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吕不韦(约公元前291年-前235年),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商人和学者。他通过其商人背景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以魏国国君的顾问身份影响了历史。吕不韦整理和编撰了《吕氏春秋》,总结了多种哲学思想。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汇集多家思想精华、整理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书中的内容体现了自然法则、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强调“治国理政”的智慧。它系统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学说,提出了“权术”与“德治”的结合。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总结,提供了具体的治国理政和社会道德的实践指导,堪称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政治学的宝贵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仲秋纪-原文
一曰: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嶲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生,候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天子居总章太庙,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乃命司服具饬衣裳,文绣有常,制有小大,度有短长,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桡,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是月也,乃命宰祝巡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享。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以犬尝麻,先祭寝庙。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窌,修囷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始收声,蛰虫俯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
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入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因其类。
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有大恐;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
【论威】
二曰: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过胜之所在也。过胜之,勿求于他,必反于己。
人情欲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无敌矣。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深痛执固,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若此则敌胡足胜矣?故曰: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先胜之于此,则必胜之于彼矣。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敌慑民生,此义兵之所以隆也。故古之至兵,士民未合,而威已谕矣,敌已服矣,岂必用枹鼓干戈哉?故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于其未通也,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
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缓徐迟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㱪之地矣。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虽有大山之塞则陷之。并气专精,心无有虑,目无有视,耳无有闻,一诸武而已矣。冉叔誓必死于田侯,而齐国皆惧;豫让必死于襄子,而赵氏皆恐;成荆致死于韩主,而周人皆畏;又况乎万乘之国而有所诚必乎?则何敌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咸若狂魄,形性相离,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虽有险阻要塞、銛兵利械,心无敢据,意无敢处,此夏桀之所以死于南巢也。今以木击木则拌,以水投水则散,以冰投冰则沈,以涂投涂则陷,此疾徐先后之势也。
夫兵有大要,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则得之矣。专诸是也,独手举剑至而已矣,吴王壹成。又况乎义兵,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密其躅路,开敌之涂,则士岂特与专诸议哉!
【简选】
三曰:世有言曰:“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离散係絫,可以胜人之行陈整齐;锄耰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今有利剑于此,以刺则不中,以击则不及,与恶剑无择,为是斗因用恶剑则不可。简选精良,兵械銛利,发之则不时,纵之则不当,与恶卒无择,为是战因用恶卒则不可。王子庆忌、陈年犹欲剑之利也。简选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将将之,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汤、武、齐桓、晋文、吴阖庐是矣。
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桀既奔走,于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
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为禽。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而问民之所欲,行赏及禽兽,行罚不辟天子,亲殷如周,视人如己,天下美其德,万民说其意,故立为天子。
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鄗,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
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先以接敌,诸侯莫之能难。反郑之埤,东卫之亩,尊天子于衡雍。
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故凡兵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选练角材,欲其精也;统率士民,欲其教也。此四者,义兵之助也,时变之应也,不可不为而不足专恃。此胜之一策也。
【决胜】
四曰:夫兵有本干:必义,必智,必勇。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
民解落;孤独则父兄怨,贤者诽,乱内作。
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
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能若崩山破溃、别辨[插图]坠;若鸷鸟之击也,搏攫则殪,中木则碎。此以勇得也。
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勇则战,怯则北。
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
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
故商、周以兴,桀、纣以亡。
巧拙之所以相过,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
军虽大,卒虽多,无益于胜。
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
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
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
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
势也者,审于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
凡兵,贵其因也。
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
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
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
夫兵,贵不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
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
凡兵之胜,敌之失也。
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摶。
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摶则胜离矣。
诸搏攫抵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爱士】
五曰: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
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
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
如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
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
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
处一年,为韩原之战。
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
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
此《诗》之所谓“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三]。
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四]?
