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七十八回

作者: 《绿野仙踪》是清朝时期李百川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之前。

年代: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之前。

内容简要:全书以求仙学道为幌子,以冷于冰成仙事为线索,联缀连城壁救兄避难、金不换娶妻惹祸、朱文玮林润历难建功、温如意烟花场失意、周琏贪风月招邪、林润邹应龙参倒严嵩等几个现实故事,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明代嘉靖朝的社会状况,抒击了时政,表现了惩恶扬善的民主思想,有较浓厚的现实主义气息。虽时有荒诞的神怪描写和道术说教,亦掩不住积极涉世的倾向。整部小说结构较为严谨,行文流畅,情节生动,描写亦较细腻而风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七十八回-原文

剿倭寇三帅成伟绩斩文华四海庆升平

词曰: 随军旅,满目干戈飞血雨。船海崇明城去,斩获知几许!天子闻捷嘉予,赏功罚罪溥。佞臣相对愁无语,身首皆异处。——右调《归国遥》。

且说夷目妙美和辛五郎,听陈东等相引,复行残破杭州,又破了苏州、常州,并各郡县地方,杀败了赵文华、破了镇江。见文华统数万兵卒,退守扬州,无一军一将,敢与他作对,把中国人视同无物,因此攻打江宁省城。打算着得了此处,其子女、金帛必多于别郡县百倍。攻了月余,攻打不破。

夷目妙美恼了,将各路诸贼尽数调来,在他看着,至多不过用二天功夫,再无不破之理。亏得陆凤仪遍帖示谕,详言城破之害,并倭贼杀戮之惨,凡现任大小官员,并城内绅衿以及商贾士庶,无分贵贱,俱要一体保护,自全性命,并非全为国家仓库城池打算。藩王府中,亦尽出丁壮相助,人人皆存死守之心。缘此倭贼虽众,竟不能得手,陈东、汪直也防备有救兵来,时时差人打探,见赵文华拥大兵死守扬州,知道他是神魂吓坏之人,总有百万人众,量着他也不敢再来。又见朝廷不发兵救应,他两个也就心胆大了,隔数天才差人打探一次。

那日,正与夷目妙美、辛五郎商破城之法,贼党报道:“中国有兵从江中来,此时已上岸了。”

夷目妙美道:“约有多少人马?”

贼党道:“远望也不过二万来人。”

陈东道:“怎么来得这样快?想是连夜走的。”

辛五郎道:“恐怕还是扬州人马,赵文华遣来救应。”

夷目妙美道:“管他是那个差来的,着众头目分兵一半围城,使城中不能救应;我带一去迎敌,必须杀他个尽绝才好。”

徐海道:“说得是!我们大家去来。”

于是传下令去,众贼分了一半,跟夷目妙美迎来。林岱上了岸,骑马率兵遥望贼众,不下五六万人,却没队伍,一个个手执利刃,喊天震地,直奔我军。林岱顾众将大叫道:“我们止一万余人,他到有五六万人;若容他与我兵杀在一处,未免军士心内各存多寡之见。你们看:众贼中间有一杆红旗,甚是长大,与贼众别的旗号大不相同。我想贼首必在此旗下。你们可将人马排开,列阵莫动;待他临近,我先入贼中,斩其主帅,倒他那枝大旗。贼帅被杀,余贼自胆落矣!”

少刻,贼大众齐至,势如山岳般压来。林岱高叫道:“有胆力的汉子,先随本镇立功去来!”

语未毕,有百十余兵丁,还有三四个将备,暴雷也似的一声答应,各飞马随林岱冲去,步兵在后跟随。只见林岱当先提戟直入贼阵,百余人随后跟来。

马头到处,贼众如波开浪裂一般,颠颠倒倒,往两边乱闪。夷目妙美正在大旗下,同汪直、徐海并众头领催军迎敌。猛见众党类纷纷退躲,心下大怒。忽见一金甲大汉,跨马舞戟,后面有百十人马相随,急同风火,瞬息间已到了面前。夷目妙美大为惊骇,正欲上前,林岱的戟已到身边,急忙用刀隔架,无如林岱力大戟重,那里隔架的过!响一声,已透心窝,倒撞在地。

徐海率众贼举刀乱砍,被林岱用戟一搅,打倒十二三个。百余将士齐上,早将徐海、汪直杀死。那枝大旗,便丢在了地下。

众贼不见了大旗,又望见中军摇动,俱知主将有失,心上都慌乱起来。我军看见大旗一倒,知是林岱成功,一个个勇气百倍,大呼陷阵,无不以一当十。贼众见中国军士和猛虎一般,枪刀过处,迎刃即倒,遂各没命的乱跑。

辛五郎在城下,见党类败回,招动号旗,贼众放起炮来。

围城倭寇,俱解围赶来对敌。辛五郎率众直迎林岱,被林岱一戟刺倒。众头目拚命执仇,林岱戟刺鞭打,纷纷倒地。我军呐喊攻击,贼众胆怯,又失了主帅,一个个向江上奔逃,寻他们的船只。

陆总督同众文武军民,在城上早看得明白,见一金甲大将,所到之处无不披靡。本欲开门遣兵接应,见贼势甚大,未敢迎敌;今见群贼乱奔,陆凤仪率众杀出。

两处人马合击,只杀的尸横遍野,平地血流。

林岱见城内人马分四面杀出,便领兵沿西北江岸追杀下来。

少刻,陆凤仪人马亦追杀而至。

林岱忙差人知会,着凤仪架船,在江内追杀。

凤仪向差人道:“贼船尽在江内停泊,此时追杀,使他无暇上船;少为宽纵,便皆逃去矣。你可上覆林大人,我且顾不得会面,也惜不得兵力,乐得杀一个,与江浙百姓报一个仇恨!”

说罢,打马催兵,向倭寇多处追杀去了。

众贼沿江岸跑了许多路,眼睁睁看得本国船只跟随下来,要救他们,只是被官军追赶的连一线余暇没有。

林岱到记得俞大猷穷寇莫追的话,只因陆凤仪不肯住手,也只得随着下来。

众倭寇亡命乱奔,猛听得一声大炮,人马雁翅排开,拦住众贼去路。

众贼到此田地,各喊杀拚命战斗。

正战间,凤仪人马赶至,两下合击,前后约斩杀三万余贼众,人马践踏死的无算。

林岱随后亦到,一面传令前军放众贼一条生路,一面着人留住陆总督。

彼此下马相见,凤仪大喜。

林岱传令三处人马,就在此地扎营,歇息造饭。

凤仪道:“着兵将歇息甚好,只怕倭贼归海,放他去了,他将来还要害人!”

林岱笑道:“旱路凡通海口处,俱有兵将埋伏;沿江水路,亦有重兵等候杀贼。文炜朱大人、镇台俞大猷,专司其事,他走到那里去?”

凤仪拍手大笑道:“怪不得镇台大人着架船从江中追赶,原来水旱两路俱有埋伏,我若早知,也要爱惜兵力,不像这样追赶了。”

又道:“林大人真神勇也!我在城头,从一交战时,就看见大人带百十人,匹马直入贼阵。自那杆大旗倒后,贼众即乱矣。”

正言间,众军已先将中军营盘立起,两人同入坐定。凤仪问赵、胡两人在扬州举动,并起兵来南原委。林岱将凤仪本章入都,严嵩隐匿说起,直说到他三人领兵,今日杀贼方上。陆凤仪听了,乐得拍手大笑,叫快不绝。问林岱道:“令侄系新科榜眼,我们俱知其名,但不知年纪多少?”

