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慎行(约公元6世纪),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作为当时的文人,于慎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文献编纂工作,他的《洛阳伽蓝记》是对洛阳城市及其寺庙文化的详细记述。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洛阳伽蓝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于慎行所编撰的一部关于洛阳的地理、建筑和宗教的记录,尤其集中于洛阳的寺庙、佛像及其文化背景的描写。全书详细记录了当时洛阳作为大唐国都的辉煌,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分布、宗教活动的盛况,以及佛教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洛阳伽蓝记》不仅为后代了解唐代的城市建设、文化活动和宗教风貌提供了宝贵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佛教史的重要参考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洛阳伽蓝记-序-原文
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
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迩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於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
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於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
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
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
墙被蒿艾,巷罗荆棘。
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
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
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
其中小者,取其详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
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凡为五篇。
余才非著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太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
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
汉曰“上东门”。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东阳门”。
汉曰“中东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阳门”。
汉曰“望京门”。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四门。
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
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后琅琊郡开阳县上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遂以“开阳“为名。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
次西曰“平昌门”。
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阳门“。
汉曰“小苑门”。魏晋曰“宣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津阳门”。
汉曰“津门”。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西面有四门。
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
汉曰“广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改为“西明门”。
次北曰“西阳门”。
汉曰“雍门“。魏晋曰“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
次北曰“阊阖门”。
汉曰“上西门”。上有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魏晋曰“阊阖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北曰“承明门”。
承明者,高祖所立,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寺与沙门论议,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世人谓之新门。时王公卿士常迎驾於新门,高祖谓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此门宜以承明为称。”遂名之。
北面有二门。
西头曰“大夏门”。
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夏门“。高祖因而不改。宣武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
东头曰“广莫门”。
汉曰“穀门”。魏晋曰“广莫门”,高祖因而不改。自广莫门以西,至於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也。
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洛阳伽蓝记-序-译文
