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故事一-原文
上亲郊庙,册文皆曰“恭荐歳事”。
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
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
求共所从来,盖有所因。
按唐故事,凡有事地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
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
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
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
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正衙法座,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之。
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马上抱之,曰“驾头”。
辇后曲盖谓之“筤”。两扇夹心,通谓之“扇筤”。皆绣,亦有销金者,即古之华盖也。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
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
唯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
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
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復门,亦以其通禁庭也。
又学士院北扉者,为其在浴堂之南,便于应召。
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入,至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门。
此亦用唐故事也。
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
至如挽铃故事,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
如今学士院在外,与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已。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
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復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子窗格上有火然处。
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
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东西头供奉官,本唐从官之名。
自永微以后,人主多居大明宫,别置从官,谓之“东头供奉官”。
西内具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奉官”。
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
国初,供奉班于百官前横列。
王溥罢相为东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后,遂令供奉班依旧分立。
庆历贾安公为中丞,以东西班对拜为非礼,復令横行。
至今初叙班分立;百官班定,乃转班横行;参罢,復分立;百官班退,乃出。
参用旧制也。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鞢。
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
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鞧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
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
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
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
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劳不脱也。
无事则反系于顶上。
今人不復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
予及史馆检讨时,议枢密院劄子问宣头所起。
余按唐故事,中书舍人职堂语诏,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
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
