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二-原文
淮南漕渠,筑埭以畜水,不知始于何时,旧传召伯埭谢公所为。
按李翱《来南录》,唐时犹是流水,不应谢公时已作此埭。
天圣中,监真州排岸司右禁陶鉴始议为復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
是时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为发运使、副,表行之,始为真州闸。
歳省冗卒五百人,杂费百二十五万。
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
闸成,始为四百石船。
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
自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
余元丰中过真州,江亭后粪壤中见一卧石,乃胡武平为《水闸记》,略叙其事,而不甚详具。
张杲卿丞相知润州日,有妇人夫出外数日不归,忽有人报菜园井中有死人,妇人惊往视之。
号哭曰:‘吾夫也。’遂以闻官。
公令属官集邻里就井验是其夫与非,众皆以井深不可辨,请出尸验之。
公曰:‘众皆不能辨,妇人独何以知其为夫?’收付所司鞠问,里奸人杀其夫,妇人与闻其谋。
庆历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
范文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歳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
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宪宽赋役;然后及商贾。
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
真宗皇帝南衙日,开封府十七县皆以歳旱放税,即有飞语闻上,欲有所中伤。
太宗不悦。
御史探上意,皆露章言开封府放税过实,有旨下京东、西两路诸州选官覆按。
内亳州当按太康,咸平两县。
是时曾会知亳州,王冀公在幕下,曾爱其识度,常以公相期之。
至是遣冀公行,仍戒之曰:‘此行所系事体不轻,不宜小有高下。’
冀公至两邑,按行甚详。
其余抗言放税过多,追收所税物,而冀公独乞全放,人皆危之。
明年,真宗即位。
首擢冀公为右正言,仍谓辅臣曰:‘当此之时,朕亦自危惧。钦若小官,敢独为百姓伸理,此大臣节也。’
自后进用超越,卒至入相。
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往往致富者。
熙宁三年,始制天下吏禄,而设重法以绝请托之弊。
是歳,京师诸司歳支吏禄钱三千八百三十四贯二百五十四。
歳々增广,至熙宁八年,歳支三十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三贯一百七十八。
自后增损不常,皆不过此数。
京师旧有禄者,及天下吏禄,皆不预此数。
国朝茶利,除官本及杂费外,净入钱禁榷时取一年最中数,计一百九万四千九十三贯八百八十五,内六十四万九千六十九贯茶净利。
卖茶,嘉祐二年收十六万四百三十一贯五百二十七,除元本及杂费外,得净利十万六千九百五十七贯六百八十五。
客茶交引钱,嘉祐三年,除元本及杂费外,得净利五十四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贯五百二十四。
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六百七十茶税钱。
最中嘉祐元年所收数,除川茶钱在外。
通商后来,取一年最中数,计一百一十七万五千一百四贯五百二十四。
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九百一十九钱,内三十六万九千七十二贯四百七十一钱茶租。
嘉祐四年通商,立定茶交引钱六十八万四千三百二十一贯三百八十,后累经减放,至治平二年,最中分收上数。
八十万六千三十二贯六百四十八钱茶税。
最中治平三年,除川茶税钱外会此数。
本朝茶法:乾德二祐年,始诏在京、建州、汉、蕲口各置榷货务。
五年,始禁私卖茶,从不应为情理重。
太平兴国二年,删定禁法条贯,始立等科罪。
淳化二年,令商贾就园户买茶,公于官场贴射,始行贴射法。
淳化四年,初行交引,罢贴射法。
西北入粟,给交引,自通利军始。
是岁,罢诸处榷货务,寻复依旧。
至咸平元年,茶利钱以一百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九贯三百一十九为额。
至嘉祐三年,凡六十一年,用此额,官本杂费皆在内,中间时有增亏,岁入不常。
咸平五年,三司使王嗣宗始立三分法,以十分茶价,四分给香药,三分犀象,三分茶引。
六年,又改支六分香药犀象,四分茶引。
景德二年,许人入中钱帛金银,谓之三说。
