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绿野仙踪》是清朝时期李百川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之前。
年代: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之前。
内容简要:全书以求仙学道为幌子,以冷于冰成仙事为线索,联缀连城壁救兄避难、金不换娶妻惹祸、朱文玮林润历难建功、温如意烟花场失意、周琏贪风月招邪、林润邹应龙参倒严嵩等几个现实故事,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明代嘉靖朝的社会状况,抒击了时政,表现了惩恶扬善的民主思想,有较浓厚的现实主义气息。虽时有荒诞的神怪描写和道术说教,亦掩不住积极涉世的倾向。整部小说结构较为严谨,行文流畅,情节生动,描写亦较细腻而风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九十回-原文
诛鳌鱼姑丈回书字遵仙柬盟弟拜新师
词曰: 书剑诀,倩雷翁,霹雳起园中。半空争斗火相攻,顷刻即成功。人须重,恩须重,仙柬远颁仙洞。诚心跪拜仰高风,盟弟师盟兄。——右调《鹤冲天》。
话说众男妇听得雷声大震,见黑白两块云气俱飞奔东南,沈襄向周通道:“适才霹雳,即系老仙师那道符篆作用。只可惜这样一个大雷,竟让妖妇逃去。”
周通忙问道:“先生何以知妖妇逃去?”
沈襄道:“前走乌云,必是妖妇;后随白云,即老仙师也。大家同去一看便知。”
周通听了,且信且疑,和众家人一步一停的到内院。
原来妖妇和周琏盘旋了两度,也觉得有点疲倦。又见周琏睡熟,他也闭目将息,做梦也想不起周琏暗算。到天交五更时,猛睁眼不见周琏,还当是出外小便。等了一会,不见入来,心上疑惑,一抬头,见自己衣服没一件在桌上,大是惊慌。再看周琏衣服尚在,又道:“想是他错穿去了。”
又想道:“既是夜间小便,披一件大衣服则有之,何必将我裤子也穿去?此必是异人指引我有寿仙衣,着他偷去。今日白天,他在外好半天方入来,必是商议此话。若果如此,是他无情无义,我将他吞入腹中,方出我心恨气!我必须寻他,索取此衣要紧。”
说着,将周琏衣服披了一件,也顾不得穿裤儿,跳下床来,将门一开,往外就走。
陡见火光一瞬,急将头向旁边一侧,雷火早打中右肋,跌倒在地。亏他修炼已久,还支持得住;又怕第二雷再来,忙忙扒起,将双足一顿,驾妖云飞去。不邪在对面屋上看得明白,擎剑驾云赶来。妖妇回头,见一老道人在后面追赶,将云一停,从口内吐酒杯大一红珠,向不邪面上打来。不邪见珠来甚疾,急用袍袖遮护。只听得响一声,打在袍袖上,只打的金光灿烂,其珠自回。不邪笑道:“今日若非穿此衣,一时回避不及,怎处?”
随仗剑复行赶来。妖妇见宝珠无功,又从口内喷白气一股,直冲不邪。不邪用剑一指,其气化为乌有。不邪道:“似他这样口中乱吐,到教我防备他。我何不也吐一吐,着他尝尝滋味。”
于是向巽地上张口一吸,从口内吹出一股火来。此火非同凡火,系冷于冰传授,从丹田内炼就三昧真火。又于离地上吸取太阳真火,两火合一,费无限锻炼之功,始成腹中一宝。
出口时,便烈焰飞空,烧得妖妇皮肉焦黑,大喊道:“真人与我同是修道之人,恳快些收火,饶我性命,今后再不敢胡为。”
一边说,一边驾云飞驰。妖妇意见,还想要跑离火外,那里知道,此火是不邪肚中的东西,随心所使,卷住妖妇,寸步不离,如何跑得脱!妖妇自知必死,现出原形,从火光中拚命来吞不邪。不邪见妖妇化为鳌鱼,龙头朱角,约长数丈,张着大口扑来,不由的大笑道:“此妖无能为矣。”
用手将剑向妖鱼口中一丢。此剑虽出自凡铁铸就,却有符咒在上面,可随心指使。只见从妖鱼口中入去,即从尾后穿出。妖鱼大吼如雷,早一翻一覆,从半空中坠下。
不邪将剑火齐收,按云头,随落在一深山大涧之傍。急看妖鱼,被火烧的通身破烂,鳞甲披迷,已死在地下。惟二目尚未损坏。
不邪用剑剜了一只眼睛,带在身边,以决周通父子之疑。仍驾云到周家花园左近落下,款步走来。
再说周通等率领众人到内院窥探,寂无一人。又着人潜去妖妇房中偷窥,不但妖妇不见,连老道人也不知所之。周通向沈襄道:“先生真高明土也,果不出所料,老仙师定是追赶妖精去了。只是此番若不斩草除根,惹下他,我一家断无生理。”
又冷氏也率众妇女走来。猛听得一妇人大叫道:“你们快看来,我脚下踏着一物,甚是光亮。”
众人打着灯笼各去争看,只见一片鳞甲有斗盆大小,丢在西台阶下。众男妇看了,无不吐舌。周通道:“老仙师原说是鱼精,这便是他鳞甲被雷霹下来。但他一甲,就其大如此,身子真不知多长!”
周琏看了,心胆俱寒,向众男妇道:“怎么我就相交下这样个大怪物,岂非奇绝!”
周通又着众家人在各院细细搜寻。再无别物。将鳞甲收放在桌上,大家说白道黄,议论到天明。
忽见管门人跑来报道:“那位老神仙爷回来了,现在园外。”
周通父子和沈襄没命的跑出去迎接,将不邪让至迎辉轩,叩头谢劳。冷氏也顾不得内外,率领众妇女都站在院中,听说妖怪下落。只听得周通道:“仙师真好法力!一雷将妖怪霹下斗大一片鳞甲,落在院中。但不知追赶下去,可将妖怪斩除了没有?”
