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器用-原文
礼书所载黄彝,乃画人目为饰,谓之“黄目”。
余游关中,得古铜黄彝,殊不然。
其刻画甚繁,大体似缪篆,又如阑盾间所画回波曲水之文。
中间有二目,如大弹丸,突起。
煌煌,所谓黄目也。
视其文,仿佛有牙角口吻之象。
或说黄目乃自是一物。
又余昔年在姑熟王敦城下土中得一铜钲,刻其底日“诸葛士全茖茖鸣钲。”
茖即古落字也,此部落之落。
士全,部将名耳。
钲中间铸一物,有角,羊头;其身亦如篆文,如今时术土所画符。
傍有两字,乃大篆“飞廉”字,篆文亦古怪;
则钲间所图,盖飞廉也。
飞廉,神兽之名。
淮南转运使韩持正也有一钲。
所图飞廉及篆字,与此亦同。
以此验之,则黄目疑亦是一物。
飞廉之类,其形状如字非字,如画非画,恐古人别有深理。
大底先王之器,皆不苟为。
昔夏后铸鼎以知神奸,殆亦此类。
恨未能深究其理,必有所谓。
或日:“《礼图》樽彝,皆以木为之,未闻用铜者。”
此亦未可质,如今人得古铜樽者极多,安得言无?
如《礼图》“瓮以瓦为之”,《左传》却有谣瓮;
律以竹为之,晋时舜祠下乃发得玉律。
此亦无常法。
如蒲穀壁,《礼图》悉作草稼之象,
今世人发古冢得蒲璧,乃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时;
彀壁如粟粒耳。
则《礼图》亦未可为据。
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
吴钩,刀名也,刃弯。
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
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
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盖虚能纳声也。
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镫。
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
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
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边。
古剑有沈卢、鱼肠之名,沈音湛。
沈卢谓其湛湛然黑色也。
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不茎榦;
不尔则多断折。
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
故不可纯用剂钢。
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
取诸鱼燔熟,褫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
济州金乡县发一古冢,乃汉大司徒朱鲔墓,
石壁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
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头者,
巾额皆方,悉如今制,但无脚耳。
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
如近年所服角冠,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
人情不相远,千余年前冠服已尝如此。
其祭器亦有类今之食器者。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洼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
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復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
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
