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一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一-原文

世传算茶有三说最便。

三说者,皆谓见钱为一说,犀牙、香药为一说,茶为一说,深不然也。

此乃三分法,其谓缘边入纳粮草,其价折为三分,一分支见钱,一分折犀象杂货,一分折茶尔,后又有并折盐为四分法,更改不一,皆非三说也。

余在三司,求得三说旧案。

三说者,乃是三事:博籴为一说,便籴为一说,直便为一说。

其谓之“博籴”者,极边糖草,歳入必欲足常额,每歳自三司抛数下库务,先封椿见钱、紧便钱、紧茶钞。

“紧便钱”谓水路商旅所便处,”紧茶钞”谓上三山场榷务。

然后召人入中。

“便籴”者,次边粮草,商人先入中粮草,乃诣京师算请慢便钱、慢茶钞及杂货。

“慢便钱”谓道路货易非便处,”慢茶钞”谓下三山场榷务。

“直便”者,商人取便,于缘边入纳见钱,于京师请领。

三说,先博籴,数足,然后听便籴及直便。

以此商人竞趋争先赴极边博籴,故边粟常先足,不为诸郡分裂,粮草之价,不能翔踊,诸路税课,亦皆盈衍,此良法也。

余在三司,方欲讲求,会左迁,不果建议。

延州故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

紧密如石,劚之皆火出。

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

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兼也。

余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

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

今边城虽厚,而马面极短且疏,若敌人可到城下,则城虽厚。

终为危道。

其间更多其角,谓之团敌,此尤无益。

全藉倚楼角以发矢石,以覆护城脚。

但使敌人备处多,则自不可存立。

赫连之城,深可为法也。

旧校书官多不恤职事,但取旧书,以墨漫一字,復注旧字于其侧,以为日课。

自置编校局,只得以朱围之,仍于卷末书校官姓名。

近歳邢、寿两郡,各断一狱,用法皆误,为刑曹所驳。

寿州有人杀妻之父母昆弟数口,州司以不道,缘坐妻子。

刑曹驳曰:”殴妻之父母,即是义绝,况其谋杀。不当復坐其妻。”

邢州有盗杀一家,其夫妇即时死,唯一子明日乃死。

其家财产户绝法给出嫁亲女。

刑曹驳曰:”其家父母死时,其子尚生,财产乃子物;出嫁亲女,乃出嫁姐妹,不合有分。”

此二事略同,一失于生者,一失于死者。

边城守具中有战棚,以长木抗于女墙之上,大体类敌楼,可以离合,设之顷刻可就,以备仓卒城楼摧坏或无楼处受攻,则急张战棚以监之。

梁侯景攻台城,为高楼以临城,城上亦为楼以拒之,使壮士交槊,斗于楼上,亦近此类。

预备敌人,非仓卒可致。

近歳边臣有议,以谓既有敌楼,则战棚悉可废省,恐讲之未熟也。

鞠真卿守润州,民有斗殴者,本罪之外,别令先殴者出钱以与后应者。

小人靳财,兼不愤输钱于敌人,终日纷争,相视无敢先下手者。

曹州人赵谏尝为小官,以罪废,唯以录人阴事控制闾里,无敢迕其意者。

人畏之甚于寇盗,官司亦为其羁绁,俯仰取容而已。

兵部员外郎谢涛知曹州,尽得其凶迹,逮系有司,具前后巨蟪状秦列,章下御史府按治。

奸赃狼籍,遂论弃市,曹人皆相贺。

因此有“告不干已事法”著于敕律。

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

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

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

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时。

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庆历中,河决北都商胡,久之未塞,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住董作。

凡塞河决垂合,中间一埽,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

是时屡塞不合。

时合楷门埽长六十步。

有水工高超者献议,以谓埽身太长,人力不能压,埽不至水底,矿河流不断,而绳缆多绝。

今当以六十步为三节,每节埽长二十步,中间以索连属之,先下第一节,待其至底空压第二、第三。

旧工争之,以为不可,云:”二十步埽,不能断漏。徒用三节,所费当倍,而决不塞。”

