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书画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书画-原文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

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

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

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

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

余以谓非误也。

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

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此真为识画也。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

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想见其人。

画工画佛身光,有匾圆如扇者,身侧则光亦侧,此大谬也。

渠但见雕木佛耳,不知此光常圆也。

又有画行佛,光尾向后,谓之顺风光,此亦谬也。

佛光乃定果之光。

虽劫风不可动,岂常风能摇哉!

古文“已”字从一、从亡,此乃通贯天地人,与王字义同。

中则为王,或左左中则为已。

僧肇曰:“会万物为一已者,其惟圣人乎!

子曰:‘下学而上达。’

人不能至于此,皆自成之也。

得已之全者如此。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

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

好事者多传之。

往歳小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

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迪曰:“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

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

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

神领意造,怳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

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用之自此画格进。

唐韩偓为诗极清丽,有手写诗百余篇,在其四世孙奕处。

偓天復中避地泉州之南安县,子孙遂家焉。

庆历中予过南安,见奕出其手集,字极淳劲可爱。

后数年,奕诣阙献之。

以忠臣之后,得司士参军,终于殿中丞。

又余在京师见偓《送光上人》诗,亦墨迹也,与此无异。

《名画录》:“吴道子尝画佛,留其圆光,当大会中,对万众举手一挥,圆中运规,观者莫不惊呼。”

画家为之自有法,但以肩倚壁,尽臂挥之,自然中规。

其笔画之粗细,则以一指拒壁以为準,自然均匀。

此无足奇。

道子妙处,不在于此,徒惊俗眼耳。

晋、宋人墨迹,多是吊丧问疾书简。

唐贞观中,购求前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迹。

皆入内府。

士大夫家所存,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流传至今。

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

蜀平,黄筌并二子居宝、居实,弟惟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名一时。

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

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筌恶其轧已,言其画粗恶不入格,罢之。

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

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院品。

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

余从子辽喜学书,尝论曰:“书之神韵,虽得之于心,然法度必资讲学。”

常患世之作字,分制无法。

凡字有两字、三、四字合为一字者,须字字可拆。

若笔画多寡相近者,须令大小均停。

所谓笔画相近,如‘殺’字,乃四字合为一,当使‘乂’、‘木’、‘几’、‘又’四者大小皆均。

如‘尗’字,乃二字合,当使‘上’与‘小’二者,大上长短皆均。

若笔画多寡相远,即不可强牵使停。

寡在左,则取上齐:寡在右,则取下齐。

如从口、从金,此多寡不同也,‘唫’即取上齐:‘釦’则取下齐。

如从尗、从又、及从口、从胃三字合者,多寡不同,则‘叔’当取下齐,‘喟’当取上齐。

如此之类,不可不知。

又曰:“运笔之时,常使意在笔前。”

此古人良法也。

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

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其后随太宗入昭陵。

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復传人间。

或曰:公主以伪易之,元不曾入圹。

本朝入高绅学士家。

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余尝见之。

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

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

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

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

亦不復见。

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復昔之清劲。

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

《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

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书画-译文

收藏书画的人,常常取一些空洞的名字。偶尔有人把画传说是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人的笔迹,看到的人争相购买,这就是所谓的‘耳鉴’。还有的人看画时用手去摸,相传认为颜色不隐藏在手指下的是好画,这又在耳鉴之下,称为‘揣骨听声’。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画中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丞相吴正肃与欧阳修是姻亲,一看到这幅画就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花朵散开而且颜色干燥,这是中午的花;猫的眼睛黑睛如线,这是中午猫的眼睛。有带露水的花,花瓣会合拢而且色泽。猫眼早晚是圆的,中午则是细长的,正午时就像一线。’这也是善于揣摩古人心意的方法。

相国寺旧的画壁是高益的作品。有一幅画是许多工匠在演奏音乐,最有意思。很多人指责画中抱琵琶的人误按了下弦,所有的管乐器都发出‘四’的音。琵琶的‘四’音在上弦,这个拨子是覆盖下弦的,这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不是错误。因为管乐器是通过手指拨动发声,琵琶是通过拨子拨动发声,这个拨子覆盖下弦,声音就会在上弦。

