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阳货篇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阳货篇-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阳货篇-译文

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他,阳货就送孔子一条猪。孔子知道阳货不在家时,就去拜访他,在途中遇到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跟你谈谈。’说:‘怀揣着宝贝却迷失了自己的国家,这能算是仁吗?’孔子说:‘不算。’‘喜欢做事却经常错过时机,这能算是智吗?’孔子说:‘不算!’‘日月流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去做官了。’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习惯却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很大的差距。’

孔子说:‘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是不会改变的。’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何必用牛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曾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道德就会爱人,小人学习道德就会容易服从。”’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子游的话是对的!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

公山弗扰在费地反叛,召唤孔子,孔子想要去。子路不高兴,说:‘我们不去算了,何必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召唤我的人难道只是随便的吗?如果有人用我,我难道不能像周公一样振兴东周吗?’

子张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的人就是仁人。’子张问是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容、诚信、敏捷、仁爱。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容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敏捷就能取得成就,仁爱就能使人信服。’

佛肸召唤孔子,孔子想要去。子路说:‘以前我曾听先生说过:“亲近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君子是不会去的。”佛肸用中牟反叛,先生为什么要去呢?’孔子说:‘是的,有这样的话。但不是有句话叫‘坚韧不拔’吗?磨砺不会损害它的光泽;不是有句话叫‘纯洁无瑕’吗?染色也不会使其变黑。我难道是葫芦吗?怎么能挂在那里不吃呢?’

孔子说:‘由啊,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子路说:‘没有。’‘坐下来,我告诉你。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其弊病是愚蠢;喜好智慧却不喜好学习,其弊病是放纵;喜好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其弊病是伤害;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其弊病是刻薄;喜好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其弊病是混乱;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察社会,可以增进团结,可以表达不满。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增长对鸟兽草木名称的了解。’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过《周南》和《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周南》和《召南》,那就像是面对墙壁而立一样。’

孔子说:‘礼啊礼啊,说的就是玉帛吗?乐啊乐啊,说的就是钟鼓吗?’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软弱,比如小人,就像是穿墙越壁的小偷一样。’

孔子说:‘伪善的人,是道德的破坏者。’

孔子说:‘听信谣言并在路上传播,是道德的抛弃。’

孔子说:‘卑鄙的人能侍奉君主吗?没有得到它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如果担心失去,就会无所不为。’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有三种病,现在或许已经没有了。古时候的狂妄是放荡不羁,现在的狂妄是放纵;古时候的骄傲是清高,现在的骄傲是愤怒;古时候的愚笨是直率,现在的愚笨是欺诈。’

孔子说:‘花言巧语,很少见有仁德的人。’

孔子说:‘讨厌紫色取代了红色,讨厌郑国的音乐扰乱了雅乐,讨厌巧舌如簧的人颠覆国家。’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子贡说:‘先生如果不说话,我们这些学生怎么述说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运行,万物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孺悲想要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派去的人出门后,孔子拿起瑟唱歌,让他听到。

宰我问:‘三年的丧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就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崩溃。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收割,钻木取火已经换过,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吃上米饭,穿上锦衣,你安心吗?’宰我说:‘安心。’‘你安心了就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居住的地方不觉得安宁,所以不做这些。’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你难道对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思考问题,是很难的啊!不是有下棋打牌的吗?做这些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把义放在首位。君子有勇无义就会造成混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成为盗贼。’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那些说别人坏话的人,厌恶那些处于下位却诽谤上位的人,厌恶那些勇敢却不讲礼的人,厌恶那些果敢却固执的人。’子贡说:‘我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厌恶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那些不懂礼貌却自以为是勇敢的人,厌恶那些喜欢揭人短处却自以为是直率的人。’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难以教养,亲近了就会不谦逊,疏远了就会抱怨。’

孔子说:‘年过四十还被人厌恶,那他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阳货篇-注解

阳货:阳货,又称阳虎,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以权谋著称。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归:归还,这里指阳货将一头猪送给孔子。

豚:豚,指猪。

时其亡也:等待他不在的时候。

遇诸涂:在路上遇到。

予与尔言:我与你说话。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抱着自己的才能而使国家迷失方向,这可以称为仁吗?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喜欢做事却屡次错过时机,这可以称为智吗?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日月流逝,岁月不等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习惯却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距离。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不变的。

子之武城:孔子到了武城。

弦歌之声:弹琴唱歌的声音。

子游:孔子的弟子。

公山弗扰:公山弗扰,人名,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畔:背叛。

子张:孔子的弟子。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够在天下实行这五种品德,就可以说是仁了。

恭、宽、信、敏、惠: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

佛肸:佛肸,人名,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子贡:孔子的弟子。

予之不仁也!:你真是不仁啊!

