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原文
运下,并见任遇,灵运意甚不平,多称疾不朝直;或出郭游行,且二百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意,讽令自解。灵运乃上表陈疾,上赐假,令还会稽。而灵运游饮自若,为法司所纠,坐免官。
是岁,师子王刹利摩诃及天竺迦毘黎王月爱,皆遣使奉表入贡,表辞皆如浮屠之言。
魏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卒。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六年(己巳,公元四二九年)
春,正月,王弘上表乞解州、录,以授彭城王义康,帝优诏不许。癸丑,以义康为侍中、都督扬、南徐、衮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领南徐州刺史。弘与义康二府并置佐领兵,共辅朝政。弘既多疾,且欲委远大权,每事推让义康,由是义康专总内外之务。
又以抚将军江夏王义恭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以待中刘湛为南蛮校尉,行府州事。帝与义恭书,诫之曰:“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曰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汝性褊急,志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存,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念裁抑。卫表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己举事,深宜鉴此!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祗顺之理。尔时天下安危,决汝二人耳。
“汝一月自用钱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西楚府舍,略所谙究,计当不须改作,日求新异。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虽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
“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蒲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史。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
夏酒泉公俊自平凉奔魏。
丁零鲜于台阳等请降于魏,魏主赦之。
秦出连辅政等未至西平,河西王蒙逊拔西平,执太守麹承。
二月,秦王暮末立妃梁氏为王后,子万载为太子。
三月,丁巳,立丘子劭为太子。戊午,大赦。
辛酉,以左卫将军殷景仁为中领军。帝以章太后早亡;奉太后所生苏氏甚谨。苏氏卒,帝往临哭,欲追加封爵,使群臣议之。景仁以为古典无之,乃止。
初,秦尚书陇西辛进从文昭王游陵霄观,弹飞鸟,误中秦王暮末之母,伤其面。及暮末即位,问母面伤之由,母以状告。暮末怒,杀进,并其五族二十七人。夏,四月,癸亥,以尚书左射王敬弘为尚书令,临川王义庆为左仆射,吏部尚书济阳江夷为右仆射。
初,魏太祖命尚书郎邓渊撰《国记》十馀卷,未成而止。世祖更命崔浩与中书侍郎邓颖等续成之,为《国书》三十卷。颖,渊之子也。
魏主将击柔然,治兵于南郊,先祭天,然后部勒行陈。内外群臣皆不欲行,保太后固止之,独崔浩劝之。
尚书令刘絜等共推太史令张渊、徐辩使言于魏主曰:“今兹己巳,三阴之岁,岁星袭月,太白在西方,不可举兵,北伐必败。虽克,不利于上。”群臣因共赞之曰:“渊等少时尝谏苻坚南伐,坚不从而败,所言无不中,不可违也。”魏主意不决,诏浩与渊等论难于前。
浩诘渊、辩曰:“阳为德,阴为刑,故日食修德,月食修刑。夫王者用刑,小则肆诸市朝,大则陈诸原野。今出兵以讨有罪,乃所以修刑也。臣窃观天文,比年以来,月行掩昴,至今犹然。其占,三年天子大破旄头之国。蠕蠕、高车,旄头之众也。愿陛下勿疑。”渊、辩复曰:“蠕蠕,荒外无用之物,得其地不可耕而食,得其民不可臣而使,轻疾无常,难得而制;有何汲汲,而劳士马以伐之?”浩曰:“渊、辩言天道,犹是其职,至于人事形势,尤非其所知。此乃汉世常谈,施之于今,殊不合事宜。何则?蠕蠕本国家北边之臣,中间叛去。今诛其元恶,收其良民,令复旧役,非无用也。世人皆谓渊、辩通解数术,明决成败,臣请试问之:属者统万未亡之前,有无败征?若其不知,是无术也;知而不言,是不忠也。”时赫连昌在坐,渊等自以未尝有言,惭不能对。魏主大悦。
既罢,公卿或尤浩曰:“今南寇方伺国隙,而舍之北伐;若蠕蠕远遁,前无所获,后有强寇,将何以待之?”浩曰:“不然。今不先破蠕蠕,则无以待南寇。南人闻国家克统万以来,内怀恐惧,故扬声动众以卫淮北。比吾破蠕蠕,往还之间,南寇必不动也。且彼步我骑,彼能北来,我亦南往;在彼甚困,于我未劳。况南北殊俗,水陆异宜,设使国家与之河南,彼亦不能守也。何以言之?以刘裕之雄杰,吞并关中,留其爱子,辅以良将,精兵数万,犹不能守。全军覆没,号哭之声,至今未已。况义隆今日君臣非裕时之比!主上英武,士马精强,彼若果来,譬如以驹犊斗虎狼也,何惧之有!蠕蠕恃其绝远,谓国家力不能制,自宽日久,故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钞。今掩其不备,必望尘骇散。牡马护牝,牝马恋驹,驱驰难制,不得水草,不过数日,必聚而困弊,可一举而灭也。暂
劳永逸,时不可失,患在上无此意。今上意已决,奈何止之!”
寇谦之谓浩曰:“蠕蠕果可克乎?”浩曰:“必克。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使不全举耳。”
先是,帝因魏使者还,告魏主曰:“汝趣归我河南地!不然,将尽我将士之力。”魏主方议伐柔然,闻之大笑,谓公卿曰:“龟鳖小竖,自救不暇,夫何能为!就使能来,若不先灭蠕蠕,乃是坐待寇至,腹背受敌,非良策也。吾行决矣。”
庚寅,魏主发平城,使北平王长孙嵩、广陵公楼伏连居守。魏主自东道向黑山,使平阳王长孙翰自西道向大娥山,同会柔然之庭。
五月,壬辰朔,日有食之。
王敬弘固让尚书令,表求还东。癸巳,更以敬弘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听其东归。
丁未,魏主至漠南,舍辎重,帅轻骑兼马袭击柔然,至栗水,柔然纥升盖可汗先不设备,民畜满野,惊怖散去,莫相收摄。纥升盖烧庐舍,绝迹西走,莫知所之。其弟匹黎先主东部,闻有魏寇,帅众欲就其兄;遇长孙翰,翰邀击,大破之,杀其大人数百。
夏主欲复取统万,引兵东至侯尼城,不敢进而还。
河西王蒙逊伐秦,秦王暮末留相国元基守枹罕,迁保定连。
南安太守翟承伯等据罕幵谷以应河西,幕末击破之,进至治城。
西安太守莫者幼眷据汧川以叛,暮末讨之,为幼眷所败,还于定连。
蒙逊至枹罕,遣世子兴国进攻定连。六月,暮末逆击兴国于治城,擒之,追击蒙逊至谭郊。
吐谷浑王慕璝遣其弟没利延,将骑五千会蒙逊伐秦,暮末遣辅国大将军段晖等邀击,大破之。
