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吕不韦(约公元前291年-前235年),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商人和学者。他通过其商人背景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以魏国国君的顾问身份影响了历史。吕不韦整理和编撰了《吕氏春秋》,总结了多种哲学思想。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汇集多家思想精华、整理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书中的内容体现了自然法则、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强调“治国理政”的智慧。它系统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学说,提出了“权术”与“德治”的结合。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总结,提供了具体的治国理政和社会道德的实践指导,堪称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政治学的宝贵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孟夏纪-原文
【孟夏】
一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
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是月也,以立夏。
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
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
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
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
必当其位。
是月也,继长增高,无有坏隳。
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
是月也,天子始絺。
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无伏于都。
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
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
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
蚕事既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少长如一,以给郊庙之祭服。
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後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劝学】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於孝,莫显於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於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
圣人生於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於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垂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於胜理,在於行义。
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惭。
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
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後尊。
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餘若夫何哉!”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
孔子畏於匡,颜渊後,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颜回之於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尊师】
三曰: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
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於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於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於乡曲,学於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於禽滑黎。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
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於学也。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
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
此所以尊师也。
治唐圃,疾灌浸,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
此所以尊师也。
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
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於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义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故子贡问孔子曰:‘後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天子入太庙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诬徒】
四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此六者得於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於学,则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师不能令於徒。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
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