三年之丧:指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三年。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旧年的谷物已经吃完,新年的谷物已经成熟,钻木取火的方法已经改变,守丧的期限可以结束了。

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居住的地方不觉得安宁,所以不这样做。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我对父母也有三年的爱啊!

博弈: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尚勇:崇尚勇猛。

恶称人之恶者:厌恶那些说人坏话的人。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厌恶那些身处下位却诽谤上位的人。

恶勇而无礼者:厌恶那些勇猛而无礼的人。

恶果敢而窒者:厌恶那些果敢而固执的人。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养育的。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那他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阳货篇-评注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段对话揭示了孔子与阳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阳货试图通过物质利益来拉拢孔子,而孔子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接受这种不义之财。孔子在回答阳货的问题时,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即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迷失方向,也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失去时机。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仁、知等道德范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坚持。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关于人性与教育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习惯和性格会逐渐产生差异。这反映了孔子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聪明人能够自我提升,而愚笨的人则难以改变。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改变的重要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区分。他认为君子和小人在学习道德时的态度和效果是不同的。孔子在这里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子游观点的认可,同时也表明自己之前的话是一种玩笑。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这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尽管公山弗扰的行为有悖于孔子的道德观念,但孔子仍然愿意前往,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仁的五个要素,即恭、宽、信、敏、惠。这五个要素构成了仁的基本内涵,也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核心。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段对话中,孔子通过引用自己的言论来回应子路的质疑。他强调自己不会因为个人的道德标准而放弃对社会的责任,即使面对不良的政治环境,也要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六言六蔽的观点,即六种好的品质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变成六种不好的品质。这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句话强调了《诗经》的教育价值。孔子认为《诗经》具有激发情感、观察社会、团结人心、表达不满等多重功能,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孝顺和忠诚的品质。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在这里通过比喻的方式,强调了学习《周南》、《召南》等诗歌的重要性,认为不学习这些诗歌就像是在面对墙壁站立一样,无法获得知识和智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礼和乐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礼和乐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内涵。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孔子在这里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了那些外表强硬而内心软弱的人,就像偷盗一样,是道德败坏的表现。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伪善者的批判。他认为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和善,实际上却损害道德的人,是道德的破坏者。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是听说而不去实践,就是道德的放弃。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这句话揭示了那些贪婪的人在面对权力和利益时的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孔子在这里对比了古代和现代人的三种疾病,即狂、矜、愚。他认为现代人在这三种疾病上的表现更加严重。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虚伪行为的批判。他认为那些花言巧语、表面和善的人,很少具有仁爱之心。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社会风气的担忧。他认为那些邪恶的事物会破坏美好的事物,就像紫色的花朵会掩盖红色的花朵一样。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对话中,孔子表达了自己对于沉默的偏好。他认为天不需要言语,四季的运行和万物的生长都是自然的法则。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人际交往的态度。他不愿意轻易地见人,而是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丧礼的重视。他认为三年的丧期是表达对父母深厚感情的方式,不能因为个人安逸而忽视。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生活态度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整天无所事事,那是很难的。他提出了博弈作为生活的比喻,认为即使是在博弈中,也比无所事事要好。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这段对话中,孔子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以义为上,即使有勇力,如果没有义,也会造成混乱。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这段对话中,孔子列举了自己所厌恶的行为和品质,如恶意中伤他人、自以为是、缺乏礼貌等。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女性和小人的看法。他认为女性和小人难以相处,因为他们要么过于亲近而傲慢,要么过于疏远而生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人生观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四十岁时还受到别人的厌恶,那么他的人生也就没有太大的希望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阳货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