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
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
今史馆中尚有故《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
梁朝初置崇仁院,专行密命。
至后唐庄宗復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
小事则发头子,拟堂贴也。
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劄子。
但中书劄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密院劄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以此为别。
头子唯给驿马之类用之。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则趋而入。
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谓之“屈揖”。
待制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
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已下皆立。
后殿引臣寮,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
中书略贵者,示与之抗也。
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唐制,丞郎拜官,即笼门谢。
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则拜舞于子阶上;
百官拜于阶下,而不舞蹈。
此亦笼门故事也。
学士院第三厅学士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
旧传居此者,多至入相。
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
余为学士时,目观此事。
《集贤院记》:“开元故事,校书官许称学士”。
今三馆职事,皆称“学士”,用开元故事也。
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
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
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
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余为鄜延经略使日,新一厅,谓之五司厅。
延州正厅乃都督厅,治延州事;五司厅治鄜延路军事,如唐之使院也。
五司者,经略、安抚、总管、节度、观察也。
唐制、方镇绵带节度、观察、处置三使。
今节度之职,多归总管司;观察归安抚司;处置归经略司。
其节度、观察两案,并支掌推官、判官,今皆治州事而已。
经略、安抚司不置佐官,以帅权不可更不专也。
都总管、副总管、钤辖、都监同签书,而皆受经略使节制。
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乃给事中之职,当隶门下省,故事乃隶枢密院。
下寺监皆行劄子;寺监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台”。
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赐翠毛锦袍。
学士以上,自从本品。
行案用枢密院杂司人吏,主判食枢密厨,盖枢密院子司也。
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
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
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
嘉祐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
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
自此私家不敢辄藏。
校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旧翰林学士地势清切,皆不兼他务。
文馆职任,自校理以上,皆有职钱,唯内外制不给。
杨大年久为学士,家贫,请外,表词千余言,其间两联曰:“虚忝甘泉之从臣,终作莫敖之馁鬼。”
“从者之病莫兴,方朔之饥欲死。”
京师百官上日,唯翰林学士敕设用乐,他虽宰相,亦无此礼。
优伶并开封府点集。
陈和叔除学士时,和叔知开封府,遂不用女优。
学士院敕设不用女优,自和叔始。
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
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
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
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