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
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
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
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
人之情,恶异於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
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
善教者则不然。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
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人之情,爱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
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
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
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於师愠,怀於俗,羁神於世,矜势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问事则前後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
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用众】
五曰: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後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
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於贤者乎?
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
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教,大议也。
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夫取於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
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孟夏纪-译文
【孟夏】
一曰:孟夏这个月,太阳在毕宿,傍晚时鸟宿星在中天,拂晓时在婺女星中。这个月的丙丁日,对应的帝是炎帝,神是祝融,代表的是鸟类,音律是徵音,律管中是仲吕,数字是七,性质是礼,事务是观察,味道是苦,气味是焦,祭祀的对象是灶神,祭品是先祖的肺。这个月,蝼蝈鸣叫,蚯蚓出土,王菩生长,苦菜开花。天子住在明堂的左侧,乘坐朱红色的车,驾着赤红色的马,旗帜也是赤色的,衣服是红色的,佩戴赤玉,吃豆子和鸡,使用的器物高而粗笨。
这个月,是立夏的时候。在立夏前三日,太史向天子禀报说:‘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于是开始斋戒。立夏这一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迎接夏天。回来后,进行赏赐,封侯、赐予,大家都非常高兴。于是命令乐师练习礼仪和音乐。命令太尉推荐杰出的人才,选拔贤良,提拔年长的人;实行爵位和禄位。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地位。
这个月,要继续增长和增高,不要有破坏和倒塌。不要开始土木工程,不要发动大众,不要砍伐大树。
这个月,天子开始穿细葛布衣服。命令野虞巡视田野,慰劳农民,鼓励民众,不要错过农时;命令司徒巡视县鄙,命令农民努力耕作,不要在都城附近闲逛。
这个月,要驱赶野兽,不要伤害五谷,不要大规模狩猎,农民开始收割麦子。天子用猪来尝新麦,先献给宗庙。
这个月,要收集各种草药,杂草枯死,麦子成熟。减轻刑罚,判决小罪,释放轻罪犯。蚕事已经结束,后妃献上蚕茧,然后收取茧税,用桑叶来平衡,贵贱老少都一样,以供郊庙祭祀之用。
这个月,天子饮用美酒,使用礼仪和音乐。
执行这些命令,就会有三旬甘雨。孟夏执行秋天的命令,就会多次出现苦雨,五谷不生长,四郊的人民进入城池;执行冬天的命令,就会导致草木过早枯萎,随后发生大水,毁坏城郭;执行春天的命令,就会导致虫害和蝗灾,暴风来临,花草不结果。
【劝学】
二曰:古代君王的教诲,没有比孝更荣耀的,没有比忠更显赫的。忠孝是君王和父母最希望得到的;显赫荣耀是子女和臣子最希望实现的。然而君王和父母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东西,子女和臣子得不到他们所希望实现的东西,这都是因为不了解理义。不了解理义,是因为不学习。
学习的人如果能够找到通达的师傅并且有才能,我不知道他不能成为圣人。圣人的所在,天下就会得到治理。在右边就重视右边,在左边就重视左边,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一个不尊敬师傅的。尊敬师傅就不会论及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名声就会显赫,德行就会彰显。
因此,师傅的教育,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如果人可以做到,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所求都能得到,所欲都能实现,这是因为得到了圣人的指导。圣人的产生是因为勤奋学习。不勤奋学习而能成为杰出人物的人,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勤奋学习在于尊敬师傅。师傅受到尊敬,言辞就会可信,道理就会得到讨论。所以去教导的人不会受到教化,召唤师傅的人不会受到教化;自卑的人不会受到倾听,轻视师傅的人不会受到倾听。师傅掌握不被教化和不被倾听的方法,却强迫去教化,想要道德得到实行、自身得到尊敬,这不是太遥远了吗?学习者处于不被教化和不被倾听的形势中,却想要自行其是,想要名声显赫、自身安稳,这就像是怀揣腐臭的东西却想要它散发出香气,就像是进入水中却讨厌被湿润。
所有的说服,都是沟通,而不是说服。现在世上的说服者,大多不能沟通,反而去说服。不能沟通却去说服,就像是救溺者却用石头压住他,就像是救病者却给他喝毒药。这会让世界更加混乱,不肖之主更加迷惑。
因此,作为师傅的责任,在于掌握真理,在于实行正义。真理胜过正义,地位就会尊贵,王公大人不敢傲慢,上至天子,朝见时也不感到羞愧。所有的相遇,都不是必然的。放弃真理和正义,想要得到必然的结果,并希望人们尊敬自己,这不是很困难吗?因此,师傅必须掌握真理和实行正义之后才能得到尊敬。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有父亲的人可以知道,有师傅的人可以知道。没有父亲也没有师傅的人,还有什么呢!’这是说对待师傅就像对待父亲一样。曾点让曾参去某地,曾参过期未到,人们都去看望曾点说:‘难道你不担心吗?’曾点说:‘他虽然担心,但我还在,他怎么敢担心呢?’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后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先生在,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孔子的尊敬,就像曾参对父亲的尊敬一样。古代的贤者,他们的尊敬师傅就像这样,所以师傅用尽智慧和道德来教导。
