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慎行(约公元6世纪),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作为当时的文人,于慎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文献编纂工作,他的《洛阳伽蓝记》是对洛阳城市及其寺庙文化的详细记述。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洛阳伽蓝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于慎行所编撰的一部关于洛阳的地理、建筑和宗教的记录,尤其集中于洛阳的寺庙、佛像及其文化背景的描写。全书详细记录了当时洛阳作为大唐国都的辉煌,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分布、宗教活动的盛况,以及佛教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洛阳伽蓝记》不仅为后代了解唐代的城市建设、文化活动和宗教风貌提供了宝贵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佛教史的重要参考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洛阳伽蓝记-卷五-原文
城北禅虚寺,在大夏门外御道西。
寺前有阅武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於此。
有羽林马僧相善牴角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
虎贲张车渠,掷刀出楼一丈。
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角戏。
中朝时宣武场在大夏门东北,今为光风园,苜蓿生焉。
凝圆寺,阉官济州刺史贾璨所立也。
在广莫门外一里御道东,所谓永平里也。
注:即汉太上王广处。
迁京之初,创居此里,值母亡,舍以为寺。
地形高显,下临城阙。
房庑精丽,竹柏成林,实是净行息心之所也。
王公卿士来游观为五言者,不可胜数。
洛阳城东北有上商里,殷之顽民所居处也,高祖名闻义里。
迁京之始,朝士住其中,迭相几刺,竟皆去之。
惟有造瓦者止其内,京师瓦器出焉。
世人歌曰:’洛城东北上商里,殷之顽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
唯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憩其中,堂宇园林,匹於邦君。
时陇西李元谦乐双声语,常经文远宅前过,见其门阀华美,乃曰:’是谁第宅?过佳!’
婢春风出曰:’郭冠军家。’
元谦曰:’凡婢双声。’
春风曰:’儜奴慢骂。’
元谦服婢之能,於是京邑翕然传之。
闻义里有敦煌人宋云宅,云与惠生俱使西域也。
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
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至赤岭,即国之西疆也,皇魏关防正在此。
赤岭者,不生草木,因以为名。
其山有鸟鼠同穴。
异种共类,鸟雄鼠雌,共为阴阳,即所谓鸟鼠同穴。
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吐谷浑国。
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唯土谷浑城左右暖於餘处。
其国有文字,况同魏。
风俗政治,多为夷法。
从吐谷浑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
其城自立王,为土谷浑所吞。
今城是土谷浑第二息宁西将军,总部落三千,以御西胡。
从鄯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末城。
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无雨,决水种麦,不知用牛,耒耜而田。
城中图佛与菩萨,乃无胡貌,访古老,云是吕光伐胡所作。
从左末城西行一千二百七十五里至末城。
城傍花果似洛阳,惟土屋平头为异也。
从末城西行二十二里至捍{麻女}城。
城南十五里有一大寺,三百馀众僧。
有金像一躯,举高丈六,仪容超绝,相好炳然,面恒东立,不肯西顾。
父老传云:’此像本从南方腾空而来,于阗国王亲见礼拜,载像归,中路夜宿,忽然不见。遣人寻之,还来本处。即起塔,封四百户以供洒扫。户人有患,以金箔贴像所患处,即得阴愈。后人於像边造丈六像者及诸像塔,乃至数千,悬彩幡盖,亦有万计。魏国之幡过半矣。幅上隶书,多云太和十九年、景明二年、延昌二年。唯有一幅,观其年号是姚兴时幡。’
从捍{麻女}城西行八百七十八里,至于阗国。
王头著金冠,似鸡帻,头后垂二尺生绢,广五寸,以为饰。
威仪有鼓角金钲,弓箭一具,戟二枝,槊五张。
左右带刀,不过百人。
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
死者以火焚烧,收骨葬之,上起浮图。
居丧者翦发〈嫠女换为刀〉面,以为哀戚。
发长四寸,即就平常。
唯王死不烧,置之棺中,远葬於野,立庙祭祀,以时思之。
于阗王不信佛法。
有商胡将一比丘名毗卢旃在城南杏树下,向王伏罪云:’今辄将异国沙门来在城南杏树下。’
王闻忽怒,即往看毗卢旃。
旃语王:’如来遣我来,令王造覆盆浮图一所,使王祚永隆。’
王言:’令我见佛,当即从命。’
毗卢旃鸣钟告佛,即遣罗睺罗变形为佛,从空而现真容。
王五体投地,即於杏树下置立寺舍,画作罗睺罗像,忽然自灭。
于阗王更作精舍笼之。
令覆瓮之影恒出屋外。
见之者无不回向。
其中有辟支佛靴,於今不烂,非皮非采,莫能审之。
案于阗国境,东西不过三千餘里。
神龟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入朱驹波国。
人民山居,五穀甚丰。
食则面麦,不立屠煞。
食肉者以自死肉。
风俗言音与于阗相似,文字与波罗门同。
其国疆界可五日行遍。
八月初入汉盘陀国界。
西行六日,登葱岭山。
复西行三日,至钵盂城。
三日至不可依山,其处甚寒,冬夏积雪。
山中有池,毒龙居之。
昔有三百商人止宿池侧,值龙忿怒,泛杀商人。
盘陀王闻之,舍位与子,向乌场国学婆罗门咒。
四年之中,尽得其术。
还复王位,复咒池龙。
龙变为人,悔过向王。
即徙之葱岭山,去此池二千餘里。
今日国王十三世祖也。
自此以西,山路欹侧,长阪千里,悬崖万仞,极天之阻,实在於斯。
太行、孟门,匹兹非险;崤关、垄阪,方此则夷。
自发葱岭,步步渐高。
如此四日,乃得至岭。
依约中下,实半天矣!
汉盘陀国正在山顶。
自葱岭已西,水皆西流,世人云是天地之中。
人民决水以种,闻中国田待雨而种,笑曰:’天何由可共期也?’