柔然纥升盖可汗既走,部落四散,窜伏山谷,杂畜布野,无人收视。魏主循栗水西行,至菟园水,分军搜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俘斩甚众。高车诸部乘魏兵势,钞掠柔然。柔然种类前后降魏者三十馀万落,获戎马百馀万匹,畜产、车庐,弥漫山泽,亡虑数百万。
魏主循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诸将虑深入有伏兵,劝魏主留止,寇谦之以崔浩之言告魏主,魏主不从。秋,七月,引兵东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有差。既而得降人言:“可汗先被病,闻魏兵至,不知所为,乃焚穹庐,以车自载,将数百人入南山。民畜窘聚,方六十里无人统领,相去百八十里,追兵不至,乃徐西遁,唯此得免。”后闻凉州贾胡言:“若复前行二日,则尽灭之矣。”魏主深悔之。纥升盖可汗愤悒而卒,子吴提立,号敕连可汗。
武都孝昭王杨玄疾病,欲以国授其弟难当。难当固辞,请立玄子保宗而辅之;玄许之。玄卒,保宗立。难当妻姚氏劝难当自立,难当乃废保宗,自称都督雍、凉、秦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
河西王蒙逊遣使送谷三十万斛以赎世子兴国于秦,秦王暮末不许。蒙逊乃立兴国母弟菩提为世子。暮末以兴国为散骑常侍,以其妹平昌公主妻之。
八月,魏主至漠南,闻高车东部屯巳尼陂,人畜甚众,去魏军千馀里,遣左仆射安原等将万骑击之。高车诸部迎降者数十万落,获马牛羊百馀万。
冬,十月,魏主还平城。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三千里中,使之耕牧而收其贡赋;命长孙翰、刘絜、安原及侍中代人古弼同镇抚之。自是魏之民间马牛羊及氈皮为之价贱。
魏主加崔浩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以赏其谋画之功。浩善占天文,常置铜铤于酢器中,夜有所见,即以铤画纸作字以记其异。魏主每如浩家,问以灾异,或仓猝不及束带;奉进疏食,不暇精美,魏主必为之举箸,或立尝而还。魏主尝引浩出入卧内,从容谓浩曰:“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著忠三世,故朕引卿以自近。卿宜尽忠规谏,勿有所隐。朕虽或时忿恚,不从卿言,然终久深思卿言也。”尝指浩以示新降高车渠帅曰:“汝曹视此人尪纤懦弱,不能弯弓持矛,然其胸中所怀,乃过于兵甲。朕虽有征伐之志而不能自决,前后有功,皆此人所教也。”又敕尚书曰:“凡军国大计,汝曹所不能决者,皆当咨浩,然后施行。”
秦王暮末之弟轲殊罗烝于文昭王左夫人秃发氏,暮末知而禁之。轲殊罗惧,与叔父什寅谋杀暮末,奉沮渠兴国以奔河西。使秃发氏盗门钥,钥误,门者以告暮末。暮末悉收其党杀之,而赦轲殊罗。执什寅,鞭之,什寅曰:“我负汝死,不负汝鞭!”暮末怒,刳其腹,投尸于河。
夏主少凶暴无赖,不为世祖所知。是月,畋于阴槃,登苛蓝山,望统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者,岂有今日之事乎!”
十一月,己丑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星昼见,至晡方没,河北地暗。
魏主西巡,至柞山。
十二月,河西王蒙逊、吐谷浑王慕璝皆遣使入贡。
是岁,魏内都大官中山文懿公李先、青冀二州刺史安同皆卒。先年九十五。
秦地震,野草皆自反。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七年(庚午,公元四三零年)
春,正月,癸巳,以吐谷浑王慕璝为征西将军,沙州刺史、陇西公。
庚子,魏主还宫。壬寅,大赦。癸卿,复如广宁,临温泉。
二月,西卿,魏平阳威王长孙翰卒。
戊辰,魏主还宫。
帝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三月,戊子诏简甲卒五万给右将军到彦之,统安北将军王仲德、衮州刺史竺灵秀
谋,乃言于司徒、录尚书事、中山公弘,弘与壮士数十人被甲入禁中,宿卫皆不战而散。
宋夫人命闭东閤,弘家僮库斗头劲捷有勇力,逾閤而入,至于皇堂,射杀女御一人。
太祖惊惧而殂。
弘遂即天王位,遣人巡城告曰:“天降凶祸,大行崩背,太子不侍疾,群公不奔丧,疑有逆谋,社稷将危。吾备介弟之亲,遂摄大位以宁国家,百官叩门入者,进陛二等。”
太子翼帅东宫兵出战而败,兵皆溃去,弘遣使赐翼死。
太祖有子百馀人,弘皆杀之。
谥太祖民皇帝,长谷陵。
己丑,夏主遣其弟谓以代伐魏鄜城,魏平西将军始平公隗归等击之,杀万馀人,谓以代遁去。
夏主自将数万人邀击隗归于鄜城东,留其弟上谷公社干、广阳公度洛孤守平凉,遣使来求和,约合兵灭魏,遥分河北:自恒山以东属宋,以西属夏。
魏主闻之,治兵,将伐夏,群臣咸曰:“刘义隆兵犹在河中,舍之西行,前寇未可必克,而义隆乘虚济河,则失山东矣。”
魏主以问崔浩,对曰:“义隆与赫连定遥相招引,以虚声唱和,共大国,义隆望定进,定徒义隆前,皆莫敢先入;譬如连鸡,不得俱飞,无能为害也。臣始谓义隆军来,当屯止河中,两道北上,东道向冀州,西道冲鄴,如此,则陛下当自讨之,不得徐行。今则不然,东西列兵径二千里,一处不过数千,形分势弱。以此观之,儜儿情见,此不过欲固河自守,无北渡意也。赫连定残根易摧,拟之必仆。克定之后,东出潼关,席卷而前,则威震南极,江、淮以北无立草矣。圣策独发,非愚近所及,愿陛下勿疑。”
甲辰,魏主如统万,遂袭平凉,以卫兵将军王斤镇蒲坂。斤,建之子也。
秦自正月不雨,至于九月,民流叛者甚众。
冬,十月,以竟陵王义宣为南徐州策史,犹戍石头。
戊午,立钱署,铸四铢钱。
到彦之、王仲德沿河置守,还保东平。
乙亥,魏安颉自委粟津济河,攻金墉。
金墉城不治既久,又无粮食。
杜骥欲弃城走,恐获罪。
初,高祖灭秦,迁其钟虡于江南,有大钟没于洛水,帝使姚耸夫将千五百人往取之。
骥绐之曰:“金墉城已修完,粮食亦足,所乏者人耳。今虏骑南渡,当相与并力御之。大功既立,牵钟未晚。”
耸夫从之。
既至,见城不可守,乃引去,遂南遁。
丙子,安颉拔洛阳,杀将士五千馀人。
杜骥归,言于帝曰:’本欲以死固守,姚耸夫及城遽走,人情沮败,不可复禁。”
上大怒,诛耸夫于寿阳。
耸夫勇健,诸偏裨莫及也。
魏河北诸军会于七女津。
到彦之恐其南渡,遣裨将王蟠龙溯流夺其船,杜超等击斩之。
安颉与龙骧将军陆俟进攻虎牢,辛巳,拔之;尹冲及荥阳太守清河崔模降魏。
秦王暮末为河西所逼,遣其臣王恺、乌讷阗请迎于魏,魏人许以平凉、安定封之。
暮末乃焚城邑,毁宝器,帅户万五千,东如上邽。
至高田谷,给事黄门侍郎郭恒谋劫诅兴国以叛;事觉,暮末杀之。
夏主闻暮末将至,发兵拒之。
暮末留保南安,其故地皆入于吐谷浑。
十一月,乙酉,魏主至平凉,夏上谷公社干等婴城固守。
魏主使赫连昌招之,不下,乃使安西将军古弼等将兵趣安定。
夏主自鄜城还安定,将步骑二万北救平凉,与弼遇,弼伪退以诱之;夏主追之,魏主使高车驰击之,夏兵大败,斩首数千级。
夏主还走,登鹑觚原,为方阵以自固,魏兵就围之。
壬辰,加征南大将军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帅众伐魏。
甲午,魏寿光侯叔孙建、汝阴公长孙道生济河而南。
到彦之闻洛阳、虎牢不守,诸军相继奔败,欲引兵还。
殿中将军垣护之以书谏之,以为宜使竺灵秀硃修之守滑台,自帅大军进拟河北,且曰:“昔人有连年攻战,失众乏粮,犹张胆争前,莫肯轻退。况今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朝廷受任之旨邪!”