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熙宁中,尝发地得大钱三十余千文,
皆“顺天”“得一”。
当时在庭皆疑古无“得一”年号,
莫知何代物。
余按《唐书》,史思明僭号铸“顺天”“得一”钱。
“顺天”其伪年号,“得一”特以名铸钱耳,
非年号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
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
则背文及二十字,
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
以谓铸时薄处先冷,
唯背文上差厚,
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
而鉴面隐然有迹,
所以于光中现。
余观之,理诚如是。
然余家有三鉴,
又见他家所藏,
皆是一样,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形制甚古。
唯此一样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余顷年在海州,
人家穿地得一弩机,
其望山甚长,
望山之侧为小矩,
如尺之有分寸。
原其意,
以目注镞端,
以望山之度拟之,
準其高下,
正用算家勾股法也。
《太甲》曰:“往省括于度则释。”
疑此乃度也。
汉陈王宠善弩射,
十发十中,
中皆同处,
其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
三微三小。
三微为经,
三小为纬,
要在机牙。”
其言隐晦难晓。
大意天覆地载,前后手势耳;
参连为奇,
谓以度视镞,
以镞视的,
参连如衡,
此正是勾股度高深之术也;
三经、三纬,
则设之于堋,
以志其高下左右耳。
余尝设三经、三纬,
以镞注之发矢,
亦十得七八。
设度于机,
定加密矣。
青堂羌善锻甲,
铁色青黑,
莹彻可鉴笔发,
以麝皮为絤旅之,
柔薄而韧。
镇戎军有一铁甲,
匵藏之,
相传以为宝器。
韩魏公帅泾、原,
曾取试之。
去之五十步,
强弩射之,
不能入。
尝有一矢贯扎,
乃是中其钻空;
为钻空所刮,
铁皆反卷,
其坚如此。
凡锻甲之法,
其始甚厚,
不用火,
冷锻之,
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
其未留头许不锻,
隐然如瘊子。
欲以验未锻时厚薄。
如浚河留土筍也。
谓之“瘊子甲”。
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
伪为瘊子,
虽置瘊子,
但无非精钢,
或以火锻为之,
皆无补于用,
徒为外饰而已。
朝士黄秉少居长安,
游骊山,
值道士理故宫石渠,
石下得折玉钗,
刻为凤首,
已皆破缺,
然制作精巧,
后人不能为也。
郑嵎《津阳门》诗云:“破簪碎细不足拾,
金沟浅溜和缨緌。”
非虚语也。
余又尝过金陵,
人有发六朝陵寝,
得古物甚多。
余曾见一玉臂钗,
两头施转关,
可以屈伸,
合之令圆,
仅于无缝,
为九龙绕之,
功侔鬼神。
世多谓前古民醇,
工作率多卤拙,
是大不然。
古物至巧,
正由民醇故也。
民醇,
工不苟。
后世风俗虽侈,
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
故物多不精。
今人地中得古印章,多是军中官。
古之佩章,罢免迁死皆上印绶;得以印绶葬者极稀。
土中所得,多是没于行阵者。
大驾玉辂,唐高宗时造,至今进御。
自唐至今,凡三至泰山登封。
其他巡幸,莫记其数。
至今完壮,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摇。
庆历中,尝别造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乘之动摇不安,竟废不用。
元丰中,復造一辂,尤极工巧,未经进御,方陈于大庭,车屋适坏,遂压而碎,只用唐辂。
其稳利坚久,历世不能窥其法。
世传有神物护之,若行诸辂之后,则隐然有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器用-译文