林岱道:“他今年二十二岁了。”

凤仪大惊道:“小小年纪,敢做此天大事业,将来定是柱国名臣!我告急本章,若非令侄老先生参奏,此时还怕圣上未必知道。”又回头指着江宁说道:“这座城池,也只在早晚为贼所得了。我当年做御史时,也曾参过严嵩,几乎丢了性命。”

两人话谈了半夜,甚是投机。次日,又各率领人马,追寻下去。

再说倭寇被官军杀的七断八续,又跑了五六里,见追兵渐远,一个个寻至江边,止有二十多只海船,众贼争渡,自相残杀。人多船少,通船俱皆站满,连撑船扯棚空隙俱无。众贼还扳拉不放,掌船人即以刀砍断其手臂者甚多。嚎哭之声,惊天动地。上不了船的,还在江岸奔走。即至将船开去,人多船重,又沉了几只。内中也有善水的,又扒上岸来奔命。少刻,日本船又沿江下来三四十只,将众贼前后渡去。奈天意该绝此辈,偏遇顶风,只得折樯行走。又坏了几只船,伤了多少贼众。岸上跑的贼,有未及上船者,无一不力倦神疲,腹中饥馁,沿路倒毙,或不能行动者,尽被官军斩绝,何止四五千!天一明,追兵又至,四处搜拿。即投降,亦必杀戮。皆因此辈屠毒江浙官民过甚,为天道人心两不相容也。

船内的贼众正走间,忽听得江声震撼,一声大炮,满江都是战船;火炮、火箭,雨点般乱打。倭寇中箭炮者,覆损几尽,翻在江中者,又去了数只。前后倭船,凡到文炜等候处,十丧八九。即有逃去船只,到焦山地界,又被大猷火炮连船打的粉碎。倭寇善没者,俱身带重伤,在水中也不过随波逐流,多延半刻性命而已。水路中端的未走脱一船,生全一人。各处海口,大猷俱有埋伏,斩杀逃贼亦极多。即有逃匿隐藏者,官军去后,又无船可渡,被百姓看见,那个肯饶放他,其死更苦,端的没走脱一人。倭贼的四军师,亦俱为官军所杀。文炜收功后,又分拨战船,遣将各带水军,沿江上去,巡查倭寇并船只下落;贼虽未得,到得了许多倭船。日落时,大猷架船收功回来,与文炜同到镇江。水陆诸将,各陆续报功。

至次日午,林岱同凤仪人马俱至,大家会合在一处。凤仪盛称大猷之谋,大猷亦谦退与再。凤仪又言:“林岱斩贼帅夷目妙美、辛五郎于数万强寇之中,功冠诸军;文炜尽灭丑类,使无遗种,从此江浙永无倭寇之患,皆三位大人盛德也!”

文炜道:“弟等上赖圣上洪福,诸将军用命,侥幸成功,何敢当大人过奖?”

又道:“倭寇虽说杀尽,穷之未尽者尚多。弟文臣不谙武事,今与众位大人相商:日本远在大洋之外,剿灭须大费经营,重耗国帑;崇明原是内地,今为倭寇来往潜聚之所,若不斩绝余党,克复国家版图,数年后,贼众定必复来。朱某欲请二位镇台大人,攻夺崇明;我与陆大人,分路搜杀逃亡贼寇,于各沿海要地,安军将永行镇守。再烦二位镇台,速发谕帖,差人止住直隶、河南人马,各回本镇。一面查点军士,一面上本奏捷,其有功将士,统俟崇明收功后,再行奏闻。未知众位大人,以为是否?”

凤仪道:“朱大人分派极是!我辈俱遵议行。但奏捷本章不必公上,我定要另上一本,细表三位大人之功。”

俞大猷道:“我们所率水师,今日是以逸待劳,又无伤损。既去崇明,便一日不可迟缓。查沿江所得倭船,不下二千余只,可拣大而坚固者,挑选一半,我同林大人连夜入海,想贼众还未必知道信息。”

林岱道:“俞大人所见极是,理合即刻起兵。”

朱文炜道:“小弟还有一拙见:沿江死亡倭寇极多,可遣人剥其衣甲,尽着我军穿戴;再于路拾其旗帜,插于船上。崇明贼众自必认为自己党类,不行防备,可率众直入,不劳而定也!二位镇台,明日午时起兵何如?”

陆凤仪拍手大笑道:“此计妙不可言!我军可省无穷气力,管保一矢不发,入崇明城矣。”

随请文炜发令箭,遣军士星夜办理,定限明日辰已两时到齐。文炜因各军交战劳苦,命中军官于城内外未出征军士,点五千名,速星夜于沿江一带,剥取倭寇衣甲、头盔,旗帜不过百余杆足矣。限明日辰巳二时到齐,违误者斩。中军领令去了。

四人饭罢,至二鼓时,于副、参、游、守水陆两营内,四人公同拣阅择精壮勇悍者一百余员;于总督陆凤仪带来将官内,也挑了二十余员。又吩咐所挑人员,于水军内,各行拣选少壮勇悍兵丁二万六千,于陆营内,挑选四千,将倭贼战般搭配分用,定于明午起行赴崇明。众将各归营办理去了。次日差去兵丁于辰巳二时,将剥来倭寇衣甲、旗帜俱在辕门交纳。文炜发出,令随行兵将穿戴。到午时,林俞二人带兵下船,赴崇明去了。

文炜同凤仪一面修本奏捷,一面行文江浙文武等官,晓谕战胜倭寇原由,饬令搜杀逃散余贼。

又于沿海地方加兵把守,俟崇明收功后,再行安排。

陆凤仪去苏州,朱文炜去浙江,分头安抚被害州县。

捷音到了扬州,赵文华吓的心胆俱碎,向众家人道:‘怎么他们成功如此之速?岂非天意!’

胡宗宪到喜欢起来,喜文炜成功,可以救己也。

又隔了一日,缇骑到来,将两人俱锁拿入都。

扬州人恨文华纵兵殃民,日日在地方追索各项公用,今见拿去,阖城商民焚香庆幸。

再说林、俞二人,领兵趁顺风,两日夜便到崇明。

却好众倭寇将去岁今秋两次所得子女、金帛,俱收贮在崇明,此番若打破江宁,便心满意足,一总运归日本。

不意他没福享受中国之物。

俞、林二人领兵到来,这日众头目与中国妇女并清俊子弟,饮酒作乐。

众巡视的倭寇,望见有海船数百只,趁风扬帆,如飞而至,大是惊惧!

即到近界,才看明是自己船只,并本国旗号,连忙报入去,俱一齐跳跃欢喜,出城迎接。

此时我军早已上岸,杀将起来。

众贼做梦也想不起有这一日,林岱、俞大猷率兵先抢入城来,众贼四下惊走。

林岱等一边动手,一边令军士分门把守,到者即杀;又差人谕令未入城军兵,将城围住,不许放走一贼。

崇明百姓,见本国军兵入城,各持棍棒刀斧帮杀;又领官军于大街小巷、庵观寺院,处处搜寻。

本国还有落后船只,皆陆续俱到。

从辰时杀起,至午初时分,将群贼洗净。

又分遣诸将,率兵于各乡镇搜杀。

地方百姓听知大军到来,那一个还肯饶放?家家户户,到处搜查,可怜众贼,一个未得生全。

即有逃至海边者,船只俱被我军所守,除非跳入海中。

四处搜杀了两日夜,诸将交令。

林、俞两人,出示晓谕安抚百姓,委官查点倭贼掳掠的江浙男女约三千余人,俱着问明地方姓名,开写册籍,将男女分为两处养育。

俟大军回后,再差官押船来,搬取他们还乡。

又将抢掠的江浙金银、珠玉并各色货物,以及古玩、珍宝,不下十余库,各堆积如山。

林、俞二人相商:歇兵六日,议定将金银、珠玉、珍宝、古玩,他二人领水师五千,做第一起押解起行;

各色货物、绸缎、铜锡等类,委参、副将带水师五千,做第二次起行;

其余物,委游击都司等,做第三起押解,亦带水军五千起行。

又每一库,委大小武官十员,公同点验,各封记号数;

按所分三项,以次搬运在一处,以便上船。

查点仓粮,共三十余万石。

起出十万石,分赈本县人民;余俟补授新官到日收管。

又分派了镇守大小官员。

诸项完妥,然后大排贺功筵席,以酬诸将勤劳。

又从库中颁发银两,赏随行军士。

歇兵至第四日三更时分,陡起大风,刮的海水吼声如雷。

须臾,天地昏暗,一军皆惊;通城士庶,无不悚惧,皆言自来未有之大风也。

至五鼓风息,依就清明如故。

到第五日,开库搬运上船,谁想一物无存。

连忙报与林、俞二人,大为惊异。

将各库打开,库库皆然。

诸军众将,神色俱失,言妖魔神鬼盗去者,议论不一。

俞大猷向众将道:‘此昨晚三鼓大风所由来也,其中有天意。中国与倭寇俱不能得耳!言之何益?定于明日亦同起身罢了。’

原来是冷于冰知道林岱、俞大猷收功崇明,有此项财物,因此弄神通取归洞府,为普天下穷民济急之用。

到第六日,林、俞二人留官镇守,率众将祭神,放炮开船。

约走到未牌时分,陡然起一阵大风,将前前后后各船,俱刮拢在一处,在水面上旋转起来,诸军众将叫喊不绝。

正在危迫间,忽然换转风头,卷定诸船,向西北飞走,少刻,大雾弥漫,看不见东南西北,耳边但闻风声、水声,相为吼应。

林、俞二人,虽然有胆气,到此亦惟有虔心默祷,许愿叩头而已。

估计有八九个时辰,渐次天清月朗,众军将各拭目观望,前面隐隐似有城池。

船行切近,细看乃杭州东门也,也不知从那一个海口入来。

此亦是冷于冰之作用。

知林、俞二人起行日子不好,到申时要起飓风,飓风与别的风大不相同,一起则东西南北四面,乱乱无定,舟船遭遇,无不坏者。

于冰恐伤中国军士,因此命连城璧来救应,送军将至杭州。

只是他送的太勇猛些,致令大众担无限惊险。

再说杭州城外百姓,同城上巡罗军士,瞧见数百只海船,都以为倭寇又至。

此时文炜正在杭州安顿一切,住居在巡抚衙门内。

听得传报说倭寇大至,连忙从被中扒起,发令箭晓谕阖城军民官吏,都着上城防守,顷刻哄动了一城。

林岱遣人到城下叫喊,城上不是放炮,就是放箭,不能前进。

俞大猷道:‘这怪不得他,爽利等到天明罢,有什么要紧?’