城东有孟津河,东北流向沙勒。
葱岭高峻,不生草木。
是时八月,天气已冷,北风驱雁,飞雪千里。
九月中旬入钵和国。
高山深谷,崄道如常。
国王所住,因山为城。
人民服饰,惟有毡衣。
地土甚寒,窟穴而居。
风雪劲切,人畜相依。
国之南界,有大雪山,朝融夕结,望若玉峰。
十月之初,至〈喝欠〉哒国。
土田庶衍,山泽弥望。
居无城郭,游军而治。
以毡为屋,随逐水草,夏则迁凉,冬则就温。
乡土不识文字,礼教俱阙。
阴阳运转,莫知其度。
年无盈闰,月无大小,用十二月为一岁。
受诸国贡献,南至牒罗,北尽敕勒,东被于阗,西及波斯,四十馀国皆来朝贺。
王居大毡帐,方四十步,周回以氍毹为壁。
王著锦衣,坐金床,以四金凤凰为床脚。
见大魏使人,再拜跪受诏书。
至於设会,一人唱,则客前,后唱,则罢会。
唯有此法,不见音乐。
〈喝欠〉哒国王妃亦著锦衣,长八尺奇,垂地三尺,使人擎之。
头带一角,长三尺,以玫瑰五色珠装饰其上。
王妃出则舆之,入坐金床,以六牙白象四狮子为床,自馀大臣妻皆随伞,头亦似有角,团圆垂下,状似宝盖。
观其贵贱,亦有服章。
四夷之中,最为强大。
不信佛法,多事外神。
杀生血食,器用七宝。
诸国奉献,甚饶珍异。
按〈喝欠〉哒国去京师二万馀里。
十一月初入波知国。
境土甚狭,七日行过。
人民山居,资业穷煎,风俗凶慢,见王无礼。
国王出入,从者数人。
其国有水,昔日甚浅,后山崩截流,变为二池。
毒龙居之,多有灾异。
夏喜暴雨,冬则积雪,行人由之,多致难艰。
雪有白光,照耀人眼,令人闭目,茫然无见。
祭祀龙王,然后平复。
十一月中旬入赊弥国。
此国渐出葱岭,土田峣崅,民多贫困。
峻路危道,人马仅通。
一直一道,从钵卢勒国向乌场国,铁锁为桥,悬虚为渡,下不见底,旁无挽捉,倏忽之间,投躯万仞,是以行者望风谢路耳。
十二月初入乌场国。
北接葱岭,南连天竺,土气和暖,地方数千里。
民物殷阜,匹临淄之神州,原田膴膴,等咸阳之上土。
鞞罗施儿之所,萨埵投身之地,旧俗虽远,土风犹存。
国王精进,菜食长斋,晨夜礼佛,击鼓吹贝,琵琶箜篌,笙箫备有。
日中已后,始治国事。
假有死罪,不立杀刑,唯徙空山,任其饮啄。
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
随事轻重,当时即决。
土地肥美,人物丰饶。
五穀尽登,百果繁熟,夜闻锺声,遍满世界。
土饶异花,冬夏相接,道俗采之,上佛供养。
国王见宋云云大魏使来,膜拜受诏书。
闻太后崇奉佛法,即面东合掌,遥心顶礼。
遣解魏语人问宋云曰:’卿是日出人也?’
宋云答曰:’我国东界有大海水,日出其中,实如来旨。’
王又问曰:’彼国出圣人否?’
宋云具说周、孔、庄、老之德;次序蓬莱山上银阙金堂,神仙圣人并在其上;说管辂善卜,华陀治病,左慈方术;如此之事,分别说之。
王曰:’若如卿言,即是佛国。我当命终,愿生彼国。’
宋云於是与惠生出城外,寻如来教迹。
水东有佛晒衣处。
初如来在乌场国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雨止,佛在石下东面而坐,晒袈裟。
年岁虽久,彪炳若新,非直条缝明见,至於细缕亦彰。
乍往观之,如似未彻,假令刮削,其文转明。
佛坐处及晒衣所,并有塔记。
水西有池,龙王居之池边有一寺,五十馀僧。
龙王每作神变,国王祈请,以金玉珍宝投之池中,在后涌出,令僧取之。
此寺衣食,待龙而济,世人名曰龙王寺。
王城北八十里,有如来履石之迹,起塔笼之。
履石之处,若水践泥,量之不定,或长或短。
今立寺,可七十馀僧。
塔南二十步,有泉石。
佛本清净,嚼杨枝,植地即生,今成大树,胡名曰婆楼。
城北有陀罗寺,佛事最多。
浮图高大,僧房逼侧,周匝金像六千躯。
王年常大会,皆在此寺。
国内沙门,咸来云集。
宋云惠生见彼比丘戒行精苦,观其风范,特加恭敬。
遂舍奴婢二人,以供洒扫。
去王城东南,山行八日,至如来苦行投身饿虎之处。
高山巃嵸,危岫入云。
嘉木灵芝,丛生其上。
林泉婉丽,花彩曜目。
宋云与惠生割舍行资,於山顶造浮图一所,刻石隶书,铭魏功德。
山有收骨寺,三百馀僧。
王城南一百馀里,有如来昔作摩休国剥皮为纸,拆骨为笔处,阿育王起塔笼之,举高十丈。
拆骨之处,髓流著石,观其脂色,肥腻若新。
王城西南五百里,有善持山,甘泉美果,见於经记。
山谷和暖,草木冬青。
当时太簇御辰,温炽已扇,鸟鸣春树,蝶舞花丛。
宋云远在绝域,因瞩此芳景,归怀之思,独轸中肠,遂动旧疹,缠绵经月,得婆罗门咒,然后平善。
山顶东南,有太子石室,一口两房。
太子室前十步,有大方石。
云太子常坐其上,阿育王起塔记之。
塔南一里,有太子草庵处。
去塔一里,东北下山五十步,有太子男女绕树不去,婆罗门以杖鞭之流血洒地处,其树犹存。
洒血之地,今为泉水。
室西三里,天帝释化为师子,当路蹲坐,遮嫚〈女氐〉之处。
石上毛尾爪迹,今悉炳然。
阿周陀窟及闪子供养盲父母处,皆有塔记。
山中有昔五百罗汉床,南北两行相向坐处,其次第相对。
有大寺,僧徒二百人。
太子所食泉水北有寺,恒以驴数头运粮上山,无人驱逐,自然往还。
寅发午至,每及中餐。
此是护塔神湿婆仙使之然。
此寺昔日有沙弥,常除灰,因入神定。
维那輓之,不觉皮连骨离,湿婆仙代沙弥除灰处。
国王与湿婆仙立庙,图其形像,以金傅之。
隔山岭有婆奸寺,夜叉所造,僧徒八十人。
云罗汉夜叉常来供养,洒扫取薪,凡俗比丘,不得在寺。
大魏沙门道荣至此礼拜而去,不敢留停。
至正光元年四月中旬,入乾陀罗国。
土地亦与乌场国相似,本名业波罗国,为〈喝欠〉哒所灭,遂立敕勤为王。
治国以来,已经二世。
立性凶暴,多行杀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
国中人民,悉是婆罗门种,崇奉佛教,好读经典,忽得此王,深非情愿。
自恃勇力,与罽宾争境,连兵战斗,已历三年。
王有斗象七百头,一负十人,手持刀楂,象鼻缚刀,与敌相击。
王常停境上,终日不归,师老民劳,百姓嗟怨。
宋云诣军,通诏书。
王凶慢无礼,坐受诏书。
宋云见其远夷不可制,任其倨傲,莫能责之。
王遣传事谓宋云曰:’卿涉诸国,经过险路,得无劳苦也?’
宋云答曰:’我皇帝深味大乘,远求经典,道路虽险,未敢言疲。大王亲总三军,远临边境,寒暑骤移,不无顿弊?’