不邪笑道:“若非令郎将寿仙衣偷来,贫道穿在身上,定必挨他一珠。虽不至于大伤,只索让他逃去,又须四下找寻。”
随将妖鱼如何施展本领,自己如何降他,细说了一遍。众男妇听罢,个个心惊。冷氏大悦,周通父子谢了又谢。不邪将剜来鱼目取出,着众人看视,约有一尺大小。虽成死物,还闪烁有光。周通父子复行叩拜。
不邪道:“贫道原欲除妖后即回衡山,因吾师有书字,曾吩咐面交,所以复来。”
周通道:“令师尊是何人?书字与哪个?”
不邪道:“台驾一看,自然明白。”
遂将于冰与的柬帖书字取出,一同递与。周通先看了柬帖,点头不已,说道:“真是神仙,事事前知。”
次看到“在吾姑丈周通家作祟,吾表弟周琏”等句,大是惊诧,却想不到冷于冰身上。
急急将书字细看,一边看,一边喜的眉欢眼笑,心花俱开。
后看到沈襄话,便将沈襄连连的看了几眼。
看完,将书字揣在怀中,只乐的拍手拍膝,大笑不已。
冷氏听得大笑,还只当是为除妖快乐。
周通笑着跳起,拉住不邪道:“不意贵老师是我的内侄。我内侄原籍是直隶广平府成安县人,名唤冷于冰,字不华,可就是他么?”
不邪道:“正是。”
周通又拍手打掌的大笑起来。
周琏也心喜不尽。
冷氏在院中听得明白,高声问道:“适才说冷于冰可是我侄儿不是?”
周通笑着应道:“正是,正是!你不必回避,快入来。”
冷氏连忙走入。
看见不邪,先行跪拜,叩谢除妖、救子活命之恩。
不邪知是于冰姑母,不敢怠慢,也急忙叩首相还,口中连说“不敢,不敢!”
冷氏起来,问周通道:“我侄儿在那里?也来了没有?”
周通笑道:“他如今已成了神仙,那里还肯来看望你我?有与我们的书字在此。”
冷氏道:“你快念与我听。”
周通道:“改日与你念,此刻说说罢。”
遂将书字中话详细告知。
沈襄话没敢题出。
冷氏听罢,和明珠落掌中一般,喜欢到极处,反落下泪来,向不邪深深一拂,说道:“恳求老仙师将我侄儿自出家到如今,从头至尾,和老拙说说。
我侄儿自与老拙别后,我曾差人去广平三四次,到知我侄孙儿逢春如今做封翁,两个小孙孙都是好孩子,少年科甲,大的中了第八名举人,娶的是都察院掌院王大人的女儿;第二个做了翰林院庶吉士,娶的是户部侍郎张大人的女儿。
我侄孙总不教他们做官,怕的是奸臣严嵩谋害,现告假在家。
他们常差人探听老拙,可惜我侄妇卜氏前年病故了。
到是我侄儿的音信,不但老拙不知下落,连我侄孙逢春也不知道。
说罢,又深深一拂。
不邪道:“请太师姑坐了,待门下细说。”
周通道:“到教仙师站了好半晌,快大家就坐,洗耳静听。”
沈襄见冷氏住了忙乱,方过来作揖,一齐坐下。
不邪因柬帖内有“系吾至亲,若问及,不妨实话”,只得将于冰出家学道,得火龙真人指教起,随地擒妖降怪、济困扶危,前后渡脱了六个徒弟,直说到入定分身,赈济江浙,并天下穷苦民人,以及此番奉命来拿鱼怪,到说了好牛日方完。
众人听了,无不惊羡为真正神仙。
但妇人家问长问短,咶唣不已,不邪清修已久,那里受得?恨不得摆脱速去。
只因冷氏话再说不断,不邪看于冰分上,只得随问随答。
家人们拿出许多新鲜果品,摆满一桌。
不邪一个也不吃,只急的要辞去,怕冷氏絮烦。
冷氏那里肯放?说道:“老师长,既是我侄儿徒弟,就和我是至亲一般。
我定留住十天。
我还有些东西,烦与我侄儿带去。
且我小儿中了妖气,也说与他治治。
只急的要走!”
不邪道:“前日符水。胜似千服补药,只要独宿百日,便可回元。”
说着,又站起来告别。
周通将不邪拉出院外,道:“弟深知寒舍非仙人久停之所,亦不敢强留。
只是弟与贱内回书未写,况沈襄话还未与他说破,祈少停片刻,即舍亲知道,也断不以迟回为过。”
不邪听得有回书,这是不敢不带去的,只得复入房坐下。
周通将沈襄领至一僻静房内,取出于冰书字柬帖,着沈襄看。
沈襄看了,又惊又感,连忙与周通跪下,恳求忽泄。
周通也跪着扶起,大笑道:“先生此话,非以小人待弟,竟是以禽兽待弟了!
不但舍亲有字相托,即无字,弟亦久已存心,要安顿先生。
但猿仙师去意甚速,先生可到西院书房内,代弟夫妇写一回书。
又将回书意见告知,方到迎辉轩。
见冷氏还盘问于冰的话。
家人报道:“大奶奶回来了,请老爷太太安。”
冷氏道:“他来的甚好。”
遂将被风刮下平台,跌折左臂,至今未愈话,告知不邪,求即医治。
周琏向家人们道:“请你大奶奶就来此处,不必回避。”
不邪连连摆手,着家人盛来水一碗,书符一道,令拿入去,一洗患处,即立愈矣。
家人捧水去了。
又待了半晌,沈襄拿来三封书字,俱着周通看过。
问不邪道:“有金讳不换的,此公可在令师尊洞内没有?”
不邪道:“他此时正在。”
沈襄道:“书字一封,是晚生与金先生的;禀帖一扣,是与令师尊冷老爷的。
烦代为传说,叶向仁今生无可报答厚恩,惟有日祝二公寿与天齐而已。
今就在此地与冷、金二公磕几个头罢。
说着,朝上端端正正磕了四个头。
不邪也不好拉他。
次后又叩谢不邪,付与书字。
周通也将回信交讫。
不邪道:“贫道去了。”
冷氏道:“祈少候片刻,我还有物事,捎寄我侄儿。”
周通道:“令侄千百万两黄金吹口立致,你我安可以人间俗物亵渎?只愿他早做天上金仙罢了。
你我可向袁仙师拜谢救阖家性命之恩!”