【尊师】
三曰: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为师,文王、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拜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拜范蠡、大夫种为师。这十位圣人和六位贤者,没有一个不尊敬师傅的。现在不尊敬师傅达不到帝的地位,智慧达不到圣人的水平,却想要不尊敬师傅,怎么能达到呢?这就是五帝之所以绝迹,三代之所以灭亡的原因。
天生人,使其耳朵可以听见,不学习,听到的比聋子还少;使其眼睛可以看见,不学习,看到的比盲人还少;使其嘴巴可以说话,不学习,说的话比哑巴还差;使其心灵可以思考,不学习,思考的比疯子还差。所以,所有的学习,不是增加什么,而是达到天性的目的。能够保全天所赋予的东西而不毁坏它,这就是善学。
子张是鲁国的贫家子弟;颜涿聚是梁父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的大盗,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暴徒,在乡里被人指指点点,向子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的大盗,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都是受到刑戮、死罪和侮辱的人。现在他们不仅免于刑戮、死罪和侮辱,而且由此成为天下名士和显赫人物,得以寿终正寝,王公大人因此而礼遇他们,这是因为他们学习了。
所有学习的人,必须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学业,心无旁骛。勤奋地背诵,谨慎地倾听,观察愉快,询问书意,顺应耳目,不违背意志,退而思考,寻求真理,适时辩论,以讨论道德,不随便辩论,必须符合法则,得到的不自满,失去的不羞愧,必须回归根本。
活着时要谨慎保养,保养的方法,以保养心灵为贵;死了要尊敬地祭祀,祭祀的方法,以时节为要务。这就是尊敬师傅的原因。治理唐园,迅速灌溉,努力种植树木;编织花草鞋,结网捕鱼,捆绑蒲苇;到田野里,努力耕作,种植五谷;进入山林,进入江河湖泊,捕鱼捉虾,寻找鸟兽。这就是尊敬师傅的原因。观察车马,谨慎驾驶;选择衣服,追求轻暖;面对饮食,必须清洁;善于调和,追求美味;必须恭敬,和颜悦色,审慎言辞;快速行走,必须严肃。这就是尊敬师傅的原因。
君子学习,谈论义理必须称道师傅来讨论道德,听从必须全力以赴以彰显光明。不听从必须全力以赴,称为背;谈论义理不称道师傅,称为叛。背叛的人,贤明的君主不会让他们进入朝廷,君子不会与他们交友。
教育,是道义中的大事;学习,是知识中的精华。道义中的大事,没有比利于人更大的,利于人没有比教育更大的;知识中的精华,没有比成就自己更大的,成就自己没有比学习更大的。自身成就之后,作为儿子不用教导就会孝顺,作为臣子不用命令就会忠诚,作为君主不用强迫就会平和,拥有强大的势力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楷模。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世将如何称呼夫子?’孔子说:‘我哪里值得被称呼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是喜欢学习而不厌倦,喜欢教育而不疲倦,大概就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庙祭祀先圣,那些曾经担任过老师的人不会被当作臣子对待,这是为了显示对教育和尊师的尊敬。
【诬徒】
第四点:优秀的老师教育学生,使他们感到安心、快乐、休息、游玩、庄重、严肃。这六种感觉从学习中得到,那么邪僻的道路就会被堵塞,理义的途径就会胜出;这六种感觉如果没有从学习中得到,那么君主不能命令臣子,父亲不能命令儿子,老师不能命令学生。
人的本性,不能快乐于自己不快乐的事情,不能在不喜欢的事情中找到快乐。如果做某事感到快乐,还需要等待贤人吗?即使是不好的人也会被鼓励。如果做某事感到痛苦,还需要等待不好的人吗?即使是贤人也无法长久。反观人的本性,就能找到鼓励学习的方法。
子华子说:‘王者喜欢他的王道,亡国者也喜欢他的亡国之道,所以仅仅烹饪野兽不足以完全了解野兽,只有品尝它的肉才能接近。’那么,王者有喜欢理义,亡国者也有喜欢暴虐。所喜欢的东西不同,所以他们的祸福也不同。
不能教育人的原因:志气不和谐,取舍多变,没有恒心,就像晴天和阴天喜怒无常;言谈随意,放纵自己的行为;自己的错误不愿意承认,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见到有权势、亲近的人以及有钱财的人,不考虑他们的才能,不观察他们的行为,驱使他们接受教育,奉承他们,就像害怕赶不上一样;学生居住整洁,仪表出众,见识广博,学习勤奋,接近学习就能很快掌握,这些学生却要被压制,被悬置,被嫉妒,被厌恶;学生离开就希望他们永远离开,学生留下就感到不安,学生回家就感到愧对父母兄弟,外出就感到愧对朋友和邻里,这是学者所悲哀的,这是师生之间有异心的表现。人的本性,讨厌与自己不同的人,这是师生之间产生怨恨的原因。人的本性,不能亲近自己讨厌的人,不能称赞自己讨厌的人,学业的失败,道术的废弃,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善于教育的人则不是这样。他们把学生当作自己,以自己的标准来教育,就能掌握教育的真谛。对别人的要求,自己必须能够做到,如果是这样,那么师生就同为一体。人的本性,喜欢与自己相同的人,称赞与自己相同的人,帮助与自己相同的人,学业的辉煌,道术的广泛传播,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不能学习的人,跟随老师感到痛苦却想要学习的成果,跟随老师学习肤浅却想要深入的学习。草木、鸡狗、牛马,不能责备它们,责备它们,它们也会责备人,何况是高明的老师和道术的言论呢?所以不能学习的人:遇到老师就不中意,用心就不专注,喜欢就不深入,学习就不勤奋,辩论就不审慎,教育别人就不精深;对老师有怨气,被世俗所困扰,被世俗所束缚,骄傲自大,喜欢争辩,因此沉迷于巧智,昏于小利,被嗜欲所迷惑;问问题前后矛盾,详细讨论时心怀异心,简单讨论时出现相反的情况;分离时不能结合,结合时不能分离,事情到来时不能接受。这是不能学习的人的困扰。
【用众】
第五点:善于学习的人,就像齐王吃鸡一样,必须吃掉几千只鸡脚才感到满足;即使还不满足,好像还有鸡脚。事物本来就没有没有长处和短处的,人也是如此。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借助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所以借助别人的长处,就能拥有天下。不要因为别人的无能而感到羞耻,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厌恶。因为别人的无能而感到羞耻,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厌恶,这是病态。不因为别人的无能而感到羞耻,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厌恶,这是高尚的。即使是桀、纣也有令人敬畏和值得学习的地方,何况是贤人呢?