超谓之曰:”第一埽水信未断,然势必杀半。压第二埽,止用半力,水纵未断,不过小漏耳。第三节乃平地施工,足以尽人力。处置三节既定,即上两节自为浊泥所淤,不烦人功。”

申锡主前议,不听超说。

是时贾魏分帅北门,独以超之言为然,阴遣数千人于下流收漉流埽。

既定而埽果流,而河决愈甚,申锡坐谪。

卒用超计,商胡方定。

盐之品至多,前史所载,夷狄间自有十余种;中国所出,亦不减数十种。

今公私能行者四种:一者“末盐,”海盐也,河北、京、东、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十一路食之。

其次“颗盐”,解州盐泽及晋、绛、潞、泽所出,京幾、南京、京西、陕西、河东、褒、剑等处食之。

又次“井盐”,凿井取之,盖、梓、利、夔四路食之。

又次“崖盐”,生于土崖之间,阶、成、凤等州食之。

唯陕西路颗盐有定课,歳为钱二百三十万缗;自余盈虚不常,大约歳入二千余万缗。

唯末盐歳自抄三百万,供河北边籴;其他皆给本处经费而已。

缘边籴买仰给于度支者,河北则海、末盐,河东、陕西则颗盐及蜀茶为多。

运盐之法,凡行百里,陆运斤四钱,船运斤一钱,以此为率。

太常博士李处厚知庐州慎县,尝有殴人死者,处厚往验伤,以糟灰汤之类薄之,者无伤迹。

有一老父求见曰:“邑之老书史也。知验伤不见其迹,此易辨也。以新赤油繖日中覆之,以水沃其尸,其迹必见。”

处厚如其言,伤迹宛然。

自此江,淮之间官司往往用此法。

陕西颗盐,旧法官自搬运,置务拘卖。

兵部员外郎范祥始为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

异日辇车牛驴以盐役死者,歳以万计,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至此悉免。

行之既久,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

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

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

行之数十年,至今以为利也。

河北盐法,太祖皇帝尝降墨敕,听民间贾贩,唯收税钱,不许官榷。

其后有司屡请闭固,仁宗皇帝又有批诏云:“朕终不使河北百姓常食贵盐。”

献议者悉罢遗之。

河北父老,皆掌中掬灰,藉火焚香,望阙欢呼称谢。

熙宁中,復有献谋者。

余时在三司,求访两朝墨敕不获,然人人能诵其言,议亦竟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一-译文

世人传说算茶有三种说法最为简便。这三种说法,都认为见到钱是一种,犀牛角、香料药草是一种,茶是一种,这种说法非常不对。这实际上是一种三分法,它指的是边疆地区缴纳粮食和草料,其价格分为三分,一分是现金,一分折合犀牛角和杂货,一分折合茶叶。后来又有将盐价也合并为四分的方法,不断有所改变,但这些都不是三种说法。我在三司任职时,找到了三种说法的旧案。这三种说法实际上是三件事情:博籴是一种,便籴是一种,直便是一种。所谓的‘博籴’,是指在极边地区购买糖草,每年必须满足常额,每年从三司抛出一些钱、紧便钱、紧茶钞。‘紧便钱’是指水路商旅便利的地方,‘紧茶钞’是指上三山场的税收。然后召人入中。‘便籴’是指次边地区的粮食,商人先入中粮食,然后到京师领取慢便钱、慢茶钞及杂货。‘慢便钱’是指道路货物交换不便的地方,‘慢茶钞’是指下三山场的税收。‘直便’是指商人取便,在边疆缴纳现金,在京师领取。这三种方法,先进行博籴,数量足够后,再听任便籴和直便。因此,商人争相争先到极边进行博籴,所以边地的粮食常常先充足,不会分散到各个郡,粮食的价格也不会飞涨,各路的税收也都很充足,这是一个好方法。我在三司时,正想要讨论这个问题,恰逢被贬官,未能提出建议。