书画的妙处,应当以精神领会,难以用具体的事物去寻求。世上的观画者,大多只能指出画中的形象、位置、色彩上的瑕疵而已,至于深奥的道理,很少能遇到这样的人。比如彦远在《画评》中说:王维画物,往往不问四时,比如画花常常把桃、杏、荷花、莲花画在同一景致中。我家收藏的王维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的芭蕉,这是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所以其理入神,迥得天意,这是难以与俗人讨论的。谢赫说:‘卫协的画,虽然不完全具备形象的妙处,但有气韵,超越群雄,是空前绝后的。’又欧文忠在《盘车图》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这真是懂得欣赏画的人。

王仲至看到我家收藏的画,最喜欢王维的《黄梅出山图》,因为画中的黄梅、曹溪二人的气韵神态,都像他们本人。读他们的生平事迹,再看他们的画作,可以想象出他们的人。

画工画佛身光,有的画成圆如扇形,佛身侧面光也侧面,这是大错。他们只见过木雕的佛像,不知道佛光通常是圆形的。还有的人画行佛,光尾向后,称为顺风光,这也是错误的。佛光是成就果位的象征。即使劫风也不能动摇,难道普通的风能摇动吗!古文中的‘已’字由一和亡组成,这是贯穿天地人的,与‘王’字的含义相同。中间是王,或者左边是王,右边是已。

度支员外郎宋迪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画平远山水,他最得意的作品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称为‘八景’,好事者多传颂。往年小村陈用之擅长绘画,宋迪看到他的山水画,对他说:‘你的画很用心,但缺少天趣。’陈用之深以为然,说:‘我常常担心自己的画比不上古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宋迪说:‘这不难,你先找一面破败的墙,挂上绢素,靠在墙上,早晚观看。观久了,透过绢素看到破败的墙上,高平曲折,都成了山水之象。心中想象:高的为山,低的为水;凹的为谷,缺的为涧;明显的为近,隐晦的为远。神领意造,忽然看到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清晰在目。那么随意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界都是天成的,不像是人为的,这就是活笔。’陈用之从此画格大进。

唐代的韩偓写诗非常清丽,有手写的诗一百多篇,在他四世孙韩奕处。韩偓在天复年间避难到泉州南安县,子孙就定居在那里。庆历年间我经过南安,看到韩奕拿出他的手集,字迹非常淳朴有力,可爱。几年后,韩奕进京献上这些手迹。因为是忠臣的后代,得到了司士参军的职位,最终官至殿中丞。还有我在京师看到韩偓的《送僧光上人》诗,也是墨迹,与这些手迹无异。

《名画录》记载:‘吴道子曾经画佛,留下他的圆光,在大会上,对众人举手一挥,圆光中运规,观看的人无不惊呼。’画家们有自己的方法,只是用肩膀靠在墙上,伸直手臂挥动,自然就成圆圈。笔画的粗细,则以一指靠在墙上作为标准,自然均匀。这并不足为奇。吴道子的妙处,不在于此,只是让俗人惊讶而已。

晋代、宋代人的墨迹,大多是吊丧问疾的书信。唐代贞观年间,对前代墨迹的收集非常严格,不是吊丧问疾的书迹都不能入内府。士大夫家所保存的,都是当时朝廷不想要的,所以流传至今。

国初,江南的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都因擅长绘画而著名,尤其擅长画花竹。蜀地平定后,黄筌和他的两个儿子黄居宝、黄居实,弟弟黄惟亮,都加入了翰林图画院,一时很有名气。后来江南平定,徐熙来到京师,送图画院品评他的画格。黄家的人画花,妙在赋色,用笔非常新细,几乎看不见墨迹,只是用轻色染成,称为写生。徐熙用墨笔画,非常草率,只是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黄筌讨厌他,说他的画粗俗不堪入格,将他罢免。徐熙的儿子就效仿黄家的风格,不再用墨笔,直接用彩色画,称为‘没骨图’。他的作品与黄家不相上下,黄筌等人不能再挑剔他的瑕疵,于是得以进入院品。然而,他们的气韵都比不上徐熙。

