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颜渊篇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颜渊篇-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颜渊篇-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成为仁德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告诉我具体该怎么做?’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按照您的话去做。’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就像见到尊贵的客人,治理民众就像主持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国君的封地里没有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按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说话谨慎。’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是仁德了吗?’孔子说:‘做到仁德很难,说话不谨慎难道不也是应该的吗?’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也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也不恐惧,这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没有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和恐惧的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我却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重而且不犯错误,对待别人恭敬而有礼,那么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散布的诽谤,直接受到的指责,都不去理会,可以说是有智慧的;暗中散布的诽谤,直接受到的指责,都不去理会,可以说是有远见的。’

子贡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政府。’子贡说:‘如果不得不放弃其中一项,这三者中先放弃哪一项?’孔子说:‘先放弃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放弃两项,这两者中先放弃哪一项?’孔子说:‘先放弃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死,如果民众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何必讲究文采呢?’子贡说:‘可惜啊,您这样谈论君子!马的速度比不上舌头。文采就像本质,本质就像文采。虎豹的皮毛和犬羊的皮毛一样。’

哀公向有若请教说:‘年成不好,用度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呢?’哀公说:‘税率是二十分之一,我还觉得不够,怎么实行彻法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的用度足够,您怎么会觉得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足,您怎么会觉得足够呢?’

子张问如何提高道德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诚和诚信为主,追求正义,这就是提高道德。爱一个人希望他活着,恨一个人希望他死去;既希望他活着又希望他死去,这就是是非不分。‘诚然不是财富,也只是因为不同。’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孔子说:‘只凭一句话就能断案的人,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说话从不违背诺言。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一样。一定要做到使诉讼不发生。’

子张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居官不懈怠,行事忠诚。’

孔子说:‘广泛学习文献知识,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偏离正道了。’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长别人的坏事;小人则相反。’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治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季康子担心盗贼,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如果您自己不去做坏事,即使奖励,人们也不会去偷窃。’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亲近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家,哪里用得着杀戮呢?您想要做好事,民众也会跟着做好事。君子的德行像风,小人的德行像草,风吹到草上,草就会倒下。’

子张问:‘士怎样才算是有通达的?’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国君的封地里一定能听到他的名声,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一定能听到他的名声。’孔子说:‘这只是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性格正直而且爱好正义,善于观察别人的言语和脸色,考虑如何谦逊待人。在国君的封地里一定能通达,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一定能通达。名声只是表面上的,有的人表面上取悦于仁,实际上行为却违背仁德,他们虽然名声在外,但并不真正通达。’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玩,说:‘请问如何提高道德、改正缺点、辨别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先付出后得到,这不是提高道德吗?攻击自己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这不是改正缺点吗?一时之气,忘记了自身,甚至涉及到亲人,这不是是非不分吗?’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了解人。’樊迟没有理解,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可以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樊迟退下后,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夫子问智慧,他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可以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的含义多么丰富啊!舜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提拔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提拔了伊尹,不仁的人也远离了。’

子贡问如何交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接受,就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说:‘君子用文献知识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颜渊篇-注解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包括爱心、同情心、正义感等。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应当具备的最高道德标准。

礼:礼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包括礼仪、礼节、礼制等。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即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归到符合礼的行为规范上。

一日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指的是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由己:由己表示自己主动去实践,不依赖于他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于如何实践礼的具体指导,意思是不看不符合礼的事物,不听不符合礼的声音,不说不符合礼的话,不做不符合礼的事。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孔子对于为政者如何对待民众的指导,意思是出门时如同接待贵宾,治理民众时如同进行重大的祭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提倡的“黄金法则”,即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

邦:邦指的是国家。

家:家指的是家族。

讱:讱意为言语谨慎,不轻易发言。

明:明指的是智慧,明智。

谮:谮意为诬陷,诽谤。

愬:愬意为申诉,控告。

信:信指的是信任,诚信。

彻:彻是一种税收制度,指国家直接向百姓征税。

崇德辨惑:崇德是指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辨惑是指分辨是非。

质:质指的是本质,内在的品质。

文:文指的是外在的修饰,文采。

鞟:鞟是指动物的皮毛,这里比喻外表。

命:命指的是天命,命运。

天:天指的是天意,天道。

质直而好义:质直指的是性格诚实直率,好义指的是重视正义。

察言而观色:察言指的是观察别人的言语,观色指的是观察别人的表情。

辨惑:辨惑指的是分辨是非,不被迷惑。

知人:知人指的是了解他人,识人。

举直错诸枉:举直指的是提拔正直的人,错诸枉指的是使邪曲的人改正。

忠告而善道之:忠告指的是诚恳地劝告,善道之指的是引导他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文会友:文会指的是通过文学艺术来聚会朋友,会友指的是结交朋友。