彦之不从。
护之,苗之子也。
彦之欲焚舟步走,王仲德曰:“洛阳既陷,虎牢不守,自然之势也。今虏去我犹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遽舍舟南走,士卒必散。当引舟入济,至马耳谷口,吏详所宜。”
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且将士疾疫,乃引兵自清入济。
南至历城,焚舟弃甲,步趋彭城。
竺灵秀弃须昌,南奔湖陆,表、衮大扰。
长沙王义欣在彭城,将佐恐魏兵大至,劝义欣委镇还都,义欣不从。
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
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
众曰:“贼众我寡,奈何轻敌之甚!”
承之曰:“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
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
魏军围夏主数日,断其水草,人马饥渴。
丁酉,夏主引众下鹑觚原。
魏武卫将军丘眷击之,夏众大溃,死者万馀人。
夏主中重创,单骑走,收其馀众,驱民五万,西保上邽。
魏人获夏主之弟丹阳公乌视拔、武陵公秃骨及公侯以下百馀人。
是日,魏兵乘胜进攻安定,夏东平公乙斗弃城奔长安,驱略数千家,西奔上邽。
戊戌,魏叔孙建攻竺灵秀于湖陆,灵秀大败,死者五千馀人。
建还顿城。
己亥,魏主如安定。
庚子,还,临平凉,掘堑围之。
安慰初附,赦秦、雍之民,赐复七年。
夏陇西守将降魏。
辛丑,魏安颉督诸军攻滑台。
河西王蒙逊遣尚书郎宗舒等入贡于魏,魏主与之宴,执崔浩之手以示舒等曰:“汝所
闻崔公,此则是也。才略之美,于今无比。朕动止咨之,豫陈成败,若合符契,未尝失也。
魏以叔孙建都督冀、青等四州诸军事。
魏尚书库结帅骑五千迎秦王暮末。秦卫将军吉毘以为不宜内徙,暮末从之,库结引还。
南安诸羌万馀人叛秦,推安南将军、督八郡诸军事、广宁太守焦遗为主,遗不从,乃劫遗族子长城护军亮为主,帅众攻南安。暮未请救于氐王杨难当,难当遣将军苻南帅骑三千救之,暮末与之合击诸羌。诸羌溃,亮奔还广宁,暮未进军攻之,以手令与焦遗使取亮;十二月遗斩亮者出降,暮末进遗号镇国将军。秦略阳太守弘农杨显以郡降夏。
辛酉,以长沙王义欣为豫州刺史,镇寿阳。寿阳土荒民散,城郭颓败,盗贼公行。义欣随宜经理,境内安业,道不拾遗,城府完实,遂为盛籓。芍陂久废,义欣修治堤防,引河水入陂,溉田万馀顷,无复旱灾。
丁卯,夏上谷公社干、广阳公度洛孤出降,魏克平凉。
关中侯豆代田得奚斤、娥清等,献于魏主。魏主以夏主之后赐代田,命斤膝行执酒以奉代田,谓斤曰:“全汝生者,代田也。”赐代田爵井陉侯,加散骑常侍、右卫将军,领内都幢将。
夏长安、临晋、武功守将皆走,关中悉入于魏。魏主留巴东公延普镇安定,以镇西将军王斤镇长安。壬申,魏主东还,以奚斤为宰士,使负酒食以从。
王斤骄矜不法,信用左右,调役百姓,民不堪命,南奔汉川者数千家。魏主案治得实,斩斤以徇。
右将军到彦之、安北将军王仲德皆下狱免官,衮州刺史竺灵秀坐弃军伏诛。上见垣护之书而善之,以为北高平太守。
彦之之北伐也,甲兵资实甚盛;乃败还,委弃荡尽,府藏、武库为之空虚。它日,上与群臣宴,有荒外降人在坐。上问尚书库部郎顾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对:“有十万人仗。”上既问而悔之,得琛对,甚喜。琛,和之曾孙也。
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并录尚书,义康意犹怏怏,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弘弟昙首居中,为上所亲委,愈不悦。弘以老病,屡乞骸骨,昙首自求吴郡,上皆不许。义康谓人曰:’王公久病不起,神州讵宜卧治!”昙首劝弘减府中文武之半以授义康,上听割二千人,义康乃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译文
谢灵运被贬职后,虽然仍然受到任用,但他心中非常不满,常常借口生病不上朝;有时出城游玩,甚至走二百里,十几天不回来,既不向朝廷报告,也不请假。皇帝不想伤害大臣的感情,暗示他自行辞职。谢灵运于是上表称病,皇帝赐假,让他回会稽。但谢灵运依然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被法司弹劾,最终被免官。
这一年,狮子王刹利摩诃和天竺迦毘黎王月爱都派遣使者进贡,表文中的言辞都像佛教的语言。
北魏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去世。
宋文帝元嘉六年(己巳年,公元429年)
春天,正月,王弘上表请求解除州、录的职务,让给彭城王刘义康,皇帝下诏不同意。癸丑日,任命刘义康为侍中、都督扬、南徐、衮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领南徐州刺史。王弘和刘义康的府邸都设置了辅佐官员和军队,共同辅佐朝政。王弘身体多病,且想将大权交给刘义康,所以每件事都推让给刘义康,因此刘义康独揽内外大权。
又任命抚将军江夏王刘义恭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以待中刘湛为南蛮校尉,行府州事。皇帝写信给刘义恭,告诫他说:“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然说是守成,实际上也不容易。国家的兴衰安危,在于我们这些人,怎能不感念王业,深感责任重大!你性格急躁,一旦有了想法就一定要去做,不关心的事情就会随意改变。这是最大的弊端,应该注意克制。对待士大夫要以礼相待,对小人要有恩惠;西门豹、安于,能够矫正自己的性格,达到完美;关羽、张飞,任性偏执,最终都因此受害。你做事时,一定要以此为鉴!如果将来情况有变,嗣子年幼,司徒将承担周公的责任,你必须尽忠顺之理。那时天下的安危,就取决于你们二人了。
“你每月的花费不能超过三十万,如果能节省一些,那就更好了。西楚的府舍,你大概已经熟悉了,估计不需要再改建,不要每天追求新奇。审理案件时,大多数情况下要当场决断,很难提前预料,这确实很难。到了审讯的日子,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怒而影响判决。能够选择好的意见并采纳,美名自然会归于你;不要专断独行,自以为是!名器要特别珍惜,不能随便给人。亲近的人赐予爵位,尤其要慎重。我对身边的人虽然恩惠不多,但听说外界的评论并不认为我做得不对。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声乐嬉游,不要过度;赌博、饮酒、打猎,一概不要做。日常用度要有节制,奇装异服和奇异的器物,不要提倡。还要经常召见辅佐官员。如果见面不多,彼此就不亲近;不亲近,就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又怎么能知道众人的事情呢!”