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
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
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
嘉祐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
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为详定官。
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復弥之以送覆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官所定等,以对覆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覆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
是时,王荆公以初、覆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当,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
杨乐道守法,以为不可。
议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封弥官,闻之,谓同舍曰:“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
既而二人各以已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
及发封,乃王俊民也。
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
选人不得乘马入宫门。
天圣中,选人为馆职,始欧阳永叔、黄鉴辈,皆自左掖门下马入馆,当时谓之“步行学士”。
嘉祐中,于崇文院置编校局,校官皆许乘马至院门。
其后中书五房置习学公事官,亦缘例乘马赴局。
车驾行境,前驱谓之队,则古之清道也。
其次卫仗,卫仗者,视阑入宫门法,则古之外仗也。
其中谓之禁围,如殿中仗。
《天官》:“掌舍,无宫,则供人门。”
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
上御前殿,则执钺立于紫宸门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
又有衡门十人,队长一人,选诸武力绝伦者为之。
上御后殿,则执檛东西对立于殿前,亦古之虎贲、人门之类也。
余尝购得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案检一通,乃除宰相刘昫兼判三丝堂检。
前有拟状云:“具官刘昫。右,伏以刘昫经国才高,正君志切,方属体元之运,实资谋始之规。宜注宸衷,委司判计,渐期富庶,永赞圣明。臣等商量,望授依前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兼判三司,散官勋封如故,未审可否?如蒙允许,望付翰林降制处分,谨录奏闻。”
其后有制书曰:“宰臣刘昫,右,可兼判三司公事,宜令中书门下依此施行。付中书门下,準此。四月十日。”
用御前新铸之印。
与今政府行遣稍异。
本朝要事对禀,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
事速不及待报,则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谓之“进草”。
熟状白纸书,宰相押字,他执政具姓名。
进草即黄纸书,宰臣、执政皆于状背押字。
堂检,宰、执皆不押,唯宰属于检背书日,堂吏书名用印。
此拟状有词,宰相押检不印,此其为异也。
大率唐人风俗,自朝廷下至郡县,决事皆有词,谓之判,则书判科是也。
押检二人,乃冯道、李愚也。
状检瀛王亲笔,甚有改窜勾抹处。
按《旧五代史》:“应顺元年四月九日已卯,鄂王薨。庚辰,以宰相刘昫判三司。”
正是十日,与此检无差。
宋次道记《开元宰相奏请》、郑畋《凤池稿草》、《拟状注制集》悉多用四六,皆宰相自草。
今此拟状,冯道亲笔,盖故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故事一-译文
到亲临郊庙祭祀时,册文中都写着‘恭敬地推荐岁事’。首先去景灵宫,称之为‘朝献’;其次是太庙,称之为‘朝飨’;最后才是在南郊举行仪式。我在编纂《郊式》时,曾经参与讨论,常常怀疑这个顺序,如果先去的更尊贵,那么郊祭就不应该在庙之后;如果后去的更尊贵,那么景灵宫就不应该在太庙之前。探寻这个顺序的由来,大概是有原因的。按照唐朝的旧例,每当有事情要向上天报告时,百神都会预先派遣使者进行祭祀报告,只有太清宫和太庙则是皇帝亲自前往。册文中的祈祷都写着‘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报告。’宫和庙被称为‘奏告’,其余都称为‘祭告’。只有南郊的祭祀才被称为‘正祠’。到天宝九年,皇帝下诏说:‘“告”是向上级报告下级的词语。今后太清宫应称为“朝献”,太庙称为“朝飨”。’从此以后就失去了“奏告”这个名称,册文都称为“正祠”。
正衙的法座是用香木制成的,上面有金饰,四条腿,角部是圆形的,前面稍微倾斜,用编织的藤条覆盖。每当皇帝的车驾外出巡幸时,就派老内臣骑马抱着它,称之为“驾头”。车后的曲盖称为“筤”。两扇夹着中间的部分,统称为“扇筤”。都是绣制的,也有用金线绣的,这就是古代的华盖。