行德爱人[五],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谒者入通。
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
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
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
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
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
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
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
故敌得生于我,则我得死于敌;敌得死于我,则我得生于敌。
夫得生于敌,与敌得生于我,岂可不察哉?
此兵之精者也。
存亡死生决于知此而已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仲秋纪-译文
第一部分:仲秋之月,太阳位于角宿,黄昏时牵牛星在中天,早晨时觜宿在中天。这个月的日子属于庚辛,主宰的帝王是少皞,神祇是蓐收,动物是毛虫,音律是商音,律管是南吕。数字是九,味道是辛辣,气味是腥味,祭祀的对象是门神,祭祀时先献上肝脏。凉风开始吹起,候鸟飞来,燕子归巢,群鸟开始储备食物。天子居住在总章太庙,乘坐戎车,驾着白色的骆马,车上插着白色的旗帜,穿着白色的衣服,佩戴白色的玉饰,食用麻和狗肉,使用的器皿简洁而深广。
这个月,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授予他们几杖,提供稀粥等饮食。命令司服准备整齐的衣裳,刺绣有固定的图案,尺寸有大有小,长度有长有短,衣服的数量有规定,必须遵循旧制,冠带也有固定的样式。命令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各种刑罚,斩杀必须恰当,不得有冤屈,冤屈不当,反而会招致灾祸。
这个月,命令宰祝巡视祭祀用的牺牲,检查是否齐全,查看饲料,观察肥瘦,检查颜色,必须符合标准,大小适中,长短合适,都要符合规定。五项都符合标准,上帝才会享用。天子举行傩祭,驱除疾病,以通达秋气。用狗尝试麻,先祭祀寝庙。
这个月,可以修筑城墙,建立都邑,挖掘地窖,修建粮仓。命令有关部门督促百姓收割,储备蔬菜,多积累粮食。鼓励种植小麦,不要错过时机,执行刑罚不要犹豫。
这个月,昼夜平分,雷声开始收敛,蛰伏的虫子开始躲藏。杀气逐渐增强,阳气日渐衰弱,水开始干涸。昼夜平分时,要统一度量,平衡权衡,校正钧石,统一斗甬。
这个月,开放关市,吸引商旅,接纳货物,以便利百姓。四方的人纷纷到来,远方的乡民也都来了,财物不会匮乏,国家不会缺乏用度,各种事务都能顺利进行。凡是做事不要违背天时,必须顺应时节,才能符合事物的规律。
执行这些命令,白露会在三十天内降临。
如果在仲秋时节施行春天的政令,那么秋雨不会降下,草木会茂盛,国家会有大恐慌;如果施行夏天的政令,那么国家会干旱,蛰伏的虫子不会躲藏,五谷会再次生长;如果施行冬天的政令,那么风灾会频繁发生,雷声会提前收敛,草木会早死。
第二部分:义是万事的纲纪,是君臣、上下、亲疏关系的起点,是治乱、安危、胜负的关键。要想取得胜利,不要依赖他人,必须反省自己。
人们都希望生存而厌恶死亡,希望荣耀而厌恶耻辱。如果生死荣辱的道理一致,那么三军的士兵就能同心协力。