《礼书》记载的黄彝,上面画有人眼作为装饰,称之为‘黄目’。我在关中游玩时,得到了一个古铜黄彝,却并非如此。它的刻画非常复杂,大体上像是缪篆,又像是阑盾间所画的回波曲水之文。中间有两个眼睛,像大弹丸一样突出。闪闪发光,这就是所说的黄目。观察它的图案,仿佛有牙角口吻之形。有人说黄目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物品。又比如我当年在姑熟王敦城下土中挖到的铜钲,刻在其底部写着‘诸葛士全茖茖鸣钲’。茖即古落字,这是部落的落。士全,是部将的名字。钲中间铸有一个东西,有角,羊头;它的形状也像篆文,就像现在术士所画的符。旁边有两个大篆字‘飞廉’,篆文也很古怪;那么钲间所绘的图案,应该是飞廉。飞廉,是神兽的名字。淮南转运使韩持正也有一只钲,上面绘制的飞廉及篆字,与此相同。据此验证,那么黄目也疑似是一种独立的物品。飞廉这类,形状既不像字也不像画,恐怕古人有更深层次的道理。大概先王的器物,都不会草率制作。过去夏后铸鼎以知神奸,也属于这类。遗憾的是未能深入探究其理,必定有所指。有人说:‘《礼图》中的樽彝,都是用木头做的,没听说过用铜的。’这也未必可信,如今人得到古铜樽的很多,怎能说没有呢?比如《礼图》中说‘瓮是用瓦做的’,《左传》却有谣瓮;《律》是用竹做的,晋时在舜祠下发现的是玉律。这些也没有固定的法则。比如蒲穀壁,《礼图》上画的是草稼之形,现在世人挖古墓得到的蒲璧,上面刻的文饰像蒲花盛开时的样子;彀壁像粟粒一样。那么《礼图》也不能作为依据。
唐代人的诗中多有提到吴钩。吴钩,是一种刀名,刀刃弯曲。现在南方少数民族使用它,称之为葛党刀。
古代用牛皮做箭袋,睡觉时用作枕头。取其中空的部分,贴地而枕,几里内有人马的声音,都能听到。因为空的部分能吸纳声音。
熙宁年间,李定献上了一种偏架弩,它看起来像弓但装有榦镫。用镫抵地张开,射程三百步,能穿透重甲,称之为‘神臂弓’,是最锋利的武器。李定原本是党项羌的首领,后来投降朝廷,官至防团而死,他的儿子们都在西边以勇猛著称。
古代的剑有沈卢、鱼肠之名,沈音湛。沈卢是指它漆黑发亮。古人用剂钢做剑刃,柔铁不坚韧;如果不是这样,剑就容易折断。剑的钢刃多会有毁缺,巨阙就是这样的。所以不能完全用剂钢。鱼肠就是现在的蟠钢剑,又称为松文。取鱼烧熟后,去掉肋骨,可以看到它的肠,就像现在的蟠钢剑上的纹理。
济州金乡县挖出一个古墓,是汉代大司徒朱鲔的墓,石壁上刻有人物、祭器、乐架等。人物的衣冠多种多样,有的像现在的幞头,巾额都是方的,完全符合现在的制度,只是没有脚。妇女也有像现在垂肩冠的,就像近年流行的角冠,两翼抱面,下垂至肩,几乎没有差别。人的情感相差不远,一千多年前冠服已经如此。其祭器也有类似现在的食器。
古人铸镜,镜大则平,镜小则凸。凡是凹的镜子照人时显得大,凸的镜子照人时显得小。小镜子不能完全照出人脸,所以稍微凸起,使人脸显得小,这样镜子虽小却能完全容纳人脸,还要根据镜子的尺寸大小,增减高下,使人脸与镜子大小相仿。这种工艺的巧妙,后人无法做到。比较得到的古镜,都磨得非常平,这就是师旷所以感到伤心知音的原因。
熙宁年间,曾挖出地下的古钱三十多千文,都是‘顺天’‘得一’的。当时朝廷的人都怀疑古代没有‘得一’年号,不知道是什么朝代的东西。我查阅《唐书》,发现史思明篡位时铸了‘顺天’‘得一’钱。‘顺天’是伪年号,‘得一’只是用来命名铸钱,不是年号。
世上有一种透光镜,镜背有铭文,共二十个字,字非常古老,没有人能读。用镜子承接日光,那么背面的铭文和二十个字,都能透在屋壁上,清晰可见。有人探究其中的原理,认为是铸镜时薄的地方先冷却,只有背面的铭文部分稍微厚一些,后冷却而铜收缩较多。文字虽然是在背面,但镜子正面隐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后,认为这个原理确实如此。然而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过别人家收藏的,都是一样的,文字图案没有丝毫差异,形制非常古老。只有这一面镜子能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非常薄也不能透光。意思是古人可能有特殊的技艺。
我年轻时在海州,人家挖地得到一个弩机,它的望山非常长,望山旁边有小矩,就像尺子上的分寸。推测其意图,是用眼睛瞄准箭头,用望山的度数来比照,调整其高低,这正是使用算家勾股法。在《太甲》中说:‘往省括于度则释。’怀疑这应该是度。汉代的陈王宠擅长射箭,十发十中,命中点都一样,他的方法是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要在机牙。’他的话隐晦难以理解。大致意思是天覆地载,前后手势而已;参连为奇,是说用度数看箭头,用箭头看目标,参连如衡,这正是勾股法测量高度深度的方法;三经、三纬,就是设置在堋上,用来标记高低左右。我曾经设置三经、三纬,用箭头瞄准发射,也十中七八。设置在弩机上的度数,更加精确。