王答曰:’不能降服小国,愧卿此问。’
宋云初谓王是夷人,不可以礼责,任其坐受诏书,及亲往复,乃有人情。
遂责之曰:’山有高下,水有大小,人处世间,亦有尊卑。〈喝欠〉哒、乌场王并拜受诏书,大王何独不拜?’
王答曰:’我见魏主则拜,得书坐读,有何可怪?世人得父母书,犹自坐读。大魏如我父母,我一坐读书,於理无失。’
云无以屈之。
遂将云至一寺,供给甚薄。
时跋提国送狮子儿两头与乾陀罗王,云等见之,观其意气雄猛,中国所画,莫参其仪。
於是西行五日,至如来舍头施人处。
亦有塔寺,二十馀僧。
复西行三日,至辛头大河。
河西岸上,有如来作摩竭大鱼,从河而出。
十二年中以肉济人处。
起塔为记,石上犹有鱼鳞纹。
复西行十三日,至佛沙伏城。
川原沃壤,城郭端直,民户殷多,林泉茂盛。
土饶珍宝,风俗淳善。
其城内外,凡有古寺,名僧德众,道行高奇。
城北一里有白象宫。
寺内佛事,皆是石像,装严极丽,头数甚多,通身金箔,眩耀人目。
寺前有系白象树,此寺之兴,实由兹焉。
花叶似枣,季冬始熟。
父老传云,此树灭,佛法亦灭。
寺内图太子夫妻以男女乞婆罗门像,胡人见之,莫不悲泣。
复西行一日,至如来挑眼施人处。
亦有塔寺,寺石上有伽叶佛迹。
复西行一日,乘船渡一深水,三百馀步。
复西南行六十里,至乾陀罗城。
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
《道荣传》云:城东四里。
推其本缘,乃是如来在世之时,与弟子游化此土,指城东曰:’我入涅槃后二百年,有国王名迦尼色迦在此处起浮图。’
佛入涅槃后二百年,果有国王字迦尼色迦出游城东,见四童子累牛粪为塔,可高三尺,俄然即失。
《道荣传》云:童子在虚空中向王说偈。
王怪此童子,即作塔笼之。
粪塔渐高,挺出於外,去地四百尺然后止。
王始更广塔基三百馀步。
《道荣传》云:’三百九十步。’
从此构木,始得齐等。
《道荣传》云:其高三丈。
悉用文石为阶砌栌栱,上构众木,凡十三级。
上有铁柱,高三百尺,金槃十三重,合去地七百尺。
《道荣传》云:铁柱八十八尺,八十围,金盘十五重,去地六十三丈二尺。
施功既讫,粪塔如初,在大塔南三步。
时有婆罗门不信是粪,以手探看,遂作一孔。
年岁虽久,粪犹不烂,以香泥填孔,不可充满。
今有天宫笼盖之。
雀离浮图自作以来,三经天火所烧,国王脩之,还复如故。
父老云:此浮图天火七烧,佛法当灭。
《道荣传》云:王修浮图,木工既讫,犹有铁柱,无有能上者。
王於四角起大高楼,多置金银及诸宝物,王与夫人及诸王子悉在上烧香散花,至心精神,然后辘轳绞索,一举便到。
故胡人皆云四天王助之。
若其不尔,实非人力所能举。
塔内佛事,悉是金玉,千变万化,难得而称。
旭日始开,则金盘晃朗,微风渐发,则宝铎和鸣,西域浮图,最为第一。
此塔初成,用真珠为罗网覆於其上。
于后数年,王乃思量,此珠网价值万金,我崩之后,恐人侵夺;复虑大塔破坏,无人修补,即解珠网,以铜镬盛之,在塔西北一百步掘地埋之。
上种树,树名菩提,枝条四布,密叶蔽天。
树下四面坐像,各高丈五,恒有四龙典掌此珠。
若兴心欲取,则有祸变。
刻石为铭,嘱语将来,若此塔坏,劳烦后贤出珠修治。
雀离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圆,高二丈,甚有神变,能与世人表吉凶。
触之,若吉者,金铃鸣应;若凶者,假令人摇撼,亦不肯鸣。
惠生既在远国,恐不吉反,遂礼神塔,乞求一验。
於是以指触之,铃即鸣应。
得此验,用慰私心,后果得吉反。
惠生初发京师之日,皇太后敕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王公卿士幡二千口。
惠生从于阗至乾陀罗,所有佛事处,悉皆流布,至此顿尽。
惟留太后百尺幡一口,拟奉尸毗王塔。
宋云以奴婢二人奉雀离浮图,永充洒扫。
惠生遂减割行资,妙简良匠,以铜摹写雀离浮图仪一躯,及释迦四塔变。
於是西北行七日,渡一大水,至如来为尸毗王救鸽之处,亦起塔寺。
昔尸毗王仓库为火所烧,其中粳米燋然,至今犹在。
若服一粒,永无疟患。
彼国人民须禁日取之。
《道荣传》云:至那迦罗阿国,有佛顶骨,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门众包围结构〉然似仰蜂窠。
至耆贺滥寺,有佛袈裟十三条,以尺量之,或短或长。
复有佛锡杖,长丈七,以水筩盛之,金箔其上。
此杖轻重不定,值有重时,百人不举,值有轻时,二人胜之。
那竭城中有佛牙佛发,并作宝函盛之,朝夕供养。
至瞿波罗窟,见佛影。
入山窟,去十五步,四面向户遥望,则众相炳然;近看瞑然不见。
以手摩之,唯有石壁。
渐渐卻行,始见其相。
容颜挺特,世所希有。
窟前有方石,石上有佛迹。
窟西南百步,有佛浣衣处。
窟北一里,有目连窟。
窟北有山,山下有六佛手作浮图,高十丈。
云此浮图陷入地,佛法当灭。
并为七塔,七塔南石铭,云如来手书,胡字分明,於今可识焉。
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具录。
至正光三年二月始还天阙。
衒之按惠生《行纪》事多不尽录,今依《道荣传》、《宋云家纪》,故并载之,以备缺文。
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馀。
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
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洛阳馀寺四百二十一所。
北芒山上有冯王寺、齐献武王寺。
京东石关有元领军寺、刘长秋寺。
嵩高中有闲居寺、栖禅寺、嵩阳寺、道场寺。
上有中顶寺,东有升道寺。
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
京西瀍涧有白马寺、照乐寺。
如此之寺,既郭外,不在数限,亦详载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洛阳伽蓝记-卷五-译文
城北的禅虚寺,位于大夏门外御道的西边。寺前有一个阅武场,每年农闲时,士兵们在这里练习战斗,成千上万的马匹常常聚集在这里。
羽林马僧擅长玩角力游戏,投掷矛可以与百尺高的树齐平。虎贲张车渠,投掷刀可以飞出楼外一丈远。皇帝也在楼上观看他们的游戏,经常让他们两人进行角力。
中朝时期宣武场在大夏门东北,现在变成了光风园,长满了苜蓿。
凝圆寺是由阉官、济州刺史贾璨建立的。位于广莫门外一里御道的东边,也就是所说的永平里。
注:即汉太上王广的住处。迁都之初,他在此地定居,恰逢母亲去世,就把这里舍出去建成了寺庙。
地形高耸显眼,下面靠近城阙。房屋精美华丽,竹子和柏树成林,确实是净行息心之地。王公贵族来此游览,所作的五言诗不可胜数。
洛阳城东北有上商里,是商朝的顽民居住的地方,高祖名为闻义里。
迁都之初,朝中官员住在那里,轮流受到攻击,最后都离开了。只有造瓦的工匠留在那里,京师的瓦器就是从这里生产的。世人歌颂说:’洛城东北上商里,商朝顽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只有冠军将军郭文远在此游玩,他的堂宇园林,与诸侯相匹。