凡是军队,都希望人数众多;心,都希望一致。三军一心,那么命令就能无敌。命令无敌的军队,在天下也是无敌的。古代的至兵,百姓重视命令,比天下还重要,比天子还尊贵。这种命令深藏在百姓心中,迅速体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不可动摇,任何事物都无法改变。如果这样,敌人又怎么能取胜呢?所以说:命令强大的军队,敌人就会弱小;命令可信的军队,敌人就会屈服。先在这里取得胜利,那么在那里也一定能取得胜利。
凡是兵器,都是天下的凶器;勇敢,都是天下的凶德。拿起凶器,施行凶德,是不得已的。拿起凶器必然要杀人,杀人是为了生存;施行凶德必然要威慑,威慑是为了震慑敌人。敌人被震慑,百姓得以生存,这就是义兵兴盛的原因。所以古代的至兵,士兵和百姓还没有集合,威势已经传达,敌人已经屈服,难道一定要用鼓声和兵器吗?所以善于传达威势的人,在威势还没有发出时,在威势还没有传达时,就已经深不可测,敌人无法了解情况,这就是至威的真诚。
凡是军队,都希望迅速、敏捷、先发制人。迅速、敏捷、先发制人的方法,在于知道缓慢、迟缓、后发制人与迅速、敏捷、先发制人的区别。迅速、敏捷、先发制人,这是决定义兵胜利的关键。但不能长久停留,知道不能长久停留,就知道应该在兔起凫举、死㱪的地方行动。即使有江河的险阻也能越过,即使有大山的阻挡也能突破。集中精神,心无杂念,目不旁视,耳不旁听,一心一意地战斗。冉叔发誓一定要死在田侯面前,齐国人都感到恐惧;豫让发誓一定要死在襄子面前,赵氏都感到恐惧;成荆发誓一定要死在韩主面前,周人都感到畏惧;更何况是万乘之国,如果有坚定的决心,那么还有什么敌人呢?刀刃还没有接触,欲望就已经得到了满足。敌人的恐惧、惊慌、精神涣散,已经达到了极点,全都像失去了魂魄,形体和精神分离,行动不知道去哪里,逃跑不知道往哪里去,即使有险阻要塞、锋利的兵器,心里也不敢依靠,意念也不敢停留,这就是夏桀死在南巢的原因。现在用木头击打木头就会散开,用水投水就会散开,用冰投冰就会沉没,用泥投泥就会陷进去,这就是疾徐先后的形势。
战争有重要的原则,知道谋划事物而不被禁止,就能取得成功。专诸就是这样,他独自举起剑就成功了,吴王也因此成就了霸业。更何况是义兵,多的有几万人,少的有几千人,密布在敌人的道路上,开辟敌人的通道,那么士兵又怎么会只和专诸商议呢!
第三部分:世上有句话说:“驱赶市井之人去战斗,可以战胜那些有丰厚俸禄的士兵;老弱病残的百姓,可以战胜那些精壮的士兵;分散的、被束缚的人,可以战胜那些整齐的军队;用锄头和木棒,可以战胜那些长矛和利剑。”这是不懂军事的人的说法。现在有一把利剑在这里,用来刺击却刺不中,用来击打却打不到,和一把劣剑没有区别,因此用劣剑去战斗是不行的。选拔精良的士兵,兵器锋利,发动攻击却不及时,放纵却不恰当,和劣等士兵没有区别,因此用劣等士兵去战斗是不行的。王子庆忌、陈年还想要剑的锋利。选拔精良的士兵,兵器锋利,命令有能力的将领去指挥,古代有因此而称王的,有因此而称霸的,商汤、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吴王阖庐就是这样。
商汤有七十辆精良的战车,六千名必死的士兵,在戊子日与郕国作战,擒获了推移和大牺,从鸣条登上,进入巢门,最终拥有了夏朝。桀逃跑后,商汤施行大仁慈,抚恤百姓,反对桀的暴政,任用贤良,顺应百姓的喜好,远近的人都归附他,因此他成为了天下的王。
周武王有三千名虎贲勇士,三百辆精良的战车,在甲子日于牧野与纣王作战,最终擒获了纣王。他显扬贤者的地位,任用殷朝的遗老,询问百姓的愿望,赏赐甚至及于禽兽,惩罚不避天子,对待殷朝如同周朝,对待他人如同自己,天下人都赞美他的德行,万民都喜悦他的心意,因此他被立为天子。
齐桓公有三百辆精良的战车,一万名训练有素的士兵,作为军队的先锋,横行海内,天下没有人能阻挡他,南至石梁,西至鄗,北至令支。中山国灭亡了邢国,狄人灭亡了卫国,齐桓公在夷仪重新建立了邢国,在楚丘重新建立了卫国。
晋文公造了五辆战车,每辆战车有五名勇士,一千名精锐的士兵,先与敌人交战,诸侯没有人能抵挡他。他恢复了郑国的城墙,东卫的田地,尊崇天子于衡雍。