青堂羌人擅长锻造铠甲,铁色青黑,光亮透明,可以照见笔尖,用麝皮做护甲,柔薄而坚韧。镇戎军有一件铁甲,藏于库中,相传是宝物。韩魏公统帅泾、原,曾取来试验。距离五十步,用强弓射击,不能射入。曾经有一支箭贯穿,但只是射中了其中的空洞;被空洞刮擦,铁都反卷起来,其坚固程度如此。锻造铠甲的方法,开始时非常厚,不用火,冷锻而成。比原来的厚度减少三分之二才完成。留下一些不锻造的部分,隐约像瘊子。想要以此来检验未锻造时的厚度。就像挖河时留下的土笋。称之为‘瘊子甲’。现在很多人在铠甲的背面做出瘊子的形状,伪造出来,虽然有了瘊子,但无非是精钢,或者用火锻造而成,对实用没有任何帮助,只是外表的装饰而已。
朝中官员黄秉年轻时住在长安,游骊山时,遇到道士在整理故宫石渠,在石头下挖到一个折断的玉钗,上面刻着凤首,已经破损不全,但制作非常精巧,后人无法做到。郑嵎的《津阳门》诗中说:‘破簪碎细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緌。’这不是虚言。我又曾去过金陵,有人挖开六朝陵墓,得到很多古物。我曾见过一个玉臂钗,两头可以转动,可以弯曲,合起来非常圆滑,几乎没有缝隙,九条龙环绕其上,工艺精湛,可与鬼神相比。世上多有人说前古民风淳朴,工艺多粗糙,这是不正确的。古物非常精致,正是因为民风淳朴,工匠们不马虎。后世风俗虽然奢侈,但工匠们的努力不及古人,所以物品多不精致。
现在的人们在地里挖到古时候的印章,大多是军中官员的。古时候佩戴的印章,官员被免职、调任或去世时都会交还印章;能够用印章陪葬的人非常少。在土里挖到的印章,大多是战死沙场的人用的。
皇家使用的玉辂,是唐高宗时期制作的,到现在还在使用。从唐朝到现在,总共三次到泰山进行封禅。其他巡游,数目无法记载。到现在还完好无损,乘坐它感觉像山岳一样稳定,在上面放一杯水也不会晃动。
庆历年间,曾经另外制作了一辆玉辂,召集了天下最好的工匠来制作,乘坐它时却摇晃不安,最终废弃不再使用。元丰年间,又制作了一辆玉辂,工艺尤其精湛,还没来得及进贡给皇帝,正放在大庭中,车屋突然倒塌,结果压碎了这辆车,只能继续使用唐朝的那辆。
这辆玉辂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历经数代都无法探究其制作方法。传说中有神物保护它,如果跟在其他玉辂后面行走,就会隐约听到有声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器用-注解
黄彝:古代的一种青铜礼器,用于祭祀和宴享,形状多为方形或圆形,有盖,盖上有钮,器身有耳,腹部有纹饰。
缪篆:一种古代的篆书字体,字形较为繁复,常用于印章。
阑盾:古代的盾牌,通常装饰有纹饰。
回波曲水:古代的一种装饰图案,常用于器物上,形似波浪。
牙角口吻:指器物上的装饰,形似兽类牙齿、角和口吻。
铜钲: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铜制成,形状像钟。
飞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形状似鹿,有翅膀,能飞行。
樽彝:古代的酒器,樽为圆形,彝为方形。
吴钩:古代的一种弯刀,起源于吴国。
牛革:牛的皮革。
矢服:箭矢的固定装置。
榦镫:古代弓箭的一种装置,用于调整弓的张力。
沈卢:古代的一种名剑,以其黑色而得名。
剂钢:古代的一种炼钢方法,通过反复锤打使钢质变硬。
蟠钢剑:古代的一种名剑,剑身有蟠龙状的纹理。
蒲穀壁:古代的一种玉器,上面刻有蒲草的图案。
彀壁:古代的一种玉器,上面刻有粟粒状的图案。
顺天:古代年号,指唐代的史思明所使用的年号。
得一:古代年号,指唐代的史思明所使用的年号。
透光鉴:古代的一种铜镜,能够透光显示背面文字。
望山:古代弓箭的一种装置,用于瞄准。
勾股法:古代的一种数学方法,用于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青堂羌:古代的一个民族,以锻造技术著称。
瘊子甲:古代的一种铁甲,表面有类似瘊子的凸起。