我堂兄辽喜喜欢学习书法,曾经评论说:‘书法的神韵,虽然得之于心,但法度必须依靠学习。常常担心世上的写字,分制没有法度。凡是有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合成一个字的,每个字都要可以拆分。如果笔画多少相近的,要使大小均匀。所谓笔画相近,比如‘杀’字,是四个字合成一个,应当使‘乂’、‘木’、‘几’、‘又’四个字的大小都均匀。比如‘尗’字,是两个字合成,应当使‘上’和‘小’两个字的大小上下都均匀。如果笔画多少相差很远,就不可以勉强使它们均匀。如果少的在左边,就取上边对齐;如果少的在右边,就取下边对齐。比如从口、从金,这是多寡不同,‘唫’就取上边对齐:‘釦’就取下边对齐。比如从尗、从又、从口、从胃三个字合成,多寡不同,那么‘叔’就取下边对齐,‘喟’就取上边对齐。’如此之类,不可不知,又说:‘运笔的时候,常常使意在笔前。’这是古人的好方法。

王羲之的书法,据旧传只有《乐毅论》是他亲笔写在石头上的,其他都是通过纸张传下来的。唐太宗收集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迹,只有《乐毅论》的石碑本,后来随着太宗一起被埋入昭陵。朱梁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掘昭陵时得到了它,之后又回到了人间。有人说:公主用假的换走了真的,原本的《乐毅论》并没有被放入墓穴。本朝时期,它进入了一个高姓学士的家庭。皇祐年间,这个学士的儿子高安世担任钱塘主簿,《乐毅论》就在他家,我曾经见过。当时石碑已经破损严重,最后只剩下一个‘海’字。他家之后十多年,安世在苏州,石碑已经破碎成几片,用铁链捆绑起来。后来安世去世,石碑的下落不明。有人说:苏州的一个富家得到了它。但之后也再也没有见到。现在流传的《乐毅论》,都是临摹本,笔画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清劲。王羲之的小楷字,在这里几乎绝迹了。《遗教经》之类的作品,都不及它的水平。

江南中主时期,有一个名叫董源的北苑使者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画秋天的山岚远景,多画江南的真实山水,不画奇峭的笔法。之后建业的僧人巨然,继承了董源的方法,都达到了精妙的境界。总的来说,董源和巨然的画笔,都适合远观。他们用笔非常草率,近看几乎不像物体;远看则景物鲜明,情感深远,就像看到了异境。比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则村落显得遥远而深远,都是晚上的景色;远处的山峰之巅,仿佛有反射的光彩。这就是其中的妙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书画-注解

空名:指没有实际意义或真实身份的名称,常用于书画家或作品的名字,以增加神秘感和吸引力。

钟、王、顾、陆: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钟繇、王羲之、顾恺之和陆探微,他们的书法作品被后人推崇为典范。

耳鉴:指通过听觉来判断书画作品的好坏,认为好的书画作品应该让人听后产生美好的联想。

揣骨听声:指通过触摸书画作品来感受其质地和笔触,以此来判断作品的好坏。

欧阳公:指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

吴公:指北宋政治家吴充。

相国寺:位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著名佛教寺院。

高益之:指北宋画家高益,擅长绘制壁画。

神会:指通过心灵去感受和领会书画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彦远:指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

王维:指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

摩诘:王维的字,唐代著名画家。

袁安卧雪图:王维的作品,描绘了袁安在雪中卧床的情景。

谢赫:南朝梁代著名画家、艺术评论家。

卫协:东汉末年著名画家。

欧文忠: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

王仲至:指宋代文学家王安石。

曹溪:指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因其曾在曹溪讲法而得名。

僧肇:南北朝时期著名僧人、哲学家。

度支员外郎:古代官职,负责财政收支。

宋迪:北宋画家,擅长绘制山水画。

唐韩偓:唐代著名诗人韩愈之子,以诗著称。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绘制佛教壁画。

晋、宋人:指晋代和宋代的文人。

徐熙: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画家,擅长绘制花鸟画。

黄筌: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画家,擅长绘制花鸟画。

没骨图:一种绘画技法,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颜色涂抹,使物象自然生动。

筌恶其轧已:黄筌对徐熙的绘画风格不满,认为其作品粗俗。

辽喜学书:指作者欧阳修的侄子欧阳修喜,擅长书法。

运笔之时,常使意在笔前:指在书写时,应该先有明确的意念,然后再用笔去表达。

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以行书、草书最为著名,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乐毅论:《乐毅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论述乐毅的散文,王羲之将此文书写成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对书法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和收藏兴趣,曾收集大量书法作品。

裒聚:聚集,收集。

二王墨迹:二王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他们的书法作品。

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朱梁:朱梁(907-923),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