夏天,酒泉公俊从平凉逃奔北魏。
丁零人鲜于台阳等人请求投降北魏,北魏皇帝赦免了他们。
秦国的出连辅政等人还未到达西平,河西王蒙逊攻占了西平,抓住了太守麹承。
二月,秦王暮末立妃梁氏为王后,儿子万载为太子。
三月,丁巳日,立丘子劭为太子。戊午日,大赦天下。
辛酉日,任命左卫将军殷景仁为中领军。皇帝因为章太后早逝,对太后所生的苏氏非常敬重。苏氏去世后,皇帝亲自前往哭丧,想要追封爵位,让群臣商议。殷景仁认为古代没有这样的先例,于是作罢。
当初,秦国的尚书陇西人辛进跟随文昭王游览陵霄观,弹射飞鸟,误中了秦王暮末的母亲,伤了她的脸。等到暮末即位后,问起母亲脸上的伤是怎么来的,母亲如实相告。暮末大怒,杀了辛进,并灭了他的五族二十七人。夏天,四月,癸亥日,任命尚书左射王敬弘为尚书令,临川王义庆为左仆射,吏部尚书济阳江夷为右仆射。
当初,北魏太祖命令尚书郎邓渊撰写《国记》十余卷,未完成就停止了。世祖又命令崔浩与中书侍郎邓颖等人继续完成,编成《国书》三十卷。邓颖是邓渊的儿子。
北魏皇帝准备攻打柔然,在南郊练兵,先祭天,然后整顿军队。内外群臣都不愿意出兵,保太后坚决阻止,只有崔浩支持。
尚书令刘絜等人共同推举太史令张渊、徐辩向皇帝进言说:“今年是己巳年,三阴之年,岁星袭月,太白星在西方,不宜出兵,北伐必败。即使胜利,也对皇帝不利。”群臣都附和说:“张渊等人年轻时曾劝谏苻坚不要南伐,苻坚不听而失败,他们的话没有不中的,不能违背。”皇帝犹豫不决,下诏让崔浩与张渊等人当庭辩论。
崔浩质问张渊、徐辩说:“阳代表德,阴代表刑,所以日食时要修德,月食时要修刑。王者用刑,小则在市朝执行,大则在原野上执行。现在出兵讨伐有罪之人,正是修刑的表现。我私下观察天文,近年来,月亮运行遮掩昴宿,至今仍然如此。占卜显示,三年内天子将大破旄头之国。柔然、高车,正是旄头的部众。希望陛下不要犹豫。”张渊、徐辩又说:“柔然是荒外无用之物,得到他们的土地不能耕种,得到他们的人民不能驱使,他们轻疾无常,难以控制;何必急于出兵讨伐?”崔浩说:“张渊、徐辩谈论天道,这是他们的职责,至于人事形势,他们并不了解。这是汉代的陈词滥调,用在今天,完全不合适。为什么?柔然原本是我国北边的臣属,后来叛逃。现在诛杀他们的首领,收服他们的良民,让他们重新服役,并非无用。世人都说张渊、徐辩精通数术,能够明断成败,我请问他们:在统万城未亡之前,有没有败征?如果他们不知道,那就是没有本事;如果知道而不说,那就是不忠。”当时赫连昌在场,张渊等人自认为从未说过这些话,惭愧得无言以对。皇帝非常高兴。
辩论结束后,公卿中有人责备崔浩说:“现在南方的敌人正伺机而动,而我们却放弃他们去北伐;如果柔然远逃,我们一无所获,后面又有强敌,该如何应对?”崔浩说:“不然。现在不先打败柔然,就无法应对南方的敌人。南方人听说我们攻克统万城后,内心恐惧,所以虚张声势以保卫淮北。等我们打败柔然,往返之间,南方的敌人一定不敢轻举妄动。况且他们以步兵为主,我们以骑兵为主,他们能北上,我们也能南下;对他们来说很困难,对我们来说并不费力。何况南北风俗不同,水陆条件各异,即使我们把河南给他们,他们也守不住。为什么这么说?以刘裕的雄才大略,吞并关中后,留下爱子,辅以良将,精兵数万,尚且守不住。全军覆没,号哭之声至今未绝。何况现在的宋文帝君臣远不如刘裕时期!主上英武,兵马精强,他们如果真的来犯,就像用牛犊斗虎狼,有什么可怕的!柔然依仗地处偏远,认为我们无力制服他们,长期放松警惕,所以夏天分散放牧,秋天肥壮后才聚集,背寒向温,南下劫掠。现在我们出其不意,他们必定望风而逃。公马护母马,母马恋小马,驱赶困难,没有水草,不过几天,必定聚集而困弊,可以一举歼灭。暂
一劳永逸,时机不可错过,问题在于皇上没有这个想法。现在皇上的决心已定,怎么能阻止他呢!”
寇谦之对崔浩说:“蠕蠕真的可以攻克吗?”崔浩说:“一定能攻克。只是担心各位将领琐碎,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导致不能完全成功。”
之前,皇帝因为魏国使者回来,告诉魏主说:“你快归还我河南的土地!否则,我将尽我将士的力量。”魏主正在讨论讨伐柔然,听到后大笑,对公卿说:“龟鳖小竖,自救不暇,还能做什么!即使能来,如果不先灭蠕蠕,就是坐等敌人到来,腹背受敌,不是好策略。我已经决定了。”
庚寅日,魏主从平城出发,让北平王长孙嵩、广陵公楼伏连留守。魏主从东道向黑山进发,让平阳王长孙翰从西道向大娥山进发,一同会合柔然的朝廷。
五月,壬辰朔日,发生了日食。
王敬弘坚决辞让尚书令的职位,上表请求回东方。癸巳日,改任王敬弘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允许他东归。
丁未日,魏主到达漠南,舍弃辎重,率领轻骑兼马袭击柔然,到达栗水,柔然纥升盖可汗事先没有设防,百姓和牲畜遍布田野,惊慌逃散,没有人收拢。纥升盖烧毁庐舍,彻底西逃,不知去向。他的弟弟匹黎先主管东部,听说有魏国入侵,率领众人想投奔他的哥哥;遇到长孙翰,长孙翰截击,大败他们,杀死了数百名大人。
夏主想再次夺取统万,率兵东进到侯尼城,不敢前进而返回。
河西王蒙逊讨伐秦国,秦王暮末留下相国元基守卫枹罕,迁保定连。
南安太守翟承伯等人占据罕幵谷以响应河西,暮末击败他们,进至治城。
西安太守莫者幼眷占据汧川反叛,暮末讨伐他,被幼眷打败,回到定连。
蒙逊到达枹罕,派遣世子兴国进攻定连。六月,暮末在治城迎击兴国,擒获他,追击蒙逊到谭郊。
吐谷浑王慕璝派遣他的弟弟没利延,率领五千骑兵与蒙逊一起讨伐秦国,暮末派遣辅国大将军段晖等人截击,大败他们。
柔然纥升盖可汗逃走,部落四散,逃窜到山谷中,牲畜遍布田野,没有人收拢。魏主沿着栗水西行,到达菟园水,分军搜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俘虏和斩杀了很多敌人。高车各部乘魏军的势头,掠夺柔然。柔然各部前后投降魏国的有三十多万户,获得战马一百多万匹,牲畜、车辆、庐舍,遍布山泽,数量不计其数。
魏主沿着弱水西行,到达涿邪山,各位将领担心深入有伏兵,劝魏主停止前进,寇谦之将崔浩的话告诉魏主,魏主不听。秋天,七月,率兵东还;到达黑山,将所获的财物按等级赏赐给将士。后来得到投降的人说:“可汗先前生病,听说魏军到来,不知所措,于是焚烧穹庐,用车载着自己,带领数百人进入南山。百姓和牲畜聚集在一起,方圆六十里没有人统领,相距一百八十里,追兵没有到来,于是慢慢西逃,只有这样才能逃脱。”后来听说凉州的贾胡说:“如果再前进两天,就能完全消灭他们了。”魏主深感后悔。纥升盖可汗愤恨而死,他的儿子吴提继位,号称敕连可汗。
武都孝昭王杨玄生病,想将国家交给他的弟弟难当。难当坚决推辞,请求立杨玄的儿子保宗并辅佐他;杨玄同意了。杨玄去世,保宗继位。难当的妻子姚氏劝难当自立,难当于是废黜保宗,自称都督雍、凉、秦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