唐朝的翰林院在皇宫内,是皇帝闲居的地方,玉堂、承明、金銮殿都包括在内。应该供奉的人,从学士以下,包括工匠、伎艺和各种官员,都被称为翰林,就像现在的翰林医官、翰林待诏等。只有翰林茶酒司只称为“翰林司”,因为沿袭了缺文。唐朝的制度,从宰相以下,最初的任命都没有宣召的礼节,只有学士有。因为学士院在皇宫内,不是内臣宣召,就没有机会进入,所以院门另外设有复门,也是因为它通向禁庭。学士院的北门,是因为它在浴堂的南边,便于应召。现在学士初次任命,从东华门进入,到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从左承天门双引到院门。这也是用唐朝的旧例。唐朝宣召学士,从东门进入,当时学士院在西掖,所以从翰林院东门赴召,不像现在的东华门。
至于拉铃的旧例,也是因为它在皇宫内,即使是学士院的吏员,也只到玉堂门外,那么它的严密程度就可以知道了。现在学士院在外,与其他部门没有区别,也设有铃索,都是一些文具和旧例。
学士院的玉堂,太宗皇帝曾经亲自光临。到现在只有学士上日才能正坐,其他日子都不敢独自坐下。旧例:堂中设有视草台,每次起草制书,就穿戴好衣冠坐在台上。现在不再这样,只留下空台。玉堂东承旨子的窗户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太宗曾经夜访玉堂,苏易简担任学士,已经睡下,立即起身,没有蜡烛,宫女从窗户格子里递进蜡烛照亮他。到现在都不想更换,因为这是玉堂的一件盛事。
东西头供奉官,原本是唐朝从官的名称。自永徽以后,皇帝多住在大明宫,另外设立从官,称为“东头供奉官”。西内的人员并没有废除,就称为“西头供奉官”。
唐朝的制度,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称为“蛾眉班”。国初,供奉班在百官前面横着排列。王溥罢相成为东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后,于是命令供奉班依旧分立。庆历年间,贾安公担任中丞,认为东西班对拜不合礼节,又命令横着排列。到现在,初次叙班时分立;百官班次确定后,再转班横着排列;参拜结束后,再分立;百官班次退下后,才出去。这是沿袭旧制。
中国的服饰,自北齐以来,就全部使用胡服。窄袖、红绿短衣、长筒靴、有带钩的带子,都是胡服。窄袖有利于骑射,短衣、长筒靴都便于趟过草地。胡人喜欢茂密的草地,常常在其中休息,我去北方时都见过。即使是王庭也在深草中。我到胡庭的那天,刚下过雨,趟过草地,衣服裤子都湿了,只有胡人一点都没湿。带衣所垂的蹀躞,是为了佩戴弓箭、帉帨、算囊、刀砺等物品。从那以后虽然去掉了蹀躞,但还保留着环,环是用来挂蹀躞的,就像马的鞧根一样,就是现在的带钩。
天子必须用十三环作为节度,唐朝武德贞观时期就是这样。开元以后,虽然还沿袭旧俗,但逐渐变得宽松了。然而带钩还是穿过带子的孔,本朝加了顺折,是文人的做法。幞头一共有四个脚,是四个带子。两个带子系在脑后垂下,两个带子反系在头上,让它们曲折地附在头顶上,所以也称为“折上巾”。唐朝的制度,只有皇帝可以用硬脚。晚唐地方镇守擅自使用硬脚。本朝的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共五等。只有直脚是贵贱通用的。又庶民所戴的头巾,唐朝人也称为“四脚”,因为两脚系在脑后,两脚系在颔下,是为了便于劳作时不脱落。没事时则反过来系在头顶上。现在的人不再系在颔下,两带就成虚设了。
我担任史馆检讨时,讨论枢密院劄子问宣头所起。我按照唐朝的旧例,中书舍人职责是堂上语诏,都写四本:一本为底稿,一本为宣。这个‘宣’指的是出行时使用,还没有以名称命名。晚唐枢密使从皇宫中接受旨意,交给中书省,就称为‘宣’。中书省接收后,记录在籍上,称为‘宣底’。现在史馆中还有两卷旧的《宣底》,就像现在的《圣语簿》。
梁朝初期设立崇仁院,专门执行密令。到后唐庄宗恢复枢密使,让郭崇韬、安重诲担任,开始分管政务,不经过中书直接下达的称为‘宣’,就像中书的‘敕’。小事则发放头子,类似于堂贴。到现在枢密院使用宣和头子,本朝枢密院也使用劄子。但中书的劄子,宰相的签名在上,次相及参政依次向下;枢密院的劄子,枢长签名在下,副贰依次向上:以此来区分。头子只用于提供驿站马匹等。
百官在中书省见宰相,九卿以下,省吏高声喊一声‘屈’,就快步进入。宰相作揖和进茶,都高声赞喝,称为‘屈揖’。待制以上的人见,就说‘请某官’,不再屈揖,临退时还进茶,都在席南横设百官的座位,上朝时坐下,京官以下都站立。后殿引见大臣,待制以上的人宣读名字行礼;庶官只是赞拜,不宣读名字,不舞蹈。中书省稍微显贵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平等。在皇帝面前则稍微减少礼节。
唐朝的制度,丞郎拜官,就在笼门谢。现在三司副使以上的拜官,就在子阶上拜舞;百官在阶下拜,但不舞蹈。这也是笼门的故事。
学士院的第三厅学士子,前面有一棵大槐树,被称为“槐厅”。旧传住在这里的人,大多能进入相位。学士们争夺槐厅,甚至有强行占据前人行李的人。我担任学士时,亲眼看到这件事。
《集贤院记》说:‘开元年间旧例,校书官可以称为学士’。现在三馆的职务,都称为‘学士’,是沿袭开元年间的旧例。