所以学者说:辩论是不可不做的。如果辩论可以随意进行,这就是教育。教育,是伟大的辩论。如果辩论不能随意进行,那么就像穿着粗布衣服出去,穿着锦衣回来。
戎人生于戎地,长于戎地,说戎语,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学来的;楚人生于楚地,长于楚地,说楚语,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学来的。现在如果让楚人在戎地长大,戎人在楚地长大,那么楚人就会说戎语,戎人就会说楚语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不知道亡国的君主不能成为贤明的君主,而是他们成长的环境不能。所以,成长的环境是不能不观察的。
天下没有纯白色的狐狸,但有纯白色的皮袄,是因为取用了许多白色的狐狸皮。从众人那里取用,这是三皇五帝之所以能够建立伟大功名的原因。
所有君主之所以能够立足,是因为众人的支持。一旦自己立足稳定就舍弃众人,这就是得到了枝叶而失去了根本。得到了枝叶而失去了根本,没有听说过能够安居乐业的情况。所以,以众人的勇气,可以无畏于孟贲;以众人的力量,可以无畏于乌获;以众人的视力,可以无畏于离娄;以众人的智慧,可以无畏于尧、舜。众人,这是君主的大宝。
田骈对齐王说:‘孟贲或许有技术上的困扰,但边境上没有困扰。’楚、魏的君主不喜欢听别人的话,但国内已经做好了准备,士兵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是得益于众人的支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孟夏纪-注解
孟夏:孟夏是农历四月的别称,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孟是第一的意思,夏指夏季。
日在毕:指太阳到达毕宿的位置,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
昏翼中:翼宿是二十八宿之一,昏时,即黄昏时分,太阳落山后,翼宿在天空中的位置。
旦婺女中:婺女宿是二十八宿之一,旦时,即清晨时分,婺女宿在天空中的位置。
丙丁:丙丁为五行中的火属性,代表炎热的夏季。
炎帝:炎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代表着火和热情。
祝融:祝融是火神的名字,也是炎帝的后代,掌管火事。
羽:指鸟类,夏季是鸟类繁殖的季节。
徵:五音之一,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G音,代表夏季的音乐风格。
仲吕:古律中的一种,代表夏季的音律。
七:七是古代阴阳五行中的火数,代表夏季。
礼:指礼仪,夏季是进行祭祀和礼仪活动的时期。
视:指观察,夏季是观察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的时期。
苦:夏季食物中苦味较为常见,代表夏季的食物特点。
焦:夏季食物中焦味较为常见,代表夏季的食物特点。
祀灶:祭祀灶神,是夏季的重要活动。
祭先肺:祭祀祖先的肺脏,是古代祭祀的一部分。
蝼蝈鸣:蝼蝈是夏季常见的昆虫,其鸣叫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丘蚓出:蚯蚓在夏季出土活动,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王菩生:王菩是一种植物,夏季是其生长的季节。
苦菜秀:苦菜是夏季常见的野菜,夏季是其生长茂盛的时候。
明堂:古代帝王祭祀和朝会的地方。
朱辂:红色的车。
赤骝:红色的马。
赤旗:红色的旗帜。
赤衣:红色的衣服。
赤玉:红色的玉石。
菽:豆类作物。
鸡:家禽。
觕:粗糙的。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历史和天文等事务。
三公九卿:古代官职,指高级行政官员。
南郊: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点。
野虞:古代官职,负责农事。
司徒:古代官职,负责教化和管理地方。
彘:猪。
麦秋:麦子成熟的季节。
甘雨:有益的雨水。
秋令:秋季的政令。
冬令:冬季的政令。
春令:春季的政令。
虫蝗:蝗虫,夏季常见的害虫。
暴风:猛烈的暴风。
秀草:开花的草。
说:说服,劝说。
兑:通“悦”,使人愉悦。
溺:溺水。
垂之以石:用石头压住溺水者。
饮之以堇:用苦药给病人喝。
胜理:掌握正确的道理。
行义:实践正义。
遗理释义:忽视道理和义理。
子张:孔子的弟子。
颜涿聚:颜回的弟子。
段干木:子夏的弟子。
高何、县子石:子墨子的弟子。
索卢参:禽滑黎的弟子。
刑戮死辱:受到刑罚和侮辱。
讽诵:背诵。
司闻:倾听。
观欢愉:观察愉快的事情。
问书意:询问书中的意义。
退思虑:退而思考。
求所谓:寻求所谓。
时辨说:适时辩论。
论道:讨论道理。
背:违背。
叛:背叛。
唐圃:种植园。
织葩屦:编织花鞋。
结罝网:结网捕鱼。
捆蒲苇:捆绑蒲苇。
舆马:车马。
适衣服:选择衣服。
蠲洁:清洁。
调和:调和食物。
甘肥:甜美的食物。
恭敬:恭敬的态度。
和颜色:保持和善的面色。
审辞令:审慎言辞。
疾趋翔:快速行走。
严肃:严肃的态度。
教:教育,教导,传授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学:学习,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义:正义,道德原则。
利人:对他人有益。
成身:完善自己的品德。
孝:对父母孝顺。
忠:对君主或上级忠诚。
平:公平,治理得当。
子贡:孔子的弟子,以善于言辞著称。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齿尝为师者:曾经担任过老师的人。
邪辟之道:邪恶不正的道路,指错误的思想或行为。
理义之术:合乎道理和正义的方法或途径。
不肖者:不贤的人。
子华子:古代思想家。
王者:君主。
亡者:失去王位的人。
烹兽:煮兽肉。
脯:干肉。
志气不和:意志和气概不一致。
取舍数变:选择和放弃频繁变化。
恒心:坚定的意志。
晏阴喜怒:喜怒无常。
言谈日易:言谈举止轻率。
恣自行:任意行事。
愎过自用:固执己见,不接受批评。