于是老夫妻同周琏俱叩拜在地。
不邪急忙相还。
众家人仆妇体贴主人意思,也都来叩头。
不邪各作揖相还。
然后作别。
周通父子和沈襄定要步送十里,不邪止他们不住。
约走有百余步,不邪向天上一指道:“妖妇又来了!”
周通父子并大小家人等一齐仰面向天上看视,猛见寒光一闪,再看时,已不知不邪去向。
大众方知妖精来话,是个引子,各欣羡嗟叹。
回园后,周通在本县与沈襄娶了家小,陆续送田产、银物,约三千金。
沈襄感恩不过,拜周通夫妇为义父母。
不时苦劝周琏读书,尽心指引,只一年,便中了本省乡试第十六名举人。
出了那口铜气。他也不下会试场,指了个候补员外郎职衔,在家过充裕岁月。
蕙娘深悔何氏死于己手,虽冷于冰字内有偿还命债之说,他心上总放不过去,回家设立灵牌,岁时必亲自供献,家道平安如就。
又时劝周琏,将一年所入除用度外,凡有余利,即着施衣食棺木。
不但亲友,即本县远近有贫不能葬、壮无力娶者,查访的确,无不帮助。
每一岁之中,做许多善果。
从这年起,蕙娘连生三子二女。
后辈贵显,岂非积德之报!周通夫妇皆寿至八十余,周琏夫妇亦享遐年。
可见富户人家行点好事,上天无不加倍报之。
世间看财奴、刻薄鬼,以若大家私,他只怕子孙不彀过,凡一饮一食、一钱一物,还要处处打算占穷人点便宜方快,不出两世,即生出败家子孙。
任凭他有百万之富,总要洗刷他个干净。
可见与子孙积银钱,总不如与子孙积点德最长久也。
再说猿不邪回玉屋洞缴于冰法旨,将周通夫妇回书并沈襄禀帖呈览,又将寿仙衣取出,着于冰看。
于冰道:‘此系上元夫人至宝。只因他用不着,至今未加拣点,你且存在身边,将来他自有人来取,与他可也。’
不邪回完于冰话,复取沈襄书字递与不换。
不换看了,亦深喜寄托得所。
忽见于冰慌忙站起,吩咐快备香案:‘吾师的法旨到了。’
不邪不换刚才收拾停妥,早见一仙吏入来。
于冰让至石堂中,同城璧等将法帖供放在桌上,一同叩拜。
然后大家公看,上写道:
冷于冰自修道以来,积善果大小十一万二千余件。
天仙丹籍,久已注名。
惜内功不足,飞升尚需年日。
可率同弟子袁不邪赴福建九功山朱雀洞静修,以免城璧等日夕问答纷扰。
再连城璧、金不换皆浊骨凡夫,俱邀于冰济渡,遂得云行,并出纳口诀,真数劫难逢之福遇也。
诚能励志精进,将来何患无成!是诸子皆沐于冰再造之恩,犹敢以雁行并列,何无心肺至于乃尔!
可于我法帖到日,即行拜于冰为师。
并传谕温如玉知之。
袁不邪出身异类,能沉潜入道,静一不杂,甚属可取,今即赏姓为袁。
嗣后于冰凡有示谕,毋加犬傍,为将来大成时膺应上帝诏命之地。
嘱令益加奋勉,吾于伊亦有厚望焉。
遵此!
城璧、不换看毕道:‘此弟子等所祷祝而求者也。今蒙祖师责饬,倍深羞愧。’
随请于冰正坐,于冰亦不谦辞,止向仙吏举了举手,便正坐了。
城璧和不换大拜了四拜。
于冰道:‘此系吾师念汝等出身所自始,实系公论,非我好为尊大忘却前盟也。’
又着城璧、不换与不邪对拜,俱以师兄呼袁不邪。
于冰向仙吏道:‘山洞荒野,苦无佳品留宾。’
随取枣大者两个相送。
仙吏在火龙真人洞中,凡三界诸仙珍物,目所见者最多,从未见如许大桂实。
又见黄光四射,香气迎堂,受之大喜过望,再三叩谢而别。
后火龙真人询知差仙吏走取。
于冰将茶杯大者一、枣大者四敬之,此系后事。
于冰送仙吏出洞回来,正坐石床。
不邪、城璧等两傍侍立,不复前时举动矣。
于冰道:‘我此刻即去九功山,着袁不邪跟随,完吾道果。’
城璧、不换可分前后洞修持,除采办饮食外,不得片刻坐谈,误静中旨趣。
我去后,着城璧赴琼岩洞示知温如玉,再传与他出纳口诀,亦不得与二鬼游谈误事。
并饬谕二鬼加意修炼,以图上进。
城璧唯唯受命。
说罢,出洞。
城壁、不换只得学袁不邪样子,跪送洞傍。
只看得驾云后,方才起来回洞。
正是:
斩妖万年县内,
回洞细陈前情。
颁到火龙法旨,
盟弟尽做门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九十回-译文
诛杀鳌鱼,姑丈回书,字遵仙柬,盟弟拜新师。
词曰:书剑诀,请雷翁,霹雳起园中。半空中争斗火相攻,瞬间即成功。人要重情义,恩要重报,仙柬从远方颁发至仙洞。诚心跪拜仰望高风,盟弟师盟兄。
话说众男妇听到雷声震耳欲聋,看到黑白两块云气都往东南方向飞奔,沈襄对周通道:“刚才的霹雳,就是老仙师那道符篆的作用。只可惜这样一个大雷,竟然让那个妖妇逃走了。”
周通急忙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妖妇逃走了?”
