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一-原文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
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
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也。
余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陟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
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
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
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蟭蟭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顶深且方也。
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
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歳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
相传以为雁荡。
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
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
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内诸司舍屋,唯秘阁最宏壮。
阁下穹隆高敞,相传谓之“木天”。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歳首画钟馗于门,不右起自何时。
皇祐中,金陵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悫母郑夫人。
宗悫有妹名钟道,则知钟馗之设亦远。
茶牙,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木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
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榦、土力皆有余故也。
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
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示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
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復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復牙。
正如六畜去势,则多肉而不復有子耳。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
尝于斋中见一大蜂,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
俄顷,蛛鼓腹欲烈,徐行入草。
蛛啮芋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
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
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黑。
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
梅龙图公仪宦州县时,沿牒至漳州;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
兢惕过甚,瞧盱矍铄,忽坠水中,至于没顶。
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自谓必死。
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復昔之羸瘵。
又不知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一-译文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陟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蟭蟭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顶深且方也。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内诸司舍屋,唯秘阁最宏壮。阁下穹隆高敞,相传谓之‘木天’。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岁首画钟馗于门,不右起自何时。皇祐中,金陵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宗室母郑夫人。宗室有妹名钟道,则知钟馗之设亦远。
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木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榦、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示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復牙。正如六畜去势,则多肉而不复有子耳。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尝于斋中见一大蜂,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俄顷,蛛鼓腹欲烈,徐行入草。蛛啮芋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捻芋梗傅之则愈。
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黑。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梅龙图公仪宦州县时,沿牒至漳州;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兢兢过甚,瞧盱矍铄,忽坠水中,至于没顶。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自谓必死。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羸瘵。又不知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一-注解
鄜:鄜,古地名,今属陕西省富县。
延:延,古地名,今属陕西省延安市。
石油:石油,一种天然可燃的矿产资源,古称脂水。
高奴县:高奴县,古县名,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
脂水:脂水,古时对石油的称呼。
雉尾甃:雉尾甃,用鸟羽装饰的甃(砖)。
缶:缶,古代的一种陶制容器。
淳漆:淳漆,一种漆的品种,指漆的质量很好。
墨:墨,书写用的黑色颜料。
延川石液:延川石液,指产于延川的石油。
淤田法:淤田法,一种农业技术,通过引水灌溉,使土壤肥沃。
泾水:泾水,河流名,发源于甘肃省,流经陕西省,注入黄河。
汴水:汴水,河流名,即今之黄河下游。
白雁:白雁,一种候鸟,秋深时南迁。
霜信:霜信,指白雁南来预示着霜降。
蟭蟭:蟭蟭,一种小昆虫,北人称螓。
螓首蛾眉:螓首蛾眉,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
胡螓:胡螓,一种大蝇,亦称螓。
王屋山: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是道教名山。
磁石:磁石,一种具有磁性的矿石。
钟馗:钟馗,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避邪的神。
茶牙:茶牙,指茶叶的新芽。
雀舌:雀舌,古代对茶叶嫩芽的一种美称。
麦颗:麦颗,古代对茶叶嫩芽的一种美称。
荔枝:荔枝,一种水果,产于南方。
丁香:丁香,一种香料植物,果实可入药。
去势:去势,指去除动物的生殖器官。
瘴疠:瘴疠,指由疫病引起的疾病,古时称瘴气。
昆仑:昆仑,古代对高山的称呼,今指帕米尔高原。
灵草:灵草,古代对茶叶的美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杂志一-评注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
此段描述了石油的产地和采集方法,‘高奴县出脂水’的旧说,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石油的背景知识。‘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描绘了石油形成的自然条件,‘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则展现了当时人们的采集技术,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能力。
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石油与淳漆相比较,突出了石油的特点。‘然之如麻’形容了石油燃烧时的烟雾,‘所沾幄幕皆黑’则形象地说明了石油燃烧后的污染情况,反映了古人对石油燃烧后影响的认知。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对石油烟的深入探究。‘余疑其烟可用’表现了作者的好奇心,‘试扫其煤以为墨’则展示了作者的实践精神。‘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说明了石油烟墨的优势,‘延川石液’的命名则体现了作者对石油的重视。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石油未来的展望,认为石油资源丰富,不会像松木那样枯竭。‘自余始为之’则体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对时代发展的贡献。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此句通过对比,说明了松木资源的枯竭,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担忧和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此句说明了石烟的利用价值,‘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表明了石烟在当时的广泛应用,‘石炭烟亦大,墨人衣’则进一步强调了石烟的重要性。
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此段文字通过《延州诗》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石油烟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也。
此段介绍了淤田法的起源,引用了《史记》中的记载,说明了淤田法的原理和目的,体现了古人对农业技术的重视。
余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陟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
此句通过石碑的描述,展现了淤田法的历史渊源和实际应用,反映了古人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和对地方官员功绩的认可。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
此段描述了北方白雁的习性和与霜降的关系,‘霜信’的称呼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命名。