折玉钗: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像钗,但已经断裂。
九龙绕:古代的一种装饰图案,形似九条龙环绕。
民醇:指古代社会风气淳朴,人民勤劳纯朴。
古印章:古代官员身份和职权的象征,通常为铜或玉制成,刻有官职、姓名等文字,佩戴在腰间或衣带上。
军中官:指在军队中担任官职的人员。
佩章:官员佩戴的印章,也是身份的标志。
罢免:指官员被免职。
迁:指官员被调任到其他地方。
死:指官员去世。
印绶:古代官员佩戴的印纽和绶带,印纽是印章的一部分,绶带则是用来系挂印章的。
大驾玉辂:古代皇帝出行时所乘坐的豪华车辆,以玉石装饰。
唐高宗:唐朝的一位皇帝,名李治,其在位期间建造了这辆玉辂。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古代皇帝常在此地进行封禅仪式。
巡幸:皇帝外出巡视,表示对地方的关注。
庆历: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由宋仁宗使用。
元丰: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由宋神宗使用。
陈于大庭:放置在大庭之中,指公开展示。
车屋:指停放车辆的房屋。
窥其法:了解其制作工艺或原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器用-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古代印章的珍贵与使用,以及唐代玉辂的历史与传说。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今人地中得古印章,多是军中官。
此句表明古代印章多出土于地中,且多为军中官员所用。印章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军中官员使用印章,意味着其在军事上的权威与地位。
古之佩章,罢免迁死皆上印绶;得以印绶葬者极稀。
这句话揭示了古代官员罢免、迁谪或死亡时,都会将印绶上交,而能够以印绶陪葬的人极为罕见。这反映了古代对官员身份的重视,以及对印绶的尊崇。
土中所得,多是没于行阵者。
此句指出出土的印章多属于战死沙场的将士。古代战争频繁,许多将士为国捐躯,他们的印章也随之埋入地下。
大驾玉辂,唐高宗时造,至今进御。
这句话描述了唐代玉辂的历史,它由唐高宗时期制造,至今仍被使用。玉辂是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专用车辆,象征着皇权的威严。
自唐至今,凡三至泰山登封。
此句说明了自唐代以来,玉辂共参与了三次泰山封禅仪式。泰山封禅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祈求福祉的重要活动,玉辂作为皇权的象征,自然不可或缺。
其他巡幸,莫记其数。
这句话指出玉辂在皇帝的其他巡幸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久远,具体次数已无法统计。
至今完壮,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摇。
此句形容玉辂至今仍然完好无损,乘坐起来稳如山岳,即使在其上放置一杯水也不会摇晃。这反映了玉辂的制作工艺精湛,质量上乘。
庆历中,尝别造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乘之动摇不安,竟废不用。
这句话讲述了庆历年间,曾另造玉辂,虽然由天下良工打造,但乘坐起来却摇晃不安,最终被废弃。
元丰中,復造一辂,尤极工巧,未经进御,方陈于大庭,车屋适坏,遂压而碎,只用唐辂。
此句描述了元丰年间再次制造玉辂,该辂工艺精湛,但由于车屋损坏,导致玉辂被压碎,最终只能继续使用唐代的玉辂。
其稳利坚久,历世不能窥其法。
这句话赞扬了唐代玉辂的稳定、坚固和耐用,即使历经世代,也无法探究其制作工艺。
世传有神物护之,若行诸辂之后,则隐然有声。
此句讲述了关于玉辂的传说,认为有神物守护着它,当人们走在玉辂之后,会隐约听到声音。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秘事物的信仰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