至祥符九年,茶引益轻,用知秦州曹玮议,就永兴、凤翔以官钱收买客引,以捄引价,前此累增加饶钱。
至天禧二年,镇戎军纳大麦一斗,本价通加饶,共支钱一贯二百五十四。
乾兴元年,改三分法,支茶引三分,东南见钱二分半,香药四分半。
天圣元年,復行贴射法,行之三年,茶利尽归大商,官场但得黄晚恶茶,乃诏孙奭重议,罢贴射法。
明年,推治元议省吏、计覆官、旬献等,皆决配沙门岛;元详定枢密副使张邓公、参知政事吕许公、鲁肃简各罚俸一月,御史中丞刘筠、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周文质、西上閤门使薛昭廓、三部副使,各罚铜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谘落枢密直学士,依旧知洪州。
皇祐三年,算茶依旧只用见钱。
至嘉祐四年二月五日,降敕罢茶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二-译文
淮河流域的漕渠,修建了拦河坝来蓄水,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传说是由召伯和谢公修建的。根据李翱的《来南录》,唐朝时这里还是流水,不应该在谢公时代就已经建了这个拦河坝。天圣年间,真州排岸司的右禁陶鉴开始提议修建复闸来节水,以减少船只过拦河坝的劳苦。当时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张纶担任发运使和副使,上表实行,开始修建真州闸。每年节省了五百名冗余的士兵,杂费为一百二十五万。
按照旧法,船只载运的大米不超过三百石。闸建成后,船只开始能载运四百石。之后所载的货物越来越多,官船最多达到七百石;私船装载的大米有八百余袋,每袋二石。从那时起,北神、召伯、龙舟、茱萸等拦河坝相继废弃,至今仍带来便利。我在元丰年间经过真州时,在江亭后面的粪壤中发现一块卧石,是胡武平写的《水闸记》,简要叙述了这件事,但并不详细。
张杲卿丞相在润州任职时,有一个妇人丈夫外出数日未归,突然有人报告菜园井中有个死人,妇人惊慌地去查看。她哭道:‘这是我丈夫。’于是报告了官府。张公命令属官召集邻里到井边验尸,看是否是其丈夫,众人都认为井深无法辨认,请求取出尸体来验。张公说:‘众人都无法辨认,这个妇人怎么就能知道那是她的丈夫呢?’于是将她逮捕交给官府审问,结果发现是村里一个奸人杀害了她的丈夫,妇人参与了他们的阴谋。
庆历年间,有人提议放宽茶盐禁令和减少商税。范文正认为不可行:茶盐商税的收入,只是减少了商人的利益,对商人本身并无大害;而现在国库开支未减,每年的收入不能缺少,既然不从山泽和商人那里收取,就只能从农民那里收取。与其伤害农民,不如从商人那里收取。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先减少国库开支;国库有余,应当减轻赋税和徭役;然后才涉及到商人。放宽禁令不是当务之急。这个提议因此被搁置。
真宗皇帝在南京任职时,开封府十七个县都因为年旱而减免了税收,就有流言传到皇帝那里,想要中伤开封府。太宗不高兴。御史揣摩皇帝的意思,都公开上奏开封府减免税收过多,皇帝下令京东、西两路各州选派官员复查。其中亳州要复查太康、咸平两县。当时曾会担任亳州知州,王冀公在他的幕下,曾会欣赏他的识度和度量,常常以宰相之位期望他。到这时,曾会派冀公前往,并告诫他说:‘这次出行关系到重大的事情,不应该有丝毫差错。’冀公到达两县后,调查非常详细。其他人则强硬地说减免税收过多,追收了税收物品,而冀公却请求全部减免,人们都为他感到担忧。第二年,真宗即位。首先提拔冀公为右正言,还对辅臣说:‘在那时,我也感到非常担忧。钦若只是个小官,敢独自为百姓伸张正义,这是大臣的节操。’从此以后,冀公的晋升超越常人,最终官至宰相。
天下官吏,素来没有固定的俸禄,只能通过受贿来生活,往往因此致富。熙宁三年,开始制定天下官吏的俸禄,并设立重法来杜绝请托的弊端。那年,京师各司每年的俸禄为三千八百三十四贯二百五十四。每年都有所增加,到熙宁八年,每年的俸禄为三十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三贯一百七十八。此后增减不常,但都没有超过这个数,京师原有的俸禄和天下的官吏俸禄,都不包含在这个数中。
本朝的茶利,除去官本和杂费外,禁榷时期一年的净收入为一百九万四千九十三贯八百八十五,其中六十四万九千六十九贯是茶的净利。嘉祐二年卖茶的收入为十六万四百三十一贯五百二十七,除去本金和杂费外,净利为十万六千九百五十七贯六百八十五。客茶交引钱,嘉祐三年,除去本金和杂费外,净利为五十四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贯五百二十四。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六百七十是茶税钱。嘉祐元年所收的最中数,除去川茶钱。通商之后,取一年的最中数,为一百一十七万五千一百四贯五百二十四。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九百一十九是钱,其中三十六万九千七十二贯四百七十一是茶租,嘉祐四年通商,定下茶交引钱六十八万四千三百二十一贯三百八十,后来经过多次减免,到治平二年,最中分收的数。八十万六千三十二贯六百四十八是茶税。治平三年,除去川茶税钱之外,合计这个数。