陇西的李元谦喜欢双声语,经常经过郭文远的宅前,看到他的门阀华美,就说:’这是谁的家?真漂亮!’家中的婢女春风出来回答:’郭冠军家。’李元谦说:’平常的婢女双声。’春风说:’懒奴慢骂。’李元谦佩服春风的才能,于是京城的士人都纷纷传颂。
闻义里有敦煌人宋云的宅子,宋云曾与惠生一同出使西域。
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天,太后派遣崇立寺的僧人惠生前往西域取经,共得到一百七十部经典,都是大乘佛教的妙典。
最初从京师出发,向西行进四十天,到达赤岭,即国家的西边界,皇魏的关防就设在这里。
赤岭上不长草木,因此得名。山上有一鸟鼠同穴的现象。不同种类的动物共同生活,鸟为雄性,鼠为雌性,共同构成阴阳,这就是所谓的鸟鼠同穴。
从赤岭向西行进二十三天,渡过流沙,到达吐谷浑国。路途中非常寒冷,多风雪,飞沙走石,满目皆是,只有土谷浑城左右比较暖和。这个国家有文字,与魏国相似。风俗政治,多采用夷人的方法。
从吐谷浑向西行进三千五百里,到达鄯善城。这个城市自立为王,被土谷浑吞并。现在这个城市是土谷浑第二子宁西将军的总部,有部落三千人,用来抵御西胡。
从鄯善向西行进一千六百四十里,到达左末城。城中居民大约有一百家,土地不降雨,需要引水种麦,不知道使用牛,而是用耒耜耕作。城中画有佛像和菩萨像,没有胡人的样子,询问老人,说是吕光征伐胡人所画。从左末城向西行进一千二百七十五里,到达末城。城旁的花果像洛阳一样,只是房屋是土屋平头,与洛阳不同。
从末城向西行进二十二里,到达捍麻女城。城南十五里有一座大寺,有三百多僧人。有一尊金像,高丈六,形象超绝,容貌美好,面朝东方站立,不肯向西看。老人们传说:’这尊像原本是从南方飞来的,于阗国王亲眼见到并礼拜,带着像回来,在途中夜宿时,突然不见了。派人寻找,又回到了原地。于是建造了宝塔,封了四百户人家来供奉清洁。户人家有病痛,用金箔贴在像上,就能得到治愈。后来在像边建造了丈六像和其他像塔,甚至达到数千座,悬挂着彩幡盖,也有上万。魏国的幡超过了一半。幡上的隶书,大多写着太和十九年、景明二年、延昌二年。只有一幅,看到年号是姚兴时期的幡。
从捍麻女城向西行进八百七十八里,到达于阗国。国王头戴金冠,像鸡冠一样,头后垂下两尺长的生绢,宽五寸,作为装饰。他的威仪有鼓、角、金钲,一具弓箭,两枝戟,五张槊。左右带着刀,不超过一百人。这个国家的风俗是妇女穿着裤子和衫子,束带,骑马奔跑,与男子没有区别。死者用火焚烧,收骨埋葬,上面建起佛塔。居丧者剪发洗脸,作为哀悼。头发长四寸,就恢复正常。只有国王去世不烧,放在棺材里,远葬于野外,建立庙宇祭祀,按时思念。
于阗王不信奉佛法。有一个商胡带着一个名叫毗卢旃的僧人,在城南的杏树下向国王请罪说:’现在我擅自带着异国的沙门来到城南的杏树下。’国王听后突然发怒,立即去看毗卢旃。毗卢旃对国王说:’如来派遣我来,命令国王建造一座覆盆浮图,使国王的福运永远昌盛。’国王说:’如果让我见到佛,我就立即答应你的要求。’毗卢旃敲钟召唤佛,佛派罗睺罗变形为佛,从空中显现真容。国王五体投地,就在杏树下建造了寺庙,画了罗睺罗像,突然消失了。于阗王又建造了精舍来保护它。让覆盆的影子始终出现在屋外。看到它的人都会回心转意。其中有一双辟支佛的靴子,至今没有腐烂,既不是皮做的,也不是布做的,无法确定。
根据于阗国的边境,东西方向不超过三千多里。
神龟二年七月二十九日进入朱驹波国。人民住在山上,五谷非常丰盛。食物是面食和麦子,不吃肉。吃肉的人吃自死的肉。风俗语言与于阗相似,文字与婆罗门文相同。这个国家的疆界可以在五天内走遍。
八月初进入汉盘陀国界。向西行进六天,登上葱岭山。再向西行进三天,到达钵盂城。再走三天,到达不可依山,那里非常寒冷,冬夏都有积雪。
山中有池,有毒龙居住。以前有三百个商人住在池边,遇到龙发怒,杀害了商人。盘陀王听说了这件事,放弃王位,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到乌场国学习婆罗门咒术。四年间,他学到了所有的咒术。回来后,他恢复了王位,再次咒术池中的龙。龙变成了人,悔过向王请罪。于是被迁移到葱岭山,离这个池子有两千多里。现在的国王是第十三代国王。
从这里向西,山路崎岖,长坡千里,悬崖万仞,极天之险,实在就在这里。太行、孟门,与此相比不算险峻;崤关、险道,与此相比则显得平坦。从葱岭出发,步步升高。如此四天,才能到达山顶。约莫中下,实际上有半天那么高!汉盘陀国就在山顶上。从葱岭向西,水流都向西流,世人说这是天地之中。人民引水灌溉种植,听说中国田地需要等待雨水来种植,笑着说:’天怎么可以与人约定呢?’城东有孟津河,向东北流向沙勒。葱岭高耸,不长草木。那时是八月,天气已经变冷,北风吹着雁,飞雪千里。
九月中旬进入钵和国。高山深谷,道路崎岖,与平常一样。国王居住的地方,是依山建成的城。人民的服饰只有毡衣。土地非常寒冷,住在洞穴里。风雪猛烈,人与牲畜相依为命。国家的南界,有大雪山,早上融雪,晚上结冰,看起来像玉峰。
十月的第一天,到达了喝欠哒国。那里土地肥沃,山川广阔。没有城墙,由游动的军队来治理。人们用毡子搭屋,随着水草的迁移而移动,夏天迁往凉爽的地方,冬天则寻找温暖的地方。当地人不懂得文字,也没有礼教。对阴阳的变化也不了解,一年没有闰月,一个月不分大小,他们用十二月作为一年。接受来自各个国家的贡品,南方到牒罗,北方到敕勒,东方到于阗,西方到波斯,四十多个国家都来朝贺。国王居住在一个大毡帐中,面积有四十步,周围用毛毯做墙壁。国王穿着锦衣,坐在金床上,床脚是四只金凤凰。见到大魏的使者,国王会跪拜两次接受诏书。至于宴会,一个人唱歌,客人就上前,另一个人唱歌,宴会就结束。这里没有音乐。
喝欠哒国的王妃也穿着锦衣,长八尺,垂地三尺,由人扶持。头上戴着一角,长三尺,用五色珠子装饰。王妃出行时乘坐轿子,进入座位时坐在金床上,床上有六牙白象和四只狮子。其他大臣的妻子都跟着伞,头上也像有角,圆润地垂下来,形状像宝盖。
从贵贱来看,喝欠哒国的服饰也有差别。在四方国家中,喝欠哒国最为强大。他们不相信佛法,多信奉外神。吃肉食,器物都是七宝制成。各国贡献的物品非常丰富,有很多珍奇之物。
喝欠哒国距离京城有两万里。
十一月初进入波知国。国土狭小,七天就能穿过。人们住在山上,生活贫困,风俗凶猛,对国王不礼貌。国王出入时,随从只有几个人。这个国家有水,以前很浅,后来山崩截流,变成了两个池塘。有毒龙居住在那里,经常发生灾异。夏天喜欢暴雨,冬天则积雪,行人经过,常常会遇到困难。雪有白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看不清周围。祭祀龙王后,情况才会好转。
十一月中旬进入赊弥国。这个国家逐渐离开葱岭,土地贫瘠,民众多贫困。道路崎岖,人马勉强通行。从钵卢勒国到乌场国,有一道铁链桥,是空中渡河,下面看不见底,旁边没有可以抓扶的地方,一不留神就会掉入万丈深渊,因此行人看到这里都会望风而逃。