书馆里的新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就用雌黄来涂改。我曾经尝试过校对改字的方法:刮洗会损坏纸张,贴纸又容易脱落,用粉涂改字迹又不明显,需要涂改多遍才能完全覆盖。只有雌黄一涂就能完全覆盖,而且持久不脱落。古人称之为铅黄,因为使用它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我担任鄜延经略使的时候,新建了一个厅堂,称之为五司厅。延州的正厅是都督厅,负责处理延州的事务;五司厅负责处理鄜延路的军事事务,类似于唐朝的使院。五司包括经略、安抚、总管、节度、观察。唐朝的制度中,方镇包括节度、观察、处置三使。现在节度使的职责多归总管司;观察使归安抚司;处置使归经略司。节度使和观察使的案卷,都由推官、判官管理,现在都只负责州的事务。经略使和安抚司不设置副官,因为帅权的不可分割和专一。都总管、副总管、钤辖、都监共同签署文件,但都受经略使的节制。
银台司兼管门下封驳,是给事中的职责,应当隶属于门下省,但按照旧例却隶属于枢密院。下寺监都使用札子;寺监提交申状,即使是三司,也说是‘上银台’。主判官不以官品,初冬时特别赐予翠毛锦袍。学士以上的官员,按照自己的品级。处理案件使用枢密院杂司的人吏,主判官在枢密院的厨房用餐,这是枢密院下属的机构。
以前藏书,分散在几个地方,是为了防止水火和散失。现在三馆、秘阁共有四处藏书,但都集中在崇文院。其中官书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中常常能找到。嘉祐年间,设立了八名编校官,负责校对四馆的书籍。派了百名吏员,都用黄纸写成大册。从此私家不敢再私自收藏。校对多年,只完成了昭文馆一馆的书籍。
以前的翰林学士地位清高,都不兼职其他事务。文馆的职务,从校理以上,都有职钱,只有内外制不给。杨大年长期担任学士,家境贫寒,请求外调,上表的文章有一千多字,其中有两句是:‘虚心甘愿做甘泉的随从,最终成为莫敖的饿鬼。’‘随从的病无法治愈,东方朔的饥饿快要死了。’京师百官上朝时,只有翰林学士有敕令使用音乐,其他官员即使是宰相,也没有这样的待遇。优伶由开封府点集。陈和叔担任学士时,因为他是开封府知府,所以不用女优。学士院有敕令不用女优,是从陈和叔开始的。礼部贡院考试进士时,在台阶前设香案,主考官和举人相互行礼,这是唐朝的旧例。所坐的位置布置得很豪华,有官员准备茶水饮料。到考试学究时,就全部撤除帐篷和毡席等,也没有茶水,渴了就喝砚水,每个人的嘴唇都变黑了。这不是故意想让他们困苦,而是为了防止帐篷和供应人员私下传递所考的经义。因为曾经有过作弊的事情,所以按照旧例进行防范。欧阳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撤幕待经生。’认为礼节的轻重如此,其实自有道理。
嘉祐年间,进士名单上报完毕,还未进行御试,京师中有人传言‘王俊民是状元’,不知道传言的来源,人们也不知道王俊民是谁。等到御试时,王荆公当时担任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一起担任详定官。按照旧制,御试举人,先设立初考官,先确定等级;再密封送覆考官,再次确定等级;然后交给详定官,发放初考官确定的等级,与覆考官的等级相对照:如果相同就确定;如果不同,就详细审查文章,根据初考或覆考的结果确定,不能另外设立等级。当时,王荆公认为初考和覆考确定的第一名都不合适,就在名单中另外选了一人为状元。杨乐道遵守规定,认为不可以。争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当时担任封弥官,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同事说:‘两位大人何必争论,我从十天前就听说王俊民是状元,事情一定是提前确定的。两位大人只是自找苦吃而已。’后来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而皇帝下诏同意了王荆公的请求。等到开封,发现确实是王俊民。详定官可以另外设立等级,从此开始,就成为了定制。
选人不能骑马进入宫门。天圣年间,选人担任馆职,开始是欧阳永叔、黄鉴等人,都从左掖门下马进入馆,当时称之为‘步行学士’。嘉祐年间,在崇文院设立了编校局,校官都可以骑马到院门。之后中书五房设立了习学公事官,也按照惯例骑马去局。
皇帝的车队行进时,前面引导的称为队,就是古代的清道。其次是卫仗,卫仗是监视进入宫门的人,就是古代的外仗。其中称为禁围,就像殿中仗。《天官》中说:‘掌舍,无宫,则供人门。’现在称为‘殿门天武官’,是天下选出的八名身高最大的人。皇帝御前殿时,就手持钺站在紫宸门下;出行时,作为禁围门,走在仪仗马的前面。还有衡门十人,队长一人,挑选出武力超群的人担任。皇帝御后殿时,就手持檛东西对立在殿前,这也是古代的虎贲、人门之类。
我曾经购买到后唐闵帝应顺元年的一份案检,是任命宰相刘昫兼任判三丝堂检的文件。前面有拟状说:‘官员刘昫。右,考虑到刘昫治国才能高,正君志切,正逢体元之运,实资谋始之规。宜注宸衷,委司判计,渐期富庶,永赞圣明。我们商量,希望授予依前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兼判三司,散官勋封如故,不知是否可行?如果允许,希望交付翰林院降制处分,谨录奏闻。’之后有制书说:‘宰相刘昫,右,可兼判三司公事,宜令中书门下依此施行。交付中书门下,準此。四月十日。’使用御前新铸的印。与现在政府的派遣稍有不同。
本朝的重要事务对禀,常规事务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称之为‘熟状’。事情紧急等不及报告,就先行下文,准备制草奏知,称之为‘进草’。熟状使用白纸书写,宰相签字,其他执政官员写上姓名。进草使用黄纸书写,宰相和执政官员都在状背签字。堂检,宰相和执政官员都不签字,只有宰相在检背签字时,堂吏写上名字用印。这个拟状有词,宰相签字不盖章,这就是不同之处。大致上唐朝的风俗,从朝廷到郡县,处理事务都有词,称之为判,就是书判科。