本朝的茶法:乾德二年,开始下令在京、建州、汉、蕲口各设榷货务。五年,开始禁止私自买卖茶叶,因为这是情理上不应该做的事情。太平兴国二年,制定了禁止茶叶买卖的法律条文,开始设立等科罪。淳化二年,规定商人必须从园户那里购买茶叶,公开在官场贴射,开始实行贴射法。淳化四年,开始实行交引法,废除贴射法。西北地区交纳粮食,给予交引,从通利军开始。那年,废除各处的榷货务,不久又恢复旧制。到咸平元年,茶利钱以一百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九贯三百一十九为定额。到嘉祐三年,共六十一一年,使用这个定额,官本和杂费都包含在内,中间时有增减,年收入不固定。咸平五年,三司使王嗣宗开始实行三分法,将十分茶价中的四分用于香药,三分用于犀牛和象牙,三分用于茶引。六年,又改为六分用于香药犀牛象牙,四分用于茶引。景德二年,允许人们用钱帛金银入中,称为三说。到祥符九年,茶引越来越便宜,根据秦州知州曹玮的建议,用官钱在永兴、凤翔收买客引,以降低引价,之前引价不断增加。到天禧二年,镇戎军交纳一斗大麦,加上额外的费用,总共支出一贯二百五十四。乾兴元年,改变三分法,支出茶引三分,东南见钱二分半,香药四分半。天圣元年,恢复实行贴射法,实行了三年,茶利全部归大商人所有,官场只能得到黄晚劣质茶叶,于是下诏孙奭重新讨论,废除贴射法。第二年,推行原议省吏、计覆官、旬献等,都决定流放到沙门岛;原枢密副使张邓公、参知政事吕许公、鲁肃简各罚俸一个月,御史中丞刘筠、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周文质、西上閤门使薛昭廓、三部副使,各罚铜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谘被免枢密直学士,依旧担任洪州知州。皇祐三年,茶税依旧只用现钱。到嘉祐四年二月五日,下敕废除茶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二-注解
淮南漕渠:古代的一条重要水道,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一带,是古代漕运的重要通道。
筑埭:在河流中筑坝以控制水流,蓄水或分水。
召伯埭:古代地名,位于召伯埭,因召伯而得名。
谢公:指谢安,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这里可能指的是谢安所做的埭。
李翱: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来南录》。
天圣中: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1023年至1032年。
排岸司:古代官署名,负责河道的管理。
右禁陶鉴:古代官员的名字。
发运使:古代官职,负责运输事务。
副:副职官员。
岁省冗卒:每年节省的冗余士兵。
杂费:各种杂项费用。
舟载米:船只装载的大米。
北神、召伯、龙舟、茱萸:古代地名,可能是指与漕运相关的其他地点。
粪壤:粪便和泥土。
胡武平:古代文学家,著有《水闸记》。
张杲卿:古代官员的名字。
润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菜园井:菜园中的井。
闻官:报告给官府。
属官:下属官员。
邻里:邻居。
鞠问:审问。
里奸人:村里的奸人。
庆历中: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1041年至1048年。
茶盐之禁:对茶叶和盐的专卖制度。
商税:商人缴纳的税。
范文正: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国用:国家的开支。
岁入:每年的收入。
山泽:山和泽,这里指自然资源。
宪宽赋役:依法减轻赋税和徭役。
开封府: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岁旱:年成干旱。
飞语:谣言。
中伤:诽谤,伤害名誉。
京东、西两路:古代行政区划,指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覆按:复查。
太康:古代地名。
咸平:古代地名。
曾会:古代官员的名字。
王冀公:古代官员的名字。
识度:见识和度量。
高下:优劣,这里指处理得当与否。
右正言:古代官职,负责直言进谏。
钦若:敬重地。
小官:小官员。
伸理:伸张正义。
大臣节:大臣的节操。
进用超越:提拔使用超过常规。
国朝:指本朝,即宋朝。
茶利:茶叶的利润。
禁榷:专卖制度。
嘉祐二年: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1057年。