文炜在城上坐守了半夜,到天大明,方知是林、俞二人带兵回来,心下大喜,率各官到城外船内相见。

林俞二人先言今日海风之险,几乎不得相见,诸军众将都和做梦一般,不知怎么便到杭州城下。

此天意着与老弟速会也。

又详说崇明杀贼,并一切事。

问文炜是几时到杭州?

文炜道:‘自二位老哥起兵后,我与陆大人亦各分开。他回江宁,派遣文武各官,办理江南被寇地方事务。昨日有字来,他已在苏州。我到杭州,查办被寇郡县地方事务,屈指仅十一日。不意二位老哥已收功,航海归国,真是天大喜事!可一同入城,安息几日。军士疲劳,也该令其休息。我此刻即遣官驰驿,传报陆大人。’

林岱道:‘我们的船只人数,还不知有伤损否?俟查明入城。’

文炜道:‘只用委官三四员,便可立办,何用亲查?’

说罢,一同上岸,骑马入城,同到巡抚衙门。文炜大设酒筵,请崇明得胜大小官员贺功。三日后,将各路水师俱打发回镇,倭船留在杭州,备搬运抢去男妇使用。

过了几天,诸文武俱皆销差。已查明通省被害郡县,兵火之后,仓库空虚。文炜只得从未被害郡县,提取银米,遣官按户挨查男妇人数,分别赈济,将来与陆凤仪会奏罢了。浙民甚是感戴。

诸事安顿俱毕,三人坐船赴苏州。凤仪率文武迎接,入城贺功,叙说各办事务,同具一公本奏捷。凤仪又另上一本,表奏三人之功。文炜于奏捷本内,又添一本,特奏赵文华、鄢懋卿贪婪不法等事,并前假冒军功。

且说明帝见了朱文炜等头一次报捷本章,帝心大悦,立即传齐九卿。天子道:‘朱文炜、林岱、俞大猷到扬州,止点兵三日,第四日即各分水陆两路进兵。不意赵文华拥水军八万,河、东人马三万,死守扬州。他的意思,朕亦深知:并非为保守扬州,不过为保守自己,怕倭寇来杀他耳!江浙两省之失,生灵受害,皆坏于赵文华一人,言之痛恨!前严嵩奏称,江浙人望赵文华甚殷,朕不解江浙人望此屠伯何意?’

严嵩听了,心若芒刺。又问众臣道:‘赵文华拿到否?’

刑部堂官奏道:‘计程缇骑应回,想只在早晚必到。’

明帝又道:‘朱文炜等,于文华所统水军八万,止用了五万,河、东人马三万,止用了一万九千。两总兵本部人马一人未用,仍是赵文华所统之兵。一日夜,水陆杀贼数万,使无遗类,屈指成功,究系一朝。嗣后选将,不可不慎也!且更有可喜者,破倭寇之谋,虽出于俞大猷和文炜,而林岱于江宁城下,领百余人,首先驰入贼阵,于数万人中斩其贼帅夷目妙美;夺大旗后,复杀贼副帅亲五郎,此非有拨山扛鼎之力,不能奏此奇功也!贼首既去,群贼自瓦解矣。陆凤仪开城接应,昼夜驰追,文臣能如此,足见勇敢。保全江宁,月余不破,凤仪之功,可与朱文炜、俞大猷相同。刻下林岱、俞大猷,已去崇明,收功想亦在指顾。徐阶保荐得人,足见忠诚为国。统俟捷音再至,朕另降谕旨。’

诸臣顿首辞出,商酌上表庆贺。只有严嵩,虽对众强为色笑,却心上难过的了不得。本日晚,即将文华、宗宪解到,交送刑部。严嵩立即托尚书夏邦谟,向刑部堂官代讨情分;又差人入监,安慰二人去了。

不四五日,又接到崇明收功,并陆凤仪、朱文炜安插抚恤两省被寇郡县本章。随下旨:陆凤仪保守江宁,深费心力,加太子太傅,赐蟒衣玉带,荫一子人监读书。林岱着升授提督,充补江南通省军门,统辖各镇,驻扎镇江,防御诸处海口。朱文炜即补授浙江巡抚,挂通省军门衔,统辖各镇,防御诸处海口。俞大猷着升授提督,驻扎山西大同府,挂通省军门衔,统辖各镇。尚书徐阶,着充经筵讲官,加太子太保。并赐徐阶、朱文炜、林岱、俞大猷各蟒衣玉带一袭。其余水陆有功诸官,俟陆凤仪、朱文炜奏到日,再降谕旨升补。

看第二本是朱文炜参奏赵文华于去岁奉旨督兵,在直隶沿途索诈地方官金帛、古玩,复于扬州、苏州二府种种贪贿,敛积商民银两,折收船马价值,兼复假冒军功;并参鄢懋卿在盐院任中,骄侈不法等款,又替赵文华派敛诸商金珠、古玩,侵吞盐课等事。

明帝览奏,越发大怒,敕下:江南总督陆凤仪,锁拿鄢懋卿入都,抄没本乡并任中两处家私,兼详查寄顿地方,监禁老少男妇,毋得轻纵一人。与赵文华一同付刑部,严刑审讯,定罪奏闻。又看到胡宗宪,文炜替他极力开脱,说他原本书生,未娴武略;其赵文华贪贿诸事,委不知情。明帝看后,也就不深究了。又想起林润曾参奏赵文华在前,竟是个少年有胆识的官儿,随下旨:升林润兵科给事中,巡按江南通省地方事务。

旨意一下,徐阶、林润、邹应龙各大喜,只有个严嵩父子是畏惧。满朝文武,谁不知赵文华、鄢懋卿是严嵩得力门下?今前后两个俱倒,如去了他左右手一般。刑部堂官见明帝甚怒,也不敢尽依严嵩脸面,将索诈苏、扬二府衿商士庶银两问实,假冒军功问虚。

又过了几日,将鄢懋卿解到,审出欺隐盐课四十余万两;又拉出巡盐御史袁淳,协同纳贿。胡宗宪刑部照文炜参本,也替他以‘不知情’三字开脱,具奏入去。

明帝大怒,将赵文华解赴苏州斩决;其子赵怿思同妻女俱发烟瘴地方,永远充军。

鄢懋卿解赴扬州斩决,其子发边地永远充军,妻女卖与人为奴。

袁淳解赴扬州立绞,亦令抄没家私。

胡宗宪于刑部未审之前,他不知从何地弄了白龟两个、白鹿一只进献。

刑部拟他为革职,也奉旨依议。

赵文华自入刑部后,日夜愁惧,肚上起了一疮。

京差解至常州,其疮凶肿异常,哀呼了一夜,将肚腹崩裂,五脏皆出而死。

江南人听得将他解付苏州斩决,家家焚香称庆;还有许多人等他斩决时,大家要零割其肉,盼望他来。

已后听得他死在常州,未蒙显戮,百姓又都不快活起来。

总督陆凤仪恼他在江南百般索诈商民,拥兵自固,致失陷苏、常、镇江等府,旨意原有号令之说,凤仪竟把他斩尸,传首号令,苏州人心才略为舒服。

朱文炜将倭贼抢去男妇,从浙遣官于崇明运回,江南人押交陆凤仪,浙江人着亲属具结认领。

又于未被兵火之府县,题请转运仓粮,赈济被兵火地方,兼请恩免累年拖欠钱粮,并恩赏张经战胜并阵亡军将。

三事俱蒙天子恩准,浙民感激切骨。

怀庆总兵林桂芳,见林岱爵尊功大,便告老乞休。

明帝知是林岱之父,下许多温旨,赏及服物,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准其致仕,真武职中未有之际遇也。

林岱、林润此时同在江南,各差人迎请到镇江衙门养老,天天非游玩山水,即宾客满座看戏。

朱文炜每年定请去游西湖,住一月两月不等。

这老翁大是快局。

再说冷于冰一日向连城璧等道:

刻下江浙倭寇已平,百姓流离冻饿者十有八九,朝廷虽有恩典,焉能使一夫不失其所?