延州原来的丰林县城,是赫连勃勃所建造的,至今还被称为赫连城。城墙坚固得像石头一样,挖掘城墙都会冒出火来。城墙并不厚,但马面(城墙上向外突出的部分)非常长且密集。我曾亲自派人测量,马面都长四丈,相隔六七丈,因为马面密集,所以城墙不需要太厚,人力也难以兼顾。我曾亲眼看到攻城,如果马面长,就可以反射城下攻城的人,如果密集,箭石就可以相互到达,敌人到城下,四面箭石都会临到。必须让敌人不能到达城下,这才是好方法。现在边城的城墙虽然厚,但马面非常短且稀疏,如果敌人可以到达城下,那么城墙即使再厚,最终也会是危险的。其中还有很多马面,称为团敌,这尤其没有益处。完全依靠楼角发射箭石,来保护城脚。只要敌人准备的地方多,那么自然就不能立足。赫连的城池,非常值得效法。

过去的校书官大多不关心职事,只是拿些旧书,用墨水涂掉一个字,然后在旁边重新写上旧字,作为日常的工作。自从设立了编校局,就只能用朱笔圈出错误,还在卷末写上校官的名字。

近年来,邢州和寿州各断了一桩案子,都用错了法律,被刑部驳回。寿州有人杀了妻子的父母和兄弟数人,州司以不道论处,连坐妻子。刑部驳斥说:‘打妻子父母,就是义绝,何况是谋杀,不应该再连坐妻子。’邢州有盗贼杀了一家,夫妇立即死亡,只有一个儿子第二天才死。根据家产户绝法,将出嫁的女儿的财产给了嫁出去的姐妹,刑部驳斥说:‘家中的父母死亡时,儿子还在,财产应该是儿子的;出嫁的女儿,是出嫁的姐妹,不应该有份。’这两件事大致相同,一个是因为生者的问题,一个是因为死者的问题。

边城的守备设施中有战棚,用长木架在女墙上,大体上像敌楼,可以开合,设置起来很快,用来应对仓促之间城楼被摧毁或没有楼的地方受到攻击,就紧急张起战棚来监视。梁朝侯景攻打台城时,建造高楼来俯瞰城池,城上也建造楼来抵抗,让壮士在楼上交战,也类似这种情况。准备应对敌人,不是仓促之间就能做到的。近年来边臣有提议,认为既然有了敌楼,那么战棚都可以废除,恐怕讨论还不够成熟。

鞠真卿守润州时,有斗殴的人,除了本罪之外,还命令先动手的人出钱给后动手的人。小人吝啬钱财,同时也不愿意把钱给敌人,整天争吵,互相看着没有人敢先动手。曹州人赵谏曾经是小官,因为犯罪被免职,只靠记录人的隐私来控制乡里,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意愿。人们害怕他比害怕盗贼还要厉害,官府也受他的束缚,只能低头顺从。兵部员外郎谢涛知道曹州的情况,完全掌握了赵谏的恶迹,逮捕了他,并详细列出了他的罪行,上报给御史府审理。赵谏的罪行狼藉,最终被判处死刑,曹州的人都为此庆贺。因此有了‘告不干已事法’被写入敕令。

驿站传递有三种,分别是步行递送、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快,每天走四百里,只有军事行动时才使用,熙宁年间,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就像古代的羽檄一样。用木牌涂上朱漆,写上黄金字,光芒耀眼,如同飞电,看到的人都会避让,每天走五百多里。有军事行动需要紧急处分,就由皇帝亲自发出,三省、枢密院都不能参与。

皇祐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殍满路,当时范文正领浙西,发放粮食,招募百姓存粮,采取的措施非常周全,吴人喜欢竞渡,喜欢做佛事。范文正就放纵百姓竞渡,太守每天在湖上设宴,从春天到夏天,居民都空巷出游。又召集各佛寺的主事人,告诉他们说:‘饥荒年工价非常低廉,可以大力进行土木工程。’于是各寺的工程都兴旺起来。又新建了仓库和官员住所,每天役使一千人。监察官上奏弹劾杭州不关心荒政,嬉戏游乐不节制,以及公私建设,损耗民力,范文正就自己列举了宴游和建设的理由,都是为了用多余的财物来惠及穷人。从事贸易、饮食、手工艺和服务的人,依靠公私的,每天不少于数万人。荒政的施行,没有比这更大的。这一年,两浙只有杭州平静,百姓没有流离失所,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年饥时发放司农的粮食,招募百姓兴利,近年来就制定了法令。既然已经关心了饥荒,就利用这个机会来促进民利,这是先王的美德。