交引钱:茶叶交易中的引钱。
通商:贸易开放。
乾德二祐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时间为968年至976年。
榷货务:古代官署名,负责专卖事务。
禁法条贯:禁止私卖茶叶的法律。
贴射法:一种茶叶交易方法。
交引:茶叶交易的凭证。
通利军:古代地名。
咸平元年:宋真宗赵恒的年号,时间为998年。
三司使:古代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王嗣宗:古代官员的名字。
三分法:一种财政分配方法。
香药:香料和药品。
犀象:犀牛和象牙。
三说:三种交易方式。
祥符九年:宋真宗赵恒的年号,时间为1016年。
捄引价:调整引价。
天禧二年:宋真宗赵恒的年号,时间为1018年。
镇戎军:古代地名。
乾兴元年:宋真宗赵恒的年号,时间为1022年。
沙门岛: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蓬莱市。
枢密副使: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参知政事:古代官职,负责政务。
鲁肃简:古代官员的名字。
御史中丞:古代官职,负责监察。
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西上閤门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守卫。
三部副使:古代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李谘:古代官员的名字。
洪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
皇祐三年: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1051年。
算茶:计算茶叶的税收。
嘉祐四年: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1059年。
敕:皇帝的命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二-评注
淮南漕渠,筑埭以畜水,不知始于何时,旧传召伯埭谢公所为。
此句描绘了淮南漕渠的历史悠久,其筑埭蓄水的做法起源不明,但传说中与召伯和谢公有关。这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对历史人物的尊崇。
按李翱《来南录》,唐时犹是流水,不应谢公时已作此埭。
此句通过引用李翱的《来南录》,对传说进行了质疑,表明即使是在唐代,漕渠仍保持流水状态,因此谢公时期不可能已经建造了此埭。这体现了对史料的严谨态度。
天圣中,监真州排岸司右禁陶鉴始议为復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
这句话描述了天圣年间,陶鉴提议修复闸门以节水,减轻舟船过埭的劳苦。这反映了古代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优化,以及对民生的关怀。
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百二十五万。
此句说明了修复闸门带来的效益,每年节省了五百名冗余士兵,减少了大量的杂费。这体现了古代对财政的精细管理。
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船。
这句话对比了闸成前后的运舟容量,闸成后船的载重量增加,反映了水利工程对运输效率的提升。
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水利工程对运输能力的提升,官船和私船的载重量都有显著增加。
自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
这句话说明了后续的埭闸改革,使得北神、召伯、龙舟、茱萸等埭闸相继废弃,但至今仍带来利益。这反映了古代对水利工程改革的智慧和成效。
余元丰中过真州,江亭后粪壤中见一卧石,乃胡武平为《水闸记》,略叙其事,而不甚详具。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元丰年间经过真州时,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胡武平的《水闸记》,简要叙述了水利工程的事迹,但不够详细。这反映了古代对水利工程历史的记载。
张杲卿丞相知润州日,有妇人夫出外数日不归,忽有人报菜园井中有死人,妇人惊往视之。
这句话讲述了张杲卿在润州任职期间,发生的一起命案,一位妇人发现井中有人死亡,引起了案件的发生。
号哭曰:‘吾夫也。’遂以闻官。
妇人悲痛地认出井中死者为自己的丈夫,并报告了官府,这是对妇人物质和精神状态的描写。