我前在崇明摄来财物,理合赈济穷乏。

我此刻即入后洞,你们不得惊动。

我过百日后,方许你们见我,我好办理此事。

说罢,入后洞趺坐入定,用分身法化为数千道人,施散银物等类,不但江浙被寇地方赈济无遗,即普天下穷困无倚赖之人,也有许多沾了恩惠,全活不下百万生命,约费三个来月日方完。

不邪等止见财物日减,直至一无所存,方见于冰出定。

问起来,方知是用分身法,立此大功德,各心悦诚服。

于冰又吩咐猿不邪道:

与你柬帖一联,书字一封,可速去江西广信府万年县城外拆看。

办完事体后,回洞缴吾法旨。

不邪领命,架云去了。

一阵成功倭寇平,捷音报到帝心宁。

文华腹裂悬头日,百万灾黎颂圣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七十八回-译文

剿灭倭寇三位统帅立下赫赫战功,斩杀文华,四海欢庆升平。

词曰:跟随军队,眼前尽是战争和血雨。船队从崇明城出发,斩杀了多少敌人!天子听到胜利的消息,奖赏功臣,惩罚罪人。奸臣相对无言,因为他们的头颅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

再说那个夷人妙美和辛五郎,听陈东等人引导,再次攻破杭州,又攻破苏州、常州,以及各个郡县,打败了赵文华,攻破了镇江。看到文华统领数万士兵,退守扬州,没有一兵一将敢与他对抗,把中国人当作无物,因此攻打江宁省城。他们打算攻下这里,得到的子女和金银财宝必然比其他郡县多百倍。攻了一个多月,却攻不下来。

夷人妙美恼羞成怒,把各路盗贼全部调集起来,在他看来,最多用两天时间,就没有攻不破的了。幸亏陆凤仪四处张贴告示,详细说明城破的危害,以及倭贼杀戮的惨状,所有现任大小官员,以及城内的绅士和商人,无论贵贱,都要一起保护,保全性命,并不是只为了国家的仓库和城池。藩王府中也派出壮丁相助,人人都有死守的决心。因此,尽管倭贼众多,却最终无法得手,陈东和汪直也防备有救兵到来,时时派人打探,看到赵文华带领大军死守扬州,知道他是被吓坏的人,就算有一百万人,也不敢再来。又看到朝廷不发兵救援,他们两个也就胆子大了,隔几天才派人打探一次。

那天,他们正在与夷人妙美、辛五郎商议攻城之策,贼党报告说:“中国有军队从江中开来,现在已经登陆了。”

夷人妙美问:“大约有多少人马?”

贼党回答:“远远看去,不过两万来人。”

陈东说:“怎么来得这么快?想必是连夜赶来的。”

辛五郎说:“恐怕是扬州的军队,赵文华派来救援的。”

夷人妙美说:“不管是谁派来的,命令众头目分出一半兵力围城,让城中无法救援;我带一半兵力去迎战,一定要杀他们个片甲不留。”

徐海说:“说得对!我们大家一起去。”

于是下令,众贼分出一半兵力,跟随夷人妙美迎战。林岱上岸后,骑马率兵远望贼军,不少于五六万人,但没有队伍,每个人都手持利刃,喊声震天,直奔我军。林岱对众将大声喊道:“有胆量的汉子,跟我一起立功去!”

话音未落,有一百多士兵,还有三四个将领,像雷霆般地回应,各自骑马跟随林岱冲去,步兵随后跟进。只见林岱手持长矛,直冲贼阵,一百多人随后跟进。

马蹄所到之处,贼军如波浪般分开,左右乱窜。夷人妙美正在大旗下,与汪直、徐海和其他头领催促军队迎战。突然看到众人纷纷后退,心中大怒。忽然看到一个身穿金甲的大汉,骑马挥舞长矛,后面有百十人马跟随,转眼间就到了面前。夷人妙美非常惊骇,正要上前,林岱的长矛已经到了他的身边,他急忙用刀格挡,但林岱力大矛重,哪里挡得住!一声响,长矛已经刺穿他的心脏,倒在地上。

徐海率领众贼举刀乱砍,但被林岱用长矛一搅,打倒了十几个。一百多将士一起冲上,早将徐海、汪直杀死。那面大旗,便丢在了地上。

众贼不见了大旗,又看到中军摇动,都知道主将被杀,心中都慌乱起来。我军看到大旗倒下,知道林岱立功,一个个士气大增,高呼冲锋,无不以一敌十。贼军看到中国士兵如同猛虎一般,枪刀所到之处,无不倒下,于是各自拼命逃跑。

辛五郎在城下,看到同党败回,挥动号旗,贼军放起炮来。

围城的倭寇,都解围前来迎战。辛五郎率领众贼直接迎战林岱,被林岱一矛刺倒。众头目拼命抵抗,林岱用矛刺鞭打,纷纷倒地。我军呐喊攻击,贼军胆怯,又失去了主帅,一个个向江边逃跑,寻找他们的船只。陆总督和众文武军民,在城上早就看得很清楚,看到一个身穿金甲的大将,所到之处无不败退。本想开门派兵接应,但看到贼军势力很大,不敢迎战;现在看到群贼乱逃,陆凤仪率领众军杀出。两军合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林岱看到城内人马从四面杀出,便率领军队沿西北江岸追杀下来。

不久,陆凤仪的军队也追杀而至。林岱派人通知,让凤仪驾船,在江中追杀。凤仪对差人说:“贼船都在江中停泊,现在追杀,让他们无暇上船;稍微放松一些,他们就会全部逃走。你可以告诉林大人,我顾不得见面,也不惜兵力,杀一个,为江浙百姓报一个仇!”

说完,催马加速,率领军队追杀倭寇。

众贼沿着江岸跑了很远,眼睁睁地看着本国船只跟下来,想要救他们,但被官军追赶得连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林岱还记得俞大猷‘穷寇莫追’的话,但因为陆凤仪不肯停手,也只得跟着追下来。众倭寇拼命逃跑,突然听到一声炮响,人马像雁翅一样排开,挡住了众贼的去路。

众贼到了这个地步,各自喊杀拼命战斗。

正在激战时,凤仪的军队赶到,两军合力,前后大约斩杀了三万余贼众,被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林岱随后也赶到,一面下令前锋放走众贼,一面派人留住陆总督。彼此下马相见,凤仪非常高兴。

林岱下令三处人马在此扎营,休息吃饭。凤仪说:“让士兵休息很好,只怕倭贼逃回海里,放他们走了,他们将来还要害人!”

林岱笑着说:“陆路凡是有出海口的,都有军队埋伏;沿江水路,也有重兵等候杀贼。文炜朱大人、镇台俞大猷,专门负责此事,他们能逃到哪里去?”

凤仪拍手大笑说:‘难怪镇台大人要派船从江中追赶,原来水陆两路都有埋伏,我如果早知道,也会珍惜兵力,不会像这样一味追赶了。’

他又说:‘林大人真英勇啊!我在城头,从一交战开始,就看到大人带着百十个人,骑马直接冲入贼军阵中。自从那杆大旗倒下后,贼军就乱了。’

正在说话的时候,众军已经先在中军营盘立起来,两人一同坐下。凤仪问赵、胡两人在扬州的举动,以及起兵南下的原因。林岱将凤仪的奏章呈送朝廷,严嵩隐瞒了事实,一直说到他们三人领兵,今天才杀敌上奏。陆凤仪听了,高兴得拍手大笑,不停地叫好。问林岱:‘令侄是新一科的榜眼,我们都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不知道他多大了?’

