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故事二-原文
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
旧制,权使即与正同,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
庆历中,叶道卿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
后尝有人论列,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使初除,门取旨,间有叙学士者,然不为定制。
宗子授南班官,世传王文正太尉为宰相日,始开此议,不然也。
故事,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庆,则普迁一官。
景祐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欲缘大礼乞推恩,使诸王宫教授刁约草表上闻。
后约见丞相王沂公,公问:‘前日宗室乞迁官表,何人所为?’约未测其意,答以不知。
归而思之,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沂公问之如前,约愈恐,不复敢隐,遂以实对。
公曰:‘无他,但爱其文词耳。’再三嘉奖。
徐曰:‘已得旨,别有措置。更数日,当有指挥。’
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属自初除小将军,凡七迁则为节度使,遂为定制。
诸宗子以千缣谢约,约辞不敢受。
余与刁亲旧,刁尝出表稿以示余。
大理法官,皆亲节案,不得使吏人。
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录净而已。
盖欲士人躬亲职事,格吏奸,兼历试人才也。
太宗命创方团球带,赐二府文臣。
其后枢密使兼侍中张耆、王贻永皆特赐;李用和、曹郡王皆以元舅赐;近岁宣微使王君贶以耆旧特赐。
皆出异数,非例也。
近岁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黪衣蒙之,谓之‘凉衫’,亦古之遗法也。
《仪礼》‘朝服加景’是也。
但不知古人制度章色如何耳。
内外制凡草制除官,自给谏、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
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
每除官,则移文督之。
在院官下至吏人院驺,皆分沾。
元丰中,改立官制,内外制皆有添给,罢润笔之物。
唐制,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权摄者,为直官,如许敬宗为直记室是也。
国朝学士、舍人皆置直院。
熙宁中,复置直舍人、学士院,但以资浅者为之,其实正官也。
熙宁六年,舍人皆迁罢,阁下无人,乃以章子平权知制诰,而不除直院者,以其暂摄也。
古之兼官,多是暂时摄领;有长兼者,即同正官。
余家藏《海陵王墓志》谢朓文,称‘兼中书侍郎。’
三司、开封府、外州长官升厅事,则有衙吏前导告喝。
国朝之制,在禁中唯三官得告:宰相告于中书,翰林学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
皆用朱衣吏,谓之‘三告官’。
所经过处,阍吏以梃扣地警众,谓之‘打仗子’。
两府、亲王,自殿门打至本司及上马处;宣微使打于本院;三司使、知开封府打于本司。
近岁寺监长官亦打,非故事。
前宰相赴朝,亦有特旨,许张盖、打仗子者,系临时指挥。
执丝梢鞭入内,自三司副使以上;副使唯乘紫丝暖座从入。
队长持破木梃,自待制以上。
近岁寺监长官持藤杖,非故事也。
百官仪范,著令之外,诸家所记,尚有遗者。
虽至猥细,亦一时仪物也。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
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唯颜真卿与左仆射定襄郡子王郭英又书云:‘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来,未尝参错。’
此亦略见当时故事,今录于此,以备阙文。
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
自后藩镇,下至从军资深者,例赐‘功臣’。
本朝唯以赐将相。
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
是时吴正宪为首相,乃请止‘功臣’号,从之。
自是群臣相继请罢,遂不复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故事二-译文
三司使的官职在翰林学士之上。按照旧有的制度,权使的官职与正职相同,所以三司使的官衔都在官职之上。庆历年间,叶道卿担任权三司使,有执政的人想要压制叶道卿,于是下敕令将权三司使的官衔从官职之下移到翰林学士之下,从此成为惯例。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虽然官衔依旧,但权三司使刚任命时,需要门下省取旨,有时会提到翰林学士,但这并不是固定制度。
宗室成员被授予南班官职,据世传,王文正太尉在担任宰相时,首次提出这个建议,否则不会有此规定。按照旧例,宗室成员没有迁官的法律,只有在遇到重大的庆典时,才会普遍晋升一官。景祐年间,首次确定祖宗祭祀南郊,宗室成员想要借助这个大礼请求恩赐,让王宫教授刁约起草奏章上报。后来刁约见到丞相王沂公,王沂公问他:‘前些日子宗室请求迁官的奏章是谁写的?’刁约没有猜透他的意图,回答说不知道。回家后思考此事,担心事情会暴露且得罪人,于是再次到相府。王沂公再次问他,刁约更加害怕,不敢再隐瞒,于是实话实说。王沂公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喜欢你的文采。’多次嘉奖他。然后说:‘已经得到旨意,另有安排。再过几天,会有命令。’从此就有了南班官职的授予,近亲从最初的小将军开始,总共晋升七次就成为了节度使,于是成为固定制度。诸宗室成员用千缣作为酬谢刁约,刁约推辞不敢接受。我与刁约是熟人,刁约曾经拿出奏章草稿给我看。
大理寺的法官都要亲自处理节案,不能让吏人插手。中书省的检正官不设置吏人,每个房间只给一个楷书吏人记录而已。这是为了让士人亲自处理事务,防止吏人作奸犯科,同时也是考验人才的一种方式。太宗命令创立方团球带,赐给二府的文臣。此后枢密使兼侍中张耆、王贻永都特别赐予;李用和、曹郡王都因为是元舅而赐予;近年宣徽使王君贶因为是耆旧而特别赐予。这些都是非同寻常的赐予,不是常规做法。近年京城的士人穿着朝服骑马,用黑衣覆盖,称为‘凉衫’,这也是古代的遗风。《仪礼》中提到的‘朝服加景’就是指这个。
内外制草拟制除官的文书,从给事中、待制以上,都有润笔费。太宗时期,规定了润笔费的数量,下诏在舍人院刻石。每次任命官职,都会发文督促。在院官下至吏人院的马夫,都能分到润笔费。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内外制都有额外的补贴,取消了润笔费。