吴王阖庐选拔了五百名力大无穷的士兵,三千名脚力敏捷的士兵,作为前锋,与楚国作战,五战五胜,最终占领了郢都。他东征至庳庐,西伐至巴、蜀,北迫齐、晋,命令在中国境内通行。
所以凡是兵势险阻,都希望它便利;兵甲器械,都希望它锋利;选拔训练士兵,都希望他们精良;统率士兵和百姓,都希望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四点,是义兵的助力,是应对时变的关键,不可不做,但也不可完全依赖。这是取胜的一种策略。
第四部分:战争有根本的原则:必须要有义,必须要有智,必须要有勇。有了义,敌人就会孤立,敌人孤立,上下就会空虚,
民众离散;孤独则父兄怨恨,贤者诽谤,内部混乱。
智慧则能了解时势变化,了解时势变化则能知道虚实盛衰的变化,知道先后远近取舍的策略。
勇敢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像雷电、狂风、暴雨一样,能像山崩、堤溃、分辨坠落一样;像猛禽的攻击一样,搏击则能致死,击中树木则能碎裂。这是勇敢的结果。
民众没有永恒的勇敢,也没有永恒的怯懦。有气势则坚实,坚实则勇敢;无气势则虚弱,虚弱则怯懦。
怯懦与勇敢、虚实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不可不知。
勇敢则战斗,怯懦则败退。
战斗而胜利的,是战斗其勇敢的;战斗而败退的,是战斗其怯懦的。
怯懦与勇敢无常,忽来忽往,而不知其方向,只有圣人能独见其所以然。
所以商、周因此而兴盛,桀、纣因此而灭亡。
巧拙之所以相区别,在于增加民众气势与夺取民众气势,在于能否调动众人与不能调动众人。
军队虽大,士兵虽多,对胜利无益。
军队大、士兵多而不能战斗,众人不如少数。
众人之福大,其祸也大。
譬如在深渊中捕鱼,得鱼也大,其害也大。
善于用兵的人,边境之内无不参与战斗,即使是仆役、白丁,方圆数百里都来会战,这是形势使然。
形势,是审时度势而有以羁绊诱敌。
凡用兵,贵在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就是利用敌人的险阻来巩固自己,利用敌人的计谋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能审时度势而加以利用,胜利则不可穷尽。
胜利不可穷尽称为神,神则能不可战胜。
用兵,贵在不可战胜。
不可战胜在于自己,可战胜在于敌人。
圣人必在于自己,不必在于敌人,所以执不可战胜之术以应对不可战胜的敌人,如此,则兵无失矣。
凡用兵之胜利,是敌人的失误。
胜利与失误的用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摶。
隐则胜利显明,微则胜利显著,积则胜利分散,摶则胜利离散。
诸搏攫抵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爱士】
第五点:给人衣服以御寒,给人食物以解饥。
饥寒,是人的大害;救济之,是义。
人的困穷,甚于饥寒,所以贤明的君主必怜人之困,必哀人之穷。
如此则名号显赫,国士得矣。
从前,秦缪公乘马而车坏,右服丢失而被野人拾得。
缪公亲自前往寻找,见野人正要在岐山之阳食用。
缪公叹道:“吃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我恐怕会伤害你们!”于是遍饮而去。
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
晋人已经包围了缪公的车,晋梁由靡已经扣住了缪公的左骖,晋惠公的右路石奋杸击中了缪公的甲,中了六札。
曾经在岐山之阳食用马肉的野人三百余人,全力为缪公在车下疾斗,最终大胜晋国,反获惠公而归。
这就是《诗经》所说的“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的道理。
君主怎能不务行德爱人呢?