关于三坟五典的说法,九流百家的言论,它们的道理都在人间,而意义却涵盖了天外。至于一乘二谛的根源,三明六通的宗旨,在西域有详细的记载,而在东土却鲜有记载。自从项羽梦见龙,满月照耀流光,阳门装饰着豪眉的象征,夜台描绘着绀发的形象,近年来人们竞相追求,这种风气逐渐盛行。到了晋朝永嘉年间,全国只有四十二座寺庙。等到皇魏接受天命,定都嵩山洛阳,人们对佛教的信仰更加坚定,佛法教义也更加兴盛。王侯贵族,把象马视为脚下之物,平民豪族,把财富看作过眼云烟。于是寺庙林立,宝塔成群,争相描绘天上的景象,竞相模仿山中的影子;金碧辉煌的佛塔与灵台比肩而立,宽广的殿堂与阿房宫相媲美。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穿着绫罗绸缎,穿着朱红色和紫色的衣服而已!到了永熙年间,国家多难,皇帝迁都邺城,寺庙中的僧尼也随着时代变迁而迁移。到了武定五年,即丁卯年,我因为出差,再次游览洛阳。城池崩塌,宫殿倾覆,寺庙变成灰烬,庙塔变成废墟。墙壁上长满了野草和艾草,巷子里布满了荆棘。野兽在荒废的台阶下打洞,山鸟在庭院的树上筑巢。顽童牧童在九条大道上徘徊;农夫在双阙之间耕种。麦子长出的感慨,不仅仅是殷墟的感慨;黍离的悲伤,确实像周朝一样!京城内外,总共有一千多座寺庙,如今荒凉一片,钟声难得听闻。恐怕后世无人传承,所以我撰写了这篇记载。然而寺庙的数量太多,无法一一记载,现在所记录的,只限于大寺庙。其中较小的寺庙,只记录其独特之处,世俗之事,也因此而记录。先从城内开始,然后到城外,列出城门的名字,以记录远近,总共分为五篇。我的才能不足以撰写著作,有很多遗漏,后世的君子,可以详细地了解这些遗漏。
太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下令司空公穆亮建造宫殿,洛阳城门按照魏晋时期的旧名命名。
东面有三座门:
北头第一座门,称为‘建春门’。
汉朝时称为‘上东门’。阮籍的诗中说:‘步出上东门’,指的就是这个地方。魏晋时期称为‘建春门’,高祖没有改变。
其次向南是‘东阳门’。
汉朝时称为‘中东门’。魏晋时期称为‘东阳门’,高祖没有改变。
再次向南是‘青阳门’。
汉朝时称为‘望京门’。魏晋时期称为‘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四座门。
东头第一座门,称为‘开阳门’。
最初,汉光武帝迁都洛阳,建造此门时还未命名,忽然夜里有一根柱子自己出现在楼上。后来琅琊郡开阳县上报说南门的一根柱子飞走了,派人去查看,发现就是那根柱子。于是以‘开阳’命名。从魏到晋,都没有改变,高祖也是如此。
其次向西是‘平昌门’。
汉朝时称为‘平门’。魏晋时期称为‘平昌门’,高祖没有改变。
再次向西是‘宣阳门’。
汉朝时称为‘小苑门’。魏晋时期称为‘宣阳门’,高祖没有改变。
再向西是‘津阳门’。
汉朝时称为‘津门’。魏晋时期称为‘津阳门’,高祖没有改变。
西面有四座门。
南头第一座门,称为‘西明门’。
汉朝时称为‘广阳门’。魏晋时期没有改变,高祖改为‘西明门’。
其次向北是‘西阳门’。
汉朝时称为‘雍门’。魏晋时期称为‘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
再次向北是‘阊阖门’。
汉朝时称为‘上西门’。门上有铜璇玑玉衡,用来调整七政。魏晋时期称为‘阊阖门’,高祖没有改变。
再次向北是‘承明门’。
承明是高祖所立,位于金墉城前的东西大道上。迁都之初,宫殿尚未建成,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多次到寺中与僧人讨论佛法,因此开通了此门,但当时没有名字,世人称之为新门。当时王公贵族常在新门迎接皇帝,高祖对御史中尉李彪说:‘曹植的诗中说:谒帝承明庐。这门应该以承明命名。’于是命名为承明门。
北面有两座门。
西头是‘大夏门’。
汉朝时称为‘夏门’。魏晋时期称为‘大夏门’。高祖没有改变。宣武帝建造了三层楼,离地面二十丈高。洛阳城门楼都是两层,离地面百尺,只有大夏门飞檐翘角直插云霄。
东头是‘广莫门’。
汉朝时称为‘穀门’。魏晋时期称为‘广莫门’,高祖没有改变。从广莫门向西,到大夏门,宫殿和观景相连,覆盖了整个城池。
一座门有三条通道,所谓九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洛阳伽蓝记-序-注解
三坟五典:三坟指《易经》、《书经》、《诗经》等古代经典;五典指《礼记》、《乐经》、《尚书》、《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这些文献代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
九流百氏:九流指古代学术的九个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百氏指百家,泛指各种学派。这里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
一乘二谛:一乘指佛教中的最高乘,即大乘;二谛指真谛和俗谛,真谛是佛教的真理,俗谛是世间万象的表象。
三明六通:三明指智慧明、方便明、辩才明;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是佛教修行者所具有的六种神通。
西域:古代指中国的西部边疆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等地,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东土:指中国本土。
项日感梦:指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梦见大鸟,预示着文明的诞生。
满月流光:比喻光明普照,如同满月的光辉。
阳门:指城门,阳门是城门的一种称呼。
夜台:指坟墓,夜台是坟墓的一种别称。
招提:指寺庙。
栉比:形容寺庙密集,如同梳子齿一样排列。
宝塔:指佛塔,是佛教文化的象征。
金刹:指金色的佛塔。
灵台:指皇宫中的台阁。
阿房:指阿房宫,是秦始皇的宫殿,象征豪华。
永熙:指北魏孝文帝的年号。
皇魏:指北魏。
嵩洛:指嵩山和洛阳,是北魏的政治中心。
法教:指佛教。
象马:指珍贵的动物,如大象和马。
脱屣:比喻轻易地抛弃。
资财:指财富。
遗迹:指过去的事物留下的痕迹。
招提栉比:形容寺庙密集,如同梳子齿一样排列。
宝塔骈罗:形容宝塔排列整齐。
天上之姿:比喻高耸入云的宝塔。
山中之影:比喻山峦的影子。
广殿:指宽敞的宫殿。
永嘉:指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笃信:指虔诚地信仰。
寺:指佛教寺庙。
僧尼:指出家的和尚和尼姑。
行役:指远行。
洛阳:古代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城郭:指城墙和城门。
宫室:指皇宫。
寺观:指寺庙和道观。
庙塔:指庙宇和佛塔。
丘墟:指废墟。
蒿艾:指野草。
荆棘:指带刺的植物。
野兽:指野生动物。
山鸟:指山中的鸟类。
九逵:指九条大道。
双阙:指古代宫殿前的两座高大的门楼。
麦秀:指麦子,这里比喻人才的凋零。
殷墟:指商朝的遗址,这里比喻古代文明的衰落。
黍离:指黍子,这里比喻对故国的怀念。