唐朝制度中,官序未到而以他官暂代的人,称为直官,比如许敬宗担任直记室。本朝学士、舍人都设置了直院。熙宁年间,又设置了直舍人、学士院,但只让资历较浅的人担任,实际上他们也是正式官员。熙宁六年,舍人全部被调任或罢免,阁下无人,于是让章子平暂时掌管制诰,但没有任命为直院,因为他只是暂时摄职。古代的兼官,大多是暂时摄领;有长期兼官的,就等同于正官。我家藏有《海陵王墓志》谢朓文,称‘兼中书侍郎’。
三司、开封府、外州的长官升堂处理事务时,有衙吏在前面引导并大声呼喝。本朝的制度,在宫中只有三个官职可以呼喝:宰相在中书省呼喝,翰林学士在本院呼喝,御史在朝堂呼喝。都由穿着朱衣的吏人执行,称为‘三告官’。所经过的地方,守门吏会用棒子敲地警告众人,称为‘打仗子’。两府、亲王,从殿门打至本司及上马处;宣徽使在本院打;三司使、知开封府在本司打。近年寺监的长官也开始打,这不是旧例。前宰相上朝,也有特旨,允许张盖、打仗子,这是临时指挥。手持丝梢鞭进入内宫的人,从三司副使以上;副使只有乘坐紫丝暖座跟随进入。队长手持破木棒,从待制以上。近年寺监长官手持藤杖,这不是旧例。百官的礼仪规范,除了法令之外,各家记载中还有遗留的,虽然有些细节,也是一时的礼仪。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时的座位顺序,大多是临时决定的。唐朝以前的故事,都无法考证,只有颜真卿与左仆射定襄郡子王郭英的书信中提到:‘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自古以来,从未交错过。’这也大致反映了当时的故事,现在记录于此,以备查缺。
赐予‘功臣’称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此后藩镇,下至从军资历深的,都按例赐予‘功臣’称号。本朝只赐予将相。熙宁年间,因为上皇帝尊号,宰相多次率领同僚请求,皇帝始终不同意,说:‘徽号就像你们的“功臣”,有什么实际作用呢?’当时吴正宪是首相,于是请求停止赐予‘功臣’称号,皇帝同意了。从此群臣相继请求停止赐予,就再也没有赐予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故事二-注解
三司使:三司使,古代官名,指掌管财政的三位官员,即度支使、户部使、盐铁使,是唐代开始设置的官职,负责国家的财政事务。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古代官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负责起草诏令、奏章等,具有很高的文化地位。
权使:权使,指暂时代理官职的人,有时也指拥有实权但未正式任命为官职的人。
结衔:结衔,指官员的官职和荣誉头衔的合并书写,常用于官方文书。
庆历:庆历,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1041年至1048年。
叶道卿:叶道卿,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权三司使:权三司使,指暂时代理三司使职务的人。
南班官:南班官,古代官名,指宗室亲王等贵族的官职,通常位于北班官(文官)之上。
王文正太尉:王文正太尉,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宗子:宗子,指诸侯王的子孙,即王族后代。
南郊:南郊,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场所。
中书检正官:中书检正官,古代官名,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审核文书。
太宗:太宗,指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方团球带:方团球带,古代官服的一种装饰。
二府文臣:二府文臣,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
枢密使:枢密使,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侍中:侍中,古代官名,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官。
张耆:张耆,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王贻永:王贻永,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元舅:元舅,指皇帝的亲舅舅。
宣微使:宣微使,古代官名,掌管宫中事务。
王君贶:王君贶,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异数:异数,指非常规的、特殊的情况或事物。
朝服:朝服,古代官员在朝会时穿戴的正式服装。
黪衣:黪衣,古代一种颜色较深的衣服。
景祐:景祐,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1034年至1038年。
给谏:给谏,古代官名,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官,负责进谏。
待制:待制,古代官名,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官。
许敬宗:许敬宗,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直官:直官,古代官名,指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官员。
国朝:国朝,指本朝,即作者所在的朝代,此处指宋朝。
直院:直院,古代官名,指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官员的机构。
熙宁:熙宁,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时间为1068年至1077年。
章子平:章子平,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知制诰:知制诰,古代官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兼官:兼官,指同时担任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职。
海陵王墓志:海陵王墓志,指记载海陵王生平事迹的墓志铭。
谢朓文:谢朓文,指谢朓的文章。
节度使:节度使,古代官名,掌管一定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开封府:开封府,古代官名,指管理开封地区的行政机构。