辅仁:辅仁指的是帮助他人修养仁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颜渊篇-评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此段文字出自《论语》,体现了孔子对仁的定义。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克己复礼,即通过自我克制和遵循礼仪来实现仁。这里的‘克己’强调个人修养,‘复礼’则是指恢复周礼,即周代的礼制。孔子认为,一旦每个人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自然就会归于仁。颜渊的提问表明他对仁的具体实践方法感兴趣,孔子则给出了四条具体的行为准则,即不看不合礼的行为,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话,不做不合礼的事。这四条准则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也反映了仁的实践性。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孔子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来比喻仁的实践,即对待他人如同对待尊贵的客人,对待民众如同对待重大的祭祀。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基本原则,即不要对他人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在国家和家庭中无怨,体现了仁在社会关系中的实践。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仁,孔子以‘仁者,其言也讱’来回答,意指仁者说话谨慎。这里的‘讱’是指言语温和、谨慎。孔子进一步指出,做到仁很难,因此说话谨慎也是仁的表现。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转而问君子,孔子回答君子不忧不惧,这是因为君子内心反省,没有愧疚,所以不会忧虑和恐惧。这体现了孔子对君子内心的要求,即内心的平和与自省。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因没有兄弟而忧虑,子夏则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来安慰他,强调命运和天命的作用。子夏进一步指出,君子敬天命,对人恭敬有礼,因此四海之内都可以视为兄弟,君子不必担忧没有兄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明,孔子以是否能够拒绝谗言和诽谤来定义明。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拒绝这些不良影响,就可以称为明。进一步地,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可以称为远,即远离这些不良影响。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政,孔子认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的温饱和安全,即‘足食,足兵’。在必须放弃其中一项时,孔子选择放弃军事力量,因为人民的生命比军事更重要。如果连基本的食物都无法保障,国家就无法立足。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认为君子只需要有内在的品德,不需要外在的文饰。子贡则反驳说,内在的品德和外在的文饰是相辅相成的,就像虎豹和犬羊的皮毛一样,各有其特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哀公询问如何解决国家财政困难,有若建议实行彻法,即减轻赋税。哀公认为即使减轻赋税仍然不足,有若则反问,如果百姓富足了,君主怎么会不足呢?这体现了孔子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子张问如何提高品德和辨别是非,孔子认为首先要坚持忠诚和诚信,其次是改变错误的行为。孔子指出,爱一个人希望他生,恨一个人希望他死,如果同时希望两者,那就是迷惑。最后,孔子强调,真正的忠诚和诚信不是以财富为基础,而是以道德的差异为标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孔子强调各守其位,各尽其责。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提到子路能够以片言折狱,即用简短的话语就能解决诉讼问题。子路无宿诺,说明他说话算数,言出必行。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他处理诉讼案件就像普通人一样,但他的目标是使人们不再发生诉讼,即通过教育和社会管理来减少纠纷。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治国之道,孔子回答,治理国家的人应该不懈怠,并且始终忠诚于自己的职责。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认为,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并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就可以避免偏离正道。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强调君子应该成就他人的美德,而不是促成他人的恶行,这与小人的行为相反。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回答,政的本质是正,即公正。如果君主能够以身作则,那么其他人也会遵循正道。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担心盗贼问题,孔子建议,如果君主自己不贪图不义之财,那么即使给予奖励,人们也不会去偷。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询问是否应该通过杀戮无道之人来推行有道,孔子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治理国家不需要杀戮。他强调君主的德行如同风,小人的德行如同草,风能够吹倒草。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如何才能称为达人,孔子认为达人应该品质正直,喜好正义,能够观察别人的言行和脸色,并且谦虚。达人无论是在国家还是在家庭中都能够通达,而那些仅仅有名望但行为不一致的人则不能称为达人。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在舞雩之下向孔子请教如何提高品德、修正自己的恶习和辨别是非。孔子认为,先做事情后求回报是提高品德的表现,攻击自己的恶习而不是攻击别人的恶习是修正自己的恶习,而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己的身体和亲人则是迷惑。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和知,孔子分别回答‘爱人’和‘知人’,即爱别人和了解别人。樊迟未能理解,孔子进一步解释,通过选拔正直的人来纠正不正直的人,可以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子夏进一步解释了孔子的意思,通过舜和汤的例子来说明,选拔正直的人可以远离不仁的人。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建议要忠诚地给予建议,如果对方不接受,就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通过文学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修养。这体现了孔子对文化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颜渊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