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涵盖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北宋(约11世纪)。
内容简要:《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气象、矿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书中涉及了沈括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验,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沈括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如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提出了早期的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理论。此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经典之一,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乐律二-原文
前世遗事,时有于古人文章中见之。
元稹诗有“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
琵琶共有八十四调,盖十二律各七均,乃成八十四调。
稹诗言“八十一调”,人多不喻所谓。
余于金陵丞相家得唐贺怀智《琵琶谱》一册,其序云:“琵琶八十四调。
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
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準,更不用管色定弦。”
始喻稹诗言。
如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合”字定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
凡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
凡弦声皆当如此。
古人仍须以金石为準,《商颂》“依我磬声”是也。
今人苟简,不復以弦管定声,故其高下无準,出于临时。
怀智《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
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
今之燕乐,古声多亡,而新声大率皆无法度。
乐工自不能言其义,如何得其声和?
今教坊燕乐,比律高二均弱。
“合”字比太蔟微下,却以”凡”字当宫声,比宫之清微高。
外方乐尤无法,求体又高教坊一均以来。
唯北狄乐声,比教坊乐下二均。
大凡北人衣冠文物,多用唐俗,此乐疑亦唐之遗声也。
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一律,唯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具宫、商、角、羽四音;
其余或有一调至二三调,独蕤宾一律都无。
内中管仙吕调,乃是蕤宾声,亦不正当本律。
其间声音出入,亦不全应古法。
略可配合而已。
如今之中吕宫,却是古夹钟宫;
南吕宫,乃古林钟宫;
今林钟商,乃古无射宫;
今大吕调,乃古林钟羽。
虽国工亦莫能知其所因。
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
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
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只以”合”字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蔟之间,
“下四”字近蔟,”高四”字近夹钟,
“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
“上”字近蕤宾;
“勾”字近林钟,
“尺”字近夷则,
“工”字近南吕,
“高工”字近无射,
“六”字近应钟,
“下凡”字为黄钟清。
“高凡”字为太吕清,
“下五”字为太蔟清,
“高五”字为夹钟清。
法虽如此,然诸调杀声,不能尽归本律,故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之类。
虽与古法不同,推之亦皆有理。
知声者皆能言之,此不备载也。
古法,钟磬每虡十六,乃十六律也。
然一虡又自应一律,有黄钟之虡,有大吕之虡,其他乐皆然。
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
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徵。
或谓之清角。
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
余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虚室,以管色奏双调,琵琶弦辄有声应之,奏他调则不应,宝之以为异物,殊不知此乃常理。
二十八调但有声同者即应;若遍二十八调而不应,则是逸调声也。
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
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调至多。
偶在二十八调中,人见其应,则以为怪,此常理耳。
此声学至要妙处也。
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极天地至和之声。
世之乐工,弦上音调尚不能知,何暇及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乐律二-译文
前世的遗事,有时可以在古人的文章中看到。元稹的诗中有‘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的意思。琵琶共有八十四调,是因为十二律各有七个均,所以形成了八十四调。元稹说的‘八十一调’,很多人都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我在金陵丞相家得到了一本唐代的贺怀智写的《琵琶谱》,其中的序言说:‘琵琶有八十四调。其中黄钟、太蔟、林钟的宫声,弦中弹不出,需要用管色来定弦。其余的八十一调,都是根据这三种调来确定的,不需要用管色定弦。’这才明白了元稹诗中的意思。
现在调琴,需要先用管色的‘合’字来定宫弦下的徵音,徵弦上生商音,上下相生,最终到少商。凡是下生的音,要隔两弦取音,上生的音,要隔一弦取音。所有的弦声都应该这样。古人还是需要用金石来作为标准,《商颂》中的‘依我磬声’就是这样的。
现在的人过于简单化,不再用弦管来定音,所以音的高低没有标准,都是临时决定的。贺怀智的《琵琶谱》中的调式,和现在的音乐完全不同。唐代人的音乐学问很深,还有雅律的遗法。现在的燕乐,古音大多已经失传,而新的音乐大多没有法度。
乐工自己都不能说出这些音的意义,怎么能够得到和谐的音声呢?现在的教坊燕乐,比律高二均弱。‘合’字比太蔟略低,却用‘凡’字来代表宫声,比宫的清音略高。外地的音乐尤其没有法度,要求体高又比教坊高出一均。只有北狄的音乐,比教坊的音乐低两均。
大凡北方人的服饰文物,多使用唐代的习俗,这音乐可能是唐代遗留下来的声音。
现在的燕乐有二十八调,分布在十一律中,只有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自具有宫、商、角、羽四音;其余的或者有一调到两三调,唯独蕤宾一律都没有。其中管仙吕调,实际上是蕤宾音,也不完全符合本律。其中的音声出入,也不完全符合古法。勉强可以配合而已。现在的中吕宫,实际上是古夹钟宫;南吕宫,是古林钟宫;现在的林钟商,是古无射宫;现在的大吕调,是古林钟羽。即使是国工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十二律加上清宫,应该有十六声。现在的燕乐只有十五声。因为现在的音乐比古乐高两律以下,所以没有正黄钟声,只以‘合’字代表大吕,还是略高,应该在大吕、太蔟之间,‘下四’字接近太蔟,‘高四’字接近夹钟,‘下一’字接近姑洗,‘高一’字接近中吕,‘上’字接近蕤宾;‘勾’字接近林钟,‘尺’字接近夷则,‘工’字接近南吕,‘高工’字接近无射,‘六’字接近应钟,‘下凡’字是黄钟清音,‘高凡’字是太吕清音,‘下五’字是太蔟清音,‘高五’字是夹钟清音。