温韬:温韬是朱梁时期的人物,曾任耀州节度使。

发昭陵:挖掘昭陵。

复传人间:重新流传到人间。

圹:坟墓。

本朝:指当时所在的朝代,即宋朝。

高绅学士:高绅,指高安世的父亲,是当时的学士。

皇祐:皇祐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4)。

钱塘主簿:钱塘是杭州的古称,主簿是官职名。

小楷:小楷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笔画精细,结构严谨。

遗教经:《遗教经》是佛教经典之一。

江南中主:江南中主指的是南唐的第三位皇帝李璟。

北苑使:北苑是南唐的园林,使是官职名。

董源:董源(?-962),南唐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

秋岚远景:秋天的山岚远景。

建业:建业是南京的古称。

巨然:巨然是南唐时期的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

臻妙理:达到精妙的境界。

草草:草率,随意。

物象:自然界的景象。

落照图:描绘夕阳的图画。

杳然深远:模糊而深远的样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书画-评注

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此句揭示了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流传情况,其中《乐毅论》作为唯一一件石刻作品,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旧传’一词表明这一说法流传已久,具有权威性。‘亲书于石’则强调此作品为王羲之亲笔所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他皆纸素所传’说明其他作品虽为纸本,但同样承载着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精髓。

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其后随太宗入昭陵。此句描述了《乐毅论》石本的历史变迁,从唐太宗时期开始,这件作品便被作为珍贵文物收藏。‘裒聚’一词表现出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的重视,‘惟’字则强调了《乐毅论》石本在众多二王墨迹中的独特地位。‘入昭陵’则说明了这件作品随唐太宗葬于昭陵,成为皇家秘宝。

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復传人间。‘朱梁时’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朱梁政权,‘耀州节度使温韬’则是一位历史人物。此句描述了《乐毅论》石本在朱梁时期被盗出昭陵,重新回到人间。‘发昭陵’表明了盗墓者的行为,‘復传人间’则说明了这件作品得以重见天日。

或曰:公主以伪易之,元不曾入圹。此句中‘或曰’表明这一说法并非定论,而是存在争议。‘公主以伪易之’暗示了《乐毅论》石本可能被伪造,‘元不曾入圹’则进一步说明了这件作品可能并未真正埋葬于昭陵。

本朝入高绅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余尝见之。此句讲述了《乐毅论》石本在北宋时期流传至高绅学士家,并由高安世保管。‘本朝’指的是北宋,‘皇祐中’是宋仁宗的一个年号,‘余尝见之’则表明作者曾亲眼目睹这件作品。

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时石已破缺’表明《乐毅论》石本在流传过程中已遭损坏,‘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则说明损坏程度严重,仅剩一个‘海’字。

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其家后十余年’说明《乐毅论》石本在高安世家中的保存时间较长,‘石已破为数片’则进一步表明损坏程度加剧。‘以铁束之’则说明为了保存,人们采取了将石片用铁束起来的方法。

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后安世死’说明《乐毅论》石本在安世去世后失去了下落,‘石不知所在’则表明这件作品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再次消失。

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復见。‘或云’再次表明这一说法存在争议,‘苏州一富家得之’则说明《乐毅论》石本在苏州出现过,但‘亦不復见’则表明这件作品再次消失。

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復昔之清劲。‘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说明现在流传的《乐毅论》均为后人摹写,已失去原作的风采。‘笔画无復昔之清劲’则强调原作在笔法上的独特之处。

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说明王羲之的小楷书法在《乐毅论》之后几乎失传。‘《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则将《乐毅论》与《遗教经》等作品进行比较,强调了《乐毅论》在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独特地位。

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此句介绍了江南中主时期的画家董源,他的画作以秋岚远景和江南真山为主题,风格独特,不追求奇峭。

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其后’指的是董源之后,‘建业僧巨然’则是一位画家,他继承了董源的画风,同样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大体’一词表明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源及巨然画笔’则指出了董源和巨然在绘画技巧上的共同特点,‘宜远观’则强调了他们的画作适合从远处欣赏。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其用笔甚草草’说明董源和巨然的画作在用笔上较为随意,‘近视之,几不类物象’则表明从近处看,画作难以辨认。‘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则强调了从远处欣赏画作时,能够感受到画中的意境和情感。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以《落照图》为例,说明了董源的画作在近处难以欣赏。‘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则进一步强调了从远处欣赏画作时,能够感受到画中的美妙景象。‘此妙处也’则是对这种欣赏方式的总结和赞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书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2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