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里仁篇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里仁篇-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里仁篇-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享受安乐。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德,有智慧的人认为仁德对自己有利。’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地喜爱人,公正地厌恶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德,就不会有恶行。’

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们所想要的;如果不是按照正道得到它们,就不去追求。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是按照正道得到它们,就不去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怎么能够成就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定如此,在最困顿的时候也必定如此。’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没有什么能超过仁德;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在实行仁德时,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一天到晚把力量用在仁德上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或许有这样的人,但我没有见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属于他的那一类。观察他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早上听到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孔子说:‘士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为耻,这样的人不值得和他讨论。’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去追求的,也没有一定不去的,只是按照义来行事。’

孔子说:‘君子心怀仁德,小人怀恋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怀恋利益。’

孔子说:‘只追求利益而行动,会招来很多怨恨。’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礼制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地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身之道;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成为别人所知道的人。’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始终。’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门人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诚和宽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看重私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

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告,看到他们的意志不听从,又要恭敬而不违背,虽然辛劳也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行,出行一定要有固定的去处。’

孔子说:‘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的规矩,可以称为孝了。’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是因为高兴,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

孔子说:‘古人说话不轻易出口,因为以自己做不到为羞耻。’

孔子说:‘因为节俭而犯错误的人很少。’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迟缓,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朋友。’

子游说:‘服侍君主过于频繁,就会受到侮辱;与朋友交往过于频繁,就会变得疏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里仁篇-注解

里仁:指居住在仁德之地,这里‘仁’指的是仁爱、仁德,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

焉得知:‘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或‘怎么’,‘得’是动词,意为‘知道’或‘明白’。

不仁者:指没有仁德的人。

久处约:长时间处于贫困之中。

长处乐:长时间处于安乐之中。

仁者:指有仁德的人。

知者:指有智慧的人。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地喜爱人,也能公正地厌恶人。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德,就不会有恶行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有和尊贵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就不去享受。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如果不坚持仁德,怎么能成就美名呢?

无终食之间违仁: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违背仁德。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论在匆忙还是颠沛流离的时候,都坚持仁德。

好仁者,无以尚之:喜爱仁德的人,没有什么能超过它。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厌恶不仁的人,他们实践仁德,不让不仁之人影响自己。

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谁能一天都把力量用在仁德上呢?

我未见力不足者: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

观过,斯知仁矣: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否具有仁德。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到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有志于追求真理的人,却以穿破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为耻。

无适也,无莫也:不偏向任何一方,也不排斥任何一方。

义之与比:以义为准则。

怀德:心怀仁德。

怀土:心怀乡土。

怀刑:心怀法度。

怀惠:心怀恩惠。

放于利而行,多怨:只追求利益而行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何有:有什么困难呢?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如何立身处世。

求为可知也:追求使自己被人知道。

吾道一以贯之: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始终。

忠恕而已矣:忠和恕就是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人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事父母几谏: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告。

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出远门,如果要出游必须有固定的目的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的道路,可以称为孝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不知道的。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因为高兴,一方面因为担心。

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说话不超出自己的能力,因为自己的行为达不到言语的境界而感到羞耻。

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简约而失去的东西很少。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

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侍奉君主过于频繁,就会受到侮辱;与朋友交往过于频繁,就会变得疏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里仁篇-评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居住环境的重视,他认为居住在仁义之地才是美好的。‘里仁’指的是仁德之人居住的地方,孔子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受到仁德的影响,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择不处仁’则是指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这样的选择是不明智的。‘焉得知’则是在反问,这样的选择怎能算是有智慧的呢?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里孔子讨论了仁德与不仁德者的不同态度。‘不仁者’指的是没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他们不能长久地处于约束之中,也不能长久地享受快乐。相反,‘仁者’则能够安心于仁德,‘知者’则能够从仁德中获得利益。这句话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以及仁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指出,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公正地评价他人,既能看到他人的优点,也能看到他人的缺点。这种公正的评价是基于仁德,而不是个人情感或利益。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句话强调了追求仁德的重要性。只要一个人立志于仁德,那么他就不会做出恶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表明,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但他强调,这种追求必须遵循正确的道路,即道德和仁义。如果富贵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那么这样的富贵是不值得追求的;同样,如果贫穷和贱下是通过不道德的手段避免的,那么这样的避免也是不可取的。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对仁德的坚持。君子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放弃仁德,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们都会坚守仁德。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仁德的追求和理想,他认为真正追求仁德的人是存在的,他们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即使力量有限,也会坚持。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这句话表明,人的过错往往与其所属的群体有关。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可以了解其是否具备仁德。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追求真理的渴望,他认为只要能够早上听到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话指出,一个有志于追求道德的人,不应该因为衣服和食物的优劣而感到羞耻。这里的‘道’指的是道德和真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行为的看法,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固定的偏好,他们的行为总是以义为准则。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区分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心态。君子心中怀有道德和法度,而小人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表明,如果一个人只追求利益,不考虑道德和仁义,那么他往往会引起他人的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句话强调了礼让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礼让,才能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句话表明,孔子并不担心自己没有地位,而是担心自己没有立身之本。他也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自己能够被人了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的道是贯穿始终的,而曾子则将孔子的道概括为‘忠恕’。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孔子对于义和利的区分,君子追求的是义,而小人追求的是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表明,孔子鼓励人们看到贤人时要学习他们的优点,看到不贤之人时要反省自己。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即使父母不愿意听从劝告,子女也应该保持尊敬,不违背父母的意愿。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在世时不应远游,如果必须出游,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地。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子女应该长期坚持父亲的教导。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表明,子女应该了解父母的年龄,一方面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感到担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句话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古人认为,如果说了做不到,是一种耻辱。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句话表明,通过约束自己来避免错误的人很少。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言语上的谨慎和在行动上的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表明,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表明,过于频繁地与君主或朋友交往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里仁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