林岱回答:‘他今年二十二岁了。’

凤仪大惊道:‘这么小的年纪,敢做这么大的事业,将来一定是个国家的栋梁之才!我告急的奏章,如果不是令侄老先生上奏,现在圣上可能还不知道。’又回头指着江宁说:‘这座城池,早晚会被贼人攻下。我当年做御史时,也曾弹劾过严嵩,差点丢了性命。’

两人聊了一整夜,非常投机。第二天,又各自率领人马继续追击。

再说倭寇被官军杀得七零八落,又逃跑了五六里,看到追兵越来越远,一个个跑到江边,只有二十多只海船,贼人争着渡船,互相残杀。人太多船太少,船上都站满了人,连划船和搭帐篷的空隙都没有。贼人还互相拉扯,船夫就用刀砍断他们的手臂,有很多人的手臂被砍断。哭声震天动地。上不了船的,还在江岸上奔跑。等到船开走,人多船重,又沉了几只。其中也有一些会水的,又爬上岸来逃跑。不久,日本的船又沿江下来三四十只,将贼人前后渡走。但是天意要灭绝这帮人,偏偏遇到顶风,只能折断桅杆行驶。又坏了几只船,伤了很多贼人。岸上逃跑的贼人,有未上船的,没有一个不是筋疲力尽,腹中饥饿,沿路倒毙,不能行动的,都被官军斩杀,不止四五千人!天一亮,追兵又来了,四处搜捕。即使投降,也必杀无赦。这都是因为这帮人屠杀江浙官民太过分,为天道和人心所不容。’

船上的贼人在逃跑的路上,突然听到江水声震天,一声炮响,满江都是战船;火炮、火箭像雨点一样乱打。倭寇被箭炮击中的,几乎全部覆灭,掉进江里的,又去了几只。前后倭船,凡到文炜等候的地方,十有八九丧命。即使有逃走的船只,到了焦山地界,也被大猷的火炮连船一起打得粉碎。会潜水的好汉,都身受重伤,在水中也只能随波逐流,多拖延半刻时间而已。水路中根本没逃走一艘船,一个也没保住。各处海口,大猷都有埋伏,斩杀逃走的贼人也非常多。即使有隐藏起来的,官军走后,也没有船可以渡河,被百姓看见,没有人肯放过他们,他们的死更加悲惨,真的一个都没逃走。

倭寇的四军师,也都被官军所杀。文炜收功后,又分派战船,派遣将领带领水军,沿江上去,巡查倭寇和船只的下落;虽然贼人没有被全部捕获,但得到了许多倭船。日落时,大猷驾船收功回来,和文炜一同到镇江。水陆两军的将领,都陆续来报告战功。

到了第二天中午,林岱和凤仪的人马都到了,大家聚集在一起。凤仪高度赞扬了大猷的计谋,大猷也谦虚地退让。凤仪又说:‘林岱在数万强敌中斩杀了贼帅夷目妙美、辛五郎,功劳盖过全军;文炜将丑类全部消灭,使它们没有留下后代,从此江浙再也没有倭寇的祸患,这都是三位大人的盛德啊!’

文炜说:‘我们兄弟等人,上赖圣上的洪福,各位将军的尽力,侥幸成功,怎么敢接受大人的过奖?’

他又说:‘虽然倭寇说已经杀尽,但逃走的还有很多。我是文官,不懂得军事,现在和各位大人商量:日本远在大洋之外,剿灭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会加重国家的负担;崇明原本是内地,现在成为倭寇潜藏的地方,如果不彻底消灭余党,收复国家领土,几年后,贼人一定会再次回来。朱某想请两位镇台大人,攻打崇明;我和陆大人,分路搜杀逃亡的贼人,在各沿海要地,安顿军队永久驻守。再请两位镇台大人,迅速发出命令,让直隶、河南的军队各自回到本镇。一面清点士兵,一面上奏捷报,有功的将士,等崇明收功后再奏报。不知道各位大人认为如何?’

凤仪说:‘朱大人的分派非常得当!我们都按照这个计划行动。但是奏捷的奏章不必公开上奏,我一定要另写一份,详细记录三位大人的功绩。’

俞大猷说:‘我们率领的水师,今天是以逸待劳,没有受到任何损失。既然要去崇明,就不能再拖延。检查沿江得到的倭船,不下二千余只,可以挑选大而坚固的,挑选一半,我和林大人连夜出海,想贼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个消息。’

林岱说:‘俞大人的见解非常正确,应该立刻起兵。’

朱文炜说:‘我还有一个拙见:沿江死亡的倭寇非常多,可以派人剥下他们的衣服和盔甲,让我们军队穿戴;再在路上捡起他们的旗帜,插在船上。崇明的贼人自然会认为自己的人,不会设防,我们可以率军直接进入,不用费力就能占领崇明城!两位镇台大人,明天中午起兵如何?’

陆凤仪拍手大笑说:‘这个计策妙不可言!我们军队可以节省无穷的力气,保证一箭不发,就能进入崇明城。’

随后,他请文炜发出令箭,派遣士兵星夜办理,限定明天辰时到巳时到齐。文炜因为各军交战辛苦,命令军官在城内外未出征的士兵中挑选五千人,速速在沿江一带,剥取倭寇的衣服和盔甲、旗帜,旗帜只需要一百多面就够了。限定明天辰时到巳时到齐,违令者斩。中军领命而去。

四人吃完饭,到了二更天,于副、参、游、守水陆两营内,四人共同挑选了一百多员精壮勇猛的将领;在总督陆凤仪带来的将领中,也挑选了二十多员。又吩咐挑选的人员,在水军中各自挑选二万六千名年轻勇猛的士兵,在陆营中挑选四千人,将倭寇的战船搭配使用,定于明天中午起行前往崇明。众将各自回到营地办理去了。第二天,派出去的士兵在辰时到巳时,将剥来的倭寇衣服和旗帜都送到辕门。文炜发出命令,让随行的士兵穿戴。到了中午,林岱和俞大猷带领士兵下船,前往崇明去了。

文炜和凤仪一边修书报告胜利的消息,一边发文给江浙地区的文武官员,告诉他们战胜倭寇的原因,并命令他们搜捕和杀死逃散的敌人。同时加强沿海地区的兵力防守,等崇明收复之后,再进行其他安排。陆凤仪前往苏州,朱文炜前往浙江,分别安抚受害的州县。胜利的消息传到扬州,赵文华吓得心惊胆战,对家人们说:“他们怎么这么快就成功了?这不就是天意吗!”

胡宗宪听到文炜成功的消息,非常高兴,认为这可以救自己。又过了一天,士兵到来,将两人都锁起来带到京城。扬州人恨赵文华纵容士兵残害百姓,每天都追索各种公用经费,现在看到他被抓走,全城商民都烧香庆祝。

再说林、俞两人,趁着顺风,两天两夜就到了崇明。正好那群倭寇将去年秋天和今年秋天两次抢来的子女和财物都储存在崇明,这次如果打下江宁,他们就会心满意足,全部运回日本。没想到他们没有福气享受这些中国的东西。俞、林两人带兵到来,这天,众倭寇头目和被掳的中国妇女以及英俊的年轻人,正在饮酒作乐。看到有数百艘海船乘风而来,他们非常惊恐!等到靠近了,才发现是自己人的船只,并且有本国的旗帜,连忙报告进去,大家都高兴地跳起来,出城迎接。这时,我军已经上岸,开始攻击。众贼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一天,林岱、俞大猷率领军队先冲进城里,众贼四处逃散。

林岱等人一边战斗,一边命令士兵分头把守城门,到达的敌人就杀掉;又派人通知未入城的军队,围住城池,不让一个敌人逃走。崇明的百姓看到本国军队进城,都拿着棍棒、刀斧帮忙杀敌;又带领官军在街巷、寺庙等地方搜寻。本国还有落后的船只,都陆续赶到。从早晨开始杀到中午,将所有敌人全部消灭。

又分遣各路将领,带兵到各乡镇搜捕敌人。当地百姓知道大军到来,哪个还敢放过他们?家家户户都进行搜查,可怜那些敌人,没有一个能逃脱,即使逃到海边,船只也被我军控制,除非跳海。经过两夜的搜杀,各路将领都完成了任务。

林、俞两人发布命令安抚百姓,派官员调查统计被倭寇掳走的江浙男女大约有三千多人,都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姓名和地方,将男女分开抚养。等大军回去后,再派官员带船来,将他们送回故乡。又将抢来的江浙金银、珠宝和各种货物,以及古董、珍宝,堆积如山,不下十余库。林、俞两人商量:停战六天,决定将金银、珠宝、珍宝、古董,他们两人带领五千水军,作为第一批押解出发;各种货物、丝绸、铜锡等,委托参军、副将带领五千水军,作为第二批出发;其余的物品,委托游击都司等,作为第三批押解,也带领五千水军出发。每一库都派大小武官十人,共同点验,并封上标记;按照分成的三项,依次搬运到一起,以便装船。检查仓库粮食,共有三十多万石。取出十万石,分给本县人民;其余的等待新官上任后收管。又分派了镇守的大小官员。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后,才大摆庆功宴,奖励各位将领的辛勤工作。又从仓库中分发银两,奖赏随军的士兵。

停战到第四天的半夜,突然刮起大风,海浪声如雷鸣。

一会儿,天地昏暗,全军都惊慌失措;全城的百姓,无不害怕,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风。等到五更时分,风停了,天空又恢复了晴朗。到第五天,开始搬运货物上船,没想到一物不存。连忙报告给林、俞两人,他们非常惊讶。