虽然方法是这样,但是各种调式的煞声,不能完全归到本律,所以有偏煞、侧煞、寄煞、元煞等。虽然和古法不同,但是推究起来也都有道理。懂音的人都能说出这些,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古法中,钟磬每虡十六,这就是十六律。但是一个虡又对应一个律,有黄钟的虡,有大吕的虡,其他的音乐也是如此。拿琴来说,虽然都是清音,但是其中有的声音重,有的声音轻。材料中自有五音,所以古人给琴命名,有的叫清徵,有的叫清角。不仅仅是五音,还对应各种调式。
我有一个朋友家里有一把琵琶,放在空房间里,用管色奏双调,琵琶弦就会发出相应的声音,奏其他的调式就不会相应,他把它当作异宝,却不知道这是常理。二十八调只要有声音相同就会相应;如果遍奏二十八调都不相应,那就是逸调声了。古法中,一个律有七音,十二律共有八十四调。再细分,还不止八十四调,逸调最多。偶尔在二十八调中,人们看到它相应,就以为奇怪,这其实是常理。这是声学中非常重要的妙处。现在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能达到天地至和的声音。世上的乐工,弦上的音调还不能完全理解,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这些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乐律二-注解
前世遗事:指前世的往事,这里指的是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故事。
元稹: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号白乐天,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琵琶:一种弹拨乐器,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音色优美。
宫调: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阶系统,包括宫、商、角、徵、羽五音。
十二律: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系统,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夷则、无射、应钟、林钟、南吕十二个音律。
均: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细分单位,一均等于十二律的八十一分之一。
管色:古代音乐中使用的管乐器,如笙、笛等,用于定音。
合: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名,相当于现在的宫音。
徵: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名,相当于现在的商音。
商颂:《诗经》中的篇名,以商朝的颂歌为主。
磬:古代石制的打击乐器,用于祭祀和音乐。
燕乐:古代宫廷音乐,用于宴乐。
教坊:古代宫廷音乐机构,负责演奏宫廷音乐。
北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二十八调: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阶系统,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夷则、无射、应钟、林钟、南吕、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清角、清徵、清商、清羽、清宫、清角、清商、清羽、清宫、清角、清商、清羽、清宫、清角、清商、清羽、清宫、清角、清商、清羽、清宫、清角、清商、清羽、清宫等二十八种调式。
律: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单位,相当于现代的音分。
虡: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单位,相当于现代的音分。
清徵: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名,相当于现在的角音。
清角: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名,相当于现在的羽音。
逸调: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名,指超出正常音律范围的音。
天地至和之声:指最和谐、最完美的音乐之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梦溪笔谈-乐律二-评注
古文中提到‘前世遗事,时有于古人文章中见之’,这句话揭示了古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古人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记载,将文化传承下来,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元稹的诗‘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反映了古代音乐理论的精深。其中‘八十一调’与‘十二律各七均’相呼应,说明古代音乐体系之复杂。
‘余于金陵丞相家得唐贺怀智《琵琶谱》一册’这句话说明了作者对古代文献的重视,通过对《琵琶谱》的研究,对元稹诗句的理解更加深入。
‘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这句话说明了古代音乐中调式的复杂性,以及定弦的技巧。
‘如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合”字定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这段描述了古代音乐中的音阶关系,以及音律的生成方式。
‘古人仍须以金石为準,《商颂》“依我磬声”是也。’这句话强调了古代音乐中,金石乐器在音律中的重要性。
‘今人苟简,不復以弦管定声,故其高下无準,出于临时。’这句话指出了现代音乐中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对传统音律的继承和发扬。
‘怀智《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这句话表明了古代音乐理论与现代音乐的差异,以及古代音乐理论的独特之处。
‘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一律,唯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具宫、商、角、羽四音;其余或有一调至二三调,独蕤宾一律都无。’这段描述了现代音乐中调式的简化,以及与古代音乐调式的差异。
‘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这句话指出了现代音乐中音律的不完整,以及与古代音乐音律的差异。
‘古法,钟磬每虡十六,乃十六律也。’这句话说明了古代音乐中,钟磬乐器在音律中的重要性。
‘二十八调但有声同者即应;若遍二十八调而不应,则是逸调声也。’这句话揭示了古代音乐中调式与音律的密切关系,以及逸调的存在。
‘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这句话说明了古代音乐调式的丰富性,以及与现代音乐调式的差异。
‘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极天地至和之声。’这句话指出了现代音乐中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对古代音乐理论的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