行德爱人,则民众亲近其上;民众亲近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赵简子有两匹白骡而非常喜爱。
阳城胥渠在广门之官任职,夜里敲门求见说:“主君的臣子胥渠有病,医生教导说:‘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谒者入内通报。
董安于在旁侍候,愠怒道:“嘻!胥渠也。竟敢觊觎我君的骡,请立即处刑。”
简子说:“杀人以救畜,不也是不仁吗?杀畜以救人,不也是仁吗?”
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
没过多久,赵兴兵攻打翟。
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
君主怎能不好士?
凡敌人之来,是为了求利。
如今来而得死,且以逃跑为利。
敌皆以逃跑为利,则刀刃无与接。
故敌得生于我,则我得死于敌;敌得死于我,则我得生于敌。
得生于敌,与敌得生于我,岂可不察哉?
这是用兵的精髓。
存亡死生决于知此而已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仲秋纪-注解
仲秋:农历八月,秋季的第二个月。
日在角:太阳运行到角宿的位置。角宿是二十八宿之一,位于东方。
牵牛:星宿名,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
觜嶲:星宿名,即觜宿,二十八宿之一。
庚辛:天干的第七和第八位,代表西方和秋季。
少皞: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掌管西方和秋季。
蓐收:古代神话中的秋神,掌管收获。
毛:指兽类,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商:五音之一,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南吕:十二律之一,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九:数字,象征西方和秋季。
辛:味道,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腥:气味,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门:祭祀的对象,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肝:祭祀的祭品,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凉风:秋季的风,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候雁:候鸟,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玄鸟:燕子,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群鸟养羞:鸟类开始储存食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总章太庙:古代天子在秋季居住的宫殿。
戎路:古代天子在秋季乘坐的车辆。
白骆:白色的马,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白旂:白色的旗帜,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白衣:白色的衣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白玉:白色的玉器,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麻与犬:古代天子在秋季食用的食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廉以深:器物的形状,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养衰老:照顾老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授几杖:授予老人拐杖,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麋粥:稀粥,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司服:掌管服饰的官员。
饬衣裳:整理衣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文绣:绣有花纹的衣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冠带:帽子和腰带,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有司:掌管刑罚的官员。
百刑:各种刑罚,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斩杀:执行死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枉桡:冤枉和弯曲,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宰祝:掌管祭祀的官员。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刍豢:饲养牲畜的草料,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肥瘠:牲畜的肥瘦,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物色:牲畜的颜色,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比类:比较同类,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中度:符合标准,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上帝:天帝,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傩:驱邪仪式,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御佐疾:驱除疾病,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犬尝麻:用狗尝试麻,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寝庙:祭祀祖先的庙宇,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筑城郭:修建城墙,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建都邑:修建都城,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穿窦窌:挖掘地窖,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修囷仓:修建粮仓,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收敛:收获农作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蓄菜:储存蔬菜,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积聚:储存粮食,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种麦:种植小麦,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日夜分:昼夜平分,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雷乃始收声:雷声开始消失,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蛰虫俯户:冬眠的昆虫开始躲藏,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杀气浸盛:肃杀之气逐渐增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阳气日衰:阳气逐渐减弱,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水始涸:水开始干涸,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一度量:统一度量衡,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平权衡:平衡秤砣,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正钧石:校正秤砣,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齐斗甬:统一斗和甬,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易关市:开放关市,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来商旅:吸引商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入货贿:引进货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四方来杂:四面八方的人聚集,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远乡皆至:远方的人都来,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财物不匮:财物充足,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上无乏用:上层没有缺乏,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百事乃遂:各种事情都顺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白露降三旬:白露连续降下三十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仲秋行春令:在仲秋时节施行春季的政令,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秋雨不降:秋雨不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草木生荣:草木茂盛,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国有大恐:国家有大恐慌,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行夏令:施行夏季的政令,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其国乃旱:国家干旱,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蛰虫不藏:冬眠的昆虫不躲藏,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五谷复生:五谷再次生长,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行冬令:施行冬季的政令,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风灾数起:风灾频繁发生,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收雷先行:雷声提前消失,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草木早死:草木提前枯萎,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义:正义,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万事