签字检文的有冯道、李愚两人。状检是瀛王亲笔,有很多改窜勾抹的地方。按照《旧五代史》:“应顺元年四月九日已卯,鄂王薨。庚辰,以宰相刘昫判三司。”正是十日,与这份检文没有差别。宋次道记《开元宰相奏请》、郑畋《凤池稿草》、《拟状注制集》都多用四六句式,都是宰相自己起草的。现在这份拟状,是冯道亲笔,应该是旧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故事一-注解
郊庙: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宗的场所,是皇家祭祀活动的重要地点。
册文:古代皇帝或官员发布的正式文书,通常用于宣布重要事项或命令。
岁事:一年的岁时祭祀活动,指对祖先和神灵的年度祭祀。
景灵宫:古代祭祀祖先的庙宇,也指供奉祖先神灵的宫殿。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是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
南郊: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点,通常在国都的南郊。
郊式:古代关于郊祀仪式的典章制度。
太清宫:古代祭祀道教最高神祇的宫观。
册祝:古代皇帝或官员在祭祀活动中所用的祝文。
正祠:古代祭祀中的正式祭祀场所。
天宝九载: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年号,指公元750年。
正衙:古代官署的正式办公场所。
法座:古代官员或僧侣讲经说法时使用的座位。
香木:指制作法座等器物所用的香料树木。
辇:古代帝王乘坐的车子。
翰林院:古代官署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
学士:古代官职名,指翰林院中的官员。
宣召:古代皇帝或官员发布的召唤令。
玉堂:古代学士院中的主要建筑。
承明:古代学士院中的建筑。
金銮殿:古代学士院中的建筑。
复门:古代学士院中的双重门,用于增加安全性。
东华门:古代皇宫中的门,是学士院官员进入皇宫的入口。
左承天门:古代皇宫中的门,是学士院官员进入皇宫的另一个入口。
东西头供奉官:古代官职名,指服务于皇宫的官员。
蛾眉班:古代官员的班次,指两省供奉官的行列。
百官:古代指所有官员的统称。
衣冠:古代官员的服饰,包括冠帽和衣裳。
胡服:古代北方民族,尤其是胡人(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窄袖:指袖子较窄的服装。
绯绿:古代官服的颜色,绯指红色,绿指绿色。
靿靴:古代士兵或骑士穿的靴子。
鞢带:古代官员佩戴的腰带。
蹀躞:古代官员腰间挂的装饰品,用于携带小物。
帉帨:古代官员腰间挂的装饰品,用于携带小物。
算囊:古代官员腰间挂的袋子,用于携带算盘等计算工具。
刀砺:古代官员腰间挂的刀和磨刀石。
带钩:古代官员腰间挂的钩子,用于悬挂腰带。
幞头:古代官员的帽子。
四脚:指幞头上的四个带子。
折上巾:古代官员的一种帽子,因其形状而得名。
硬脚:指幞头上的带子硬挺,不易弯曲。
局脚:指幞头上的带子较为柔软,易于弯曲。
交脚:指幞头上的带子交叉。
朝天:指幞头上的带子向上。
顺风:指幞头上的带子向下。
头子:古代文书的一种,用于传达命令或通知。
堂贴:古代文书的一种,用于传达命令或通知。
枢密院:古代官署名,负责军事事务。
劄子:古代文书,用于传达命令或报告情况。
枢长:枢密院的长官。
副贰:枢密院的副职。
百官之位:百官的座位。
引臣寮:引导官员。
笼门:古代官员拜官时的一种仪式,指在门下拜谢。
三司副使:古代官职名,指三司中的副职官员。
子阶:古代官员拜官时使用的台阶。
学士院:古代官署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
槐厅:学士院中的建筑,因有一棵大槐树而得名。
集贤院:古代官署名,负责编纂书籍。
校书官:古代官职名,负责校对书籍。
三馆职事:三馆(国子监、太学、成均)中的职务。
开元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的典章制度。
雌黄:一种古代用于书写的颜料,颜色黄,故称雌黄。因其在纸上涂抹后可以覆盖文字,故可用于修改错误。
鄜延经略使:古代官职,负责鄜州和延州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五司厅:古代官署名,负责军事和政治事务的机构。
都督厅:古代官署名,负责某一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经略、安抚、总管、节度、观察:古代军事和政治制度中的五种官职,分别负责不同的军事和政治职能。
方镇: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
推官、判官:古代官职,负责审理案件。
银台司:古代官署名,负责处理文书。
门下封驳:古代官职,负责审核和驳回皇帝的诏令。
寺监:古代官署名,负责宗教事务。
枢密院子司:枢密院下属的机构。
藏书:古代对图书的收藏。
嘉祐中: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056年至1063年。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学事务。
敕设:皇帝的命令。
优伶:古代戏曲演员。
贡院: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