权亲势:有权势的人。
富厚者:富有的人。
材:才能。
行:行为。
居处修洁:居住环境整洁。
身状出伦:仪表举止超出常人。
闻识疏达:见闻广博,知识丰富。
就学敏疾:学习敏捷。
本业几终者:学业即将完成的人。
抑之:压制。
悬之:悬置,不给予机会。
妒而恶之:嫉妒并厌恶。
去:离开。
冀终:希望结束。
怀於俗:被世俗所困扰。
羁神於世:被世俗所束缚。
矜势好尤:自负自己的权势,喜欢炫耀。
湛於巧智:沉迷于巧妙的智慧。
昏於小利:被小利益所迷惑。
惑於嗜欲:被欲望所迷惑。
谯诟:责骂。
遇师:遇到老师。
不中:不恰当。
用心:用功,努力。
好之:喜欢。
就业:从事工作。
辩论:辩论。
教人:教导他人。
愠:愤怒。
辩议:辩论。
三皇五帝:古代传说中的圣王。
立:建立,成就。
孟贲:古代著名的勇士。
乌获:古代著名的力士。
离娄:古代著名的视力好的人。
尧、舜:古代传说中的圣王。
君人:君主。
田骈:古代的思想家。
齐王:齐国的君主。
楚、魏之王:楚国和魏国的君主。
辞言不说:言辞不悦。
修备:加强备战。
修用:训练使用。
得之众:得到众人的支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孟夏纪-评注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这两句话开篇点题,明确指出教育(教)和学问(学)在道德(义)和知识(知)这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教’被提升到‘义之大者’的高度,强调其道德价值;‘学’则被定位为‘知之盛者’,凸显其在知识积累上的重要性。
义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教与学的价值。‘利人’是‘义’的具体体现,而‘教’是实现‘利人’的最高手段;‘成身’是‘知’的体现,‘学’则是达成‘成身’的途径。这里强调了教与学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深远影响。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这里论述了教与学对个人品德塑造的作用。通过教育,个人可以达到孝、忠、平的境界,进而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支柱。
故子贡问孔子曰:‘後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天子入太庙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子贡问孔子如何被后世称颂,孔子谦虚地回答,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好学不厌、好教不倦。这里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以学为本,以教为责。同时,天子尊敬曾经为师的人,体现了对教育和教师的尊重。
四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这里描述了理想教师的教育方式,即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安全、快乐、休息、游戏、严谨和庄重中学习,从而排除邪僻之道,弘扬理义之术。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
这句话揭示了人的情感需求,即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在教育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 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
子华子的话指出,无论是成就王业还是走向灭亡,都有其内在的乐趣。这里将‘理义’与‘暴慢’相对比,强调了道德和暴政的区别。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
这段话批评了那些不称职的教师,他们缺乏恒心,行为不端正,对有权势和富贵的人过分巴结,对有才华的学生则嫉妒和排斥,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悲伤。
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
与前面的批评形成对比,这里描述了优秀的教师,他们以学生为本,以身作则,通过自我反省来教导学生,从而获得教育的真谛。
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
这段话分析了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他们虽然跟随老师学习,但内心却对学习抱有抵触情绪,渴望速成但不愿意付出努力。
五曰: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这里用齐王食鸡的例子来说明,优秀的学习者应该广泛吸收知识,如同齐王吃鸡一样,不厌其多,才能达到满足的状态。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秀的学习者应该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这句话用白狐和白裘的比喻,说明了成就伟大事业需要集众人之力。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这句话强调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法宝。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 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田骈的话说明了通过集众人之力,即使面临困难也能应对自如,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