之纪:万事的准则,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君臣:君主和臣子,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上下:上级和下级,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亲疏:亲近和疏远,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治乱:治理和混乱,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安危:安全和危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过胜:过度和胜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人情欲生而恶死:人们希望生存而厌恶死亡,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欲荣而恶辱:人们希望荣耀而厌恶耻辱,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死生荣辱之道一:生死荣辱的道理一致,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三军:军队,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一心:团结一致,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令可使无敌:命令可以使军队无敌,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无敌:没有敌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至兵:最好的军队,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民之重令:人民重视命令,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重乎天下:比天下还重要,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贵乎天子:比天子还尊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藏于民心:深藏在人民心中,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捷于肌肤:迅速反应在肌肤上,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深痛执固:深刻而坚定,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不可摇荡:不可动摇,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物莫之能动:任何事物都无法动摇,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敌胡足胜:敌人如何能够战胜,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其令强者其敌弱:命令强大则敌人弱小,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其令信者其敌诎:命令可信则敌人屈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先胜之于此:先在这里取得胜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必胜之于彼:一定在那里取得胜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兵:军队,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凶器:凶恶的武器,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勇:勇敢,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凶德:凶恶的品德,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举凶器:拿起凶恶的武器,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行凶德:施行凶恶的品德,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杀:杀戮,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生:生存,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威:威严,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慑:威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敌慑民生:敌人被威慑,人民得以生存,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义兵:正义的军队,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隆:兴盛,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士民未合:士兵和人民尚未联合,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威已谕:威严已经传达,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敌已服:敌人已经屈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枹鼓干戈:战鼓和武器,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善谕威者:善于传达威严的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未发:尚未发动,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未通:尚未传达,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窅窅乎冥冥:深远而神秘,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莫知其情:没有人知道他的情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至威之诚:最高的威严和真诚,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急疾捷先:迅速而敏捷地先行,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缓徐迟后:缓慢而迟缓地后行,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决义兵之胜:决定正义军队的胜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不可久处:不可长久停留,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兔起凫举:像兔子和野鸭一样迅速行动,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死㱪之地:死亡的地方,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江河之险:江河的险阻,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凌之:越过它,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大山之塞:大山的阻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陷之:攻陷它,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并气专精:集中精神和力量,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心无有虑:心中没有忧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目无有视:眼中没有看到,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耳无有闻:耳中没有听到,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一诸武:专注于武力,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冉叔:古代勇士,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田侯:古代诸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齐国:古代国家,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豫让:古代勇士,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襄子:古代诸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赵氏:古代家族,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成荆:古代勇士,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韩主:古代诸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周人:古代人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万乘之国:强大的国家,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诚必:真诚和坚定,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刃未接:刀刃尚未接触,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欲已得:欲望已经得到,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悼惧惮恐:恐惧和害怕,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单荡精神:精神涣散,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狂魄:疯狂的灵魂,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形性相离:形体和精神分离,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行不知所之:行动不知道去哪里,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走不知所往:逃跑不知道去哪里,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险阻要塞:险阻的要塞,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銛兵利械:锋利的武器,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心无敢据:心中不敢占据,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意无敢处:意念不敢停留,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夏桀:古代暴君,