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通过者可做官。
状元: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的第一名。
详定官:古代科举考试中负责评定试卷的官员。
封弥官:古代科举考试中负责密封试卷的官员。
案检:古代官方文书。
三丝堂检: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
制书:皇帝的命令文书。
熟状:经过仔细审查的文书。
进草:未经仔细审查的文书。
堂检: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
判:古代对文书的批注。
判科: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考试内容为文书批注。
四六:古代文书的文体,以四言和六言为主。
冯道: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李愚: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瀛王:古代王侯的封号。
《开元宰相奏请》:古代文献。
《凤池稿草》:古代文献。
《拟状注制集》:古代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故事一-评注
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书籍校对和修改的方法,强调了雌黄在书籍修改中的重要性。雌黄作为一种颜料,具有覆盖性强、持久不褪色的特点,被古人广泛用于书籍的修改。作者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古代书籍制作和保存的严谨态度。
余为鄜延经略使日,新一厅,谓之五司厅。延州正厅乃都督厅,治延州事;五司厅治鄜延路军事,如唐之使院也。五司者,经略、安抚、总管、节度、观察也。
这段文字介绍了古代官职的设置和职能。作者以自己担任鄜延经略使的经历为背景,说明了五司厅的职能和与唐代使院的相似之处。通过对官职的解析,展现了古代官制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乃给事中之职,当隶门下省,故事乃隶枢密院。下寺监皆行劄子;寺监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赐翠毛锦袍。学士以上,自从本品。
此段文字讲述了古代官职的设置和官员的待遇。银台司和门下封驳的职责,以及寺监的申状程序,都反映了古代官场的规范和程序。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古代官场的严谨和规范。
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
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书籍的保存方式。古代为了防止书籍因火灾或丢失而散失,将藏书分散存放。作者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藏书方式的差异,反映了古代对书籍保存的重视。
嘉祐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
此段文字描述了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传闻和不确定性。进士考试的结果往往在正式宣布之前,就已经在民间流传,这种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选人不得乘马入宫门。天圣中,选人为馆职,始欧阳永叔、黄鉴辈,皆自左掖门下马入馆,当时谓之“步行学士”。嘉祐中,于崇文院置编校局,校官皆许乘马至院门。
这段文字讲述了古代官员的礼仪和规定。官员进入宫门时的礼仪和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规范。
车驾行境,前驱谓之队,则古之清道也。其次卫仗,卫仗者,视阑入宫门法,则古之外仗也。
此段文字描述了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仪仗队,展现了古代皇帝出行时的威严和仪式感。
余尝购得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案检一通,乃除宰相刘昫兼判三丝堂检。
此段文字讲述了作者购买到的古代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本朝要事对禀,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事速不及待报,则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谓之“进草”。
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官场的文书处理方式。通过对文书处理方式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官场的规范和程序。
大率唐人风俗,自朝廷下至郡县,决事皆有词,谓之判,则书判科是也。
此段文字讲述了古代的文书文化和判词的写作。通过对文书文化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