沈襄道:“前面走的乌云,一定是妖妇;后面跟随的白云,就是老仙师。大家一起去看看就知道了。”
周通听了,半信半疑,和众家人一步一步地来到内院。
原来妖妇和周琏盘旋了两圈,也觉得有点累了。又看到周琏睡着了,她也闭上眼睛休息,做梦都没想到周琏会暗中算计她。等到五更天时,猛然睁开眼睛,没看到周琏,还以为他出去上厕所了。等了一会,没看到他回来,心里开始疑惑,一抬头,发现自己衣服一件都没在桌上,非常惊慌。再看周琏的衣服还在,又想:“可能是他错穿去了。”
又想:“既然是夜间上厕所,披一件大衣服是有可能的,但为什么连我的裤子也穿去了?这一定是异人指引我有寿仙衣,让他偷去的。今天白天,他在外面好半天才回来,一定是商议这件事。如果真是这样,是他无情无义,我要把他吞进肚子里,才能出我心头这口气!我必须去找他,索取这件衣服要紧。”
说着,把周琏的衣服披在身上,也顾不上穿裤子,跳下床来,打开门,往外就走。
突然看到一道火光一闪,急忙把头向旁边一侧,雷火已经打中了他的右肋,跌倒在地上。幸亏他修炼已久,还能支撑得住;又怕第二道雷再来,急忙爬起来,跺脚驾妖云飞去。不邪在对面屋顶上看得清楚,挥剑驾云追来。妖妇回头看到一位老道士在后面追赶,把云一停,从口中吐出一个酒杯大小的红珠,向不邪打来。不邪看到珠子来势凶猛,急忙用袍袖遮护。只听得一声响,珠子打在袍袖上,只打得金光灿烂,珠子自己飞回。不邪笑道:“今天若不是穿这衣服,一时之间躲闪不及,怎么办?”
随后挥剑继续追赶。妖妇看到宝珠无效,又从口中喷出一股白气,直冲不邪。不邪用剑一指,那股气化为乌有。不邪道:“像他这样乱吐,让我防不胜防。我为什么不也吐一吐,让他尝尝滋味?”
于是向巽地上张口一吸,从口中吹出一股火来。这火非同小可,是冷于冰传授的,从丹田内炼就的三昧真火。又在离地上吸取太阳真火,两火合一,经过无数次的锻炼,才成为腹中宝物。
出口时,烈焰飞空,烧得妖妇皮肉焦黑,大喊道:“真人,你我都是修道之人,请你快些收火,饶我性命,今后再不敢胡作非为。”
一边说,一边驾云飞驰。妖妇心想,还想跑离火外,却不知道,这火是不邪肚中的东西,随心所欲,卷住妖妇,寸步不离,怎么跑得掉!妖妇自知必死,现出原形,从火光中拼命来吞不邪。不邪看到妖妇化为鳌鱼,龙头朱角,约长数丈,张开大口扑来,不由得大笑道:“这个妖物已经无能为力了。”
用手把剑向妖鱼口中一丢。这把剑虽然是用凡铁铸成的,但上面有符咒,可以随心所欲地指使。只见剑从妖鱼口中进去,从尾巴后面穿出来。妖鱼发出如雷的吼声,立刻翻来覆去,从半空中坠落。
不邪把剑火都收了,按住云头,落在一片深山大涧旁边。急忙看妖鱼,被火烧得全身破烂,鳞甲脱落,已经死在地上。只有两只眼睛还没损坏。
不邪用剑挖了一只眼睛,带在身边,以消除周通父子的疑虑。然后驾云回到周家花园附近落下,缓缓走来。
再说周通带着众人来到内院窥探,空无一人。又派人偷偷去妖妇的房间窥探,不但妖妇不见了,连老道士也不知所终。周通对沈襄说:“先生真是高明之士,果然不出所料,老仙师一定是去追赶妖精了。只是这次如果不斩草除根,惹下他,我们一家就无生机了。”
又冷氏也带着众妇女走来。突然听到一个妇女大声喊道:“你们快来看,我脚下踩着一件东西,非常闪亮。”
众人拿着灯笼各自去看,只见一片鳞甲有斗盆大小,扔在西台阶下。众男妇看了,无不惊讶。周通道:“老仙师原本说是鱼精,这就是它被雷劈下来的鳞甲。但它的鳞甲就那么大,身体不知道有多长!”
周琏看了,心胆俱寒,对众男妇说:“怎么我就交上了这样一个大怪物,真是奇绝!”
周通又让众家人在各个院落仔细搜寻。再也没有其他东西。把鳞甲放在桌上,大家议论纷纷,一直议论到天亮。
忽然看到看门的人跑来报告:“那位老神仙回来了,现在在园外。”
周通父子和沈襄拼命地跑出去迎接,把不邪请到迎辉轩,跪下感谢他的帮助。冷氏也顾不上内外,带着众妇女都站在院子里,听说妖怪的下落。只听到周通道:“仙师真是法力高强!一道雷把妖怪劈下斗大的鳞甲,落在院子里。但不知道追下去,是否把妖怪彻底除掉了?”
不邪笑道:“如果不是令郎把寿仙衣偷来,我穿上它,一定挨他一珠。虽然不至于大伤,还是让他逃走了,还得四处去找。”
于是把妖鱼如何施展本领,自己如何降服它,详细地说了一遍。众男妇听完后,个个心惊。冷氏非常高兴,周通父子连连道谢。
不邪把挖来的鱼眼拿出来,让大家看,大约有一尺大小。虽然已经死去,但仍然闪烁着光芒。周通父子再次跪拜。
不邪道:“我原本想除掉妖精后就去衡山,因为我的师父有书信,曾吩咐我面交,所以又回来了。”
周通道:“你的师父是谁?书信是给谁的?”
不邪道:“您一看就知道了。”
于是把于冰写的柬帖书信取出来,一起递给周通。周通先看了柬帖,不住地点头,说:“真是神仙,事事都提前知道。”
看到‘在我姑丈周通家闹鬼,我表弟周琏’等句子,非常惊讶,却没想到是在冷于冰身上。急忙仔细看那封信,一边看,一边高兴得眉开眼笑,心里也像开了花一样。后来看到沈襄的话,就连续看了沈襄几眼。看完后,把信揣在怀里,高兴得拍手跺脚,大笑不止。冷氏听到大笑,还以为是在为除妖而高兴。周通笑着跳起来,拉住不邪说:‘没想到贵老师是我的内侄。我内侄原籍是直隶广平府成安县人,名叫冷于冰,字不华,难道是他吗?’
不邪回答:‘正是。’周通又拍手大笑起来。周琏也高兴得不得了。冷氏在院子里听得很清楚,高声问道:‘刚才说的冷于冰是不是我侄儿?’