十二月初进入乌场国。北部接葱岭,南部连天竺,气候温和,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与临淄的神州相媲美,原野肥沃,与咸阳的上等土地相当。这里是鞞罗施儿和萨埵曾经的地方,虽然旧俗已经远去,但土风仍然保留。国王虔诚,吃素长斋,早晚礼佛,击鼓吹贝,琵琶、箜篌、笙、箫等乐器一应俱全。中午之后,才开始处理国事。如果有死罪,不会立即处死,而是流放到空山,任其自生自灭。对于可疑的事情,用药物来测试,清浊就能分辨出来。根据事情轻重,立即作出决定。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五谷丰收,百果成熟,夜晚听到钟声,遍布整个世界。土地上有许多奇异的花朵,冬夏相连,僧俗都来采摘,献给佛祖。
国王见到宋云,作为大魏的使者,跪拜接受诏书。听说太后崇奉佛法,就面向东方合掌,遥心顶礼。派人来问宋云说:‘你是日出之国的人吗?’宋云回答说:‘我国的东边有大海水,太阳从中升起,这是如来佛的旨意。’国王又问:‘你们国家出圣人吗?’宋云详细地介绍了周公、孔子、庄子、老子的品德;接着讲述蓬莱山上银阙金堂,神仙圣人都居住在那里;又说到管辂擅长占卜,华陀擅长治病,左慈精通方术;如此等等,分别讲述。国王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那就是佛国。我死之后,希望能生到那里。’
宋云与惠生出了城外,寻找如来的教迹。水东边有佛晒衣的地方。当初如来在乌场国传教时,龙王发怒,掀起大风雨,如来和僧侣迦梨内外都湿透了。雨停后,如来在石头下坐东面,晒袈裟。虽然时间久远,但袈裟仍然鲜艳如新,不仅缝线清晰可见,连细小的线纹也一目了然。初次去看,似乎没有完全晒干,如果刮削,上面的文字会更加清晰。如来坐的地方和晒衣的地方,都有塔的记载。
水西边有一个池塘,龙王居住在那里。池塘边有一座寺庙,有五十多个僧侣。龙王每次施展神通,国王都会祈祷,把金玉珍宝投入池塘中,后来都会从池塘中涌出,让僧侣们取走。这个寺庙的衣食,都依赖于龙王的施舍,人们称之为龙王寺。
国王城北八十里处,有如来踩过的石头,上面建起了塔。踩石的地方,像水浸过的泥地,长度不固定,有时长有时短。现在在那里建了寺庙,有七十多个僧侣。塔南二十步处,有泉水。佛祖本来很清净,嚼杨枝,插在地上就生根发芽,现在长成了一棵大树,胡人称之为婆楼。
城北有陀罗寺,佛事最多。佛塔高大,僧房密集,周围有六千尊金像。国王每年在这里举行大型集会。国内的所有僧侣都会聚集在这里。宋云和惠生看到那些僧侣的戒行非常刻苦,观察他们的风范,特别表示敬意。于是他们捐赠了两个奴婢,供寺庙打扫。
离开国王城东南,沿着山路走八天,到达如来投身饿虎的地方。高山耸立,悬崖峭壁直插云霄。美丽的树木和灵芝丛生其上。林中的泉水和花朵,光彩夺目。宋云和惠生在山顶上建造了一座佛塔,刻上隶书,铭刻魏国的功德。山上有一个收骨寺,有三百多个僧侣。国王城南一百多里处,有如来过去在摩休国剥皮为纸,拆骨为笔的地方,阿育王在那里建了塔。塔高十丈。拆骨的地方,骨髓流到石头上,看起来油脂光泽,就像新鲜的一样。国王城西南五百里处,有善持山,甘泉美果,在经书中有所记载。山谷气候温和,草木在冬天仍然青翠。当时是太簇御辰,气候温暖,鸟儿在春天的树上鸣叫,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宋云在遥远的异域,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思念家乡,心中特别痛苦,旧病复发,缠绵了一个月,得到了婆罗门咒语,才恢复了健康。
山顶东南方向,有太子的石室,一室两房。太子室前十步,有一块大石头。太子经常坐在上面,阿育王在那里建了塔。塔南一里处,有太子草庵的地方。离塔一里,向东北下山五十步,有太子男女绕树不去的地方,婆罗门用棍子打他们,鲜血洒在地上,那棵树仍然存在。洒血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泉水。石室西三里处,天帝释变成了狮子,挡住了嫚女去路。石头上的毛、尾巴、爪子的痕迹,现在都清晰可见。阿周陀窟和闪子供养盲父母的地方,都有塔的记载。
山中有过去五百罗汉的床,南北两行相对而坐的地方,次序一一对应。有一座大寺庙,有二百个僧侣。太子所食的泉水北边有寺庙,经常用几头驴运粮上山,没有人驱赶,自然往返。早晨出发,中午到达,每次都按时到达。这是护塔神湿婆仙使的安排。
这座寺庙过去有一个沙弥,经常打扫灰烬,因为入定而忘记了身体。维那责备他,结果皮肉分离,湿婆仙代替沙弥打扫灰烬。国王和湿婆仙建了庙,画了他的形象,用金子覆盖。
越过山岭,有婆奸寺,是夜叉建造的,有八十个僧侣。据说罗汉和夜叉经常来供养,打扫和取柴,普通的僧侣不能在寺庙中停留。大魏的僧侣道荣来到这里礼拜后离开,不敢停留。
至正光元年四月中旬,进入乾陀罗国。这片土地与乌场国相似,原本名叫业波罗国,被喝欠哒人消灭后,于是立敕勤为王。自从治理国家以来,已经经历了两代。国王性格凶暴,经常杀人,不相信佛法,喜欢祭祀鬼神。国内的人民都是婆罗门种,信奉佛教,喜欢阅读经典,但突然出现这样的国王,他们并不愿意。
国王自恃勇力,与罽宾国争夺领土,连续战斗了三年。国王有七百头战象,每头象能承载十个人,手持刀枪,象鼻上绑着刀,与敌人交战。国王常常停留在边境上,整天不回来,士兵疲惫,百姓怨声载道。
宋云前往军营,传达诏书。国王凶狠傲慢,坐着接受诏书。宋云看到这位远方的异族无法控制,任由他傲慢,也无法责备他。国王派遣使者对宋云说:‘你走过许多国家,经过险恶的道路,难道不觉得辛苦吗?’宋云回答说:‘我们的皇帝深深理解大乘佛法,远道而来寻求经典,虽然道路险恶,但我并不敢说疲倦。大王亲自统领三军,远赴边境,寒来暑往,难免有些疲惫?’国王回答说:‘无法征服小国,对此我感到惭愧。’宋云最初认为国王是异族,无法用礼节来责备他,任由他坐着接受诏书,等到亲自前往回复,才觉得他有人情味。于是责备他说:‘山有高低,水有大小,人在世间,也有尊卑之分。喝欠哒和乌场王都接受了诏书,大王为何不拜?’国王回答说:‘我见到魏主才会拜,收到书信就坐着阅读,这有什么奇怪的?世人收到父母的信,也会坐着阅读。大魏就像我的父母,我坐着读书,从道理上讲并没有错。’云无法使他屈服。
于是继续西行五天,到达如来舍头施人的地方。那里也有塔寺,有二十多位僧人。再向西行三天,到达辛头大河。河西岸上有如来化作摩竭大鱼从河中跃出的地方。十二年前,这里用鱼肉救济了人们。为了纪念,人们在那里建了塔,石头上还留有鱼鳞的痕迹。
再向西行十三天,到达佛沙伏城。那里土地肥沃,城池坚固,人口众多,林泉茂盛。土地富饶,风俗淳朴。城内外有许多古寺,名僧德众,修行高深。城北一里处有白象宫。寺内供奉的佛像都是石制的,装饰华丽,头数众多,全身贴金箔,耀眼夺目。寺前有一棵系着白象的树,这座寺院的兴起,实际上源于这棵树。花叶像枣一样,季冬开始成熟。老人们传说,这棵树消失,佛法也会消失。寺内描绘了太子夫妇以男女乞求婆罗门像的情景,胡人看到后,无不悲伤哭泣。
再向西行一日,到达如来挑眼施人的地方。那里也有塔寺,寺石上有迦叶佛的痕迹。