河西王蒙逊派遣使者送三十万斛谷物来赎世子兴国,秦王暮末不允许。蒙逊于是立兴国的弟弟菩提为世子。暮末任命兴国为散骑常侍,将他的妹妹平昌公主嫁给他。
八月,魏主到达漠南,听说高车东部屯驻在巳尼陂,人畜众多,距离魏军一千多里,派遣左仆射安原等人率领一万骑兵攻击他们。高车各部迎降的有数十万户,获得马牛羊一百多万。
冬天,十月,魏主回到平城。将柔然、高车投降的民众迁徙到漠南,东至濡源,西至五原阴山,三千里范围内,让他们耕种放牧并收取贡赋;命令长孙翰、刘絜、安原及侍中代人古弼一同镇抚他们。从此魏国民间的马牛羊及毡皮价格下降。
魏主加封崔浩为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以奖励他的谋划之功。崔浩擅长占卜天文,常常将铜铤放在醋器中,夜晚有所见,就用铤在纸上写字记录异常。魏主每次到崔浩家,询问灾异,有时匆忙来不及束带;奉上简单的食物,来不及精美,魏主一定会为他举筷,有时站着尝一口就离开。魏主曾经带崔浩出入卧室,从容地对崔浩说:“你才智渊博,侍奉我的祖辈,忠诚三世,所以我亲近你。你应该尽忠规谏,不要有所隐瞒。我虽然有时愤怒,不听你的话,但最终会深思你的话。”曾经指着崔浩对新投降的高车渠帅说:“你们看这个人瘦弱,不能弯弓持矛,但他胸中所怀的,胜过兵甲。我虽然有征伐的志向但不能自决,前后有功,都是这个人教导的。”又命令尚书说:“凡是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该咨询崔浩,然后施行。”
秦王暮末的弟弟轲殊罗与文昭王的左夫人秃发氏私通,暮末知道后禁止他。轲殊罗害怕,与叔父什寅密谋杀害暮末,奉沮渠兴国投奔河西。让秃发氏偷门钥匙,钥匙错误,守门的人告诉了暮末。暮末将他们的党羽全部逮捕并杀死,但赦免了轲殊罗。抓住什寅,鞭打他,什寅说:“我负你死,不负你鞭!”暮末愤怒,剖开他的肚子,将尸体投入河中。
夏主年少时凶暴无赖,不被世祖所知。这个月,在阴槃打猎,登上苛蓝山,望着统城哭泣说:“先帝如果让我继承大业,怎么会有今天的事情!”
十一月,己丑朔日,发生了日食,不完全如钩,星星白天出现,到下午才消失,河北地区昏暗。
魏主西巡,到达柞山。
十二月,河西王蒙逊、吐谷浑王慕璝都派遣使者进贡。
这一年,魏国内都大官中山文懿公李先、青冀二州刺史安同都去世。李先享年九十五岁。
秦国发生地震,野草都倒伏。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七年(庚午,公元四三零年)
春天,正月,癸巳日,任命吐谷浑王慕璝为征西将军,沙州刺史、陇西公。
庚子日,魏主回到宫中。壬寅日,大赦天下。癸卿日,再次前往广宁,临温泉。
二月,西卿日,魏平阳威王长孙翰去世。
戊辰日,魏主回到宫中。
皇帝自从即位以来,有恢复河南的志向。三月,戊子日下诏选拔五万甲兵给右将军到彦之,统领安北将军王仲德、衮州刺史竺灵秀。
谋划之后,便向司徒、录尚书事、中山公弘进言,弘与数十名壮士披甲进入宫中,宿卫兵士皆不战而散。
宋夫人命令关闭东閤,弘的家僮库斗头勇猛有力,翻越閤门进入,到达皇堂,射杀了一名女御。
太祖因惊惧而去世。
弘随即登上天王位,派人巡城宣告:“天降凶祸,大行皇帝驾崩,太子未能侍疾,群臣未能奔丧,怀疑有逆谋,社稷将危。我作为介弟,遂摄大位以安定国家,百官叩门入者,进陛二等。”
太子翼率领东宫兵出战而败,兵士皆溃散,弘派人赐翼死。
太祖有百余子,弘皆杀之。
谥太祖为民皇帝,葬于长谷陵。
己丑日,夏主派其弟谓以代伐魏鄜城,魏平西将军始平公隗归等击之,杀万余人,谓以代逃走。
夏主亲自率领数万人在鄜城东迎击隗归,留其弟上谷公社干、广阳公度洛孤守平凉,派使者来求和,约定合兵灭魏,遥分河北:自恒山以东属宋,以西属夏。
魏主听闻此事,整顿军队,准备伐夏,群臣皆说:“刘义隆的军队仍在河中,若舍之西行,前寇未必能克,而义隆乘虚渡河,则山东将失。”
魏主询问崔浩,崔浩回答说:“义隆与赫连定遥相呼应,以虚声唱和,共谋大国,义隆希望定进,定则希望义隆先动,皆不敢先入;譬如连鸡,不得俱飞,无能为害。臣起初认为义隆军来,当屯驻河中,两道北上,东道向冀州,西道冲鄴,如此,则陛下当亲自讨伐,不得拖延。如今则不然,东西列兵长达二千里,一处不过数千人,形分势弱。以此观之,儜儿情见,此不过欲固河自守,无北渡之意。赫连定残根易摧,拟之必仆。克定之后,东出潼关,席卷而前,则威震南极,江、淮以北无立草矣。圣策独发,非愚近所及,愿陛下勿疑。”
甲辰日,魏主前往统万,随即袭击平凉,派卫兵将军王斤镇守蒲坂。王斤是王建之子。
秦国自正月至九月未下雨,百姓流亡叛变者甚众。
冬十月,任命竟陵王义宣为南徐州策史,仍戍守石头。
戊午日,设立钱署,铸造四铢钱。
到彦之、王仲德沿河设防,退守东平。
乙亥日,魏安颉从委粟津渡河,攻打金墉。
金墉城久未修缮,又无粮食。
杜骥欲弃城逃走,恐获罪。
当初,高祖灭秦,迁其钟虡于江南,有大钟沉于洛水,皇帝派姚耸夫率一千五百人前往取之。
杜骥欺骗他说:“金墉城已修完,粮食亦足,所缺者唯有人手。如今虏骑南渡,当合力抵御。大功既立,牵钟未晚。”
耸夫听从了他的话。
到达后,见城不可守,便引兵离去,向南逃走。
丙子日,安颉攻下洛阳,杀将士五千余人。
杜骥归来,向皇帝报告:“本想以死固守,姚耸夫及城兵遽然逃走,人情沮败,不可复禁。”
皇帝大怒,诛杀耸夫于寿阳。
耸夫勇健,诸偏裨皆不及。
魏河北诸军会于七女津。
到彦之恐其南渡,派裨将王蟠龙溯流夺其船,杜超等击斩之。
安颉与龙骧将军陆俟进攻虎牢,辛巳日,攻下虎牢;尹冲及荥阳太守清河崔模投降魏。
秦王暮末为河西所逼,派其臣王恺、乌讷阗请迎于魏,魏人许诺以平凉、安定封之。
暮末于是焚烧城邑,毁坏宝器,率领一万五千户东行至上邽。
至高田谷,给事黄门侍郎郭恒谋劫诅兴国以叛;事觉,暮末杀之。
夏主听闻暮末将至,发兵拒之。
暮末留保南安,其故地皆入于吐谷浑。
十一月乙酉日,魏主至平凉,夏上谷公社干等婴城固守。
魏主派赫连昌招降,未果,便派安西将军古弼等率兵前往安定。
夏主自鄜城返回安定,率步骑二万北救平凉,与古弼相遇,古弼佯退以诱之;夏主追击,魏主派高车驰击,夏兵大败,斩首数千级。
夏主退走,登上鹑觚原,布下方阵以自固,魏兵围之。
壬辰日,加征南大将军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伐魏。
甲午日,魏寿光侯叔孙建、汝阴公长孙道生渡河南下。
到彦之听闻洛阳、虎牢失守,诸军相继奔败,欲引兵撤退。
殿中将军垣护之以书信劝谏,认为应派竺灵秀、硃修之守滑台,自率大军进逼河北,并说:“昔人有连年攻战,失众乏粮,犹张胆争前,莫肯轻退。况今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朝廷受任之旨邪!”