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此句引用了杜甫的诗句,进一步说明了白雁与霜降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文学表达。
蟭蟭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顶深且方也。
此段介绍了北方的一种昆虫,通过引用《诗经》中的描述,说明了螓的特点和命名来源,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物的认知。
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此句说明了不同地区对同一昆虫的不同称呼,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生物的多样性认知。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此段描述了作者在河北的经历,通过描绘山崖间的螺蚌壳和石子,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奇特和丰富。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此句说明了大陆的形成过程,‘浊泥所湮’揭示了大陆变迁的自然规律。
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此句介绍了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地点,通过对比‘旧说’和‘今’,展现了历史变迁和地理变迁。
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
此句说明了古代河流的特点,‘悉是浊流’反映了古人对河流污染的担忧。
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此句说明了河流泥沙的东流和大陆的形成,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此段介绍了雁荡山的美丽和神秘,‘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反映了雁荡山的历史地位和独特性。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此句说明了雁荡山的发现过程,‘此时尚未有名’揭示了雁荡山的历史地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此句介绍了雁荡山的传说和地理位置,‘阿罗汉诺矩罗’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佛教文化的认知。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句引用了贯休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雁荡山的景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文学表达。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此段描述了雁荡山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反映了雁荡山的历史地位。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此句说明了雁荡山的发现过程,‘相传以为雁荡’揭示了雁荡山的历史地位。
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此段介绍了雁荡山的景观和命名,‘以贯休诗名之’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重视。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此句说明了雁荡山的历史地位,‘独不言此山’反映了雁荡山的历史变迁。
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
此段描述了雁荡山的奇特景观,‘不类他山’突出了雁荡山的独特性。
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
此句说明了雁荡山的地理位置和景观,‘森然千霄’描绘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象。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此句说明了雁荡山的形成原因,‘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揭示了雁荡山的自然特征。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此段描述了雁荡山的景观和形成原因,‘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揭示了雁荡山的立体景观。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此句说明了雁荡山的形成原因和与其他沟壑的相似性,‘亦此类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此段描述了成皋、峡西大涧的景观,与雁荡山进行了对比,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比较。
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此句说明了雁荡山的历史地位和形成原因,‘理不足怪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内诸司舍屋,唯秘阁最宏壮。
此句描述了秘阁的宏伟,体现了古人对建筑艺术的重视。
阁下穹隆高敞,相传谓之‘木天’。
此句说明了秘阁的形状和名称,‘木天’的称呼体现了古人对建筑文化的认知。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
此段介绍了指南针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反映了古人对指南针的局限性认知。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此句说明了指南针的制作和使用技巧,‘不若缕悬为最善’体现了古人对指南针技术的改进。
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此段详细介绍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说明了指南针的准确性。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此句说明了指南针的局限性,‘磨而指北者’反映了古人对指南针的观察和总结。
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此句说明了作者家中指南针的情况,‘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反映了作者对指南针的重视。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此句通过比喻,说明了磁石指南的原理,‘莫可原其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索。
歳首画钟馗于门,不右起自何时。
此段介绍了古代习俗,‘不右起自何时’反映了古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皇祐中,金陵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悫母郑夫人。
此句介绍了古代历史事件,‘有石志’揭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宗悫有妹名钟道,则知钟馗之设亦远。
此句说明了钟馗的来源,‘则知钟馗之设亦远’反映了古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茶牙,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此段介绍了茶芽的名称和特点,‘言其至嫩也’反映了古人对茶文化的认知。
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木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
此句说明了茶的品质和生长特点,‘其细如针’描绘了茶芽的形态。
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榦、土力皆有余故也。
此句说明了茶的品质评定标准,‘以其质榦、土力皆有余故也’反映了古人对茶文化的认知。
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
此句说明了茶的品质差异,‘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反映了古人对茶文化的传播。
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示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此段介绍了作者对茶文化的认知和创作,‘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体现了作者对茶文化的赞美。
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
此段介绍了闽中荔枝的特点,‘核有小如丁香者’描绘了荔枝的形态。
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復牙。
此段说明了荔枝的种植方法,‘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揭示了荔枝种植的技巧。
正如六畜去势,则多肉而不復有子耳。
此句通过比喻,说明了荔枝种植的原理,‘正如六畜去势’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
此段介绍了处士刘易的生平,‘隐居王屋山’反映了古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尝于斋中见一大蜂,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
此段描述了刘易在斋中遇到的一幕,‘为蜂所螫坠地’揭示了自然界的生态关系。
俄顷,蛛鼓腹欲烈,徐行入草。蛛啮芋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
此段描述了蜘蛛的习性,‘以疮就啮处磨之’揭示了蜘蛛的治疗方法。
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
此句说明了蜘蛛的治疗方法,‘挼芋梗傅之则愈’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疗法的认知。
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黑。
此段介绍了漳州乌脚溪的特点,‘涉者足皆如黑’揭示了水质的特殊性。
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
此句说明了乌脚溪的污染情况,‘病瘴’反映了古人对水污染的担忧。
梅龙图公仪宦州县时,沿牒至漳州;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
此段描述了梅龙图公在漳州的经历,‘预忧瘴疠为害’反映了古人对水污染的担忧。
兢惕过甚,瞧盱矍铄,忽坠水中,至于没顶。
此句描述了梅龙图公的遭遇,‘忽坠水中,至于没顶’揭示了水污染的危害。
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自谓必死。
此句描述了梅龙图公的遭遇,‘举体黑如昆仑’揭示了水污染的危害。
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復昔之羸瘵。
此句说明了梅龙图公的遭遇,‘然自此宿病尽除’反映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又不知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