打开各个仓库,都是这样。全军将士,都失色了,有人说被妖魔鬼怪偷走了,议论纷纷。俞大猷对众将说:“这是昨晚三更时分刮起的大风造成的,其中有天意。中国和倭寇都不能得到这些财物!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我们明天也一起出发吧。”

原来冷于冰知道林岱、俞大猷在崇明取得胜利,有这些财物,因此施展法术将它们取回洞府,用于救济天下穷苦百姓。

到第六天,林、俞两人留下官员镇守,率领众将祭神,放炮开船。

大约走到未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将前后各船都刮到一起,在水面上旋转起来,全军将士惊叫不止。正在危急时刻,突然风向改变,卷着各船向西北方向飞去,一会儿,大雾弥漫,看不见东南西北,耳边只听到风声和水声,相互呼应。林、俞两人,虽然有胆量,但到这里也只有虔诚地祈祷,许愿磕头而已。估计有八九个时辰,渐渐地天空晴朗,月亮明亮,众军将士都睁开眼睛观看,前面隐约好像有城池。船靠近了,仔细一看,原来是杭州的东门,也不知是从哪个海口进来的。这也是冷于冰的作用。他知道林、俞两人出发的日子不好,到下午就要起飓风,飓风与其他的风不同,一刮起来,四面八方乱吹,船只遭遇,没有不被破坏的。冷于冰担心伤害中国士兵,因此派连城璧来救援,将军队送到杭州。只是连城璧太过勇猛,导致大家经历了极大的危险。

再说杭州城外的百姓,和城上的巡逻士兵,看到数百艘海船,都以为倭寇又来了。这时文炜正在杭州安排一切,住在巡抚衙门里。听到报告说倭寇大举来袭,连忙从被窝里爬起来,发令箭通知全城军民官吏,都上城防守,立刻全城轰动。林岱派人到城下喊话,城上不是放炮就是放箭,无法前进。俞大猷说:“这不能怪他们,等到天亮再说,有什么大不了的?”

文炜在城上守了一夜,到天亮才知道是林、俞两人带兵回来,非常高兴,带领各位官员到城外的船上相见。林、俞两人首先说起今天海上的风浪之险,几乎不能相见,众军将士都像做梦一样,不知道怎么就到了杭州城下。这是天意让我们尽快见面。又详细说明了崇明杀敌的事情。

问文炜是什么时候到杭州的?文炜回答说:‘自从二位老哥起兵之后,我和陆大人也各自分开。他回到江宁,派遣文武官员,处理江南被敌人侵占的地方事务。昨天收到他的信,他已经到了苏州。我到杭州,负责处理被敌人侵占的郡县事务,掐指算来只有十一天。没想到二位老哥已经取得了胜利,航海回国,真是天大的喜事!我们可以一起进城,休息几天。士兵们都很疲劳,也该让他们休息一下。我现在就派人骑马快速传达给陆大人。’

林岱说:‘我们的船只和人员,还不知道有没有受伤的?等弄清楚之后再进城。’

文炜说:‘只需要派遣三四个官员,就可以立即处理,何必亲自调查?’

说完,他们一起上岸,骑马进城,一同到了巡抚衙门。文炜大摆酒席,邀请崇明得胜的大小官员来庆祝胜利。三天后,将各路水师都打发回各自的镇上,将倭寇的船只留在杭州,准备用来搬运被抢走的男女。

过了几天,所有的文武官员都完成了任务。已经查明了全省受害的郡县,战火之后,仓库空虚。文炜只能从未被侵害的郡县提取银两和粮食,派遣官员挨家挨户地调查男女人数,分别进行救济,将来和陆凤仪一起上奏。

浙江的百姓非常感激。

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后,三人坐船前往苏州。凤仪率领文武官员迎接,进城庆祝胜利,叙述各自办理的事务,共同提交了一份公本报告胜利。凤仪又另外提交了一份公本,表彰三人的功绩。文炜在报告胜利的公本中,又额外提交了一份,特别报告了赵文华、鄢懋卿贪污违法等事,以及之前假冒军功的事情。

并且说明了明帝第一次看到朱文炜等人报告胜利的公本,帝心大悦,立即召集九卿。天子说:‘朱文炜、林岱、俞大猷到扬州,只用了三天时间点兵,第四天就分别从水陆两路进兵。没想到赵文华拥有八万水军,河、东有三万马军,死守扬州。他的意图,朕也明白:并不是为了保卫扬州,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害怕倭寇来杀他!江浙两省的失陷,百姓遭受的苦难,都是因为赵文华一个人,朕对此感到非常痛恨!之前严嵩奏称,江浙人非常期望赵文华,朕不明白江浙人期望这个屠夫是什么意思?’

严嵩听了,心里像被芒刺扎一样。又问众臣:‘赵文华抓到了吗?’

刑部堂官报告说:‘按照路程计算,特使应该回来了,估计早晚就会到。’

明帝又说:‘朱文炜等人,在赵文华统领的八万水军中,只用了五万,河、东的三万马军,只用了一万九千人。两个总兵的部队一个人都没有用,仍然是赵文华所统领的军队。一天一夜,水陆两路杀敌数万,没有留下一个敌人,掐指算来,成功就在一朝之间。以后选拔将领,不可不谨慎!而且还有更令人高兴的事情,打败倭寇的计谋,虽然出自俞大猷和文炜,但林岱在江宁城下,率领一百多人,首先冲入敌阵,在数万人中斩杀了敌军首领夷目妙美;夺取了大旗之后,又杀了敌军副帅亲五郎,这不是有移山填海之力,是不能取得这样奇功的!敌军首领被消灭后,其他敌人自然就会瓦解。陆凤仪开城接应,昼夜追击,文臣能够这样勇敢,足以看出他的勇敢。保卫江宁,一个多月没有被攻破,凤仪的功绩,可以和朱文炜、俞大猷相提并论。现在林岱、俞大猷已经离开崇明,收复功绩也指日可待。徐阶推荐了合适的人选,足以看出他的忠诚为国。等待胜利的消息再次传来,朕再另外降旨。’

众臣叩首退出,商议上表庆贺。只有严嵩,虽然表面上强作笑容,但心里难过极了。当天晚上,就将文华、宗宪押送到,交给刑部。严嵩立即委托尚书夏邦谟,向刑部堂官求情;又派人进入监狱,安慰了二人。

不到四五天,又接到崇明收复功绩,以及陆凤仪、朱文炜安抚救济两省被敌人侵占的郡县的公本。随即下旨:陆凤仪保卫江宁,非常耗费心力,加封太子太傅,赐予蟒袍玉带,荫庇一个儿子进入国子监读书。林岱升任提督,充任江南通省军门,管辖各镇,驻扎在镇江,防御各处海口。朱文炜补任浙江巡抚,挂通省军门衔,管辖各镇,防御各处海口。俞大猷升任提督,驻扎在山西大同府,挂通省军门衔,管辖各镇。尚书徐阶,充任经筵讲官,加封太子太保。并赐予徐阶、朱文炜、林岱、俞大猷各蟒袍玉带一套。其余水陆有功的官员,等待陆凤仪、朱文炜上奏后,再降旨升补。

看第二本是朱文炜弹劾赵文华去年奉旨督兵,在直隶沿途勒索地方官员的金银财宝、古玩,又在扬州、苏州两府各种贪污受贿,搜刮商民的银两,折算船只马匹的价值,还假冒军功;并且弹劾鄢懋卿在盐院任职期间,骄横奢侈违法等事,还代替赵文华向商人征收金银财宝,侵占盐税等事。

明帝看了奏章,更加愤怒,下令:江南总督陆凤仪,逮捕鄢懋卿进京,抄没他在家乡和任职期间的两处家产,并详细调查寄存在各地的财产,监禁老少男女,不得轻易放过一人。和赵文华一起交给刑部,严刑审讯,定罪上报。又看到胡宗宪,文炜为他极力开脱,说他原本是书生,不熟悉军事;赵文华贪污受贿的事情,他一无所知。明帝看后,也就不再深究了。又想起林润曾经弹劾赵文华,竟是个少年有胆识的官员,随即下旨:升林润为兵科给事中,巡视江南通省地方事务。

旨意一下,徐阶、林润、邹应龙等人非常高兴,只有严嵩父子感到畏惧。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赵文华、鄢懋卿是严嵩的得力助手?现在两个都倒下了,就像失去了他的左右手一样。刑部堂官看到明帝非常愤怒,也不敢完全依从严嵩的面子,将勒索苏、扬两府士庶银两的事情查实,假冒军功的事情则调查不实。又过了几天,将鄢懋卿押解到,审出他隐瞒盐税四十余万两;又拉出巡盐御史袁淳,共同受贿。胡宗宪按照文炜的弹劾状,也以‘不知情’三字为他开脱,上奏入京。

