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雍也篇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雍也篇-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雍也篇-译文

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治理国家。’

仲弓问孔子关于子桑伯子的情况,孔子说:‘他还可以,为人简单。’仲弓说:‘居处时严肃认真,行事简约,这样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居处简约,行事也简约,这不是太过简约了吗?’孔子说:‘冉雍说得对。’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不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这样的人没有了,没听说有谁好学的。’

子华出使到齐国,冉有为他母亲请求粮食,孔子说:‘给她一釜。’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给她一庾。’冉有给了她五秉粮食。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肥马,穿着轻裘。我听说,君子周济急需的人,而不是继续富裕的人。’

原思做了孔子的管家,孔子给了他九百斗粮食,他推辞了。孔子说:‘不用推辞,就分给你的邻里乡党吧!’

孔子对仲弓说:‘犁牛生的小牛如果是红色的且有角,即使不想用它,山川难道会舍弃它吗?’

孔子说:‘颜回,他的心三个月不偏离仁德,其他人只是偶尔达到仁德而已。’

季康子问:‘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果断,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再问:‘冉求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困难呢?’

季氏让闵子骞去做费地的官,闵子骞说:‘请替我婉言拒绝。如果有人再来邀请我,那我就要逃到汶水那边去了。’

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握着他的手,说:‘他死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

孔子说:‘颜回真是个贤人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忧愁,颜回却依然快乐。颜回真是个贤人啊!’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力量不够。’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走到半路就会放弃,你现在却是半途而废。’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

子游做了武城的官,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为端正,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逃跑时走在最后,将要进门时,鞭打他的马说:“不是敢落后,是马走不快。”’

孔子说:‘没有祝鮀的口才,却有宋朝的美貌,在现在这个世道里很难避免不被陷害。’

孔子说:‘谁能不通过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道路呢?’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相配合,这才算得上是君子。’

孔子说:‘人活着应当正直,邪僻的人侥幸得以生存。’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致力于百姓的正义,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们,可以说是智慧了。’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承担困难后享受成果,可以说是仁了。’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活动,仁德的人宁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孔子说:‘齐国一变革就可以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一变革就可以达到道的水平。’

孔子说:‘觚不是觚,觚啊!觚啊!’

宰我问:‘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说:“井里有仁。”他会跟从吗?”孔子说:“为什么他会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走远路,但不能陷入困境;可以被骗,但不能被愚弄。”’

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文化知识,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偏离正道了。’

孔子见到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让天厌弃我!让天厌弃我!”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达到了极致!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施舍给民众,并且能够帮助众人,怎么样?可以称他为仁人吗?’孔子说:‘哪里只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连尧、舜都可能难以做到!仁人,自己想要立就帮助别人立,自己想要达就帮助别人达。能够从近处取例子来类比,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雍也篇-注解

南面:指面向南方,古代天子或诸侯面南而坐,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子桑伯子:子桑伯子是孔子的学生,姓子名桑,字伯子。

居敬而行简:居敬指内心保持敬畏,行简指行事简约不繁琐。

临其民:临指治理,其民指百姓。

居简而行简:居简指内心简约,行简指行事简约。

大简:过于简约,近乎粗疏。

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以好学著称。

不迁怒:不将怒气转移到他人身上。

不贰过: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短命:寿命短。

子华:子华是孔子的学生,姓子名华。

冉子: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冉名求。

请粟:请求粮食。

釜:古代容量单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庾:古代容量单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五秉:古代容量单位,一秉等于十斗。

原思:原思是孔子的学生,姓原名思。

宰:古代官职,掌管家务。

犁牛之子骍且角:犁牛是指耕牛,骍且角指牛的颜色和角。

三月不违仁:三个月内没有违背仁德。

日月至焉而已矣:每天或每月达到仁德的程度。

季康子:季康子是鲁国的大夫。

从政:从事政治。

闵子骞: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

汶上:汶水之上,指离开鲁国。

伯牛: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

牖:窗户。

箪食:一箪食物。

瓢饮:一瓢饮料。

力不足:力量不足。

子夏: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

澹台灭明: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学生,姓澹台名灭明。

孟之反:孟之反是孔子的学生,姓孟名反。

祝鮀之佞:祝鮀是古代的佞臣,佞指巧言令色。

宋朝之美:宋朝指古代的宋国,美指美貌。

户:门。

质胜文:本质胜过文采。

文胜质:文采胜过本质。

文质彬彬:文采和本质相得益彰。

直:正直。

罔之生:邪恶之人得以生存。

博学于文:广泛学习文化知识。

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

畔:背离。

南子:南子是卫国的贵族。

中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道德。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

博施于民:广泛地施舍给人民。

济众:帮助众人。

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雍也篇-评注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这句话中,孔子对颜回的才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南面’一词在古代指代君位,孔子认为颜回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体现了孔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可使’二字则表达了孔子对颜回的信任和期待。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这里的‘简’字,既是对子桑伯子性格的描述,也是对其治理方法的肯定。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当简明扼要,不繁琐,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理念。

仲弓进一步探讨‘居敬而行简’与‘居简而行简’的区别,孔子认为前者是在敬重的基础上简化,后者则是在简化的过程中失去了敬重,这反映了孔子对德行与行为的重视。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体现了颜回的修养和品德,孔子认为好学之人应当具备宽容和自律的品质。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孔子对冉子的回答‘与之釜’‘与之庾’‘与之粟五秉’体现了孔子对物质生活的态度,即君子应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德服人,不应过分追求物质利益。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句话中,孔子用‘犁牛之子’比喻仲弓,认为即使有缺陷,也应当被重用,体现了孔子对人才的包容和赏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对颜回的道德修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颜回能够长期保持仁心,其他人则只能暂时做到。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对仲由、子贡、冉求的评价‘果’‘达’‘艺’体现了孔子对不同才能的人的认可。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的回答‘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体现了闵子骞的清高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对伯牛的病情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中,孔子对颜回的品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颜回能够在贫困中保持乐观,这是君子之风的体现。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对冉求的谦虚态度表示赞赏,同时也提醒他要努力实践自己的理念。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话中,孔子区分了君子儒和小人儒,强调了君子儒应当具备的品德和修养。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孔子对澹台灭明的品德表示赞赏,认为他为人正直,不徇私情。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句话中,孔子赞扬孟之反的谦虚和诚实。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孔子认为,即使有美貌和口才,如果没有真正的品德,也难以在世间立足。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一切事物都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道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中,孔子提出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认为君子应当文质兼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正直的重要性,认为正直是人生的基本准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中,孔子认为对知识的追求应当达到乐学的境界。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中,孔子区分了不同层次的人,认为教育应当因材施教。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子对知和仁的定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中,孔子用自然界的元素来比喻知者和仁者的不同特质。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句话中,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可以逐步提升,最终达到道德的境界。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这句话中,孔子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认为一些事物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样子。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句话中,孔子对仁者的定义进行了阐述,认为仁者应当具备坚定的道德品质。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君子应当博学多才,并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句话中,孔子表达了对南子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命运的无奈。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中,孔子对中庸之道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最高尚的道德。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句话中,孔子对仁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解释,认为仁者应当以自己的愿望去帮助他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雍也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