再向西行一日,乘船渡过一条深水,大约三百多步。再向西南行六十里,到达乾陀罗城。东南七里处有雀离浮图。
《道荣传》中说:城东四里。
追溯其起源,这是如来在世时,与弟子在此地游化,指着城东说:‘我涅槃后两百年,这里将有一位名叫迦尼色迦的国王在此地建浮图。’佛涅槃后两百年,果然有一位名叫迦尼色迦的国王出游城东,看到四个孩子用牛粪堆成塔,高三尺,突然消失了。
《道荣传》中说:孩子们在虚空中向国王说偈。
国王对这四个孩子感到奇怪,于是将他们围起来。牛粪塔逐渐升高,最后高出地面四百尺才停止。国王开始扩大塔基三百多步。
《道荣传》中说:三百九十步。
从此开始用木头构建,直到与原来的塔等高。
《道荣传》中说:塔高三丈。全部使用精美的石头作为台阶、墙壁和斗拱,上面构建了许多木头,共有十三层。
塔顶有高三百尺的铁柱,金盘十三层,总高度达到七百尺。
《道荣传》中说:铁柱八十八尺,八十围,金盘十五层,离地面六十三丈二尺。
工程完成后,牛粪塔恢复原状,在大塔南三步处。当时有一位婆罗门不相信这是牛粪,用手探看,于是挖了一个洞。虽然时间已经很久,但牛粪仍然没有腐烂,用香泥填洞,却无法填满。现在有天宫覆盖着。
雀离浮图自从建成以来,三次被天火烧毁,国王修复后,又恢复了原状。老人们说:这座浮图被天火烧了七次,佛法也将消失。
《道荣传》中说:国王修复浮图后,木工工作完成,铁柱仍然存在,没有人能够爬上去。国王在四个角落建起了高楼,放置了许多金银和宝物,国王和他的夫人以及王子们都在上面烧香散花,至诚至敬,然后使用绞车,一次就能到达塔顶。因此胡人都说四天王帮助了他。如果不然,这实在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塔内的佛像都是金玉制成,千变万化,难以用言语形容。旭日初升,金盘明亮,微风拂过,宝铎和谐鸣响,西域的浮图,最为第一。
这座塔最初建成时,用珍珠编成的网覆盖在上面。几年后,国王考虑到这些珍珠网价值万金,他死后,担心被人夺取;又担心大塔被破坏,没有人修补,于是解开珍珠网,用铜锅装着,在塔西北一百步处挖地埋藏。上面种了菩提树,枝条四散,树叶茂密。树下四面坐着佛像,每个高约十五尺,常有一对龙守护着这串珍珠。如果有人想要取走,就会发生灾祸。刻石为记,留给后人,如果这座塔损坏,麻烦后辈取出珍珠修补。
雀离浮图南五十步处,有一座石塔,形状正圆,高约两丈,非常神奇,能够向世人显示吉凶。触摸它,如果吉祥,金铃就会响起来;如果凶险,即使摇晃,也不会响。
惠生在远国,担心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于是礼拜神塔,祈求一个验证。于是用手指触摸它,铃铛立刻响起来。得到这个验证,安慰了他的私心,后来果然得到了吉祥。
惠生从京城出发的那一天,皇太后下令赐予五色百尺幡一千面,锦香袋五百个,王公贵族幡两千面。惠生从于阗到乾陀罗,所有的佛事都得到了传播,到这里就全部用完了。只留下太后的一百尺幡,准备供奉尸毗王塔。宋云用两个奴婢供奉雀离浮图,永久负责清扫。惠生于是减少了行资,精选了优秀的工匠,用铜复制了雀离浮图的模型,以及释迦四塔的变化。
于是向西北行七日,渡过一条大水,到达如来为尸毗王救鸽的地方,也建了塔寺。过去尸毗王的仓库被火烧毁,其中的粳米被烧焦,至今仍然存在。如果服用一粒,就可以永远免除疟疾。这个国家的人民必须禁止每天取用。
《道荣传》中说:王修复浮图,木工工作完成后,铁柱仍然存在,没有人能够爬上去。国王在四个角落建起了高楼,放置了许多金银和宝物,国王和他的夫人以及王子们都在上面烧香散花,至诚至敬,然后使用绞车,一次就能到达塔顶。因此胡人都说四天王帮助了他。如果不然,这实在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道荣传》中说:到了迦罗阿国,那里有一块佛顶骨,大小有四寸见方,颜色黄白,下面有一个孔,可以让人手指穿过,形状像倒置的蜂巢。
到了耆贺滥寺,那里有十三条佛袈裟,用尺量过,有的短有的长。还有一根佛锡杖,长七丈,用水桶装着,上面贴满了金箔。这根锡杖有时候很重,一百个人都抬不起来,有时候又很轻,两个人就能举起。
那竭城中有佛牙和佛发,都放在宝函里,早晚进行供奉。到了瞿波罗窟,可以看到佛影。走进山窟,距离十五步远,从四面看去,佛像非常清晰;走近看却看不见,用手摸也只觉得是石壁。慢慢后退,才能再次看到佛像。佛像的面容非常独特,世间罕见。窟前有一块方石,上面有佛的脚印。窟西南方向一百步处,有佛浣衣的地方。窟北一里处,有目连窟。窟北有一座山,山下有六尊佛手造的浮屠,高十丈。据说这座浮屠如果陷入地面,佛法就会灭亡。这里还建有七座塔,七塔南面有石碑,上面刻有如来的手迹,胡文字迹清晰,现在还能辨认出来。
惠生在乌场国待了两年,那里的西胡风俗大体相同,也有一些不同,这里不能全部记录。直到正光三年二月,惠生才返回天阙。
衒之查阅惠生的《行纪》,发现很多内容都没有记录,现在根据《道荣传》和《宋云家纪》的内容,一并记载下来,以备补全缺失的文献。
京城的东西方向有二十里,南北方向有十五里,住户有十万九千多户。除了庙社、宫室、府曹之外,每三百步设一个里,每个里开设四个门,每个门有两位里正、四位吏员和八位门士,共有二百二十个里。寺庙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座。天平元年,迁都到邺城,洛阳剩下的寺庙有四百二十一座。北芒山上有关王寺和齐献武王寺。京东的石关有元领军寺和刘长秋寺。嵩山中有闲居寺、栖禅寺、嵩阳寺和道场寺。山上还有中顶寺,东边有升道寺。京南关口有石窟寺和灵岩寺。京西的瀍涧有白马寺和照乐寺。这样的寺庙,既在城外,不在统计范围内,也详细记载了。
这些寺庙,有的在城外,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但也详细记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洛阳伽蓝记-卷五-注解
大夏门:大夏门是古代洛阳城北门,是通往长安的重要通道。
羽林马:羽林是古代禁卫军的名称,马是其中的一种兵种。
牴角戏:牴角戏是一种古代的角力游戏,两人相互角力。
虎贲:虎贲是古代禁卫军的名称,负责保护皇帝。
宣武场:宣武场是古代用于军事演练的场所。
光风园:光风园是洛阳城东北的一个园林。
苜蓿:苜蓿是一种草本植物,常作为牧草。
阉官:阉官是指被阉割的男性官员。
广莫门:广莫门是古代洛阳城北门之一。
永平里:永平里是古代洛阳城的一个地名。
太上王广:太上王广是汉武帝的庙号。
房庑:房庑是指房屋的厢房。
净行息心:净行息心是指修行清净,使心灵得到安宁。
上商里:上商里是古代洛阳城东北的一个地名。
闻义里:闻义里是古代洛阳城东北的一个地名。
几刺:几刺是指多次攻击或骚扰。
冠军将军:冠军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职。
陇西李元谦:陇西李元谦是古代的一个人物。
双声语:双声语是指用两个声音构成的词语。
敦煌人宋云:敦煌人宋云是古代的一个人物,曾出使西域。