周通笑着回答:‘正是,正是!你不用回避,快进来。’冷氏连忙走进来。看到不邪,先跪拜,感谢他除妖、救子活命的大恩。不邪知道是于冰的姑母,不敢怠慢,也急忙跪拜回礼,连说‘不敢,不敢!’
冷氏起身,问周通:‘我侄儿在哪里?也来了吗?’周通笑着说:‘他现在已经是神仙了,哪里还肯来看望我们?这里有他和我们的信。’
冷氏说:‘你快念给我听。’周通说:‘改天再念给你听,现在先说说吧。’于是详细地告诉了她信中的内容。沈襄的话没有敢提出来。冷氏听完后,像手中掉落了明珠一样高兴,激动得流泪,向不邪深深地作了个揖,说:‘恳求老仙师把我的侄儿从出家到现在的情况,从头到尾详细地告诉我。我侄儿自从和我分别后,我曾派人去广平三四次,到那里知道我侄孙逢春如今做了封翁,两个小孙子都是好孩子,年纪轻轻就中了科举,大的中了第八名举人,娶的是都察院掌院王大人的女儿;第二个做了翰林院庶吉士,娶的是户部侍郎张大人的女儿。我侄孙从不教他们做官,怕的是奸臣严嵩谋害,现在告假在家。他们经常派人探听我的消息,可惜我侄妇卜氏前年病故了。至于我侄儿的消息,不但我不知道下落,连我侄孙逢春也不知道。’
说完后,又深深地作了个揖。
不邪说:‘请太师姑坐下,待我慢慢说。’周通说:‘到让我这个晚辈站了这么久,快大家坐下,洗耳恭听。’沈襄看到冷氏安静下来,才过来作揖,大家一起坐下。
不邪因为信中写着‘系吾至亲,若问及,不妨实话’,只得从于冰出家学道,得到火龙真人指点,到处捉妖降怪、救助困难,前后救了六个徒弟,一直说到入定分身,救济江浙,以及全国穷苦百姓,再到这次奉命来捉拿鱼怪,说了一大通。
众人听了,无不惊叹他为真正的神仙。但妇女家问东问西,喋喋不休,不邪已经清修了很久,哪里受得了?恨不得立刻离开。但因为冷氏的话说个不停,不邪看在于冰的分上,只得边问边答。
家人们拿出许多新鲜水果,摆满一桌。不邪一个也不吃,只想赶紧离开,怕冷氏啰嗦。但冷氏哪里肯放?说:‘老师长,既然是我侄儿的徒弟,就和我是至亲一样。我一定要留你十天。我还有一些东西,麻烦你带给我侄儿。还有我儿子中了邪气,也麻烦你给他治治。我急着要走!’
不邪说:‘前天给你的符水,比千服补药都好,只要独宿百日,就可以恢复元气。’说着,又站起来告别。
周通把不邪拉到院子里,说:‘弟深知寒舍非仙人久留之地,也不敢强留。只是弟和贱内还没写回信,沈襄的话还没告诉他,请求稍等片刻,等舍亲知道,也不会责怪回信晚了。’
不邪听到有回信,这是不敢不带走的,只得又回到房间坐下。
周通把沈襄带到一间僻静的房间里,拿出冷于冰的书信,让沈襄看。沈襄看了,又惊又感激,连忙跪下向周通恳求不要泄露。
周通也跪下扶起沈襄,大笑说:‘先生这话,不是把弟当作小人,简直是把弟当作禽兽了!不但舍亲有信相托,就是没有信,弟也早就想安顿先生。只是猿仙师去意甚急,先生可以到西院书房里,代弟夫妇写一封信。’
然后告诉沈襄回信的意见,才到迎辉轩。看到冷氏还在询问冷于冰的事情。
家人报告说:‘大奶奶回来了,请老爷太太安。’
冷氏说:‘他来得正好。’于是把被风吹下平台,跌断左臂,至今未愈的事情告诉不邪,请求他立即治疗。周琏对家人们说:‘请你大奶奶到这里来,不用回避。’
不邪连连摆手,让家人们端来一碗水,画了一道符,让他们拿进去,洗一洗患处,立刻就好了。家人拿着水走了。又过了半晌,沈襄拿来三封信,都让周通看过。问不邪:‘有金讳不换的,这位先生现在在您师尊洞里吗?’
不邪说:‘他现在就在。’沈襄说:‘一封信是晚生给金先生的;一封禀帖是给您的师尊冷老爷的。麻烦您代为转达,叶向仁今生无法报答您的厚恩,只有祝您和冷老爷长生不老。现在就在这里给冷、金二公磕几个头吧。’
说着,朝上端端正正磕了四个头。不邪也不好拉他。
然后又向不邪磕头,把信交给他。周通也把回信交给了不邪。不邪说:‘贫道要走了。’
冷氏说:‘请稍等片刻,我还有东西要寄给我侄儿。’
周通说:‘令侄只要一张口,就能立刻得到千百万两黄金,我们怎么可以用人间俗物来亵渎他?只愿他早日成为天上的金仙。我们向您和袁仙师拜谢救了我们全家性命的大恩!’
于是老夫妻和周琏一起跪拜在地上。不邪急忙回礼。众家人仆妇都理解主人的意思,也都来跪拜。不邪向他们一一作揖回礼。然后告别。
周通父子和沈襄一定要送他十里,不邪拦也拦不住。大约走了百多步,不邪指向天空说:‘妖妇又来了!’