庆历年间,黄河在北都商胡决口,很长时间没有堵住,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住在工地监督。凡是堵住河口的工程,中间的一段堤坝,称为‘合龙门’,功绩都在这里。当时多次堵口都没有成功。当时合龙门堤坝长六十步。有个叫高超的水工提出了建议,认为堤坝太长,人力无法压住,堤坝无法到达水底,河流不断,绳索也经常断裂。现在应该把六十步分为三段,每段堤坝长二十步,中间用绳索连接起来,先放下第一段,等它到达底部后再放下第二、第三段。原来的工匠们争论说:‘二十步的堤坝,不能截断水流。只用三段,费用会加倍,而决口仍然无法堵住。’高超对他们说:‘第一段堤坝水流确实没有截断,但趋势已经减少了一半。压住第二段堤坝,只需要一半的力气,水流即使没有截断,也不过是小漏而已。第三段是在平地上施工,足以用尽人力。处理完三段堤坝后,上面的两段自然会被泥沙淤积,不需要人力。’郭申锡坚持原来的方案,不听高超的建议。当时贾魏分管北门,只有他同意高超的建议,暗中派遣数千人在下游收集流沙。堤坝确定后,堤坝果然被冲走,河口的决口更加严重,郭申锡因此被贬官。最终采用了高超的建议,商胡的决口才被堵住。

盐的种类非常多,根据前代历史记载,边远民族之间就有十多种;而中国出产的也不少于几十种。现在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都能够使用的有四种:第一种是‘末盐’,也就是海盐,河北、京城、京东、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这十一路都食用这种盐。其次是‘颗盐’,来自解州盐泽以及晋、绛、潞、泽等地,京城附近、南京、京西、陕西、河东、褒、剑等地方的人食用这种盐。再其次是‘井盐’,通过打井取盐,盖、梓、利、夔四路的人食用这种盐。最后是‘崖盐’,生长在土崖之间,阶、成、凤等州的人食用这种盐。只有陕西路的颗盐有固定的税收,每年有二百三十万缗;其他的盐收入不稳定,大约每年有二千余万缗。只有末盐每年自抄三百万元,供应河北边防;其他的盐只供应本地的经费。因为边防需要购买盐,河北则主要依靠海盐和末盐,河东、陕西则依靠颗盐和蜀茶,数量都很多。运输盐的方法,每行一百里,陆路运输每斤盐四钱,水路运输每斤盐一钱,以此作为标准。

太常博士李处厚担任庐州慎县知县时,曾经有人因斗殴致死,李处厚去验伤,用酒糟灰汤之类的物质涂抹,但伤口没有痕迹。有一位老父亲求见说:‘我是本地的老书史,知道验伤不见痕迹,这很容易分辨。用新的赤油布在正午覆盖尸体,然后用水浇尸身,伤口的痕迹就会显现。’李处厚按照他的话去做,伤口的痕迹果然显现出来。从此以后,江淮之间的官府常常使用这种方法。

陕西的颗盐,以前是由官府自行搬运并设立官店销售。兵部员外郎范祥开始实行钞法,让商人到边郡用四贯八百钱购买一钞,到解池可以换取二百斤盐,允许他们私自出售,所得的钱用来充实边防,这样可以省去几十个郡的搬运劳力。以前用牛车、马车、驴子运盐,因盐役而死的每年以万计,违反禁令而被处罚的人也数不胜数;到这时都免除了。这个办法实行久了,盐价有时高有时低,又在京城设立都盐院,陕西转运司派官员负责。京城的食盐,如果每斤不到三十五钱,就收起来不发,以抬高盐价;如果超过四十钱,就大量发行库盐,以压低商人的利润。使得盐价保持稳定,钞法有固定的数量。实行了几十年,至今仍然有利可图。