明帝非常愤怒,将赵文华押送至苏州处斩;他的儿子赵怿思和他的妻子女儿都被发配到烟瘴之地,永远充军。鄢懋卿被押送至扬州处斩,他的儿子被发配到边疆永远充军,妻子女儿被卖为奴。袁淳被押送至扬州处以绞刑,他的家产也被抄没。

胡宗宪在刑部审判之前,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两只白龟和一只白鹿进献给朝廷。刑部打算革去他的职务,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决定。赵文华自从进入刑部后,日夜忧愁恐惧,肚子上长了一个疮。被押送至常州时,疮口恶化异常,他哀嚎了一夜,肚子破裂,五脏都流出来而死。

江南人听说他被押送至苏州处斩,家家户户烧香庆祝;还有很多人等着看他被斩首,希望他能被零割肉。后来听说他死在常州,没有被公开处决,百姓又都不高兴了。

总督陆凤仪因为他在江南到处勒索商民,拥兵自重,导致苏州、常州、镇江等府失陷,皇帝原本有号令,陆凤仪竟然将他斩首,传首示众,苏州人才稍微感到舒服。

朱文炜将倭寇抢来的男女从浙江遣送回崇明,江南人押送至陆凤仪处,浙江人则让亲属具结认领。他还请求在未被战火波及的府县转运仓库粮食,赈济受战火影响的地方,并请求免除多年拖欠的赋税,以及赏赐张经战胜和阵亡的将士。这三件事都得到了皇帝的恩准,浙江百姓感激不已。

怀庆总兵林桂芳看到林岱爵功勋卓著,便告老还乡。明帝知道林岱是他的父亲,下发了许多温文尔雅的圣旨,赏赐了服饰物品,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准许他退休,这在真武职中是非常罕见的。林岱和林润此时都在江南,分别派人迎接他们到镇江衙门养老,每天要么游玩山水,要么宾客满座看戏。朱文炜每年都会邀请他们去游西湖,住上一两个月。这位老先生非常高兴。

再说冷于冰有一天对连城璧等人说:“现在江浙的倭寇已经平定,有十分之八九的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朝廷虽然有恩典,但怎么能保证每个人都不失去家园呢?我之前在崇明弄来的财物,应该用来救济穷苦的人。我现在就要进入后洞,你们不要打扰我。我过一百天后,你们才能见我,我会处理这件事。”

说完,冷于冰进入后洞,盘腿打坐入定,用分身法化为数千人,分发银两和财物,不仅江浙被倭寇抢夺的地方得到了救济,连全国穷困无依无靠的人也受到了恩惠,救活的生命不下百万,大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不邪等人只看到财物一天天减少,直到一点都没有了,才看到冷于冰出定。一问才知道,他是用分身法做了这件大功德,大家都心悦诚服。冷于冰又吩咐猿不邪说:“给你一封信,一封柬帖,你赶快去江西广信府万年县城外拆看。办完事后,回洞交给我法旨。”

不邪领命,驾云而去。

一阵成功的平定倭寇,捷报传到皇帝心中平静。赵文华肚子破裂悬头之日,百万灾民颂扬圣明的皇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七十八回-注解

剿倭寇:剿灭倭寇,指打击和驱逐侵犯中国的日本海盗。

三帅:三位统帅,指指挥军队的高级将领。

成伟绩:成就伟大的功绩。

斩文华:斩杀文华,文华在此指某位官员。

四海:泛指全国。

庆升平:庆祝天下太平。

随军旅:随军出征。

干戈:古代兵器,泛指战争。

船海:海上航行。

崇明城:崇明,地名,此处指崇明城。

斩获:斩杀和捕获。

天子:皇帝。

闻捷:听到胜利的消息。

嘉予:给予嘉奖。

赏功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

溥:普遍。

佞臣:奸臣。

身首异处:指被斩首。

夷目:外国人的眼睛,此处指外国侵略者。

妙美和辛五郎:指两位外国人名。

陈东:人名。

赵文华:明朝官员,曾任礼部尚书,因贪污腐败被斩。

镇江: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

扬州: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江宁省城:江宁,地名,此处指江宁省城。

子女:子女,指财富。

金帛:金银财宝。

陆凤仪:明朝官员,曾任江南巡抚,因在江南索诈商民被斩。

帖示谕:发布告示。

绅衿:地方上的绅士。

商贾士庶:商人、士人和普通百姓。

藩王府:藩王的王府。

丁壮:壮丁,指年轻的男子。

死守之心:誓死守卫的决心。

林岱:人名。

神魂吓坏:极度恐慌。

救兵:援军。

迎敌:迎战敌人。

主将:军队的主要将领。

披靡:被打败。

旱路:陆路。

海口:指沿海的港口。

重兵:大量的军队。

文炜朱大人:人名。

镇台俞大猷:人名,俞大猷是明朝著名将领。

凤仪:指陆凤仪,明代官员,此处可能是在描述他的一段对话。

镇台大人:古代官职,指镇守某地的军事长官。

架船:搭建船只,指使用船只。

水旱两路俱有埋伏:指在水中和陆地上都有埋伏。

爱惜兵力:指珍惜和保护自己的军队。

林大人:指林岱,明代官员,此处可能是在赞扬他的英勇。

匹马直入贼阵:指骑马直接冲入敌人的阵地。

大旗倒后:指一面重要的旗帜倒下,可能象征着军队的混乱。

中军营盘:军队中的中央营地。

本章:古代奏章的一种,指上奏皇帝的文书。

严嵩: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的权臣,以权谋著称。

新科榜眼:科举制度中的名次,指新考中的进士中的第二名。

柱国名臣:指有重大功绩的官员。

圣上: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江宁:今南京市,古称建业、金陵,是六朝古都,历史上曾是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都城。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和弹劾不法行为。

倭寇:指16世纪至17世纪侵扰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

七断八续:形容被打得七零八落。

海船:指海上的船只。

火炮、火箭:古代火器,用于远距离攻击。

文炜:明代官员,此处可能是在描述他的军事行动。

大猷:明代官员,此处可能是在描述他的军事行动。

四军师: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收功:完成军事任务,取得胜利。

崇明:上海市崇明区,位于长江口。

谕帖:古代官府发布的命令。

直隶、河南人马:指直隶和河南地区的军队。

辕门:古代军营的正门。

副、参、游、守水陆两营:指水陆两营的副将、参将、游击、守备等军官。

兵丁:古代对士兵的称呼。

搜杀:搜寻并消灭。

江浙:指江苏和浙江两省。

州县: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

胡宗宪:明朝官员,曾任浙江巡抚,因献白龟、白鹿被免职。

缇骑:古代官府的骑马差役,负责押送犯人。

公用:指公共费用。

顺风:指风向有利于航行。

旗号:指船只上的旗帜,代表所属国家或组织。

巡骑:巡逻的骑兵。

庵观寺院:指庵、观、寺院等宗教场所。

仓粮:仓库中的粮食。

赈:救济。

镇守:驻守。

贺功筵席:庆祝胜利的宴会。

银两:古代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银子。

妖魔神鬼:指传说中的鬼神、妖怪。

冷于冰:传说中的人物,此处可能指道教神仙。

洞府:指神仙居住的洞穴。

连城璧:可能指传说中的某位人物,文中描述其有救应的能力。

巡罗军士:巡逻的士兵。

发令箭:古代将领发令的工具,类似于信号弹。

和做梦一般:形容惊讶到极点,如同做梦一样。

起兵:开始组织军队进行战斗或军事行动。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江南地区常被视为富饶之地。

被寇:被敌人侵略、侵犯。

郡县:古代行政区划单位,郡为一级,县为二级。

屈指:扳着手指计算,形容时间短暂。

航海:乘船航海,即通过海洋航行。

驰驿:古代快速传递公文的方式,用驿马快速传递。

老哥:方言,兄弟的称呼。

军士:军队中的士兵。

倭船:指日本船只,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

销差:完成差事,结束公务。

赈济:救济,救助。

会奏:共同上奏,一起上报。

感戴:感激并怀念。

巡抚:古代官职,负责一省的军事、政治、财政等事务。

酒筵:丰盛的酒席。

水师:海军,指以水为战场的军队。

生灵:人民,百姓。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九卿指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部门的官员。