周通父子和大小家人等都仰头向天空看去,猛然看到一道寒光一闪,再看时,已经不知道不邪的去向了。大家才知道妖精来话,只是一个引子,都欣羡不已。
回到家乡后,周通在本县娶了沈襄为妻,并陆续送给她田产和银两,大约有三千金。沈襄非常感激,拜周通夫妇为义父母。她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周琏读书,尽心尽力地指导他,只过了一年,周琏就考中了本省乡试的第十六名举人,出了名。他也没有去参加会试,而是指了一个候补员外的职位,在家享受富裕的生活。
蕙娘深深后悔何氏的死是自己的手造成的,虽然心里有偿还命债的想法,但心里总是过不去,于是回家设立灵位,每年都要亲自祭拜,家里平安无事。
她又时常劝周琏,把一年所赚的钱除了开销之外,所有的余利都用来施舍衣物、棺木。不仅帮助亲友,就连本县远近的贫穷无法安葬、壮年无力娶妻的人,只要查访属实,都会给予帮助。每年都会做很多善事。
从这年开始,蕙娘接连生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代显贵,这不是积德的结果吗?周通夫妇都活到了八十多岁,周琏夫妇也长寿。
这说明了富户人家做点好事,上天都会加倍回报。世间那些只顾自己私利的财奴、刻薄鬼,担心子孙无法维持生活,每餐每顿、每一分每一文,都要算计着占穷人的便宜才高兴,不出两代人,就会生出败家的子孙。不管他有多少财富,总有一天会荡尽。这说明给子孙积累财富,不如给子孙积累德行来得长久。
再说猿不邪回到玉屋洞,向于冰汇报了情况,将周通夫妇的书信和沈襄的禀帖呈上,又将寿仙衣取出给于冰看。于冰说:‘这是上元夫人的至宝。因为用不着,所以一直没整理,你先放在身边,将来自然会有人来取,给他就是了。’
猿不邪汇报完于冰的话后,又取出沈襄的书信递给不换。不换看了,也非常高兴,觉得寄托得其所。
突然见于冰慌忙站起来,吩咐准备香案:‘我师傅的法旨到了。’
猿不邪和不换刚刚收拾停当,就见一位仙吏进来。于冰让他到石堂中,与城璧等人一起将法帖放在桌上,一起跪拜。然后大家公开展示,上面写着:
冷于冰自从修道以来,积累了大小十一万二千多件善事。天仙丹籍,早已记录了他的名字。遗憾的是内功不足,飞升还需要一段时间。可以带领弟子袁不邪去福建九功山朱雀洞静修,以免城璧等人日夕打扰。再连城璧、金不换都是凡夫俗子,都邀请于冰渡化,得以云游四方,并传授出纳口诀,这是数劫难逢的福分。只要能立志精进,将来何愁没有成就!这些弟子都蒙受于冰的再造之恩,还敢以雁行并列,何等的心胸!可以在我法帖到达的那一天,就拜于冰为师。并传令温如玉知晓。袁不邪出身异类,能潜心修道,静心不杂,非常值得称赞,现在就赐姓为袁。以后于冰有任何指示,不要加上‘犬’字旁,为将来成就大业时接受上帝诏命做准备。嘱托他更加努力,我对他的期望也很高。遵命!
城璧、不换看完后说:‘这是我们弟子们所祈求的。现在蒙祖师责备,我们倍感羞愧。’
随后请于冰正坐,于冰也不谦虚,只是向仙吏举手示意,就正坐了。城璧和不换拜了四拜。于冰说:‘这是师傅考虑到你们的出身,确实是公正无私,并不是我自以为是,忘记了以前的盟约。’
又让城璧、不换与猿不邪对拜,都以师兄称呼袁不邪。于冰对仙吏说:‘山洞荒野,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客人。以前峨眉山木仙送给我几个桂实,味道非常芬芳。’
随即取出两个像枣一样大的桂实相送。仙吏在火龙真人洞中,见过的三界仙珍最多,从未见过如此大的桂实。又见黄光四射,香气扑鼻,非常高兴,再三道谢而别。后来火龙真人知道是派仙吏来取东西。于冰将一个茶杯大小的和一个像枣一样大的桂实敬上,这是后来的事。
于冰送仙吏出洞回来,正坐在石床上。猿不邪、城璧等人两旁侍立,不再像以前那样举动。
于冰说:‘我现在就去九功山,让袁不邪跟随,完成我的道果。城璧、不换可以分别在前洞和后洞修炼,除了采办饮食外,不得片刻坐谈,以免耽误静修的旨趣。我走后,让城璧去琼岩洞告诉温如玉,再传授他出纳口诀,也不得与二鬼闲聊误事。并命令二鬼加紧修炼,争取上进。’
城璧唯唯诺诺地接受了命令。说完,出洞。城璧、不换只能学袁不邪的样子,跪在洞口送行。直到看到他们驾云离去,才站起来回洞。
正是:斩妖万年县内,回洞细陈前情。颁到火龙法旨,盟弟尽做门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九十回-注解
诛鳌鱼:诛杀巨大的鳌鱼,鳌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象征着海中的神兽,常被用来比喻凶猛的敌人或难以对付的困难。
姑丈:妻子的父亲,即妻子的公公。
回书:回复的书信,指通过书信进行交流。
遵仙:遵循仙人,指遵从仙人的教诲或指示。
柬:古代的一种书信,类似于现代的请柬或邀请函。
盟弟:结盟的弟弟,指结拜兄弟中的年幼者。
拜新师:拜见新的师傅,指学习新的技艺或知识。
书剑诀:书写剑诀,指记录剑术的口诀。
倩雷翁:请雷公,指请求雷公的帮助或施展雷法。
霹雳:巨大的雷声,常用来形容巨大的声响或强烈的打击。
园中:花园中,指在花园这个特定的地点。
半空争斗:在半空中争斗,指在天空中进行的战斗。
火相攻:火焰相互攻击,指用火焰进行攻击。
顷刻即成功:立刻就成功了,指行动迅速且效果显著。
人须重:人应当重视,指人应当重视某些事情。
恩须重:恩情应当重视,指对别人的恩情应当铭记在心。
仙柬:仙人的书信,通常指带有神秘或神圣意义的信件。
远颁:从远处颁发,指从远方传递过来。
仙洞:仙人的洞府,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诚心跪拜:真诚地跪拜,指以虔诚的心态进行跪拜。
仰高风:仰望高尚的风范,指敬仰高尚的品质或行为。
不邪:人名,文中提到的人物。
妖妇:妖精化的女子,指邪恶的女子或妖怪。
周通:周通,可能是文中的人物名字,指代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
沈襄:沈襄,文中人物,与周通有姻亲关系。
符篆:道教中使用的符咒,具有神秘的力量。
乌云:乌黑的云层,常用来比喻不祥之兆。
白云:洁白的云层,常用来比喻吉祥之兆。
修炼: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精神或身体能力。
寿仙衣:具有延年益寿功效的仙衣,此处可能指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衣物。
妖云:妖怪所化的云,指邪恶的云彩。
不邪在对面屋上看得明白:不邪站在对面的屋顶上看得一清二楚,指不邪的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发生的事情。
擎剑驾云:手持剑,驾驭云彩,指使用剑术并借助云彩飞行。
宝珠:珍贵的珠子,此处可能指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珠子。
袍袖:衣服的袖子,此处可能指某位角色的衣物。
三昧真火:道教中的一种高级内功,指非常强大的火焰。
离地:火元素所在的地方,指火属性的地方。
巽地:风元素所在的地方,指风属性的地方。
丹田:人体内储存真气的地方,位于腹部。
符咒:道教中使用的符文和咒语,具有神秘的力量。
半空中:在半空中,指在空中。
深山大涧:深山中的山涧,指深山中的峡谷。
斗盆:古代量器,此处可能指一个容器。
鳞甲:鱼类的甲片,此处可能指鳌鱼的甲片。
斗大:像斗一样大,指非常大。
管门人:负责看管大门的人,此处可能指传达信息的人。
台驾:对对方的一种尊称,相当于“您”或“阁下”。
作祟:指鬼怪或邪气作乱,引起不安或灾祸。
表弟:父亲的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堂兄弟。
周琏:人名,文中提到的人物。
冷于冰:人名,文中提到的人物,字不华。
周通家:周通的家,即周通居住的地方。
内侄:妻子的侄子,即妻子的兄弟的儿子。
直隶广平府成安县: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直隶是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广平府是直隶下的一个府,成安县是广平府下的一个县。
神仙:指道教或民间信仰中的神或仙人,具有超凡的能力和境界。