公令属官集邻里就井验是其夫与非,众皆以井深不可辨,请出尸验之。
张杲卿命令属官和邻里到井边验尸,但由于井深,无法辨认死者身份,因此请求将尸体取出验明。
公曰:‘众皆不能辨,妇人独何以知其为夫?’收付所司鞠问,里奸人杀其夫,妇人与闻其谋。
张杲卿质疑为何妇人能确定死者身份,最终通过审问发现是邻里中的奸人杀害了妇人丈夫,而妇人知晓了这一阴谋。
庆历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
这句话描述了庆历年间,有人提议放宽茶盐禁令和减少商税。
范文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
范文正认为不可放宽禁令和减少商税,因为这样做只会减少商贾的利益,对商贾并无大害,而国家收入并未减少,所以应该从农民那里征税。
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宪宽赋役;然后及商贾。
范文正进一步提出,与其损害农民,不如从商贾那里征税,并建议先减少国家开支,然后减轻农民的赋役。
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
范文正认为放宽禁令不是当务之急,因此这个提议被搁置。
真宗皇帝南衙日,开封府十七县皆以岁旱放税,即有飞语闻上,欲有所中伤。
这句话描述了真宗皇帝在朝廷时,由于开封府十七县因旱灾而减免税收,有人散布流言,企图中伤。
太宗不悦。御史探上意,皆露章言开封府放税过实,有旨下京东、西两路诸州选官覆按。
太宗皇帝对此感到不悦,御史们调查情况后,上奏称开封府减免税收过多,皇帝下令对京东、西两路诸州进行复查。
内亳州当按太康,咸平两县。
这句话说明了亳州需要复查太康和咸平两县的税收情况。
是时曾会知亳州,王冀公在幕下,曾爱其识度,常以公相期之。
当时曾会担任亳州知州,王冀公在幕下工作,曾会欣赏王冀公的才能和品德,经常以他为榜样。
至是遣冀公行,仍戒之曰:‘此行所系事体不轻,不宜小有高下。’
此时,曾会派遣王冀公前往两县复查,并告诫他此事关系重大,不可有丝毫马虎。
冀公至两邑,按行甚详。
王冀公到达两县后,进行了详细的复查。
其余抗言放税过多,追收所税物,而冀公独乞全放,人皆危之。
其他官员都主张追收所减免的税收,而王冀公却请求全部放行,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明年,真宗即位。首擢冀公为右正言,仍谓辅臣曰:‘当此之时,朕亦自危惧。钦若小官,敢独为百姓伸理,此大臣节也。’
第二年,真宗即位后,首先提拔王冀公为右正言,并称赞他的行为是大臣应有的节操。
自后进用超越,卒至入相。
此后,王冀公的仕途一路高升,最终成为宰相。
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往往致富者。
这句话描述了古代官吏普遍没有固定的俸禄,只能通过受贿来维持生计,因此很多人因此致富。
熙宁三年,始制天下吏禄,而设重法以绝请托之弊。
熙宁三年开始制定天下官吏的俸禄制度,并设立严厉的法律来杜绝请托之风。
是岁,京师诸司岁支吏禄钱三千八百三十四贯二百五十四。
这一年,京师各机构的官吏俸禄支出为三千八百三十四贯二百五十四。
岁岁增广,至熙宁八年,岁支三十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三贯一百七十八。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吏俸禄逐年增加,到了熙宁八年,岁支达到了三十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三贯一百七十八。
自后增损不常,皆不过此数,京师旧有禄者,及天下吏禄,皆不预此数。
此后,官吏俸禄的增减不定,但都没有超过这个数额,京师原有的俸禄和全国官吏的俸禄都不包括在内。
国朝茶利,除官本及杂费外,净入钱禁榷时取一年最中数,计一百九万四千九十三贯八百八十五,内六十四万九千六十九贯茶净利。
这句话描述了国家从茶叶贸易中获得的利益,扣除官本和杂费后,一年中收入最中等的数额为一百九万四千九十三贯八百八十五,其中六十四万九千六十九贯是茶叶的净利。
卖茶,嘉祐二年收十六万四百三十一贯五百二十七,除元本及杂费外,得净利十万六千九百五十七贯六百八十五。
嘉祐二年,通过卖茶收入十六万四百三十一贯五百二十七,扣除成本和杂费后,净利为十万六千九百五十七贯六百八十五。
客茶交引钱,嘉祐三年,除元本及杂费外,得净利五十四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贯五百二十四。
嘉祐三年,通过客茶交引钱获得净利五十四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贯五百二十四。
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六百七十茶税钱。
茶税收入为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六百七十。