神龟元年:神龟元年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年份。
太后:太后是指古代皇帝的母亲。
崇立寺:崇立寺是古代的一个寺庙。
西域:西域是指古代中国西部边疆地区。
赤岭:赤岭是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山岭。
鸟鼠同穴:鸟鼠同穴是指鸟和鼠共用一个洞穴。
吐谷浑国:吐谷浑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青海地区。
鄯善城:鄯善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市,位于今新疆地区。
左末城:左末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市。
末城:末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市。
捍{麻女}城:捍{麻女}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市。
于阗国:于阗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新疆地区。
朱驹波国:朱驹波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汉盘陀国:汉盘陀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钵盂城:钵盂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市。
不可依山:不可依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乌场国:乌场国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个国家,具体位置和情况不详。
婆罗门咒:婆罗门咒是指婆罗门教的一种咒语。
太行:太行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山脉。
孟门:孟门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山关。
崤关:崤关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山关。
垄阪:垄阪是指山间的崎岖道路。
葱岭: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山脉,位于今帕米尔高原。
钵和国:钵和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喝欠:喝欠国,即古波斯国,位于现今伊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之一。
毡:一种用羊毛或其他动物毛编织的厚实材料,常用于制作帐篷和衣物。
水草:指水边生长的草,古代游牧民族常随水草迁徙。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
盈闰:指历法中的闰月,用以调整太阳年和农历年的差异。
牒罗:古国名,位于现今中亚地区。
敕勒: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带。
于阗:古国名,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
波斯:古国名,即今伊朗。
毡帐:用毡制成的帐篷,古代游牧民族常用。
氍毹:一种用羊毛或其他纤维制成的地毯。
锦衣:精美的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金床:用金制成的床。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常用来象征吉祥和尊贵。
钵卢勒国:古国名,位于葱岭附近。
天竺:古印度国名。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神仙圣人:指传说中的仙人或圣人。
管辂:古代著名占卜家。
华陀:古代著名医学家。
左慈:古代著名道士,擅长方术。
佛国:佛教中指极乐世界。
如来:佛教用语,指佛陀。
龙王:佛教和民间传说中的水神。
摩休国:古国名,位于今印度。
阿育王:古印度国王,佛教的推广者。
陀罗寺:佛教寺庙。
浮图:佛教中指佛塔,是供奉佛陀遗物或纪念佛陀的地方。
婆楼:古代印度的一种宗教仪式。
太子:佛教用语,指佛陀的前世。
天帝释:佛教中的天神。
阿周陀窟:佛教用语,指佛陀修行的地方。
闪子:佛教用语,指佛陀的弟子。
婆奸寺:佛教寺庙。
夜叉:佛教中的恶鬼。
大魏: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即北魏。
乾陀罗国:古国名,位于今阿富汗一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之一。
业波罗国:古国名,位于今阿富汗地区,后被〈喝欠〉哒所灭。
〈喝欠〉哒:古代中亚民族,曾建立强大的帝国,统治过包括今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区。
敕勤:古国名,即乾陀罗国,被〈喝欠〉哒灭后,由敕勤为王。
婆罗门种:古印度社会中的最高种姓,主要掌握宗教和文化。
佛法:指佛教,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哲学体系。
罽宾:古国名,位于今克什米尔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之一。
斗象: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战象,通常装备有武器。
宋云:古代中国僧人,曾赴印度取经。
诏书: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
跋提国:古国名,位于今阿富汗地区。
摩竭大鱼:佛教故事中的一种大鱼,曾以肉救济众生。
佛沙伏城:古城名,位于今阿富汗地区。
白象宫:古宫殿名,位于佛沙伏城北一里处。
太子夫妻:佛教故事中的太子和他的妻子,曾以男女乞婆罗门像。
胡人:古代对北方及西域民族的泛称。
雀离浮图:古塔名,位于乾陀罗城东南七里处,是佛教圣地。
迦尼色迦:古印度国王,据说曾建塔纪念佛陀。
粪塔:佛教故事中的一种塔,用牛粪建成。
天宫:佛教用语,指天界的宫殿。
惠生:可能是指一位古代的旅行家或使者,具体身份和生平不详。
尸毗王:佛教故事中的国王,以慈悲著称。
珠网:古代装饰品,用珍珠编织而成。
菩提树:佛教故事中的圣树,象征觉悟。
洒扫:打扫、清洁。