禁中:禁中,指皇宫。
御史: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三告官:三告官,指宰相、翰林学士、御史,他们在禁中报告事务时穿着朱衣。
打仗子:打仗子,指敲打地面以警示众人的一种方式。
百官仪范:百官仪范,指官员的礼仪规范。
令仆:令仆,古代官名,指令尹和仆射,是中央政府的官员。
九卿:九卿,古代官名,指九个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三师:三师,古代官名,指太师、太傅、太保,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官。
三公:三公,古代官名,指太尉、司徒、司空,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令:令,古代官名,指令尹,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仆射:仆射,古代官名,指仆射,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少师:少师,古代官名,指少师,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官。
保傅:保傅,古代官名,指保傅,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官。
尚书左右丞:尚书左右丞,古代官名,指尚书省的官员。
侍郎:侍郎,古代官名,指尚书省的官员。
三监:三监,古代官名,指九个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供奉官:供奉官,古代官名,指为皇帝服务的官员。
十二卫大将军:十二卫大将军,古代官名,指十二个卫队的将领。
徽号:徽号,指皇帝的尊号。
吴正宪:吴正宪,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故事二-评注
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
这段文字描绘了古代官职体系中三司使的地位高于翰林学士,并且权使与正使享有同等地位。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和等级制度,同时也体现了三司使这一官职在朝廷中的重要性。
庆历中,叶道卿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
此句讲述了庆历年间,叶道卿因执政者的打压,其官职被降至翰林学士之下。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也体现了官职升降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对官职体系稳定性的冲击。
后尝有人论列,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使初除,门取旨,间有叙学士者,然不为定制。
这句话说明了尽管结衔制度依旧,但权三司使的任命有时会涉及翰林学士的参与,但这并非定制。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权力分配的不稳定性,以及官员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
宗子授南班官,世传王文正太尉为宰相日,始开此议,不然也。
此句讲述了宗子授南班官的起源,相传始于王文正太尉担任宰相时期。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家族世袭和权贵阶层的影响力。
故事,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庆,则普迁一官。
这句话说明了古代宗子没有迁官法,只有在特殊的大庆之日才会普遍晋升官职。这体现了古代官职体系中重视宗族和家族的传统观念。
大理法官,皆亲节案,不得使吏人。
此句说明了大理法官亲自处理案件,不得使用吏人。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对于法官独立性和专业性的重视。
太宗命创方团球带,赐二府文臣。
这句话讲述了太宗皇帝创设方团球带,并赐予二府文臣。这体现了皇帝对文臣的赏赐和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皇帝与文臣的关系。
近歳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黪衣蒙之,谓之“凉衫”,亦古之遗法也。
此句描述了近代京师士人的一种服饰习俗,即以黪衣蒙在朝服上,称为“凉衫”。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服饰文化对现代的影响。
内外制凡草制除官,自给谏、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
这句话说明了古代官职体系中,草拟制除官的官员都有润笔物的制度。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对于官员文采和书法的重视。
唐制,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权摄者,为直官,如许敬宗为直记室是也。
此句讲述了唐代官职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官职——直官,即未到官序而以他官权摄者。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对于官员能力的重视。
三司、开封府、外州长官升厅事,则有衙吏前导告喝。
这句话描述了古代官职体系中,三司、开封府、外州长官升厅事时的仪仗队。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对于官职仪式的重视。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
此句说明了古代官职体系中,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时的座位安排多根据临时情况而定。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对于官员身份和地位的灵活处理。
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
这句话讲述了“功臣”号的起源,始于唐德宗时期的奉天之役。这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中对于功臣的奖励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