彦之不从。
护之是垣苗之子。
彦之欲焚舟步行撤退,王仲德说:“洛阳既陷,虎牢不守,自然之势也。今虏去我犹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遽舍舟南走,士卒必散。当引舟入济,至马耳谷口,吏详所宜。”
彦之先前有目疾,此时病情加重;且将士疾疫,便引兵自清入济。
南至历城,焚舟弃甲,步行至彭城。
竺灵秀弃须昌,南奔湖陆,表、衮大乱。
长沙王义欣在彭城,将佐恐魏兵大至,劝义欣弃镇还都,义欣不从。
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率数百人拒之。
魏众大集,承之令兵士偃旗息鼓,开城门。
众人说:“贼众我寡,奈何轻敌之甚!”
承之说:“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
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兵离去。
魏军围夏主数日,断其水草,人马饥渴。
丁酉日,夏主引众下鹑觚原。
魏武卫将军丘眷击之,夏众大溃,死者万余人。
夏主身受重伤,单骑逃走,收其余众,驱民五万,西保上邽。
魏人俘获夏主之弟丹阳公乌视拔、武陵公秃骨及公侯以下百余人。
是日,魏兵乘胜进攻安定,夏东平公乙斗弃城奔长安,驱略数千家,西奔上邽。
戊戌日,魏叔孙建攻竺灵秀于湖陆,灵秀大败,死者五千余人。
建还顿城。
己亥日,魏主至安定。
庚子日,返回,临平凉,掘堑围之。
安慰初附,赦免秦、雍之民,赐复七年。
夏陇西守将投降魏。
辛丑日,魏安颉督诸军攻滑台。
河西王蒙逊派尚书郎宗舒等入贡于魏,魏主与之宴,执崔浩之手以示舒等曰:“汝所
听说崔公,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才能和谋略,至今无人能比。我的一举一动都向他咨询,他预先陈述成败,就像符契一样吻合,从未有过失误。
魏国任命叔孙建为都督冀、青等四州的军事。
魏国的尚书库结率领五千骑兵迎接秦国的王暮末。秦国的卫将军吉毘认为不应该内迁,暮末听从了他的意见,库结于是率军返回。
南安的羌族一万多人反叛秦国,推举安南将军、督八郡军事、广宁太守焦遗为首领,焦遗不同意,于是他们劫持了焦遗的族子长城护军亮为首领,率领众人攻打南安。暮末向氐王杨难当求救,杨难当派遣将军苻南率领三千骑兵救援,暮末与苻南联合攻击羌族。羌族溃败,亮逃回广宁,暮末进军攻打,并用手令命令焦遗捉拿亮;十二月,焦遗斩杀亮并投降,暮末晋升焦遗为镇国将军。秦国的略阳太守弘农杨显献出郡城投降夏国。
辛酉日,任命长沙王义欣为豫州刺史,镇守寿阳。寿阳土地荒芜,百姓流散,城郭破败,盗贼横行。义欣因地制宜地治理,境内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城府充实,寿阳因此成为繁荣的藩镇。芍陂长期荒废,义欣修治堤防,引河水入陂,灌溉田地一万多顷,从此不再有旱灾。
丁卯日,夏国的上谷公社干、广阳公度洛孤投降,魏国攻克平凉。
关中侯豆代田抓获了奚斤、娥清等人,献给魏主。魏主将夏主的后妃赐给豆代田,命令奚斤跪行并执酒奉给豆代田,对奚斤说:“保全你性命的是豆代田。”赐予豆代田井陉侯的爵位,加封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兼任内都幢将。
夏国的长安、临晋、武功的守将都逃走,关中地区全部归入魏国。魏主留下巴东公延普镇守安定,任命镇西将军王斤镇守长安。壬申日,魏主东归,任命奚斤为宰士,让他背负酒食随行。
王斤骄傲自大,不守法度,信任左右亲信,征调百姓服役,百姓不堪忍受,数千户人家南逃到汉川。魏主查实后,将王斤斩首示众。
右将军到彦之、安北将军王仲德都被下狱免官,衮州刺史竺灵秀因弃军逃跑被处死。皇上看到垣护之的奏书后很赞赏,任命他为北高平太守。
到彦之北伐时,兵器和物资非常充足;但战败归来后,丢弃殆尽,府库和武库因此空虚。某日,皇上与群臣宴饮,有来自荒外的降人在座。皇上问尚书库部郎顾琛:“库中还有多少兵器?”顾琛谎称:“有十万人的兵器。”皇上问完后有些后悔,但听到顾琛的回答后非常高兴。顾琛是顾和的曾孙。
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共同担任录尚书,义康心中仍不满足,想要得到扬州,言辞中流露出这种意思;因为王弘的弟弟昙首在朝中,深受皇上信任,义康更加不高兴。王弘因年老多病,多次请求退休,昙首自请去吴郡,皇上都没有批准。义康对人说:“王公久病不起,神州怎么能躺着治理!”昙首劝王弘将府中文武官员的一半让给义康,皇上同意削减两千人,义康这才高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注解
起著雍执徐,尽上章敦牂:这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名称,分别对应特定的年份。著雍、执徐、上章、敦牂是岁阳和岁阴的名称,用于纪年。
元嘉五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公元428年。
魏京兆王黎:北魏的宗室成员,京兆王是他的封号,黎是他的名字。
荆州刺史、彭城王义康:南朝宋的宗室成员,彭城王是他的封号,义康是他的名字,时任荆州刺史。
左光禄大夫范泰:南朝宋的官员,左光禄大夫是他的官职,范泰是他的名字。
司徒王弘:南朝宋的官员,司徒是他的官职,王弘是他的名字。
秦王炽磐:十六国时期西秦的君主,炽磐是他的名字。
魏改元神:北魏改年号为神(具体字形不详,可能为“瑞”或“嘉”等字)。
夏主:指夏国的君主,此处指夏国的统治者赫连定。
奚斤:北魏时期的将领,曾与豆代田一同作战。
安颉:北魏时期的将领,曾任冠军将军。
赫连昌: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令等职。
魏主:指北魏的皇帝,此处指北魏的皇帝拓跋焘。
秦文昭王炽磐:西秦的君主,炽磐是他的名字,文昭王是他的谥号。
河西王蒙逊:北凉的君主,蒙逊是他的名字。
谢灵运:南朝宋的文学家、官员,以诗文闻名。
灵运:指谢灵运,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其文学成就和放荡不羁的性格著称。
表闻:古代官员向皇帝上奏的文书,用于报告情况或请求。
请急:古代官员因私事向朝廷请假。
法司:古代负责法律和监察的机构。
师子王刹利摩诃:指古代印度的一位国王,可能与佛教有关。
天竺迦毘黎王月爱:指古代印度的一位国王,可能与佛教有关。
浮屠:佛教的别称,源自梵语“Buddha”的音译。
魏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北魏时期的一位将军和侯爵。
太祖文皇帝:指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谥号太祖文皇帝。
元嘉六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公元429年。
王弘: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录尚书。
彭城王义康:北魏时期的宗室,曾任录尚书。
江夏王义恭:南朝宋的宗室成员,刘义恭,封江夏王。
刘湛:南朝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南蛮校尉等职。
周公: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辅佐周成王,被后世视为忠臣的典范。
西门、安于:指古代著名的忠臣西门豹和安于,以忠诚和正直著称。
关羽、张飞: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
邓渊: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参与编纂《国记》。
崔浩:北魏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北魏的宰相,对北魏的政治和军事有重要影响。
柔然:古代游牧民族,主要活动于蒙古高原,曾与北魏等中原王朝多次交战。
太史令张渊、徐辩:北魏时期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和占卜。
蠕蠕: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又称柔然。
纥升盖可汗:柔然的一位可汗,可汗是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
栗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是柔然的活动区域之一。
高车:古代游牧民族,主要活动于中亚和蒙古高原,与柔然、北魏等有频繁的互动。
弱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是柔然的活动区域之一。
涿邪山:古代山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是柔然的活动区域之一。
长孙翰: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对柔然的征讨。
蒙逊:指北凉的君主沮渠蒙逊,曾与北魏有过外交和军事上的往来。
暮末:指北凉的君主沮渠暮末,是沮渠蒙逊的后继者。
吐谷浑: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曾建立吐谷浑国。
慕璝:吐谷浑的一位首领。
武都孝昭王杨玄:指武都国的君主杨玄,武都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小政权。
难当:杨玄的弟弟,曾拒绝继承王位,后自立为王。
轲殊罗:北凉君主沮渠暮末的弟弟,曾参与谋反。
什寅:北凉君主沮渠暮末的叔父,曾参与谋反。
秃发氏:北凉文昭王的左夫人,与轲殊罗有私通关系。
苛蓝山:古代山名,位于今甘肃境内,是北凉的活动区域之一。
柞山:古代山名,位于今甘肃境内,是北魏的活动区域之一。
李先:北魏的内都大官,中山文懿公,是北魏的重要官员。
安同:北魏的青冀二州刺史,是北魏的重要官员。
舟师:指水军,古代用于水上作战的军队。
骁骑将军:古代军衔,指勇猛的骑兵将领。
虎牢: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豫州刺史:豫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豫州位于今河南省一带。
后将军:古代军衔,指负责后方军事的将领。
长沙王义欣:南朝宋的宗室,长沙王刘义欣,刘裕的侄子。
殿中将军:古代宫廷禁卫军的将领。
河南:指黄河以南的地区,古代为中原腹地。
河北: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古代为北方边疆。
司州刺史:司州的地方行政长官,司州位于今河南省一带。