河北的盐法,太祖皇帝曾经下过墨敕,允许民间买卖,只收取税钱,不允许官府专卖。后来有关部门多次请求关闭市场,仁宗皇帝又有批诏说:‘我绝不会让河北的百姓长期吃贵盐。’提出建议的人都被罢免了。河北的老百姓,都用手捧着灰,踩着火焚香,望向朝廷欢呼感谢。熙宁年间,又有提出建议的人。我当时在户部,寻找两朝的墨敕但没有找到,但是人人都能背诵那些话,提议最终也被搁置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一-注解

算茶:指古代的一种茶叶交易方式,通过计算茶叶的重量或价值来交易。

博籴:古代的一种粮食征收方式,指官府以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便籴:一种粮食征收方式,指官府在征收粮食时,允许商人以粮食换取货币。

直便:直接便利,指直接以货币或其他物品交换。

紧便钱:指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征收的货币。

紧茶钞:指在上三山场榷务处征收的茶叶钞票。

慢便钱:指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征收的货币。

慢茶钞:指在下三山场榷务处征收的茶叶钞票。

马面:城墙上的瞭望台或射击台。

团敌:将敌人包围,形成对敌人的包围态势。

战棚:古代城墙上用于防御的临时建筑。

步递:古代的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步行传递。

马递:古代的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骑马传递。

急脚递:古代的一种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快速行走的脚夫传递。

羽檄:古代的一种紧急军事文书,用鸟羽装饰,表示紧急传递。

合龙门:指河堤上用于合拢河水的部分。

矿河流:指河水中携带的泥沙。

三司:古代的财政机构,负责财政收支和税收管理。

枢密院:古代的军事机构,负责军事事务。

熙宁: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公元1068年至1077年。

庆历: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公元1041年至1048年。

吴中大饥:指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发生的大饥荒。

殍殣:饿死的人。

范文正:指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浙西:指今天的浙江省西部地区。

敖仓:古代的一种仓库,用于储存粮食。

商胡:古代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

郭申锡: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贾魏: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夷狄:指古代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或外国。

间:之间,表示存在某种关系或联系。

夷狄间自有十余种:指少数民族或外国有十多种盐。

中国所出:指中国生产的盐。

不减数十种:不少于几十种。

末盐:指经过加工的盐,也称为海盐。

海盐:从海水中提取的盐。

河北、京、东、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十一路食之:这些地区的人们食用海盐。

颗盐:指颗粒状的盐,主要指解州盐。

解州盐泽:解州盐产地。

晋、绛、潞、泽所出:这些地区出产颗盐。

京幾、南京、京西、陕西、河东、褒、剑等处食之:这些地区的人们食用颗盐。

井盐:从井中提取的盐。

盖、梓、利、夔四路食之:这些地区的人们食用井盐。

崖盐:从土崖中提取的盐。

阶、成、凤等州食之:这些州的人们食用崖盐。

定课:固定的税收。

岁为钱二百三十万缗:每年为国家提供二百三十万缗钱。

岁自抄三百万:每年自己征收三百万。

边籴:边疆地区的粮食征收。

度支:指财政部门。

太常博士:古代官职,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庐州慎县:庐州的一个县。

验伤:检验伤势。

糟灰汤:一种用于检验伤势的液体。

新赤油:新的红色油。

繖:覆盖。

水沃:用水冲洗。

京师:指京城,即今天的北京。

钞法:用钞票代替货币的金融制度。

解池:解州的盐池。

实塞下:充实边疆。

辇车牛驴:古代的交通工具,包括马车、牛车和驴车。

墨敕:皇帝亲自用墨书写的命令。

民间贾贩:民间商人。

官榷:官方垄断贸易。

仁宗皇帝:北宋时期的皇帝赵祯。

批诏:皇帝的批示。

掌中掬灰:用手捧起灰。

藉火焚香:用火点燃香。

望阙欢呼称谢:望向皇宫欢呼并表示感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一-评注

盐之品至多,前史所载,夷狄间自有十余种;中国所出,亦不减数十种。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盐的种类繁多,不仅在中国,连周边的夷狄地区也有十多种。这反映了古代盐业生产的繁荣和盐资源的丰富,同时也暗示了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今公私能行者四种:一者“末盐,”海盐也,河北、京、东、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十一路食之。