河、东:指河南东部地区。

屠伯:指杀人如麻的暴君或恶人。

计程:计算路程。

朝:朝廷,指皇帝的政府。

拨山扛鼎:形容力量巨大,能移动山岳和举起鼎器。

开城接应:打开城门,进行接应。

抚恤:抚慰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荫:古代因功绩或身份给予子孙官职或特权。

提督:古代官职,负责一地区的军事指挥。

军门:古代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经筵讲官:古代皇帝的讲官,负责向皇帝讲解经书。

蟒衣玉带:古代官员的服饰,蟒衣为高级官员的官服,玉带为身份的象征。

衿商士庶:指士大夫、商人、平民。

盐课:盐税。

刑部:明朝官署名,掌管全国司法、监察事务。

给事中: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和上奏皇帝。

巡按:古代官职,负责巡视某一地区,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门下:指某人的亲信或追随者。

衿:古代衣服的领子,也泛指衣服。

士庶:士人和平民的总称。

明帝:指明朝的皇帝,此处可能是指明成祖朱棣或明神宗朱翊钧。

赵怿思:赵文华之子,因父罪被发配边疆。

烟瘴地方:指气候恶劣、环境恶劣的地方,通常指边疆地区。

鄢懋卿:明朝官员,曾任户部尚书,因贪污被斩。

边地:指靠近边疆的地区。

袁淳:明朝官员,曾任兵部尚书,因贪污被绞。

抄没家私:指没收其家产。

京差:指朝廷派出的官员。

常州: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

绞:古代死刑的一种,用绳索勒死。

显戮:公开处决,以示众。

苏、常、镇江等府:指苏州、常州、镇江等地区。

朱文炜:明朝官员,曾任浙江巡抚,有平倭寇之功。

倭贼:指日本倭寇。

转运仓粮:指调运仓库中的粮食。

累年拖欠钱粮:指多年未缴纳的赋税。

张经:明朝官员,曾任浙江巡抚,有平倭寇之功。

怀庆总兵林桂芳:明朝将领,曾任怀庆总兵,因功告老。

林岱爵:林桂芳之子,曾任官。

致仕:退休。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官职名,太子太保是荣誉职位,兵部尚书是实职。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分身法:道教修炼术中的一种,指通过修炼可以分出多个化身。

猿不邪:传说中的人物,此处可能指道教神仙。

江西广信府万年县城: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市)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捷音:胜利的消息。

帝心宁:皇帝心情平静,指皇帝对胜利的消息感到满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七十八回-评注

明帝大怒,将赵文华解赴苏州斩决;其子赵怿思同妻女俱发烟瘴地方,永远充军。

此句描绘了赵文华因触怒明帝而被严厉惩罚的情景,反映了明代皇帝的权威与残酷。‘大怒’、‘解赴’、‘斩决’等词语,强烈地表现了皇帝的震怒和决断,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的至高无上和不可抗拒。

鄢懋卿解赴扬州斩决,其子发边地永远充军,妻女卖与人为奴。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鄢懋卿及其家族的悲惨遭遇,‘解赴’、‘斩决’、‘充军’、‘卖与人为奴’等词语,表现了封建法律对人的无情,以及对家族命运的毁灭性打击。

袁淳解赴扬州立绞,亦令抄没家私。

袁淳的命运与赵文华、鄢懋卿相似,‘解赴’、‘立绞’、‘抄没家私’等词语,再次强调了封建法律的严酷和无情。

胡宗宪于刑部未审之前,他不知从何地弄了白龟两个、白鹿一只进献。

胡宗宪的行为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官场上的腐败和权谋,‘白龟’、‘白鹿’等珍稀动物的进献,既是权谋的体现,也是对皇帝权威的迎合。

赵文华自入刑部后,日夜愁惧,肚上起了一疮。

此句通过赵文华的生理反应,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惧和痛苦,为后文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京差解至常州,其疮凶肿异常,哀呼了一夜,将肚腹崩裂,五脏皆出而死。

赵文华的死亡过程被细致地描绘出来,‘疮凶肿异常’、‘肚腹崩裂’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其死状之惨,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法律的残酷。

江南人听得将他解付苏州斩决,家家焚香称庆;还有许多人等他斩决时,大家要零割其肉,盼望他来。

此句反映了民间对赵文华的痛恨,‘焚香称庆’、‘零割其肉’等词语,表现了民众对恶人的痛恨和对正义的渴望。

总督陆凤仪恼他在江南百般索诈商民,拥兵自固,致失陷苏、常、镇江等府,旨意原有号令之说,凤仪竟把他斩尸,传首号令,苏州人心才略为舒服。

此句揭示了陆凤仪的果断和正义感,他斩杀赵文华的行为,既是对恶人的惩罚,也是对苏州民众的安慰。

朱文炜将倭贼抢去男妇,从浙遣官于崇明运回,江南人押交陆凤仪,浙江人着亲属具结认领。

此句描述了朱文炜处理倭寇抢掠事件的过程,‘抢去男妇’、‘遣官运回’等词语,表现了他的果断和正义。

又于未被兵火之府县,题请转运仓粮,赈济被兵火地方,兼请恩免累年拖欠钱粮,并恩赏张经战胜并阵亡军将。

朱文炜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为民请命的精神,‘转运仓粮’、‘赈济’、‘恩免钱粮’等词语,表现了他的为民谋福利的情怀。

三事俱蒙天子恩准,浙民感激切骨。

此句反映了朱文炜的行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民众的感激,‘恩准’、‘感激切骨’等词语,表现了他的政绩和民众对他的敬仰。

怀庆总兵林桂芳,见林岱爵尊功大,便告老乞休。

此句描述了林桂芳因功高爵显而告老乞休的情景,‘告老乞休’、‘功高爵显’等词语,表现了他的谦逊和明智。

明帝知是林岱之父,下许多温旨,赏及服物,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准其致仕,真武职中未有之际遇也。

此句描绘了明帝对林桂芳的尊重和优待,‘温旨’、‘赏及服物’、‘加衔’等词语,表现了皇帝的仁慈和宽容。

林岱、林润此时同在江南,各差人迎请到镇江衙门养老,天天非游玩山水,即宾客满座看戏。

此句描绘了林岱、林润的晚年生活,‘游玩山水’、‘宾客满座’等词语,表现了他们的闲适和惬意。

朱文炜每年定请去游西湖,住一月两月不等。这老翁大是快局。

此句描述了朱文炜对林岱、林润的款待,‘游西湖’、‘住一月两月’等词语,表现了他的慷慨和热情。

再说冷于冰一日向连城璧等道:“刻下江浙倭寇已平,百姓流离冻饿者十有八九,朝廷虽有恩典,焉能使一夫不失其所?我前在崇明摄来财物,理合赈济穷乏。我此刻即入后洞,你们不得惊动。我过百日后,方许你们见我,我好办理此事。”

此句描绘了冷于冰的慷慨和仁爱,他利用自己的能力,筹集财物赈济穷困百姓,展现了他的大爱和慈悲。

说罢,入后洞趺坐入定,用分身法化为数千道人,施散银物等类,不但江浙被寇地方赈济无遗,即普天下穷困无倚赖之人,也有许多沾了恩惠,全活不下百万生命,约费三个来月日方完。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冷于冰的神奇能力和对穷困百姓的关爱,‘分身法’、‘施散银物’、‘全活不下百万生命’等词语,表现了他的神奇和仁爱。

不邪等止见财物日减,直至一无所存,方见于冰出定。

此句描述了冷于冰的神奇能力,他通过分身法,将财物散布给需要的人,最终使自己的财物耗尽。

问起来,方知是用分身法,立此大功德,各心悦诚服。

此句反映了冷于冰的行为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敬仰,‘分身法’、‘大功德’、‘心悦诚服’等词语,表现了他的神奇和仁爱。

于冰又吩咐猿不邪道:“与你柬帖一联,书字一封,可速去江西广信府万年县城外拆看。办完事体后,回洞缴吾法旨。”

此句描绘了冷于冰对猿不邪的信任和安排,‘柬帖’、‘书字’、‘法旨’等词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信任。

不邪领命,架云去了。

此句描绘了猿不邪的忠诚和执行力,‘领命’、‘架云’等词语,表现了他的忠诚和神奇。

一阵成功倭寇平,捷音报到帝心宁。

此句总结了全文,‘成功’、‘捷音’、‘帝心宁’等词语,表现了明朝在对抗倭寇方面的胜利和皇帝的安宁。

文华腹裂悬头日,百万灾黎颂圣明。

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赵文华的悲惨结局和百姓对圣明的颂扬,‘腹裂悬头’、‘颂圣明’等词语,表现了封建社会中民众的苦难和对统治者的期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绿野仙踪-第七十八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1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