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古代为军事重镇。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古代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敕勒: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又称高车。
漠北:指蒙古高原以北的广大地区。
尚书令: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朝廷政务。
左仆射: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今甘肃、宁夏一带。
白盐池: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
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古代为西北重镇。
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古代为北方边疆。
悦拔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
赫连:指赫连勃勃,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建立者。
幽州:今北京市一带,古代为北方边疆。
漳水:今河北省漳河,古代为重要的河流。
司马楚之:北魏时期的将领,曾任安南大将军。
鲁轨:北魏时期的将领,曾任荆州刺史。
姚兴:十六国时期后秦的皇帝。
荆州:今湖北省一带,古代为重要的军事经济中心。
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古代为经济文化中心。
荧惑:古代对火星的称呼,古人认为荧惑主战乱。
太白:古代对金星的称呼,古人认为太白主兵事。
冀州:今河北省一带,古代为北方重镇。
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古代为北方重镇。
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古代为北方重镇。
秦乞伏什寅:十六国时期西秦的宗室。
淮:指淮河,古代为重要的河流。
泗:指泗水,古代为重要的河流。
须昌: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
碻磝: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一带。
滑台: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是北魏与南朝宋交战的重要地区。
金墉: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灵昌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一带。
潼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王仲德:北魏时期的将领,因北伐失败被免官。
林邑王范阳迈:林邑国的国王,林邑位于今越南中部。
交州:今越南北部一带,古代为中国的边疆地区。
长孙道生:北魏时期的将领,曾任征西大将军。
燕太祖:指北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垂。
中书监:古代官职,负责朝廷文书事务。
侍中:古代官职,皇帝的近臣,负责顾问应对。
宋夫人:北燕皇帝慕容垂的妃子。
胡福:北燕的宦官,曾任中给事。
司徒: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民政事务。
录尚书事:古代官职名,负责记录和管理尚书省的文书事务。
中山公弘:指北魏时期的官员中山公元弘,他在北魏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东閤:古代宫殿中的东侧门,通常指皇宫的东门。
皇堂:指皇宫中的正殿,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女御: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妃嫔。
太祖:指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谥号太祖。
天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尤指开国皇帝或具有特殊功绩的皇帝。
社稷:古代指国家的象征,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合称社稷,代表国家。
介弟:指皇帝的弟弟,通常用于称呼皇帝的亲弟弟。
太子翼:指北魏太祖拓跋珪的太子拓跋翼。
谥:古代对已故皇帝或重要人物追加的尊号,用以表彰其生前的功绩或品德。
长谷陵:指北魏太祖拓跋珪的陵墓所在地。
统万: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平凉: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是北魏与夏国交战的重要地区。
蒲坂: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四铢钱:古代货币的一种,重量为四铢,是北魏时期流通的货币。
安定: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泾川县,是北魏与夏国交战的重要地区。
檀道济:南朝宋的著名将领,曾任征南大将军,负责对北魏的军事行动。
垣护之:北魏时期的将领,因上书被任命为北高平太守。
竺灵秀:北魏时期的将领,因弃军被诛。
萧承之:南朝宋的将领,曾任济南太守,负责对北魏的军事防御。
丘眷:北魏的将领,曾任武卫将军,负责对夏国的军事行动。
崔公:指崔浩,北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才略和深远的政治眼光著称。
魏:指北魏,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朝代,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
叔孙建:北魏时期的将领,都督冀、青等四州诸军事。
秦王暮末:指秦国的末代君主,具体人物不详,可能为虚构或历史记载较少的人物。
氐王杨难当:氐族首领,曾与秦国合作对抗羌族。
芍陂: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省寿县,用于灌溉农田。
关中侯豆代田:北魏时期的将领,因功被封为井陉侯。
王斤:北魏时期的将领,因骄矜不法被斩。
到彦之:北魏时期的将领,因北伐失败被免官。
顾琛: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库部郎。
昙首:王弘的弟弟,曾任吴郡太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南朝宋、西秦、夏国等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活动。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频繁的战争冲突。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的时代特征。北魏、南朝宋、西秦、夏国等政权之间的斗争,体现了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分裂局面。各政权之间的外交、军事行动,如北魏对夏国的征讨、西秦与北凉的冲突,都是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记载了北魏在拓跋焘统治下的扩张过程,尤其是对夏国的征服。赫连昌被俘后,北魏对其采取了怀柔政策,封他为会稽公,并以公主嫁之,显示了北魏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对敌对势力的安抚策略。同时,奚斤等人的失败也反映了北魏在军事行动中的风险和挑战。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的笔法记录了复杂的历史事件,语言凝练,叙事清晰。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如安颉的果敢、奚斤的犹豫、赫连昌的勇猛等,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安颉在危急时刻的决断和行动,体现了古代将领的胆识和智慧。
此外,文本中还涉及了一些文化细节,如北魏改元、西秦的谥号制度、南北朝时期的官职设置等,这些内容为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和人物刻画,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命运,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的一些重要事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首先,谢灵运的行为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不满情绪。谢灵运作为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因其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对朝廷的不满,多次称病不朝,甚至私自出游,最终被免官。这一事件揭示了南朝时期士大夫与朝廷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士大夫阶层对政治现实的无奈与反抗。
其次,文中提到的师子王刹利摩诃和天竺迦毘黎王月爱遣使入贡的事件,反映了南朝宋与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逐渐在中国扎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甚至影响了外交关系。天竺使者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佛教的文化影响,也反映了南朝宋在国际交往中的活跃地位。