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南巢: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木击木:用木头击打木头,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拌:混合,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水投水:用水投掷水,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散:分散,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冰投冰:用冰投掷冰,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沈:沉没,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涂投涂:用泥投掷泥,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陷:陷入,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疾徐先后:迅速和迟缓的先后,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兵有大要:军队有重要的原则,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知道谋划事物而不被禁止,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专诸:古代勇士,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独手举剑:单手举起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吴王:古代诸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壹成:一次成功,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密其躅路:秘密地行动,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开敌之涂:开辟敌人的道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士:士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专诸议:与专诸商议,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驱市人而战之:驱使市民去战斗,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厚禄教卒:高薪训练的士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老弱罢民:老弱和疲惫的人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精士练材:精锐的士兵和训练有素的人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离散係絫:分散和混乱,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行陈整齐:行军和阵型整齐,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锄耰白梃:锄头和木棒,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长铫利兵:长矛和锋利的武器,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利剑:锋利的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刺则不中:刺击却不中,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击则不及:击打却不及,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恶剑:劣质的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斗因用恶剑:战斗时使用劣质的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简选精良:精选精良的士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兵械銛利:武器锋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发之则不时:发动却不及时,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纵之则不当:放纵却不恰当,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恶卒:劣质的士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战因用恶卒:战斗时使用劣质的士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王子庆忌:古代勇士,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陈年:古代勇士,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剑之利:剑的锋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令能将将之:命令能干的将领去指挥,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王者:称王的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霸者:称霸的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汤:商汤,古代帝王,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武:周武王,古代帝王,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齐桓:齐桓公,古代诸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晋文:晋文公,古代诸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吴阖庐:吴王阖闾,古代诸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殷汤:商汤,古代帝王,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良车:精良的战车,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必死:必定死亡,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戊子:天干的第五位和地支的第一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郕: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推移:古代人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大牺:古代人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鸣条: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巢门: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夏:夏朝,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桀:夏桀,古代暴君,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奔走:逃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大仁慈:伟大的仁慈,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恤黔首:关心百姓,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反桀之事:反对夏桀的暴政,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遂其贤良:任用贤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顺民所喜:顺应人民的喜好,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远近归之:远近的人都归附,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王天下:称王天下,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武王:周武王,古代帝王,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虎贲:精锐的士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简车:精选的战车,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要甲子:重要的甲子日,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牧野: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纣:商纣王,古代暴君,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显贤者之位:显耀贤者的地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进殷之遗老:任用殷朝的遗老,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问民之所欲:询问人民的愿望,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行赏及禽兽:行赏到禽兽,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行罚不辟天子:行罚不避天子,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亲殷如周:亲近殷朝如同周朝,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视人如己:看待他人如同自己,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天下美其德:天下赞美他的德行,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万民说其意:万民喜欢他的意愿,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立为天子:被立为天子,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齐桓公:齐桓公,古代诸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教卒:训练的士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兵首:军队的首领,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横行海内:横行天下,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天下莫之能禁:天下没有人能阻止,