封翁:古代对退休官员的尊称。
翰林院庶吉士:古代官职,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机构,庶吉士是翰林院中的初级官员。
都察院:古代官署名,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户部:古代官署名,负责财政事务。
严嵩:明朝官员,以权谋著称。
入定分身:道教术语,指修行者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境界,能分身多处。
赈济:救济,帮助贫困的人。
符水:道教中用来驱邪治病的水,通常在符咒的作用下制成。
独宿百日:指单独居住一百天,用以修养身心。
猿仙师:对不邪的尊称,表示其道行高深。
金讳不换:人名,文中提到的人物。
叶向仁:人名,文中提到的人物。
磕头:一种表示尊敬或忏悔的礼节,头触地表示敬意。
田产:田产,指土地和与之相关的财产。
银物:银物,指银子和其他贵重物品。
乡试:乡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及第者称为举人。
举人:举人,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是乡试及第者的称谓。
会试:会试,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是举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员外郎:员外郎,古代官职,属于中级官员。
灵牌:灵牌,供奉祖先或已故亲人的一种象征性的牌位。
善果:善果,佛教用语,指善行所带来的好的结果。
猿不邪:猿不邪,文中人物,可能是一位修行者。
于冰:于冰,文中人物,可能是一位修道的高人。
上元夫人:上元夫人,可能是指一位道教或佛教中的神祇。
法旨:法旨,指高人、神仙的旨意或命令。
城璧:城璧,文中人物,可能是一位弟子。
金不换:金不换,文中人物,可能是一位弟子。
真数劫难逢之福遇:真数劫难逢之福遇,指非常难得的幸运和福分。
雁行:雁行,比喻排列有序,此处可能指弟子们排列有序地拜师。
火龙真人:火龙真人,可能是指一位道教中的神仙。
桂实:桂实,指桂花的结果实,此处可能指珍贵的物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九十回-评注
回园后,周通在本县与沈襄娶了家小,陆续送田产、银物,约三千金。
此句描绘了周通对沈襄的深厚情谊,通过赠送田产和银物,展现了周通对沈襄的慷慨和大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和友情,周通的行为体现了这种价值观。
沈襄感恩不过,拜周通夫妇为义父母。
这句话强调了沈襄对周通的感激之情,通过拜义父母的方式,表达了沈襄对周通及其家庭的尊重和信任。
不时苦劝周琏读书,尽心指引,只一年,便中了本省乡试第十六名举人。
此句展示了周通夫妇对周琏的教育关怀,通过劝学、指引,使周琏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出了那口铜气。他也不下会试场,指了个候补员外郎职衔,在家过充裕岁月。
这句话描绘了周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周通夫妇的帮助,获得了官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蕙娘深悔何氏死于己手,虽冷于冰字内有偿还命债之说,他心上总放不过去,回家设立灵牌,岁时必亲自供献,家道平安如就。
这句话揭示了蕙娘内心的愧疚和忏悔,通过设立灵牌、供献等方式,表达了对已故何氏的怀念和尊重,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亡灵的敬畏。
又时劝周琏,将一年所入除用度外,凡有余利,即着施衣食棺木。
这句话展示了蕙娘的慈善之心,她鼓励周琏将所得利益用于帮助他人,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慈善观念。
不但亲友,即本县远近有贫不能葬、壮无力娶者,查访的确,无不帮助。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蕙娘的慈善行为,她不仅帮助亲友,还广泛帮助本县和周边地区的贫困人士,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互助精神。
每一岁之中,做许多善果。
这句话总结了蕙娘的慈善行为,她通过不断的善举,积累了善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善行的重视。
从这年起,蕙娘连生三子二女。后辈贵显,岂非积德之报!周通夫妇皆寿至八十余,周琏夫妇亦享遐年。
这句话通过蕙娘家庭的幸福景象,表达了善行和积德所带来的回报,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因果报应的信仰。
可见富户人家行点好事,上天无不加倍报之。世间看财奴、刻薄鬼,以若大家私,他只怕子孙不彀过,凡一饮一食、一钱一物,还要处处打算占穷人点便宜方快,不出两世,即生出败家子孙。
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行善的重要性,以及财富和刻薄行为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任凭他有百万之富,总要洗刷他个干净。可见与子孙积银钱,总不如与子孙积点德最长久也。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与子孙积累道德比积累财富更为长久和有价值。
再说猿不邪回玉屋洞缴于冰法旨,将周通夫妇回书并沈襄禀帖呈览,又将寿仙衣取出,着于冰看。
这句话描述了猿不邪向于冰汇报情况,并展示了寿仙衣的珍贵,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仙术和神秘力量的崇拜。
于冰道:“此系上元夫人至宝。只因他用不着,至今未加拣点,你且存在身边,将来他自有人来取,与他可也。”
这句话体现了于冰的智慧和胸怀,他将珍贵的寿仙衣托付给猿不邪,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传承和信任的重视。
不邪回完于冰话,复取沈襄书字递与不换。
这句话描述了猿不邪的忠诚和细心,他将沈襄的书信转交给不换,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忠诚和信用的重视。
不换看了,亦深喜寄托得所。
这句话展示了不换对沈襄书信的重视,以及他对于冰的信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任文化。
忽见于冰慌忙站起,吩咐快备香案:“吾师的法旨到了。”
这句话描绘了于冰对师法的尊重和敬畏,以及他对法旨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师法的崇拜。
不邪不换刚才收拾停妥,早见一仙吏入来。
这句话描述了猿不邪和不换对师法的期待和准备,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师法和宗教信仰的尊重。
于冰让至石堂中,同城璧等将法帖供放在桌上,一同叩拜。
这句话展示了于冰对师法的尊重,以及他与弟子们的虔诚,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师法和宗教仪式的重视。
然后大家公看,上写道:冷于冰自修道以来,积善果大小十一万二千余件。
这句话描述了冷于冰的修行成就,以及他对善行的积累,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修行和善行的重视。
天仙丹籍,久已注名。
这句话揭示了冷于冰的修行成就,以及他在仙界的地位,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仙界的崇拜。
惜内功不足,飞升尚需年日。