再次,文中提到的北魏与柔然的战争,展现了北魏时期的军事扩张政策。北魏作为北方的强大政权,一直致力于对外扩张,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讨。崔浩作为北魏的重要谋臣,主张北伐柔然,认为这是“修刑”之举,符合天象的预示。这一观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迷信,也体现了崔浩作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南朝宋文帝对江夏王义恭的告诫,体现了文帝对宗室成员的严格要求。文帝在信中强调了“天下艰难,家国事重”的责任感,告诫义恭要克制自己的性格缺陷,谨慎行事。这一告诫不仅反映了文帝对宗室成员的期望,也揭示了南朝宋时期皇权与宗室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文中提到的北魏编纂《国书》的事件,反映了北魏对历史记载的重视。崔浩与邓颖等人续写《国记》,编纂《国书》,不仅是对北魏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北魏政权合法性的宣扬。这一事件体现了北魏在文化上的建设,以及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多个事件的记载,展现了南朝宋和北魏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复杂面貌。无论是谢灵运的放荡不羁,还是北魏与柔然的战争,亦或是南朝宋文帝对宗室成员的告诫,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这些事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与柔然、北凉等政权之间的军事冲突和政治斗争,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复杂关系。北魏作为北朝的第一个朝代,其军事扩张和政治策略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中提到的柔然是当时北方草原上的强大游牧民族,曾多次与北魏交战。北魏皇帝通过军事征讨和外交手段,逐步削弱了柔然的势力,最终使其部落四散,部分归附北魏。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反映了其对外政策的灵活性。
崔浩作为北魏的重要谋士,其智慧和谋略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不仅善于天文占卜,还多次为魏主提供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建议,深得魏主信任。崔浩的形象代表了北魏时期汉族士人在鲜卑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北凉的沮渠蒙逊和暮末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吐谷浑的慕璝与北魏的互动,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各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北凉作为一个小政权,在夹缝中求生存,其外交策略和内部权力斗争都具有典型性。
文中还提到了北魏对降附的柔然和高车部落的安置政策,体现了北魏在征服后的治理策略。通过将这些部落迁至漠南,并使其耕牧,北魏不仅巩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还通过收取贡赋增强了国力。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了当时各政权之间的互动和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朝宋之间的军事冲突及政治斗争,反映了当时南北对峙的复杂局势。文中通过北魏与南朝宋的军事部署、外交交涉、内部叛乱等多方面的事件,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策略。
首先,文中提到南朝宋派遣军队进入河南地区,试图收复失地,而北魏则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威胁要在冬季河冰坚固时反击。这一情节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中原地区的争夺,河南作为中原腹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双方都不愿轻易放弃。
其次,文中提到北魏内部敕勒族的叛乱,敕勒族因不满北魏官员的压迫而计划北逃。北魏朝廷对此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将敕勒族分散迁徙至河西地区,以防止其北逃。这一事件反映了北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控制策略,同时也揭示了北魏内部民族矛盾的复杂性。
再次,文中提到北魏将领崔浩对南朝宋的军事行动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南方气候湿热,不利于行军作战,且南朝宋已经做好了严密的防御准备,北魏不宜轻易出兵。崔浩的分析体现了北魏朝廷内部的理性思考,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
最后,文中还提到北燕的内部政治斗争,燕太祖慕容垂病重时,宋夫人试图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排挤太子慕容翼。这一情节反映了北燕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揭示了当时北方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的交织,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之间的军事对抗、内部叛乱和政治斗争,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简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与夏国、南朝宋之间的复杂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北方政权的动荡局势。北魏太祖拓跋珪去世后,中山公元弘通过武力夺取了皇位,并迅速镇压了太子的反抗,展现了北魏初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元弘的上位不仅是对太祖的背叛,也反映了北魏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北魏与夏国之间的战争。夏主赫连定试图通过与南朝宋联合对抗北魏,但最终未能成功。北魏皇帝拓跋焘在崔浩的建议下,采取了果断的军事行动,成功击败了夏国,展现了北魏在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和崔浩作为谋士的智慧。崔浩的分析不仅准确判断了南朝宋和夏国的战略意图,还为北魏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北魏与南朝宋在滑台、洛阳等地的争夺。南朝宋的将领到彦之、檀道济等人虽然试图抵抗北魏的进攻,但由于内部指挥不当和士兵士气低落,最终未能守住这些战略要地。这段历史反映了南朝宋在与北魏对抗中的劣势,也揭示了北魏在北方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文中还提到了北魏对夏国的最终胜利。北魏军队在平凉、安定等地击败了夏国的军队,夏主赫连定被迫西逃,夏国的势力逐渐衰落。这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不仅巩固了北魏在北方的统治地位,也为北魏后来的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北魏初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北魏与夏国之间的激烈战争以及北魏在北方政权中的崛起。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当时北方政权的动荡和复杂,以及北魏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强大实力。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权力斗争。首先,崔浩的才略和政治智慧得到了皇帝的赞赏,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崔浩的谋略和预见性在多次决策中得到了验证,这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反映了北魏朝廷对智囊的依赖。
其次,文中提到的叔孙建、秦王暮末、氐王杨难当等人物,展现了北魏与周边民族的复杂关系。北魏通过军事手段和外交策略,逐步巩固了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特别是氐王杨难当的援助,显示了北魏在对抗羌族叛乱时的灵活策略。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芍陂的修复和灌溉工程,反映了北魏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芍陂的修复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旱灾问题,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这一举措显示了北魏政府在治理国家时的务实态度。
最后,文中提到的王斤、到彦之、王仲德等人的命运,揭示了北魏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严酷的政治环境。王斤因骄矜不法被斩,到彦之、王仲德因北伐失败被免官,竺灵秀因弃军被诛,这些事件反映了北魏朝廷对将领的严格要求和不容忍失败的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北魏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魏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