不同寻常的书籍,可能是罕见或内容独特的书籍。

校雔:校雔是古代书籍校对的术语,指校对书籍中的文字错误。

校书如扫尘:校书如扫尘是苏颂用来比喻校对书籍工作的艰辛,意指校对书籍就像打扫灰尘一样,虽然不断清理,但总会有新的错误出现。

脱缪:脱缪指文字错误,脱是脱漏,缪是谬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二-评注

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乾蟹。

此句开篇点题,指出关中地区没有螃蟹,为下文所述的奇异事件做铺垫。‘关中’指陕西省中部地区,而‘螃蟹’在此则成为了一种异类生物的象征。‘元丰中’为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表明了事件的年代背景。‘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乾蟹’中的‘余’即作者本人,‘闻’字表明此事并非亲眼所见,而是听闻,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

此句描绘了当地人对乾蟹的恐惧和误解。‘土人’指秦州当地的居民,‘怖’字表现出他们对乾蟹的恐惧心理,‘怪物’则是对乾蟹的定性,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慌和排斥。

每人家有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

这句话揭示了乾蟹在当地的治疗作用。‘病虐’指疟疾,一种在当时难以治愈的疾病。‘借去挂门户上’表明人们将乾蟹视为一种神秘的药物,悬挂在门上以求得治愈。‘往往遂差’则说明这种方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治疗作用,体现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乾蟹的神秘性。‘不但…亦…’的结构加强了对比,‘不识’则表示无论是人还是鬼都无法识别乾蟹,进一步凸显了其超自然的特点。

宋宣献博学,喜藏异书,皆手自校雔。

此句介绍了宋宣献的学识和爱好。‘宋宣献’是宋代的一位学者,‘博学’表明他学识渊博,‘喜藏异书’则说明他喜欢收藏稀奇古怪的书本。‘皆手自校雔’中的‘校雔’指校对书籍,表明他对书籍的严谨态度。

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缪’。

这句话是宋宣献对校书工作的深刻体会。‘校书如扫尘’将校书比作扫地,意味着校对工作需要反复进行,如同扫地一样,一边清理一边会有新的灰尘产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缪’则说明即使是经过多次校对的书籍,仍然可能存在错误,反映了宋宣献对学术严谨性的高度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2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