周室:指周朝,这里指周朝的故国。
京城:指都城,这里指洛阳。
寺数:指寺庙的数量。
大伽蓝:指大型的佛教寺庙。
世谛俗事:指世间的事物和世俗的事情。
太和:指北魏孝文帝的年号。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
司空公:指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宰相。
穆亮:北魏官员,曾任司空公。
洛阳城门:指洛阳的城门。
魏晋旧名:指魏晋时期城门的名称。
建春门:洛阳城门之一。
上东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东阳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中东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青阳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望京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清明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开阳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平昌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平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宣阳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小苑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津阳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津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西明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广阳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阊阖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上西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铜璇玑玉衡:古代天文仪器。
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承明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金墉城:古代洛阳城中的一座城。
王南寺:古代洛阳城中的一座寺庙。
李彪:北魏官员。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承明庐:古代宫殿中的楼阁。
大夏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穀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广莫门:古代洛阳城门之一。
九轨:指九条车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洛阳伽蓝记-序-评注
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
此句开篇便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三坟五典’和‘九流百氏’分别指代古代的经籍和诸子百家,它们不仅是人间的智慧结晶,更是超越了时空的真理所在。‘理在人区’和‘义兼天外’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地间的道理与人间的道德伦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佛教文化在东西方的传播差异。‘一乘二谛’和‘三明六通’是佛教的重要概念,而‘西域备详’与‘东土靡记’则反映了佛教在印度等地的兴盛和在中国本土的相对薄弱。
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迩来奔竞,其风遂广。
此句描绘了佛教文化的普及和影响。‘项日感梦’和‘满月流光’等意象富有诗意,展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神秘和美好。‘阳门饰豪眉之象’和‘夜台图绀发之形’则是对佛教寺院建筑和僧侣形象的生动描绘,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和影响。
至於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
此句反映了晋代佛教寺院数量的有限,与后文所述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
‘皇魏受图’指的是北魏的建立,‘光宅嵩洛’则是指北魏迁都洛阳。此句强调了北魏时期佛教的兴盛,‘笃信弥繁’和‘法教愈盛’体现了佛教在北魏时期的繁荣。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此句描绘了佛教在北魏时期的普及程度,无论是王侯贵臣还是庶士豪家,都对佛教充满虔诚,甚至愿意放弃世俗的财富和地位。
於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北魏时期佛教建筑的壮观和繁华,‘招提栉比’和‘宝塔骈罗’展现了寺院建筑的密集和宏伟,‘金刹与灵台比高’和‘广殿共阿房等壮’则是对佛教建筑艺术的高度评价。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认为佛教文化的价值远超于物质层面,‘木衣绨绣’和‘土被朱紫’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其内在的精神和智慧才是最为宝贵的。
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
此句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坚韧和适应性,即使在国家动荡和政权更迭的情况下,佛教依然能够传承和发展。
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
此句说明了作者在武定五年(547年)重游洛阳的背景,为后文对洛阳寺院的描述奠定了基础。
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