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石梁: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鄗: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令支: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中山:古代国家,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邢:古代国家,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狄人:古代民族,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卫:古代国家,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夷仪: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楚丘: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晋文公:晋文公,古代诸侯,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五两之士:五两的士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锐卒:精锐的士兵,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接敌:迎战敌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诸侯莫之能难:诸侯没有人能难倒,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反郑之埤:反击郑国的城墙,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东卫之亩:东卫的田地,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尊天子于衡雍:在衡雍尊崇天子,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多力者:力量强大的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利趾者:脚步敏捷的人,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前陈:前锋,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荆:楚国,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五战五胜:五次战斗五次胜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郢:楚国都城,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东征:向东征伐,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庳庐: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西伐:向西征伐,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巴、蜀:古代地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北迫齐、晋:向北逼迫齐国和晋国,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令行中国:命令在中国执行,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兵势险阻:军队的形势险阻,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便:便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兵甲器械:武器和装备,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利:锋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选练角材:选拔和训练人才,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精:精锐,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统率士民:统率士兵和人民,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教:训练,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义兵之助:正义军队的帮助,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时变之应:适应时局的变化,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不可不为:不可不做,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不足专恃:不足以专门依赖,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胜之一策:胜利的一个策略,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兵有本干:军队有根本的原则,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必义:必须正义,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必智:必须智慧,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必勇:必须勇敢,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敌孤独:敌人孤立,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上下虚:上下空虚,象征秋季的肃杀之气。
民解落:指民众离散,社会秩序混乱。
贤者诽:贤能之人受到诽谤。
乱内作:内部发生动乱。
知时化:了解时势的变化。
虚实盛衰:指事物的强弱、兴衰变化。
纵舍之数:指进退取舍的策略。
鸷鸟之击:比喻勇猛如猛禽的攻击。
搏攫则殪:指猛禽捕食时一击致命。
中木则碎:指猛禽击中树木时树木碎裂。
怯勇无常:指勇气和怯懦并非固定不变。
倏忽往来:指变化迅速,难以捉摸。
商、周以兴:指商朝和周朝的兴起。
桀、纣以亡:指夏桀和商纣的灭亡。
益民气:增强民众的士气。
夺民气:削弱民众的士气。
渔深渊:比喻冒险行事。
因敌之险:利用敌人的险要地形。
因敌之谋:利用敌人的计谋。
执不可胜之术:掌握不可战胜的策略。
隐则胜阐:隐藏则能战胜显露的敌人。
微则胜显:微妙则能战胜明显的敌人。
积则胜散:积累则能战胜分散的敌人。
摶则胜离:集中则能战胜分散的敌人。
衣人以其寒:给寒冷的人衣服。
食人以其饥:给饥饿的人食物。
秦缪公: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
韩原之战: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一场战役。
赵简子:春秋时期赵国的君主。
阳城胥渠:赵简子的臣子。
董安于:赵简子的臣子。
翟:古代的一个部落或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仲秋纪-评注
《仲秋》一文详细描述了农历八月的自然现象、祭祀活动、政令施行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文章通过天文、地理、气候、动植物等多方面的描述,展现了秋季的肃杀之气,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农业生产、军事活动等内容。
文章首先从天文现象入手,描述了太阳、星辰的位置变化,以及秋季的气候特征,如凉风、候雁、玄鸟等,这些自然现象不仅是季节变化的标志,也是古代人们安排农事、祭祀等活动的重要依据。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天子在仲秋时节的起居、服饰、饮食等,体现了古代礼仪制度的严谨和等级秩序的森严。
在政令施行方面,文章强调了刑罚的公正和祭祀的严谨,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法律和宗教的重视。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收获、储存粮食、种植小麦等,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和重视。
文章最后部分讨论了军事活动,强调了军队的纪律、将领的才能以及士兵的勇敢,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军事力量的重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文章展示了古代军事策略的成功经验,强调了正义、智慧和勇敢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仲秋》一文不仅是对秋季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文章通过对天文、地理、气候、动植物等多方面的描述,展现了秋季的肃杀之气,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农业生产、军事活动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勇气与怯懦、虚实盛衰、以及如何利用敌人的弱点来取得胜利的军事策略。文章首先指出,勇气和怯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环境和心态的变化而变化。勇气能使人在战斗中果断决策,如同猛禽捕食般一击致命;而怯懦则会导致失败。文章进一步强调,了解时势的变化和敌人的虚实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文章还提到,军队的数量并非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敌人的弱点。通过隐藏、微妙、积累和集中等策略,可以战胜敌人。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中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理念。
此外,文章还通过秦缪公和赵简子的故事,强调了君主应如何通过行德爱人来赢得民心。秦缪公因善待野人而在韩原之战中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战胜晋国;赵简子则因牺牲自己的爱骡来救治臣子,赢得了臣子的忠诚和战斗力。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君主的仁德,也说明了民心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指出,敌人的到来是为了求利,但如果他们发现死亡是唯一的结局,他们就会选择逃跑。因此,了解敌人的心理和动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种对敌人心理的分析,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探讨了勇气与怯懦、虚实盛衰等军事策略,还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强调了行德爱人和了解敌人心理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也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