这句话表达了冷于冰对自身修行的谦虚,以及他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修行的追求。
可率同弟子袁不邪赴福建九功山朱雀洞静修,以免城璧等日夕问答纷扰。
这句话展示了冷于冰对袁不邪的信任和指导,以及他对城璧等弟子的关心,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再连城璧、金不换皆浊骨凡夫,俱邀于冰济渡,遂得云行,并出纳口诀,真数劫难逢之福遇也。
这句话描述了冷于冰对城璧、金不换的关爱和指导,以及他们得到的修行机会,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修行的重视。
诚能励志精进,将来何患无成!是诸子皆沐于冰再造之恩,犹敢以雁行并列,何无心肺至于乃尔!可于我法帖到日,即行拜于冰为师。
这句话表达了冷于冰对弟子的期望和指导,以及他对弟子们的认可,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并传谕温如玉知之。
这句话描述了冷于冰对温如玉的关心和指导,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袁不邪出身异类,能沉潜入道,静一不杂,甚属可取,今即赏姓为袁。
这句话描述了冷于冰对袁不邪的认可和奖励,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才能和努力的认可。
嗣后于冰凡有示谕,毋加犬傍,为将来大成时膺应上帝诏命之地。
这句话描述了冷于冰对袁不邪的期望和指导,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嘱令益加奋勉,吾于伊亦有厚望焉。
这句话表达了冷于冰对袁不邪的期望和鼓励,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遵此!
这句话是冷于冰对袁不邪的指令,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城璧、不换看毕道:“此弟子等所祷祝而求者也。今蒙祖师责饬,倍深羞愧。”
这句话展示了城璧、不换对冷于冰的敬畏和谦卑,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随请于冰正坐,于冰亦不谦辞,止向仙吏举了举手,便正坐了。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对师徒关系的尊重和谦逊,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城璧和不换大拜了四拜。
这句话描述了城璧、不换对冷于冰的尊敬和敬畏,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于冰道:“此系吾师念汝等出身所自始,实系公论,非我好为尊大忘却前盟也。”
这句话表达了于冰对师徒关系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又着城璧、不换与不邪对拜,俱以师兄呼袁不邪。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对师徒关系的安排和指导,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于冰向仙吏道:“山洞荒野,苦无佳品留宾。有昔年峨眉山木仙送吾桂实数个,味颇芬芳。”
这句话展示了于冰的慷慨和仁爱,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宾客的尊重。
随取枣大者两个相送。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对仙吏的款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宾客的尊重。
仙吏在火龙真人洞中,凡三界诸仙珍物,目所见者最多,从未见如许大桂实。
这句话描述了仙吏对桂实的珍视和喜爱,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仙物和神秘力量的崇拜。
又见黄光四射,香气迎堂,受之大喜过望,再三叩谢而别。
这句话描述了仙吏对桂实的喜悦和感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神秘力量的敬畏。
后火龙真人询知差仙吏走取。
这句话描述了火龙真人对仙吏的关心和好奇,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关注。
于冰将茶杯大者一、枣大者四敬之,此系后事。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对仙吏的款待和尊重,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宾客的尊重。
于冰送仙吏出洞回来,正坐石床。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的沉稳和从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修行的追求。
不邪、城璧等两傍侍立,不复前时举动矣。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与弟子们的互动,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于冰道:“我此刻即去九功山,着袁不邪跟随,完吾道果。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对袁不邪的期望和指导,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城璧、不换可分前后洞修持,除采办饮食外,不得片刻坐谈,误静中旨趣。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对城璧、不换的指导,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我去后,着城璧赴琼岩洞示知温如玉,再传与他出纳口诀,亦不得与二鬼游谈误事。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对城璧的安排和指导,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并饬谕二鬼加意修炼,以图上进。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对城璧、不换的期望和指导,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城璧唯唯受命。
这句话描述了城璧对于冰的尊敬和服从,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说罢,出洞。
这句话描述了于冰的决断和果断,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修行的追求。
城壁、不换只得学袁不邪样子,跪送洞傍。
这句话描述了城璧、不换对袁不邪的尊重和信任,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只看得驾云后,方才起来回洞。
这句话描述了城璧、不换对袁不邪的期待和祝福,体现了中国古代师徒关系的特点。
正是:斩妖万年县内,回洞细陈前情。
这句话是对前面情节的总结,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对情节的概括和总结。
颁到火龙法旨,盟弟尽做门生。
这句话描述了火龙法旨的颁发和弟子们的拜师,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对师徒关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