此句介绍了当时能够流通的四种盐,其中“末盐”即海盐,在多个地区广泛食用。这体现了古代盐业地理分布的广泛性,以及盐作为商品流通的特点。

其次“颗盐”,解州盐泽及晋、绛、潞、泽所出,京幾、南京、京西、陕西、河东、褒、剑等处食之。

“颗盐”的产地和食用范围进一步缩小,说明了不同盐种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盐业生产的区域特色。

又次“井盐”,凿井取之,盖、梓、利、夔四路食之。

“井盐”的提取方式与前面提到的盐种不同,体现了古代盐业生产技术的多样性。同时,井盐的食用范围也相对较小,反映了盐资源的分布不均。

又次“崖盐”,生于土崖之间,阶、成、凤等州食之。

“崖盐”的产地和提取方式更加独特,生于土崖之间,这反映了古代盐业生产的多样性,同时也说明了盐资源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唯陕西路颗盐有定课,歳为钱二百三十万缗;自余盈虚不常,大约歳入二千余万缗。

此句说明了陕西路颗盐的税收情况,以及其他盐种的税收情况。这反映了古代盐业税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唯末盐歳自抄三百万,供河北边籴;其他皆给本处经费而已。

此句说明了不同盐种的用途,其中“末盐”主要用于供应边防,而其他盐种则主要用于地方经费。这反映了古代盐业与军事、地方财政的紧密联系。

缘边籴买仰给于度支者,河北则海、末盐,河东、陕西则颗盐及蜀茶为多。

此句说明了边防用盐的来源,以及不同地区的盐种供应情况。这反映了古代盐业与军事、地方财政的紧密联系。

运盐之法,凡行百里,陆运斤四钱,船运斤一钱,以此为率。

此句介绍了古代盐的运输方法,以及运输费用的计算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盐业运输的规范性和经济性。

太常博士李处厚知庐州慎县,尝有殴人死者,处厚往验伤,以糟灰汤之类薄之,者无伤迹。

此句讲述了太常博士李处厚在庐州慎县验伤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医学验伤的方法和手段。

有一老父求见曰:“邑之老书史也。知验伤不见其迹,此易辨也。以新赤油繖日中覆之,以水沃其尸,其迹必见。”处厚如其言,伤迹宛然。

老父的建议体现了古代验伤方法的巧妙和实用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民间智慧的丰富。

自此江,淮之间官司往往用此法。

此句说明了这一验伤方法在江淮地区的普及,反映了古代医学验伤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陕西颗盐,旧法官自搬运,置务拘卖。

此句介绍了陕西颗盐的旧有管理方式,反映了古代盐业管理的规范性和复杂性。

兵部员外郎范祥始为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

范祥的钞法改革体现了古代盐业管理的创新,通过引入钞法,简化了盐的购买和运输过程,提高了盐业管理的效率。

异日辇车牛驴以盐役死者,歳以万计,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至此悉免。

此句反映了古代盐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盐役造成的死亡和违法行为,范祥的改革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缓解。

行之既久,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

此句说明了钞法实施一段时间后,盐价波动的情况,以及都盐院和陕西转运司的设立,反映了古代盐业管理的不断完善。

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

此句说明了京师食盐的价格调控机制,反映了古代政府对盐价的管理和调控。

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

此句总结了钞法实施的效果,即使盐价稳定,钞法有固定的数额。

行之数十年,至今以为利也。

此句说明了钞法实施的时间之久,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河北盐法,太祖皇帝尝降墨敕,听民间贾贩,唯收税钱,不许官榷。

此句介绍了河北盐法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代政府对盐业管理的态度和政策。

其后有司屡请闭固,仁宗皇帝又有批诏云:“朕终不使河北百姓常食贵盐。”献议者悉罢遗之。

此句说明了河北盐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仁宗皇帝对河北百姓利益的关注。

河北父老,皆掌中掬灰,藉火焚香,望阙欢呼称谢。

此句反映了河北父老对政府政策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民间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和反馈。

熙宁中,復有献谋者。余时在三司,求访两朝墨敕不获,然人人能诵其言,议亦竟寝。

此句说明了熙宁年间又有献谋者,但最终未能实施,反映了古代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官政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2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