妙简良匠: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释迦四塔变:佛教故事中的四座塔,象征佛陀的生平事迹。
佛顶骨:佛教中指佛陀的头顶骨,被视为圣物,常被供奉在寺庙中。佛顶骨被认为是佛陀智慧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宗教价值。
耆贺滥寺:耆贺滥寺可能是指位于古代印度的寺庙,具体位置不详,但根据描述,该寺供奉有佛袈裟。
佛袈裟:佛教中僧侣所穿的袈裟,是佛教僧侣的象征,代表着修行者的身份和信仰。
佛锡杖:佛教中僧侣所持的锡杖,是佛教徒的一种象征,代表着智慧和权威。
那竭城:那竭城可能是指古代印度的某个城市,具体位置不详。
佛牙:佛教中指佛陀的牙齿,被认为是圣物,常被供奉在寺庙中。
佛发:佛教中指佛陀的头发,同样被视为圣物。
宝函:一种用来盛放佛宝的容器,通常由珍贵材料制成。
瞿波罗窟: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一个石窟,具体位置不详。
佛影:佛教中指佛陀的影像,常出现在石窟中,被视为圣物。
石壁:指石窟中的墙壁,有时会刻有佛像或佛教图案。
西胡:古代对西方胡人的泛称,通常指中亚或西亚的居民。
天阙:古代对皇宫的称呼,此处可能指惠生返回的国家的皇宫。
行纪:指旅行或出使的记录,通常包括旅行路线、见闻和所经历的事件。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此处可能指惠生所返回的国家首都。
庙社:古代对祭祀场所的称呼,包括庙宇和社坛。
府曹:古代对官府的称呼,此处可能指政府机构。
里正:古代对地方行政单位的负责人的称呼。
门士:古代对守门士兵的称呼。
邺城:古代中国的一个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北芒山:位于古代洛阳城北的一座山,山上有一些寺庙。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一座山,山上有许多著名的寺庙。
石窟寺:指刻有佛像或佛教图案的石窟。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洛阳伽蓝记-卷五-评注
《道荣传》中所述之内容,为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珍贵记录,反映了当时佛教信仰的普及与虔诚。首先,‘至那迦罗阿国,有佛顶骨,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门众包围结构〉然似仰蜂窠。’这一段描述了佛顶骨的形状与特征,体现了佛教对于圣物的崇敬。佛顶骨的‘方圆四寸’、‘黄白色’等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精湛,也反映了古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至耆贺滥寺,有佛袈裟十三条,以尺量之,或短或长。’此句描述了佛袈裟的数量与长度不一,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的普及程度。佛袈裟作为佛教僧侣的象征,其数量的多少与长度的差异,体现了佛教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复有佛锡杖,长丈七,以水筩盛之,金箔其上。’佛锡杖作为佛教圣物,其‘长丈七’、‘金箔其上’的描述,展现了佛教艺术的辉煌。同时,佛锡杖的‘轻重不定’也反映了佛教对于神秘力量的信仰。
‘那竭城中有佛牙佛发,并作宝函盛之,朝夕供养。’此句描述了佛牙佛发的供奉方式,体现了佛教信仰的虔诚。宝函的‘朝夕供养’更是体现了佛教徒对佛祖的崇敬之情。
‘至瞿波罗窟,见佛影。入山窟,去十五步,四面向户遥望,则众相炳然;近看瞑然不见。以手摩之,唯有石壁。渐渐卻行,始见其相。’此段描述了瞿波罗窟的神秘与佛影的神奇,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窟前有方石,石上有佛迹。窟西南百步,有佛浣衣处。窟北一里,有目连窟。’这些描述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广泛影响,从佛迹到浣衣处,再到目连窟,都体现了佛教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窟北有山,山下有六佛手作浮图,高十丈。’此句描述了六佛手作浮图,展现了佛教艺术的壮观。同时,‘佛法当灭’的预言,也反映了佛教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
‘云此浮图陷入地,佛法当灭。并为七塔,七塔南石铭,云如来手书,胡字分明,於今可识焉。’此段描述了浮图与石铭,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具录。’此句描述了惠生在乌场国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至正光三年二月始还天阙。’此句描述了惠生的归国,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衒之按惠生《行纪》事多不尽录,今依《道荣传》、《宋云家纪》,故并载之,以备缺文。’此句反映了《道荣传》的编纂过程,体现了古代文献的传承与整理。
‘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馀。’此句描述了京师的规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此句描述了京师寺庙的数量,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的普及程度。
‘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洛阳馀寺四百二十一所。’此句描述了都城的迁移与寺庙的变迁,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北芒山上有冯王寺、齐献武王寺。京东石关有元领军寺、刘长秋寺。嵩高中有闲居寺、栖禅寺、嵩阳寺、道场寺。’这些描述反映了佛教寺庙的分布,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广泛影响。
‘上有中顶寺,东有升道寺。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京西瀍涧有白马寺、照乐寺。’这些描述反映了佛教寺庙的多样性与地域特色,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