最中嘉祐元年所收数,除川茶钱在外。
嘉祐元年,茶叶收入最中等的数额,扣除川茶钱。
通商后来,取一年最中数,计一百一十七万五千一百四贯五百二十四。
通商之后,一年中收入最中等的数额为一百一十七万五千一百四贯五百二十四。
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九百一十九钱,内三十六万九千七十二贯四百七十一钱茶租。
茶租收入为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九百一十九钱,其中三十六万九千七十二贯四百七十一钱是茶租。
嘉祐四年通商,立定茶交引钱六十八万四千三百二十一贯三百八十,后累经减放,至治平二年,最中分收上数。
嘉祐四年开始通商,确定了茶交引钱为六十八万四千三百二十一贯三百八十,后来经过多次减免,到了治平二年,最中分收的数额。
八十万六千三十二贯六百四十八钱茶税。
茶税收入为八十万六千三十二贯六百四十八钱。
最中治平三年,除川茶税钱外会此数。
治平三年,茶叶税收入最中等的数额,扣除川茶税。
本朝茶法:乾德二祐年,始诏在京、建州、汉、蕲口各置榷货务。
本朝的茶法始于乾德二祐年间,当时开始在京、建州、汉、蕲口等地设立榷货务。
五年,始禁私卖茶,从不应为情理重。
五年后,开始禁止私自买卖茶叶,这是出于情理的考虑。
太平兴国二年,删定禁法条贯,始立等科罪。
太平兴国二年,修订了禁法条款,并开始设立等级来定罪。
淳化二年,令商贾就园户买茶,公于官场贴射,始行贴射法。
淳化二年,规定商贾必须从园户那里购买茶叶,并在官场进行贴射,这是贴射法的开始。
淳化四年,初行交引,罢贴射法。
淳化四年,开始实行交引制度,废除了贴射法。
西北入粟,给交引,自通利军始。
西北地区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交引,这一制度始于通利军。
是岁,罢诸处榷货务,寻复依旧。
这一年,废除了各地的榷货务,但不久后又恢复了。
至咸平元年,茶利钱以一百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九贯三百一十九为额。
咸平元年,茶叶贸易的收益定为每年一百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九贯三百一十九。
至嘉祐三年,凡六十一年,用此额,官本杂费皆在内,中间时有增亏,岁入不常。
从咸平元年到嘉祐三年,共六十一年,使用这个数额,包括官本和杂费,中间有增有减,年收入不固定。
咸平五年,三司使王嗣宗始立三分法,以十分茶价,四分给香药,三分犀象,三分茶引。
咸平五年,三司使王嗣宗开始实行三分法,将茶叶价格的十分之四用于香药,十分之三用于犀象,十分之三用于茶引。
六年,又改支六分香药犀象,四分茶引。
六年,又改为将茶叶价格的六分用于香药和犀象,四分用于茶引。
景德二年,许人入中钱帛金银,谓之三说。
景德二年,允许人们用钱帛金银换取茶叶,称为三说。
至祥符九年,茶引益轻,用知秦州曹玮议,就永兴、凤翔以官钱收买客引,以捄引价,前此累增加饶钱。
祥符九年,茶引的价值进一步降低,知秦州曹玮提出用官钱在永兴、凤翔购买客引,以此来调整引价,之前累积增加了许多额外的费用。
至天禧二年,镇戎军纳大麦一斗,本价通加饶,共支钱一贯二百五十四。
天禧二年,镇戎军以一斗大麦换取茶叶,价格加上额外费用,共计一贯二百五十四。
乾兴元年,改三分法,支茶引三分,东南见钱二分半,香药四分半。
乾兴元年,改革了三分法,茶叶引三分,东南地区的现钱二分半,香药四分半。
天圣元年,复行贴射法,行之三年,茶利尽归大商,官场但得黄晚恶茶,乃诏孙奭重议,罢贴射法。
天圣元年,恢复了贴射法,实行了三年后,茶叶贸易的利益全部落入大商人手中,官场只能得到质量较差的茶叶,因此皇帝下诏孙奭重新讨论,最终废除了贴射法。
明年,推治元议省吏、计覆官、旬献等,皆决配沙门岛;元详定枢密副使张邓公、参知政事吕许公、鲁肃简各罚俸一月,御史中丞刘筠、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周文质、西上閤门使薛昭廓、三部副使,各罚铜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谘落枢密直学士,依旧知洪州。
第二年,对原来的提议进行审查,省吏、计覆官、旬献等都被判处流放到沙门岛;枢密副使张邓公、参知政事吕许公、鲁肃简各被罚款一个月,御史中丞刘筠、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周文质、西上閤门使薛昭廓、三部副使各被罚款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谘被免去枢密直学士职务,继续担任洪州知州。
皇祐三年,算茶依旧只用见钱。至嘉祐四年二月五日,降敕罢茶禁。
皇祐三年,茶叶贸易仍然只使用现钱。到了嘉祐四年二月五日,皇帝下诏废除茶叶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