此句描绘了洛阳在战乱中的惨状,寺院的毁灭更是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历史沧桑中的脆弱。
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
此句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洛阳战后的荒凉景象,‘墙被蒿艾’和‘巷罗荆棘’展现了城市的破败,‘野兽穴於荒阶’和‘山鸟巢於庭树’则是对战乱后生态环境的描绘。
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
此句通过对游儿牧竖和农夫耕老的描写,反映了战乱后社会生活的艰难。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此句引用了《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深刻感慨,‘麦秀之感’和‘黍离之悲’分别代表了商朝和周朝的兴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
此句对比了洛阳寺院的过去和现在,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兴衰。
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此句表达了作者撰写此文的初衷,即为了记录历史,让后世了解佛教文化的兴衰。
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
此句说明了作者在记录寺院时有所取舍,只记录了大型伽蓝,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其中小者,取其详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
此句说明了作者在记录小型寺院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展现佛教文化的多样性。
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凡为五篇。
此句说明了作者在记录寺院时,按照地理位置和规模进行了分类,并分为五篇进行记录。
余才非著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谦虚和对后人的期望,希望后人能够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记录。
太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此句说明了洛阳城门的历史渊源,反映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
此句开始对洛阳城门的详细描述,通过列举城门名称,展现了洛阳城的繁华和历史悠久。
次南曰‘东阳门’。汉曰‘中东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此句说明了东阳门的名称演变和历史传承。
次南曰‘青阳门’。汉曰‘望京门’。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此句说明了青阳门的名称演变和历史传承,同时也反映了高祖对城门名称的改革。
南面有四门。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
此句继续对洛阳城门的描述,展现了洛阳城的规模和布局。
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
此句说明了平昌门的名称演变和历史传承。
次西曰‘宣阳门’。汉曰‘小苑门’。魏晋曰‘宣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此句说明了宣阳门的名称演变和历史传承。
次西曰‘津阳门’。汉曰‘津门’。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此句说明了津阳门的名称演变和历史传承。
西面有四门。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
此句继续对洛阳城门的描述,展现了洛阳城的规模和布局。
次北曰‘西阳门’。汉曰‘雍门’。魏晋曰‘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
此句说明了西阳门的名称演变和历史传承,同时也反映了高祖对城门名称的改革。
次北曰‘阊阖门’。汉曰‘上西门’。上有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魏晋曰‘阊阖门’,高祖因而不改。
此句说明了阊阖门的名称演变和历史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天文观测的成就。
次北曰‘承明门’。承明者,高祖所立,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寺与沙门论议,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世人谓之新门。时王公卿士常迎驾於新门,高祖谓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此门宜以承明为称。’遂名之。
此句详细介绍了承明门的来历和命名过程,反映了古代帝王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北面有二门。西头曰‘大夏门’。
此句继续对洛阳城门的描述,展现了洛阳城的规模和布局。
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夏门’。高祖因而不改。宣武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
此句说明了大夏门的名称演变和历史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大夏门的建筑特点。
东头曰‘广莫门’。汉曰‘穀门’。魏晋曰‘广莫门’,高祖因而不改。
此句说明了广莫门的名称演变和历史传承。
自广莫门以西,至於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也。
此句说明了广莫门到大夏门之间的区域是洛阳城的中心地带,反映了洛阳城的繁华和布局。
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
此句说明了洛阳城门的设计特点,‘一门有三道’和‘九轨’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